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新闻稿

2024-05-30

大学生支教新闻稿(通用14篇)

篇1:大学生支教新闻稿

“有哥哥姐姐给我们上趣味课和开展拓展活动,这个暑假一点都不孤单。”放暑假了,长沙县金井镇观佳小学和惠农小学的孩子们又迎来了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

今年是他们第二次来到金井镇进行下乡支教,用行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学社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是在树达学院团工委的组织下成立的一支支教团队,团队成员共20名。

团队下设有宣传组、支教组、调研组、文体组、安保组。

本次支教活动共招生102人,根据学生年龄和所学知识安排三个班,并开设了自救知识、创意美术、太极拳、舞蹈欣赏、趣味表演等课程。

孩子们在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下学知识、玩游戏,暑期生活丰富多彩。

支教活动将从7月17日持续到7月30日。

观佳小学校长易清浪告诉记者,观佳村及附近村上的孩子离镇上比较偏远,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面工,全部由家里的老人带。

大学生支教队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学习的机会,给予了孩子一个拓展视野的平台,非常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篇2:大学生支教新闻稿

近年来大学生短期支教在各高校引起一股热潮,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上对它的种种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成立了青则行社会实践队,决定亲赴山区,体验支教,并通过支教平台的关系网络,对于全国支教点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各界对短期支教的看法并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大学生暑期支教评价体系。

6月初,实践团队中两名队员于繁忙的课业中抽出身来,奔赴我们的支教地点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太平中学进行调研。在学校调研期间,两名队员先后和凉山州麦田志愿者组织,太平中学的领导班子,任教老师和学生,以及会理南阁中学的叶校长进行了交流。在整个调研中,实践队的两名队员积极和当地交流,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太平中学乃至会理县的教育现状,听取并记录当地志愿者和校方的具体要求,拍摄了大量调研照片并进行了总结,撰写了调研报告。

图 1 四川凉山州会理县太平中学

7月23日至8月7日,青则行社会实践队亲赴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太平中学进行为期半月的支教夏令营活动。重重的高山挡住了他们望向未来的视野,也为他们阻挡了外面浑浊的空气,为他们守住了如山间溪水般清澈透亮的心灵。在我们的眼里,那个高海拔的山区是梦寐的天堂,山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晶莹剔透。每天和他们同吃同睡,同样在蓝天白云下放肆狂奔的我们收获的快乐远远超过生活的艰辛。最后一天,益微青年的负责人之一张广义,游历至我们的支教点考察我们的支教情况,意外之喜下我们没有忘记对他进行采访。在夏令营活动结束后,太平中学和当地

志愿者组织麦田计划为了表示对我实践队教学效果的肯定,为我们每位队员颁发了证书并为我们写了一段寄语,以鼓励我们在公益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图 2 实践队队员和学生在课堂上

8至9月,我们开始积极地利用网络社交平台qq、微信等推广我们的调查问卷,扩大我们的调查范围。此外,队员还针对个人,采取线上采访、电话采访、视频拍摄等方式进行特别调查。其中,爱艺文化基金的一位负责人向我们完整介绍了他们的支教活动的设计和志愿者的招募。她认为,“支教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让他们

更主动的与外界交流,而不仅仅是听,参与是最重要的。”

图 3 实践队队员在街头采访

通过长达数月的社会实践,结合自身支教体验以及收到的多份调查结果,我们针对当今大学生短期支教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我们的一些想法,并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我们强调了重视提前调研这一过程,这有助于大学生强化支教意识,明确对方需求,完善准备工作。而针对支教经费缺乏、支教内容不规范、支教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我们认为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来对大学支教队进行统一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组织一方面有助于构建短期支教长效服务的体系,实现短期支教长效化,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志愿者的专业选拔、培训和管理,使其具备支教素质。最终,我们小队还草拟出一份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评估系统,希望能促进各支教队的反思与改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小队所有队员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亲历者,今后也会持续关注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发展。

第一次翻山越岭,走上讲台,只为一份诺言;第一次采访分析,日夜写作,因为一种执着。

篇3: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思考

支教自2003年国家倡导以来, 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尤其是大学生短期支教, 大部分选择在寒暑假的时间, 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做有意义的事。但是, 随着短期支教实践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好好思考, 怎样做才能达到短期支教的最佳状态, 怎样做才能达到双赢。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支教只凭一腔热情, 准备不充分、不科学。

不少大学生认为去支教无非就是教一些小孩子, 再容易不过了。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 由于被支教地区的孩子生活、学习条件极其恶劣, 部分孩子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支教大学生没有考虑到被支教地区孩子们的特殊性, 对其心理没有进行认真分析, 无意间容易造成对孩子们的心理伤害。其次, 应该说, 就知识储备而言, 支教大学生足以胜任教学实践活动, 但是, 教学也是讲求技巧、方法的。如果没有进行专业的师范性课程的学习, 教学活动就难以开展, 教学质量就会不尽人意。

