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心得感想

2024-06-27

企业转型心得感想(精选6篇)

篇1:企业转型心得感想

为期两天的军训于今天下午结束!非常感谢上级领导给我们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这次训练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为我们以后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回想一下我们从刚来这个地方时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和向往;因为我们之前从来没接受过如此正规的训练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担心过会在这里发生或遇到什么事情,只是报着一种玩玩的心态而已!但是当我们到达此地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才明白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严肃对待这件事情!在此次训练中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团队团结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团队要强大首先要团结一致当一个团队做到一个人一条心的时候那无疑是很强大的!

从我们昨天下午那个报数游戏中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同事之间的包容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这是我感触颇深的一段!在此次训练中由于自己的频繁出错从而导致总监受罚拖团队后腿!在这里向您郑重的道歉 对不起 连累了你!尽管我犯了这么多错误但你们还是选择了支持、鼓励和信任我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我为有你们这样一群敢拼敢闯的同事感到自豪与骄傲!

在这里我们还学会了感恩!不仅仅只是对父母的一种感恩!还有生活中工作中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把我们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培养成一个可以自己作业的老人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所以他们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的恩师!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领导所要担当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因为当领导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当!他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要远远的超出我们的想像!在这里跟我们所有的领导层说一句你们辛苦了!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对我们的期望!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做到的!

在这里我们学到的还有很多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的改正自己的缺点补充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速度!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打造一个和谐共赢的团队

我今天想说的有很多很多,有可能是废话,有可能是狂话,今天我要分享的有7点。

1.自我要求。

2.担当

3.反思

4.思考是指想办法和动脑子

5.敬畏之心

6.骨气

7.成长含学习和学以致用!

是我看过的书当中,最让我深有体会的两本书,其中一本书有段话是这么说的,他说富翁是没有办法复制的,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和性格不同没有办法复制,但是能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你,你看我的书我不要求什么,我只想要求你看到的东西影响你的话,教你的方法你必须去做去尝试,让他变成你的东西,根据自己自身的条件演化成你的能力。看看能不能真的有用,你如果做不到,我后面所讲的你就不用在看了,这就是我们大家说的学以致用吧,废话不说了。开始聊聊我的军训感触吧。两天的军训已经告别,转眼即过,心中有些不干或者可以说是很多的无奈,昨天晚上分享的时候我一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能坚持多久,我很害怕包括对我自己,真的简简单单两天时间就能彻底改变我们吗,想想我们最初的梦想,想想我们为什么背井离乡离开我们敬爱的爸爸妈妈,都忘记了吗,是社会影响了你吗?应该不是吧,我们经过岁月的洗礼应该变得更加执着,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时常问自己,没有答案。 此时此刻心里难受,昨天我担心事情终于发生了,从今天吃早餐的时候我一直开始有种想哭的冲动,真的想哭,更多的是无奈,那是这么的快,比想象的来的太快了,我以为怎么也要一个月吧,没想到不足一个晚上,5个小时的睡觉时间之后,就来临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能有谁去来回答我的问题,吃过早餐休息的时候我把我的团队聚在了一起开了个会,我但是就告诉他们,在这里你们什么都不要记住几点,我现在想打翻昨天教官所说的还有大家分享的所谓什么集体荣誉感,什么执行力,什么团结,什么凝聚力,什么感恩,什么意志力什么云云,我自己感觉出在了自我要求,还有担当,反思,和学会思考还有敬畏之心,骨气和成长我说的成长也包括学习和学以致用这以上七点上边如果全部做到你也是富翁。感恩还用教吗?如果人不知道感恩给畜生有什么区别,畜生都是知道感恩。这些话就不说了,早晨的军训事情发生了,发生了很多错误的事情,错误出在了哪里,一盘散沙,首先是工作没有安排到位,责任到人。如果只开始就责任到人,伤员在你就在,这些都不说了,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自我要求,你的要求高了,上边所说的执行力,集体荣誉感,团结,凝聚力自然就产生了,就像有句哲言说的一样,人无好坏之分,只是每个人心里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和衡量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不一样。你能说他错吗?实际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你如果高标准的自我要求自己,对待事情就会自我完善自己,你如果知道礼义廉耻,你自然会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因为你知道耻辱。人不明白耻辱的话,那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他了,你看到别人做的不好就会嗤之以鼻,会要求自己做好。就像站队列一样,跑步一样,对自己得要求高了,你会自觉的去做好站好,怎么才能站好你就会想办法了这就是自我要求,还有担当,你如果做不了担当,我想你的父母老婆孩子,以后还有你来养,你都做不到担当,你会为他们负责吗,实际吃饭的时候就能发现一个人的担当品质,谁每次都自觉的去为桌上的人打饭,收拾桌子,我一直都在观察这个,从上边就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品质不拘小节,这就是担当。还有就是自我反思,我从一开始都结束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来了这里能改变什么,我们是不是以前做好了就不用来了,就这是反思。思考就不用说了吧,实际很多问题我们最后不都一一解决了吗?遇到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想到的是思考怎么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方法。只要我们大脑一直在动,你会领悟到你自己无穷的能力,自信的来源并非是你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来自你敢于面对任何问题。 因为你会思考想办法,这就是思考,还有最后一个敬畏之心,从我带团队那天起,我就时常告诉我的全对,做事情不是我们不行,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那些嘴里所说的全力以赴,破釜沉舟的精神,就像有个笑话说的一样,中国足球怎么才能踢出世界杯,赢得冠军,有人说找11个死刑犯。去踢球,坑定能出线,大家不要笑,是真的,赢了就免刑,输了就枪毙,肯定能赢,因为每个人都害怕死亡,求生的渴望力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如果做业绩你没有客户就死,你敢不做业绩吗?因为我们没有感觉那么害怕,所以就不会做好,这就是敬畏之心。接下来的骨气和成长很重要,我就简单说一句话,骨气就是不认输的精神,冠军也会输但从不低头。成长我留在下边再分享吧,这是我感悟的七点。 我今天最多的应该是感动瞬间,是一种人生感触心灵体验。我们是一群不安分的人不满足现状,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我们目前的状况,或者证明别人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证明我是可以的,更加加深了人生的方向,努力不定成功,但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的,不要让我们的青春留下过多的遗憾。

