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2024-06-21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共8篇)

篇1: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10、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在全国全面展开,各个城市均以试点项目为先导。本项目的建设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和较大的占地面积,并具备良好展示效果,同时又有利于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教育。在场地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使得雨水管理在场地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展示,相关技术措施还可以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景观,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基本原则:(1)、将雨水作为一项宝贵资源:水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净化雨水来冲洗场地、停车场,浇灌绿地和为景观水体补水,可以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消耗,缓解场地内涝积水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

(2)、重视对流域水系统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其积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场地,同时会对所在的流域水文循环产生积极影响,减少下游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健康水文循环。

(3)、和项目规划设计结合: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将绿色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道路、建筑和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能够在保障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减少雨水设施的占地面积和成本,提高雨水系统的总体效益,实施可持续雨洪管理理念。

(4)、应用种类多样的技术措施:场地内有相当比例的绿地面积,屋顶、广场、停车场面积等,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取多样化的非工程和工程措施,可以实现综合性雨洪控制利用目标,同时提高低影响开发措施的丰富性和展示度。

(5)、进行合理的排水分区设计和分区建设;综合考虑项目区域与周围水系和地块的排水关系,充分利用竖向设计调整原有排水组织方式;综合考虑校园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改造措施的实用性和场地开放性等需求进行设计。

(6)、充分结合“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多种设计和建设手段,提供多维整合的建设措施组合,以满足海绵建设的功能、技术和景观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技术要点(1)、屋面雨水立管

采用建筑屋面排水海绵建设必要措施“立管断接”,将雨水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储存设施。根据现状立管排水口周围地面现状确定断接后措施形式,有条件的位置多采用独立雨水储罐,均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同时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

断接做法一:绿地滞留 断接做法二:雨水储水罐储存

(2)、渗透地面

渗透地面建设较少径流、就地入渗、提高场地标高减少地面积水等雨水控制目标,同时兼顾增加场地景观效果、改善室外场地环境。在透水材料上多种组合,项目入口对场地承载要求较高,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满足渗透性能和承载力

(3)、下沉式绿地设计

下沉式绿地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地植草沟内,调整绿地标高,绿化场地部分雨水通过周边设置排水沟,引入雨水花园内。从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上,采取多种植物搭配种植,在形成良好景观的同时,植物的耐旱、耐水等特性也能够起到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作用。

雨水花园

(4)、生态停车场改造

路边植草沟

设计将停车场的硬化地面改造为透水铺装地面,大大降低地表径流系数,减小径流量。

项目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场地,靠近较大的城市绿化空间、充足的绿地面积、特有的使用人群以及多样性的使用功能,都使“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利用场地内的条件和良好的对公众展示效果,通过对实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教育展示,让人们意识到城市开发建设的环保理念和水资源的宝贵,是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篇2: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2014年1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eco-sponge city)。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

海绵城市设计意味着防治城市内涝方法论的转向,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而致力于建设城市的“海绵体”,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以“蓄水”代替“排水”的“海绵体”,可能是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更可能是人们在新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下设计的一系列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绿色屋面等设施。通过“海绵体”的下渗、滞蓄、净化、回用,雨水的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减轻水质污染。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替代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调采用低影响的开发模式。海绵城市设计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滞(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渗井等)、蓄(雨水桶、景观水体、雨水储存模块、雨水调蓄池等)、净(雨水湿地、一体式净化设备等)、用(浇灌回用、道路浇洒、景观水体补给等)、排(植草沟、渗透管、管渠等)”等多种技术措施,涵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篇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1 城市内涝原因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 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 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 回到大气中, 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 排入湖泊海洋。但是, 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这种自然循环, 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持续不断地快速增加, 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 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 从而导致地表径流的不断增加, 加大内涝威胁。无法流入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但地表径流的增加, 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 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2 海绵城市建设机制

