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保障条例心得体会

2024-06-02

权利保障条例心得体会(通用7篇)

篇1:权利保障条例心得体会

第二十三条对于受到党纪处分的党员,党组织要帮助其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对于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留党察看期间确已改正错误的,期满后应当恢复其党员权利;坚持错误不改或者又发现其他应受党纪处分的错误的,应当开除其党籍。

第二十四条党组织要认真处理党员的申诉。对于党员的申诉,有关党组织要按照规定进行复议、复查,不得扣压。上级党组织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或者指定有关党组织进行复议、复查。

经复议、复查或者审查决定,对于全部或者部分纠正的案件,重新作出的决定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宣布。对于处理正确而本人拒不接受的,给予批评教育;对于无正当理由反复申诉的,有关党组织应当正式通知本人不再受理并在适当范围内宣布。

党员对于党组织给予其他党员的处分、鉴定、审查结论或者其他处理提出的意见,有关党组织应认真研究处理。

篇2:权利保障条例心得体会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它对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赋予了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权力。这个权利与义务是维护党内团结、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的重要法宝。

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员都有行使建议和倡议的权利,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和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党员的建议和倡议是党的智慧之源。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宗旨和目标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的事业要兴旺发达,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而应对自如,并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是党的事业发展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广开言路,开阔思路,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的建议和倡议,我们的党内民主制度才能有一个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党内民主制度真正符合全党同志的利益和要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要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责任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常宏伟艰巨的事业,只有将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正确有效实施,增强党的纪律和战斗力,使我们的事业顺利前进。《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保障党员积极、正确地行使建议和倡议权,有利于党组织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意愿和要求,有利于我们党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工作。保障好党员的建议和倡议权,使广大党员充分享有民主的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党的建设提出建议,让党组织的视野更开阔。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执政实践,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搞好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是不断提高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员民主权利能力,把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动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篇3:如何在改制中保障职工权利

国有企业有限责任硬化后, 就可以进行产权明晰和资产评估, 使国有资产进入资本市场。下面提出一个在有限责任硬化后明晰国有资产产权的一个资产评估方法。

2003年底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 批准国有企业改制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所有这些转制形式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 是必须假设国家对国有企业是有限责任的。在以下分析中, 我们假设国家对国企的所有权是责任有限的, 即国家对一个国有企业的产权, 是在履行了对职工、银行和供应商等的契约后的剩余索取权, 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履行各种契约义务, 其责任以企业资产为限。没有这一界定, 我们将无法计算职工权益的大小, 因为以往职工权益并无明确契约, 如果国家对职工的责任为无限, 则职工权益计算就可以脱离企业资产评估, 而脱离企业资产评估职工权益超出本文范围。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还申明了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如果我们的资产评估不能界定职工权益, 则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规范就难以在法律框架下得以实施, 国有资产亦会因此而流失, 职工权益亦会因此而受损。职工权益之所以受损, 是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 致使在产权交易过程中, 交易双方除了有可能得益于交易剩余外, 还可以得益于瓜分产权不明晰的资产。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 也破坏了经济效益, 因为为了瓜分产权不明晰的资产, 交易双方完全可以在没有交易剩余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其结果是破坏了生产力而不是提高了生产力。这种交易得以进行, 其中一点就是国有资产评估方法的缺陷。这一缺陷的来源, 是由于我们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 套用了国外产权明晰情况下的资产评估方法, 其中最为不明晰的部分, 就是国企原来用于企业职工福利的那部分现金流。

根据国务院1991年《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国有资产评估方法包括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及其他方法。其中, 收益现值法最能体现企业价值, 它是根据获益能力来计算的, 而其他方法更适用于对固定资产的恒产的评估。收益现值法体现了企业资产与职员熟练程度、与供应链和市场的联系和与内部管理等其他商业因素相结合的整体价值。收益现值法评估了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 评估了企业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总和, 其价值可以不同于所有部分分别评估的价值的总和。也就是说, 收益现值得出的估计值可以大于或小于其他方法评估出来的固定资产和恒产的价值:盈利的企业收益现值为正值, 不盈利的企业收益现值为零值, 亏损的企业收益现值为负值。