懂得了成长,成长就是坚持做到得到我想要的,必须要有的东西,如果不成长还是会回到以前那种状态,人对世间的一切都是从无知但有知,从开始我们学走路的那天起,就开始学习成长,世界上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学不完的,学了一点我们就成长了一点,因为原来那种不屑一顾的心态,我们的欲望太少,或记性不是太好才有今天的这种结果。今天懂得需要改变什么,这才是成长的源泉!

梦想不在于轻,在于我们有没有追逐过,并实现它。成功其实很简单,要对自己有信念就是所谓的坚持意志力,成功在于执着中追求中超越现在的自己,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更是成长!

我们最深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好,不是一无所有。

我们最深的恐惧是我们拥有超出自己想象的能力,而不知道怎么释放。因此我们感到害怕。但是畏缩不能帮我们改变,如果安于现状毫无意义,所以要想孩子们一样闪耀,对世界充满无比的希望,这份天赋不只是限于某个人,而是再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只有自己才能释放。

或许,生活有太多不由我们去决定,事实上,这就是生活。迷路也许可以说是小事。可怕的是我们甚至不去找出路,就放弃了,或许因为自己沉睡的太久了吧, 能站在这里!是一种幸福,证明我们都还活着,就像今天说的一样,既然活着,为何不干出成就,既然活着,为什么不活出精彩!

若果一直抱着这只是一份工作,那就错了,我们还给你自己留退路了,对不起那份全命以赴,工作就要有破釜沉舟视死如归的精神。连死都不怕了还能干不好工作,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比工作更重要,那就是尊严!中国人都比面子,面子就是所谓的自尊心,尊严从哪里来,那就是努力做好工作,挣到钱,有了这些,自然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尊严也会由之而来!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为我们的家人换取更好的生活质量!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实现,不是靠乞求和抗议就能实现的,而是靠奋斗和拼搏来实现的!人的潜质是无穷的今天就证明了这一点。就看自己破不破。

有这积极向上不服输敢于面对任何压力和挑战,只要付出就会得到。

自己不觉醒谁也帮不了。只要你心怀诚意,意志坚定,放下杂念,放平心态。

青春年少不是指年轻,它是代表这激情!拥有的激情会给我们带来挑战一切的力量。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命运不靠等待,而凭争取!不说了,想说的感触的太多了说不完的,但事情总要结束吧,因为明天的事情还要继续。最后我想分享另一本书让我感动的一段话。我感觉这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愉 ,奇迹之感召,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最后借用丘尔吉先生的两句话来勉励自己,态度决定一切,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荣耀终归与我们!放下一些开始工作吧。——致青春的自己 加油!加油!加油

