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2024-06-25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精选4篇)

篇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推荐]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我们按照“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的经济发展思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完善相关的运作机制,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壮大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大发展。到2004年底,全县拥有民营企业1.9万

家,其中年产销额过亿元的民营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9家,过1000万元的33家,过500万元以上的42家。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4.3亿元,增长32.8,占全县GDP总值的64.6;实现税收1.48亿元,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3.9。今年一季度,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0.6亿元,增长41.2,实现税收3200万元,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主体。目前,全县还有生产能力达到规模企业的的16家民营企业正在加紧建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并从各方面不断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实践中逐步健全民营经济的保障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为成员,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为本地、本部门发展民营经济的第一责任人,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对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收费“绿卡”制度和县委派驻企业特派员制度,任何执法部门进入挂牌企业检查或抽查,必须经过书记、县长或分管领导的批准,企业经营以外的事情由特派员全权负责协调和处理。特别是对过亿元企业,实行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工业管理干部的选拔力度,从熟悉工业的专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对全县6个工业重点镇,还增配了一名分管工业的副书记,设立了专抓民营企业的协调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保障体系。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出资1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且每年从工业税金中新增300万元,为企业担保融资提供担保和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项目补贴。去年,全县共为29个企业融资3500万元,增长31.2。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组织参展、代办手续、代纳税费等服务,正在规划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注重舆论引导。县委、县政府除每年召开一次千人规模的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外,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人大和政协会议都有民营经济代表参加。同时,Ⅹ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开辟了民营经济专栏,及时推介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宣传民营经济的典型,让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政治上有位,真正形成了从事民营经济光荣、全社会支持民营经济的大气候,从而将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民营经济上来。如近两年城镇商贸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仅在县城就开办了步步高超市、百惠超市、友谊商业广场3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大型商场、1600多个各类商店和休闲娱乐场所、99个社区服务公司,城市商务交易额及服务业收入比2002年前增加了2.7倍,既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又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

二、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洼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按照“老板放心投资,干部放手干事,群众放胆致富”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洼地”。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我们坚持做到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营经济生产经营;凡允许外资经营的,都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凡国有和集体资本退出的,都应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大胆进入,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改造提升一批、引资嫁接一批、扶持发展一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我们将县属国有企业和市里交办的潇湘集团作为改革重点,筹集改革成本,拓宽资产处置渠道,积极鼓励外地老板、本地民营业主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加快了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进程。到2004年底,14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全部完成,变现资产8130万元,财政垫资1600万元,滚动安置职工6479人。通过盘活这些国有资产,催生和引进了16家上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年产值4.5亿元。由29个股东出资1000万元整体购买原县属集体企业黎海微电机公司,组建了科力机电有限公司,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去年完成产值1.7亿元,利税1800万

篇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中共ⅩⅩ县委ⅩⅩ县人民政府(2005年5月20日)近年来,我们按照“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的经济发展思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完善相关的运作机制,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壮大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大发展。到2004年底,全县拥有民营企业1.9万家,其中年产销额过亿元的民营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9家,过1000万元的33家,过500万元以上的42家。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4.3亿元,增长32.8,占全县GDP总值的64.6;实现税收1.48亿元,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3.9。今年一季度,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0.6亿元,增长41.2,实现税收3200万元,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主体。目前,全县还有生产能力达到规模企业的的16家民营企业正在加紧建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并从各方面不断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实践中逐步健全民营经济的保障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为成员,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为本地、本部门发展民营经济的第一责任人,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对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收费“绿卡”制度和县委派驻企业特派员制度,任何执法部门进入挂牌企业检查或抽查,必须经过书记、县长或分管领导的批准,企业经营以外的事情由特派员全权负责协调和处理。特别是对过亿元企业,实行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工业管理干部的选拔力度,从熟悉工业的专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对全县6个工业重点镇,还增配了一名分管工业的副书记,设立了专抓民营企业的协调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保障体系。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出资1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且每年从工业税金中新增300万元,为企业担保融资提供担保和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项目补贴。去年,全县共为29个企业融资3500万元,增长31.2。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组织参展、代办手续、代纳税费等服务,正在规划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注重舆论引导。县委、县政府除每年召开一次千人规模的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外,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人大和政协会议都有民营经济代表参加。同时,Ⅹ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开辟了民营经济专栏,及时推介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宣传民营经济的典型,让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政治上有位,真正形成了从事民营经济光荣、全社会支持民营经济的大气候,从而将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民营经济上来。如近两年城镇商贸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仅在县城就开办了步步高超市、百惠超市、友谊商业广场3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大型商场、1600多个各类商店和休闲娱乐场所、99个社区服务公司,城市商务交易额及服务业收入比2002年前增加了2.7倍,既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又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

