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2024-04-19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精选11篇)

篇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内容,提出了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四种途径,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英语词语,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无误地使用目的.语词汇.

作 者:米涛 李瑛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55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2008“”(3)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内涵意义 文化导入

篇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过程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规则的`影响和制约.鉴于此,本文从介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文中重点论述了:文化导入是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张必刚 夏宏钟 Zhang Bigang Xia Hongzhong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文系,四川,自贡,643000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英文刊名:READING AND WRITING年,卷(期):4(10)分类号:H319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语用失误 交际能力

篇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 长期以来存在着片面强调对语言及语法知识的教学, 忽视对学生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即轻语言内涵而重语言形式的问题。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 通过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 (如句子、词汇等) 来达到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 偏重语言现象而忽视语言的载体功能———文化知识。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 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1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反映。语言与文化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 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2种能力: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和社会能力 (social competence) , 即文化能力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 这一理论已经被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 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培养使用这门外语的能力, 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 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成功, 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国民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高校学生更是把英语作为进入社会的一门必修课。然而,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及精力相当多, 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让人忧心的是: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并未得到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 语用失误频繁。这值得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3) 除此以外, 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产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巨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语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理解障碍。VOA“Special English”中有一档栏目“Words and Stories”专门介绍一些英语词汇的掌故。可见很多词在其字面意思之后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meet one's Waterloo”是指一败涂地, “Waterloo”是比利时中部的城市, 1815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此地大败。因此, 不了解文化内涵便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4) 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词汇等语言点时往往感觉枯燥乏味, 适时地导入丰富的文化知识, 如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地理特征、人文、历史、价值取向等,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实际上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只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重视不够, 即使是在较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以笔者拙见,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1) 长期以来, 在英语教学领域中, 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 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把课余时间用于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 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记单词、做练习上。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往往只局限于考试大纲要求的范围内, 停留于书本有限的知识上, 把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英语学习的惟一目标, 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提高。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2.1 文化的内涵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2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2]。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2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 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 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 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 即情人的意思。

2.2 文化导入应兼顾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侧重知识文化

首先, 在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中, 文化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 了解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等。如“dog”一词汉语里是狗的意思, 是遭人鄙视的下贱畜生, 素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之说;而在西方人眼里, 狗却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是忠诚的象征, 是受宠之物, 以狗来比喻人时是褒义的。如, “You lucky dog”是“你这家伙真幸运”;人疲劳时可以用“tired dog”来形容;“love me, love my 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 因此, 如果上述中的“dog”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再如在思维方式上,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 西医则不一样,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 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强调个体;再比如在很多报道中, 一位中国人到西方人家中吃饭, 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 客人很客气地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则难以理解, 他们说一听到这个回答就头疼,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们的思维方式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 是对主人的尊重, 可西方人不这样看, 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 西方人到中国来, 你问他今天吃什么, 他一定不会说“随便”, 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 或者就吃中餐。所以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表层的教学上, 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后面的深层文化, 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在交际中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 既然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 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比如, 有人打了个喷嚏, 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 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 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 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please”, 一般都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 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 也不用“please”。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3.1 注解法

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 语言知识讲到哪里, 文化知识就诠释到哪里, 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对于《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I love this game”一课, 笔者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 对美国篮球、NBA等西方运动文化知识进行了注释,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 融合法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涉及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 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3.3 测试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的测试, 找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易犯的文化错误, 从而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知识。

3.4 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通过对比, 学生才可能发现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 对于《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TextB“Christmas”, 在讲解课文之前, 笔者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购物, 圣诞老人, 圣诞礼物和卡片, 圣诞歌曲, 圣诞晚宴等, 然后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 学生发言踊跃, 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了较深的理解。

3.5 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 尤其是大学英语, 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 如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 因为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 这样学生可通过观察演员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体会语言;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 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还可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建议学生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使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笔者认为, 只有认真思考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学的作用, 界定其地位和内涵, 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并使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因而, 文化导入教学仍然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一位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篇4: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语言文化教学方法外语教学