篇2:企业转型心得感想

此刻,窗外雷雨大作,若能独自猫在清静的书斋,泡一壶浓浓的凤凰单枞,总会是十分相宜的。这篇专家视点中,不想吊书袋般再将曾文正公科考、交游、事功、文章等事迹一一罗列出来,搜索枯肠的写一篇考据文字,只是想结合今天在潮州的调研,谈一谈我从曾文正公“结硬寨、打呆仗”的六字箴言中领会的三点深切感悟,这些思考将可能会对我们即将于7月在广东省12个区县开展的大规模调研工作有一些启发。

第一,万言万当,不如一个诚字。做事待人,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立身的基本,而以诚待人则是将事情做好、将人际关系处理得顺滑融洽的根本。历史上,以机巧之心能胜一时,以聪明之智能胜利一个局部,但只有以诚感人、以诚做事才能胜一世,才能成就一个全盘的胜利。文正公打仗不是靠的聪明,更不是靠的兵法,而是靠的“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这种精神说到底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流汗而完全按照既定工作流程稳步推进、全力执行的工作精神。诚,不是表面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是要物化为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具体化为待人接物“将心比心”的工作态度、内化为自己的事业责任。截至目前,潮州调研之所以进行得还较为顺利,与我们院长期坚持的“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农民工一样劳作”的理念密不可分。调研中,我们看准了的战略方向就去做,而不要管一己之得失;在待人接物上,我们避免了“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功利态度,怀着时刻感恩的心态,真诚地感谢对方单位的帮助和支持,做到了上下融洽;在工作态度上,我们做到了流程化、规范化,善待团队每一个成员,让大家在相同的工作目标下爆发出最大的集体智慧和工作热情;在团队协作上,每一个调研人员都不是被动的接受任务,而是主动地创造价值,将工作任务内化为学术事业中重要的磨砺要求。

第二,做规划但不做预期,尽心焉耳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之学说朱子阐发最多,而文正公实践最深。文正公的实践心得中,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就事论事”。这个经验的关键在于:在做一件事之前,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各种情况的方案设计,此时需要充分的理论讨论甚至辩难,但一旦付诸实行,则不要考虑中间是否顺利、是否要做,而应该“就事论事”,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态度将事情最终尽可能的做到极致。

潮州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无法深入企业,甚至一家企业联系4、5次仍然被拒绝的苦恼。我们一天要在10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但都不做预设,而只是尽心处理好当下的调研工作。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不做预设的态度看起来是笨伯工夫,但实际上这或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不做预设会让自己更加清晰的把控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会对工作过程中可能突发的各种状况保有敬畏之心,会将事情尽可能的从“天意”到“人事”进行转化。工作要做到尽心,就意味着要将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操作好,即使不能确保达到最佳效果,但也要确保短期内、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内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

第三,比若机巧,不若朴鲁。我们都知道,事务性的工作最容易出现机械性疲劳,无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还是沟通交流、修改问卷,这些工作都是一些重复性的事务工作,容易出现机械性疲劳。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对工作进行事后监控,并找到可规模化、可复制化的操作方法;第二,做好管理,以朴实的心态对待每一个调研人员,确保大家的工作热情,做到“10双眼睛替代1双眼睛”、“10个头脑取代1个头脑”。在潮州调研过程中,我们认真执行了第一个思路,尽可能做到了问卷事后控制,较好地解决这种疲劳操作。

篇3:企业转型心得感想

如何界定转型升级, 是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 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为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寻找新的经营方向而不断变革的过程,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和最终落脚点。 (P.3) 在我读来, 这一界定是基于“市场结构 (竞争) →企业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的, 对于规范企业转型升级这个近年出现频次极高而涵义不明确的热门词汇是有好处的。

转型升级首先是一种选择, 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选择更具挑战性。既是转型升级方向的选择, 也是一种模式的选择, 研究视角的选择。选择最是考验参与者及其组织的素质与高度, 尤其在危机时刻。2008世界危机是一个考验企业选择的典型。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 企业的选择归纳起来大致三种:要么倒闭, 要么转移, 要么升级。在企业面对危机的这三种基本选择中, 该书从升级的角度展开研究 (p.14) 。在我看来, 这一研究视角在我国更为实际也更为重要。这其一是因为稳中求进一直是中国企业文化的首选;其二是转型升级更利于解决中国国情下的劳动就业问题;其三是可持续发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研究选择问题, 但有三点不同。第一, 对价值判断的态度不同。实证方法为使转型升级具有客观性而排斥价值判断;规范方法要评价或规范转型升级行为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第二, 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要解决转型升级“是什么”的问题, 即确认转型升级事实本身, 研究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规范分析要解决转型升级“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即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意义。第三, 实证分析得出的转型升级结论是客观的, 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规范分析得出的转型升级结论是主观的, 无法进行检验。

