作文布局三种基本结构

2024-06-30

作文布局三种基本结构(共6篇)

篇1:作文布局三种基本结构

课题:《把握规律,布局谋篇——记叙文中主体的三种结构模式》 教学设想:

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文章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好的结构,会使文章主题鲜明、内容突出、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整篇文章显得集中完整、和谐统一,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节课,用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巧妙结构作文的方法。本着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原则,深入浅出的教授三种作文结构模式:横式结构、纵式结构、转折式结构。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作文结构的规律;并能根据作文要求和自己的特点,灵活运用作文结构模式完成写作。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2、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结构模式,为写作编列提纲。教学重、难点:掌握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为写作编列提纲。教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而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能根据主题、材料的需要,合理的安排作文结构,就能使文章显得更酷。前面我们重点探讨作文如何开头和结尾,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记叙文中主体部分的三种结构模式(板书)。....

二、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2、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结构模式,为写作编列提纲。

三、把握结构,感知重点

(一)首先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作文《走进自然》,思考问题:

1、请找出主体部分四个段落的中心句。

2、四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主体部分的四个段落以“我愿意„„”开头(展示课件),使文段句式整齐。是并列关系。

(这是何种结构模式?板书:横式结构)(什么是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并列关系的材料,按照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表达同一个主题的结构模式。

下面请同学采用横式结构,以“师爱”为题材,编列一个写作提纲。

小结:横式结构的好处是构思简单,表达有力;常从三五个不同角度印证同一个主题;要注意在语言上不要泛泛而谈,要有一定的描写。

(二)下面请同学默读作文《我的季节我做主》,同位之间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1、请简要概括主体部分主要内容。

2、主体部分按照何种关系安排材料?

明确:作文主体部分具体叙述(展示课件)英语演讲比赛,“我”没有信心;父亲鼓励“我”:这是属于你的季节啊;“我”告诉老师:我有信心参加比赛。结尾以“我的季节我做主”点明主旨、深化中心。这是何种结构模式?——纵式结构(板书)..记叙文中,按照时间的先后或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人、叙事、写景的结构模式。

再请大家以“师爱”为题材,采用纵式结构编列一个作文提纲。

小结:纵式结构的优点是线索集中,中心突出,容易产生事件的高潮部分。但如果核心事件太简单,就无法深入下去,显得单薄浮浅。

(三)用心品读作文《长大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请大家八人一组,探究学习第三种结构模式。

明确:作文以“牵手”为线索展开故事,作文〈展示课件〉细腻描写“儿时,母亲的手白皙、柔软、有力”;“长大后,母亲的手一如当年温暖有力,但却不再白皙、柔软”的变化,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爱意。)

这种写作结构就叫——(板书)转折式结构:记叙时,把对立的事物或情感,通过先后顺序的叙述,形成转折对照意味的结构模式。

请大家以“师爱”为题材,采用转折式结构编列一个作文提纲。

小结:转折式结构,使行文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能突出人物性格,强化文章主旨。

刚才,同学们的构想精彩纷呈,接下来提供几个大家借鉴。

横式结构:老师关注我的身体——关注我的学习——关注我的思想 纵式结构:记叙严师激励我走出低谷的事情。

转折式:曾经不听从严师的教诲,结果受到教训——听从老师的忠言,结 果抵制住了不良诱惑。

五、温故知新,实践练习。

这节课大家的学习很有成效,下面请同学以《呼唤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请分别采用横式、纵式、转折式结构编列写作提纲。(分三组比赛,看哪一组完成的最棒。)

六、结束语:同学们,正如‘结构’二字的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这说明结构对文章多么重要。希望大家日后能根据写作要求和自己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模式完成作文。

七、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以《呼唤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八、教后小记:

附:走进自然 每天穿梭于一条固定的线路中,你是否想要跳出去,寻找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那么,就请走进大自然吧„„

我愿意去那碧波荡漾的大海边,去感受大海宽广的胸怀。头顶是一片蓝蓝的天,身后是一片蓝蓝的海。海风带着一种黏黏的水汽,扑在脸上,咸咸的,这是大海的味道。两只光光的脚丫踩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一身飘逸的衣裙,迎着夕阳的余晖漫步在大海边。捡起一只海螺,放在耳边。听!这是大海的声音。你感受到了吗?

