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2024-06-29

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精选10篇)

篇1: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及教师的认识要求

班级:物理121班

姓名:尹立伟

学号:1251002141

摘要: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占很大优势。目前,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使用,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物理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教师的管理能力,教学工作能力和自身修养的提高;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教法的改进;从专业的深度,技术的精度,前沿的新度及知识的广度进行知识的扩充。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改 课程 教师要求 教师作用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认识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共同必修两个模块(物理 1 和物理 2)和三个选修系列。选修系列 1 包括两个模块(选修 12);选修系列2 包括三个模块(选修 22 和选修 2-3);选修系列 3 包括五个模块(选修 32、选修 34 和选修 3-5)。

共同必修两个模块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能,为后续向不同方向的发展与选择打好基础;选修1系列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物理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思想观念方法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选修系列 2 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参与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活动,学习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理解物理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技术设计、制作和创新的能力;选修系列 3 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物理学的实证研究和理性思维过程,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和体验,物理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中心、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在物理课堂中,师生共同经历和体验物理研究或探究的基本活动: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与方案”、“收集证据”、“ 分析与讨论”、“ 评估” 和“ 交流与合作” 等。

为了强调研究性物理学习或科学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目前一些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1)让学生在教师引 导下进行物理探究;(2)让学生自 主进行物理探究;(3)为学生展示人类物理探究的历史过程。在这些体验探究活动中,学生既把握了:“公开的物理文化科学”(以专著、刊物、教科书等媒介公开出版的物理文化科学成果), 也体验了人类先驱“ 个人的物理文化科学”(个人层面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思考,探索的艰辛和激动人心的高峰体验等),最终可以形成学生“ 个人的物理文化科学”(学生个人独特的物理世界图景、认识结构、情感体验、认知策略等)。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物理教科书在教学过程只扮演物理文化科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中介,仅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 目前一些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均通过设计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把物理课程还给了学生和教师,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能够真正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也为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师生的互动提供了平台。特别是高中物理新课程还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模块、形成个性化的课程研修计划和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性,力图为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展奠定不同的文化科学基础。高中物理新课程努力增强课程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反

映文化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当代科技的发展前沿,加强物理学与其他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有些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介绍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相对 论时空观、量子论、现代航天技术(特别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勇气号火星车等现代科技成果;分析“时间延缓效应的实验验证”、波粒二象性等现代物理的问题。可见,高中物理新课程把课程活动引向了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课程”从物 理课程走向社会”的思想。在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中,科学与人文完全融合,学科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在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中,没有限制思维和想像的定势约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 维成为可能;在真实的人类生活,事件和现象中,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因此便有了真正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每个人都可能建构和丰富自己独特的物理世界图景。物理课程或物理学科是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由于认定人类的物理学认知方式 探究精神和探究规范对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人们便把物理文化科学成果“ 转换” 成物理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物理课程来实现培养人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理想。因此,物理课程设计和选择不可能完全按纯粹的文化和科学发展轨迹展开。都是按照经过重整的,便于学生理解的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构展开的。

二、物理教师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已经把物理课程还给了教师和学生。希望师生通过开放的课程活动。共同建构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图景。获得真挚的情感体验。因此,根据物理教科书提供的“话题”,教师要完成把物理文化科学“转换”成物理课程的工作,然后又要把物理课程“转换”或“还原”为人的(学生的)物理探究活动———课堂内外的物理文化科学探究活动。在把物理课程“还原”为人的物理探究活动后。教师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物理探究活动的理解,特别是自己对物理学科探究活动的个人体验和理解,恰当地引导学生的物理探究活动。但是,很难想像,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物理学探究活动的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我国传统封闭的物理教师教育,在让未来物理教师经历物理学探究活动、接受物理学科研训练和把握物理文化科学的演变历史等方面。表现出先天的缺陷,这导致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方面力不从心。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科书往往在各部分内容展开过程中,或围绕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围绕工农业生产活动,或围绕人类探索历史过程,为师生精心营造和设计了学习探究的情景,然后通过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问题串、问题链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例如,给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请思考:假如有一天你能到火星上去旅行,你会感到自己的体重了生了什么变化?”,“假如有一天能在月球上开运动会,你能想象出是什么情景吗?”又例如,根据“雷鸣电闪”的自然情境,引发出问题串“雷电是怎样产生的?” “电又是从哪里 来的?” “物体带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电荷具有哪些特性?” “电荷相互作用服从什么样的规律 ?” “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的?”等等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这一部分物理学的核心内容。再例如,以“示波器”工作原理方面的问题构成问题串,从物理学原理的层面解剖“示波器”,探究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高中物理新课程把课程活动的起点逼近到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要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中,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要跨越学科的界限,帮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因此,物理教师要完整地理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人们便把物理文化 科学成果“转换”成物理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物理课程来实现培养人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理想。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就是要广 大物理教师着力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创造自己的世界,让学生对学习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朝着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要广大物理教师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标准》 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容标准”所规定的是全体学生关心达到的基本要求。注重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