2、大学生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不到位。

一般来说,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都是一些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大都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事故造成大学生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2010年, 年仅20岁的赵小婷在贵州马场河小学支教期间, 就不幸被山石击中。另外, 一些支教地区条件极其艰苦、资源极其匮乏, 个别大学生由于不适应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甚至出现了过敏、昏厥等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的生理和精神状态。一方面, 我们期望大学生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 磨练心志。另一方面, 这些又确实是大学生和支教地区有所顾忌的方面。

3、缺乏长效机制。

对于支教, 很多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积极性很高, 绝大部分大学生一次支教后就不闻不问。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一些大学生最初的态度就是不端正的, 只是单纯的为了体验生活、丰富阅历或是荣誉奖励等。第二则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具备, 使得被支教地区不能持续发展。这种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教行为, 容易造成不同的支教团体各搞一套, 无法实现长期的支教战略, 不能达到最佳的支教效果。

4、未能充分考虑被支教地区的现实状况, 盲目灌输新鲜理念、带去先进的设备等。

一些大学生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 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 支教过程中经常带孩子们玩儿游戏、进行户外活动等。等大学生走后, 当地老师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调整孩子们的心态, 毕竟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 过分强调素质教育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 有些大学生带去电脑等现代化设备, 但由于当地条件有限, 大学生走后, 孩子们的心理落差很大, 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

5、支教对象只局限于学生, 而与当地老师缺少沟通。

在有些知识掌握方面, 大学生和当地老师之间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如英语的发音问题。支教大学生如果缺乏与老师的沟通, 自顾自地教授, 待大学生走后, 当地学校的教育就会出现断截, 甚至出现一些孩子们不服当地老师的情况, 引起教学秩序混乱。

二、解决的方法

1、主观来讲, 大学生要增强自身责任感, 端正心态, 真正树立服务意识。

不能仅仅把支教当作一次生活体验, 更不能当作是未来竞争的筹码。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面对一颗颗充满期待的心灵, 我们应该以一种认真谨慎的态度去面对。首先, 要补充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掌握与特殊群体孩子们的沟通技巧。另外, 不仅要充分了解当地学校的需求, 制定科学有效的支教方案, 还要在自身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进行一些师范性专业的学习, 以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

2、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支教工作的重要问题。

针对现实情况, 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支教之前, 要做好应急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在支教地区, 尽量不到灾害频发的地方去, 更不要单独行动。另一方面, 虽然, 支教本身也是锻炼大学生毅力和耐力的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但是, 这都要建立在不影响支教效果的前提下。为此, 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适当为大学生创造相对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要以当地教育部门为纽带, 建立支教大学生和被支教学校的长期联系。

当地学校的情况可随时传达给大学生, 及时反馈信息。大学生也可以持续不断的向被支教地区“输血”, 即建立一个虚拟的长期支教的平台。即使支教大学生不能再次到之前的被支教学校, 他们仍旧可以利用这一平台给被支教学校提供帮助。另外, 当地教育部门可建立一个支教数据库, 将每个支教点的具体情况记录在其中, 供不同批次的大学生参考。这样一来, 就可以促进被支教地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4、在支教的过程中, 让当地老师和家长充分参与其中。

如果有机会, 请当地老师、家长同孩子们一起上课, 课下与老师、家长多多交流。当地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 只有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生们的学习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同时, 老师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 在支教期间, 支教大学生可以针对当地老师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互相促进。

5、对于一些先进理念的灌输和现代化设备的利用要适度。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可以进行课堂形式的丰富和创新, 但是也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 和当地的老师进行沟通, 找到一个最适中的点。另一方面, 也要对孩子们的心态进行引导, 既要让他们感受到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 看到未来的希望, 又要减小其心理落差。

大学生短期支教看似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 我们不能盲目跟风。这关乎孩子们的未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好心办了坏事, 一定要摸索出一套科学、持续的支教方法和模式, 充分发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积极作用, 实现奉献爱心和提升自我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 山. 浅析大学生支教状况[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4) .

[2]孙 婧. 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 成人教育, 2011 (6) .

篇4:刘斌:跟大学生支教“死磕”

“情书”的内容不是对心仪姑娘的表白,而是对公益行业的观察与分享。跨界、团队引导、教练、彼得·德鲁克……这些跨界语汇在长微博中交融、碰撞,显示出写作者的热情:“我们很多人都在和公益谈着一场恋爱,祝大家爱情甜蜜!”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文字,署名“EV柚子G”的作者刘斌目前最为关注的内容也跟最广大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有关。他目前的身份是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EV)总干事,该中心是一个以支教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公益行动力的非营利机构。

“到农村支教”,曾经是在校大学生眼中一件很酷的事情,多以参与支教为荣,“西部阳光行动”是其中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支教组织。但是随着支教行动的开展,很多问题和质疑也开始出现,例如短期支教给乡村儿童带来的心理落差、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等。2008年之后,“西部阳光”很明确地提出,支教项目更侧重于对年轻志愿者责任感的培养。“这个项目的两个受益群体—乡村孩子和大学生中,我们很清楚受益最大的是大学生,当然前提是更好地服务和应对孩子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成长。”刘斌说。