我愿意去那黑夜中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无边的神秘。一个人静静地漫步在神秘的草原上,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尽头。草原的尽头在哪?找个小丘坐下来吧,低吟一首小诗,哼唱一只小曲,让自己也融入这草原的神秘中吧!不时有一阵来自远方悠长的笛声,仿佛是草原在呼唤。你感受到了吗?

我愿意去那“会当凌绝顶”的高山险峰,去感受高山的豪情。日出时,太阳从远处的山脚下升起,这时仿佛连太阳都在你脚底下。呵!高山的气势,令人心动。有时,茫茫云海会汹涌在你眼前,远处的山尖时隐时现,犹如的海浪中的小岛。云海退去,眼前是一片怪石嶙峋的石林,朝天空大喊一声,山谷便会与你对话,传来旷远浑厚的声音,这是山神的呐喊。你感受到了吗? 我愿意去那深涧中的幽静山谷,去感受山谷的灵气。一条如碧玉带似的清泉从山石的隙缝中渗出,寒气充满整个幽深的山谷。泉水的两旁,如仙子般的野兰生长在那里,如脱俗的清风一般飘逸。水汽弥漫着,把原本幽深的山谷笼罩得如世外仙境。你感受到了吗?

走进大自然,大自然的辽阔、神秘、豪迈、幽深„„你感受到了吗?

我的季节我做主

我的季节,该是如花的春天,每一缕细小亲热的芬芳充盈我敏锐的呼吸,把梦想的花子撒进每一寸彩虹样清晰的阳光,去努力发芽。

——题记

“我们班要推选一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全校性的英语演讲比赛,认为自己有实力的可以毛遂自荐哦。”班主任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我知道,作为英语科代表的的我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同学们也都期待着我的行动。可是,可是,从小内向的我从未敢当众说话,总是未语面先红,当着全校同学演讲,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但,我是多么渴望站在舞台中央啊!目光的聚焦,白炽灯的闪耀,在我脑海里编织了无数次。这一次,是最好的机会呀!

“怎么了?”爸爸看见愁眉紧皱的我,问道。我便向他吐出苦水,听完我的倾诉,爸爸却来了精神,拉着我往外走,说道:“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春天来了!” 等我再定下神来,已站立在一田油菜花前。呵!一大片一大片的花儿,金灿灿的铺满了眼帘。它们,似一群哨兵,挺直了翠绿腰杆,坚守着岗位。一朵朵、一簇簇的花儿,绽开了笑脸,迎向春风,摇晃着灿烂的脸蛋。“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了怒放的生命!是啊,怒放的生命。

生命!它们自豪,它们骄傲,它们快乐,只因,在这属于它们的季节里怒放生命!

“这也是属于你的季节啊!”爸爸缓缓说道。我一愣,是的,这是属于我的季节,一个朝气蓬勃的季节,一个奋斗向上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也应该绽放,绽放自己的光彩,像那些开得热烈的花儿!

第二天,我快乐地走向班主任,大声说:“老师,我有信心参加这次比赛!”老师惊讶地看着我,我暗笑:在人生的春天里,我该如花绽放,因为,我的季节我做主!

长大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

很小很小的时候,母亲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了走路。从此,母亲便牵着我的手,走过土桥,走过石径,也走过岁月。

转眼间,我七岁了,又是母亲牵着我的手送我进了学堂。记得母亲的手好白皙、好柔软,当她有力的手牵着我的小手时,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也就是在这牵手之中,母亲将她无私、圣洁的母爱注入了我的生命。于是,我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让母亲牵着我的手,尽管我早已学会了走路。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一直内疚,没让母亲再牵我的手。

那是怎样的一个秋日啊!当母亲牵着我走过村头的小桥时,顽皮的我突发奇想,要母亲牵着我的手向前飞。谁知,正当我陶醉在奔跑的狂喜中时,母亲一个不小心,她的手腕脱臼了!望着医生给母亲治疗时她那痛苦的神情,年幼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无比疼痛,从此暗下决心:再也不让妈妈牵我的手了!