把企业转型升级放到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上进行讨论, 是《升级》一个有竞争力的重要的思想特点。我们发现, 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是一个价值比较与选择, 价值提升的追求与努力。企业价值形成于生产、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基本环节和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辅助环节。但不同的环节价值是不一样的。OEM是典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 现要升级, 向更高一个级别的价值较高的点上聚力。20世纪90年代格雷非等人因应全球生产体系的变化, 在波特理论基础上, 将价值链链接到全球生产组织中去, 进一步创立了全球商品链理论。全球价值链被看作为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链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包括设计、开发、生产、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增值环节。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升级是指产业集群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 产业升级有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等四种方式。产业升级一般都遵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的升级过程, 越往后产业升级的难度越大。这一升级规律基本上可以从韩国和台湾的产业升级过程得到佐证。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其升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集群内部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的支撑作用、价值链的治理关系和区域的网络环境等。不论是基于理论文献的分析, 还是从现实出发的调研, 转型升级都不只是过程的, 而且是结构的。因而有关转型升级的思想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多维度与跨时空研究是《升级》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知道, 在2008这场近80年来最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 中国企业成长中凸显的一个难题是O E M企业群的转型升级问题。对这类大量生存在我国的企业, 它们有它们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 但它们又确实生存环境恶劣, 抵御危机的能力极弱。出路何在?在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又不可能是一个模板。对此, 书中给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答:一是“从OEM、ODM到OBM演进” (p.274) ;二是“OEM、ODM到OBM的变形与扩展”;三是“混合路径” (p.279-280) 。转型升级可以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 也可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型升级。然而, 不论在那种升级的演进, 归结到底还得靠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这两个轮子来推动。另一方面, 转型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时间。可贵的是, 作者在注意吸收现有同行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独到观察与思考的见解与主张, 最终显示出基于理论的跨地域跨国界的多维度、跨时空转型升级思想。对此, 作者选择了产业经济学的观测视角与思想方法。比如关于新加坡企业转型升级五阶段划分:有由单一的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的转变 (1960年代) ;有由进口替代向出口的转变 (1970年代) ;有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1980年代) ;有由国内向国际化的转变 (1986-1996年) ;还有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与发展模式。 (p.31-32) 再比如韩国企业升级的五个阶段划分:包括进口替代阶段 (1960年代以前) ;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导向阶段 (1960年代) ;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企业发展阶段 (1970年代) ;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阶段 (1980年代以后) ;高技术化阶段 (1990年代后) (p.24-25) 。如果说成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毛蕴诗, 2004:1) , 那么我宁愿把企业转型升级理解为企业成长 (毛蕴诗、汪建成, 2005:5) 的一个阶段跃迁。现实中, 企业成长不可能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依靠每隔一定时期的企业转型升级实现。

读罢全书, 归结到一点就是, 真正考验企业转型升级的是企业家精神。因为, 如上所有这些, 不论所谓的选择, 还是后来以价值链为基准的产业升级, 事实上都是人之所为的。特别是企业家的意志与行动的结果。企业家行为受其思想意识所引发, 这是主观精神对实践行为的超越, 或反作用。对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这一命题, 我觉得《升级》提供了如下几个值得重视的见解与启示。一是体现在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管理能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企业家规范管理工作绩效, 带动企业升级,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企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二是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意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企业自主品牌在全球化下市场竞争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自主品牌的创立离不开企业家的品牌意识, 企业家品牌意识又是通过企业家精神起作用的。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富于激情、坚持不懈的企业家精神能加速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的进程。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成功转型升级例子, 事实上都因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作用而成功。 (p.267) 三是后进地区企业家的“适应性企业家精神”。四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及前瞻眼光。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企业的战略、组织架构各个方面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和前瞻眼光, 足以带领企业先人一步, 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战略, 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p.284) 五是台湾企业家精神对内地企业家精神培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台湾是企业家精神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p.21-22) , 而半导体产业由于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周期性短而成为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产业。

最后, 我坚信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确认, 中国企业家更多地走出国门去决策、经营, 中国企业家精神必将在华商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形成与光大。

参考文献

毛蕴诗、吴瑶.中国企业:转型升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毛蕴诗.全球公司重构——案例研究与中国企业战略重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企业仿生理论与企业转型升级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复杂程度日益显现,具体体现为:人们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的新事物、网络社会中出现的许多新事物、新现象用原有的机械观和将事物割裂开来的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和阐述,同时,简单的因果关系也无法解释复杂事物各因素间蕴涵的错综关系。总之,21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的观点深入人心。那么,复杂世界区别于非复杂世界的界限在哪里?解决复杂世界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在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国内外一批学者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了生物世界,生物学用于研究和解决复杂世界的理论及方法成为大家借鉴的有利工具。于是,关于“企业是生命体而非利润体”“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基因重组”等概念及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生命型企业概念的由来

