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

2024-05-29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精选9篇)

篇1: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写过这样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妓女没有什么爱国的概念,眼中只盯着钱。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意”。说的是妓女是没有感情的,或者说妓女的感情只因钱而生。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妓女,十分富有爱心,而且十分有感情,更伟大之处在于:当国家危难之际,倾其所有,支助国家,慰问前线将士;当敌人首领贪图她的美色,要她侍后时,她大骂叛徒,决不辱身,为国慷慨赴死。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此一例。那么这位妓女到底是谁呢?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师师。

凄惨的童年

李师师是北宋都城汴京东二厢永庆坊染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生下这个女儿就死了。王寅家境也不算宽裕,只能用米汤代乳来喂养这个孩子,使孩子存活下来,孩子从来没有哭过。当时的汴京有这样一个风气,父母若喜欢初生的孩子,一定要将孩子舍身佛寺。王寅非常喜欢这个女儿,遂将孩子舍身宝光寺。孩子当时刚刚会哭,一个老僧逗着孩子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也来了?”孩子不知为什么,竟哇哇哭了起来,老僧摸摸孩子的头,就不哭了。王寅见状,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佛门子弟。当时,佛门弟子一般被称作“师”,王寅干脆就给孩子取名“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祸从天降,她父亲王寅因罪被捕,死于狱中,师师从此无家可归,成了狐儿,附近一位妓院鸨母李姥见她长得水灵,便将她收养,教她学唱歌、跳舞和琴、棋、书、画。师师生性聪慧颖悟,一学就会。她自谱的曲子,常常令那些乐师也自愧不如。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李师师长成了一名美如天仙的少女,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李姥看到了师师的价值,便让师师出门接客,李师师别无选择,时间不长,师师就名贯遐迩,成为首屈一批的风流人物。

篇2: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

在珠江口外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槟榔山不高而秀,兰溪河不宽而清。1866年11月12日夜,在村边一栋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日后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民主革命伟人孙中山。这时,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帝象。小帝象降生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农家,从祖父孙敬贤起就靠租种他人田地为生,父亲孙达成早年在澳门做工,回乡后依旧是佃农。后来,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在檀香山经商致富,家境才好转起来。

像所有穷孩子一样,孙中山自懂事起就开始分担家务劳动,砍柴、割草、下田,最有意思的是跟大孩子去讨小海,不仅可以捡到退潮剩下的小鱼小蟹,还可以收获许多好看的贝壳。孙中山从小干活就特别麻利,常常是别人还没怎么样呢,他就已经干完了。自己做完了,他就帮助别的小伙伴做,特别喜欢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尽管脚上没有鞋穿,肚里只有白薯,但是童年的孙中山还是有许多开心的时光。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鱼,上岸嬉戏。男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玩“打仗”,每当这个时候,孙中山都是当然的首领。在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军老兵,大人们不大敢接近他,可是孩子们却喜欢听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太平军的故事,像洪秀全金田起义,石达开打得曾国藩投水,李秀成大破洋枪队,孩子们听得欢天喜地,抓耳挠腮,而听得最入神的当数小中山。那位前太平军老人也十分喜欢这位器宇不凡的孩子,常说小帝象长得像洪秀全,希望他长大以后也当“洪秀全”,推翻清王朝。因此,翠亨村的孩子们都叫孙中山“洪秀全”。从此以后,翠亨村的孩子玩“打仗”游戏,就不只是官兵捉强盗,还有太平军打清兵。而孙中山自然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时间长了,大人们也知道了小帝象这个“绰号”。晚上孩子稍微回来晚了点,大人就会嗔怪道:“是不是又跟‘洪秀全’玩打仗去了?”

