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教学方案

2024-06-25

开元盛世教学方案(通用6篇)

篇1:开元盛世教学方案

本周学习了第3课《开元盛世》,引导学生掌握了唐朝鼎盛时期的历史功勋和过失,发现了学生学习历史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并且教师本人也对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学习兴趣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会学习历史和参悟学历史的一些规律。首先要做到必须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且要让学生发扬优点和长处;第二,要引导学生参悟学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越来越容易,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和课堂学习纪律养成,提高学历史的效率和效果。上课4周来感觉每个班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好本课所学内容,但是一部分学生给老师感觉是注意力不集中,似乎对课堂教学方法不适用或不感兴趣,总之,据观察,这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同步学习和探究,以及历史地图填充册,谈及这些学生的学习,必须综合考虑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作为老师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通过听说读写概况复述背诵想象等手法,进行训练,展开竞赛和比赛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总量。

篇2:开元盛世教学方案

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第一,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第二,情境切入,激发兴趣。我首先由导入篇杜甫的《忆昔》导入新课,渲染了文学环境。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进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更激起了学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欲望。接着又为解决本课难点问题,由曲辕犁的模型和构造图,让学生了解犁的构造。再让他与西汉的牛抬杠进行比较,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第三,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解决第3课“开元盛世”难点问题曲辕犁,我通过缡咎瞥曲辕犁的模型和构造图,让学生了解犁的构造,对犁壁和犁建的作用有感性认识。再让他们与西汉的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进行比较,得出了曲辕犁不仅节省了畜力,而且便于拐弯和调节深浅。通过启发学生比较、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四,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我在课堂小结时提到唐朝为什么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再反过来强调今天我们的中国要想强大应借鉴唐朝强盛的经验。

二、不足之处

第一,由于紧张的缘故,语言不够流畅。第二,本课的内容较多,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好,而且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第三,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分析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原因。虽然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涉及的这方面内容的学生,所以很难答上来。可以把难度降下来,直接问唐玄宗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第四,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第五,学生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进行充分思考。如:当我问到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农业的发展状况时,第一组的学生

直接就拿着课照本宣科,没有用直接的话概括说明。第六,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够。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个大唐人,因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产生的自豪感。

篇3:开元盛世教学方案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设立时间,交易结构

2005年3月, 我国银行业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由此开始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活动。同年4月20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也由此正式确立。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来看, 我国选择以信托型特殊目的机构 (SPT) 为载体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2012年9月, 央行重新扣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扳机。然而, 结合我国已有的一些资产证券化方案来看, 围绕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中信托的法律关系尚未厘清, 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未来发展留下一定风险。

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及交易结构

资产证券化 (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是指将缺乏流动性, 但能够产生稳定、可预见的现金流收入的资产, 如各类贷款等汇集起来, 通过结构性重组, 转换成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 据此融通资金。信贷资产证券化则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 它是狭义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内容, 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典型与主要形式。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的模式为信托型特殊目的机构模式。截至今年6月末, 我国银行间市场共发行了895亿元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8年来从未出现违约和现金流中断情况。[1]

在整个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中, 关键环节之一是要设立一个特殊目的机构 (SPV) , 将资产的所有权从原始权益人转移到特殊目的机构。所以特殊目的机构的主体形式选择就成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国际上可采取的特殊目的机构的形式有公司、合伙、信托等, 然而在我国, 公司发行证券的条件较为严苛, 合伙不允许发行证券, 此外信托制度中的“信托财产独立”的理念似乎与资产证券化所要求的风险隔离不谋而合, 种种因素使得信托形式成为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中的内容即体现了以信托的法律逻辑来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框架。[2]《管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 委托人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 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 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3]

二、我国证券化方案中特殊目的信托构建的法律问题

(一) 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问题

2005年, 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受托机构成功发行了国内收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 (以下简称“建元一期”) , 建元一期虽然试点取得成功, 但其中的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与证券的发行时间在建元一期的方案设计中存在矛盾。《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 (转让) 公告》规定:“在受托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向发起机构交付发行收入的前提下, 自信托设立日起, 发起机构将自2005年11月10日起算的信托财产交付受托机构。”[4]可见信托财产的转移以发起人获得发行证券的收入为前提, 该公告要求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时间早于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此外, 发行说明书中将信托设立日与交割日设定为同一日2005年12月19日, [5]似乎回避了信托设立与证券发行的时间先后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 2005年12月15日, 发起人与发行人签订信托合同发行受益证券, 这个时间早于发行说明书中的信托设立时间即2005年12月19日。然而这样的安排却会出现没有信托资产的特殊目的机构发行无信贷资产支持的受益证券的法律逻辑问题, 完全不符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求的“风险隔离”, 使得采用信托模式失去了实质意义。[6]