2006年,刘斌和许多参与过“西部阳光”支教的志愿者联合发起了“华夏志愿者服务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和学习成长的平台。2012年,“西部阳光行动”青年公益教育项目与“华夏志愿者服务社”因为使命相同而合并,更名“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创办这样一个组织,来自刘斌的成长经历。1985年他出生于吉林农村,自小成绩优异,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顺利考上中国政法大学之后,刘斌却在毕业时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他发现学校很难传递给大学生真实的社会状况和踏入社会后需要的综合能力。这时,大二时因室友推荐而参与的“西部阳光行动”暑期支教活动—他大学生活中充满鲜活色彩的重要经历之一,为他的最终走向定了格。

“因为刻苦读书嘛,所以跟人交际的时间大量地减少,我感觉自己天然缺乏一种能够跟人特别畅快地沟通、聊天、交朋友的能力。但是参加那次支教活动后,突然就感觉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打通了很多,包括跟孩子也是,孩子给的一些反馈,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棒的人。我觉得那种环境中幸福感特别强。”回忆起2006年第一次支教的经历,刘斌还历历在目。

毕业后踏入“西部阳光”的大家庭,刘斌感觉这才是他的“第二大学”。“大学的精神土壤日渐贫瘠,竟然有那么多的‘常识’从未有教授在课堂上提到过,这很难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负责、行动的意识和品格。”刘斌经常在博客中反思和探讨“NGO的品格”、“公民社会”、“多元性别”、“流动人口”、“戏剧教育”、“协作艺术”等话题,“这种源源不断的养分,让我成长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勇气、更有力量的‘纯爷们’。”

NGO的工作经历极大地开阔了刘斌的视野,也丰富了他的思考。“社会发展中,每个人为社会的变化要做什么,社会对于个人本身又影响了哪些?”在价值判断上,他有了新的认知,比如不再以单一的成绩标准来看待过往他那些辍学的同学,“很多人不喜欢学习,但是适合干别的,因为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空间提供给他。”对于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对他的诚信、大气等品格的塑造,他也有了不同角度的感悟并为此感恩不已。

最初,对于在“西部阳光”的这份工作,刘斌只给自己设定了三年时间,但是,当他越往下走,越觉得再难离开。EV成立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刘斌发现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越来越多,而涉及整个青年群体的服务范围过于广泛。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再次把精力聚焦在大学生支教这个细分领域,“我们就是要跟支教死磕。”

面对各方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质疑,刘斌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没有办法给他划定一个特别刻板的方向。我们期待先有这样的(支教)体验,埋下一颗种子,成本非常低,但是可能就开启了他对公益的一个理解。如果以后他想做教育方面的志愿工作,或者有能力了,愿意捐赠,他会首先找到EV。我们把这里作为从大学生到公益角色转换的一个入口和交流平台。”

甘肃大学生王赐洲即是一颗“种子”结出的果实。初中时曾有大学生志愿者到他的家乡支教,本来并没有上大学打算的他,受志愿者的影响,去年如愿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今年,他将作为志愿者队长参与EV的暑期支教活动。

目前,EV支持全国68家高校社团的暑期支教活动,在北京,有13家高校合作社团。“清华大学一个暑假有一百多个团队来做支教,如果我一个机构一年能服务几万名大学生,这个数量就已经很不错了。”

刘斌希望把事情做得专业。“西部阳光V行动乡村夏令营”项目现在是EV的工作重点,每年EV会评选资助其中50个社团的80个团队去往乡村开展有主题的多种特色夏令营活动。刘斌设计了一个“EV金字塔”战略:塔尖部分是每年资助的优秀团队,塔基是以“START”公开课巡讲为基础的全国高校公益启蒙,中坚力量是线上线下的志愿者互动,线上依托益微联盟(EVU)社团网络,线下通过志愿活动分享沙龙,展开长期的互助交流。“我们现在也设计了激励机制,通过完成一件件事情,大学生们得到积分奖励,逐渐提升到更高的阶段,培养他们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实干家。”

刘斌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给人空间,让他不断寻找自己的可能性,并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从这个理想程度来说,我觉得当下做的事情,不是说简单地为了解决几个志愿者支教的活动,而在于慢慢让更多人理解教育背后的目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篇5:大学物理系阳光支教新闻总结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有爱心就有阳光 有阳光就有希望

——2010年洛阳师范学院阳光中学柳泉分校支教小分队总结报告

一、前期筹备工作

二、支教性质

三、柳泉镇中心小学简介

四、宣传准备工作

五、教学情况

六、校园特色活动

七、深情的家访

八、支教生活

1、伙食情况

2、用水情况

3、住宿情况

4、保卫工作

5、教师备课情况

九、各界领导对此次支教活动的支持

十、山区人民情意深深

篇6:支教新闻稿

爱心帮教促均衡发展

茅箭小学范姣

2013年在示范学校选派教师支教工作的新举措下,茅箭小学迎来了本校的示范学校选派的四位支教教师。这四位老师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骨干教师,短短几周里就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融入到茅箭小学这个大家庭中。帮教教师积极热情的服务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培养了自己对社会需要帮助之人的关爱之心。爱心帮教同时也是一种爱心的传承,是道德感、责任感、社会感的一种体现,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奉献自己一次爱心,那么社会将会是和谐美好的。