所谓生命型企业,是相较于利润型企业而言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和观点,即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存活,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利润只是社会对企业所创造价值的回馈,所以,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不创造价值不可能有企业利润,企业有可能因获利而存在一时,却不可能存在长久。在此基础上,该观点认为,生命型企业应具备如下特征:具有实用性的理想主义、以“创造价值”为立业之本、善于构建企业生态环境、注重“学习能力”的修炼。

综观生命型企业概念的观点可以发现,这种思想更多地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属性和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对性、柔性,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企业文化思想的延伸及另一种表达方式。

引发企业文化理念进一步向组织生态思想演进的是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如下图所示。

1.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随着以IT技术为主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变革。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企业交易费用大幅下降,这使依靠内部化优势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做法受到冲击,于是,更多的企业倾向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完成,自身日益精专于核心业务,即企业日益瘦身、减肥,这是网络组织形成的基础。网络组织区别于实体组织的最主要特征是:实体组织整合的是企业内部资源,而网络组织整合的是企业外部资源。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依据的是法律和信用,要求的是沟通与合作能力。这是建立良好结盟关系和长久合作机制的前提,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互利理念和互利行为对合作的达成至关重要。由此,企业间的关系开始变化:由战略竞争转向战略合作、由优胜劣汰转向共生进化。其次,在网络化、模块化组织大量出现的同时,企业间合作、沟通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间接性日益提高,这些增加了企业的协调成本,成本降低压力的作用,促使企业协调机制进化,并成为无法被轻易复制和购买的核心能力,最终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生存寿命。

2.组织有效性评价的变化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企业有效性的评价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实体组织通常是纵向一体化的经营,开发与制造密不可分。对实体组织有效性的评估,实践中产生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且广泛使用的方法,如从整合资源角度进行重点考察的系统资源评价法;着重从企业内部管理有序性角度进行考察的内部过程评价法;重点围绕企业产出结果(产值、利润、税收、市场绩效)进行考察的目标法等。这些方法多为企业自评(如系统资源法、内部过程法)和企业主管部门上评(目标法)。与实体组织不同,网络组织由于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广泛利用,使其评价(外部化、多元化、社会化)完全区别于对实体组织的评价。首先,自评是显然不合适、不全面、不客观的,其次,单纯的上评也不复存在。实质上,网络组织面对的是一种网评和环评的状态,即360度评价。20世纪80年代,应对这种变化,出现了著名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即是对这一变化的积极回应。而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是企业社会属性的需求,这部分内容与企业文化理念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3.企业战略的演进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竞争战略,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问题,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与方法。但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力度的加强,企业遵从竞争战略取得竞争优势的时间和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在此背景下,蓝海战略的理念应运而生,即企业若想取得相对长久的竞争优势,需要依靠创新寻求竞争的真空地带,独享创新带来的优势和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而将激烈竞争的红海远远甩在身后。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提出了对传统2/8理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观点——长尾理论。这一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随着需求的个异化、多样化,针对细分市场,满足特定需求,很可能会是未来市场格局的总体趋势。那些大规模市场需求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大市场会日益被多样化的需求所分化、细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在个性化、差异化方面奋起努力,唯有如此,方能存活。

总之,满足和应对上述变化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无一例外地都对企业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更多地对企业隐性知识提升的要求,这些无疑还是企业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因此,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企业文化理论,一直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至今的走向、脉络,足见其影响深远。同时,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融,也使企业管理理论进一步丰富、饱满。正如此前管理学不断接纳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一样,新视角、新体系的介入,很可能催生管理学理论在企业文化阶段之后走出另一番企业仿生研究的新天地。

企业仿生视角下几个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1.何为企业“利润”?