(二) 特殊目的信托的交易结构问题

根据《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可以看出开元一期的交易结构为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发起人委托中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受托人, [7]而受托人以信托资产为支持向公众发行证券的行为是否在为发起人取得融资收入, 将发起人视为受益人呢?但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 受益人应当是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机构, 所以如何定性该交易结构中的受益人是个问题。根据信托法的传统理论, 信托可以分为他益信托与自益信托, 他益信托作为信托的传统模式, 委托人将信托财产无偿转让给受托人, 指示受托人为受益人 (并非委托人本人) 的利益而进行管理。后来, 信托引入大陆法系国家多用于商事, 因而产生了为委托人自己利益的自益信托, 这种情况下委托人转让信托财产一般都获得信托收益权凭证作为对价。而开元一期的交易结构则是有偿转让信托财产, 却以他人 (指“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机构”) 为受益人, 其特点既不符合自益信托也不符合他益信托。具体采取何种模式需要结合发起人的财务状况以及税收等其他各类因素综合考量。

三、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信托构建的建议

首先, 区分信托合同的签署与信托关系的设立, 在交割信托财产后发行基于信托资产的受益证券才能使投资者的权益有保障。建元一期的方案忽略了特殊目的信托的风险隔离功能, 造成信托设立时间与证券发行时间的不合理倒置, 更将信托的设立时间与交割时间定为同一时间点。对此, 需要重新厘清信托的设立过程, 区分信托合同的签署与信托关系的设立, 二者应为不同的时间点, 信托合同签署生效后, 银行向受托机构转移财产使得信托关系成立。此外, 如果在发起人收到受益证券的发行收入后才转移受托财产的安排是基于发起人担心无法收到相应对价而为之, 这样的担忧也是没有必要的。信托关系建立的本身即是基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更是使得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财产。

其次, 理顺交易结构中的信托关系, 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托关系中, 用转让受益凭证等其他方式实现利益的转移。为了消除开元一期交易结构安排中关于信托类型归属的问题, 结合信托理论将交易结构安排入一个完整的信托关系中, 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银行作为发起人与受托人之间建立自益信托结构, 再辅以由发起人向投资者转让受益权凭证的方式实现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种是由投资者与受托人之间建立信托关系, 而银行作为发起人向受托人出售资产的行为则不视为信托关系的一部分。两种模式各有优点, 第一种模式是外国开展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 银行作为发起人在融资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种模式中投资人的投资方式更为灵活。具体选择何种方式需要结合发起人的情况、税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篇4:勤政爱民 开元盛世

[关键词]勤政务本楼;开元盛世;兴庆宫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56-03

兴庆宫是盛唐时期的皇宫大内,也是唐代长安城的三大宫殿区之一。其时唐王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热闹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大批的商贾、使者、留学生来往云集,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作为政治中心的皇家兴庆宫更以琼楼高耸、玉宇林立而著名,为大唐帝国的象征。兴庆宫位于长安城春明门偏北一坊的兴庆坊旧址,东与外郭城相接。 “开元初以为离宫”[1],玄宗“至开元十六年正月三日,始移仗与兴庆宫听政”[2]。兴庆宫内建有许多华丽的宫殿楼阁,并一再地扩大宫城的范围,经多次扩建修葺而成。因在大明宫南,又称为“南内”。宫城之内,以隔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等建筑。南部以兴庆池为中心为风景园林区,周围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建筑。兴庆宫并以夹城复道,北通大明宫,南达曲江芙蓉园。遗址在今兴庆宫公园处,距西安城东南约1公里。兴庆宫在长安城宫廷遗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宫廷中枢的勤政务本楼具有极其鲜明的代表性。

一、勤政务本楼基本情况

(一)勤政务本楼的功能性质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的中兴君主,在开元时期文治武功卓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兴庆宫一度成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宫中的勤政务本楼相当于兴庆宫的正殿,是玄宗主要的听政视事之处。此楼创建于开元八年(720),玄宗以勤勉政事取名为勤政务本楼,凡颁发诏令、举行宴会、会见外国使节等大典都在此楼进行。后来又取代了西内承天门和东内丹凤门的作用,欢送将帅出征及改元、大赦等重大活动都在此楼前举行,如742年正月唐玄宗改元天宝,宣布大赦天下,天宝十三载(754)三月北庭都护程千里献俘阿布思等。据《唐会要》记载:高等文官的诗赋考试也在勤政务本楼进行,“天宝十三载(754)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勤政楼又是玄宗和文人学士谈诗论赋之地。《开元天宝遗事》载,当年玄宗曾在勤政务本楼上架起高七尺、装饰华丽的山座,召文人学士来楼上讲论诗赋经义,谁讲得好,就可以升坐山座,以彰显他的才华。当年著名文人张九龄讲得最好,荣升山座,为众文人所羡慕。[3]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应制》诗云:“綵仗连霄合,琼楼拂曙通。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二)开元之治与勤政务本楼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执政时期所呈现的盛事,历史上将玄宗时期分为开元之治和天宝享乐时期。治国初期,玄宗以开元为年号,励精图治,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玄宗还从自身做起,提倡节俭,并制定了制度:“乘舆服御,金银器玩,令有司销毁,珠玉、锦绣,焚毁于殿前。”[4]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唐玄宗把国家治理得经济繁荣、国富民强、享誉世界,大唐达到了极盛阶段。人们把唐玄宗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勤政务本楼是玄宗在兴庆宫发布政令之地,成为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

