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2024-05-20

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精选8篇)

篇1: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调查报告

院系_____

班级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

时间:2011年12月

日 2

组织人:通信一班416寝 大学生的独立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独立的生活,正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追求独立,学会独立,是大学生们从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的必经之路。而在大学这个大环境下,正好是锻炼大学生们独立生活的最佳时期,这也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特殊场所。因此,大学里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正恰恰反应了他独立生活能力的大小。在大学里的我们,应该要独立,独立既包含了生活行为的自主安排,也包括学业的自主规划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整。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到底怎么样呢?我校的学生独立能力又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我校的大一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一下问题:

一. 生活方面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立应该是大学生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独立生活的基础内容。它包括大学生消费状况以及起居、个人卫生、饮食、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希望能深入了解一下我校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合理、规律、健康的日常生后习惯,调查发现:1.大部分学生生活费保持在500——1000之间,另外,近九成的学生生活费来源于家庭的供给,另外有三成的学生平时通过做兼职或者助学金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缺,但是这些还不能提供他们的生活保障。调查显示出我校学生基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对家庭的依赖性极强,消费还不能做到独立。2.四成的学生生活起居不规律,基本能做到自觉整理床铺的学生不到三成,比如说我们寝室六个人,就只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每天自觉整理床铺,其他人则认为这些没有必要。有三成的学生有自觉打扫寝室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自主洗衣,七成的学生能够做到吃早餐。起居、卫生、锻炼、饮食,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很多学生都表示高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到了大学就渐渐忘掉了,并且军训的效

果也并不理想。调查还发现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继续朝着坏的方面发展。这方面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学习方面主要针对大学生能否在大学自觉、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与自己大学的学习没有太多的明确规划,坚持自习等自觉地学习行为的学生不到二成,但是到了快要考试的时候,觉大部分同学表示,会主动学习,以应付考试。说明多数人学习的随意性太强,同时没有持续性,缺乏具体的学习安排和规划。但大学生活不应该如此,作为一名大学生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有学习兴趣。

3有成就愿望,希望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并以此获得相应的地位。

4要有学习的责任感,学习的坚定的决心

二. 心理方面人们常说,情商决定命运,可见,心里的独立与成熟,将是大学生独立的重要标志,将从长远决定大学生的独立生活技能。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时,能够是自己冷静下来,并认真思考对策。遇到烦心的事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心理,并鼓励暗示自己积极克服。调查还发现,我校学生对于自己的独立生活持乐观的态度。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我校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自主学习、生活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我们,可以犯任何的错误。但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要及时克服,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到时能够使自己很快的适应、融入社会。

篇2: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上大学,对多数独生子女来说意味着开始独自在外的生活。这些大学生们也由此产生一些问题。那么,他们在校的独立生活是什么样的?在独立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呢

生活:很多事情是第一次做 “还是在家好啊!什么都不用自己做。”昨日上午,回到宿舍后,某校大一新生小李看着自己换下来的衣服说。小李是山西人,国庆节放假8天,他一直待在家里,就是想再好好享受一下。因为在上大学后一个月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第一次做,有些事情不是不会做,而是不习惯做。小李说,他是独生子,家庭条件还不错,从小时候到现在都被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宠着,过得生活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这么大连袜子都没洗过。来商丘上大学的时候,是爸爸开着车把他送来的,把他安排好后,又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后才离开。“刚开始的几天还没什么,带的衣服和袜子也多。”小李说,但该洗衣服了,他发愁了,于是,将换下来的衣服和袜子就一直放在宿舍里,后来同学开玩笑说他的衣服和袜子的味太难闻了,他才将衣服拿到洗衣房洗。“袜子是我自己洗的,第一次。”说起第一次洗袜子的经历小李很不好意思,“洗衣粉放多了,手都搓红了。” 某记者曾从随机采访的9位像小李一样第一次离家的大学生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整理被褥等。