企业性质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枢纽,创造利润,既是企业组织的本职,也是企业组织的首要责任。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无论其所处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经济、政治结构或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特征——必须有责任去创造利润。”利润是经济和社会必需的,利润本身是没有错的,也是不需要被辩解的。

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为什么能够存在?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和作出了贡献,企业因满足社会和顾客需求而获得回报,这部分回报即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的报酬(利润)是社会对其所创造的价值和作出贡献的认可与反馈。换言之,只有被社会和顾客认可的、自愿支付的回报才是企业的利润,或称,只有那些是因真正创造了价值而产生的回报才是企业的利润,其他都不能称之为企业的利润。如,企业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的利益:寻租、避税、成本外部化等。

但现实中大部分企业的情况如何?事实上,这些年来,不知不觉中,除了超越法律范围获取的不当得利会受到社会、公众的指责、限制外,其他仿佛都不太重要,只要是实实在在落下的“真金白银”,都自然地成为企业的利润。且这种获取利益的能力无形中被视为某种独特的能力。如此,人们不再细究“利润”的真实来源,而只关心“利润”的多寡。评价企业的标准也日益地倾向于以账面上财务数据的多少为依据,这种评价,无形中强化了企业的趋利行为,同时,也激励了企业在趋利行为中的利己行为或短期行为。于是,利益驱动成为企业行为的惯例,仿佛只要不违法,一切皆可为。更有“聪明”的经营者专心研究法律、法规,目的在于寻求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律的空隙,打好擦边球。这样的经营者确实称得上市场中的“精明者”。但是,如果将这部分人或企业因此而获得的利益称之为企业利润,显然是对企业利润本质的最大误解,这一点是必须理清的。

2.企业资本精神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指出,企业的资本经营仅有世俗的动机,如赚钱的欲望是不够的。依照人性的常识,当企业家们创造了大量财富或赚够了足够数目的钱后,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他们可能不干了或者享受挥霍了,如果这样社会将会失掉部分继续创造财富的动力;二是他们赚了很多的钱但不愿拿出来让他人和社会分享,如果这样社会将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三是他们将赚得的钱迅速进行资本扩张,过渡性生产、无节制污染,摧残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慢性自杀。所以,企业资本经营需要一种完全先验于个人幸福或功利效用的资本精神来支撑,只有这样的资本精神力量才能抑制人贪图享受和贪婪残暴的本能冲动,造就一种将劳动和事业当作目的本身的全新的工作态度。

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宗教信仰的力量,把“为上帝努力赚钱”和“把所有的钱分给穷人”同时作为上天堂的条件,实质上就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动力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确立了某种资本精神力量。

中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也没有经历过宗教改革运动,那么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资本精神动力何来?改革开放开启了一大批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诞生了一大群意气风发的中国企业家,今天,已经汇聚了相当成就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却并不一定都对企业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也并不一定都有足够的资本精神动力。一场真正的企业资本精神的革命,其意义远比资本原始积累更为重大。

3.何为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学对“企业二重性”的解释是企业既具有生产性,也具有交易性,然而企业除了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除了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如此说来,企业具有社会责任。那么,何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情况下,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之于社会、环境、公众的功能、效用,这可称之为“企业为用论”。在这种观点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更看重的是企业之于社会的物质回报,如:财务捐献、贫弱救助、公益支付、环境保护、解决就业等。然而,实质上呢,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为体论”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按照最新的观点,企业是生命有机体,作为生命有机体存在于时空之中,尽灵性之责、享情感回馈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需求。从这一角度定义企业,则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命属性的伦理本题,是企业性质的意志表达,企业生命周期的代谢活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确证。企业使命及其发展能力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的适用边界。以企业使命为载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根植于企业自身的、内生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和愿景,正于精神价值和使命感之于社会人。依据这一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的另外一层内容应该是: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管理改革等对人类社会进程显著推进的力度与强度;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机制、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良性外溢等。如果外部环境更多地依据这一标准规范并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企业价值的多样性会更好地得到鞭策与激励,企业在经济功能发挥的同时,也会兼顾社会功能。如此,企业存在的多重意义也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印证。

当金融危机引来全球经济疲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开始重新反思企业存在的意义。如果将企业视为是一种价值创造的组织,那么企业不仅创造经济价值,也创造社会价值。利润是企业的第一项责任,但并不是企业的全部责任,企业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同一性正体现了企业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叠加。产品和服务并不是企业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应该是通过变革和规范企业的经营方式,净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社会价值内涵。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意义和效用远大于要求企业在财务层面对社会进行物质支付。

4.企业性质再审视

企业是谁的?按照松下幸之助的观点,企业是社会的工器,企业是社会的。

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和作出了贡献,企业因满足社会和顾客需求而获得回报,即企业的报酬是社会对其贡献的认可和反馈,即企业是社会单元,任何企业,只要实现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承诺,均有理由获得社会的回报与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一致的,没有本质区别。在市场环境中,企业应得到一致的对待。但现实中,企业会因资产属性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如国企、民企、私企、外企等。企业的政策待遇不同,社会地位亦有区别。显然,这种按资产属性划分企业性质并予以不同的政策待遇和施以不同的管理控制的思维与做法,是值得反思的。