(三)勤政务本楼遗址情况

1949年后,陕西省文管会、西安市文管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兴庆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探测q量。由于要在遗址上兴建公园,1958年1月开始,又做了进一步的清理,发掘了兴庆宫遗址内宫城西南隅的一部分,细致清理了宫城西南角的部分城垣,还发掘了勤政楼及其他房址、回廊等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又在兴庆宫附近胜业坊一带进行了勘探,搞清楚了兴庆宫与各坊的关系。12月底工作结束,统计出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并发表了《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报告。按发掘的顺序勤政务本楼被编为一号,是保存最为完好的遗址,其位置在宫城的南墙处,楼址呈长方形,现存柱础东西共6排,南北为4排,柱础的直径南、北两排都是0.9米,柱础面与当时的地面平,其面积为500余平方米。勤政楼建在南面城墙之上。南城墙有两重,由此墙向南20米,还有一道外重墙。楼基中间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台宽8.1米,与两侧的宫城相接。中间的两排柱础筑在夯土台之内,楼基的周围均铺有散水。发掘报告称:“从有关文献及各图的记载来看,这一遗址,当是勤政务本楼的基址是无疑问的。”勤政务本楼遗址现在保护在西安兴庆宫公园内。

(四)勤政务本楼的复原

勤政务本楼复原的形制为大型楼殿,一层为通道和走廊,方形大门,遗址是典型的唐代楼式建筑特点:中间为夯土墙,周围是柱子。勤政楼以二层楼阁为主要活动区域,楼址地面的情况非常清楚,用下面柱网和上面柱网作以对应,便推测出二层的楼阁形制和勤政楼整体面貌:勤政楼总高为25米(85唐尺),屋顶为单檐四阿庑殿,施鸱尾,楼上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从发掘平面图可以看到,第一间为3.6米,第二间为5.5米,第三间为5.4米,第一间小于二、三间近2米,所以推断楼上第一间为廊,第二、三间为室内,金厢斗底槽结构,中心减柱。施直檩窗,南、北各一直檩门,东、西的直檩门与楼两侧斜形木制楼梯相对应。在一层门道的北端两侧,各有一个木制楼梯,成东、西对称的形式,二楼楼梯设在室外廊下,廊庑为楼梯出口,又可以做观礼台。鸱尾形象参照大明宫出土鸱尾和大雁塔门额石刻佛殿图形中的鸱尾。

唐代是高台建筑向楼式建筑的过渡时期,从周至汉以土结构为核心的土木结构体系,自东汉以来有了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土木结构体系,隋唐时期这一体得利发展。从大明宫麟德殿等遗址的发掘来看,承重夯土墙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再从勤政楼的结构来看,实际也是土木结构承重夯土墙的体现。

二、勤政务本楼布局分析

对勤政务本楼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开元八年初建时期,勤政楼建在西南隅南宫墙处,楼址位置的选定,显示了玄宗贴近百姓之意。将理政之勤政楼设在外宫墙上,楼下就是春明门大街,对面又是长安商贸“东市”。玄宗云:“新作南楼,本欲察甿俗,采风谣,以防壅塞,是亦古辟四门达四聪之意。历观自古圣帝明王,有所兴作,欲以助教化也。”当年许多庆祝活动都是在楼下街上进行,玄宗在楼上欢宴举乐,“纵士庶观看百戏竞作”。玄宗在游兴庆宫诗序中说:“登勤政务本及花萼相辉之楼,所以观风俗而动人,崇友于而敦睦。”

勤政务本楼南的春明门大街宽达120米,在楼前形成了一个面积为12.0556万平方米的大型广场。《明皇杂录》记载,八月五日为唐玄宗的诞日“千秋节”,每年这一天都要在勤政务本楼下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助兴。唐玄宗与民同乐一起观看演出,节日盛况空前,万众喝彩,道路不免有时壅塞。有一次千秋节,汇集到楼下的人数太多,争着往前挤,负责维持秩序的金吾卫士们已经无法控制局面。在楼上目睹这一情景的唐玄宗对高力士说:“吾以海内丰稔,四方无事,故盛为宴乐,与百姓共欢,不知喧乱如此,汝何方止之。”高力士推荐了在京兆府任职的严安之,到现场用手中的笏板在地上画出一道线,观看演出的人都把这条线叫作“严公界限”,没有人敢超越。