海绵城市, 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的建筑多, 绿地少, 排水及雨水收集系统不发达等情况都造成了城市内涝防治以及雨洪控制利用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的热点问题, 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雨水排放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要求, 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实践新型雨洪管理的理念, 将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城市绿地景观相结合设计, 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 (LID) ”。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 比如: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 调节温湿度;降低噪声等, 同时绿地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化城市都有许多的城市问题, 比如内涝。这与城市具有建筑物多、绿地少、路面硬化度高等特点有关, 同时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缺失有关, 如绿地、河湖多数仅仅是景观, 不少城市的河湖风华不似当年, 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 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下水道再完善, 河道承接能力不足, 内涝依然不可根治。土壤成为城市的稀有资源, 绿地系统蓄水性弱, 硬化路面渗水性差, 城市之肺不能正常呼吸。

3 池州概况及其城市绿地现状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 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 南接黄山市, 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 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池州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2015年池州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池州市具有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称号, 绿地面积大, 三面环山, 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海绵城市, 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 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 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 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 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池州市区的主要水系, 清溪河、平天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平天湖景区缺乏好的管理, 很多地方植物情况比较糟糕;清溪河作为市区的重要河道, 两岸的居住区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河道驳岸多是用的硬质材料建造, 周边绿地都高于道路, 绿地不能储存很多水分, 雨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水循环不合理。

4 池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设计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 不是重建一个城市, 而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 使城市绿地切实的发挥其生态作用。对于池州海绵城市建设,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绿地建设设计方案:

(1) 在城市绿地建设时, 统筹考虑绿地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 大力推行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湿地公园, 提高绿地的蓄水能力。在绿地或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 使其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 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2) 城市广场及商业区等活动场地, 一般面积较大、硬化程度较高, 可以大力推行透水路面、植草沟、生态树池、建立生态滞留区等, 同时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设置雨水调蓄设施, 储存下渗雨水, 就近用于绿化浇洒等。

(3) 在居住区可以大力推行屋顶绿化、竖向绿化、家庭绿地等, 增加蓄水面积。在有条件的小区 (家庭) , 可以试行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减少自来水的需求。

(4) 对于城市道路, 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 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 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人渗和净化, 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 强化雨水入渗, 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 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 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 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5) 在整个城市的绿地建设中, 不应该把一块块的绿地孤立对待, 整个城市的所有绿地应该形成一个整体, 相互之间能够联系, 整个城市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大的“海绵体”, 起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5 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一个部门或个体能够完成的,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绿地,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建设城市绿地,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 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举措。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015年4月, 国家公布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池州赫然在列。本文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机制, 结合池州绿地的现状及使用情况, 针对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 提出比较合理的绿地建设方案, 使城市绿地切实的发挥其生态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池州,城市绿地

参考文献

[1]李岩.城市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5, (5) :26-27.

[2]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绿色建设科技, 2015, (3) :58-63.

[3]程江, 杨凯, 黄民生, 等.下沉式绿地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6) :611-616.

[4]许玥.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5, (2) :109.

[5]杨清海, 吕淑华, 李秀艳, 等.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41-47.

[6]余绍武, 丁年, 任心欣, 等.城市下沉式绿地雨水蓄渗利用技术的探讨[J].给水排水, 2010, (36) :116-118.

[7]苏义敬, 王思思, 车伍, 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 2014, (3) :39-43.

篇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关键词:海绵城市;沥青;改造;道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143-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雨水径流污染等共性问题日益突出。2015 年 4 月初,厦门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笔者参与的新景路建设,位于厦门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马銮湾片区西南部地带,总体呈南北走向,本次设计范围南起阳光路,往北分别与阳泰路、阳明路相交,终点至翁角路。本文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海绵城市建立理念改造城市道路“白改黑”改造技术进行分析。

1 白改黑的概念

“白改黑”也就是沥青混凝土面层加铺法,主要是在对原沥青路面实施一定的病害处理后,再对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进行铺设的改造方法。由于沥青加铺层能够改善旧水泥路面的使用性能,同时对旧水泥路面进行充分利用,存在低造价、施工便捷以及影响交通及环境小的特点,在国内外旧水泥路路面改造中得到较多应用。

