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案例

2024-07-01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案例(精选8篇)

篇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这张图就是我们60米宽的中轴路,中间有24米是石头,旁边是透水铺装,让打到土壤里头去。这个是下沉花园,就奥林匹克公园鸟巢北边有一个下沉的公园,跟周边的地铁站跟24万平方米的地下建筑衔接,这个区域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把防洪跟雨水利用结合起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大的蓄洪排水,上面的空间调蓄用的,底下有个沟是排水用的,同样我们都做了透水的路面,如果是下小雨的时候,我们透水路面会在地板上到这个沟里面去,只有下大雨的时候,我们才会进到蓄洪函里面去。虽然说地面上看到很多的绿地,这种集约化的建设底下的空间很少,这个就是水系和种植路面的一些做法,这个是现场的一些情况。

总的来说67毫米以下的降雨是没有外排的,这个应该说比较保守,我们现在提的是33.55两年一遇的降雨量,65毫米的降雨实际上是没有外排的。

案例二:西安大明宫

第二个案例是大明宫。09年开始做这个项目,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考虑了一个水系,就是有一个太液池,恢复太液池和一个大水系的水面,这个太液池的水,我们当时认为当然是有水库来补水,但是我们把周边的绿地已经作为我们太液池补水的水源,我们当时借鉴的是奥林匹克公园,也是在绿地里头做了雨水口,为了进水的水质好一点做了一些设施,这个都排到水系里面去,这个应该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当然水质是有问题,但是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迂道广场丹凤门以北,这个广场我们当时建筑师做的时候,是一个全平的广场,地面上没有坡度,为什么呢?因为西安是古都,底下80公分以下是唐朝的土,算古董,不让挖出来,所以保护性建设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它做成坡,所以上面做了透水铺装,在底下做了很多沟,18米的一个沟,然后直沟到干沟,然后排走,因为是入渗下去的,到含元殿下面还有一个小水系。这个项目承建期是10年,7.21是20年一遇,地面上没有明显的积水,这个按10年一遇的排水做的,11年的9月我回来了一次,正好西安下了一场比较大的雨,大概有10年以上的降雨,比较著名的就是白鹿原那边有个路塌了,压死了几个人。

案例三:北京CBD的核心区

最后一个案例,北京市现在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地下空间,这个地下空间是在很著名的一个区域,叫CBD的核心区,央视大楼的南边,长安街以北,应该在国贸桥的东北角,这个区域一共有400米×500米的区域,北京都是超高层,一共有15栋楼,整体开挖了地下5层,我们这个工程是地下空间市政设施和中央许地。

整个中央绿地,地面上是道路和绿地,建筑高度30米,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建筑,只有文化中心,实际上基槽深度26.2,地下5层,3层停车,2层商业配套,1层跟其他的地铁站衔接的人行通道,就是这样一个集约的区域。

这个是市政管线。这个地方怎么来做LID的设计,这个区域因为硬化程度比较高,所以要消除硬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下游管道的影响和小环境的影响,但是补充地下水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整个区域是整体开挖的,只能减小,所以还是采用就地入渗,采取奥林匹克公园地下空间的做法,做了很多个排水管,不同的区域采用了不同的做法,因为做了综合沟的设计,市政的道路底下是一个综合沟,这个是剖面,大家看雨水是进了沟的,沟的边上有一些结构空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安排成其他的沟,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它调整过来跟雨水管道相连的区域,用结构空间作为超标准雨水的蓄水空间,来加大整个区域的排水能力。这个是机动车道底下很可怜的小人行道做的透水铺装,这个也是比较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时候,这个树做了一些小实验,如果做了这些框的话,浇灌量会大幅度减少。下沉广场仍然做了两个比较大的调蓄池子。这个区域有52.2万的地下空间,所以人员的地下出口特别多,如果房子起来了,又把周边的景观给破坏掉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区域积水的话,这个底下的空间就会很严重,所以建筑大学给做了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区域的模拟。这个就是这个沟,这个就是雨水,蓝色的是雨水。

