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与健康管理

2024-05-27

循证医学与健康管理(通用8篇)

篇1:循证医学与健康管理

基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医院药房药品数量与有效期管理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1-24 10:11:31 点击:3 [摘要] 目的 基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医院药房的药品数量和有效期的管理遥 方法选取该院 2012 年 5 月要2014 年 5月的一个药房为研究对象袁在进行循证医学管理前后的 1 个月随机抽取药房药品数量和有效期的管理情况袁实验组使用循证医学原理的方法进行管理袁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管理袁对比患者对两种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遥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袁患者对实验组管理的满意程度明显要比对照组的满意程度高遥 结论 循证医学方式管理药房袁可使工作更科学尧高效袁满足患者需要袁提高患者满意度遥

[关键词] 循证医学药品数量 有效期

药品能够被用来诊断尧治疗尧预防人的疾病袁在有效期内进行药品地使用是保证患者能够合理安全进行用药的基础袁做好药品的数量与有效期地管理是医院药房应做的本职工作袁可以使医院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减少袁从而可以树立比较良好的公共形象袁使广大群众更加放心医院的药品服务 [1] 遥在医院药房地管理中袁药房管理的情况对于患者治疗疾病有一定影响袁人们对于医院药房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此医院的信任度遥所以袁加强医院的药房管理十分有必要袁因此应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医院药房管理的效率得到提高 [2] 遥 该院自 2012年 5 月以来采用循证医学的角度对医院药房的药品数量与有效期进行管理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袁 该文选取2012 年 5 月要2014 年 5 月该院的一个药房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袁现报道如下遥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2 年 5 月要2014 年 5 月该院的一个药房为研究对象袁分析在循证医学管理之前和之后的 1 个月药房药品数量和有效期地管理纪录资料遥在进行循证医学管理之前 1 个月使用药品的总量是 10479 盒袁在实施循证医学进行管理之后的 1 个月使用药品的总量为10453 盒曰在药房工作的人员均为 27 人袁被调查患者126人袁其中循证医学管理之后 62 人袁循证医学管理之前64人

[3] 遥1.2 方法1.2.1 循证医学管理之前 药房资常规的方式进行管理袁仅进行药品比较简单地记录袁不对药品进行综合地管理遥1.2.2 循证医学管理之后 对该医院的一个药房在某个时期使用循证医学原理中的合作分析方法实施管理袁在对药房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袁一定要成立一个对于药剂科基础管理的原始流袁把药房中原始的记录分成原始的数据与资料袁并对其统一进行管理遥对于原始的记录使用循证医学原理中循证医学管理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袁发现了存在的个性与共性袁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袁因此可以制定出对药房管理解决的方法遥对于该药房使用前后不同管理的方式实施一段时间地管理以后袁再对两组的患者随机进行抽查袁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袁调查患者对该医院药房管理的印象袁并且对两组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袁并进行两者比较遥使用百分制问卷调查进行评分制度袁80耀100 分的评分判定为优袁60耀80 分的评分判定为良袁低于 60 分的评分判定为差