2 新景路工程概况

新景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 km/h,道路红线宽29 m,改造全长约700 m。

该项目改造起点位于与阳光路交叉口,往北分别与阳泰路、阳明路相交,改造终点至翁角路。其中桩号K0+030-K0+649.842:加铺改造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为改性沥青路面结构,新建 两侧透水路面非机动车道和透水铺装人行道; 桩号 K0+000~K0+030和桩号K0+649.842~K0+699.842:与现状交叉口采用缓坡连接。

2.1 路基设计

2.1.1 路基填料要求

填土材料要求用易压实的粘性土或砂性土,有机质含量不大于10%,要求填土液限≤50%、塑性指数≤26。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 mm,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 mm。不得采用杂填土、耕植土、淤泥、有机土以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 填土应分层进行,不同性质的土应分类、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填土要求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在路基宽度范围内,每层虚铺厚度应视压实机具的功能确定,人工夯实每层虚铺厚应小于 20 cm。施工之前做好本工程内各类土的最佳干容重、最佳含水率实验。

2.1.2 路基处理

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采用“旧板处治+加铺新沥青面层” 改造方案,路面结构设计图,如图1所示。

2.2 路面结构

旧路加铺厚度不小于10 cm且小于 18 cm的4 cm厚 SMA13(70号改性沥青)6~14 cm厚AC-16c(70号)2 cm厚橡胶应力吸收层机械铣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2 cm并拉毛,清洗干净(B)旧路加铺厚度不小于18厘米4 cm厚SMA13(70号改性沥青)6 cm厚AC-16(70号)8~(H-10) cm厚AC-25c(70号)2 cm厚橡胶应力吸收层 机械铣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2 cm并拉毛,清洗干净。

3 新景路道路路面结构的改造要点

该段部分路面结合阳光路与翁角路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相应的路面破除与缓坡处理。

3.1 坏板处理

由于原有的新景路是由伸缩缝分开的混凝土板构成的,长时间的车辆行驶会对混凝土板带来压碎、断裂、掉角等问题,这种现象在客流量较大的本工程道路中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在进行“白改黑”改造施工中,需要坏板进行处理。首先,当个别已经出现压碎或者压烂的板块,如果无法继续使用,可以采用砸除的方法进行处理,将混凝土石渣挖出并运出,之后采用比原有混凝土路面标高的水泥混凝土对该部分区域进行浇筑施工;其次,如果混凝土板块出现了轻度的破损,比如,仅仅产生的裂缝,可以不采用重新浇筑的方法,而沿裂缝位置采用割缝机实施割缝,并清理干净;第三,当原水泥混凝土板出现轻度破损且在边角处存在轻微破损时可无需对混凝土板进行破碎,在施工时应先沿破损位置运用切缝机进行正方形区域的切割再运用人工施工的方法对破坏位置进行一定深度的凿除并实施清理,最后运用水泥混凝土重新浇筑。

3.2 接缝处理

接缝处理是城市道路基层施工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接缝处理时,首先要采用切割机进行切割清理,之后对清理过的接缝运用灌缝机进行沥青玛蹄脂的灌注。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割缝机进行缝的清理时,务必要对缝内的杂物等进行彻底的清理,而且要保证缝的深度,一般情况下为8 cm以上。灌缝操作则是运用沥青玛蹄脂将伸缩缝内实施浇筑,一般应运用专业的灌缝机进行施工。灌缝前应先对灌缝机进行调整确保所流出的玛蹄脂达到均匀且油底细腻。灌缝操作应由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要求操作中的速度应相对较慢,确保缝中灌入的玛蹄脂达到密实且均匀使其达到净化凝固的作用。