篇7:支教新闻稿

“在四川的某个角落,有这么一群彝族孩子,他们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闪亮霓虹,亦无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可他们呼吸着喧嚣中最为干净纯粹的气息,守护着他们心中最美的梦。”

7月10号至7月13号,共青团四川民族学院委员会西昌队携手四川师范大学青年志愿服务队总队赴西昌市小庙村小学中心校进行了三下乡支教活动。本次支教得到合作高校认可的同时,被西昌市小庙村中心校领导高度赞扬。

本次支教以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为主。对此,我院蒲公英计划服务队为小朋友们带去毛笔、宣纸、笔记本、彩色笔、油棒等学习用具。此外,志愿者们带去书法教材和美术教材,毛笔从最简单的基础笔画入手,美术以生活物品为主要授课内容,对大家耐心讲解,悉心辅导。小朋友更是用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同小老师合影,以最淳朴的微笑留下大学生志愿者带给自己的难忘和感动。

支教结束的联谊汇演更是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节目穿插游戏,学生和志愿者都带来不一样的精彩。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排练的舞蹈《小苹果》,以不成熟却让人难忘的舞步跳出小朋友的天真淳朴;游戏“你比我猜”各年级小朋友积极参与,笑声不断;川师音乐学院志愿者李筱晴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小朋友准备了合唱歌曲《虫儿飞》,赢得观众一片掌声;游戏“乒乓比拼”中,各队队员为丰厚奖品奋力拼搏,大家都拿到志愿者带去的各种礼品。此次汇演进一步拉近了志愿者与小朋友的关系,更是为支教划上圆满句号。不能帮助所有人,却能播撒心灵希望。蒲公英计划服务队队员每人与小朋友进行“结对子”项目,留下彼此联系方式,为做到长期性、持久性而努力,更是希望彝区小朋友能感受身边的温暖,以乐观的心态和感恩之心对待生活。

虽然本次支教志愿服务只有几天,但是志愿者为大家带去知识的同时,更是用行动为孩子们种下对未来的憧憬之梦,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坚定信念,为追逐梦想而不断努力。

篇8: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研究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现存问题

(一) 支教意识

诸多因素造成一些大学生对支教认识不足, 支教意识较为薄弱。大学生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对提高该地区教育质量,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短期支教, 绝不是缓解贫困地区学校师资不足矛盾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重要工作。所以, 无论是支教学校还是受援学校都应提高这方面的认识。而对大学生来说, 支教本身就是一项高尚的志愿服务, 可以锻炼意志、提高修养。大学生应增强支教意识。

(二) 支教时间

首先, 大学生受课时紧张、社团活动多等客观因素和未能统筹安排时间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投入到支教活动中。其次, 一些高校对支教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大, 使得支教力量较薄弱, 因此受援地区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的教育支持。再则, 由于学校安排的短期支教活动时间具有不稳定性, 也容易给受援学校造成一定影响, 难以保障支教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 支教经费

大学生短期支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志愿活动, 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短期支教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无论是在辅导教材、短期培训等方面, 还是在教师选拔、乘坐交通工具等方面, 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如果是由企业、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志愿支教, 经费大部分是募捐所得;而如果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支教活动, 其个人的经费负担是非常重的。大学生作为非工薪阶层, 承担不了这种经费压力。经费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支教活动的一大问题。

二、支教问题解决方案

(一) 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1. 提倡乐于助人, 增强支教意识。

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是推动支教教育改革, 强化大学生实践教学, 提高整体支教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养成教育, 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 了解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校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的联系, 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因此, 大学生必须加强对支教活动的认识, 在支教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支教中尽心尽力, 在支教后认真总结反思。愿意全心全意为支教活动的推广和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做好充分准备, 全力以赴完成支教全过程。

支教活动较艰苦, 需要大学生做好准备。首先, 大学生应当做好相关调查。了解支教地自然环境、教育设备、学生状态等方面情况, 这有助于大学生对支教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出初步的估计, 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支教前的教师技能培训有的放矢。其次, 在进行支教活动时, 大学生应当努力发挥自己最好的教学水平。最后, 工作圆满完成之后, 大学生应积极做好总结反思工作。在肯定自己优点的同时, 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为其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支教机制。

(二) 高校应为短期支教活动提供科学指导

1. 脚踏实地,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在培养学生支教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轮流进行课堂试讲, 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教学能力。对未达到标准的学生可以加强课堂试讲的训练。这种择优训优的方法, 既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育工作者, 又能为支教活动送去更多高素质的支教志愿者。从而务实有效地推动了支教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纵深方向健康发展。

2. 密切联系, 加强与支教基地的信息交流。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高等院校应积极地与支教基地建立长期沟通机制, 以便掌握支教基地的实时情况, 及时调整支教学生的培养方向。双方在随时掌握对方动态的基础上, 便于高效地安排短期支教的时间和周期。同时, 支教学校要根据支教基地的教学需要,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实现学校与支教地的“双赢”。