在出入口也有一些心得,看这个剖面很典型,所有画的绿色斜线的部分都是没有太大作用的结构空间,把它作为雨水的调蓄池,下层的空间正好是进来的雨水,把它引到这个底下,这个坡道的安全性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篇2: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案例

帮助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了解海绵城市兴起的原因、当今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重点】

水问题的综合征有哪些? 什么是“小脚治水”? 什么是空间划界确权? 【教学难点】

建设海绵城市的工程设计技术有哪些? 【教学大纲】

一、缘起

二、出路

三、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

(一)规划技术

(二)工程设计技术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大脚革命” C02:“小脚治水” C03:海绵城市 原理和观点:

K01:通过对洪水过程的分析,可以确定不同重现期洪水的淹没范围。

K02:海绵城市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K03:“小决策”是一切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K04: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海绵城市理论与关键技术及案例——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

础设施

一、缘起

海绵城市缘起于中国的水问题,总体而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国有许多水问题综合征的表现,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这些问题是综合的、系统的在发生,但是我们解决的途径却是单一的。所以一个复杂的问题被当做简单的工程问题来处理,这是导致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甚至是城市灾害的根本原因,这种处理方式被称为“小决策”。这就是“小脚治水”,即土和水、水和生物、城市和水、排水和供水等的分离(抗旱与防洪的分离)。

二、出路

以上问题的出路在哪?就是需要一场思想的革命,又叫“大脚革命”,这样才能综合地解决问题。“大脚革命”的解决途径就是要建立一个国土的、区域的和城市的海绵系统,这个海绵就是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个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有生命的,起着供给、调节、生命承载、文化与精神传承的作用。

三、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

(一)规划技术

规划的核心问题就是空间划界确权,划定海绵系统的红线,这个红线划定是跨尺度的,有国土尺度、区域尺度、地方尺度,而且这个划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个普适模型,叫作“阻力面”。在国土尺度洪水调蓄安全格局中,低安全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安全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占国土总面积的2.2%;高安全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占国土总面积的6.2%。这意味着假设我们拆掉所有的防洪设施,若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淹掉的国土面积也只有6.2%。

随着北京市城市的绵延,“摊大饼”式的扩张将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破坏了,“反规划”的方式是建立在绿色基础设施上的城市格局,不是“摊大饼”式的建设。

在城市的建设中,标准化的“三通一平”方式将原来土地上的生态基础设施破坏了,以武汉五里界生态城为例,农民在土地上留下了很多的陂塘,这是自然的海绵系统。陂塘会实现一种水分的平衡,下完雨,雨水就在陂塘里蓄积起来,不会形成内涝。但是现在简单的套用了工业化的城市建设的“三通一平”模式,造成了中国城市普遍性的涝灾。

(二)工程设计技术 1.源头消纳滞蓄

以哈尔滨群力新区建设为例,通过对群力新区33平方公里的改造,经过两年时间,从之前的荒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地,解决了周边的雨涝问题,同时使当时的湿地变成了国家级的湿地公园。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出10%的土地就能解决城市内涝灾害的结论。

2.过程减速消能

与常规市政的“雨洪快排”方式不同,“减速”技术强调恢 复河流自然形态,通过串联湿地、溪流、陂塘,形成水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水问题。

以贵州六盘水旧城改造为例,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减速水流。以水城河为骨杆,以分支会流为侧枝,以汇流湿地为节点,以场地陂塘为繁叶。经过两年时间的改造,河道慢下来,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湿地。

3.末端弹性适应

以浙江台州永宁江、金华燕尾洲为例,通过对洪水过程的分析和模拟,确定不同重现期洪水的淹没范围,砸掉没有必要的水泥防洪堤,改用乡土植被与地形结合的生态防洪,形成弹性的城市。