4 路缘石

改项目设计中路缘石均采用#603花岗岩条石,露明面(光面)必须采用机械切割,直线段和平(圆)曲线路段每块缘石长度1m。路缘石饱水极限抗压强度大于100 MPa,磨耗率小于 5%(狄法尔法),放射性比活度Ce/Ra≤1 000 q/kg 镭当量溶度。I 型和II型路缘石做法及其余未尽事宜详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 404《城市道路路缘石》。 本项目在开口处采用特殊设计路缘石,每隔30 m处设置开口,具体位置见雨水工程。如图2所示。

5 SMA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正是因为SMA沥青混合料有着更好的使用性能,使得其在施工和质量控制过程中都比传统的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有着更好的要求,因此,在SMA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质量控制工作,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5.1 拌合和运输

在SMA混合料的拌合过程中,虽然工艺和常规的沥青混合料相似,但是由于其粘度大,对温度敏感性强,其拌合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所以拌合楼采用间隙式拌合楼,搅拌设备的参数作相应调整,即严格控制集料加热温度、纤维投放时间、搅拌时间等。同时,需要对其中每一个细节做好控制,比如,要仔细标定集料、沥青等的计量系统,保证拌合的精度,同时需要定期在相应的校正工作。

而且,由于施工现场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现场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运输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好有效措施,容易造成SMA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变异。因此,务必做好运输中的质量控制工作。一是拌和机向运料车放料时,汽车应前后移动,分三堆装料以减少粗集料出现分离现象;二是在运输过程中采用双层篷布覆盖运料车,并加盖棉被以保温防雨或避免污染环境等。

5.2 摊铺施工

摊铺技术对于路面的平整度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在本工程中,主要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进行摊铺,从而有效提升路面的压实度与均匀性。同时,对摊铺的时间选择也要注意,一般选择在天气晴好、温度较高时进行施工。如果在摊铺过程中遇到降雨,要果断终止相应的施工行为。还要控制摊铺的温度和速度,温度一般为170 ℃左右为宜,而速度则选择为3.5 m/s左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一次摊铺成形的方式,以降低纵缝出现的概率。

5.3 碾压施工

上文已经论述,SMA混合料具有粘稠、很难压实的特性,尤其对温度十分敏感,因此,要重点关注其碾压施工过程,并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一方面碾压以钢轮压路机为主。虽然对平整度的指标有一定影响,但为了防止采用胶轮碾压造成沥青提浆,空隙率过小,在施工过程中初压、复压均采用振动压路机。另一方面,对压实温度的范围与控制比要比常规的沥青混合料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城市道路的碾压施工效果。

6 结 语

厦门市目前已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工作,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已经是未来城市建设势不可挡的趋势。《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已于2014年10月发布实施,作为一名城市道路设计者,需及时汲取设计新理念,并在工程项目中合理运用,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应提高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中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

篇5: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一、项目背景

二、规划内容

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 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2相关规范标准 3相关规划

六、规划原则

1生态为本 2因地制宜 3统筹规划 4合理分区

七、规划目标

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 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

八、规划思路 第二部分 项目概况

一、城市概况

1城市区位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 4水资源状况 5水环境状况 6水安全状况 7水生态状况

二、上位规划解读

第三部分 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

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

1自然条件

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

二、主要问题分析

1水环境 2水安全 3水资源 4水生态

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

四、建设目标与指标

1水生态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水环境

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 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 3水资源

与水资源利用率 污水再生利用率

4水安全

排水防涝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 5制度建设

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

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 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 3生态保护策略

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 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 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

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

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 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水环境治理目标 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 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

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

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

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

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

建设海绵驳岸

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

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

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

分散污染源整治

重点污染产业整治

违规排污企业整治

八、建设时序

1近期建设重点 2中远期建设重点

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

第五部分 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

1现状概况 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

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

前期工作基础 2主要问题

水安全 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 3建设目标

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 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 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

第六部分 重点项目设计指引

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

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

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

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

湿塘(适用性、优缺点)