(三) 动员社会力量为支教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及保障

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践活动。政府部门应当提供新的相关政策支持, 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拓宽通道。如通过设立国家社会贡献奖、支教感动人物大奖等方式鼓励和推动支教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 政府部门也可在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交流研讨会, 邀请优秀支教者公开分享支教经验, 为高校在组建更加规范化、高水平化的支教队伍方面提供有效借鉴。同时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教活动, 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给予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资金支持, 进而形成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就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说, 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无疑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为了保证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和蓬勃发展, 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应从多个领域、多个方面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不断完善支教制度, 加强支教监督管理, 加大支教投入力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 让更多的人能够投身于支教事业中。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为优化祖国教育资源配置, 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摘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短期支教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我们要认清支教中存在的问题, 真正将支教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监管与执行, 才能达到支教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短期支教背景、研究支教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促进大学生支教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为使短期支教形成长期有效机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短期支教,信息交流,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洪林.对口支教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

[2]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务, 2010 (06) .

[3]沈欣.假期支教普及化与经济利益探讨[J].决策与信息 (财经观察) , 2008 (07) .

篇9:大学生支教:助人还是自助?

读大学一年级时,我也曾激情澎湃地和几名高中好友一起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项目,到一个大山小学里做了一个多星期的支教。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们,第一次尝试生火做饭,跟学生上山劈柴摘野果,第一次亲历乡村的生活,收获了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离开的时候,学生和我们相拥而泣。回学校之前,我们交了很厚的一沓报告,绝大部分是情感宣泄,这些故事也得到当地的报纸和电台报道。

但是,山村小孩和我们联系并没有随着我们离去而结束,难堪的事情发生了:离开后不多久,一位13岁的小女孩给我打电话,我问她期末考试怎么样,她回答说:“我没考,你们说的外面的世界这么好,我要出来打工见世面。”我劝她不要怕艰难回学校读下去,她不太领情:“我爸要把我嫁给一个30多岁的男人,我逃出来了,你觉得我去哪里不会被我爸发现?”从未有过如此社会经历的我,顿时无语了。再之后,小女孩和我失去了联系,我很惭愧作为她的“老师”,却帮不上忙。

篇10:暑期支教新闻稿

暑期支教回来数天了,但每每看到几日的照片,心里总还是留恋与欣喜。尽管只是短短的三天支教,但那群孩子给我的却是一生的回忆。

支教地点在*************,尽管云和的木制玩具很有特色,但当地很多人还是并不富裕的,我们所在的***小学中孩子的家庭或为一般,或是贫困,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一次活动,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收获了很多体会与成长。

4号我们做汽车到了丽水市,晚上大家一起做出租车来了云和**小学,结果司机也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城里打听着终于找到了学校,老师们还在等。集中一下,简单介绍了一下老师和学校以及本次活动的一些情况后,便带早已饥肠辘辘的大家到校外找了个小吃店吃了个便饭,路上顺便告诉我们附近小吃店较多,我们可以在附近吃饭也比较方便……结果,回想起曾经包吃住的承诺,大家心里一股凉意,回寝室睡在只垫有席子的床板,没有任何床上用品,要不是因为这要命的天气,还有那完全完全不给力的空调加电扇,真不知道大家会心寒成什么样啊?

吃得苦必然会有收获。

与这群三四年级的小朋友们在一起,也让我们觉得好像回到了那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新奇问题,会给我们的课堂搞各种乱,会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当然了,也会很积极的参与我们的活动,会和我快快乐乐的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充满童真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拘谨,不需要那么的秩序,他们有的是天真无邪,是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气了就撅起小嘴,高兴了就大声的笑,和他们在一起仿佛忘掉了一切,会让我们感到一种难得的轻松与愉悦。

最后是一个采访老党员的,我们一起去的。不过看的出来,这群大学生的交流技巧还是不够,在那里有的很不知所措,不知该说什么。不过那个老爷爷在朝鲜战场上的牺牲受伤事迹还是令我们很感动的,尤其是那一只被炸去半个脚掌的脚。可能那些日子过去太久太久了,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段日子到底有多么难过。随着那些老人的慢慢离去,记忆也渐渐的淡去。不过每每拾起一点一滴,都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回味,好好咀嚼。感谢他们曾经的牺牲,感谢他们的无私。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短短的实践活动似乎成为了一种形式,水水过去,其实不然,这样一种经历,慢慢去思考便会发现,我们收获的其实很多,不知道我们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多少帮助,但对于我们,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去收获一种经历,去收获这样一群年轻的朋友。就像回来之后和那些小朋友们在qq上聊天,依旧觉得很轻松,很愉悦。