4.水质生态净化

以上海后滩为例,中国75%的地表水被污染,黄浦江属于劣五类水质,如果修建污水处理厂去处理这些污水,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的煤炭又会引起空气污染,所以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我们在后滩建立梯田湿地系统,梯田让水渗下去,让营养的水从植物的根部流过去,植物可以长得很茂盛,同时净化了水质。但是这个技术不适用于重金属工业污染的水质。

5.土地仿生修复

以天津桥园为例,原本这块土地存在脏乱差、污染严重、盐碱化严重等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利用雨水的酸性、土壤的碱性、生物的净化功能来改造这块土地。土壤通过酸碱中和,形成了自我繁衍的过程,通过生物分泌出的各种分泌物,改良土壤。6.回归丰产与美丽

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为例,在校园里面种植稻子,在稻田中间摆放读书的台子,形成稻田校园。稻田本身就是海绵体,这也是一种乡土和农业景观,是一种新的城市美学。

7.最小干预

以秦皇岛汤河为例,原来的汤河存在脏乱差等问题,通过改造,留下了河漫滩,在河边做了一条飘带,可以同时容纳5000人,而且造价很低。通过最小的干预,可以创造出很美的景观,综合解决内涝、生物多样性保护、公园的使用等问题。

8.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和开发

以中山岐江公园、河北迁安三里河为例,说明海绵的概念不是简单地理解为解决水的问题,海绵城市理论是自然净化、自然蓄存、自然净化、自然下渗的理论。海绵的哲学是:完全价值观而非单一价值观,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变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将灰色变为绿色。

结语

篇3: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案例

1 城市内涝原因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 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 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 回到大气中, 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 排入湖泊海洋。但是, 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这种自然循环, 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持续不断地快速增加, 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 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 从而导致地表径流的不断增加, 加大内涝威胁。无法流入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但地表径流的增加, 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 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2 海绵城市建设机制

海绵城市, 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的建筑多, 绿地少, 排水及雨水收集系统不发达等情况都造成了城市内涝防治以及雨洪控制利用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的热点问题, 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雨水排放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要求, 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实践新型雨洪管理的理念, 将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城市绿地景观相结合设计, 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 (LID) ”。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 比如: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 调节温湿度;降低噪声等, 同时绿地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化城市都有许多的城市问题, 比如内涝。这与城市具有建筑物多、绿地少、路面硬化度高等特点有关, 同时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缺失有关, 如绿地、河湖多数仅仅是景观, 不少城市的河湖风华不似当年, 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 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下水道再完善, 河道承接能力不足, 内涝依然不可根治。土壤成为城市的稀有资源, 绿地系统蓄水性弱, 硬化路面渗水性差, 城市之肺不能正常呼吸。

3 池州概况及其城市绿地现状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 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 南接黄山市, 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 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池州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2015年池州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池州市具有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称号, 绿地面积大, 三面环山, 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海绵城市, 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 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 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 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 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池州市区的主要水系, 清溪河、平天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平天湖景区缺乏好的管理, 很多地方植物情况比较糟糕;清溪河作为市区的重要河道, 两岸的居住区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河道驳岸多是用的硬质材料建造, 周边绿地都高于道路, 绿地不能储存很多水分, 雨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水循环不合理。

4 池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设计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 不是重建一个城市, 而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 使城市绿地切实的发挥其生态作用。对于池州海绵城市建设,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绿地建设设计方案:

(1) 在城市绿地建设时, 统筹考虑绿地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 大力推行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湿地公园, 提高绿地的蓄水能力。在绿地或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 使其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 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2) 城市广场及商业区等活动场地, 一般面积较大、硬化程度较高, 可以大力推行透水路面、植草沟、生态树池、建立生态滞留区等, 同时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设置雨水调蓄设施, 储存下渗雨水, 就近用于绿化浇洒等。

(3) 在居住区可以大力推行屋顶绿化、竖向绿化、家庭绿地等, 增加蓄水面积。在有条件的小区 (家庭) , 可以试行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减少自来水的需求。