岁月的年轮飞驰而去,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我也真的再没有和母亲牵手走过。

在异地求学,偶尔想起母亲,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没有想起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的岁月。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时,我的心突然震颤了,有一种想回家让母亲再牵一次的冲动。终于,到家了。我和母亲彼此久久的凝视着。母亲高兴地说我长高了,而我酸楚地发现母亲苍老了许多。“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母亲是以她的衰老作为女儿成长的代价啊!我放下行李,拉着母亲的手,轻轻的说:“妈,我们出去走走吧。”母亲显得有些惊异,而后很高兴地同我走出家门。依然是村头的小桥,依然是当年的母女,母亲的手也一如当年温暖有力,但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手皮肤黝黑而又粗糙,有的地方还有一道道裂口,手掌中结满了厚厚的茧。拉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使我觉得触摸到的不是母亲的手,而是她这大半辈子的沧桑。

那个下午,母亲显得特别高兴,絮絮叨叨地说着一些柴米油盐的琐事,而我也很耐心地倾听着。童年的我下决心不让母亲再牵我的手,而现在,我却想着:“妈妈,牵着女儿的手吧,走过风雨,走过四季!”

篇2:作文布局三种基本结构

(1)并列分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

2.对照式:

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

篇3:任务驱动型作文之结构布局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呢?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布局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引、立、议、联、结。

1.引。即引用作文材料。方法是,简练、概括地整合作文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其作用是开篇即明示读者,我是紧紧结合作文材料作文的,没有另起炉灶,另辟蹊径。

2.立。即树立自己的观点。对材料中的人、事、现象,你怎么看,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褒扬还是贬斥;对相关的人和事,你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等,要非常明确、直白地表达出来。切忌含糊,含蓄,模棱两可。解决好“是什么”(观点)的问题。

3.议。即针对自己的观点议论说理。解决“为什么”持有这种观点的问题。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最重要的部分,是考生分析问题、剖析利弊、深刻思维的关键之所在,是最能体现考生思辨能力、说理能力的环节;也是读者最想看到的、最希望从中获得审美感知的章节。

4.联。就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迁移、引申扩展。列举现实生活中相关相类或相反相对的人、事或现象,丰富上文的议论,厚重说理。

5.结。就是总结。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再次结合材料点题,升华主旨。

【例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

一考生

漫画中,第一个孩子先因考100分得到一个吻的奖赏,后因考98分得到一个耳光的责罚;第二个孩子先因考55分被赐一个掌印,后因考61分被赏一个吻。

——引(引材料)

看罢漫画,不禁深思,仅因一时分数升降便或奖或罚,实在失之偏颇。(观点明确)其实,孩子就像正在成长的树,他取得的成绩就像一片片叶子,实在不必因孩子之树上长出一片好看的叶子而欣喜若狂,更不必因长出一片不太好看的叶子而全盘否定甚至大打出手,切勿因一叶而障目。——立(结合材料议论,树立自己的观点)

孩子的成长中,不只有学习,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但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孩子被要求拼命追求分数的提升,不能有丝毫退步,甚至被苛求次次满分。这和饲养速成鸡有何区别呢?让鸡在激素、饲料的作用下疯长速成,这是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幸福,更需要经受困难与挫折,他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付出汗水,也要懂得不是每一次努力之后都能立刻进步,懂得进步未必能立刻体现在成绩上,懂得成绩起伏本就是正常现象,只有持续努力,不断积蓄力量,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从而开出人生之花,结出人生之果。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怎能如此随意地唯分数而无视对孩子全面的评判呢?孩子似树,成绩如叶,家长勿因一叶而障目。——议(发表议论,论证自己的观点)

