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李云龙性格对话

2024-04-29

赵刚 李云龙性格对话(精选3篇)

篇1:赵刚 李云龙性格对话

在著名电视剧《亮剑》中,政委赵刚和团长李云龙具有相反相补的性格,前者保守,后者激进。在李云龙独立指挥攻打县城,取得重大胜利后,赵刚进行了反思,二者进行对话:

赵:老李,前几天政治部的同志找过我,谈起了这次战斗的起因经过。如果我在场,会不会制止你?

李:肯定会,否则就不是你赵刚。

赵:对。可是话说回来,制止了你,就没有后来的大胜仗。这里面有值得思考的东西。你知道,我的性格是,谨慎有余,魄力不足。这种性格是有缺陷的。虽说不会惹出大祸,却也不能成就大事。

李:要是把咱俩的性格均匀一下,那就能干大事。

赵: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性格这东西很怪。你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它,却无法根本改变它。我在反思自己,如果我是团长,我会把独立团带成一个遵守纪律的模范团。遗憾的是,这样的部队未必是一支强悍的部队,一支嗷嗷叫的部队,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

李:那倒是。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也许能干大事。

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现在进行战争。战争有自己的法则,需要勇猛顽强的军队。无法想象,一支由乖孩子组成的部队能和像狼一样凶狠的对手过招。这次打县城,我应该和你一起干。

李:老赵,这就对了。和你搭档真他娘的对脾气!

篇2:赵刚 李云龙性格对话

●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李云龙)

● 论火器咱比不过小鬼子,可是论拼刺刀咱是他祖宗!(李云龙)

● 你给我好好地搞,要是把天捅破了,我拿你的脑袋顶上去!(李云龙)

● 亮剑,亮出的`是气势,是胆略,是男子汉的精神。(赵刚)

● 那倒是,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也许能干大事。(李云龙)

● 孔二愣子,你充啥知识分子,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扁担倒了不知是一字,你还猪八戒戴眼镜----冒充大学生。(李云龙)

● 我和田是不能分开的,我的身体里流着她的血,我要是和她分开了,我这辈子血管里的这点血,会闹腾得我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田说得对,我这个人不能太惯着,一惯就容易出问题,她说了,不想太迁就我,该吵的时候还要吵,这是实在话,这才是真正的夫妻(李云龙)

● 乖孩子组成的部队,听话守纪律是没问题,但往往没有淘气的孩子能打硬仗,恶仗,淘气孩子往往能干大事,这样的部队,往往战斗力特别强! (赵刚)

● 要我自己搞武器,行啊,你不能限制我的自由啊,总要点自主权把.又要我当乖孩子,又要我自己想办法搞武器,又限制我的自主权,这叫不讲道理! (李云龙)

● 我明白了,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军事主管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魂,从此,无论这支部队换了多少茬人,它的灵魂仍在。 (赵刚)

● 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李云龙)

● 当军人要有一股气势,要有一股平到底的劲头,就像一个剑客,和对手狭路相逢,他发现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这时候他明知是死,也必须亮出宝剑,没有这个勇气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咱中国军人不能当孬种,逢敌必亮剑,绝不含糊。(李云龙)

篇3:赵刚 李云龙性格对话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即:以言指事, 以言行事, 以言成事。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本文通过该理论的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与心理, 进一步揭示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

二、以言指事

Austin (1975) 把“说某种事情”的行为 (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叫作完成“言有所述”。他认为, 人们的交流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开口说话 (包括书面形式的讲话) 。 (梁燕华, 2013)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 欧阳萸评论了小菲的演技, 以下是欧阳萸的话语。“你演戏劲使太大。不要使那么大劲, 含蓄一点。懂不懂含蓄?”“过犹不及, 演戏就怕‘过’。不过这也没办法, 不用拙劲就说你没有阶级感情。”这几句是欧阳萸对小菲的演技提出的建议。在他心里, 小菲的“真”接近于“俗”, 小菲夸张的演技, 对剧本的理解与表现力度都是是他欣赏不了的。这里就是以言指事, 说话人通过声音和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话语的表面意思就是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以言指事说的就是句子的命题意思, 是指说话人的话语代表说话人的态度, 阐述说话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三、以言行事

Austin将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断言式、表达式、宣告式、指令式、承诺式。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人们通过说话可以达到其想要的目的, 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威胁恫吓、问候致意等等。

(一) 断言式

以言行事, 在说话人表达一个命题意思的时候, 同时也在表述某种心理状态, 陈述说话人认为的某件事情。比如, 陈述, 报道, 描述, 解释说明。

在小说的第十章, 批“右”的时候, 那些被欧阳萸批评过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们一致针对欧阳萸, 给他扣上右派帽子, 这个时候方大姐说了一席话为欧阳萸解围。

“你还说什么?别人不了解你, 我还不了解你?你的小布尔乔亚意识从上海延续到现在, 怎么出生入死也没用!经历了白色恐怖、严刑拷打、大战役就以为自己百战不胜, 是无产阶级老战士了?做梦!小布尔乔亚不改造好, 就会和无产阶级离经叛道!同志, 不要以老资格共产党人自居, 批评这个, 指摘那个, 目中无人, 傲慢无礼, 以为自己多读几本书就是权威!这样的傲慢是要好好接受群众批评的!”