困难:感觉有很多东西不懂 小刘也是某校大一新生,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老家在河北。对刚开始的大学生活,17岁的小刘感觉是“有很多东西不懂,很难做”。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军训结束后她感冒了,喉咙疼得厉害,平时在家生病都由爸爸、妈妈陪着去医院,那次是她自己到学校医务室输的液。“当时和同学都不太熟悉,也不好意思让人家陪。”小刘说,她躺在床上输液的时候十分想家,然后就哭了,“感觉很无助,也没人帮我。” 小刘承认,开学后她十分想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和室友之间的关系,所以也不想和室友说话。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多数独生子女大一新生恋家情结比较重,处理人际关系困难,以宿舍生活为例,经常会因为室友使用了自己的热水或者室友把自己的床铺弄脏、弄乱而生闷气。

建议:首先迅速调整自己,尽快适应独立生活 “想家、很多事情不会做以及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很多大一新生中存在。”这就需要这些大一新生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别再把自己当孩子了,经常提醒自己要积极面对现在的生活。

其次掌管好自己的“小金库”。虽然从参加高考到进入大学,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大学新生的生活费却是成倍地增长。有同学以前在高中的时候每月零花钱只有一二十元,上大学时家里都要给几千元的生活费(供一学期用),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刚入高校时,同学们都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有的同学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逛街、旅游、聚餐……两个月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或向父母索要。在大学里不少同学因为不会理财,日子过得“前松后紧”,甚至到学期末要借债生活。因此,大学新生要树立“理财”观念。在刚入学的两三个月中,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在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尤其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切不可盲目攀比。

“过来人”介绍,大学新生理财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每个月初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消费计划”,并且要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再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按时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学校公寓里大都有晚上卧谈的习惯,同学们深夜两三点钟睡觉是常见之事,结果第二天上课时非常疲惫,根本无心听课,有时干脆旷课,在宿舍里补足睡眠。长期如此,不仅影响课业,还容易引起失眠,还影响同宿舍的其他同学。晚睡的同学大都会晚起,一个直接的影响是饮食不规律,很多人早晨起床较晚,来不及吃早饭便去上课,有的索性取消了早饭,有的则在课间随便吃些零食,时间一长,身体肯定受到影响。

第二,坚持体育锻炼。“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不但缓解刻板紧张的生活,还可以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听音乐、跑步、做广播体操、踢足球等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大学里有丰富的运动设施,同学们可千万不要浪费。

第三,远离不良生活方式。由于没有监督,有的同学一进大学就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沾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行为,其实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些不良行为将成为大学生求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我想,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宿舍生活为例,首次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宿舍就是一个小社会,可以看成是今后步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次锻炼机会。处理这些关系时,我们应该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学会接受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更重要的是如果与室友关系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心情,还有可能会影响学习。只有将心态调整到积极状态,然后与同学、室友和老师多交流才会尽快适应独立生活,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化学学院

刘婧婷

篇3: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要独立不仅在思想上要独立, 在行动上更要独立, 不能再有依赖性。首先, 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例如, 周总理未满18岁就东渡日本求学、美国青年年满18岁就不在依赖父母等。其次, 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放手让学生去做, 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自己能做的, 学生自己做, 老师不参与。学生自己不能做的, 老师指导, 学生参与, 来不断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呢?我主要是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继而培养独立能力。劳动不只是一种态度, 一种习惯, 更是一种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自己洗衣服、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班级管理等等, 学生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练就各种照顾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 才能将来为社会作贡献。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的, 因此要对学生着重进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遇到困难百折不挠的的品质。顽强拼搏、不怕困难是独立生活的一种能力, 如果缺少这种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就难以形成。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 我经常通过古今中外的一些杰出的人物故事来进行教育, 用学生熟悉或熟知的人和事或精神来感染他们、激励他们。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独立生活的一种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如, 在生活和学习中, 我会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 如学会与人协商、与人合作、请求帮助等一些交往技能, 及时地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并放手让他们去做、去体验、去尝试。例如, 我要开一次关于“反对邪教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 全校领导老师要观摩, 我只负责布置任务, 整个过程全部由班级学生自主完成, 接到任务后学生开始分工合作, 有布置教室的, 有收集资料的, 有编排节目的, 有设计环节的等,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班会效果非常好, 看似一个难题, 被学生有条不紊地解决, 老师既减轻了压力, 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浅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   独立生活   能力培养