与此相似,在中国,拥有升学压力的中小学学校,很多时候也会因成绩这一叶而障目。比如在评价教师的方法上较为片面,常常只用教师所带班某学期某学段的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教师,往往看不到教师平时的努力付出与血泪辛酸,更难以理解绝大多数挣扎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之苦。同样的,教师的教学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对学生的教导和影响,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教师似树,成绩如叶,学校勿因一叶而障目。——联(由此及彼,相类联想)

再有,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若眼中只有所要得到的利益这张成绩单,也会因这如一叶的成绩单而障目,看不到理应有的诚信,看不到理应有的良知,看不到商人逐利活动之上理应高悬的“义”,于是,才有地沟油、毒奶粉、假疫苗等骇人听闻的事件。

再如,过分注重GDP数值的成绩单,而忽视国民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道德素养的丰富等更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太看重利益成绩单而导致的容易一叶障目的结果。成绩、利益如叶,切勿因一叶而障目。——联(由此及彼,相关联想)

当然,人不免受局限为外物蒙蔽,任何事物也都需要有一定量化的衡量标准,但不能像某些家长一样光看到数值而看不到全面与整体,而可以有更全面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判方式,方能更好地避免一叶障目。——结(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亮观点)

【简评】

本文从结构上看,是一篇中规中矩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符合其文体要求。

第一段,先引述漫画内容,两个孩子因考试分数或高或低而分别受到家长或奖或罚的待遇;然后针对漫画内容,树立自己的观点“勿因一叶而障目”,不要只看到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引”得简练、概括;“立”得清楚明白。

第二段,针对自己的观点,议论说理。

1.先用“速生鸡”作比,说明家长“因考试分数或高或低而分别给予孩子或奖或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违背了孩子学习的自然规律的。

2.接着,用一组“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排比句,来说明家长做法的短视与浅见,颇具说理的气势与力度。

3.然后,取喻“人生之树”,告诫家长,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使孩子的人生之树开出美丽之花,结出硕壮之果。

说理形象、中肯,且极有气势。

第三、四、五段,结合作文材料,进行三个方面的相类相关的迁移联想,视野开阔,联想丰富,有力地印证了文章的观点,厚重了议论说理。

第五段,总结全文,解决问题。既再次点题,又使文章结构完整,布局整饬。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4:作文布局三种基本结构

【关键词】议论文结构 并列式 递进式 正反对比式

考场中,好的文章大都有亮点,诸如立意、选材、结構、语言等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特色,从而给整篇文章增色添彩,而作文的结构对于文章处于什么样的评分档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结构新颖,不落俗套,往往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然而有些同学却不大重视文章的结构,认为只要题材新、语言美就行了;有的虽然懂得它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去谋篇布局,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平铺直叙,了无生趣,上不了档次。因而在平时写作训练中,掌握几种常用的议论文写作模式,能使我们快速构思,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搭起文章的框架,快速有效地完成整篇文章,从而在考试中占得先机。正如古人所提倡的那样“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

所谓议论文结构是指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的组合起来,起到阐明问题,说服他人的作用。议论文一般结构为引论、本论和结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即引论部分,提出问题,主要是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结尾,即结论部分,则是解决问题,论述怎样做到和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两部分应略写;最主要的是文章的主体,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为什么是这样,这一部分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事情能否说清,问题能否阐明,关键就看这一部分,所以应该详写。在考场作文中,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法大同小异,开头一般采用简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亮出自己的观点,而结尾则重申观点,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而议论文结构的区别就在于采用什么方式来写文章的主体部分。据统计,在考场作文中最常用的议论文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

一、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一般在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会有3—4个分论点(或小标题),几个分论点(或小标题)可在时间、空间、原因、条件、结果等方面并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小结来论证中心论点。我们就以“学会放弃”(某市联考)为例来看一下并列式结构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开头: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引出中心论点: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弃。