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

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

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

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

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

设计要点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 3建筑与小区

设计要点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 4山体与绿地

设计要点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

第七部分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部门工作职责 2融资机制保障

预算内资金安排

推进PPP融资模式

篇6: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推进,从而使海绵城市理论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这也是我国人民需要?o予高度重视的情况。在原有城市道路工程中总是时常出现水土流失以及其他相关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也严重限制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促使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水平得以提升,有效推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事业的发展,改善和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道路设计;应用

一、应用在总体规划中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以及相关建设技术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应该全面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比如树木、土壤、河流等。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初期阶段或者设计阶段就应该全面考虑到自然生态的问题,结合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已有的道路排水系统,科学合理的避开河流等自然环境,合理的规范设计城市道路建设,保证城市道路具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借助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道路雨水等进行一系列处理和循环利用,比如设置人行横道、绿化带等,将城市道路建设的影响降到最低[1]。

二、应用在道路结构设计中

城市道路积水排放按照最新出台的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分成三种:首先,道路表面积水可以通过路面的空隙进行排放;其次,道路积水可以渗入到道路结构的最底层,借助排水管道进行排放;最后,道路积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基础土质结构中排放出去[2]。前两种积水排放形式与后一种相比,有效提高了城市道路路面的积水排放效果,满足排水的要求,但是无法较好的实现道路滞留、渗透等功能。根据海绵城市设计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的渗透系数不能比7×10-5cm/s低,所以当道路车流量较多、承受压力较大时,道路积水则不能很好的进行渗透。在建设道路的人行横道时,一般使用的材料为混凝土和花岗岩等,为了减小道路表面热量的散失,提高道路表面的透水性,海绵城市理论规定道路建设采用具有透水的材料,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道路渗透系数一般不会小于1.0×10-3mm/s,地下水层到道路透水结构之间的距离要超过1m。

三、应用在车道设计中

城市道路的车道优化设计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的设计。当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设计,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机动车道的设计。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3]。事实上,按照海绵城市理论的规定,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都是需要使用透水材料,让积水或雨水可以渗透,因此来保证道路表面的温湿度,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四、应用在排水管和排水沟的设计中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对排水沟和排水管进行设计。首先,排水管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利用直径小、颗粒小以及多孔的材料来填充排水管的四周,比如石粒等,排水管通常采用PVC高分子材料,通过多孔结构对道路积水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这样的排水管道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减小占地面积,还可以增加其协调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填充的材料很难进行清理,如果这种材料堵塞了排水管,那么排水管的透水效果将会大大的降低。其次,排水沟的设计。排水沟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排水沟与生态、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设计排水沟结构时,主要分成以下几层结构:砂石层、排水层、渗透层、土壤植被层和绿化植被层等五层结构[4]。采用这种形式的排水沟设计,可以有效发挥渗水排水的优势,还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水资源进行重复使用。

五、应用在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中

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在应用了海绵城市理论之后,不仅提高了渗透性能和净化雨水的性能,还增加了道路绿化带的储水直径。对道路绿化带设计来说,主要具有两种形式的设计:第一,LID设备和行道树绿带之间的设计。行道树绿带指的是一种行道树木与地表植物等相连的绿化带。如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限制,那么行带树绿带就只可以栽种行道树,不可以种植其他的植被,也能够设计成生态型的树池,而且在树池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进行填充,这种树池能够将道路雨水和积水进行汇流,然后借助渗透功能将积水或雨水汇入到地下水中,从而起到净化水资源、降低水流量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和行道树;第二,LID设备和分车绿带之间的设计。这个设计主要有三部分: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植被种植在地势低的地方,从而发挥出净化雨水、植被吸收截留等功能,主要适合运用在城市道路绿化带。下沉式绿地指的是四周道路和路面要比设计的绿地高出最多200mm,对一些雨水采用植被截流、微生物净化等,其他流水沿着排水口流入到水管[5]。雨水花园具有保护环境、净化积水、降低水流量等功能,主要是在城市道路周围地势较低的区域重视花果树木等植被。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设计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减小了城市洪水内涝等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发挥了净化城市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和补给地下水等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雨水和积水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该理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实用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保护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对道路雨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控制,有效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的系统设计论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