第二个阶段是开元二十四年的扩建时期,十二月毁东市东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广勤政楼前,在勤政楼城墙外面又加了一道复城,距勤政楼以南20米。这样,庆典活动就由宫外转入宫内,勤政楼和花萼楼围成了一个看楼格局,其下面的一个广场,供各种娱乐演出活动的举行。

三、勤政务本楼环境建筑

(一)宫墙长廊

举行大型盛会,能荣登勤政楼城垣上观光的有皇亲国戚、宰员大臣,所以修有遮日长廊设施,长廊西通向西南角楼,东通往南复墙角楼。《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八年(740)正月十五日,“以望日御勤政楼宴群臣”,“每赐宴设黼会,则上御勤政楼。每正月望夜,又御勤政楼,观作乐。贵臣戚里皆设看楼,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这里说的看楼,即包括勤政楼两侧的长廊。长廊的结构为平座式。

(二)广场

勤政楼和花萼楼围成看楼的下面是一个广阔场地,供各种演出活动的举行,尤每年八月五日玄宗诞日千秋节,则浦饮楼前,百官献寿。届时大陈仗仪,盛列百戏,除教坊表演的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等百戏之外,又引大象、犀牛、舞马入场为戏。唐人王建《楼前》诗:“天宝年前勤政务楼,每年三日作千秋。”

《明皇杂录》记载,唐天宝十年(751)九月,在勤政务本楼前举行盛大宴会。教坊艺人王大娘表演顶竿,竿上放着木山,小孩还可以在木山间穿梭。这神奇的技巧,博得一片喝彩。坐在楼上观看的唐玄宗和杨贵妃也赞不绝口。有个10岁小孩名叫刘宴,时称“神童”,杨贵妃将他抱在膝上,并让他即兴赋诗。刘宴随即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杰出的诗作,博得玄宗和贵妃的赞赏,当即赐以重礼。这些丰富的活动留下了许多轶闻趣话。

广场东面搭有节日用临时性看台,供百官幕僚观看享用。北面则设有大型帷帐,供表演艺人歇息。

(三)“日”字形长廊

“日”字形长廊(六号基址)遗址所占面积最广,将勤政楼、花萼楼、城垣及角楼等连在一起。值得说明的是,勤政楼、花萼楼一直就是连在一起的,在初期开元八年,勤政楼城垣通向西宫墙把它们连起来。开元十四年宫墙西移扩建时期,修有长廊把它们连在一起,开元二十四年后的“日”字形长廊是复式回廊。二层有桥通往勤政楼、花萼楼、宫墙等,并和南宫墙长廊相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敝日通道。所以,历代许多图文都是这样描述的,如明朝洪贯《唐宫词》:“花萼遥连务本楼,五王文采尽风流。不知凝碧池头宴,落尽宫槐一树秋。”

(四)花萼相辉楼

花萼相辉楼集多种功能于一楼,又与著名的勤政务本楼相近,所以成为各种庆典活动的中心。花萼楼首要的用途是国宴的重要场所,大型宴会多在花萼楼上举行。《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和世界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者来到首都长安。朝廷在兴庆宫花萼楼设国宴为使者洗尘,诗人郑隅写道:“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

花萼相辉楼是唐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皇家宫廷楼宇的风范,开元、天宝年间声闻于天,在当年号称“天下第一名楼”,代表了盛唐宫廷建筑的最高成就。

四、开元全盛日

勤政务本楼是玄宗“以修政事”的听政视事之处,但与高大豪华的花萼相辉楼相比,规模稍显逊色,花萼楼以第一名楼的巨丽而流光溢彩,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而勤政务本楼则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勤勉政事的证明,玄宗殚精竭虑,宵衣盱食, 常用“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之语自勉。勤政楼为唐玄宗即位后所建,意在“勤于政事,关心民疾”,唐王朝也因此而进入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

[参考文献]

[1]唐·李林甫等. 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宋·王溥. 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7]后晋·沈晌. 旧唐书·玄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6]马得志. 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J].考古,1959,(10).

[8][9][11]唐·郑处诲. 明皇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窦程. 盛唐皇家大看楼[J].舞台美术家,2006,(2).