一、引言

不容置疑,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因此,英语教学始终应该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更好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1.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不同民族往往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对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缺乏了解,随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洞察力、识辩力和敏感性的识别能力就会下降。结果导致对该文化中的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学生在运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按照本族语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运用不恰当、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与合作。所以,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中外语言教学中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

2.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交际能力,即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通常说,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再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所以,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把外语能力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的途径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西方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语言的运用。而人们在交谈中总是不假思索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和选择应答的方式,这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什么使交流受阻的根本原因。例如,中国人打招呼习惯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如果你对说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以及兴趣为话题。再例如,“你去哪?”(Where are you going?)“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你结婚了吗?”(Are you married?)“你收入多少?”(What about your salary?)等。这些话题一定要在交际中避免,因为西方人有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如果我们这样问会被认为是在刺探别人的隐私。中西方国家对于“礼貌”也有不同的表达和回应。在汉语的语用原则中,使用“否认”“自贬”等方式来回答别人的恭维与赞扬被认为是有礼貌。如“你做的菜真好吃。”“哪里,哪里,凑合着吃吧”。在西方人看来,他们会认为这样说是对谈话对象无理,或被认为是言不由衷的虚伪,因为英美民族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他们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说“Thank you”,“I am glad to hear that.”以表示接受。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2.利用媒介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使他们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风俗习惯。也可以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做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方面的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目的与国家的文化。

3.广泛阅读

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及其他书籍来扩大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比如:“喜鹊”(magpie)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物,代表着喜气、好消息。而在英语中,“喜鹊”却是不吉利的象征。英国诗人John Clare,曾在一首诗中写到:”And magpies that chattered, no omen so black.”(鹊噪为最坏的兆头)。语言、文化和文学作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了解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比较相应汉语词汇的内涵及应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而正确地运用。例如,blue一词,在汉语里,人们一提起蓝色,就会把它和宁静的、高贵的等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blue则表示不快、低沉、忧郁、沮丧、烦闷等,于是有in a blue mood, blue song, blue music之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文化信息的词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做个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与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3).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篇5: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按照文化导入的四大原则来探讨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将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兼容并举,以此来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作 者:孙磊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英语口语   四大原则   文化导入  

篇6: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

一、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文化的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内容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 ?

1、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

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这一教学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它把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看得同样重要,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流利程度,生成更多可理解的输入,而且可以通过生成可理解的输出来加速第二语言学习。在教学上它十分重视交流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意念协商,其课堂活动有解决问题、做决策、观点交流、图画听写等形式。交际化外语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其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文化。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活动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教学,如讲故事、小组讨论、小型戏剧、几分钟演讲、小组竞赛等。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了教授文化的目的,又丰富了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欢迎。如笔者在讲授 “Jobs and Careers” 《工作与职业》一文时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 Unit 2), 就组织了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面试活动。 同学们的亲身参与, 使他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及国外的面试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链子球),通过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介绍此项运动是从苏格兰流传开的等;又如“Pelotas”(回力球)——回力球又叫“小球赛”,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和法国,更广泛流行于拉丁美洲各国,人们称之为“杰莱”,意思是:“欢乐的节日”。

2、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课堂文化教学主要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可能全面,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 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多听英文的故事、戏剧,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主动地与外籍留学生、教师交谈,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资源,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及外籍专家讲座?

除了大学英语的必修课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如为学生开设“电影欣赏-美国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技能”、“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概况”等课程。相信通过这些跨文化课程的学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为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文化资源,我们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籍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讲母语的本族人(native speakers)来向学生传递最准确的异域文化和地道的表达方式。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Rosen shine & sevens,1986)。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

除了上述种.种方法外,束定芳,庄智象两位老师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中也提出了有关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如:融合法、实践法、和比较法。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束定芳,庄智象 :130).总而言之,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学习语言。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学习者。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平时又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积累,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Bander, R, G. 1978. American English Retor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2] 邓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3).?

[3]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47.?

[4] 王海银. 试论语言、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6,206,215.?