篇11:爱心支教新闻稿

青春献爱,心系彩虹

——记浙江大学化工系2012赴拱墅区实践小分队于婆娑桥社区爱心支教 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浙江大学化工系2012赴拱墅区实践小分队到达婆娑桥社区进行爱心支教,此次活动也是婆娑桥社区彩虹班开班的第一天。此次爱心支教不仅仅是爱心的奉献,更是一次大学生责任感、社会感的检验。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上午8:30,实践小分队到达娑婆桥社区并准备爱心支教事宜。随着小朋友逐渐到来,9:30,彩虹班正式开班。此次爱心支教所教授的内容主要有:化学知识普及及简单化学实验、日常生活危险防范两方面内容。总体来说,此次爱心支教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小朋友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小朋友争着回答问题并自主参与实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我们也不禁对小朋友们单纯、可爱、充满好奇心等品质而触动。此次爱心支教,加强了我们对小朋友的了解,奉献了一次爱心,体现了自身的责任感、社会感。爱心支教一直以来都广受争议,“是弊多还是利多”大家都争吵不休,但是利弊并不是评价事情的唯一标准。参加了此次爱心支教之后,懂得了学姐学长们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小朋友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一节课的都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提高小朋友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这对小朋友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在课堂中,小朋友所表现出强大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让我们也感到满意。爱心支教同时也是一种爱心的传承,是道德感、责任感、社会感的一种体现,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奉献自己一次爱心,那么社会将会是和谐的、美好的。最后,非常感谢(学姐名字)、吴艺的辛苦教学。

篇12:暑期支教实践新闻稿

2014年7月,湘雅社会实践团组织暑期支教志愿者前往张家界市龙山县湾塘乡尖峰村进行为期20天的暑期支教活动。十六个大学生在山村里共同生活20天,不仅仅要安排自己的生活,更要作为一名老师,安排学生的教学,这在出发之前,在我看来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在20天后,我们做到了,而且我们做的很棒!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坐了27个小时车,火车转大巴,再转小巴才在深夜到达青峰,在小巴车上,大家没有人为了长途的跋涉而抱怨,而是一路吐槽,吐槽路远,吐槽颠簸,在吵吵闹闹中,我们到了,大家也吃上了第一顿正式点的饭。在20天里,我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从最开始的互相不熟悉到最后的不顾形象,吃剩饭也不嫌弃,我们变成了真正的家人。早上,我们在“吃饭啦~~”的声音中起床,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每天一起备课,一起在办公室、楼梯口聊天;一起对于每一顿饭赞叹不已;一起在饭后期待那被分成16份的西瓜,一起每晚九点开会„„我的20天记忆是跟我的每一位队友共同完成的,很感激这20天,让我收获了这样一群家人,他们就好像永远活在阳光下,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能量。

最重要的当然是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刚开始由于不熟悉,他们只是一直追问上一届的队员,这让我们吃了好久的醋,后来慢慢接触,陪他们玩耍,他们也开始依赖我们,几乎每个小孩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一下课就会跟老师粘在一起,问东问西,还会亲昵地抱抱你,这些都让大家超级开心。后来,有一个夏令营来待了三天,我们从心底里觉得我们的孩子虽然是农村孩子,但是跟那些城里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或许是心理因素,当我们看到他们有些并不能很好的相处的时候,就会心疼孩子们,到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把他们都看作最亲的人了。我们教给中班的孩子们《没有什么不同》,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理解我们的苦心,在我们看来,他们就是最棒的,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篇13:大学生支教新闻稿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教育资源贫乏,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 一些省属高校为主动适应农村教育需要, 延长大学生的实习期, 进入农村学校教学一线锻炼, 探索出一种顶岗支教的教学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 于2007年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 极大地推动了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然而, 师范高校学生实习时间的增长也就意味着在校正规学习时间的减少, 这种矛盾可能会影响师范高校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发展, 师范类高校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 师范高校大学生的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现。因此, 对师范高校顶岗支教大学生专业承诺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师范高校大学三年级的学生4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人为参加顶岗支教的大学生, 剩余200人为未参加顶岗支教的大学生,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400, 有效率100%。

2.2 研究方法

采用吴兰花 (2004) 自编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 用来测量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情况。该量表共27个项目, 按五级评定记分,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对应评分1-5。该量表分为四个因素: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四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52.638%, 且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在信度研究上,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8, 分半信度为0.831;在效度研究上, 项目分析表明27个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并且各项目与其所属因素总量表之间均达到了较为显著的相关。这些表明, 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是一个比较可靠的量表, 可以作为研究大学生专业承诺的有效测量工具。在本文中总量表Cronbacha=0.879, 各分量表的信度在0.691-0.821之间。

3 研究结果

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的专业并愿意为之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指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从认知上接纳和认同, 从情感上喜欢和爱好, 从意志上愿意付出极大的个人努力和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等一系列积极的学习心理。具体包括即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共四个维度。情感承诺是指它主要指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愿望, 表现为不会变更专业的强烈感情;继续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出于能力、自身素质、就业机会以及相应的待遇、工资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理想承诺它主要指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并认为该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规范承诺主要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 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

3.1 被试专业承诺的描述性分析

如表1所示, 师范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平均得分为3.71, 这说明学生的整体得分水平不高, 该量表为五级评分, 还没有达到四级水平;此外专业承诺的四个维度中, 规范承诺的平均分最高为4.03, 依次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可见师范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应该加以正确发展引导提高。