篇5:“开元盛世”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有: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的“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及城市的发展,形成“开元盛世”等一系列史实。

2.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归纳和分析,提高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学习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变化,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2.难点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讲新课以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忆昔》,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么?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所作。诗中的前三句向我们描述的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这个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溢美成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开元盛世”。

导入二: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批评和意见,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承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政策,下令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还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向下又开启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你了解唐玄宗么?想领略唐朝前期的盛世风采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一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1.“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们得先了解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 武则天死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先是唐中宗复位,而由于他昏庸懦弱,大权落入皇后韦氏及其女安乐公主手中。韦皇后于710年将中宗毒死,开始临朝听政,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但大权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太平公主有拥戴之功,大树私人势力,当时有一种说法,“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可见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712年8月,李隆基在姚崇、宋璟等人的支持下,先发制人,太平公主被赐死于家。不久,睿宗将帝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改年号为开元,李隆基即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至此武则天下台之后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唐玄宗即位前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唐朝一步步走向繁盛。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到,他是怎样做的呢?

(1)重用人才。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说明唐玄宗对人才的重视。姚崇早年为武则天提拔重用,官至副宰相。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助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

(2)除了任命姚崇做宰相外,还特别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3)节俭。开元初,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因为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请同学比较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戒奢从简。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史书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风,一时复振”。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盛世经济的繁荣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王朝经济发展情况,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入手。农业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以农为本。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

(1)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不仅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连边远山区也有。

(2)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南方首先是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唐代的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方法是将稻种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与以前的漫天撒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法比起来,有哪些先进之处?育秧移植栽培推广后,农民可选择健康、茁壮的秧苗移植,保证了收获时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唐代还大量栽种早稻,也就是一种在六七月份就可以收割的水稻。这样,在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的南方就可再抓紧时间种第二次水稻,于是出现了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当时,高梁、荞麦等并非中原的农作物也来到黄河流域安家落户,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3)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唐时的蔬菜新品种有菠菜(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莴苣和食用菌等。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4)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就已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品。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传播茶文化。)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陆羽,唐朝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对茶的起源、茶的形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和水质品第的鉴定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对后世研究茶史有相当影响。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现在有许多茶楼起名叫做陆羽,也是借助他的声望。

(5)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和筒车。

曲辕犁:耕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结构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对比)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看汉代耕犁有一个又直又长的犁辕。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曲辕犁由11个部件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①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看录像)不仅转弯灵便了,还使整架犁体积变小,重量减轻,用一头牛牵引就能运行自如,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节省了人力、畜力。另外,唐代人还对耕犁的其他细节进行了改造。②西汉耕犁已装有犁壁,唐代时加以改进,唐朝的犁壁呈圆形,可自动将土推至两侧,减小了耕犁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③曲辕犁装有犁评,可调节铲入地的深浅,便于深耕或浅耕。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改造,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作中摸索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改造后的曲辕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犁。除了耕地,灌溉在农业生产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人民很早就使用各种水车进行灌溉。

到唐代,由于农业发展很快,不仅平原地区良田万顷,就是山地、丘陵一带的荒地也被大量开垦。为了适应那里的需要,人们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比翻车大得多。同时既节省上人力、畜力,又提高了效率。但它也有局限性,在水势平缓处它无法发挥优势。可见,古代科技是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筒车最适宜用在岸高水低、水流湍急的地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时这种水车就已传到日本。(6)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手工业

丝织业:唐代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繁多,而其精美和织造技术的高超主要反映在当时妇女们多姿多彩、精致华美的服装上。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

出示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中反映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唐代长安的官营丝织业作坊,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是全国的纺织中心。唐代中央政府设有织染署,专为皇室和百官大臣织造高级丝绸。织染署属下有25个作坊,负责不同的工种,可见当时纺织、印染业的分工,已经非常精细。

陶瓷业:图片。除丝织品外,中国的陶瓷器也是世界知名。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制造至此才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唐代人以陶瓷器为日常生活用品,许多精品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时出现了一批制瓷名窑。唐代陶瓷器品种很多,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它们各具特色,其中精品更令人爱不释手。邢窑产品远销海外日本、埃及、印度等地。图中唐朝的白瓷为邢窑烧的白瓷汤瓶,通体呈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闻名于世的唐三彩也是在这时创制的,是陶器的一种。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化学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铅,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透明无色。制作时先在白地的陶胎上涂一层无色釉,然后再涂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进行釉烧。工匠们可以配出浅黄、翠绿、天蓝等色彩。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这表明,当时工匠们对化学原料特性的认识、对火焰的控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本来陶器的特点是胎质粗糙,釉色不透明,但唐三彩却以独特的工艺而引人注目。(影片)这种精湛罕见的工艺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至今它仍以其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而备受世人青睐。唐三彩制作精细,造型独特,很受外国人欢迎。印度、伊朗、埃及、日本、朝鲜和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都曾发现唐三彩制品。由此可见,唐三彩是唐代重要的出口货品。

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人们为获得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就要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交换,因而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也越来越兴旺。商业