所以, 一般来说只要是收益现值不为正值时才采用其他方法来评估, 以便把不盈利的整体企业资产分解为厂房和设备, 使其易于流通到其他盈利的领域, 实现企业层面上的资产重组。但收益现值计算的仅仅是剩余索取的现金流, 即利润现金流, 而非其真正经济价值的现金流, 即增加值。在国外, 如果公司上市, 一般可以用收益现值来评估, 我们称这种评估方法用的现金流为资本收益, 但在公司破产或兼并而进行资产重组时, 一般不用资本收益作为现金流来评估, 而用支付利息和税收前的收益 (EBIT: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来评估。破产资产重组的过程, 主要是尽量保护企业历史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保护企业内部建立的一整套运作方法;保护职工多年积累的经验;保护企业积累的客户群 (即形成的市场) 等等。如果EBIT为正值而利润为负值, 则表明企业所有者无法偿付银行的利息和政府的税收, 但并不表明企业完全没有经济价值。这时出资各方及政府仍有可能就如何处理这一企业而重新谈判。因为, 当EBIT为正值而利润为负值时, 仍然有可能EBIT现金流计算的现值大于变卖厂房设备的值, 与其变卖厂房设备, 不如将企业各个车间或部门分别招标卖给其他公司, 即资产重组;或追加技术改造资金将其救活;或改组管理层等等。

那么, 如果EBIT也为零, 是否就应该变卖厂房设备呢?这对于产权明晰的发达国家来说是对的, 但对于我国产权模糊的国有企业, 则还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为此, 我们要从国有企业以往的成分惯例来发现国有企业隐含的权益结构。在国外工资是作为成本来考虑的。企业职员虽然不参与破产重组过程, 但破产公司职员获得正当工资及遣散费的权利要优先于其他债权人的权利。这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有关。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大约为工资额的1.5-1.8倍, 即企业除了支付工资外, 还得交付国家社会保险金、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包括眷属) 、失业保险、支付培训教育费用等等, 所以职工在破产遣散时, 是有社会保障的。而我国国企往往有个不成文的契约 (这就是产权不明晰的地方) , 就是国企资产包含了保障职工福利的部分:即我们所说的铁饭碗, 包含了职工的养老和医疗, 包含了职工的保证就业。因此企业资产中实际上包含有职工的权益, 而国家只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国外职工福利部分是按月结算并支付给记在职工名下的政府或保险公司账上, 而我国国企职工的福利是隐含在国企资产将来的增加值现金流内的。所以, 当我们计算现金流时, 应该用增加值计算, 即销售额减去原材料成本, 再分析现金流中有多少是用于职工福利的, 以确定不成文契约中隐含的职工的权益份额。职工由于这一份额而有权利参与资产评估的重组谈判, 以确定转制后多大一部分现金流应该投入到职工的社会福利基金中。现值计算中一个关键的因子, 就是折现率的选择, 这一选择对于要收购国企或以参股形式加入重组的投资人来说, 是与企业职工不同的。投资人要在无风险的回报率上, 再加上风险保障率, 这往往在10%以上, 而企业职工对企业内部信息了解, 如果能够保持全部或部分企业运作的话, 他们或许只需用通货膨胀率来折现, 这样得出的折现值就有可能大大高于一般独立评估公司的计算, 即企业对于内部职工来说, 国企资产的价值更大。同样, 政府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来计算, 如果职工安置费都由政府支付, 政府就得考虑变卖厂房和设备的价款是否足以抵消安置费, 或者考虑企业亏损补贴是否大于用于职工失业后的政府低保转移支付。总之, 西方的收益现值法在我国产权不明晰的状况下, 往往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造成国企职工正当权益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受损。在西方, 用EBIT分析就能保证破产或兼并重组过程中实现资本向效率最大的商业领域流动, 而在我国必须以增加值来分析才有可能以帕勒托最优方式盘活国有资产。