[4] 遥1.3 评价的指标对两组药房评价的评分进行对比袁统计不同剂型药品存储年限分布情况袁对比两组药品有效期袁小于 6 个月药品品质数量变化情况 [4-5]遥1.4 统计方法采用 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袁并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袁计数资料用率渊%冤表示袁行检验袁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遥2 结果2.1 药房评分对比循证医学管理后的优良率明显要高于管理前袁两组的评分对比情况见表 1遥表 1 对两组进行药房管理评分的对比[n渊%冤]注院经过对比袁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冤遥2.2 不同剂型药品存储年限的分布循证医学管理后不同剂型的药品存储年限分布袁见表 2遥表 2 不同剂型药品的存储年限分布的情况[n渊%冤]2.3 两组药房药品有效期小于 6 个月的药品种数的变化情况循证医学管理前后药房药品有效期小于 6 个月药品种数的变化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袁两组情况对比见表 3遥表 3 两组药房药品有效期小于 6 个月的药品种数的变化情况对比注院经过对比袁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冤遥3 讨论循证医学原理早在 1991 年就被 David Sackett 等教授提出遥 进行循证医学管理步骤主要有 4 点袁表现具体为院问题地提出尧进行相应证据地收集尧收集证据的评估和实施搜集的证据遥将循证医学的原理应用于药房管理之中袁应该在医院的药房将药剂科基础管理原始流成立起来袁并且将 15 项原始记录进行统一袁使其变为药房的原始资料和数据 [7-8] 遥采用循证医学原理中合作分析的方式对原始的资料和数据实施综合性地研究袁提出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袁根据重复的事情一定具有一定规律的原则袁从而可以找到其中所具有的规律袁因此可以将解决药房管理的方案和措施制定出来遥 最后袁对医院药学专业工作方面提出相应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地操作规章袁从而更有利于药房的管理遥具体的措施为院淤对药房管理原始数据的记录进一步加强,经过对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袁并对药房在管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进行数据分析与记录,包括退药的记录与分析等总共 15 项原始的数据记录遥对于所得到的数据采用综合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尧研究袁对其中显示的数据,显示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制定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袁进行指导袁从而使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10] 遥于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地制定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袁经过 Meta 分析法得到最新研究的结果曰依据住院药房尧西药房尧门诊药房和中药房等不同药房的类型袁还有各科室的用药不同特点等袁经过咨询经验比较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以及权威专家,进行科学评价指标地制定袁从而可以对循证医学的应用进行指导遥 在该标准地指导之下袁改善医院管理药房各个环节的工作存在的不足遥制定所有的措施均在最新的评价标准参考之下进行袁从而确保了对于药房的管理工作处在领先的水平遥医学管理后袁经过调查问卷进行药房管理的评分袁采用循证医学管理后药房管理的优良率要明显比管理前的优良率高遥对照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知识袁药房是一个医院用药咨询尧取药和审核配方的地方袁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袁不断出现新的药物袁医疗技术也正在不断进步袁在药房进行工作的人员也应该更新旧的理论尧旧的观念尧旧的知识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袁从而可以得到更新的用药知识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袁采用循证医学进行管理袁打破了之前拿药尧取药的方式遥循证医学管理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遥并且管理前退药尧差错的情况时常发生袁管理不是十分科学尧效率比较低下袁没有十分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袁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遥采用循证医学管理后加强了药房数据地管理袁通过综合的分析袁使问题可以被发现袁对不合格的处方尧退药记录尧门诊病人的不良反应尧原始数据尧差错记录等记录的分析袁并且不断总结袁制定改进的措施袁在循证医学地管理下袁不断完善袁不断进步遥循证医学方式进行管理袁依据病区尧急诊尧中药房尧门诊等不同种类的药房进行分类袁根据医生和专家的建议制定出科学的指标和管理方式袁并应用于药房地管理袁从而使操作流程与管理制度都得到了改善袁使药房的管理水平处于领先的地位

[10] 遥 采用循证医学方式进行管理有利于实际问题地解决袁药房医师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袁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袁制定措施防止发错尧拿错药物袁将差错减少遥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袁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减少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遥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药房管理袁有利于提升医师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袁使医师的态度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袁升华了医风和医德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袁对患者也更加负责任遥 采用循证医学管理有时也会出现病人转科尧患者放弃治疗尧不良反应和患者死亡等引起退药的问题袁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袁这明显会增加药房的工作量袁但是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袁问题会不断得以解决袁药房管理会更加科学 [11] 遥

综上所述袁采用循证医学的方式对药房进行管理袁可以使药房的工作更加科学尧更加高效袁同时更能够满足患者地需要袁提高患者对药房工作的满意度袁更加满足临床应用地需求袁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袁值得推广遥

[参考文献] [1] 梁高鑅,张海平.加强药房药品有效期和数量的管理方法研究[J].北方药学,2013,10(10):150-151.[2] 邵峰.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医院药房药品数量与有效期管理[J].当代医学,2013,19(29):11-12.[3] 卞根霞.医院药房药品数量与有效期管理刍议[J].山西中医,2009(S1):61,64.[4] 杨俊茹.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和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7):61-62.[5] 张馨月.重庆市综合性医院中药房管理的研究[D].重庆院重庆医科大学,2013.[6] 李津.医院门诊药房拣选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D].济南院山东大学,2010.[7] 姜培军,李翔.基于循证医学原理的医院药房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0):238-239.[8] 毛全高,沈锦华.医院门诊药房药品数量精确管理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6):2445-2446.[9] 张爱琴,魏国义.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6,17(5):345-347.[10] 刘丽萍,王依文,朱姗薇,等.美国医院药房数字化模式对我国药房建设的启示[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6):410-414.[11] 张缨,王新春.国内医院药学管理应用电子计算机概况[J].中国医院管理,1997,17(4):28-29.