唐代繁华的大都会有四个,由西向东依次是哪里呢?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其中,以唐都长安最为富丽宏伟,而它作为一座商业城市,代表了唐代商业的发展水平。总结长安城特点。(1)宏伟壮丽。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带有皇帝至高无上的意思。其南为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护卫皇城与宫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全城南北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有东西二市。(2)坊与市分开。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3)规划整齐。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11条大街,东西横列14条,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全城街道两旁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树榆树,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的唐人诗句,就是对长安绿化和城市布局的描绘。(4)长安城不仅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还居住着很多来自异国他乡的侨民。这些居民在城中从事200多种不同的行业,开设店铺多达几千家,再加上往来商旅川流不息,使整个长安城兴旺繁荣。不仅白天熙来攘往,甚至在夜间也是喧闹非凡,真可以说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灭。长安是一座宽容的城市,以她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曾宴请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者遍及欧、亚、非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长安城以其特有的繁荣与兴旺名闻于海内外,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国际性大都市。

善于总结继承,又做到兼收并蓄的唐朝,也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长安城由此产生了特有的都市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也影响到国外,比如日本(看日本东京平面图)。

同学们,唐玄宗时长安的商业盛极一时,文化也欣欣向荣。达官贵人奢侈享乐。但及时享乐,歌舞升平,未能掩盖社会矛盾的激化,唐明皇对杨贵妃的万般宠爱,使他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3.唐的衰亡

唐朝的衰亡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唐玄宗统治前期,尚能励精图治,勤于朝政,但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后期的年号),渐生骄奢之心,朝政日益腐败。特别是杨贵妃入宫以后,便过起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腐败生活,不理朝政,挥霍无度(有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谁都知道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浪漫故事。但这个故事以喜剧开头,却以悲剧收场。杨贵妃即杨玉环,本是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之妻。后被唐玄宗用尽手段纳为妃。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贵妃的温泉,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南门外骊山北面的山脚,距离西安市25公里,因骊山温泉而得名。华清池是历史上一座著名的温泉离宫御苑,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首先在此建汤泉宫,到唐玄宗时将其扩建为华清宫,规模宏大、辉煌壮丽。每年10月,唐玄宗和杨贵妃便来此居住,到岁末才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之句,即指此。)(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于对杨贵妃的宠爱,他把国家大权先后交给了“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李林甫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擅权跋扈。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他依仗自己是杨贵妃的堂兄,身为宰相兼领40余职,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广收贿赂;无德无能却刚愎自用,胡乱处理政事,赏罚无章,致使这时朝廷的政治更加昏暗。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正当唐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时,幽燕边塞响起了反叛的战鼓。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政局紊乱,内地兵力空虚,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后西下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将士兵变,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后继续西逃至成都。当时杨贵妃年仅38岁。(有传说杨贵妃当初没有死而是去了日本,有人在日本见到过贵妃墓,已成为千古之迷,但是,唐玄宗晚年是凄惨的,很是孤独,失去杨贵妃对他打击很大,政权又落到了儿子手中,他命人画了一幅杨贵妃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宫殿里,每天观看,正像《长恨歌》最后两句所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叛乱,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后史思明又杀安庆绪。最终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757年,唐军在少数民族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给叛军以沉重的打击。763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自缢而死,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安史之乱使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司专权,朋党之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875年,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唐朝在这场农民大起义中走向瓦解。公元907年,这个强大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了灭亡。907年,被节度使朱温所灭。

(三)、巩固练习

1.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 2.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6.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C 6.D 见本课随堂练习。参考资料

1.杜甫的《忆昔》

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2.唐玄宗和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睿宗朝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29年(712~742)。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历史上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为肃宗。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开元年间玄宗比较重视吏治,任用贤才姚崇、宋璟为相,精减冗官;也注意发展经济,采取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兴修水利和组织垦荒等;还重视文教科技的发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学家一行改造新历,测量子午线。同时,在和睦周边民族,安定边疆,以及对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贡献。3.姚崇 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却侃侃而谈,提出十项建议,史称“建言十事”。这十项建议包括: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营造佛道寺观、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以礼相待、纳谏从善、以两汉外戚专权为戒等。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相。姚崇为相后,兴利除弊,选用贤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开元九年(721),姚崇病故。

4.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亦满”(《元次山集》)。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口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5.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6.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7.唐朝的蔬菜新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8.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方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当时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9.陆羽和《茶经》 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对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和水质品第的鉴定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对后世研究茶史有相当影响。据《太平御览》记载,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10.曲辕犁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2)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11.筒车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12.姚崇捕蝗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蝗灾。当地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响,纷纷烧香磕头,祈求上天保佑,满朝文武也都束手无策。姚崇向皇帝上书,引用古代《诗经》和东汉光武灭蝗的诏令,说明灭蝗才是积极的办法。他建议唐玄宗派遣“捕蝗使”,去山东灭蝗。姚崇上书受到许多朝臣反对,他又力排众议,说服玄宗迅速行动。玄宗终于同意派使捕蝗,并强调:“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在灭蝗过程中,姚崇奖勤罚惰,对那些迁延不积极捕蝗的地方官吏严加申斥,说“古之良守,蝗不入境。今不治蝗,正证明无德可言”,发牒催促治蝗。结果灭蝗取得很大成绩,仅汴州就捕蝗14万石。此后,山东再没有酿成重大蝗灾。他的治蝗行动受到高度赞扬,人们说:“姚崇为相,忧国如家,爱民如子。” 13.唐代的丝织业