让我们再逐个审视现值计算中各种情况下利益各方的得失。

首先, 假设收益现值为正, 第三方出资按收益现值购买这一国企。但我们知道, 国企往往养了许多冗员及退休人员, 购买者不一定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而索取更高的剩余, 他完全可以在购买后解雇冗员或降低退休人员的待遇 (如通货膨胀后不提高退休金) , 从而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进而从中渔利。这种渔利并不是因为提高了生产效率, 因为用增加值作为现金流计算的现值并没有变, 变化的仅仅是增加值的再分配, 以前分给冗员的部分, 现在变成新法人的利润。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国外兼并裁员, 国外公司兼并, 往往是利用了规模经济原理, 例如原来两个100人的公司各雇了一个会计, 兼并后两个会计之一被解雇, 而留任的会计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如果国企改制后裁减冗员时做出了合理公正的安置, 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即原来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冗员, 在他还可能流动到在经济社会中能发挥作用的地方。问题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国企改制结果, 不但没有保持原来的经济效益 (从增加值来看) , 反而破坏了企业原有的生产力;不但没能保持职工原有的生活水平, 反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因为许多招商引资优惠) , 反而还增加了政府开支 (下岗工人低保救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以盈利现金流折现计算的收益现值, 可能把国企不成文契约回避掉 (职工以前难以被国家解雇, 私有化后就被堂而皇之地解雇了) , 从而使国家和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企业所有者仅仅是剩余索取者, 是在履行了企业内部各种契约后所得的剩余的索取者, 这对国家做股东时是如此, 转制后仍然是如此。国有企业对员工有不成文的契约, 由于在不明晰的条件下转让给新的法人, 而这一契约就无形中被新法人单方面不公正地消除掉。相比之下, 新法人往往不能在银行不知情的条件下把以往的银行债务赖掉。新法人继承了国企以往的债务契约, 也应该继承以往国家对职工的既成事实契约, 虽然以往国有企业对职工的不成文契约缺乏激励, 应该在改制中重新做出适当调整重新签约, 但这种改变必须是在职工明确其权益之下, 经过双方协商谈判而成, 决不能由新法人单方面随意处置。如果我们以增加值现金流来折现, 我们就能分析以往增加值在政府 (税收) 、银行 (利息) 和职工 (工资和其做福利) 中如何分配的, 我们就能把以往不成文的契约明朗化, 进而在产权交易前先明晰政府、职工、银行产权, 从而在国企改制中及改制后保护国家和职工权益。同样的, 对于国企和事业单位社会服务部分的剥离也存在类似问题, 以往职工在单位内享有医务室、幼儿园、学校、食堂等社会服务, 这些服务的成本由企业运作增加值支付, 是职工福利权益一部分, 当这些服务功能被剥离时, 以往补贴到这些服务的现金流应该转到相应的职工福利基金中。我们没有看到这一部分现金流进入职工福利基金, 是因为这些现金的一部分可能以奖金的形式发还给了职工, 而其余的部分可能被经营这些服务的法人和企业法人所瓜分。对于国企改制后的新法人, 他们应该能以自身的经营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率, 并索取因此而带来的剩余;作为剩余索取, 新法人在索取剩余之前必须先兑现以往契约中对职工保障权益。但有些改制后的企业, 生产效益下降了, 工人生活水平下降了, 而新法人反倒富裕起来了, 这是因为改制后产权还是不明晰, 他们把剩余控制权扩展成任意支配权。他们之所以可以这样做, 是因为改制后职工和国家应有的权益没有以明确的契约形式规定下来, 或者有明文规定但缺乏法律强制性, 这样的改制过程, 无法形成有效市场激励。