篇7: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1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虽然说出了完全没有语法错误甚至用词漂亮的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却行不通。这是由于学生们往往从汉文化角度出发,并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思维,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结果在对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语言得体地进行交际,常常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很尴尬,甚至会出现许多误会。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2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文化导入,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揭示语言中的跨文化差异,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并且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将语言形态教学和文化内容教学融为一体,将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丰富的交际能力的人才。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语言与文化总是被一起研宄的。语言教育学家拉多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地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语际间不同语言习惯所引发的语言失误,实质上是由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如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吃过饭了吗?”,“上哪去呀?”,其实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或去了哪里,这只是一种g r e e t i n g 的方式,而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一习惯,反而认为是一个q u e s t i o n 。又如很多学生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际时,很喜欢连续问以下几个问题: “What i s y o u r nam e?” “How o ld a r e y o u ?” (‘Where a r e you from ? ’’ ’“Where do you w o rk ?” 等。

这些日常用语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如果将汉语的习惯与文化模式套到或强加到英语上去,就会产生误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国人有可能会感到纳闷甚至愤怒。他或许在想:为什么要问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那些问题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类的机构里才会被问及。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会习俗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这都大致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教学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重视文化导入,才能减少学生在运用英语时犯“文化错误”。

3 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的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 民俗体育和当代社会情况。

( 2 ) 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准则,如称呼、招呼、问候、询问、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及风俗习惯;社会知识,指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权等;思维特征,指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差异。比如,讲时间和地点时,一个从小到大,一个从大到小。

( 3 ) 词语的文化内涵。词义之所以多层次,在于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而且也浸透着人们对现实的感受、II念和看法。例如,p r i v a c y 是一个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词,我们知道不应该向西方人询问有关年龄、收入方面的问題,但p r i v a c y 的含义绝不止这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 4 ) 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主要包括植物名词、颜色、数词等。如汉语常用“龙”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对欧美人来说,龙却象征灾难和凶恶;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却用“g r e e n w it he n v y”表示,“b la c k t e a ”译为“红茶”而不是“黑茶”等。

4 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4. 1 文化比较法

通过比较英语文化与本族文化,将跨文化能力与外语运用能力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教育。例如, 对比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宗教、传统等。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相关文化的内涵。比较是为了发现异同,而不是比出优劣。

4. 2 实践法

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其放入该语言的环境中,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出国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让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感受英语的存在,能不由自主地用英语去交流信息。如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英语交流,鼓励与英语本土人士交往,亲身体会到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办英文板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录像、电影,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实践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指挥者”的角色,将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的教学模式,创造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环境,引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品格。

4. 3 英美文化阅读

课本上仅有的文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丰富的文化背景,还必须通过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如阅读《中国日报》、《21世纪报》等英文报纸,以及希腊神话、《圣经》等英文原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包括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各类社会综合知识,这样就可以在拓展的阅读中真正意义上地学好英语。

4. 4 专题讲座法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4 . 5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把英语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创造更佳的语境。这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视听媒体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视听材料或可供教学用的原版影片,通过画面能使学习者感受到语境的存在,根据语境的提示来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掌握说话人的意图。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有效地引进视听材料,提供可视性画面、场景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这与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5 结论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化的“输入”,重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的“输出”操练,开拓互动、交际的机会和渠道, 只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学生才有望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提高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能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定会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篇8: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不容置疑,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因此, 英语教学始终应该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更好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不同民族往往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 对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随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洞察力、识辩力和敏感性的识别能力就会下降。结果导致对该文化中的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 甚至产生误解。另一方面, 学生在运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往往会按照本族语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 造成运用不恰当、不得体, 甚至出现语用失误, 使交流受阻, 影响沟通与合作。所以,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中外语言教学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也是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

2. 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交际能力, 即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通常说, 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四种技能 (听说读写) , 再加上社会能力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但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所以, 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把外语能力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的途径