记得我们幼儿园举行的一次户外活动时,大班的一个孩子跑过来,很自然而然地翘起脚对我说:“老师。”开始我并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才发现他的鞋带散了,要我帮他系上,我当时感到奇怪,但还是帮他系好鞋带。后来通过了解,我才知道这个孩子根本不會系鞋带,平时全由父母代劳。

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竟然连系鞋带这种简单的事都不会做。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还小,那下面的这两个例子又该从何说起呢。

有个小学生平时事事父母照料,有次上课没带课本,老师询问时,他竟埋怨道:“都怪妈妈没装进书包。”

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一次出外时与同伴走散迷路了,不知如何是好,竟在大街上大哭起来。

只不过是一些简单微小的事情就难倒了我们的孩子,更不用说是什么艰难险阻了。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天真可爱但独立能力又如此低的孩子呢?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对孩子倾注满腔的爱,但有些家长却不得法,把成功看做孩子行动的唯一选择,如果有孩子不成功,家长就不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也不给幼儿从是失败中爬起来的机会,只能选择大人的援助,在大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家长包办代替幼儿的活动,没有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意识,所以,所以幼儿遇到了困难或者挫折不知道自己怎么办,也没有了思考解决困难的意识,逐渐形成了懒惰思想,独生子女在这样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遇到苦难就退宿额,他们的独立性和智力发展都会变得迟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成为孩子奔跑的绊脚石,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做那,总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动,等于捆绑了幼儿的思维和脚手,而且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引导孩子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导致幼儿在家里不会穿衣服,不会洗脸,不会吃饭,不会收拾自己的玩具盒书包,不会做家务,成了父母心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多孩子到了幼儿园,不会拿剪刀、不会上厕所、不会做游戏、不会和其他幼儿合作。在幼儿园遇到困难就知道哭……这就告诉我们:幼儿教师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想办法,使孩子得到必需的知识和锻炼。

孩子一两岁,就可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拿、放玩具、图书;到三四岁时,就要教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穿衣、系鞋带、洗手绢等;孩子上学后,父母要教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另外,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从事一些为家庭和班集体服务的劳动,如擦桌椅、吃饭前后的准备和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浇花、参加班级劳动等。但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记得邻居一对年轻夫妻教他们两岁的孩子自己独立,第一天,他们细心地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右手执匙,左手扶碗一口一口慢慢吃,虽然孩子还是把饭桌搞得一团糟,弄得满衣服都是饭粒,但他们没有责怪孩子,仍继续教孩子。也许你要说了,这样的父母已经够有耐心了,是啊,如果他们再这样继续耐心教下去,相信他们的孩子不用多久就可以学会自己吃饭了,可是,他们的耐心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第三天,孩子还是没有自己吃饭,还是把饭桌弄得一团糟,他们开始不耐烦了,着急了,干脆就喂孩子吃饭,所以直到现在,他们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到了幼儿园,还哭着喊着要妈妈喂。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我们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力,不能希望一两次就会成功,不要怕孩子学得慢,也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经受一定的挫折体验,让孩子在教训中接受教育,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孩子在小的时候,对自己身边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想去玩弄与摆布,了解他们的特性,可是我们的家长总是不允许孩子接触这些看起来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定西,只能给他们简单的玩具。当孩子上幼儿园了,还不知道身边的哪些工具会对自己产生伤害,如何使用和防备这些工具如果父母在孩子最初探索周围环境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对各种物品的功能属性有一定了解,如小刀会割伤人、装有开水的水壶会烫伤人等,有了一定经验后,孩子便会自觉回避这些可造成伤害的东西,而父母则不必再担惊受怕。

有些父母在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时,总是提醒“应该这样做,你做的不对”,没有使孩子得到应有的经验,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因此,父母必须因势利导,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去做更困难的事,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以培养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

篇5: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类别: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1.你是独生子女吗?

A、是B、不是

2.你来自:

A、农村B、城市

3.你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吗?