主体: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学会放弃。

分论点一:放弃是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

举例:鲁迅先生劝阻青年学生徒手请愿。

分论点二:放弃是为了储备更大的勇气。

举例:越王勾践放弃眼前的仇恨是为了储备力量,一举灭吴 。

分论点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

举例:壁虎放弃自己的尾巴是为了继续活下去;大汉天子放弃王昭君是为了汉匈和睦。

小结:学会放弃,并不是一味的放弃,而是放弃该放弃的,不该放弃的不放弃,我们可以放弃一时得失,但不能放弃做人的尊严,国家的利益等。

结尾:紧扣题目,再次点明观点。学会放弃,有选择的放弃。

像这篇议论文采用并列式结构,可以使文章思路一目了然,而各分论点之间也可以构成排比段,使文章气势充沛,更有说服力。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大量同学采用并列式结构来构建自己的文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递进式结构,或者称为层进式结构

采用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其开头部分也一般用简洁的语言亮出中心论点,即“是什么”;主体部分即“为什么”先后摆事实a、A,然后分析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分析论证;结尾部分即“怎么样”,分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问题解决后的前景等。递进式结构可以从数量多少、范围大小、逻辑先后等方面层层推进。我们就以“蝴蝶效应”材料为例:“气候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复杂的系统。在巴西,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的气流可能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某地模拟考试题)。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只要弄清“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的气流”和“龙卷风”的喻意即可。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前者指小事物、小细节,而后者指小事物、小细节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样,我们可从正反两面来立意,以正面立意为例,可以把中心论点概括为“细节决定成败”。

开头: 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说明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很小的举动也可能导致翻天覆地的结果,所以,请不要忽视细节。

论证:递进式论证观点

一、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影响火箭发射”两例说明细节虽然不起眼,但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正因为细节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抓住细节可以获得成功,忽视小毛病就会带来大麻烦。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现象发现万有引力规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革命;唐庄宗喜欢戏曲,宠爱伶官,最终亡国。

结尾:总结扣题,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细节有时也起到决定性作用,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采用递进式结构写议论文可以使文章说理层层深入,条理清晰,让人有水到渠成之感,采用此结构来写文章的大都是一些逻辑思维比较严密的同学。

三、正反对比式结构

正反对比式结构可以分为下面六个步骤: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有的题目就是论点)

“正”:正面举例论述(围绕中心,举例论证)

“反”:反面举例论述(三种形式:举实例,概括举例,假设举例)

“深”: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挖原因,辨是非,引哲理……)

“联”:紧密联系生活,展开议论

“总”:总结全文,呼应中心(或重申论点,或发出号召……)

以“抓住机遇”(某校期末考试作文题)为例:

开头: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机遇,但当机遇来临时,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把握机遇。——“点”

论证:正反对比式论证

(1)牛顿抓住苹果落地这一自然现象,深入思考,发现了影响深远的万有引力规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革命;而其他被掉落的苹果砸到的人,只会抱怨,没有抓住深入思考的机遇,结果自然是大相径庭。——“正”

(2)《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抓住灭杀刘邦的机遇,最后落了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反”

(3)抓住机遇的人,也就抓住了成功,抓住了人生;放走机遇的人,也因此常常与成功失之交臂,一生碌碌无为。——“深”

(4)中国抓住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机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趋加强。——“联”

结尾: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善于把握机遇,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一个会把握机遇的人,注定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会把握机遇的国家,也注定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结”(呼应开头)

对比式结构通过正反两面摆事实,析本质,指危害,找原因,联系实际,阐明论述观点,让读者更加明确自己的立场,支持作者的观点,从而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要写成以上三种模式,我们所提倡的还是个性化的文章,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文章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还要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有些同学文笔比较好,不妨采用散文式的笔法来写,更何况如今的考试对文体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大可以采用自己比较熟悉的其他文体来写,比如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想象丰富的同学还可以编写童话或寓言故事,也可以对我们所熟知的某个故事进行改编,赋予它新的涵义,在历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同学对《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中我们所熟知的故事进行过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只要想象合理,构思精巧,内容健康,也是可以的。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构建我们的文章,写作中都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并非各种文章的结构形式都适合自己,有些形式可以模仿,有些是不能模仿的,要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特点的文章结构形式,扬长避短,以免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二是不能为了在结构上一味求新求异而忽视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空有形式而没有内在的东西作为支撑,就如同一个人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也是毫无活力可言的;三是讲究个性与创新是为了求好求新,而不是求怪。写文章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在探求规律中求变化,而不能违背写作规律胡编滥造,否则就有可能写成荒诞离奇、不伦不类的文章,正所谓:文章无定法,作文有常规。

【参考文献】

[1]遍照金刚(日). 文镜秘府论 第四卷之定位. 王利器校注.