英语教学中,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西方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势必影响语言的运用。而人们在交谈中总是不假思索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 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和选择应答的方式, 这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什么使交流受阻的根本原因。例如, 中国人打招呼习惯问:“你吃饭了吗?” (Have you eaten?) 如果你对说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 他们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以及兴趣为话题。再例如, “你去哪?”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多大了?” (How old are you?) , “你结婚了吗?” (Are you married?) “你收入多少?” (What about your salary?) 等。这些话题一定要在交际中避免, 因为西方人有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 如果我们这样问会被认为是在刺探别人的隐私。中西方国家对于“礼貌”也有不同的表达和回应。在汉语的语用原则中, 使用“否认”“自贬”等方式来回答别人的恭维与赞扬被认为是有礼貌。如“你做的菜真好吃。”“哪里, 哪里, 凑合着吃吧”。在西方人看来, 他们会认为这样说是对谈话对象无理, 或被认为是言不由衷的虚伪, 因为英美民族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他们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说“Thank you”, “I am glad to hear that.”以表示接受。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2. 利用媒介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 如画报、杂志、图片等, 使他们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风俗习惯。也可以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做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方面的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 从中了解目的与国家的文化。

3. 广泛阅读

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及其他书籍来扩大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 因此, 要想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比如:“喜鹊” (magpie) 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物, 代表着喜气、好消息。而在英语中, “喜鹊”却是不吉利的象征。英国诗人John Clare, 曾在一首诗中写到:”And magpies that chattered, no omen so black.” (鹊噪为最坏的兆头) 。语言、文化和文学作品,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 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 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了解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比较相应汉语词汇的内涵及应用,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 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从而正确地运用。例如, blue一词, 在汉语里, 人们一提起蓝色, 就会把它和宁静的、高贵的等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 blue则表示不快、低沉、忧郁、沮丧、烦闷等, 于是有in a blue mood, blue song, blue music之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文化信息的词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扩大知识面。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 做个有心人, 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与用能力。

摘要: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如何适时适量地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本文拟从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导入文化教学等三个方面对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所占地位及导入方法做一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学方法,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2005, (3) .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篇9:文化的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文化 语言 交际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语言学习中,没有谁能否认文化对语言的深刻影响。语言的运用是在民族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除了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所反映的生活经验,会因民族或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语言材料必然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含义,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理解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往往用本民族的观点来分析、解释其他民族的生活经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干扰现象(culture interference)。文化干扰问题一直是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对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匮乏,势必会成为外语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要对语言有正确理解,就必须要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英语语言的相关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排除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并学会在各种不同场合恰到好处地使用具体言语的能力和技巧。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正因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如此紧密,大学英语老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专业的知识外,还应该对与英语语言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具备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排除文化的干扰。此外,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总是日新月异的,大学英语老师还要注意使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时俱进”,也就是说,除了已经具有的、自己比较熟悉的相关的文化知识信息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文化信息储备。要能解释近年来在英美国家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比如: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次贷危机),sit-in(静坐示威),Blairism(布莱尔政策),Bushism(布什政策),Open university(电视大学),talk-show(谈话节目),test-tube baby(试管婴儿)等。

(二)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在课堂上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时,不要一笔带过,而应尽量加以介绍,甚至引申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师生还可以就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文化知识点,以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知识积累;其次,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文化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教师要能够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自己的文化导入,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再次,一张图片,一段声像资料,一部电影,甚至是一首英文歌,都承载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都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语言文化导入的好帮手。这些不仅能丰富教学材料,还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鲜活的语言文化资源。通过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使大学英语文化导入课堂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三)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交融也愈加凸显。在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异国文化评价过高,贬低中国文化而成为“香蕉人”。另一方面,还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贬低或排斥他国文化。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唯我独尊或是盲目崇拜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要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接纳,在交流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在交融中丰富发展,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对于西方极端负面的腐朽文化,要坚决摒弃抵制。

同时,教师还有责任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知道莎士比亚(Shakespeare),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的孔子(Confucius),知道美国的国会(congress),却不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的英文是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还为了跨文化交际,为了互通有无,交换信息,了解双方文化。中国也有很多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借助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手段。正如赵贤州说的那样,“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种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目的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成为语言习得的一部分。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的意思。大学老师如果想帮助学生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除了教授他们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重视这门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才能有力地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干扰,从而正确有效地参与到语言交流与交际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穗湘.浅析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J].现代外语,1988,(2).