篇2:循证医学与健康管理

【摘要】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它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即为循证检验医学。

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实施策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求实验室或文献中有价值的证据,进行实验或方法学的评价,并应用于临床检验的实践;目的在于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检验结果以协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并对检验技术进行仔细推敲、评估。

篇3:循证医学与健康管理

1 在健康体检工作中遵循循证思想的意义

1.1 为临床提供可信的大样本检测数据, 促进学科研究交叉发展

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 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方法设置合理及真实准确的受检数据支持, 而这样的医学论文又是系统评价META分析可信度高低的基础。据统计, 目前国内大部分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较低, 受检样本量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健康体检基于其自身特点, 大量的受检人群及数据正能弥补临床研究中这一缺陷, 从而为循证医学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文献。同时, 全身健康体检的开展, 为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奠定基础。合作研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揭示学科研究的深入程度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情况, 这也符合循证医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1.2 疾病谱的改变导致健康体检工作需要多因素考虑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医学实践必将从单纯个体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转向群体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目前疾病年龄分布曲线较行为危险因素右移, 说明疾病的发生与行为危险因素存在时间的延迟。危险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潜伏期才能够充分暴露出来, 现在所看到的医疗压力, 实际上是反映了20年前乃至更早由于行为危险因素导致的健康危害。目前上班族的行为危险因素明显高于退休族。因此在健康体检中, 对上班族着重加强个人史询问, 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从而预防未来几十年由于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负担和经济损失, 对中老年人群则加强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

1.3 健康体检项目、检测手段随临床证据改变

国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采用乳腺X射线摄影进行大规模乳腺癌筛查, 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妇女乳腺多为脂肪型, 乳腺X射线摄影可很好显示病变, 而亚裔妇女乳腺以致密型多见, 乳腺X射线摄影对致密型腺体组织中肿块不敏感, 易漏诊、误诊[4]。因此, 在健康体检项目组合中, 对乳腺进行常规彩超筛查。第三届国际糖尿病会议和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 检测Hb Alc可以反映6~8周血糖控制水平, 不受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用药、是否空腹等因素影响, 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5], 据此, 对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有血糖增高的患者进行定期Hb Alc检测。

1.4 早期可靠健康检测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发展, 减轻患者负担

通过循证医学最佳证据, 早期针对性合理健康体检, 可以有效减少发病危险因素, 有利于指导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同时, 运用适合健康教育活动主、客体特征的高质量证据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理, 通过患者需求和成本-效益分析, 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利益, 减轻患者负担。李琦[6]的研究显示, 健康教育对患者遵医行为有显著影响, 因此应该加强证据指导下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5 满足受检者及家属的期望值, 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

健康体检与临床医患交流的最大区别就是将患者的被动治疗转为对健康服务的主动要求, 即将就诊者看作“客户”而不是单纯意义的“患者”对待, 这种以患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正是循证医学的模式特点。在循证健康体检过程中, 让受检者积极参与整个决策及实施过程, 同时, 结合其期望值提供一系列的价值数值, 使其决定接受哪种体检诊疗过程, 满足其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和价值取向。同时, 由于受检者法制观念的增强和医疗认知的局限性, 导致医患纠纷时有发生, 因此, 体检工作者在行使职责时一定要做到有据可依、有证可查, 遵循循证实践, 让患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避免决策时的随意性, 使受检者和家属理解健康体检工作是建立在科学规范循证的证据基础上。从某种角度讲, 提倡循证健康体检既是对体检者与社会负责, 也是对健康管理师自身的保护。

1.6 为临床教学服务, 提高健康管理师获取证据资源的水平

在新的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模式下, 健康管理师必须学会将健康体检和临床、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 具备较强的收集、评估和利用证据进行决策的能力, 在体检实践中要充分考虑临床证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 将现有的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融入体检思维和决策中, 才能将健康体检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临床效益, 有效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 指导健康教育, 实现循证思想与体检工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这正是循证健康体检宗旨所在。

2 循证思想在健康体检流程中的应用探讨

2.1 受检者病史询问及体检项目组合

对体检客户进行详实的病史询问, 结合循证医学报道过或未经循证医学证实但与疾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进行体检组合。如40岁以上的人群中, 腹型肥胖糖尿病患病率为35.0% (以腰围为判断标准) 和36.7% (以腰臀比为判断标准) , 即应对该年龄段高危人群健康体检组合时进行常规体重指数、腹内脂肪测定等检测[7]。对肿瘤早期诊断、疗效检测、复发及转移判断十分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检测, 应在体检组合中注重循证的支持, 如疾病指南、标志物应用指南、标志物应用分级系统推荐意见等;而用于筛检上还应注意考虑它的利弊比。任何体检项目的组合应考虑是否与“金标准”进行过比较或是否为目前公认的可靠方法, 这是保证检测项目结果真实可靠的关键。