A、可以很快B、需要一段时间C、很难适应

4.你一个月的生活费多少?

A、500B、1000C、2000D、2000以上E、500以下

5.你的生活费经常透支吗?

A、没有过B、经常C、总体还行D、偶尔

6.你的生活费来源有多少来自父母?

A、全部B、大多数C、少部分D、无

7.你的其他个人收入来源?

A、家教B、发传单C、其他兼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有找份兼职的想法吗?

A、已有兼职B、有过,但没实践过

C、仅仅是想想而已D、从没考虑

9.你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吗?

A、自己手洗B、送到洗衣房洗C、带回家让父母洗

10.经常整理你的书桌吗?

A、经常B、偶尔C、没整理过,除非应付检查

11.你与同学间的关系处理的怎样?

A、很好B、一般C、与很多同学都不好

12.你处理事情时会:

A、很果断B、犹豫不决C、希望他人帮助

13.出门在外你唱想家吗?

A、经常B、偶尔C、基本没想过

14.自认为能够高效率的学习吗?

A、能B、一点也不C、一般

15.你的业余生活丰富吗?

A、很丰富B、不丰富,很无聊C、总体还行

16.你对大学生活认真做过规划吗?

A、认真做过B、随意想过C、从没想过

17.大学期间,没有父母在身边,你会:

A、不知所措B、一切如往C、觉得更自由

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14.3%的被调查对象为大二的同学,19%的同学为非独生子女,9.5%的同学来自农村。

在适应力的调查中,有56.3%的同学表示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还有43.7%的同学则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生活费方面,47.6%的同学表示自己的生活费从未透支,38.1%的被调查者觉得总体可以维持,偶尔透支的占到9.5%,有4.7%的同学表示经常透支。作为学生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还是很强的,72.4%的同学的生活费全部来自父母,剩下的38.1%的同学的生活费也大多数来自父母,受调查的同学中有70.7%的同学都有寻找兼职的想法,但都没有实践过,真正拥有兼职的占到15.4%。这些同学的其他收入来源除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家教,发传单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奖学金。在独立生活方面,只有9.5%的同学会将衣服送到洗衣房洗,其他均为手洗,送至洗衣房的同学大多数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在整理房间方面66.7%的同学会经常整理,其中有57%的女生;28.6%的同学偶尔整理,剩下4.7%的同学则表示没整理过,除非应付检查,多以男生为主。有8.7%的同学表示没有父母在身边会不知所措,并且均为女生;85.3%的大学生表示生活将一如既往,剩下4.3%的同学则觉得更自由,并且其中男生居多。

总体而言,大学生的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其中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的同学自理能力更加突出,女生在做日常的洗衣、整理工作中能力较男生强。

 当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调研报告:

自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以来,青少年自理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一直被社会热切的关注。最近几年,由于“90后”逐渐进入大学校园,“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这些原因都使“90后”特别受到关注,大多数人认为其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每当到了大学报到的日子,不少新闻媒体都集中报道了如今的90后大学新生报到,家长集体出动、报到“丢人”丢行李等等现象。这不禁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并引发了媒体对如今90后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担忧。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90后”进入大学校园后,渐渐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正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

由于以前考学压力大,家长为了让“90后”大学生安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高中毕业后,这些大学新生和一起奋斗过的高中同学放纵玩了两个月,对家务基本上不理不睬。因此,不少“90后”大学生不习惯自己洗衣服,不习惯自己整理收拾房间。本科院校中的学生中大多数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基本上是在温室里培育和成长起来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基本上由家长和老师包办。家长包办了学生的衣食住行,使得学生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老师则包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连高考填报志愿,有些学生也是由家长老师代劳。长期的温室培养,使得他们对父母、学校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同时,单调、枯燥、机械,缺乏创新的学习生活,对一些学生来说也丝毫没有快乐可言,更没有成就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家长老师追名逐利的工具。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多比较单纯,对神秘复杂的社会生活既向往又担忧害怕。一旦失去了家庭学校的帮助、干预和包办,在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将变得无所适从。即便是最终能够升学就业,前景也是不容乐观。