二、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洼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按照“老板放心投资,干部放手干事,群众放胆致富”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洼地”。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我们坚持做到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营经济生产经营;凡允许外资经营的,都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凡国有和集体资本退出的,都应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大胆进入,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改造提升一批、引资嫁接一批、扶持发展一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我们将县属国有企业和市里交办的潇湘集团作为改革重点,筹集改革成本,拓宽资产处置渠道,积极鼓励外地老板、本地民营业主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加快了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进程。到2004年底,14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全部完成,变现资产8130万元,财政垫资1600万元,滚动安置职工6479人。通过盘活这些国有资产,催生和引进了16家上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年产值4.5亿元。由29个股东出资1000万元整体购买原县属集体企业黎海微电机公司,组建了科力机电有限公司,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去年完成产值1.7亿元,

篇3: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1.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针对东丰县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县情出发,用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农业问题,坚持走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之路,努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1围绕资源转化以工促农,加快工业园区化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靠工业拉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强县目标的根本也在工业。为此,紧紧围绕打造资源转化工业县,把发展壮大东丰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大企业、大项目、大园区建设,加快总量扩张和效益提升,实现以工促农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1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园区 在工业园区化进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突出加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11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工业集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3.41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健康产业、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旅游等七个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体系。

1.1.2加大投入,竭尽全力建园区 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依托这个有效载体狠抓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几年来,东丰工业集中区共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征用了1.06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实施了基础设施一号路、兴隆街北段、一号街、二号街及甲三路道路工程,绿化、亮化、标志性建筑工程,给排水、通信、供电等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五通一平”。

1.1.3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建园区 始终把优化软硬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营造全民支持招商引资的舆论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快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法制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借资、出资、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全程式一条龙代理服务。工业集中区的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从企业入区开始,各种手续均由综合办在规定时间办结,不仅大大地方便了投资者,而且加快了企业入区创业的速度。到目前为止,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内共有各类项目175个,其中:工业类项目120个。2006年以来,共新上、扩建投资超千万工业加工项目41个,招商引资累计到位额约40亿元。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工业集中区”。

1.2创新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

1.2.1建强龙头,增强带动功能 在对东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科学审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健康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和优势整合,做大做强了一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先后培育和发展了东丰药业、鹏翔牧业、东佳粮油、中志甜玉米、金城谷物、华粮生化有限公司、唐豆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周边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下,农民人均增收380元。

1.2.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 为充分发挥境内水源无污染、地处黄金玉米带的自然优势,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从而带动了全县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名牌开发战略,努力打造独具东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已有9个乡镇的12个试点村共20万亩水稻申报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全县14个乡镇56000亩蔬菜被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有57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品种,唐豆豆公司生产的“速冻甜糯玉米”被国家绿办认证为绿色农产品。

1.2.3发展精品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 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快粮食大县向资源加工大县和牧业大县的转变。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围绕加快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这“三养”业,全面加强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标准化牧业小区达到112个,梅花鹿、肉鸡、黄牛分别发展到14.5万只、1800万只、67万头,全县牧业收入已经占整个农业收入的42.5%。东丰镇苗胜村是省级试点村,4年间共发展黄牛、肉鸡、生猪等标准化牧业小区5个,小区平均收入达到32万元。

1.3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创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在建设中,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推进村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的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基础。在组织专家科学论证、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一方面,聘请省、市规划专家依据航拍和土地规划版图,着眼长远,科学安排好生产性建筑和住宅、道路等各项设施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旅游、物流、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产品向小城镇扩张,引导农民向城镇流动就业,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打造经济强镇。截止目前,全县小镇工商业户发展到7600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0%。

2.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基础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坚持城乡联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并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改善农村环境的实事抓实,好事办好,做到真抓实干,立竿见影。

2.1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初步建立设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伊通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莲河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了三合乡的省优质粮核心区建设、大阳镇省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5.2亿元,完成东那高速公路55.8公里的全部建设任务,建立起了东丰与外界联系的“大动脉”。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截止到目前,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100公里,全县229个村有222个村实现“村村通”目标。2010~2011年,试点村将全部实现组组通油路或水泥路。同时,投入950万元,修筑边沟80公里,并对村路两旁进行了绿化。四年来,省、市、县帮扶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380万元,涉及修路、村服务中心建设、绿化、改水、改厕、改栅栏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44个项目。