1海绵城市理念

众所周知,海绵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和水分性质的多孔材料,其中力学性质是指其能够快速恢复形变、进行压缩和回弹等,而水分性质则是指它的吸水、持水和释水功能。海绵城市是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海绵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环境变化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能够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能够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海绵城市的理念是由国外提出的,同时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应用实践,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出成绩,而我国在2014年选取了30个试点城市推广海绵城市理念,为新型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2海绵城市概念下构建排水系统的优势

2.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并且存在水资源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设计综合考虑了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和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具备了海绵城市的优点,不仅能够发挥排水系统的基本功能,快速排除积水,净化水资源,通过蓄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

2.2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

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导致降雨量不同。一些城市的降雨比较集中,且雨量大,对给排水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内涝情况。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降雨传输的有效性,利用防、排、蓄等方式,快速的疏通雨水,降低不透水路面给降雨排放带来的压力,让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2.3恢复受损害的水体

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是对专业技术和自然途径的结合,维持自然水文特征,加强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降低对于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净化雨水,恢复水体。通过综合分析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城市水循环特征,实现地下管网的科学设计。

3海绵城市概念下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3.1要与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在建设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本城市水资源的供需求情况,分析防洪、排涝、供水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保障所建立的排水设施能够解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并且在随后的城市化进程中进行完善。

3.2要加强相关技术研究

排水系统的构建属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综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于排水系统构建的重视。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较晚,无论是相关政策,还是施工经验都比较少,属于一边建设一边摸索的状态。因此,在构建海绵城市下的排水系统时,要不断开拓,加强对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同时吸取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建设经验,结合当地建设的实际和中国已有的部分经验,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排水技术。

3.3要保证开发力度的科学性

在实施建设时要采用低影响的形式,结合已有排水系统的情况和城市排水的需求情况,调整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尽量降低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同时,加快水循环。

3.4落实体系建设责任制

在建设和完善现有的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该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同时要严格落实系统建设的责任制,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建设的效率。

3.5要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

排水系统的建设需要工作人员依据科学推理数值,进行科学模拟实验,也就是借助数学模型,科学的划分城市发展的规模,保护原有的湿地、湖泊和河流,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

3.6提倡和推行试点工程

要选取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完善的城市,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对该城市已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总结施工经验,针对性的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范围的推广此种理念奠定基础。

3.7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综合目标实现,要求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自然水文条件保护,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已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和水系空间,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地区,遵循设计基本原则,将具体要求与设计内容融入城市建设排水设计中,达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的,以此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利用系统。

3.8加强城市的专项规划设计

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主要有3类基础性设施:城市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规划活动中,城市水系统设计涉及的水工程项目十分广泛。通过一系列手段净化绿地自身和附近的硬化区域的雨水,实现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序连接的目的。

4总结

总结言之,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思想具有先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在保证城市水生态安全基础上,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注意和规避当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遇到的问题,并展望其新兴发展趋势,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对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引领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真.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6,(15):31.

篇8: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背景

1.海绵城市,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 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海绵城市的初步发展规划及影响。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构想, 海绵城市建设扭转了传统的城市地表建设的形式, 在城市建设中优先利用种植草沟、可吸湿植被、下沉式绿地等来慢排渗透, 利用源头分散的形式达到防洪防涝的功效。海绵城市主要包括河、湖、池塘、绿地、花园等一系列配套的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可吸收的海绵系统下渗, 净化甚至回收利用, 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缓解城市内涝, 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 节约水资源,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以来, 已在各地开始试点和实践, 2015年4月2日晚间, 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 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 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 (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 :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我国的海绵城市发展必定会取得巨大的成果, 由大城市到小城市, 全面地改善我国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