2.2 体检项目检测流程管理

在体检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应积极贯彻循证思想, 探索适合现代健康体检的标准化、优化、简化及增效管理。在体检操作过程中树立全面质量意识, 运用系统科学原理, 优化体检程序, 提高体检效率和体检质量, 合理安排体检各个环节的前后次序, 营造安静体检环境, 安排专职导医导检, 公示每项检查要求。将单一医技质量管理上升到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环境、服务流程、服务态度、医疗费用等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能减少体检客户等待时间, 优化医护工作, 节约患者就医成本, 减少医疗支出, 使服务对象得到最佳品质服务。

2.3 规范化的标本处理及检测仪器、技师的质量控制

在获取体检标本前, 应对患者信息进行认真核对, 做好标本采集前的环境准备和人员准备。对于异常的结果要认真复查核对, 查找可能原因, 必要时要求客户复查。对于检测后标本按规程处理。检测仪器及技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 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质量控制监测标准, 严格执行《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检验系统的维护需建立维护方案, 及时校准, 保证仪器和系统处于良好运转状态, 才能使检测结果成为判断体检客户身体健康情况及指导临床决策的依据, 即所循的证据是可靠的。

2.4 检测结果的隐私保护及循证信息管理系统

工作人员将体检者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史询问、联系方式、检查指标、健康状况及随访情况等, 纳入规范化的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体检报告密封保存必须凭本人身份证件取阅, 健管师或医师解读报告时由体检客户本人开启报告, 建立体检者-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师-临床医师的多级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做好随访工作, 动态观察受检者身体状况, 给予科学健康指导。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 详细掌握患者的基线资料, 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循证体检信息管理系统, 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正确、可靠的依据。

2.5 检测的临界值、阳性结果确定及评价

循证医学要求医务人员认真、慎重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信息来诊治患者。有证据显示, 平均舒张压降到86 mm Hg时心血管病的病死率最低, 82 mm Hg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 伴糖尿病患者, 平均舒张压以80 mm Hg为宜[8,9]。因此, 在总检评价中, 健康管理师应针对不同体检人员明确临界值的含义和确定依据, 不同临界点的选择将会影响体检发现某种疾病或高危因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检测结果应当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检测假阳性高的项目结果分析要慎重, 因为假阳性会对体检客户带来心理危害。临界值判断失误及假阳性将会影响对体检客户健康情况的评价以及早期的干预治疗措施。

2.6 体检成本核算、满意度调查及社会效益

根据体检客户的文化教育程度、职业特点、心理需求以及性别、年龄、居住地等诸方面差异, 进行分群健康体检组合、服务及管理, 运用符合特定群体的高质量医疗证据开展体检后健康教育, 同时, 配合医院品质部开展体检客户满意度调查, 随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既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又能减少服务盲点, 避免健康资源重复使用及经费浪费, 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 提升社会形象。

循证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以患者的需求为起点, 以患者满意为结果, 使医务人员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让患者充分参与医疗过程, 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交流。循证医学是寻找最佳的医疗决策的过程, 而循证健康体检则是遵循证据、探寻最佳健康管理途径的过程, 它强调受众自愿参与, 体现了个体化的特点, 结合了医疗和健康教育过程, 在新医疗模式下, 健康体检工作中贯彻循证思想符合现代人们的健康观念, 也能符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对医学提出的新要求。体检工作者通过循证实践, 能够进一步规范医技行为, 提高医学研究能力, 促进体检决策的科学化;体检客户通过循证体检过程, 能够获得可靠的体检证据及科学的健康保健信息, 最大限度地满足健康需求, 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进, 李静, 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3, 3 (4) :273-276.

[2]Gray JAM.Evidence-based Healthcare:How to Make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Decision[M].London:H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 2001:289-293.

[3]卢亮.循证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场革命[J].中国卫生产业, 2005, 1 (8) :79-80.

[4]汪洁, 戚晓东, 高海风, 等.乳腺彩超和X射线摄影在普查中的合理应用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6 (5) :327-332.

[5]罗晓寒, 杨琳芬, 房晖, 等.糖化血红蛋白对妊娠糖尿病诊断作用的荟萃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6) :1702-1703.

[6]李琦.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 17 (1) :78-79.

[7]翁建平.对糖尿病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基础研究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31 (2) :166-171.

[8]钱秋玉, 徐春静, 潘书权, 等.循证医学对抗心律失常及降压药物的治疗启示[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OO9, 7 (l1) :1364-1365.