3.2 顶岗支教大学生与非支教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差异研究

如表2所示, 顶岗支教学生专业承诺的总分为98.13, 非顶岗支教学生得分为97.47, 水平偏低, 但未成显著性差异。从各个维度上看, 情感承诺方面, 顶岗支教学生得分为34.48, 非顶岗支教学生得分为31.24, 顶岗支教学生得分较高, 且二者差异显著;继续承诺方面, 顶岗支教学生得分为19.22, 非顶岗支教学生得分为22.75, 非顶岗支教学生得分较高, 且二者差异显著;另外两个维度得分相差不大, 差异不显著。

4 讨论与分析

4.1 师范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的整体水平不高及原因分析

如表1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师范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平均得分为3.71, 这说明学生的整体得分水平不高。导致这一结果的客观原因是师范高校培养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尽管许多高校各院系人才培养方案时常改进, 但是培养目标始终如一, 授课方式和内容也没有什么变动, 加上就业趋势的日益严峻, 许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从而直接导致了专业承诺低的结果。主观原因是师范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高, 学习兴趣不浓厚, 对专业承诺处于较低水平的大学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稳定的干预性辅导教育, 往往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同时, 在师范类高校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感情承诺水平,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强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感情承诺、规范承诺。

4.2 顶岗支教大学生与非支教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差异分析

如表2所示, 顶岗支教学生与非顶岗支教学生在继续承诺和情感承诺两个维度上呈显著差异。首先, 顶岗支教学生的情感承诺高是因为, 这一类学生喜欢教师行业, 积极主动参加到艰苦的地方去支教, 并且通过实习支教坚定了从事这一行业的信心, 并且开始关注自己的专业完成情况, 更加珍惜着即将逝去的大学时光, 因而这类学生的情感承诺是比较高的。顶岗支教学生继续承诺高的原因在于, 实习支教工作一般都是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然而, 这一时期正处于师范高校大学生学完基础理论课, 进行专业课深入学习的时期, 在这期间支教就会影响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 由于支教学生支教的学校都是一些偏远的山区, 支教学生在支教学校存在担任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 教学任务重, 备课量大, 教学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够, 感到力不从心。顶岗支教学生发现能力自身不足, 有意愿继续深入专业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5 引导顶岗支教大学生专业承诺正向发展的对策

5.1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科学选择专业, 赋予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 学校、家长应充分的宣传和指导, 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该专业,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来选择专业。同时, 高等院校尽可能的筛选符合必要条件, 喜欢这一专业的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承诺。另外, 可通过改革学校的专业调配模式给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权利。在教育大类招生的前提下, 可在经过一年对专业的了解下, 在大二开始给予他们再一次专业选择的机会, 这样就避免了“被专业”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发现适合自己的专业, 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其次, 不断完善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对其中的目标定位和内涵分析既要考虑学生的生存性需要, 也要考虑他们的发展性需要, 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的认同感。

5.2 加大实习支教的管理力度

首先, 要建立健全实习支教规章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制度是规范个人与组织行为的各种约束和规则, 起着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实习支教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其次, 各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师范院校管理实习支教的部门主要是教务处和学院, 这样的多部门管理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加强各部门协调与沟通, 以确保实习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5.3 加强实习支教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与实践, 但理论更要服务实践, 推动实践。实习支教已被证明是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较好途径, 要发挥它的更大作用, 就必须加强支教理论的研究, 探索适合我国实习支教发展的支教理论体系。相关部门应该划拨专门科研经费, 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进行调研, 加大对实习支教的理论研究力度。

5.4 要及时调整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

针对实习支教活动与师范生技能学习的时间冲突, 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使之更具有灵活性。例如可以提前某些重要课程的学习学年, 例如专选、中学教学教法这些重要课程可以提前;另外对实习支教生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设计, 如支教生支教前加大岗前专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实习支教生的教学技能;支教结束后, 组织专门的教师队伍对支教生因支教而落下的专业课进行专门的辅导。

参考文献

[1]严瑜.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心理结构及其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学报, 2005, (5) :156-159.

[3]张浩.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涯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19 (1) :225-227.

篇14:大学生支教:良心还是年薪?

师范生必须支教半年

去年末的某一天,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差点炸开了锅,学校强制要求2006级师范专业学生到山区支教,“太没人性”。

据西南大学实习科钟科长介绍,学校有关部门号召2006级师范专业的学生到重庆、贵州、四川、新疆等地山区或少数民族区顶岗支教,时间由原来的2~3个月延长至半年,顶岗人员也由部分学生发展至整个2006级师范专业学生。

“顶岗时间有强制性,参与方式却可以多样化。”尽管钟科长百般解释,但是西南大学的学生们却牢骚满腹。“这哪里是支教,完全是发配!”西南大学汉语教育专业小李说,以前师范专业的学长们也要顶岗实习,但一般不超过3个月,而且遵循自愿原则,这次却是强制的。

支教时间太长影响考研复习、地方偏远也许会错失就业机会、今后没打算当老师的学生会为此浪费时间……学生们的担心一箩筐。

“师范专业学生一直拿着国家补贴,学费也低于普通专业,有义务支援边远山区教育。”西南大学文学院一位辅导员说,师范专业学生平日里每月可领取40元的生活补助,而其他非师范专业学生则没有此优待。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这种强制性支教政策会走多远呢?