另一方面,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依照最新的理论,企业是生命有机体,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存活。有种说法:“现实条件下,何谓企业成功?”回答:“只要不死,就是成功!”因此,追求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成为企业的目标。如此,企业与人一样,健康是第一要义。那么,何为企业健康?纵观国际长寿公司的案例,突出的特点是“专”和“实”,企业做专,则有特长、有优势,企业做实,则有力量、有根基,由此,企业才可能做“长”。与做“专”、做“实”相对应,时下流行的观点,更多强调企业做“大”,做“强”。但实际上,“大”与“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大”未必“强”;“强”也未必 “长”。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什么还是存在企业趋“大”求“强”的现象?这即是上述按资产属性划分企业性质并进而施加管理的结果: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及企业的行政级别构成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或超越不了这种客观现实,企业必然陷入趋“大”求“强”的怪圈。

生态学的实践证明,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具备良好适应性和柔韧性的物种的生存能力更强。因此,一味地强调“大”或“强”,不仅企业难于做到,事实上,也没有必要, 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大”“强”企业(物种),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要求存在更多灵活、敏捷,具有补充性、替代性、结构性的“中”“小”“特”型企业(物种)。因此,从企业生命属性的特征出发,也需要还企业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永续经营。

5.实业精神再审视

实业的发展,从横向上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能力的标志,从纵向上看,是一个时代,一个阶段发展水平的象征。因此,就国家而言,必须重视发展实业,发展实体经济。忽视发展实业,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经济弱质化,地位边缘化。

我国实体经济基础薄弱,大而不强。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国际订单锐减,国内需求疲弱,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困难,成本提升、利润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盈利颇丰,于是,许多实体经济企业转而投向金融、房地产行业,如石油、电力等一些中央企业收购或投资参股到银行,并将建立金融板块作为主业发展,更有国企在大城市中心地带斥巨资拿地。一些企业主放不下心来做实业,想赚快钱,炒地、炒房等。于是,社会上流传着“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说法,同时,也出现了“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资金外移、民资乱窜的现象。这些都反映和说明了我们目前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状况。

在应对危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尤须呼唤实业精神的回归与勃兴。企业家是振兴实业精神的中坚,重在坚守主业,执着追求。企业家要稳得住根基,经得起诱惑,忍得下艰辛,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放弃,把企业发展当做一生乃至数代人的事业去经营,争做百年老店。同时,还需要以“实业报国”“实业强国”的精神超越单一的赢利动机,自觉将企业目标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联系起来,甘于奉献。因此,身为企业、企业人,要有产业理念和实业精神。何为实业精神?真正的实业精神是:笃定主业、凝视专一的执着;做到极致、做出境界的追求;回馈社会、肩负责任的担当。

为此,国家应从理念层面与政策层面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予以必要的支持。从理念层面讲,要在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层面培养和建立崇实尚本的实业文化。在实体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强引导,塑造实业文化,重振实业精神,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着力,使人才和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从政策层面讲,当前的重点,一是针对性抑制投机。要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抑制“杠杆率”畸高的经济活动,挤压“暴利”空间,赚取“阳光利润”,推动企业回归实体经济。二是结构性减轻税负。现行税制间接税比重较大,实体企业普遍“税感强烈”。要优化税制内部结构,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涵盖税源,多予少取,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尊重劳动创造。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变目前分配重资本、轻劳动的现象,让从事实业者经济上有收益、社会上有地位、发展上有愿景。使劳动者用心创业,安心守业,潜心兴业。

篇5:企业管理培训心得感想

目前,教育培训行业在飞速发展,在培训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大环境下,多种经营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在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结合培训行业特点,我个人认为,教育培训企业要想实现大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抓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的发展,重中之重,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关羽一样“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也不在于他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如刘邦那样,找到和使用好这样的人,即识人用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发展远景。刘邦用萧何、张良、韩信,建立汉朝后曾说过,我管理不如萧何,计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是我成功了,因为我很好地使用他们,大家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其次,一如既往的开拓、经营市场,并培养核心竞争力以求生存。

市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开拓多大的领域,从一定程度上说,证实着一个企业发展的实力。所以,如何开拓市场、经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培训企业具有行业性的显著特点,开拓市场也必须依据行业特点逐步实施。