篇4:循证医学与健康生活

循证医学是基于证据的医学,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兴起最权威的一种医学研究方法。它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它具有采用大范围、多样本、双盲实验来检验药物的疗效等特点。大范围,就是收入大量的病例,然后将这些病例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他们所患的疾病是相同的,只是两组用药不同,通过实验最后比较出两种药物哪种疗效更好。多样本,就是研究中所收入的病例,尽管所患的疾病相同,但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如年龄和体质的不同等,只有多样本才能保证所研究的药物适用于所有人;双盲实验,就是医生与患者都不知道使用的是哪种药物,最后按编号统计使用药物后的疗效,这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药物疗效的客观性。它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作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和预后。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研究是评价药物疗效最科学、最公正的方法,因此能得出真正值得患者信赖的用药依据。

循证医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们的健康生活,更好地保护病人,为病人着想。加强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不断地提高研究质量和产生最佳研究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根本,而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体现。本期杂志,我们将从各个角度详细地解读循证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应用。

nlc202309032305

篇5: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文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同,根本上源于其社会文化的差异,但在其表象上则表现为传统自然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从中医、西医哲学思维差异;“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学优势所在;传统自然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等方面阐述了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之关系。

Abstract:The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systems source from their social cultural difference;however it superficially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ce in traditional natural outlook and thought style.It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differentiation and evidence?oriented medicine from philosophy thought difference in TCM and WM,“nature and human being in one” integration outlook being the advantage of TCM and different traditional natural outlook and its thought styles.

Key words:evidence?oriented medicine;medical model;TCM and WM difference;medical philosophy

循证医学是一门近十年来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兴的西医科学,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是以传统为基础的经验医学的发展和变革,简单来说,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十分相似于中医的“据证而辨”、“审证求因”。

1 中医、西医哲学思维差异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除了受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外,哲学思想的指导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中国和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和西医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哲学思想中起着持久影响作用的是文化理念。

中国的先哲们认为,宇宙是连续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通过“气”和“象”联系起来,是不可分割的。老子《道德经》以及《周易》都表现了这一种思想。所以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也仅仅是以阴阳、五行等事物的“象”(也有人说成是“属性”)去表示它,其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经常会随环境而改变,这一特点反映在医学上,则是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都会有不同的疗法,即“同病异治”。

而西方的哲人则认为宇宙是结构化的。这种思想使得人们认识事物都从微细的、具体的、静止的角度出发,表现在西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人体结构的具体化分析,也就是现在讲的细胞学、分子学说。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医学中,曾经出现过颇为相似的学说,即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中国的五行学说讲的仅仅是“象”,如肺的“象”是“金”,“肺金”并不是说肺是由金构成的;而恩培多克勒的认识却是具体的,如“神经由火、土和双份水组成”。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的结果完全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由不同的思维方式及认识所决定的,而这也导致了中西医不同的发展方向。西方医学在文艺复兴之后由于人体解剖的开展和对人体物质化学的分析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细胞学和分子学说虽然相似于中国的“象”,但相比之下中医的“象”更为抽象和复杂。

2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学优势所在

如果说连续和结构的观念对医学的直接作用决定了中西医发展的不同方向的话,那么从中衍生出来的系统和还原的观念则决定了医学这一门具体学科在中国和西方不同方向中的进一步升华。在中国,人们认为宇宙是个整体,所以人体的生理状况也是和自然环境高度统一的。“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在西方也出现了一种类似的且很有影响的占星术,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医“天人相应”思想是视人体为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生生相息,宇宙中某一部位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相应部位的变化,这是系统理念的表现。而占星术则认为天体的运动引起人体的变化,这是把人和自然相割裂的,就比如街上的`噪音引起人的反应一样。所以在中医中可通过研究某些特殊部位如面色、舌象、脉象的变化来诊察疾病,通过望闻问联系五脏六腑出现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变化(也就是西方医学认为的病理变化),采取中药、针灸、理疗等整体治疗手段,达到气血和顺、阴阳平衡,使人的正气充沛、病症缓解和痊愈。

西方医学中对人体和疾病的研究都是割裂的,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研究就是把人的器官、组织、细胞进行分解,对疾病的研究也是先把人体和病原分开,再逐步深入地讨论。这就使得西医走上了与中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如中医学在理解整个人体的同时,把内脏发生的微妙的病机作为诊断依据,却被后人理解为模糊化;而西方医学在精确地探讨人体内各部分细胞、分子状态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的生命整体的把握,所以临床上多为“对症下药”。