广东由于“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和三合会等反清帮会的长期活动,民间对于清朝统治一直不满,大家对反清的活动和言论都持默许的态度。这种生活气氛使孙中山从小就萌发了反清意识,而清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又强化了他的这种意识。两广和福建一带,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人很多。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用他们以生命和辛劳换来的财富滋养了家乡,也滋养了祖国。可是,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尽起码的义务保护华侨,反而将他们看作“弃民”,百般歧视、搜刮和迫害。在海外挣了一点钱,叶落归根的华侨,往往会受到无端的欺凌。童年的孙中山曾亲眼看见过同村的一位归侨商人,青天白日之下,店铺就被盗匪洗劫一空,而清朝地方政府对此却不闻不问。看着悲痛欲绝的归侨商人,小帝象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篇3: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

笔者很喜欢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开创的新型的历史随笔,他为史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窥视历史的方式,即以大历史观,窥探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全貌。在2015山西太原的全国历史年会上,我们有幸观摩了来自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叶德元老师的优质课《风云儿女》,这节课有效地诠释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中西贯通、宏观建构、以小见大、以人带史,更多关注小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推动大历史的展现,带动学生对大历史的了解与深入,让原本高高在上、干瘪枯燥的历史变成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情境和形象,让孩子们实实在在触摸到、感受到有温度的历史。

【片段一】感悟“云泥”之别

叶老师首先展示了小人物陆绮芬的“良民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张良民证是1941年颁发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对沦陷区中国人民的一种管理方式。然后叶老师通过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陆绮芬当年过日本人盘查关口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小人物陆绮芬的心理:一个柔弱的女子,当她攥着良民证,在街上、在关口,甚至在家里,受到日军的盘查时,很可能是紧张与恐惧、激愤和颤抖共存的,因为身边的事实告诉她,轻则被呵斥,重则命丧“万人坑”。

与此同时,叶老师展示了一个日本士兵提着一个中国人脑袋的旧照,照片中那位普通日本士兵流露着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神情。

历史不是枯燥的制度、科技、战争、经济,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创造的。虽然我们的历史教材和以往的历史课堂把帝王将相、英雄伟人作为讲述的重点,但是历史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涉及历史伟人名人的活动、故事、言论和相关资料,同样要关注相同时代历史背景之中小人物的故事,由小事件看大道理,偶然中见到必然,平凡中洞见非常,联系中发现规律。

这张照片中的普通日本士兵正好与前面紧紧揣着“良民证”的陆绮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叶老师就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揭示出了当时战争背景之中两种普通人的云泥之别:沦陷区日本士兵过的“随时可能杀人”的生活,和中国人所过的“随时可能被人杀”的生活!而这张日本士兵的照片和那份陆绮芬的“良民证”一样,都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铁证!

【片段二】 感悟“送死”之心

老师先出示王者诚、王建堂父子像,然后向学生讲述了父亲王者诚寄给儿子“死”字旗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寄给儿子抗战前的礼物,干吗要写个“死”字,是不是太不吉利了呀?为什么会写个“死”字?作为一个父亲,写下一个“死”字,他是怎么样的心情?

随即叶老师在课堂上拿出了“死”字旗,说明虽然旗帜只是复制品,但那却是一位淳朴的老父亲鼓励儿子奋勇杀敌、马革裹尸的真实写照!只因日寇狰狞,哪怕笔头颤动、老泪纵横,也要亲儿慷慨赴国难。接着他饱含深情地进行配乐朗诵:“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叶老师先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让学生体会:作为一个父亲,写下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他当时心情的无奈、悲痛,还有愤慨——而这些都是日本人造成的。

再展示历史复制品的同时以激昂充沛的热情配乐朗诵。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学朗诵功底,让每个听课者情不自禁地置身于那时的历史情境中,似乎都周身经脉偾张、热血沸腾,都沉浸在王者诚父子那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与悲壮情怀之中。大家已能明明白白地体会到抗战时期无数人就像他们那样,伴随着自己或亲人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誓言,把青春年华与年轻生命抛洒在奋勇杀敌的疆场上,他们的心是热的,血是热的,爱国情怀更是滚烫火热的。