篇6:企业转型讲座心得

这次企业文化宣讲的第一站是西安。抵达西安当天,恰巧在售楼处有个重要的品牌推广和客户活动,任总、潘石屹和其他嘉宾都去了。现场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活动做得有创意,有声势,获得了西安房地产业界和媒体界的积极评价。活动现场,西安公司的同事们个个都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以确保每个环节的顺畅。活动结束后,西安公司的同事们说为了这场活动,每个人都付出极大的努力,大家密切分工配合,有的人需要去机场接嘉宾,有的人需要陪同嘉宾做活动前准备,有的人需要和当地媒体进行沟通协调,有的人需要做好现场的布置及客户接待准备等工作。西安公司的人员并不多,每个人都承担着大量的本职工作,但这时候大家不分彼此,都全力以赴的投入以保证现场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正是大家用实际行动去力行华远“总体最优”的工作理念。在西安,像这种体现“总体最优”企业文化精神的例子举不胜举。李然总说在西安,销售人员从来都感觉和开发人员是一家人,面对销售的压力,大家是共同担当的。为了促进销售,李然总让营销主管韦振波直接到售楼处办公,并且每周组织销售例会,开会时工程、技术、财务人员都要到现场,以保证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遇到客户提出的关于工程、技术、对产品的质疑、银行放款等各方面问题,都能够得到迅速、及时地解决。比如,当客户不懂“断桥铝合金”是怎么回事,从而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高产品品质时,我们的设计人员就想办法,做出断桥铝合金的断面,与普通塑钢及铝合金的断面进行比较,从而使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有了直观的感悟。在西安公司,无论什么事,大家都觉得这是华远这个大家庭的事,只要有需要,大家不分彼此,不分上下级,齐心协力,去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

接下来,来到了第二站青岛。宣讲当天,恰好刘康总也有公务来到了青岛,和志刚、我一起进行了企业文化的介绍。在宣讲过程中,当讲到“张瑞敏价值千万的锤子”的故事时,刘康总又为我们补充了一个“华远任总价值千万锤子”的故事。公司在推出华亭项目时,对华亭项目的定位是市场高端公寓产品,所以在对产品品质的把握上格外用心。当样板间即将完成,对外开放前,任总到样板间进行了视察,发现样板间不能令人满意,不能代表华远高端产品的品质,所以任总决定对样板间进行大面积返工、拆改。这时,离样板间开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拆改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但是,正是通过这件事情,任总给大家上了一课,让大家深刻理解到在华远“品质建筑”应该如何去打造,华远对“品质建筑”的产品要求是什么。于是大家不放松每一个细节,按最严格的标准去塑造我们的产品。华亭样板间亮相后,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树立了华远在业内营造高端产品的品牌形象。同样,在青岛公司,员工对于“关注细节”也是体会颇深的。青岛的售楼处,是我们委托当地一家设计院进行设计的。与我们合作之初,他们不能理解我们对于细节的关注程度,觉得我们近乎苛求。但是到后来,通过不断地磨合,他们理解到我们是真正在用心塑造产品,真正想要做出有品质的产品,“价值创造”是我们的工作理念。双方的合作就变得越来越默契。到现在,设计院已经彻底折服于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乐于与我们合作,在与我们的合作中他们也同样获得了提升。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心生钦佩,华远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追求“做责任地产,建品质建筑”。

旅途的最后一站是长沙。抵达长沙已过中午,长沙公司仍在和总部进行视频会议。刚从会议上下来的建筑院的设计师说,终于明白了华远为什么能树立起营造高品质产品的品牌形象,因为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是如此严谨、细致,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从客户的角度反复斟酌、反复推敲。长沙公司入驻之初,因为项目的复杂性,当地政府对我们能否打开项目的局面并不是很有信心,但孙怀杰总在与他们沟通时就说两句话:“华远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从不退缩,第二从不转嫁。”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体现出这两点,现在,长沙公司已经得到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项目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宣贯企业文化时,因为长沙公司外派的员工有较多华远司龄长的员工,我们大家共同讲述在华远的工作体会,讲述我们所热爱的企业,分享我们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宣贯结束已为时不早,大家一起去吃饭。在饭桌上,谈笑之余,大家又不觉开始讨论起来,第二天要去拆迁指挥办应该安排哪些工作,相关的文件应该如何修改等等。我们的外派人员只要身在外地,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时间。离开长沙时是周末,送我去机场的是当地员工小胡,问起小胡在这里的工作感受,他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真累啊,以前在原单位只负责后勤,管管车就行了,但现在不仅要负责后勤,还要负责年检等行政工作,以及社保等人事工作,每天忙得团团转,在这里每个人都恨不得当成三个人来用,平时、周末加班都是常事。但是当他发现周围每一个人都这么敬业,都这么负责,他很快也就融入其中,并乐于其中了。因为他为这种团队精神所鼓舞,所吸引,并为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当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念,并为之共同努力时,这个团队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上一篇:工商行政毕业论文下一篇:养老院营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