一直以来,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有很多,但对于具体学科的教学技能的研究却还不够。由于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师的新要求

1.教师观念的更新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观念的更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学习与研究有关课程改革的资料和书刊,提高新的理论水平,掌握专家的课改理论与实践经验;第二,教学要参加课改培训,向参加过高级别培训的教师取经;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成功的教师讨教;第三,教师应对成功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体验授课教师的角色转变,启迪自己更新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是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首先,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的工作岗位在讲台上,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因此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与教师共享讲台,把讲台当作师生互动的平台,能够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其次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并组织有趣的物理教学活动,把学习看作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性化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3.教师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的管理能力十分重要。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也对学生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或消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堂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管学生”阶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没有形成全面的课堂管理能力。因此教师要进行经常性,全面的反思,构建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加强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改进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其次与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尤为重要。教学是教与学交流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通过交流与沟通共同创造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交流,物理教师更是如此,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使两者的心理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感觉到心理收到压抑,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师生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共同发展,使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最后是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自身修养。教师的任务在于有效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交际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和步骤是教学的组织。教师不仅要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了解他们应该干什么,怎样干,何时干。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口头表达方面,教师的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炼,生动,清晰,力求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问题趣味化。除此之外,一个教师的优秀品格将吸引学生,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对学生在今后这门学科乃至其他学

科的兴趣方面有极大好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B/ O L].http : / / .2004—06 —1 6.[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DB/ O L].http: // .2004 — 06 — 16.[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B/ O L].http : // .2004— 06— 1 6 [5]母小勇.科学课程 理想与理想科学课 程[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6]母小勇.教师的作用:实现文化科学的有效转换[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7]张庆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J].西北中学教育,2005(10).[8]郭维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能力的提高[J].西北成人教育,2008(4).

篇2: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我们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地处皇姑区西部,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现代化完全中学,多年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平等合作 个性发展,让二十一中学成为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每位教师勤勉工作,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本着人各有能,因艺受任的原则,培养热爱祖国,品行雅正,学有所长的新时代人才。

06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真正做到平等、合作、个性、发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体系,我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不断思考,摸索着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学习,把握课改方向

学校领导班子的理念是教师理念改变的前提,几年来,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经验是校领导班子一直关注的问题。

06年暑假,赵智学主任去山东参加新课程培训班了解课改情况;开学前王校长、孙校长、赵智学、张颖玲参加沈阳市高中新课改启动仪式;孙永盛校长参加区干训部组织的培训班,并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观摩课,同时我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行政例会为教育法规、课改理论学习时间,每位成员都要认真解读文件,结合自己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和听评课谈体会、谈认识,把握课改的精髓,更新教育观念,确 保课改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把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更加“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上。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五个带头、七个典范”,即:带头遵守制度,带头教学改革,带头教育科研,带头讲奉献,带头办小事;做廉洁公正的榜样,做求真务实的榜样,做高效服务的榜样,做全面育人的榜样,做打造团队精神的榜样,做为人正派的榜样,做快乐的榜样。校领导走进课堂,践行新课改,体会新课程,为教师做出表率。关注培养目标的变化,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管理首先应考虑并且追求的价值所在。

(二)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保障机制,创造育人环境,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长:王基伟 副组长:孟

成 员:孙永盛

冯恕诚

高永义 职 责:负责课改的全面工作

2.成立学分认定领导委员会

任:王基伟

副主任:孙永盛

冯雨松

成 员:赵智学、郑国伟、张颖玲、各学科教研组组长 职 责:领导和指导学分认定工作,将相关资料归类、存档。

3.成立学科学分认定执行小组

长:本学科教研组长 副组长:本学科本年级备课组长 成员:本学科任课教师

责:负责指导本学科各模块修习学分认定的工作

4.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长:孙永盛 副组长:张颖玲

员:赵智学、郑国伟、谭晓杰、张秘军、于淑敏、罗晓琴、5.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长:孙永盛 副组长:张颖玲、赵智学