其次, 假设收益现值为零, 而EBIT不为零, 企业的价值按收益现值法为零, 但职工一样有工资, 银行一样有利息, 国家一样有税收。这时利润为零, 对国家来说就是这一资本回报率为零。如果第三方 (假设国家和职工是国企内部的双方) 出资购买这一企业, 对国家当然是件好事, 因为对于国家现值为零的资产, 现在可以卖出一个价钱。但这一交易的前提是仅出卖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必须是在保障交易后原有职工、银行和国家利益不减少的情况下进行, 这才符合帕勒托最优原则, 才符合产权交易的市场激励原则。只要EBIT为正, 国家、银行和职工的分配都可以大于零。把国企不盈利作为破产重组的依据是国企改革的一个误区, 国家以为不盈利的企业就是资本回报率为零的资产, 既然资本回报率为零, 或剩余现值为零, 则不如变卖厂房设备, 还可以卖一点钱。表面上看来作为所有者的国家理应将企业破产变卖, 毕竟设备变卖的价值要大于盈利现值, 但实际上这一行为很可能会破坏企业多年积累的生产力, 将厂房设备组织成有生产力的企业并不是不用时间的。EBIT为正即证明企业还有生产力, 无论这一生产力如何低下, 比起我们社会用于扶贫, 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 用于低保救济等政府无偿转移支付来说, 仍然是高效率的。这里, 国企转制不同于发达国家产权明晰制度下的产权交易, 国家在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过程中, 不能不考虑退出后所得的收入是否足以支付下岗工人的福利和培训再就业等等社会成本。如果有好的商机, 如果有外资看到能创造更多剩余的机会, 愿意投资参与国企改制, 那当然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国企改制, 但是, 如果时机不成熟, 只要政府对亏损企业的转移支付小于政府从该企业得到的税收, 或只要政府对亏损企业的净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减去税收) 小于可能要用于低保救济和下岗再就业的成本, 国家都没有必要一定要限期将企业破产变卖。盘活国有资产在单个企业的层面上, 就是要调动企业内外的人的积极性,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使劳动力和企业其他资产有更高的经济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收益现值资产评估方法的缺陷, 在必要时用EBIT现值重新评估国企资产, 评估社会成本和收益, 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使国有资产退出竞争领域过程中, 有计划地兼顾相关各方利益。

再次, 如果EBIT现金流为零, 是否国家就应该把企业产权转让给第三方呢?实际上不然。即使是EBIT为零, 只要增加值不为零, 企业还有经济价值, 企业职工还有工资收入。如果职工大会决定职工自己经营企业, 进入市场, 国家应该允许将该企业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这里, 银行债务可能会作为不良资产划掉, 或者在谈判中进行债转股, 或其他产权安排, 国有资产部分已经不存在, 因为剩余索取为零, 且变卖厂房设备也无法补偿职工权益。如果企业能够职工自治, 则国有资产依然是成功退出, 因为国家再也不需要补贴该企业了, 企业的资产效率和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企业所有生产要素, 包括劳动力和厂房设备, 都进入市场竞争了。

在以上分析中, 我们实际上对增加值的索取权作了一个排序, 即职工优先, 银行债权其次, 国家作为企业股东被排在最后。在国外, 破产债务偿还秩序也是如此, 职工工资最优先, 银行债务其次, 股东最后。所不同的是, 国外工资福利是按月清算的, 而我国国企很多隐含的职工福利是隐含在资产将来的增加值现金流里。所以, 国外破产过程可以基于对EBIT的分析, 而我国国企改制过程则要基于对增加值的分析;国外职工在领取工资后, 其权益已经结清, 自然退出其后的破产资产重组过程, 而我国国企职工领取工资后, 仍然有福利保留在将来资产的现金流内。所以, 职工必须在改制过程中以股东身份, 保护其增加值现金流内的就业保障和福利部分的权益, 要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 就要在明确职工权益的同时, 必须相应地明确国家对企业的有限责任, 否则国企无从破产, 国家对职工以往缺乏激励的“铁饭碗”契约无法转型, 国家对职工的责任限度, 应该以企业现存资产为限。我们知道, 产权不明晰是腐败得以滋生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寄希望于国企改制来明晰产权, 我们就无法保证在改制过程中不产生腐败。但是, 如果我们在国企改制前, 也就是在国有资产进入产权交易之前, 就明晰国企产权, 我们就有可能杜绝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腐败, 就有可能防止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职工权益受损的现象。而为了明晰国企改制前的产权, 我们必须分析增加值现金流的历史分配规律, 从中界定权益结构, 将隐含契约显示出来, 让职工、银行和国资委对既成权益达成共识, 然后再进行改制。