(4) 对于城市道路, 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 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 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人渗和净化, 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 强化雨水入渗, 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 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 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 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5) 在整个城市的绿地建设中, 不应该把一块块的绿地孤立对待, 整个城市的所有绿地应该形成一个整体, 相互之间能够联系, 整个城市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大的“海绵体”, 起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5 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一个部门或个体能够完成的,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绿地,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建设城市绿地,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 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举措。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015年4月, 国家公布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池州赫然在列。本文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机制, 结合池州绿地的现状及使用情况, 针对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 提出比较合理的绿地建设方案, 使城市绿地切实的发挥其生态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池州,城市绿地

参考文献

[1]李岩.城市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5, (5) :26-27.

[2]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绿色建设科技, 2015, (3) :58-63.

[3]程江, 杨凯, 黄民生, 等.下沉式绿地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6) :611-616.

[4]许玥.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5, (2) :109.

[5]杨清海, 吕淑华, 李秀艳, 等.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41-47.

[6]余绍武, 丁年, 任心欣, 等.城市下沉式绿地雨水蓄渗利用技术的探讨[J].给水排水, 2010, (36) :116-118.

[7]苏义敬, 王思思, 车伍, 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 2014, (3) :39-43.

篇4: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案例

关键词:海绵城市;沥青;改造;道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143-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雨水径流污染等共性问题日益突出。2015 年 4 月初,厦门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笔者参与的新景路建设,位于厦门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马銮湾片区西南部地带,总体呈南北走向,本次设计范围南起阳光路,往北分别与阳泰路、阳明路相交,终点至翁角路。本文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海绵城市建立理念改造城市道路“白改黑”改造技术进行分析。

1 白改黑的概念

“白改黑”也就是沥青混凝土面层加铺法,主要是在对原沥青路面实施一定的病害处理后,再对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进行铺设的改造方法。由于沥青加铺层能够改善旧水泥路面的使用性能,同时对旧水泥路面进行充分利用,存在低造价、施工便捷以及影响交通及环境小的特点,在国内外旧水泥路路面改造中得到较多应用。

2 新景路工程概况

新景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 km/h,道路红线宽29 m,改造全长约700 m。

该项目改造起点位于与阳光路交叉口,往北分别与阳泰路、阳明路相交,改造终点至翁角路。其中桩号K0+030-K0+649.842:加铺改造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为改性沥青路面结构,新建 两侧透水路面非机动车道和透水铺装人行道; 桩号 K0+000~K0+030和桩号K0+649.842~K0+699.842:与现状交叉口采用缓坡连接。

2.1 路基设计

2.1.1 路基填料要求

填土材料要求用易压实的粘性土或砂性土,有机质含量不大于10%,要求填土液限≤50%、塑性指数≤26。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 mm,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 mm。不得采用杂填土、耕植土、淤泥、有机土以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 填土应分层进行,不同性质的土应分类、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填土要求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在路基宽度范围内,每层虚铺厚度应视压实机具的功能确定,人工夯实每层虚铺厚应小于 20 cm。施工之前做好本工程内各类土的最佳干容重、最佳含水率实验。

2.1.2 路基处理

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采用“旧板处治+加铺新沥青面层” 改造方案,路面结构设计图,如图1所示。

2.2 路面结构

旧路加铺厚度不小于10 cm且小于 18 cm的4 cm厚 SMA13(70号改性沥青)6~14 cm厚AC-16c(70号)2 cm厚橡胶应力吸收层机械铣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2 cm并拉毛,清洗干净(B)旧路加铺厚度不小于18厘米4 cm厚SMA13(70号改性沥青)6 cm厚AC-16(70号)8~(H-10) cm厚AC-25c(70号)2 cm厚橡胶应力吸收层 机械铣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2 cm并拉毛,清洗干净。

3 新景路道路路面结构的改造要点

该段部分路面结合阳光路与翁角路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相应的路面破除与缓坡处理。