员:张秘军、于淑敏、罗晓琴、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校各职能部门围绕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在保持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新办法,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优化、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及落实后,改变了老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从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先后制定了《沈阳市第21中学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学分认定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及《选修课指导》等制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落实各项工作。

(三)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实践 1.树立“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核心理念,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取舍,还是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流程时,要把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要把不断发现、及时肯定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研究、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点,4 不断分析、千方百计弥补学生的不足点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扎扎实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2.校本教研有所加强

新课改以来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等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在我校现有师资水平条件下,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校本教研,实行课例教研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改,教研组活动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把握课改方向,通过研讨,听评课,说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学校规定,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四定”即定地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定研讨主题。通过备课、说课、试讲、改进、上课、评课等过程,强化了集体学习,开阔了大家视野,增强了老师的团队意识,并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学校健康、稳步地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

3.校本培训有的放矢

我校制定了科学的校本培训方案,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关注青年教师”为原则,分层推进,为教师搭建多层次的培训平台。成立教学中心组,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组内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中心组教师自身提高。经过教师推荐与自荐相结合,学校成立了教学中心组。学校还制定了教学中心组职责条例,为教学中心组规定了具体的 工作任务。“教学中心组”担当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智库角色,成立两年来,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每年进行教师专业测试,包括新课标和专业知识,参加沈阳市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学测试

4.校本课程开发,与我校的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等特色结合

结合我校的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特色建设,挖掘教学潜能,开设选修课,开发校本教材,经过教师报名,教师课程推介,学生自主选课,教师自己编写讲义或校本教材等一系列过程,我们教师共申报42门选修课程,最终确定在高一年级开设《摄影构图》、《标准日语》、《野外生存》等13门选修课程,学校对此也有相应的鼓励措施。5.注重校际交流

我们经常派老师去兄弟学校听课,加强与教师学校、教研室的联系。学校与大连36中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每学期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授课、教研、学习。两年来我们承办了数学、语文、历史学科的皇姑区“走进新课程教学大赛”,沈阳市高中课改语文大赛等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与同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使我校教师受益匪浅。6.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新理论需要学习,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学校不少教师自发订阅、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积极撰写课改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主动提供研究案例,自觉进行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以课改激活科研,科研支撑课改,一直是我校科研工作的宗旨,目前已开展的“十一五”课题五个,进入中期总结阶段,同时还申报了沈阳市一线教师科研课 题三项,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很高,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争取每位教师一项校本课题,由教师个人申报,科研处审批。7.合作意识有所增强

我校制定了教师“集体备课评价体系”,经常开展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意在渗透和培养教师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我校课堂教学已经明显改变,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已初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成效良好。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老师讲课,变成了今天课堂中老师与同学积极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探究者。课改使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渐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尊重,自信心、求知欲得到激励,对学校生活有了积极体验,厌学的学生逐渐减少了。

(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首先应该是主动的,是学生“我要学”;第二应该是自主的,是学生“我能学”;第三应该是有差异的,是学生“按我自己的方式去学”;第四应该是体验性的,是学生“不仅在听中学,还要在做中学”;第五应该是合作的,是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要着眼于提升和改善教育的内在品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人人想学,人人会学,人人学好。对传统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进行扬弃,建立符合青少 年发展和成长规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教育。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学中老师开始注重学生的关注点,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学生感受到新教材对生活的影响,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今,部分学生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敢于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或上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或外出调查访问,学生们感觉到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益较多。

开展研究性学习,善于用现实的角度思考生活中问题。学校有与众不同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这些都是潜在的课程资源,而且触手可及,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师生的认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校师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流程,首先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召开开题会,对学生进行分组,监督研究过程,进行优秀成果的展示,进行表奖,邀请区教研员进行指导。我们保证每位课改年级的学生都参加课题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学分认定。

(五)科学评价,客观公正

学校尝试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由过去凭老师一个人和考试分数说了算,改为多元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等多种方式的评价实施学分管理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元、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 合、动态的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学校应采取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修习状况。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对老师的评价,学校既注重结果与效益,又重视过程投入,促进老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六)不断反思,迎难而进