方大姐知道党内运动和群众运动对一个人的政治生命的影响, 在话语中她着重强调欧阳萸的“出死入生”的经历, “老资格共产党人”的身份, 让观众慢慢忽视这次批斗的主题。她知道欧阳萸宁死不屈的性格, 这时候她只有让大家认为欧阳萸只是“多读几本书”, 才能不让欧阳萸继续受批斗。方大姐这段话属于对当时情况的解释说明, 属于以言行事的断言式话语。

(二) 表达式

说话者陈述当时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种类型的言语行为可以是表述自己的喜悦之情, 痛苦悲伤, 说话人的好恶, 这种类型就是在描述说话人的经历和感官认知。

在小说的第十二章, 两人在书房的对话, 小菲想跟欧阳萸聊天, 努力寻找话题, 但是说话途中被欧阳萸打断, 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艺术真神秘啊!有时一上台我就感到缪斯向我显灵了, 我有一种被附了体的感觉, 变成那个角色自己了!写作一定也是很神秘的, 缪斯来不来, 你完全没办法!”小菲说。

此时, 小菲的言语行为是表达式言语行为, 说话人使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 试图给对方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欧阳萸一直觉得小菲文化水平不高, 跟她没有精神上的共鸣。小菲说这些话是想让欧阳萸明白, 她对于艺术也有独到的见解。这就是说话人通过自己的话语想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三) 宣告式

在一个特殊的语境里面, 说话人扮演一个预设的特定的角色, 从而顺理成章地实施某件事情。通常这类言语行为表现为任命, 辞职, 解雇, 命名等。以下是在小说的第十三章, 欧阳萸预感自己将会被批斗的时候, 跟父亲的一段对话。

欧阳萸说:“好的, 我很快就要做真读书的人了。”

欧阳萸他父亲说, 真读书的人是不见书的。欧阳萸说自己很快也要做真读书的人了。欧阳父子心领神会对方说话的意思, 是因为知道现在所面临的处境。文革开展之后, 家里不会再有那么多书了。书中作者写道:“没有被读进记忆的书, 就等于从来没拥有过它们。”父子俩的言外之意就在于此, 真读书的人, 即使手上没有书, 心里也会藏着书。在一种特定的社会语境中, 说话人的话语也可能暗含其他意义。

(四) 指令式

说话人说某些话让听话人去做某件事。具体表现为:要求、命令、建议等。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在小说的第十一章, 欧阳在家喝醉之后, 方大姐打来电话想指责欧阳萸近期的所作所为, 小菲接了电话。

“你叫他来!看看我说他也听不听!”

“叫他接!怎么成这样子了!”

以上话语表述的就是方大姐对于小菲指令式的言语行为。方大姐用“叫他来”、“叫他接”等指令式的语言, 要求小菲找欧阳萸来接电话。

(五) 承诺式

说话人向听话人对即将要发生的情况作出的承诺和保证。具体表现为:承诺、威胁、拒绝等。在小说的第十七章, 陈益群让小菲回家找欧阳萸给自己的剧本写推荐信。但是欧阳萸觉得这个剧本根本上不了台面, 拒绝了小菲的要求。以下是两人对话。“推荐这种东西?”“我跟杂志社的人还做不做朋友了?”“我不签。”欧阳萸并不想推荐自己看不上的剧本, 是担心别人质疑他的水平。他态度强硬, 立场坚定, 拒绝写推荐信。拒绝或者承诺都是以言行事中的承诺式, 拒绝小菲的要求就是承诺式的具体表现之一。以言行事是指说话的同时也是一个施为过程, 也就是说话人用自己的言语去实现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在说话时总是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 会借助特定的语言完成一些行为, 比如:感谢、要求、命令、允诺、批评、抗议、威胁等。在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对话的过程中, 我们着重分析以言行事, 即言外行为。通过分析言外行为, 我们能观察到说话人字面意思里所隐藏的真实用意。

四、以言成事

言后行为明显发生在说话以后, 但两者相距的时间应该极短。Austin (1975) 强调言后行为是指“说某事会经常, 甚至常规地对听话人或说话人或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动”, 即话语 (包括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 产生的影响或对方对话语的反应。 (梁燕华, 2013) 说话人的话语内容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 逐渐改变听话人的心理状态, 然后影响到听话人的行为举动。在小说的第十一章, 方大姐给欧阳萸打电话, 欧阳萸以醉酒为由拒接。以下是人物对话。“让他滚, 我不要听电话, 我是个醉鬼, 来处置我吧!”“真对不起, ”小菲转向方大姐, 脸上的歉意和难看的笑容从电话线里输送过去。“太不像话!醉成这样!”方大姐盛怒爆发, “我看他这样下去, 要犯大错误!”她那边“咔嚓”一声, 话筒砸在电话座上, 砸断了谈话。欧阳萸喝醉之后, 不想理会任何人。他从乡下回来之后, 目睹百姓的现状, 对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十分厌恶, 而方大姐正是其中一员。从个人情感上, 他对于方大姐的感情早已发生了叛变, 从震惊到恶心再到幻灭, 而方大姐却毫不知情。方大姐原以为自己在欧阳萸心目中是一直受尊敬的, 她没有想到欧阳萸的反应会突然转变, 受到欧阳萸“让他滚”的言语刺激后, 方大姐气愤到了极点, “话筒砸在电话座上”。这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内容作出的行为反应。

结语

《一个女人的史诗》实际是写一个女人精神上的苦难史。主人公小菲为了追求爱情, 在过程中受到很多质疑与打击。本文用言语行为理论的三个方面: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来分析小说中的对话, 剖析人物性格。运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具体的话语, 可以帮助读者通过字面意思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小说文学体裁,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同时也证明了该理论用于诠释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梁燕华.语用与言语交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2]Searle J 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语言学概论最新课件下一篇:《麋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