虽然在自理能力方面我们“90后“大学学生确实有许多的不足,但我们在调查中可喜地发现,许多“90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自理能力差的缺点,正在努力改正。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14.3%的被调查对象为大二的同学,19%的同学为非独生子女,9.5%的同学来自农

村。在适应力的调查中,有56.3%的同学表示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还有43.7%的同学则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生活费方面,47.6%的同学表示自己的生活费从未透支,38.1%的被调查者觉得总体可以维持,偶尔透支的占到9.5%,有4.7%的同学表示经常透支。作为学生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还是很强的,72.4%的同学的生活费全部来自父母,剩下的38.1%的同学的生活费也大多数来自父母,受调查的同学中有70.7%的同学都有寻找兼职的想法,但都没有实践过,真正拥有兼职的占到15.4%。这些同学的其他收入来源除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家教,发传单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奖学金。在独立生活方面,只有9.5%的同学会将衣服送到洗衣房洗,其他均为手洗,送至洗衣房的同学大多数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在整理房间方面66.7%的同学会经常整理,其中有57%的女生;28.6%的同学偶尔整理,剩下4.7%的同学则表示没整理过,除非应付检查,多以男生为主。有8.7%的同学表示没有父母在身边会不知所措,并且均为女生;85.3%的大学生表示生活将一如既往,剩下4.3%的同学则觉得更自由,并且其中男生居多。

在这份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多数的学生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但也有不少同学已经有了想要自己通过一些方式锻炼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并且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学校中提供的一系列勤工助学岗位,奖学金也使同学们可以更快更好的独立生活。在日常生活上,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生活,日常基本的家务都可以靠自己解决,并且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品德,依赖洗衣店或其他社会服务性行业的很少。总体而言,大学生的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其中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的同学自理能力更加突出,女生在做日常的洗衣、整理工作中能力较男生强。

除了这次的调查,通过我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自己作为一个“90后“大学生的亲身感受,我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我自己在入学后就对大学生活十分的适应,班上的同学,宿舍的室友都表现出比较强的适应能力,与自理能力。尽管有一些同学不能很快适应,通过一段时间自我的调整也可以逐渐适应。我有以为同学在一开始来到学校时十分的不适应,初次离家,离开父母心里上有一些不知所措。上大学之前,她的饮食一直是妈妈一手安排,对于食物的营养搭配没有概念,上大学后只凭自己的喜好选择三餐,薯片、烧烤、碳酸饮料等垃圾食品吃了不少。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在生活的实践中摸索,她现在基本能够做到科学用餐,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篇6: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5天后,早点来。”第二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老人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多星。

很多人都会碰到让自己不悦的事情。但不能逞匹夫之勇。退一步海阔天空。

篇7: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2011-11-30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家庭的独生子女。而从我校的生源来看,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做生意的又较多,许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很多事情由家长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这些孩子缺少父爱、母爱,难免行为习惯较差,独立生活能力较弱。培养这些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但作为与孩子朝夕相伴的生活老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生活管理工作当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作为工作的重要职责,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和引导等多方面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生活和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去应付时代的挑战。在此方面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

第一、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从小事做起,如: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寝室卫生等,让学生体会依靠自己的动 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他们做得不那么好,但总 有一天他们将会做得很好。

第二、以肯定和鼓励为动力。对于每个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会自己洗衣服了,真不错,”“被子 叠得很整齐、规范,”“内务卫生做得很好”等等。培养学生自信 心是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注意观察、关注细节,随时不 失时机地给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对学生自立、自主个性的发 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作为一名生活老 师要得到学生的充分信赖,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必须要做到 爱学生,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同时要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 能对你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指点途径,让 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回答和解决问题。

第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我们在学生面前必须要有 表率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才能做好教育 作,可对学生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你这个老师,你的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人格魅力等。所以我们生活老师必须得紧跟社会的脚 步,多学习,多思考。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品德、行为习惯、言 谈举止、待人接物上做到以身作则,做无声的示范,让学生从你身 上感受到那种良好的品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良好的师生环 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自觉的形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总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所要做的工作很多,这就靠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认真体会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小学生习惯培养沙龙发言稿

——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点滴做法和感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个能够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大家将您生命中宝贵的几分钟和我一起分享。其实站到这里和大家交流实在有些羞愧,因为在座的各位前辈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我们现在所提倡和建构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大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家本领。那么接下来,我就对可以说自工作以来,更确切地说是从当班主任以来,自己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尤其是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初浅任何点滴做法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想无论是在我习惯培养的实施中还是在接下来的表述中,肯定会有或复杂,或拙笨,或错误的实施方法,所以还是想衷心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不吝赐教,先说谢谢了!