3 传统自然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

闭合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使得中西医在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法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中医使用闭合的方式思考问题,认识世界也总是以自然社会为本位,改造自我以适应之。而在西方则是开放的思维方式,以自我为本位,改造自然社会适应“我”之需要。这种思维方式的区别也深刻地引起中西医特别是在治疗上的差异。中医针对的主要方面并不是疾病而是证,是通过增强人的抗病能力调整内环境,下一番扶正祛邪的功夫,病就可以痊愈,所以有着“异病同治”的说法。在这中间就可以看出“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即增强自身免疫能力,适应天地间环境的变化。

首先,对构成物质元素的理解不同。西方自然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因此,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是有个体的,是有形的。而我国却是气一元论自然观,即世界万物是由连续的物质——元气构成,且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气是整体无形的。气能托起宇宙,气能穿透万物,在人体中气能推动血液,贯穿于五脏六腑之间,成为不可缺少的物质。

其次,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统一,善于对客观世界加以整体理解,故在中医里有重阳则热、重阴则寒、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理论基础,在人体发病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中国哲学上不占重要地位的世界本原问题却是西方哲学所关心的。西方哲学认为天人各异,先辨其异,再求其合。其思维方式偏重于逻辑分析,侧重于对自然和自然观的思索,尝试对客观现象作出各种解释和说明,思维习惯于从个体出发,故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世界。由此造成了西方医学以机械观点看待疾病,强调各种致病因子,过分依赖检查结果和理化检验数据,完全用仪器等理化手段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强调以局部病灶诊治疾病,着重于从微观机制上研究疾病。18世纪意大利医生莫干仑和法国医生毕夏分别把疾病定位于器官和组织,而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创立的“细胞病理学”把疾病定位于细胞的变态。这些都表明西方医学侧重于点的研究。

中医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运动、变化及发展的根本规律在于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方面一阴一阳间的相互独立相互依赖。只有保持相对阴阳平衡,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天人相应”不发生疾病。但是中医毕竟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同样受到道家儒家的影响,所以个别医者过度重视整体,忽略了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分析,忽视科学的逻辑推理及对具体形态、结构的认识,如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使得中医学的解剖知识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使其无法从微观方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在特定的科学、文化理念及哲学思维的背景中,由于社会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了中西医两大医学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这是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其次,两种医学体系的理论框架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实践中新陈代谢,在吸收中重构新的理论大厦。第三,它们中的某些要素经过改造可容纳到另一个理论体系中去,在相互补充中发展自己,如中医已吸收西医学的化验、影像学等检查方法;西医也已经把针灸和中药用于了治疗。

可以通过寻找二者之间的交叉点与共同点,然后逐渐将其分化、发展,使传统中医学在某些领域或局部真正实现与现代医学的理论统一。同时,因为中医学中的某一证往往包括了西医学的多种病,而一种病又常常涉及到多种证,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就应该先把中西医之间的“病”和“证”规范统一化。

篇6:基于循证医学实践的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阐述了循证医学实践中的知识管理,分析了知识管理在循证医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增强知识管理能力的措施,基于循证医学实践的知识管理。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临床医疗决策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必须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结合医生个人的经验和来自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从而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循证医学的模式里,每一项临床决定都应该基于现有最佳的研究证据之上,证据就是知识,知识管理是循证决策系统的基础。要想顺利地推进循证医学实践,必须注重知识管理能力的开发。

2循证医学实践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组织提高创造力的手段和过程,是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根据知识外程度的不同,将知识分为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放在各种文件、报告、文章、手册、专利、罔形、图像、录音、录像、软件等文献中,能够用语言、义字、科学公式、公理、图像、计箅机程序等清楚地表达来,如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科研结果、门诊病历、药品说明等都属于显性知识,社会实践报告《基于循证医学实践的知识管理》。性知识易于编码、存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蕴藏在人的大脑中,未经系统化和正式化的知识,难以编码、表达和共享,属于主观个人化的知识,如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体会等。

2.1显性知识管理

临床医生在每天的日常医疗工作中,会产生有关疾病预防、病阗、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信息需求,实施循证医学实践的第一步是将这些信息需求转化为医生要提的临床问题。其中提临床问题的依据包括: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临床医学知识等。医生只有对这些性知识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找准临床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寻找最佳证据。

循证医学实践中强调医疗决策要基于当前可得到的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都可以被视为循证医学的证据。应用于循证医学实践的证据必须符合真实性、重要性、实州性的特征。正规的统编教材及专业学术期刊是循证医学实践中比较可靠的证据来源。但是,面对浩如炯海的证据资源,寻找并判断…最佳证据,需要临床医生有较高的检索、评价和利文献的能力。他们必须做到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熟悉数据库的结构特点,了解网络资源的分布,根据循证医学对证据的要求,在检索的文献中判断最佳证据。循证医学实践的对象是个体的患者,所以将证据应用于患者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患者的病情、年龄、经济条件等。