15万一纸户口,支教者的现实考量

当然,像西南大学这种强制性支教计划属于极个别现象。

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姚磊,就是“支教换户口计划”的受益者。2008年1月26日起到3月15日,北京市教委公开招聘700名应届大学生去支教本市的农村中小学,并选聘部分优秀硕士研究生支教城市近郊的初中学校。实际上,姚磊所在班的42人中有15个选择了支教,热情可见一斑。

而对于姚磊来说,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今天,提供北京户口的支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非北京户口同学留在北京的“一根救命稻草”。

姚磊应聘的房山区在北京最南边,这一去,3年内她都要待在农村。“我的梦想是考研究生,但支教每周要上16堂课,恐怕没有多余时间去准备考研,而3年后我担心自己失去斗志。我现在已24岁,也怕耽误了人生大事。”姚磊皱了皱眉头,“但是,有一个情况,南召中学16个班580名学生却没有美术老师,如果我不去,校长说那里的孩子就没人上美术课。”然而在580个孩子的美术学习愿望之外,还有姚磊对一纸户籍的期待。

跟姚磊一样,每个去支教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顾虑。毕竟,无论是国家还是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都要付出成本。所以,北京市通过解决北京户口、考研加10分、第一年平均月薪2000元等优惠政策给支教大学生保障。

而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调查,户口买卖黑市上,一张北京户口最高可卖到15万,还要求买家得有硕士文凭,而且“理工科和紧缺专业好办,文科不好办”。

努力20年才出农村,又回去?

下乡后,城里长大的学生艰难地适应着农村生活,但还算稳定。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似乎与乡村生活的关联并不那么直接,但师范生张莉却明显地感到压力重重。

“从乡下来的,又要回到乡下去?”作为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研究生,张莉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为了离开偏僻的乡村,她已经努力了近20年,难道又回到原点?即使在繁华的广州找不到归属感,她还是宁愿继续忍受煎熬。虽然已经毕业两年,一向乐观的她已经开始感叹物是人非。“人不顺利了就被别人看不起,现在我和朋友都很少联系了。”工作不顺,人也开始孤僻了。

拿着研究生的文凭,张莉却只能赋闲在家。“无数次面试,总是不能够互相满意。”

“以我现在的学历,到西北的县城做一名中学教师正好合适。”虽然不愿意去,但是张莉还是在给自己寻找最后的退路。她的两位中学朋友至今不愿意回到农村,都远离了西北。一位从福州大学毕业之后,至今飘荡在北京,没有工作;另外一位本来在兰州郊区有正当工作,却还是远走深圳打工。“我是不可能回到西北去的。”张莉说。她们都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一觉醒来,张莉的老乡、毕业生李凯躺在床上,茫然地望着屋顶,不知道自己的退路在哪里。为了找一份工作,他早已焦头烂额,跑了无数场人才交流会,投了数不清的简历。“很多单位连我的简历都不收。”

刚刚从兰州商学院毕业的时候,他是死活不愿到乡下教书的,而如今他愿意去了,却没有学校要他。

3个月前,他就到原籍甘肃会宁县询问了相关的分配情况,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今年不招人,学校教师都是人满为患,会宁已经取消了今年教师的招聘计划;一个月前,他又托人询问甘肃最偏僻的定西市漳县,当地一位校长说,现在进一名老师,只有县长亲自批准签字才行,即使漳县本地回来的大学生也希望渺茫,外市的根本没可能。

县城中小学人满为患的同时,乡村老师却显得越来越多。会宁县梁堡小学学生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如今这个学校只有120名学生,并且一年比一年少。“过了今年这一届,明年就会低于100名。”校长柴富贵说。他们已经将空出来的几间教室改成了乒乓球室,村子里的老人们会经常来打球。

“120位学生,12位教师,不缺老师。”由于计划生育,相邻村舍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少,这让柴富贵“教师多了”的压力越来越重。

李凯每个月的生活费达到千元。但是他不愿意回到乡下的家里,他和张莉一样不敢面对乡亲们的询问。

为了填补生活开支,最近李凯通过互联网做了两次牛仔裤的生意,第一次赚了600多元,第二次被骗。“现在只要有人要,去哪里工作我都愿意。”

短期支教,到底该不该?

张莉与李凯所反映出的“农村学校人满为患”主要体现在城市近郊的县城与乡村,而在很多比较偏远和贫困的地区,教师仍然是学生的一种奢望。很少有人会长时间地留在那里,于是,一种近乎于“体验旅游”与“履历镀金”的短期支教活动蔚然成风。

上一篇:银行柜员的自我鉴定下一篇: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