一、我对习惯和学习习惯定义的理解

习惯定义一: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网络上说: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我认为: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长期有意或无意重复某种动作,行为,方式方法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从事某项活动的行为方式。

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更是有很多种解释:

(1)学习习惯是指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内部需要的学习行为方式。

(2)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自动化特性的心理倾向或行为倾向。

(3)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学习行为方式。

(4)学习习惯是指经过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陶冶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自动重复的学习行为心理倾向.在这里,我更同意最后一种定义。那么对于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指在学生在自我学习或者教师教的过程中或不自觉形成或有目的培养的一种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心理倾向和学习方法。

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在我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很偏激和狭隘)我们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其实在小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容量并不大,那么在我们身上更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每个班级可能都不乏有这样的学生,单看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忽高忽低,不稳定。这时我们应该深挖他背后的真正原因,那很可能是他在学习习惯上出了问题。他的字迹潦草代表尽管他有聪明的脑袋但是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说明他聪明但是不虚心,也可以说明他没有良好的听的学习习惯;他的语言表达不流畅准确说明他没有积累和向别人学习的习惯;他的思维不清晰活跃说明他不善于动脑思考,不善于质疑和表达。。。其实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决定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态度上。有句话叫“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想说“态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班级有名同学纪某,我相信五年级老师很多人可能都认识他,课堂上,你会看见他很少能坐得笔直认真听老师讲课,他不是趴在桌子上就是身子倚在椅子靠背上老爷似的坐着,如果发言回答问题,你会听见他奶生奶气的语调,好像永远长不大。表达尽管不是很流畅但是能回答到问题的中心点。偶尔还能在未完成作业的名单中出现他的大名。这些说明什么?说明尽管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是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坐姿端正,倾听他人的观点,准确流利表达和认真完成作业的好的学习习惯。尽管他可能不用费劲学习就很不错,但是毕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做保障,以后很难养成以后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他将来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现在也在尽力改变和培养他的一些行为习惯。说实在的,夸张地说,我感觉教他一个人好像又多教了一个五年五班,尽管很累,但是我想为了他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这是我的责任。

三、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其实就刚才的那明同学说,他可能错过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我们知道,习惯培养要尊重规律,讲究方法。培养一种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那么如何培养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

1、习惯培养要从兴趣开始。养成习惯,就是要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虽然如此,但我们尽量不能用苦行僧式的训练方法,如果光是让孩子苦练,孩子会感到厌烦。所以,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在课前准备这个学习习惯培养上,我们班级是这样做的: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是不能马上下课的,他需要把下节课的学习用具准备好放在桌子的指定位置然后再下课。当下一节课打预铃时,学习委员会马上到前面喊“准备上课”。学生会马上手背上做好等待老师来。大家可能会说有的孩子没有坐好或者动作慢怎么办?这时候小队评比就发挥了作用,一加分,谁都雷厉风行。不仅如此,我采用的是小队评比和个人评比相结合。其实难免有的孩子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但是这给个人加上一分,他们是很在乎的,因为学习末有综合评比和奖励。

2、习惯培养要严格。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在和学生一起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有时候对学生进行训练,会随着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学生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学生做得好,看着也不顺眼;有时候心情不好就不管学生,心情好了就对学生严格要求,恨不得一天训练出来一个品行优良的人。其实习惯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更是艰巨的过程,需要耐心,爱心,恒心和良心。