听课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与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零距离的接触;明明白白体会到自己在那个年代也会情不自禁地热血与激情齐涌心头——这正如中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叶小兵教授在2015年会上所评价的那样:“初中的历史课应该要上出温度,而不应该只追求深度,要让学生感觉课堂上的每一样东西都值得期待,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情感的提升……叶德元老师选择普通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作为历史课的材料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片段三】感悟“时代”风云

老师由一张延安木刻版画,引出了敌后开展大生产运动;由鲁艺文工团成员、牺牲时年仅17岁的培蕊的遗照和通讯兵王俊的日记,展示了巍巍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在马坊镇面对日军报复性“大扫荡”时的突围——哪怕白刃血战、拼死抵抗,还是身陷重围,步步后撤;敌军在前,深渊在后,正当花季的少女、身怀六甲的孕妇、斯文儒雅的文人、朴实敦厚的农民,近8000人除了战死,其余几乎选择跳崖,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苟且成为日军的俘虏——这就是众志成城、抵御外侮、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战群体!

叶老师还精心选取当时中央通讯社记者陈香梅的诗歌《一千个春天》,复活了飞虎队的英雄群像,既展现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表现出了许多跟陈纳德将军一样追求正义的国际友人永恒不变的英雄信念,还表现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正如对美好春天的殷殷期望。

在艰苦卓绝的努力下,1945年9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春天,为此,叶老师选取了陈歌辛的作品《恭喜,恭喜》,同时用课件展示了欢呼胜利的人群——那是历经磨难后的欢喜呀!

最后叶德元老师把学生的集体合影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出“我们都是英雄的后代”“我们也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云儿女”,以此来鼓舞学生、勉励学生。

叶老师塑造群体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时是通过对个体小人物的塑造得以升华群体人物,有时又是通过对个体人物照片的解说、日记的叙述、诗歌的诵读和歌曲播放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来映射群体形象的。

整堂课他选择了若干件旧物来讲述许多小人物的故事,看似零散,细细想来,实有线索串联其中:从普通的百姓到普通的抗战士兵,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从群体到个人,从中华儿女到国际友人,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未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一件件值得珍藏的“旧物”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一桩桩值得铭记的故事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述中升华,一个个历史人物就如我们在场听课的每一个人,生动鲜活了,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他们的体温与热度,而且还可以从温热的呼吸中感受到,芸芸众生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在抗战大背景中的英勇与悲壮,他们正如平凡普通的你我,正如平凡普通的师生,正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可以更接“地气”地让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感受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解析他们与相关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影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有机渗透。

丰富、鲜活的史料造就鲜活、生动的历史课堂,在关注历史伟人名人的同时,让我们更多关注小人物的故事,讲述有温度的历史,铸就“有灵魂的历史课”,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去接受或者喜欢上看似枯燥的历史,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人文的养分,最终服务于孩子未来出彩的人生——我想这本来也是历史教学所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章贡中学 赣州中学)

责任编辑 张海玲

篇4:历史人物小故事300字

杨坚(541年-6),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至此,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这是隋文帝的一大历史功绩。

茶之行世,常以廉俭为本。而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隋书》中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事:某夜,随文帝做了个恶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当时人们竞相采啜,并有一赞云:“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意为做人苦心钻研孔子的《春秋》,殚精竭虑去演绎谶书《河图》--想出人头地--还不如有许多茶喝来得快活。

南朝齐武帝也是一个尊茶的君主,并明文规定天下无论贵贱,有祭奠必须供茶,但因南齐地偏南方,其上行下效的影响和成效却远不如隋文帝。隋文帝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对峙局面,南北的饮茶等风俗文化才得以迅速交融。而且以他帝王之尊而嗜茶(《隋书》的记载过于神化),于是普天之下(尤其是黄河流域)茶不再被卑视为“酪奴”。从茶文化角度来看,隋文帝同样立有一大历史功绩,尽管他当时对饮茶未必自觉,对其历史功绩也未必有意识。

篇5: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是个崇尚清官的国家,自古就有“妻贤夫祸少”之说。其贤,除指贤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洁。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贪的佳话。