篇5: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

【关键词】儿童语言发展 环境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 

语言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只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的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可比拟的。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语言规则呢?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在获得语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关于语言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家关注的问题,由于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1]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一种是先天论,一种是环境论,还有一种就是相互作用论。本为针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比便大家能够清楚每种理论存在的价值以及理论不合理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论

先天决定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

(一)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乔姆斯基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转化成个别语法的过程,转化是由他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2]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并非周围使用语言的成人所强加的,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语言学家。

世界上很多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同时学习几种语言,且能掌握的很好。这些似乎能证明确存在着一种先天语言学习能力!但是学术界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却有如此评论:

(1)先天普遍语法规则以及由语言获得装置建立语法假设的设想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2)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因而会“一下子”学会语言,实际上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很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

(3)过于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二)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

勒纳伯格也赞成先天决定论,但是他是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是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的。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一定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的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显露出来。

不同文化和环境的儿童获得语言的顺序和速度是非常相似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大脑的成熟.[3]按照勒纳伯格的理论既然语言是大脑成熟的产物,大脑不同功能的成熟有它的关键期,那么语言学习也必然有关键期,而语言学习关键期的问题通过印度的狼孩卡玛拉,美国的“人工野孩”吉妮[2]等案例证明的确存在。不过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是聋哑的儿童不能学会正常人的口语而只能使用聋哑人手势语的现象。[1]

二、儿童语言发展的习得论

(一) 模仿说

1.传统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但这种理论却受到了批评,学者们通过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不同意的证据。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儿童不能模仿和他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语法结构,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的句型,或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顺序是理解先于产生,儿童在说出某些句子前就能理解这些句子。现实生活中一些儿童由于特殊原因从下不能说话,但能理解别人的语言,这是传统模仿说不能解释的。

2.选择性模仿说

传统模仿说虽然机械但并非毫无意义,怀特赫斯特等对传统的模仿说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他们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把范句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也就是说儿童的模仿不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是功能上的模仿,还有一点是这些的发生是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儿童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新颖性又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怀特赫斯特提出的语言获得模式比较符合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实际情况,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不能解释我们及其他的文化中儿童语言学习的相同顺序性[3],错过语言关键期的儿童就只能模仿一些简单的句式,而不能掌握复杂的语法结构等现象。 

(二)强化说

巴普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刺激)在儿童语言行为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强化说对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都发生过很大影响,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第一,斯金纳的理论不是实际观察的结果,而是从对低级的动物做实验后得出的类比。第二,强化既是渐进的、累积的过程,就意味着儿童语言发展中不能出现突变,而这解释不了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听说能力的事实。第三,罗杰·布朗等观察记录了成人和儿童的交谈情况,发现只要语句内容真实即使语法错误成人也会强化.第四,不能解释语言发展的序列问题.第五,把儿童看成了完全被动的个体.[3]尽管对强化说有这么多批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它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语言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2]

三、儿童语言发展的相互作用论

(一)认知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1)语言只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

(2)认识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在他们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时,必然要遇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否是直接的和单向的等难题。

(三) 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一些心理学特别重视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决定性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语言环境和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儿童在这个整体系统中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从小被剥夺了与成人交流机会的生理正常儿童不可能学会说话;通过电视学习正常人语言的残疾儿童,因为只是单向的听,没有交流实践,缺乏信息反馈,也不能学会口语。[1]这些现象都能说明儿童成长的语言环境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对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性。但是学术界对指向儿童的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少疑问,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多少作用,什么作用,还有不少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相互作用还不能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