作为总结, 我们对比一下国内外几种现金流的差异。

1.收益现值。同等的收益现值, 国企的资产价值往往大于西方国家企业的资产价值, 这是因为西方的利润就是资本收益, 而国企的资本收益除了利润外, 还有本来应该收入为社会保障金的部分, 但这部分没收上来而在内部分配掉并作为成本扣除了。

篇4:权利保障条例心得体会

工伤事故是工业化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劳动风险。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可以使职工发生工伤时得到及时救治、医疗康复和必要的经济补偿。为此,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工伤待遇标准,并明确了用人单位、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医疗机构等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多种监督形式,将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基本权益。条例还体现了无责任补偿的原则,指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时,无论其在事故中有没有责任,都应依法得到补偿。条例实施后,我国境内各类企业,无论何种所有制形式、规模大小,都要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必须为本单位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并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员提醒广大劳动者,主动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犯法

据报道,冉某酗酒后给省电视台打电话,声称要见省委领导反映问题,否则就要向村内的水井投毒,并传真了他购买的七箱敌敌畏出库单。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侦查和进行防范,并很快将冉某抓获。郑州市中原区法院以冉某犯有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对其拘役5个月。

我国《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三)”第八条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犯法

据报道,冉某酗酒后给省电视台打电话,声称要见省委领导反映问题,否则就要向村内的水井投毒,并传真了他购买的七箱敌敌畏出库单。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侦查和进行防范,并很快将冉某抓获。郑州市中原区法院以冉某犯有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对其拘役5个月。

我国《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三)”第八条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武汉:生第一个孩子不再需要审批

在武汉,过去一直沿用的《计划生育证》已由《生育服务证》取代。该市合法夫妇生育第一个孩子不再需要申请生育指标,可自行选择生育时间。

过去,合法夫妇生育第一个孩子,必须在怀孕前或怀孕三个月内办理生育指标,持证生育,未领取生育指标而生育的,会受到处罚。而且,领取指标必须在户口所在地,造成很多外出打工人员生育不便。实行《生育服务证》后,不再强调持证生育,领取时间也没有限制。

武汉市计生委负责人表示,这是从“按计划生育”向“按政策生育”的转变,从“管理型生育”向“服务型生育”转变,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改革。

《生育服务证》不再是分娩、办理户口的必须凭证,而是育龄夫妻依法享受婚育保健服务的有效凭证之一。持有此证的城市无业居民和农村妇女,可免费获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持《生育服务证》,生育的手术费、治疗费、住院费等均可以在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基础上给予最大的优惠。

篇5: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学习体会

制度体系建设“有形”还要“有效”。《条例》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体现了党员主体地位、发扬民zhu集中、增强党的活力、保障党员权利等利好因素,是“有形可塑、有据可依”的科学条例。

新形势下,《条例》更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在深化主旨精神、强化本质作用中进一步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以此更好地团结全体党员,使之紧密地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并对党的决议和政策提出更多参考意见,对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树牢更为深刻的底线意识,对个人和党组织的职责职能有更清醒的认识和认同,在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党的建设既“有形”更“有效”,从而为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义务与权利要“相加”也要“相融”。权利与义务绝非割裂开来的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加相融的“二位一体”。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有权民zhu参与党内事务,理性发表意见、科学建言献策,同时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大框架内履行党员义务。