篇10:中国文化导入大学外语的论述

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从丛,)。

文化的传播要借助于语言,大学英语教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有利平台(魏云,)。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也强调文化教学的目标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英美及其它外国文化输入的同时,也要适当融入中国的教学内容,对中国文化教学提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要求。

根据各地区高校教育状况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对大学生的更高要求包括“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教育部高教司,2004)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增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意义重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教材选择上要平衡文化内容,要补充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材料大学英语教材的语言内容要结合真实语境和满足学习者需求,已是外语界普遍认同的理念(张蓓、马兰,2004)。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境传递文化信息的能力,否则事倍功半,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交际,反而妨碍交际能力的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英语教学的教材和课堂上广泛出现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介绍和教学。

近几年,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很多语言地道、外语与外国文化相结合的原版欧美教学材料大量出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多选自欧美原文,标榜的是原汁原味,这一原则甚至作为评判教材质量高低的标准,以达到向学生传授“纯正”英语的目的。

而反映中国文化的语言材料寥寥无几,几近“真空”状态(李涤非,2006)。

以我校为例,我校使用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共80章,其中涉及中国文化2章,中国文化占2.5%;浙大版《新编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共120章,其中涉及中国文化5章,中国文化占2.9%;《新视野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共120章,其中涉及中国文化3章,中国文化占2.5%。

显而易见,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仅仅占3%左右。

当然,教材的完善和补充需要一个过程,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也可考虑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将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无论精读、泛读或听力、写作课,我们都可以选取中国作家的英文名著,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丁往道的《中国文化掠影》;引入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如赛珍珠的《大地》;采用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华裔作家的英文作品,

如谭恩美的《喜福会》;采纳英美名家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如英国人威利翻译的《论语》,美国大诗人庞德对中国古诗的译作等等;还可以引入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品的英语译文片段和反映中国社会内容的英文报刊上的.优秀文章。

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帮助他们储备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也为他们以后颂扬宣传中华文化,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打好基础。

2.提高英语教师跨文化交流的素质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

随着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

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修养及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将这些文化和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于思维之中并能服务于语言运用。

同时,外语教师还要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素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指出:“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己有关中西文化的综合素质。

周艳艳在《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母语文化的教育;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全新的教育观念;大学英语教师应建立多元文化观,

培养跨文化的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进行文化熏陶”等四条策略;李莎、汪乐(2011)在《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也指出,“如英语教师想提高文化认知意识,

就要关汁注影响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知识’层面,即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拓宽自己的文化知识,将其合理地应用于交际和教学;要想发展文化实践意识,就要关注‘技巧’层而,采用多种方式实施文化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只有当教师自身有了这方面的修养及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中不断渗透这一意识,传授这些知识,更好地引领学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进行中国文化教育英语课堂之外,还有很多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方式。

教师可向学生布置文化比较的作业,如在讲英美节日———圣诞节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应的中国节日———春节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讨论。

也可安排学生在假期写一篇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论文,督促学生自觉养成了解和积累不同文化差异的习惯。

另外,教师还可把考试中的题目,尤其是作文题目与中国文化内容融为一体,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

教师也可利用“英语角”,安排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讨论彼此对中国文化或所在地区文化的认识。

这些都是比较可行的措施。

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架起文化的桥梁。

鼓励学生除了收听国外英语电台节目外,多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RadioInternational)以及收看中央九套英语频道(CCTV-9),多读“ChinaDaily”,“ChinaToday”之类的报刊,推荐给学生一些外国报刊登载的外国人谈中国的文章。

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例如在我校外国语学院的网站上就有较多的影视、音乐等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材料中出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通过分析、整理及记忆这些表达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一方面它们可增加学生对中国时事的了解,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阅读鉴赏力。