面对新课程我们仍有很多困惑 首先,理论认识不够,缺乏前瞻性。

其次,师资培训工作不够深入,教师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学习,需要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篇3: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

一、注重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古人云:“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师生之间如果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就会信任老师,相信其传授之“道”,从而扩大老师的影响力,使学生对该老师所教科目加以关注,不断产生兴趣并积极进行探索。

1. 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也即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上第一节历史课开始,就要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自己的历史”,体会“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如何学好历史”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别出心裁的第一节历史课,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传统历史的看法:原来学习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历史老师也不都是“老古董”,历史课也并不枯燥无味。于是,对历史这门学科开始有了兴趣。

2. 让历史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照本宣科,不仅教师觉得没意思,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延伸和拓宽,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我引用了美国迈克尔·H·哈特写的:“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来看,七、八世纪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为先进。但是在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版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3.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创设情感生成的教学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如果能审时度势,抓住它们,因势利导,与历史学习联系起来,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一种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如讲述“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浩浩乾坤》,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注意,诱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对本课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悲壮的历史情境。

二、注重学法指导,运用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育。

篇4: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关键词 高中;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方法;教学方式

一、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涉及的科学方法

研究课题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与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极限法、守恒法、比例法、图像法、比值定义法、归纳与演绎、推理与判断、抽象与具体等。在新课程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基础、比较常见的方法——观察与实验法,也称为实验探究法。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要通过实验研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过程中,还涉及到了控制变量法,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研究功率和力与速度的关系,研究外力做功和受力物体速度的关系,研究焦耳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研究理想气体参量的关系等,都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進行授课,同时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需要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这是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另一种科学方法。高中物理概念中涉及大量的理想模型,例如,实体理想化模型有:质点、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等;过程理想化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涉及等效替代法,比如研究合平行四边定则,实验探究采用研究矢量两个分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合力的作用效果。

极限的方法也经常出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例如,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需要用到数学上取极限的方法。

高中物理很多物理概念都是采用比值定义方法,例如,速度、加速度、功率、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电阻等概念的建立都用到了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在发现物理规律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推理与判断、抽象与具体等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方法渗透的途径

科学教学以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授课的主要形式,即遵循着“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思路。这样的探究思路符合科学的求实规范,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规范,领会科学严谨的精神,尤其在探究过程中的挫折、反复、怀疑、争论、尝试、验证。比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应着重讲授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提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即“假设、演绎、验证和推理”。像讲故事一样使学生耳目一新,有利于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探究过程本身是渗透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之一。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科学方法寓于具体的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充分而又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领会到科学方法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从而学到科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识过程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提出什么是力?引导学生列举大量有力存在的事例,再逐个分析,学生认识到,力都是一个物体施加到另一个物体上的作用,即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通过归纳,从而抽象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重要途径。

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等专项训练。实践表明,尽管教师进行了生动精辟的讲述,但学生对于知识也只能达到理解的水平,如果要达到运用的水平,就非要经过学生本人参与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不可。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渗透科学方法的另一途径。

篇5: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性的变革。教与学双方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师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双重身份使教学双方处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的合作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交心的挚友,教师和学生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篇6: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篇7: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慈利第二中学杨丽

摘要:新课程在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中实践前行,并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教科书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涉及到许多学科知识,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式综合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实践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课程改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21世纪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发展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相关的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能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了科学精神,强化了人文精神。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其终生学习的平台,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妙用,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心态由 “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我想学”,这便积极营造了一种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上《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生活在信息社会”,并让学生完成任务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又比如,在上《日新月异》这一课时,利用计算机播放有关机器人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对神奇的信息智能处理产生兴趣等等,由此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了。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传授,因此教给学生思想是最主要的,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要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要

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把检索语文、数学、外语或生活中遇到问题作为学生的练习,任务驱动要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要求的任务。

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网络化的成长环境。学生随时都可以浏览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专题学习网站,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学习文本加工的基础知识,通过观看学习支持里的动画教程获得学习帮助,针对操作水平程度较高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开拓其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亲身探究,改变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网站中开设了交流版块,进行教学效果反馈,让学生陈述自己对问题的不同想法,从而达到他们分享经验、共享信息的目的。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的考试评价方式,要尊重、关爱学生,让后进生树立自信,扭转师生不平等关系,课程的评价要转变评价功能,注重发展性评价,改变评价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新课程评价体系,在学生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学生把创作的电子作品如:电子板报、多媒体作品等上传到学习评价系统中,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客观性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进行评语认定。这样就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随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视和自我反思,能够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篇8: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一、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