2.2强化村容村貌改造 为切实改变脏、乱、差的面貌,结合实际提出试点村屯建设要达到“七化”标准,即住房砖瓦化、庭院围墙化、院路硬面化、村屯绿美化、畜禽圈舍化、饮水合格化、卫生标准化。目前,全县试点村镇共清理边沟3.5万延长米,砌护边沟1.2万延长米,修建栅栏1.1万延长米,修建公路53公里,建卫生厕所350多个、公厕15个,建垃圾点15个、垃圾箱10个,清理柴草垛1880个,新建村部6处,建绿化带29.6公里,栽植苗木2.4万株,旧房改造完成43户,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2.3强化农村社会保障 争取国债资金650万元,全县中小学共改建扩建校舍3.7万平方米,试点村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立完善由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以来,每年用于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资金达40万元,每年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26万元,用于五保户的生活保障金达16万余元;狠抓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达到95%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多渠道投入800多万元,对21家乡镇医院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

2.4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引导试点村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2006年9月,省级试点村横道河镇合力村投资104万元,兴建了占地2500平方米、日产气300立方米的秸秆燃气站。受益农户300户,每年每户仅用80元就可以解决一日三餐的燃料问题,且环保清洁。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380个,僅2009年沙河镇盈仓村、沙河镇良纯村、杨木林镇城子村、东丰镇苗胜村等新农村示范村就兴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00户。2010年计划新发展沼气池500户,秸秆燃气站2处(二龙山乡沙河沿村、横道河镇联盟村),目前已开始施工。

3.创新推进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1强化政策引导机制 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农民建房用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2010年县里将拿出3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奖补,多投多补、不投不补,以此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严把“落实关”,通过建立包保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真正落实。

3.2完善分类推进机制 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全覆盖。不同的村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在建设思路、政策扶持、领导帮扶上要面向全县,动员和组织全县所有的村镇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实现整体推进,均衡发展。

3.3完善帮扶机制 根据东丰县实际情况,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东丰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由对村帮扶变为对乡(镇)帮扶,即每个县级帮扶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和企业由负责一个乡(镇),对乡镇内的示范村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企业进行帮扶。同时,要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力争从每个省级帮扶部门中争取50万元以上,从每个市级帮扶部门中争取10万元以上,每个县级帮扶部门至少出资5万元以上,并帮助所帮扶的村上一个项目。县直部门年终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参与评先。

3.4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四年来,围绕经济工作,不断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岗位责任制,新农村工作占整个农村工作的20%,组建督查考核小组,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如果乡镇或部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出现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给全县造成严重影响的,乡镇或部门主要领导转为非领导职务或降职使用。2010年县财政还将拿出5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突出者实行奖励,发挥激励作用。

篇4: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1.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1围绕资源转化以工促农,加快工业园区化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园区。2005年11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工业集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3.4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健康产业、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旅游等七个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体系。二是加大投入,竭尽全力建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共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征用了1.06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实施了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实现了“五通一平”。三是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建园区。政府通过借资、出资、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内共有各类项目175个。

1.2创新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

一是建强龙头,增强带动功能。先后培育和发展了东丰药业、鹏翔牧业、东佳粮油、中志甜玉米、金城谷物、华粮生化有限公司、唐豆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周边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增收380元。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三是发展精品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入落实“粮变肉”工程,围绕加快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这“三养”业,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1.3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

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推进村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的规划,综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目前,全县小镇工商业户发展到7600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

2.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了三合乡的省优质粮核心区建设等一批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五年来,省、市、县帮扶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880万元,涉及84个项目。二是强化村容村貌改造。结合实际提出试点村屯建设要达到“七化”标准,即住房砖瓦化、庭院围墙化、院路硬面化、村屯绿美化、畜禽圈舍化、饮水合格化、卫生标准化。三是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争取国债资金650萬元,全县中小学共改建扩建校舍3.7万平方米,建立完善由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380个。今年计划新发展沼气池500户,秸秆燃气站1处。

3.创新推进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机制。今年县里拿出3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奖补,以此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严把“落实关”,通过建立包保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真正落实。二是完善分类推进机制。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对不同的村要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在建设思路、政策扶持、领导帮扶上要面向全县,动员和组织全县所有的村镇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实现整体推进,均衡发展。三是完善帮扶机制。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由每个县级帮扶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和企业负责一个乡(镇),并对乡镇内的示范村进行帮扶。同时,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岗位责任制。

上一篇:沙井中心小学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下一篇:关于瓶子的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