篇1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能承载文化信息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通常会由其词汇体现出来。同时,词汇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把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非常有效而可取的办法。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列举出与所讲词语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例如,当讲到“elect”一词时,教师就可以相应地引出“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国务院总理”等的英语表达;根据“representative”可知道如何表达中国的“三个代表”;通过“eve”可引出中国的“春节”;从“pyramid”到“秦始皇兵马俑”;从“opera”到“京剧”;从“religion”到“老子”和“道教”等等。这种教学法可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因为词汇涉及的面很广,这样就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接触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如此日积月累,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敏感度,掌握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以及它们的英文表达。由于词汇涉及的文化内容可能会相当广泛,所以教师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从中选取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加以介绍,以免影响正常的英语教学。

1.2 在篇章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英语教学中,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将中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介绍,使学生能直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例如第四册第四单元课文A的题目是“无名英雄―职业父亲”。如今,职业父亲在美国社会中越来越受到轻视。父亲的重要性被人们所忽视。与职业母亲相比,职业父亲们一方面默默地为家庭奉献着自己,同时他们也在承担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因此他们是无名英雄。这不由会让我们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父亲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借用张培基先生的英文译本,组织学生讨论东西方文化中父亲形象的异同。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一些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1.3 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讨论前,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进行小组讨论,再由各组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例如:在讲解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B时,内容中涉及到美国的一些代表性食物“汉堡包”、“三明治”等,相应地我们可以将中国食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馒头”、“花卷”、“粥”、“面条”、“馄饨”、“油条”、“豆浆”、“包子”、“饺子”等的英文表达介绍给学生。根据中西方饮食的不同特点,可组织学生就“中西方饮食哪个更利于健康?”、“你更喜欢哪个?”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英语教学手段。讨论中学生面对自己的同学更能畅所欲言,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非常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角色扮演可以锻炼学生根据不同场合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典型情景的模仿。例如:第四册第二单元课文B讲的是“文化差异”。故事是关于作者在俄罗斯由于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尴尬经历。一天,在晚宴后,为了向女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作者为女主人剥了一个香蕉送给她,女主人微笑着接过来,作者因此误认为为女士剥香蕉是一种礼貌行为。但事实却不然。在俄罗斯,男士为女士剥香蕉意思是这位男士对她有好感。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冲击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短剧的形式表现一些常见的中西方礼仪,如见面与分手时的礼仪,称呼别人的礼仪,表达赞美及应答礼仪,表达感谢及应答礼仪,餐桌礼仪等等。通过对这些典型生活情景的模仿与对比,学生能亲身体会到并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在文化教学中,对比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对比和比较,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直观认知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往的文化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两种文化的差异。然而很多学者认为,过多地进行差异对比不利于培养学习者客观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文化的共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不仅要区分“异”,更要看到“同”,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课文A向读者介绍了牛津大学。教学中,可以分别从建校历史、学生、学院的组成、教学科研体制、学位授予、奖学金的颁发和各自的使命等多个方面将其与北京大学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并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在各大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多种教学手段的同时运用无疑会对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第一册第六单元讲到课文B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到互联网上搜索有关中国“功夫”的知识以及它与拳击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大学英语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的意识。

2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2.1应坚持适度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具有一定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型和交际型人才,因此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只能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绝不能把英语课堂变成中国文化的讲堂。中国文化只能渗透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融入中国文化并不意味着转移英语教学的核心,而是进一步深化英语语言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和精心安排,遵循适度性原则,在正常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框架中融入中国文化。

2.2 应坚持文化平等原则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尊重。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的文化对比绝不可以带有哪个文化更好的倾向性和个人的感情色彩。只有坚持平等的文化原则才能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在开放的世界背景下,要培养学生树立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跨文化态度,以便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2.3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西方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所有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课堂的结合,更多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在课堂外完成的。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中外文化学习的意识。

3 结语

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跨文化交际中,当我们与外国人交往时,我们要做的往往是要介绍自己的东西而不单纯是谈论西方的文化与知识。因此只有对双方文化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才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中西文化底蕴深厚的实用型交际人才,更好地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Krama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3]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1).

[4]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5]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6]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教学格言小学教师下一篇:不要浪费资源建议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