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

绫是以斜纹组织起花,光如镜面的丝织品。绢是用生丝织成的一种平纹织物,主要产于唐代北方。绢的显著特点是质轻,《太平广记》记载有一种轻绢,一匹长四丈,重量只有半两。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代绢幡,都是用一种几乎透明的薄绢制成的,挂在佛堂的过道上,不阻碍光线。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纱是一种表面布满纱眼的丝织物,亳州轻纱由于过于精薄,入手如无重量,做成衣服,真像身披轻雾。这种轻纱就是唐代贵妇“嫌罗不着爱轻容”的轻容纱。新疆吐鲁番发现的一件深红色轻容纱,菲薄精巧无比。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物。益州、扬州的锦最负盛名。蜀锦绚丽多彩,精美绝伦。

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黄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等六色,青、蓝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等六色,绿有胡绿、叶绿、果绿、墨绿、豆绿等五色,连同黑白二色,共二十四色之多。14.唐代陶瓷业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制造至此才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也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那时出现了一批制瓷名窑。邢窑及四川大邑的白瓷,胎质坚致,釉色洁白。杜甫咏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清脆的玉声)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越州的青瓷瓷土细腻,胎质精薄,瓷化程度高,釉色晶莹润泽。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滴翠。陆羽评青瓷白瓷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玉(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这些评说,是抓住了名窑瓷器的不同特点。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化学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铅,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透明无色。制作时先在白地的陶胎上涂一层无色釉,然后再涂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进行釉烧。工匠们可以配出浅黄、翠绿、天蓝等色彩。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这表明,当时工匠们对化学原料特性的认识、对火焰的控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15.唐都长安

唐朝首都长安城,在隋朝兴建时称为大兴城,但习惯上还是称长安城。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旧制,不断修建,更加宏伟壮丽。长安城布局特色:(1)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其南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坊市分置。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这可说是宇文恺当年设计长安格局时的中心思想。(2)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东半部设万年县,有东市;西半部设长安县,有西市。东半部54坊和西半部55坊绝大部分对称,因修兴庆宫、大明宫稍有变动。(3)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东西横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全城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白居易给张籍的诗中所说“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反映这一情况。宫城和皇城内,多种梧桐柳树。(4)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坊的结构是封闭式的,各坊都有围墙,住宅的门都在坊内。除皇城以南36坊只开东西两门,仅有东西大街外,其余各坊,皆开东西南北四门,都有由一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构成的十字街。东西两市,四面各开两门,各有两条东西街、两条南北街,构成“井”字形街道,把市场分为九个方块。每方的四面都临街,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四围,同行业的店铺,集中在一个区域里,叫做行。东市有220行(有的说120行),西市“市内店铺亦如东市”。西市是长安城商业集中之地,也是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

16.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韩昌黎全集•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今京师之人,不啻(chì止)百万。”《韩昌黎全集•出门》:“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说长安有百万人口。《唐都长安》中说:长安、万年二县共领户8万余。按一户10口推算,长安居民为80万,加上皇族、士兵、奴仆、僧、尼、道、冠(女道士)、少数民族、外国客人,长安人口可达百万。本目标题出自上述韩愈的诗,“百万家”应是虚指,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因为如果按一家10口计算,百万家当为1000万口,与实际情况不符。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融洽,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人口,十分可观。仅贞观时迁居长安的突厥族人就有一万家,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有百余人。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会聚长安,使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长安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道东壁的礼宾图,生动地描绘了中外友好往来的场面。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很多波斯人长期甚至世代留居长安等地。波斯人李元谅在唐朝官至尚书左仆射、镇国军节度使。波斯商人很多从事珠宝行业,大多住在西市,也有的经营普通商业。长安两市有波斯邸(专供波斯人居住或存放货物之处)、波斯酒店等。

长安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外国商人云集京城,兴贩贸易,使长安东西两市商业兴隆繁盛。仅见于历史记载的,两市行业就有铁行、肉行、笔行、大衣行、鞦(qiú,牛马后部的革带)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行、药行、秤行、绢行、麸行、鱼店、酒肆、帛肆、衣肆、寄附铺(寄卖所)、波斯邸等等。唐代后期,两市繁荣达到极盛。大小工商业在两市周围和城门附近各坊发展起来。如崇仁坊“一街辐辏(fú còu,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这说明中唐以后,长安城工商业的发展,在地区上已突破两市的范围,在时间上也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在国内国外影响很大,日本的平安京(西京)就是仿照长安建设的。17.安史之乱