3、这也是我想说的另外一点:习惯培养要坚持。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

4、习惯培养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学生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的,也要反复抓。在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习惯培养上,我就吃过亏,刚接手班级我就注重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和习惯,那时候,每天每节课几乎都能重复和引导这一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重要性。刚开始学生能非常准确而且效果非常好地抓住能够表现文章中心或人物性格的词句并且能够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一段时间以后,自我感觉良好,渐渐松懈了对这一习惯的培养,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的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下降,有的同学是在应付了事,没有真正的自己的理解,有的只是象征性地画了基础语句。我充分意识到这一现象的危险性,便马上重新抓起这个习惯的培养,包括现在也在抓,尽管效果还没有达到我要求的那样地好,但是也在慢慢地进步当中。所以,习惯的培养需要重复和坚持总之,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By:张义军 | 阅读全文 | 回复(2)| 引用通告

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如今,在我们宏村有许多同学的家庭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同学们的脑海中日趋淡薄,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同学们之间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出现了不认真做好作业、不认真值日和劳动的现象。

还有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还有些同学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在学校公车上,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那么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呢,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呢? 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谚语深深地渗透了现代思想品德教育主体模式的理论。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教育经验,培养同学们的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有着几方面:

1、自觉遵守纪律行为习惯教育

纪律是提高学习成绩,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应了解校规校纪,就应知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规范的内容,还要根据本班特点,删减增补适当的班规,规范养成教育。同学们要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明确自己的目标:正直、善良、健康。要明白成人比成 材更重要,要培养社会有用的人,要让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并在班里经常开展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明确我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爱国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放学后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要加强我们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如早自习,教室内能安安静静的,课间操场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狠抓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学生要遵守纪律,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这些养成教育在开学初我们的同学就要做到扎实有序,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同学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学习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我们也会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你们格外的关照。我认为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要让这些同学找回自尊与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也会要求我们的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自我管理习惯教育

有些同学在课间午间老师不在教室时,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常常有讲闲话、搞小动作,甚至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同学一定要作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投入学习中,并实行民主管理法。班干部要负起一定的管理班级的责任,努力提高我们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为习惯。如果这样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就会相应提高,整个班级的班风就正、学风就浓。

4、文明礼貌习惯教育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同学们应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得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通过一些列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个人修养。

5、卫生劳动习惯教育

卫生劳动习惯教育包括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积极认真完成每天的卫生值日工作,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同学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自己铺床叠被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应帮助父母干些家务活,如:扫地、倒垃圾、烧饭、采茶等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不挑食、不偏食等。

最后,针对我们九年级同学的学习,我这里还要补充一点,九年级同学们的学习已到了关键时刻,对于你们来说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平时在学习的时候看起来不是特别用功,但考试时往往能拿到高分;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时常埋头苦干,就连下课十分钟也不敢浪费,依旧继续学习,可是他们往往在考试中不能拿高分。其实,这完全在于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点在不于数量,而在于效率。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既学得有效率,又学得轻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掌握好的方法来学习,养成一些对学习不利的坏习惯,比如开夜车,或头脑里整天只想着学习,而排斥其他的事物,这些做法,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对你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初三复习课研讨会感悟

梁海风

上周参加了初三复习课研讨会,有幸聆听了刘主任《怎样倾力打造课堂教学》的报告,感触颇深。

刘主任的报告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见解独到。她从点评各科教学谈起,通过课堂目标的设置、课堂教学的组织、作业的讲评、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分析,给我们指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思想和行动指导。尊重学习者的学习权利,从学生的天性出发,接纳、包容、欣赏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升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8:浅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 竟然连系鞋带这种简单的事都不会做。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还小, 那下面的这两个例子又该从何说起呢。

有个小学生平时事事父母照料, 有次上课没带课本, 老师询问时, 他竟埋怨道:“都怪妈妈没装进书包。”

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一次出外时与同伴走散迷路了, 不知如何是好, 竟在大街上大哭起来。

只不过是一些简单微小的事情就难倒了我们的孩子, 更不用说是什么艰难险阻了。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天真可爱但独立能力又如此低的孩子呢?