2.2隐性知识管理

篇7:循证医学与中医研究生教育论文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公布了一篇有关1994年1月-6月期间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的3137篇随机对照试验方面的文章,其中有1452篇西药研究、1685篇中药研究,令人吃惊的是,这3137篇文献中大多数是低质量研究[2]。这一调查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医学临床试验开展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加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流行病学学科素养和循证意识,已经成为了十分迫切的问题。医学教育是重视实践、重视知识更新的专业教育,对EBM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医药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EBM应用是密切相关的。而历年中医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的发表数量与质量是国内中医药EBM发展情况的客观体现。刘氏等[3]检索了1994-发表

在中文期刊上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献,指出我国中医药EBM文献的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杨氏等[4]对-2007级的1137名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的EBM意识和对EBM理论掌握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说明EBM教育在中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目前尚缺乏对中医研究生EBM教育的调查报告,但从国内大环境和中医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来看,应与全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基本相似或低于全国水平。

篇8:循证医学与健康管理

1 医学价值观与专业道德的重塑

在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 医学和医学教育过度技术化, 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疏离, 人成为医学实践和教育的抽象客体, 其价值和尊严被忽视, 使医学发展偏离了其本体价值和目标[1]。循证医学无论从医疗上, 还是在教育中, 都在呼唤生命价值的回归。在医疗上, 强调患者中心, 尊重患者价值和意愿, 践行人道主义的关怀;在教学中,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重新受到关注, 对学生, 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客观知识”的客体, 而是具有能动性, 充分享有主体地位的人;教师也不再是专制性知识的传声筒, 他们在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同时也实现着对自我生命的完善与超越, 努力追求着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充分体验着职业幸福感, 使其职业生命更为充盈、鲜活、富有情感与人性化。在循证医学教育过程中没有对权威的膜拜, 只有多主体平等的对话和对真理的追寻, 没有“绝对真理”对思想精神的禁锢, 只有无限的创造与心灵相互激荡间的升华, 教师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这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和关怀的教育。循证医学生命价值观的转变, 又重塑了临床医学教师的专业道德与行为体系[2], 在鲜活的实践中, 自觉内化为职业信仰, 外化为行动, 指导和规范着其专业实践。临床医学教师的医学价值观是其专业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 是深层的、内在的、持续性的动力, 它影响着个体乃至整体专业发展的方向及行为态度, 也影响着其专业素养的结构、广度与厚度。

2 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强化

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品质, 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起点。循证医学唤醒和强化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首先, 循证医学明确地传达了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地发展, 人类疾病谱不断变化, 循证医学必须无止境的探索, 临床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要随之不断发展, 并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 涉及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求临床医学教师必须对自我专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 使他们全面系统地提升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认识, 使其专业发展从模糊走向自觉意识状态。只有意识的自觉才能导致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专业发展的动力及专业发展的行为方式。其次, 整个循证决策的过程贯穿着对证据、经验的批判反思, 批判反思同时是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我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实践进行有意识地、自觉地、理性反思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反思激发临床医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向, 找到专业发展的基础。另外, 在特定情境中, 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循证医学教育实践, 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策略等的选择、设计和实施上, 要求临床医学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3], 这些不但涵养了临床医学教师的专业情意, 也进一步唤醒和激发了他们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

3 专业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4], 知识是受个体主观经验及文化背景影响的, 是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循证医学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知识传递的过程, 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它为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创生创造了一个情境,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证据 (科研者) 、医生 (临床医学教师或医学生) 、患者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知识经验, 因此对证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的鉴别、筛选、评价、判断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 其科学性、真实性和适切性也是相对的。因为疾病病因的复杂化和不断变化导致证据的不断变化, 其本身就说明了证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的相对性, 而且即使经过大样本随机实验而获得的证据, 终归要落实到特定的个体身上 (特定的医生和患者) 。这些特定的个体都是有着独特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 其价值观、文化 (宗教) 背景、社会经济地位、个性特征、身体状况的个体差异 (年龄、性别等) 等使他们对证据、采集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等所谓客观的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最后将筛选评价后的证据、医生的知识经验、患者的情况及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决策, 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中, 通过各种关系的发生, 和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沟通, 重构特定意义系统的过程。因此, 循证医学中的各种知识不是以简单的加减形式直接进入个体内在的知识结构中, 临床医学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经历、体验着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再认识、再理解, 及同化与顺应的心理过程, 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更新完善, 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 建构着自身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 循证医学使临床医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始终处在不断自我更新和建构的过程中, 而且循证医学实践的整体性, 使这个知识体系跨越了各学科界限, 加强了各学科领域知识的联系, 促进了各学科视界的融合, 使临床医学教师的知识体系向纵深发展。