二、海绵城市的设计观

1.高效集水, 生态平衡。海绵城市的建设, 不仅要发挥人为设计与建设的作用, 更要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态功能, 实现人为干预和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 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的模式, 才能充分地修复城市的排水功能,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防涝能力, 才能促进人与城市的, 人与环境的统筹和谐发展。

2.雨水工程, 科学规划。城市的排水, 光靠自然的力量自然难以吸收, 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整个城市系统进行成效高、实用性强、健康安全的小手术, 达到雨水的排枢和利用目的。比如在房顶修建链接地表的管道, 修建排水池, 修建可吸湿植被, 建造地下排污系统, 建立污水清理场等。

3.严格排水标准, 强化设计。科学的排水系统离不开科学的设计和规划, 也自然离不开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标准,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 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 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 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 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 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 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 加强雨水疏导, 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 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三、海绵城市的优势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减轻城市排涝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发展, 我国城市的硬化道路过多, 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快速增加, 每逢大雨雨水便大量集中滞流, 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和灾害, 海绵城市科学设计排水系统, 充分利用地表植被, 建设排水吸收区域, 极大减少了城市的排涝压力。

2.改善生态, 优化空气。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注重自然环境的作用, 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城市的绿地和植被, 使城市中的河湖、沟渠、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减少了人为的钢筋水泥的建筑物建设, 节约了自然资源。同时, 海绵建设集吸收、利用、废物排放于一体, 集中处理水资源, 使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形成一个良性的水循环, 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系统。

3.缓解城市的水资源短缺。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原则是解决水的问题, 调节城市水循环系统, 根治城市内涝, 缓解某些干旱地区的缺水状况。当前我国水安全面临严峻形势。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以来, 这一概念不断升温, 2015年10月, 中央提出建设指导意见, 指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 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 将雨水渗透到地下, 充分补充了地下水, 更多地接受了水资源, 同时水资源净化厂的建设, 可以将水净化成能供人畜饮用、灌溉的水资源, 极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四、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与海绵城市

1.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依然主要依靠管道建设, 这种建设模式仍然在不断地扩大, 管道的建设一方面让河流水文受到严重地冲击, 另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 因为传统的修大管子, 多修管道排水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必要手段和唯一措施, 这种观念严重制约了我国地下排水系统的改革与建设。

2.现代城市的排水, 传统的管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 只有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规划, 我国城市内涝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我们都知道在森林、农田等自然环境中不会形成积水灾害, 这是因为暴雨时, 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土壤中, 海绵城市正是利用了这个理论和原理, 把排出去变成留下来, 通过海绵系统设法将雨水留在原地, 控制住雨水的径流速度, 利用各种方式收集雨水, 再加以处理利用,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循环。

五、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及措施

1.发展动力不足。海绵城市是偏公益性项目, 不像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是经营性的, 企业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也是地方城市目前做海绵城市面临的难题,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的PPP项目仅是在小规模试点, 一般政府会以城市广告费、旅游费等进行支付, 但很难得到企业家的支持和提倡。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 我国金融部门要放宽贷款期限, 给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好更大的资金平台, 同时政府要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财政支持力度, 设立海绵城市专用资金, 给予海绵城市建设更多的行政绿色通道。

2.缺乏全局规划以及专业人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 是有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往往缺乏对全局的角度考虑, 就算解决了暂时的灾害, 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排涝问题, 拆东墙补西墙, 既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又造成了效果的不明显。同时教育体系改革落后, 不能培育出具有高素质的城市排水人才, 使城市的防洪抗涝缺乏人才指导。我国应该同步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方向, 教育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加快高校专业的拓宽与改革, 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的规划法律体系, 严格规划准则, 加强工程的质量监管, 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维护必然是长期的工程, 对质量、设计的要求较高, 需要工程的质量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

上一篇:iso14001认证培训下一篇:名人经典语录: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