3.1 坏板处理

由于原有的新景路是由伸缩缝分开的混凝土板构成的,长时间的车辆行驶会对混凝土板带来压碎、断裂、掉角等问题,这种现象在客流量较大的本工程道路中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在进行“白改黑”改造施工中,需要坏板进行处理。首先,当个别已经出现压碎或者压烂的板块,如果无法继续使用,可以采用砸除的方法进行处理,将混凝土石渣挖出并运出,之后采用比原有混凝土路面标高的水泥混凝土对该部分区域进行浇筑施工;其次,如果混凝土板块出现了轻度的破损,比如,仅仅产生的裂缝,可以不采用重新浇筑的方法,而沿裂缝位置采用割缝机实施割缝,并清理干净;第三,当原水泥混凝土板出现轻度破损且在边角处存在轻微破损时可无需对混凝土板进行破碎,在施工时应先沿破损位置运用切缝机进行正方形区域的切割再运用人工施工的方法对破坏位置进行一定深度的凿除并实施清理,最后运用水泥混凝土重新浇筑。

3.2 接缝处理

接缝处理是城市道路基层施工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接缝处理时,首先要采用切割机进行切割清理,之后对清理过的接缝运用灌缝机进行沥青玛蹄脂的灌注。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割缝机进行缝的清理时,务必要对缝内的杂物等进行彻底的清理,而且要保证缝的深度,一般情况下为8 cm以上。灌缝操作则是运用沥青玛蹄脂将伸缩缝内实施浇筑,一般应运用专业的灌缝机进行施工。灌缝前应先对灌缝机进行调整确保所流出的玛蹄脂达到均匀且油底细腻。灌缝操作应由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要求操作中的速度应相对较慢,确保缝中灌入的玛蹄脂达到密实且均匀使其达到净化凝固的作用。

4 路缘石

改项目设计中路缘石均采用#603花岗岩条石,露明面(光面)必须采用机械切割,直线段和平(圆)曲线路段每块缘石长度1m。路缘石饱水极限抗压强度大于100 MPa,磨耗率小于 5%(狄法尔法),放射性比活度Ce/Ra≤1 000 q/kg 镭当量溶度。I 型和II型路缘石做法及其余未尽事宜详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 404《城市道路路缘石》。 本项目在开口处采用特殊设计路缘石,每隔30 m处设置开口,具体位置见雨水工程。如图2所示。

5 SMA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正是因为SMA沥青混合料有着更好的使用性能,使得其在施工和质量控制过程中都比传统的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有着更好的要求,因此,在SMA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质量控制工作,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5.1 拌合和运输

在SMA混合料的拌合过程中,虽然工艺和常规的沥青混合料相似,但是由于其粘度大,对温度敏感性强,其拌合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所以拌合楼采用间隙式拌合楼,搅拌设备的参数作相应调整,即严格控制集料加热温度、纤维投放时间、搅拌时间等。同时,需要对其中每一个细节做好控制,比如,要仔细标定集料、沥青等的计量系统,保证拌合的精度,同时需要定期在相应的校正工作。

而且,由于施工现场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现场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运输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好有效措施,容易造成SMA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变异。因此,务必做好运输中的质量控制工作。一是拌和机向运料车放料时,汽车应前后移动,分三堆装料以减少粗集料出现分离现象;二是在运输过程中采用双层篷布覆盖运料车,并加盖棉被以保温防雨或避免污染环境等。

5.2 摊铺施工

摊铺技术对于路面的平整度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在本工程中,主要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进行摊铺,从而有效提升路面的压实度与均匀性。同时,对摊铺的时间选择也要注意,一般选择在天气晴好、温度较高时进行施工。如果在摊铺过程中遇到降雨,要果断终止相应的施工行为。还要控制摊铺的温度和速度,温度一般为170 ℃左右为宜,而速度则选择为3.5 m/s左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一次摊铺成形的方式,以降低纵缝出现的概率。