总的来讲,我们应动态的、发展的考察儿童语言的发生过程,把它看成书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负责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可能在初期,模仿好强化理论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言语实践活动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先天发生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语言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2]所有的理论都存在合理的地方和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从现有的研究水平看,要对语言获得过程及其机制提出结论性意见,还为时过早,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129-136.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8,153

[3]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125

作者简介:

篇6:作文布局三种基本结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句型;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47-02

小学语文句型转换要求学生掌握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把”、“被”字句的转换;二是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三是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转述,在小学阶段通常叫做“换成转述句”。笔者过去在这方面的教学欠重视,结果是上层学生勉强掌握,中层学生一知半解,下层学生如坠云海。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操作性。没有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不重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后来,笔者通过思考和实践,摸索出三种基本句型转换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

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

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大灰狼把小羊吃了。(大灰狼为“主动者”,小羊为“被動者”,吃了为“动作”。“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

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太阳为“被动者”,乌云为“主动者”,遮住了为“动作”。)

然后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进行比较。

例如:

弟弟 把玻璃打碎了。(把字句)

主动者被动者

玻璃 被弟弟打碎了。(被字句)

被动者主动者

教师点拨:“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即可。

最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

变换后: 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是错误的。 )

2 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

教学反问句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反问句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它不同于一般的问句,它的作用不是“发问”,而是用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答在问中”。

如:母亲对我们的爱,我们能忘记吗?

这个反问句是强调我们不能忘记母亲对我们的爱,将“不能忘记”这个“正话”反说成“能忘记”。它的答案就是它的反面:我们不能忘记。

2.1 将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可以分为两步进行教学

先指导学生将陈述句的意思否定,改成意思相反的句子。

如:这是伟大的奇观。

可以改成:这不是伟大的奇观。

接着,要求学生将改写后的句子末的句号(“。”)去掉,在句末加上语气词“吗”或“呢”和问号“?”或叹号(“!”),这样,这样上句就成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进行了这样的两步教学,学生就掌握将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而意思不变的方法。如要使改成的反问句语气更强烈,应告诉学生在否定词前加上“难道”或“怎能”等反问语气词。如上例:

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步骤:

改反面→换标点→加语气词

2.2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也可以这样来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将反问句句末的“吗”或“呢”等助词和问号(“?”)感叹号(“!”)去掉,加上句号(“。”)。

如:人的身躯怎么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呢?

先改成:人的身躯怎么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

然后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将句子的意思改成反面,使句意变成否定。去掉“怎么”这个反问词,即:

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

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使其意思不变的方法。

3 把直接说的话改变为第三者的转述

考核这类句子转换的题目很多,有“把带引号的句子改为不带引号的句子”、“把第一人称直述改为第三人称转述”等。教学时,先让学生确定原句引号里有多少个代词,并确定各代词分别代指谁。然后按如下步骤转换:

一去。即去掉原句中的引号。因为改成了转述,不再是引用原话,因此引号必须去掉。二换。即将原句中的冒号换为逗号。由于改成了转述形式,冒号的提示功能已经失去,因此须将它换为句中表停顿的逗号。三变。即改变原句引号内的人称代词,由于要改成转述句,所以原句引号内的人称代词要发生改变。四改。即把改后的句子再改一改,适当添加或删除个别词语,使其通顺。

例如:

妈妈对小明说:“我今晚加班,你自己学习。”

先找出原句引号里有“我”,“你”两个代词,“我”指“妈妈”,“你”指“小明”。

然后按四步骤改:

原句:妈妈对小明说:“我今晚加班,你自己学习。”

一去(去引号):妈妈对小明说:我今晚加班,你自己学习。

二换(冒号换逗号):妈妈对小明说,我今晚加班,你自己学习。

三变(变人称):妈妈对小明说,她今晚加班,小明自己学习。

四改(添、减词):妈妈对小明说,她今晚加班,要小明自己学习。

以上三种句型转换教学中,教师应选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做为例句分析教学,切勿拿偏难复杂的句子做例句。

上一篇:初中优秀写物作文:呼唤家的温馨下一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需要全市人民的力量-宣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