为真实掌握当前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 我们进行了问卷设计及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数学史在研究数学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且, 数学文化又是很好的一个展示数学史的工具, 在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 在《标准》中, 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分开, 而是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来探讨分析。由此, 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将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作为高中老师教学的重要部分。本次研究主要从“教师认为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是否重要”“教师是否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等几个方面设计问卷来调查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

针对此次调查问卷, 我们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别选取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水平的高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 当然, 在调查选取时要考虑到教师的教龄、职称、学历等情况。

3.数据处理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教师问卷800份, 回收问卷710份, 回收率为88.75%, 其中有效问卷638份, 有效率为89.86%。其中, 关于“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等问题主要采用每一选项的人数及所占总人数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

4.调查结果

(1) 绝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认为具备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对其开展数学教学是很重要的。

由表1看出, 高中数学教师中有74.1%的人持“很重要”及“比较重要”的观点, 认为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知识对数学教学是重要的, 这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 绝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但还有11.8%的老师认为这是不重要的, 说明部分教师对此认识尚有不足, 间接地说明我国高中老师在这一方面存在问题, 教育事业还面临着挑战。

(2) 绝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极少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知识内容。

由表2可以看出, 只有3.9%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内容, 但却有64.2%的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极少渗透甚至不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就这点而言, 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实际上, 真正的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使学生了解数学史并学习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水平与考试成绩, 由此,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丰富素材, 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提高自身修养, 体味数学的价值所在,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寻找到乐趣, 同时又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

二、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欠缺的原因

当前绝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十分欠缺, 可以说这方面的知识量非常不足。那么, 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 绝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非常忙碌, 还要备课, 给学生批改作业, 因此, 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 与我国高考体制有关。由于当前高考中并不涉及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有关的知识, 因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与之有关的内容, 只是教授学生高考要考的东西。

最后, 与受教育程度和个人记忆力有关。有些老师可能在大学时期学习过相应的知识或者接触过这些内容, 但他们因为毕业时间太久或者记忆力不强而淡忘了大部分知识;有些老师在大学时期根本就没有学习过这些东西, 所以他们即使在毕业后也不会知道这些内容。

三、提高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高中数学老师的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还是普遍缺乏的。基于这种情况, 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 在今后的教学中, 高中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现阶段高考制度的约束, 绝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只是教学生高考的知识, 很少涉及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单纯为了高考取得高分的思想观念, 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方面加以学习和提高。

第二, 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普遍欠缺的现状, 应对在校老师进行培训,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学习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随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师参加的培训班不少, 效果并不是很好。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大的原因就是职后培训缺乏针对性。因此, 学校在培训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对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使老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真正地有所提高。

第三, 当前的高师数学系课程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就课程来说, 主要有三大类:数学专业类课程、基础教育类课程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不可否认, 这三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学习数学知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事实上, 这三类课程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为各学校情况不同, 有的学得深, 有的学得浅, 有的甚至不学。不得不说, 这些问题对高中老师学习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起了阻碍作用, 甚至不利于他们学习。因此, 要相应地调整大学的课程结构, 尤其是数学系, 要适当地补充“数学史”、“数学文化”等课程的内容。

第四, 当前的高考并不涉及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 因此, 教育部应根据当前的问题, 适当将高考命题的范围拓展一下。可以增加如:“请你谈谈对数学产生的背景及它是如何产生的”之类题目, 不仅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而且对高中数学教师学习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

第五, 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分享不同层次数学教师发展其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经验及做法。当前, 教师交流时间并不充分, 加上教师之间竞争职称激烈, 教师与同事进行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很少。基于此, 学校领导及教研组负责人应适当协调时间, 在一定时间段举办交流活动, 让各个老师都有机会交流发言, 引导老师积极参与, 分享自己的经验得失, 并互相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特别是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问题。

数学文化与数学同在, 只要有数学, 就一定有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 也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是可以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当前而言, 我国高中老师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掌握得并不是很好, 推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在高中的开展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数学文化在高中课程中的渗透, 应当成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初延波.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4) .

[2]程保益.试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31) .

[3]罗清芳.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度”.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9) .