陶母责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李母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廉洁的魏征夫人

大家知道,魏征是个有名的宰相,他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过文学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一生正处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椐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李贞皇后拒收贡献

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有份钱财。倘若受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这在王室中确属罕见。

马皇后当好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樟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

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樟:“骄纵生于奢侈,危亡其于细微。”她虽贵为**,却依然生活简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于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则做成衣掌,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农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卒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樟:“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郑板桥勤政廉政二三事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是郑板桥辞别潍县父老乡亲而作。据说他离开潍县时,只有三头毛驴,他和书僮各骑一头,还有一头驮着两筐书。可以说是为官一任,两袖清风。

乾隆戊寅年,他二女儿出嫁,他只送一幅墨兰图作为嫁妆,并在画上题诗一首: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说郑板挢穷得连给女儿的嫁妆都没有,恐怕无人相信。是不是在故作清高呢?恐怕也不是。最好的解释,大概还是他崇尚节俭,反对奢靡而已吧。郑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当了十一年的县令,辞官后几位老朋友请他吃饭,饭桌上上了一盆鲫鱼汤,他老人家喝了一口,觉得无比鲜美,随即口占一首: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日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值万钱。当了十一年的县太爷连鲫鱼汤都未喝过吗?这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知道,他在山东潍县时,正在百年一遇的大灾荒,数十万百姓啼饥号寒,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他未等上峰同意,开仓济众,并为此丢了乌纱帽。他为民请命,与民共甘苦,老百姓称他为“青天”。他离开潍县时,老百姓遮道挽留。

海瑞:清正廉洁的典范

海瑞,号刚峰,应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一生啊,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大清官”。具体化为二十八个字——“敬贤读经,明辨笃行,无私爱民,勤政革新,俭朴清廉,反腐奉法,刚正坚韧。”

海瑞因“骂皇帝”而被“罢官”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六品户部主事而已。他以如此卑微的身份上《治安疏》“言天下所未敢言”,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其刚正不阿令古今之人都钦羡不已。据史料记载,十余年后海瑞在南京吏部侍郎、右佥都御史任上病逝,朝廷清点其身后遗产竟不过俸禄数十两、旧家具数件,时人无不潸然泪下。当扶柩还乡时,南京城内竟有数十万人“空巷而送”,“白衣夹江而哭者数以万计”。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海瑞的一生,确是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可是,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律贴。他反对行贿,自己从来不干。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其他一概裁革。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作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他作官多年,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为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到后,大为惊奇,对别人说道:“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盖笑之也。”罢官到京听调时,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金以殓。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涂,累数百里不绝。”

篇6:历史上的口才小故事

马克·吐温:法国人的父亲不好找

有一次,马克·吐温去拜访法国名人波盖,在闲聊中波盖取笑美国历史浅短,讥讽地说:“美国人闲来无事时候,总喜欢想念他的祖宗,可是一想到他的祖父那一代,就再也无法继续往上追溯了。”马克·吐温也以诙谐的语气说:“是啊!不像法国人闲来无事的时候,总是尽力想找出他的父亲究竟是谁。”

篇7:一个小故事改变历史

那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熊熊燃烧。全世界都在流血,在遭难,在呻吟,在挣扎。

1941年的12月,滴水成冰的季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街头,到处是厚厚的积雪,快到圣诞节了,可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地赶路。

夜已很深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一个人在空落落的街上踟蹰,他不知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该去干什么。他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罗斯福总统。为了向罗斯福总统讲明什么是原子弹,什么是原子,什么是原子核,什么是核裂变,他真的已经黔驴技穷了。这位伟大的总统在核物理方面的知识为零。

他无法让总统明白,一颗原子弹怎么会有那样不可思议的杀伤力,一颗原子弹怎么会有几万吨TNT炸药的威力,一颗原子弹又怎么能毁灭一座城市,又怎么能一下子杀死几十万人。而这一切又都不是科学幻想,战争不容幻想。