例如,党员有权按规定参加党内活动和会议,但也要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支持民zhu的决议;党员的权利受到尊重与保护,但也要自觉遵守相应的纪律和规矩。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在党的角度处理问题和参与事务,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同正相加”。

正向引导要从“常抓”转为“常态”。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组织领导,需要各级党组织切实抓好学习宣传和正向引导。要通过开展经常性党员义务和权利教育,深化党员的主体认知,压实责任意识,并在确保各项举措细则落实落细的基础上激励广大党员自觉发挥先锋作用,旗帜鲜明纠正不正之风。“工贵其久,业贵其专。”激发党员投身建设党的事业是一项长期形成、常抓不懈的政治工作,也是一种久久为功、常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

篇6:权利保障条例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广大党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与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利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宗旨,是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的“服”“务”“员”,为人民“服好务”“务好实”“员好梦”,在担当作为中守好为民初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

为人民“服”好务,不当高清冷的“官老爷”。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而干。我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每个党员都必须是忠诚的人民服务员,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高高在上、不自以为是、不耍官腔、不讲官话,要立身当“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身为“牛”,为群众排忧解愁。要常把人民二字挂在嘴上、放在心上、融进血液,始终心系人民,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为人民“务”好实,不耍高大空的“假把式”。做人民忠诚的服务员,就要端正自己的工作坐标,找准工作站位,以脚踏实地、勤政为民的务实担当,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要深入基层去走访、去调研、去倾听群众的期盼、愿望和意见、建议,把人民的诉求和愿望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作、形象工程,把更多的心思用在解决关系人民切实利益的大事要事上,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为人民“员”好梦,不许高悬浮的“空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要心中装有人民,以百姓心为心,把人民所思、所盼、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以个人利益取代人民利益,不因个人利益伤害人民利益。始终以一颗赤诚真心对待人民,不欺骗人民、不隐瞒人民、不背叛人民,努力兑现对人民许下的每一项承诺,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二】

“党员的权利指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推动党员权利保障工作取得重要成效。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领会《条例》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深化认识,把握前提,抓好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的重要的党内法规。与时俱进修订《条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学好《条例》,不仅仅是履行职责、抓好本级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需要,更是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权利保障意识的现实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对表,深入学习领会。首先要明晰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和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力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在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保障党员权利。其次要组织有力。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积极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确保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真信笃行,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鼓励探索,及时澄清,为担当者正名。“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正因如此,当干部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遭遇挫折失误,受到非议、被人误解、产生不良后果时,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把握容错的界限和情形,做到科学“界错”、提前“防错”、大胆“容错”、及时“纠错”。组织只有敢于为担当者说公道话,及时澄清正名,党员干部才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于走那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攻坚克难的任务还需更多“狮子型”干部带头冲锋、迎难而上。只有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勇于“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的党员干部才会竞相涌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发展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带头执行,以上率下,保障党员权利。“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干部带头、以上率下,是我们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加强对党员权利保障,就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学习《条例》,以身作则,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自觉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动《条例》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带头执行《条例》,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和关心党员权利,重视处理和解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意志、智慧和力量。“关键少数”能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只有每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在思想和精神上进一步强起来,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广大党员干部才会跟着来、照着做,才能不断激发党员投身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我们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篇三】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推动党员权利保障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领会《条例》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深化认识,把握前提,抓牢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的重要的党内法规。与时俱进修订《条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学好《条例》,不仅仅是履行职责、抓好本级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需要,更是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权利保障意识的现实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对表,深入学习领会。首先要明晰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和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力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在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保障党员权利。其次要认真学习。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积极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确保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真信笃行,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鼓励探索,及时澄清,为担当者正名。“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干部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遭遇挫折失误,受到非议、被人误解、产生不良后果时,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把握容错的界限和情形,坚决做到科学“界错”、提前“防错”、大胆“容错”、及时“纠错”。组织只有及时澄清正名,敢于为担当者说公道话,党员干部才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于走那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攻坚克难的任务需要“狮子型”干部带头冲锋、迎难而上。只有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勇于“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的党员干部才会竞相涌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发展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勇立标杆,以上率下,带头执行条例。“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干部带头、以上率下,是我们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重要法宝。加强对党员权利保障,就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学习《条例》,以身作则,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自觉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动《条例》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带头执行《条例》,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关心党员权利,重视处理和解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意志、智慧和力量。“关键少数”能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只有每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在思想和精神上进一步强起来,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广大党员干部才会跟着来、照着做,才能不断激发党员投身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我们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篇四】