篇9: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课堂 教学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观念。新教材改革后,如何在新课程环境下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成为当前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特点彰显得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目标注重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历史教育目标得到了明显拓宽和完善,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内容强调专题和典型

新课程采用以模块为结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典型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强调了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三)教学方法重视师生互动性

新课程的设置,体现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除课堂讲授外,还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灵活多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平台,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灵活运用课程资源,注重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要整合教材资源,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不要视教科书为圣明,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整合教材资源。可在同一教材内整合相关专题:如,通过对必修1教材专题一、三、四、八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的政治发展简史;通过对专题一、六、七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通过对专题五、九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进行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背景的整合。也可在不同教材间整合相关专题:如:必修1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2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必修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必修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等。从其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发散性和比较性。思维的发散、联系和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只有联系,才能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才能说明不同历史现象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看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或政治事件的不同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提升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更承载着培养高素质现代人的历史使命。因为文明的演进,物质的进步,改革和革命的功力,处处都体现出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这些方面的素材,在历史学科中可以说俯拾皆是,老师要有意识地提取、加工、整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人类三次科技浪潮等,这既展现了人类追求科学的轨迹,又体现出人的聪明才智,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很好的素材。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道德品质、个人教养方面的优秀思想,无疑是净化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的精神养料。

(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达到预定的答案。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临时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让学生参与实践,去感悟和体验历史,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终生有用的学习习惯,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廖鹏程.高中历史探究教学典型活动形式探析[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1)

2.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2009.(3)

3.张廷凯.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何兵永.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创新例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

篇10:高中环境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张改莲

【摘要】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努力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环境的、新颖的化学教育教学策略,从日常的每一堂课起,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做起,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探究教学;启发思维;自主创新;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2-0012-0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求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当今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

德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就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知识的获得是囫囵吞枣,甚至如鲠在喉,吸收理解尚不能达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提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一、落实教育理念,强化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能力是不行的。只靠“题海战术”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很难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新时期,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新技术和新信息中汲取养料,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求知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好学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化。

如: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在生活中,我们厨房食用的食醋、食盐、纯碱;建筑上用到的生石灰、石灰水,石子和沙子;洗衣用到的洗衣粉、洗涤剂等等,都与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极大危害,让学生注意平时饮食卫生;(化学教学论文 )并向学生介绍电池中汞盐、铅盐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让学生注意环境保护。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感受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探索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场景,创造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因为设计实验费力,而放弃利用它训练学生思维的机会,而要努力设计更好、更佳的相关联系,激发学生思维。

在学习完O2、H2、CO2等气体的制取后,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生活中,做饭燃烧用到的沼气、“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主要成分都是CH4。教师可提出实验室制取CH4的原料及反应原理,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了解CH4的性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通过合理类比、推断制取CH4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这样,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的情景中,教师应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会遇到不少他们尚未学过的新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愿望可使他们产生激烈的求知愿望,启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老师可先向学生输出前馈信息,指出学生容易犯、经常犯的错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分散难点,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问题,就可以降低难点和难度,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能够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加热KCIO3融化后才开始缓慢放出O2,若使用催化剂时,实验室里无MnO2,还可加入什么物质使KCIO3迅速放出O2?

(2)用KCIO3和MnO2制取O2,混合加热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它们分开?

(3)用H2O2和MnO2制取O2时,能否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4)若将MnO2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一些想法也许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其效果当然肯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四、灵活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难度、大纲要求等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反复多次的使用,都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如:每一节课的提问方式,我都想尽了各种办法,让学生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有时让学生口头回答,有时让学生演板,或让一个学生独自回答,或让几个学生依次回答,看哪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更好,更完整,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我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喊出几名学生,让学生随机抽选,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回答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有时也会让其他学生指出他们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旧知识点的整理中。也会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状况,让学生及时整理知识,在知识点的梳理中,尽快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以前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考量。学生评价要多元化,可以有成绩第一名,也可以有进步第一名,还可以有参与化学实验小冠军等等。

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探究的参与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真正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总之,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期望、学生的要求,均期盼我们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质疑、探究、思考等自己取得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逐渐形成理想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会学。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过程去探讨。要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目标和扎实学习的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般规律中有特殊,以掌握精髓,灵活运用,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蜀晋,探究教学论析 化学教育 (4)

上一篇:考研之福州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简介下一篇:11、计量卸油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