他无法让总统明白什么叫冲击波,什么叫光辐射,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带来核污染,核污染能存在多少年。他无法让总统弄明白,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能形成几万、几十万摄氏度的高温,那温度已达到了让玉石俱焚、毁灭一切的太阳内部的温度。

总统莫名其妙的神情已表明不胜其烦,而且疲惫不堪。不要说总统,他也讲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了。他整整讲了4个小时,总统显然什么都没听明白,想要总统为他的曼哈顿计划拿出钱来,而且是百亿美元的巨款,绝无可能。对于1941年战时的美国,多少钱都不够花。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罗伯特·奥本海默已经拥有了一切,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在他的麾下。能搜罗到的,他都已经悉数收入囊中。研制出可供实战使用的原子弹,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已解决,实验室阶段已经结束。

可要开发并制造出能投入战争中去,决定战争进程甚至战争胜负的原子弹,还差得很远很远。他急需百亿美元庞大的经费和至少10万人的投入,这一切,没有总统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如果拿不到这笔钱,他将功亏一篑,到最后一米处倒下,他所有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他将无颜面对这个世界。

他还有一个机会,也许这是最后一个机会。明天早上,他将与总统共进早餐。他必须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也许只能讲3分钟,让总统明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进而支持他的计划。

天渐渐亮了,启明星在天边熄灭,就在昼夜转换的这一刻,突然,一个想法从他的心头掠过,也许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灵感的东西,他一阵窃喜,有救了。

在与罗斯福总统共进早餐时,奥本海默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史称拿破仑一世,他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以其赫赫战功,粉碎了5次反法联盟,成为欧洲大陆霸主,其控制地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天才和悍将,却在海上屡战屡败。法国的海军被英国海军打得丢盔卸甲,浮尸满海,如枯枝败叶,惨不忍睹。就在拿破仑在海战中几乎输得精光,一筹莫展的时候,幸运之神来了。

一位工程师求见,他向拿破仑建议,将木质的战舰改成钢制的铁甲舰,将布帆全部砍去,换成蒸汽机涡轮发动机。

这位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天才统帅听后,不以为然地一笑。他那天才的大脑想,木板改成钢板,船还能漂在水面上吗?砍了布帆,船靠什么前进?就靠那把大茶壶吗?他想,他是工程师吗?一个疯子而已。

他下令,把这个喋喋不休的疯子大耳光子扇出去。

拿破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犯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错误。如果他听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疯子”的话,历史将因此被改写。他也不会在战败之后,被孤零零地囚禁并困死在一个小岛上。

聽完了这个小故事,总统一声未吭。半晌,就在奥本海默完全绝望的时候,总统看着他的公文包说:我不会下令把你这个喋喋不休的疯子大耳光子扇出去。把你的报告拿出来吧。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 )

篇8:《历史小故事丛书选辑》序

谈到学习历史知识,也许有人说,讲历史、学历史是脑力劳动者的事。大多数青少年将来必定是参加农、工、渔、牧等生产,不会每个人都从事脑力劳动。花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有何必要呢?或者说,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青少年中的不少人将来是会从事脑力劳动的。不过那也主要是学习自然科学,掌握工农业等现代技术。至于学习历史知识,恐怕是多此一举吧!

这些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历史知识是人类无穷无尽的科学文化中的一种。一切有益的知识我们都需要,不是只需要历史知识这一门,更不能说唯有它最重要,别的都在其次。但历史知识在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中,占着很显著的位置,这是事实。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在中国都是最大的新事物。不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不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应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历史知识。中国有句成语:“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内容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总括起来,就是告诉人们鉴古知今;也就是说,让我们根据对往昔的了解,来认识现在,瞻望未来。孔子并不知道历史前进的客观法则,但是他也认为知道了周代以前的事情,对于周代以后,就会“百世可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决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更多熟悉了历史,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是使落后的中国进到富强昌盛中国的唯一道路,认识为什么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它最终将走上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又总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创造的。任何时候,人民群众中都有众多的有理想有抱负的积极分子、先进分子走在创造活动的前列。青少年知道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就会懂得更自觉地维护社会主义的利益,更热爱祖国。