在现实生活中, 家长都对孩子倾注满腔的爱, 但有些家长却不得法, 把成功看做孩子行动的唯一选择, 如果有孩子不成功, 家长就不给他们尝试的机会, 也不给幼儿从是失败中爬起来的机会, 只能选择大人的援助, 在大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家长包办代替幼儿的活动, 没有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意识, 所以, 所以幼儿遇到了困难或者挫折不知道自己怎么办, 也没有了思考解决困难的意识, 逐渐形成了懒惰思想, 独生子女在这样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遇到苦难就退宿额, 他们的独立性和智力发展都会变得迟缓。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总是成为孩子奔跑的绊脚石, 不让孩子干这, 不让孩子做那, 总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动, 等于捆绑了幼儿的思维和脚手, 而且孩子遇到问题时, 不是引导孩子解决, 而是代替孩子解决, 导致幼儿在家里不会穿衣服, 不会洗脸, 不会吃饭, 不会收拾自己的玩具盒书包, 不会做家务, 成了父母心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多孩子到了幼儿园, 不会拿剪刀、不会上厕所、不会做游戏、不会和其他幼儿合作。在幼儿园遇到困难就知道哭……这就告诉我们:幼儿教师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想办法, 使孩子得到必需的知识和锻炼。

孩子一两岁, 就可以让他自己吃饭, 自己拿、放玩具、图书;到三四岁时, 就要教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如穿衣、系鞋带、洗手绢等;孩子上学后, 父母要教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另外, 教师要创造机会, 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从事一些为家庭和班集体服务的劳动, 如擦桌椅、吃饭前后的准备和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浇花、参加班级劳动等。但是,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记得邻居一对年轻夫妻教他们两岁的孩子自己独立, 第一天, 他们细心地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右手执匙, 左手扶碗一口一口慢慢吃, 虽然孩子还是把饭桌搞得一团糟, 弄得满衣服都是饭粒, 但他们没有责怪孩子, 仍继续教孩子。也许你要说了, 这样的父母已经够有耐心了, 是啊, 如果他们再这样继续耐心教下去, 相信他们的孩子不用多久就可以学会自己吃饭了, 可是, 他们的耐心并没有持续多久, 到了第三天, 孩子还是没有自己吃饭, 还是把饭桌弄得一团糟, 他们开始不耐烦了, 着急了, 干脆就喂孩子吃饭, 所以直到现在, 他们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 到了幼儿园, 还哭着喊着要妈妈喂。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 我们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力, 不能希望一两次就会成功, 不要怕孩子学得慢, 也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尝试, 去经受一定的挫折体验, 让孩子在教训中接受教育, 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孩子在小的时候, 对自己身边的东西充满了好奇, 想去玩弄与摆布, 了解他们的特性, 可是我们的家长总是不允许孩子接触这些看起来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定西, 只能给他们简单的玩具。当孩子上幼儿园了, 还不知道身边的哪些工具会对自己产生伤害, 如何使用和防备这些工具如果父母在孩子最初探索周围环境时,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让孩子对各种物品的功能属性有一定了解, 如小刀会割伤人、装有开水的水壶会烫伤人等, 有了一定经验后, 孩子便会自觉回避这些可造成伤害的东西, 而父母则不必再担惊受怕。

有些父母在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时, 总是提醒“应该这样做, 你做的不对”, 没有使孩子得到应有的经验, 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因此, 父母必须因势利导, 在鼓励的基础上, 让孩子学会去做更困难的事, 这样, 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以培养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应清醒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 每个人在世界中总会有风浪, 我们不可能永远成为孩子的保护伞, 提供他一切免于伤害的万能钥匙, 而要有让孩子接受挫折的思想, 教会他们挑战生活。面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我们要做的是教他们做事, 而不是替他们做事。所以, 就让我们放手,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吧!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 家长都对孩子倾注满腔的爱, 但有些家长却爱的不得法, 他们让孩子每次行动都获得成功, 把成功看做幼儿行动的唯一选择, 有稍微的不如意, 家长也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 而孩子只能选择大人的援助, 在大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家长包办代替幼儿的活动, 没有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意识, 所以,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了幼儿园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教研组公开课计划下一篇:最新书记中秋公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