4 实践能力与智慧的提升

4.1 循证医学实践是临床医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源泉

实践性知识是行动性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5], 往往来自于个体独特的体验, 甚至无法用命题、概念的形式进行表述, 极具个性化, 内隐于行动中, 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亲历、体验、反思形成和发展, 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智慧的行动。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教师的日常医疗和教学的现场, 充满着复杂性、丰富性、生命性。教学实践的整体性、现场性、教育机会的不可逆转性, 要求临床医学教师在当下、在瞬间迅速整合多方面的信息和条件, 去应对教学情景的变化,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及时采取富有教育意义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内在的价值观、知识经验、技术、情感态度等通过行动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 在特定的时空中构成特定的关系状态并相互作用。他们经历了对所获得的证据、事实材料及本人经验知识的重构, 经历了对患者、学生、自我境遇的再体验, 并以自己的行动方式展现、解读、实现着知识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出在特定情景中怎样行动的综合能力。反思则促使实践性知识的境界和品性得以提升, 它是“由‘做’到‘思’, ……在‘思’与‘做’的往返运动中……教师逐渐就形成了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敏感性和果断性”[6]。循证医学的反思实践, 使临床医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升华。没有反思的实践是没有发展的实践, 获得的是肤浅、零碎、片段的经验, 而且实践中获得或感受到的经验, 不可能都是正确的或有意识的, 反思是重新审视和评价, 去伪存真, 或将感觉意识化, 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性知识去支撑实践。

4.2 循证医学极大地激发了临床医学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创造性

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 创造性地、灵活地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7]。循证医学给予教师很大的专业自主权和创造发展的空间。

首先, 教师和学生是循证医学课程的开发、创生的主体。循证医学实践中,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案来说, 没有现成的教科书, 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共同开发利用各种教育 (课程) 资源的主动性和能力。循证医学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临床医学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紧密联系, 使师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 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利用[8], 实现了超越时空的多主体间的交互: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与同行专家、与患者……这是国际性、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同时面对浩如烟海但又瞬息万变的信息, 教师必须在批判中进行选择, 并结合自身及学生的情况, 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具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其次, 循证医学的教学没有机械的、精确化的操作程序, 面对一个全新的真实的问题和情景, 教师无法预设教学结果, 给出现成答案, 只能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共同研究和学习, 选择多种教学的方式或方法, 启发诱导, 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启发。

第三, 循证医学的不确定性, 又促进了教师应对突变和挑战的机智和智慧, 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与医疗事务。在循证过程中, 因为对文献、信息等的理解不同、判断能力有高低, 荟萃分析时因纳入文献不全或者选择的偏倚等造成的不确定[9], 另外, 循证医学实践中, 患者、学生、内外环境条件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突发的事件随时发生, 因此, 临床医学教师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 磨砺出敏锐的体察能力、迅速作出恰当决策的现场反应能力和智慧。

摘要:医疗-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循证医学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教师自主专业成长, 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塑其医学价值观与专业道德;强化其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促进其专业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和实践能力与智慧的提升。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慕义.生命伦理学的知识场域与现象学问题[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8, 2 (29) :5-9.[1]SUN MY.The problems in knowledge domain and phenomenology of bioethics[J].Medicine and Philosophy (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 , 2008, 2 (29) :5-9.Chinese

[2]Robert M Veatch.How philosophy of medicine has changed medical ethics[J].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006, 31 (6) :16.

[3]欧凤荣, 张帆, 齐殿君等.PBL教学法对医学教育环境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5 (10) :1462-1464[3]OU FR, ZHANG F, QI DJ.Research of influence PBL on medical educa-tional surround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8, 5 (10) :1462-1464.Chinese

[4]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4 (28) :58-63.[4]YUAN WX.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life-emphasized teaching model[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7, 4 (28) :58-63.Chinese

[5]JIN ZM, LI HJ.On educati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it’s source[J].GLOBAL EDUCATION, 2009, 2 (259) :67-69.

[6]邬志辉.论教育实践的品性[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6 (28) :14-22.[6]WU ZH.On the properti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7, 6 (28) :14-22.Chinese

[7]TIAN HS.Educational wisdom and intelligent teachers[J].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 2 (301) :50-57.Chinese

[8]CHEN H, XIE HF.EBMand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s on skin and sex-ual scienc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8, 10 (18) :1465-1466.Chinese

上一篇:大学生励志英文范文下一篇:律所实习生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