再拿体力劳动来说,要了解它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怎样,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体力、脑力两种劳动相分离,就象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相对立一样,是社会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而又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才出现和存在的,它必定为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消灭。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曾经告诉我们:总有一天不会有职业的推小车者和职业的建筑师,曾经在半小时内作为建筑师发号施令的人也要推一段时间的小车,直到再需要他作为建筑师活动为止。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体力劳动者,也都是知识分子。以前生产资料、社会财富和政权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成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一种手段。阶级压迫也表现为文化压迫,阶级不平等也表现为文化不平等。现在那种剥削、压迫,再也不存在了。工人、农民,体力劳动者,要用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武装自己。

是的,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的伟大建设事业,需要大批的自然科学专门家和各种技术人材。目前我国自然科学和其他专业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他们的人数与地大物博、十亿人口很不相称,亟需迅速成倍地增长。但是,尊重和提倡掌握自然科学技术,丝毫也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历史知识。

新时代的自然科学家、其他各种专业知识分子的历史知识,理所当然地不应该比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少些、差些,而应该多些、广些。社会发展史要知道,中国历史的概貌要知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是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要切实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自己从事某项专业的意义所在,把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不然,容易眼光狭窄,专业知识的发挥也受到限制。鲁迅讲过他学习历史的经验。年幼的时候,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宋元明清。后来又听说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为着查一点故事,翻了几部蒙古史的书,才知道蒙古人征服俄国,侵入匈奥,还在征服中国之前,倒是俄国人被奴役的资格比我们老。鲁迅说,“所以我想,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如果专讲天王星、海王星或虾蟆的神经之类,不先看历史书也可以,前提是“不发关于社会的议论”。但是不管专攻哪门自然科学,人们的生活和活动,时刻都与社会保持着接触,怎么又能“不发关于社会的议论”呢?所以无论学哪门自然科学,历史的知识总是不可缺少的。

文明悠久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完全有根据产生新一代的世界第一流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学者。这些人就在现在这一代青少年之中,不在他们之外。而且这些人也决不会象前人传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梁灏八十二岁才成名。那毕竟太落后了,他们的知识又不过那么一点点。现在和未来的大科学家、发明家、大学者,所需要的学识至为广阔,与古人无法相比。中国悠久的文明,古今中外有关的历史,就是那广泛需要的学识中的一部分。他们之中,许多人应当有志于此,从少年时代起就努力培养自己。

一般通俗、普及的历史读物,是否象鲁迅说的那样“简明而可靠”,应当分别地看待。青少年们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应该提倡将它们加以比较。有比较就能有鉴别。正确的接受,不正确的拒绝。通俗、普及读物的编写,达到相当的质量,绝非容易的事。至少我就没有那样的水平。好的通俗、普及读物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地超出所谓“高深”的学术读物之上。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读物,如《凡将》、《急就》、《三字经》等,莫不出于大学问家的手笔,我们在这里不必一一评说。举清代的例子:前期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后期曾国藩编的《经史百家杂钞》,都是大部头的书。编者自以为宗旨高妙,体系宏达,实际上翻阅的人很少。清初一位叫吴乘权的普通文人编的《古文观止》一书,倒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简直是家喻户晓。也是这位自谦为“兔园学究”的人,编的历史普及读物《纲鉴易知录》,先后出过二十几种版本,目前仍在印行。一些教学、研究者看不起通俗、普及读物未必有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尊敬那些严肃认真的编写者,公平地对待他们的劳动。什么样的书好,什么样的书差,读者将是最有资格的评价者。