5.3 碾压施工

上文已经论述,SMA混合料具有粘稠、很难压实的特性,尤其对温度十分敏感,因此,要重点关注其碾压施工过程,并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一方面碾压以钢轮压路机为主。虽然对平整度的指标有一定影响,但为了防止采用胶轮碾压造成沥青提浆,空隙率过小,在施工过程中初压、复压均采用振动压路机。另一方面,对压实温度的范围与控制比要比常规的沥青混合料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城市道路的碾压施工效果。

6 结 语

厦门市目前已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工作,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已经是未来城市建设势不可挡的趋势。《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已于2014年10月发布实施,作为一名城市道路设计者,需及时汲取设计新理念,并在工程项目中合理运用,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应提高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中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

篇5: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案例

9分

考试时长:15 分钟,总分:10 分,合格分数:6分

======单选题部分======  1.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当城市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

 o o o o   o o o o 

A IV B V C Ⅱ D Ⅰ

2.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B 生态恢复和修复

C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D 以上均对

3.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将对各地上报的项目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好且采用()模式整体打包运作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作为优先推荐项目。

 o o o

A PPP B CM C DB o  D 以上均对

4.对经过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元/m2(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元/ m2。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 o o o o

A 45 80 B 45 60 C 50 60 D 60 80

======多选题部分======   o o o o   o o o o 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总体要求包括()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6.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有哪几个阶段

A 城市自查 B 省级评价 C 部级抽查 D 竣工验收

7.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其中“三区四线”是指

 o o o o A 禁建区 B 限建区 C 适建区

D 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判断题部分======  8.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 对 错

9.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  对 错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

篇6:海绵城市设计要求

发布时间:2016-03-08 本文已阅读:36次文章来源:四川远景产业规划研究院

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应在城市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情况的审查。

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载体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园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设计程序

(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施(详见本章第七节)。

(2)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应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局、竖向、构造,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

(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与审查(规划总图审查、方案及施工图审查)应与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

场地设计

(1)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

(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3)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

(4)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与小区,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其他建筑与小区宜参照该标准执行。

(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详见第四章第八节)。

(6)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建筑

(1)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2)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3)建筑材料也是径流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

(4)水资源紧缺地区可考虑优先将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定。雨水储存设施可结合现场情况选用雨水26

罐、地上或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当建筑层高不同时,可将雨水集蓄设施设置在较低楼层的屋面上,收集较高楼层建筑屋面的径流雨水,从而借助重力供水而节省能量。(5)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小区道路

(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

(2)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小区绿化

(1)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2)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弃流,弃流的融雪水宜经处理(如沉淀等)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篇7: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的系统设计论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

1海绵城市理念

众所周知,海绵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和水分性质的多孔材料,其中力学性质是指其能够快速恢复形变、进行压缩和回弹等,而水分性质则是指它的吸水、持水和释水功能。海绵城市是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海绵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环境变化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能够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能够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海绵城市的理念是由国外提出的,同时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应用实践,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出成绩,而我国在2014年选取了30个试点城市推广海绵城市理念,为新型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2海绵城市概念下构建排水系统的优势

2.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并且存在水资源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设计综合考虑了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和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具备了海绵城市的优点,不仅能够发挥排水系统的基本功能,快速排除积水,净化水资源,通过蓄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

2.2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

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导致降雨量不同。一些城市的降雨比较集中,且雨量大,对给排水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内涝情况。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降雨传输的有效性,利用防、排、蓄等方式,快速的疏通雨水,降低不透水路面给降雨排放带来的压力,让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2.3恢复受损害的水体

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是对专业技术和自然途径的结合,维持自然水文特征,加强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降低对于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净化雨水,恢复水体。通过综合分析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城市水循环特征,实现地下管网的科学设计。

3海绵城市概念下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3.1要与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在建设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本城市水资源的供需求情况,分析防洪、排涝、供水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保障所建立的排水设施能够解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并且在随后的城市化进程中进行完善。