“党员的权利指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推动党员权利保障工作取得重要成效。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领会《条例》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深化认识,把握前提,抓好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的重要的党内法规。与时俱进修订《条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学好《条例》,不仅仅是履行职责、抓好本级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需要,更是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权利保障意识的现实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对表,深入学习领会。首先要明晰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和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力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在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保障党员权利。其次要组织有力。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积极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确保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真信笃行,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鼓励探索,及时澄清,为担当者正名。“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正因如此,当干部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遭遇挫折失误,受到非议、被人误解、产生不良后果时,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把握容错的界限和情形,做到科学“界错”、提前“防错”、大胆“容错”、及时“纠错”。组织只有敢于为担当者说公道话,及时澄清正名,党员干部才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于走那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攻坚克难的任务还需更多“狮子型”干部带头冲锋、迎难而上。只有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勇于“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的党员干部才会竞相涌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发展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带头执行,以上率下,保障党员权利。“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干部带头、以上率下,是我们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加强对党员权利保障,就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学习《条例》,以身作则,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自觉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动《条例》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带头执行《条例》,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和关心党员权利,重视处理和解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意志、智慧和力量。“关键少数”能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只有每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在思想和精神上进一步强起来,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广大党员干部才会跟着来、照着做,才能不断激发党员投身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我们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会议强调,广大党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与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利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党员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

倾听群众呼声,为履行义务加把“真诚”火。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履行八项义务,同时也享有八项权利。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履行党员义务不是“小事一桩”,而是“大事一件”。它是每一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终生的课题,检验的是党性,折射的是忠诚。党员干部要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党和人民负责,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入党誓词为“定盘星”,以党章规定为“压舱石”,沉下心来入基层,俯下身来听呼声。常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常往群众家中坐一坐。和群众交流时不说“官话空话”,只说“真话土话”,用“真诚之火”打开群众的“话匣子”,在谈天说地中了解群众最朴素的愿望,让“面对面”真正转化为“心贴心”。

反映群众愿望,为担当责任添把“真实”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能尽责、尽全责。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吹捧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不追求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将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谋之策皆为群众所盼,所行之事皆为群众所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歪风邪气能亮剑而出,敢抓敢管;

面对问题挑战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危急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

在紧要关头站得住脚,立得住身。

篇7:权利保障条例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通知。整个条例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基础,将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驶和不受侵犯纳为方针制定而成。

除此以外,《条例》对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规范,对党的各级组织、各级纪检机关和党的组织、宣传等工作部门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作了明确界定。在对侵犯者责任追究的相关内容中,更多地体现了我党以“法”为手段,严格严肃党纪的宗旨。对于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主体给与行政乃至司法的处理,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党员的合法权利。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名即将入党的预备党员,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党组织对我们的关怀,我会认真地学习、宣传以及严格地遵守《条例》,在接受《条例》保障的同时,积极履行一个党员应尽的职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实际之中,不辜负党组织对我们的信任与关怀。

保障好党员的建议和倡议权,使广大党员充分享有民主的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党的建设提出意见,让党组织的视野更开阔。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执政实践,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搞好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是不断提高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员民主权利能力,把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动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只有抓住党内民主建设这个关键,不断提高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员民主权利的能力,党内民主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和正确的方向,党的执政能力才能落到实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不断增强,党才能始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形成凝聚剂共同奋斗。

上一篇:社区文明窗口申报材料下一篇:2022年廉政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