我们必须用热情洋溢、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一切有关青少年的工作。编辑、出版《历史小故事丛书》的同志,不消说,责任是相当重大的。道理很明显:它直接涉及到向我们祖国未来的主人提供怎样的知识,如何促进下一代蓬勃成长的问题。时雨春风,就万卉百木,舒畅喷发,欣欣向荣;重雾寒霜,它们便会形容枯搞,景象败坏。编撰、出版历史普及读物,应该是做时雨春风的工作。聪明向上的青少年读者,会以他们的收获回报这些同志所作的辛勤努力。我们不好用某种数字来计算这种回报,但它的价值肯定在若干位数字之上。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篇9:历史故事在课堂上的运用

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堂本来就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但细细看一看课本,你会发现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历史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历史故事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力求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应用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小故事,导入新课

利用小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接触到课本上较难获知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我在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牢记母亲的教导,后来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急切盼望我讲解新课。再比如,讲“1794~1814年的法国”一节,设计这样的序言:“同学们,过去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历史知识贫乏,当问到他拿破仑是何许人时,他竟说‘霸王能举千斤鼎,何况拿破仑了?那么我说的这个拿破仑是什么人物呢?拿破仑身高一米六八,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参加过多次战斗,但没有负过一次伤。如此伟大的拿破仑在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舞台上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印象很深。总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小故事导入新课,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增添了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利用小故事,突破重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每一节历史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何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就成为老师们头疼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照本宣科,毫无新意,还要逼迫学生认真听讲,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历史小故事来突破重难点。比如,讲述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戚继光抗倭是本课的重点。我在讲课时插入一段戚继光亲自参战的动人故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戚继光跨上战马挥舞双剑,东砍西杀,他的部下大声疾呼:“主帅冲锋了。”士兵们听到喊声,顿时精神大振,英勇无比,经过这场拼杀,将敌全部歼灭,经过四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驱走倭寇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听了这个“小故事”必然产生对民族英雄戚继光无比敬佩,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产生兴趣,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这个小故事的选用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小故事,完成模块间的过渡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在讲课时,让不同的模块和内容间的过渡更顺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好的过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连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比如,在讲解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在讲解秦的疆域统一到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时,我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内容间的过渡,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说:“同学们,秦王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是何其伟大!但在刚统一后的秦朝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名叫张三的原齐国商人来到秦朝的首都咸阳做生意。当张三来到市场上后:他看到咸阳市场上的粮食非常的便宜,于是张三想购买一批粮食卖到其他地方。没想到,咸阳量粮食的斗比其他地方要小得多,如果再卖到其他地方肯定要亏本。中午到了,张三来到客栈,可他的钱是刀币,而咸阳的钱却是圆形方孔钱,连客栈也住不成了。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张三的问题该怎样解决才好呢?”利用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就顺理成章地从秦的疆域的统一,过渡到了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这一目的内容。学生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容易接受,还对秦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合理利用小故事,预留悬念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在一节课的结尾部分,创设情景,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学习中的悬念,让学生对你的历史课堂有所期待,可能是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讲课时,预留悬念,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与文献,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贞观之治》中“女皇武则天”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讲到:“武则天晚年时,对于李姓子孙为帝,还是将皇位让给自己的侄子,一直拿不定主意。而且,由于武则天的犹豫不定,导致李氏皇族与武氏家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那么,武则天到底将皇位传给了谁?历史又是怎样演绎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揭开谜底。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利用小故事预留悬念,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让历史源远流长。

在历史课教学中,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识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主动性。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小故事都能起到如上所说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利用历史故事上要恰如其分。

1.故事应服务于历史教学的目标

历史课堂上讲故事,不能是随性的、漫无目的的,更不是单纯的着眼于课堂活跃或“热闹”,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必须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讲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2.选择故事应注意的三要素

(1)选取的故事首先要真实。故事的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必然要求,真实性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

(2)选取的故事要生动感人。故事被引入课堂教学,最原始的原因大概就是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发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3)篇幅适宜。故事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讲故事上,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是有违我们的初衷的。因此,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照顾到故事的篇幅,合理地安排故事的篇幅,尽最大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故事精彩,而不是为了故事的详细丰富而面面俱到浪费时间。

上一篇:生命教育教案 chenjinxia下一篇:国学经典 —古诗词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