3.2要加强相关技术研究

排水系统的构建属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综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于排水系统构建的重视。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较晚,无论是相关政策,还是施工经验都比较少,属于一边建设一边摸索的状态。因此,在构建海绵城市下的排水系统时,要不断开拓,加强对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同时吸取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建设经验,结合当地建设的实际和中国已有的部分经验,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排水技术。

3.3要保证开发力度的科学性

在实施建设时要采用低影响的形式,结合已有排水系统的情况和城市排水的需求情况,调整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尽量降低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同时,加快水循环。

3.4落实体系建设责任制

在建设和完善现有的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该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同时要严格落实系统建设的责任制,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建设的效率。

3.5要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

排水系统的建设需要工作人员依据科学推理数值,进行科学模拟实验,也就是借助数学模型,科学的划分城市发展的规模,保护原有的湿地、湖泊和河流,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

3.6提倡和推行试点工程

要选取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完善的城市,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对该城市已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总结施工经验,针对性的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范围的推广此种理念奠定基础。

3.7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综合目标实现,要求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自然水文条件保护,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已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和水系空间,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地区,遵循设计基本原则,将具体要求与设计内容融入城市建设排水设计中,达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的,以此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利用系统。

3.8加强城市的专项规划设计

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主要有3类基础性设施:城市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规划活动中,城市水系统设计涉及的水工程项目十分广泛。通过一系列手段净化绿地自身和附近的硬化区域的雨水,实现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序连接的目的。

4总结

总结言之,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思想具有先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在保证城市水生态安全基础上,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注意和规避当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遇到的问题,并展望其新兴发展趋势,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对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引领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真.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6,(15):31.

篇8:海绵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研究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下, 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截止到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1.2%, 城镇常住人口高达7.9亿。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 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近年来城市雨水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很多城市面临着只要下雨就发生洪涝灾害, 如北京7·21暴雨灾害[1,2]。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 我国的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 南方出现雨水多北方雨少, 夏季雨水多冬季少[3,4,5]。补充陆地上水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降雨, 降雨的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一部分通过蒸发再次形成云,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地面逐渐被水泥、沥青等防水材料覆盖, 阻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 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当降雨的流量超过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时就会导致洪涝灾害。

当前我国面临的关于自然水问题主要是城市发生洪涝灾害、雨水大量流失、居民用水产生污染等水资源安全问题[6,7]。这些问题开始促使人们思考城市水元素的解决方法, 解决城市水资源的问题刻不容缓, 2013年12月12日, 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海绵城市的概念最初在2012年提出来,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的生态建设理念在人们亟待需要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情况提出来的。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尽量不要影响原有的生态环境, 从根本上减少雨水径流, 增加地下水补给量等。

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的公园绿地设计的研究, 通过对公园绿地的设计目标、设计规划、设计方法三个方面来讨论, 得到海绵城市的绿地在调控雨水方面的优势和能力。公园作为城市中开发程度最高和利用率最高的区域,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如何在公园内进行有效的雨水管理,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和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2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研究

2.1 公园绿地设计目标

公园绿地具有天然独特的城市洪水吸收潜力, 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公园绿地并没有在吸收雨水方面占据主导角色, 而仅仅是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 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公园资源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容量、人类需求等制定可行的现实目标[9]。如对于地处干燥, 水资源匮乏的城市, 应注重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提高雨水的储蓄, 降低地下水资源的短缺;对于地处湿润, 水资源丰富的城市, 应注重减小雨水的渗透能力, 提高雨水的引流作用, 尽量避免过量雨水下渗;对于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 应注重城市雨水的导流和下渗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公园绿地的雨水调蓄能力;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加强公园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 对城市雨水初期径流及生活污水进行截污处理。

针对公园绿地的设计目标, 主要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实行:

首先是设计针对该城市所需要的雨水径流量的控制目标。提出海绵城市理念的初衷就是控制城市频发的洪涝灾害, 而由于城市特殊的结构导致雨水无法实现正常导流, 某时刻的雨水径流量会产生突发峰值,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有必要通过城市公园绿地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 让暴雨在任何时刻都无法产生洪峰时段, 从而避免发生城市洪涝灾害[10,11]。根据自然水文循环理论, 对雨水径流量的控制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综合考虑周边汇水区的区域、规模和城市年均降水量, 采取有效措施, 以达到公园绿地雨水径流量的动态平衡。

其次是防止城市地下水质的污染。地下水是城市的生命线, 如果有害雨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地下水系统, 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在设计海绵城市必须考虑防止水质的污染。而公园绿地就是有效的途径, 公园绿地就是一个天然的净化系统, 绿地中可种植许多抗污染的植物, 雨水通过植物庞大根系的吸收作用, 土壤的强大的过滤能力, 公园绿地可实现雨水的自然过滤, 保证水质的安全。

最后是可以充分利用雨水, 将雨水达到最大利用率。当前城市主要是以排水为主, 这样造成大量雨水的流失和浪费, 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考虑, 通过有效手段实现雨水的储存, 在无雨季节利用存储的雨水来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一方面促进雨水下渗, 补充地下水, 另一方面将雨季收集的雨水作为公园景观用水或居民生活用水, 实现雨水回用, 缓解旱季城市水资源短缺, 减轻降雨时城市雨水管网的压力。

2.2 公园体系设计规划

海绵城市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了解城市地势最低的地方及城市最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 根据过去的水文资料和地理资料对城市地势最低的地方及城市最常发生洪涝灾害区域进行分析, 判定城市洪水来源,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

对于城市产生破坏性灾害的洪涝灾害一般都来源于城市外围的山体雨洪。暴雨在山体上停留时间很短, 雨水会沿山势而下, 水流冲击速度很大且流量很大, 如北京7·21的暴雨灾害最严重就位于多山的房山区。图1给出了传统城市的雨洪状况, 由于传统城市的水泥、沥青和防水建材无法对雨水进行吸收和缓冲, 导致洪水的冲击和内涝。图2给出了海绵城市的雨洪状况, 可以考虑在城市与山体之间设置具有对洪水起到缓冲和吸收的公园绿地, 也可以通过改造原有公园绿地来提高雨水的吸收能力, 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缓冲力与涵养力。

2.3 公园绿地设计方法

公园绿地的设计规模首先根据公园的服务半径, 结合周边其他绿地分布情况与汇水情况进行分析。首先, 根据公园绿地的具体位置, 设置周边社区的雨水汇聚区;其次, 根据公园绿地面积和周边社区的雨水汇聚区, 运用雨水流量表达式可以得出公园绿地需要下渗和净化的雨水总量。雨水流量表达式可表示为:

其中, α为雨水的径流系数, 根据城市土地性质划分, 防水地面的径流系数为0.7~0.9, 绿地径流系数为0.1~0.2;A为雨水流经面积;q为降雨量。

根据式 (1) 可知, 径流系数越大, 雨水流量越大;雨水流经面积越大, 雨水流量越大。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来计算得到不同的绿地规模和渗水参数。

对于控制城市中的雨水流量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地形构型来实现。对于凹形地面, 可以设置雨水收纳池来将雨水存储起来;对于平坦地面, 一般设置排水沟和排水槽来排水或者收集雨水;对于凸形地面, 一般通过控制地面坡度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控制。

不同的坡度产生的雨水径流量和流速随着地理坡度的变化而变化, 坡度越大, 雨水径流量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流速先快后慢再快;坡度越小, 雨水径流量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流速先慢后快再慢。因此, 坡度的变化存在一个临界值可以实现雨水径流量最小, 流速最慢, 这个值为26°~30°[12]。凸形地面坡度的设计方法主要为:设定临界值坡度, 降低雨水径流量和流速;在雨水流经地方设置障碍物, 可以选择一些防水材料或者种植一些耐水植物来减缓雨水冲刷;将坡地改造成台地可以有效降低径流量和流速。

3 结语

上一篇:统计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思路下一篇:这个秋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