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杂胡。本姓康,从后父安延偃姓,改姓名为安禄山。安禄山善于逢迎,他结纳李林甫,讨好杨贵妃,称贵妃为义母,骗得唐玄宗宠信。他兼领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范阳(治今北京)三镇节度使,所部兵力达十五万之众。安禄山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有可乘之机,于755年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反唐。叛军很快席卷河北。“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十二月攻陷洛阳,756年正月称大燕皇帝,接着击溃潼关守军二十万,占领长安。

安禄山身体肥胖,大腹便便,下垂过膝,体重300斤。自起兵反唐以来视力衰退,又有疽病,因此性情极为暴躁,左右服侍,稍不遂心,动辄鞭打,甚至杀死。他称帝后,深居宫中,学唐玄宗的享乐,声色歌舞,骄奢淫逸,难得接见将领,凡事都通过幕僚严庄传话。严庄虽然受到重用,也难免挨打。小宦官李猪儿被打的次数更多。安禄山想立爱妾所生的幼子庆思做后嗣,严庄便和安庆绪勾结,指使李猪儿刺死了安禄山。757年正月,安庆绪即位。

史思明原是安禄山亲信,突厥族人。安禄山叛唐后,他南下攻占河北13郡,被安任命为范阳节度使,统兵8万人。安庆绪杀父安禄山称帝,他不服,降唐。不久再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杀死安庆绪,还归范阳,称大燕皇帝,出兵攻占洛阳。761年被儿子史朝义杀死。

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旧唐书•回纥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一片荒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这诗句描画了由于战乱,广大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18.唐末农民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起于875年,止于884年,由王仙芝、黄巢领导。875年,王仙芝、黄巢起兵反唐。第二年,二人分兵作战。仙芝战死,黄巢自称黄王,号冲天大将军,众至十余万。黄巢起义军流动作战,曾转战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诸省,号称百万。879年,起义军大举北伐,发布讨唐檄文。880年攻克唐朝东都洛阳。881年初西破潼关,进入长安,受到百姓夹道欢迎。黄巢向群众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同年,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不久长安为唐军包围,供应困难。882年,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883年,义军退出长安。884年,黄巢退兵至泰山狼虎谷,兵败被杀。

七、视野拓展

1.茶树的栽培和茶叶采摘加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传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汉代及汉代以前,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一带即已成为茶业的中心。不仅有以茶命名的地名,而且还出现了茶市。但唐代以前所饮茶叶,主要以是采集野生茶为主,栽培可能尚不普遍。就连《茶经》中也很少关于茶树栽培的记载,而仅仅提到“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但是在《茶经》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唐朝全国产茶地已有五十多个州郡。除南方老茶区之外,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区也都有茶叶生产。这些新发展起来的,或是即将发展起来的茶叶产区急需了解有关的茶树栽培技术与经验,于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出版的韩鄂《四时纂要》一书中有“种茶”和“收茶子”两节的出现,对茶园的选择、茶树的种植、茶园的管理和茶子的收藏等作了翔实而又较为全面的记述。《四时纂要》认为,茶有二个特点,一是“畏日”,是一种喜阴作物,因此,适合种于“树下或北阴之地”,所谓“树下”,即“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北阴之地”,即背阴之地。但不定是指山坡的北面,因为在《茶经》中已指出:“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摘,性凝滞。”二是“怕水”,“水浸根,必死”,因此适合于种植在“山中带坡峻”之地,因为山坡上排水良好;若在平地建茶园,则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茶经》中也有同样的看法,“其生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把这两个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是茶树适合于种植在背阴的山坡上,即《茶经》所说的“阳崖阴林”,向阳且有树木荫蔽的山坡是种植茶树最好的生态环境。《四时纂要》介绍的种茶法是一种“区种法”。先是开坑,每坑圆三尺,深一尺,坑间距二尺,每亩二百四十坑,在整地施肥之后,每坑播子六七十颗,覆土厚度是一寸。第一年不要中耕除草,而要注意防旱,要求“旱即用米泔浇”;第二年,则在中耕除草的同时,还要注意施肥,但肥不能施得太多。平地茶园还要注意开沟排水。第三年,则可能采摘了。茶子受冻,不得生发,因此,收藏时必须注意防冻。方法是“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之。”《四时纂要》“种茶”和“收茶子”两条记载,是已知有关茶树栽培和管理方法最早最详细的记载,后世一些农书或茶书有关茶树栽培的记载都未超出本书的内容。

话要说回来,《茶经》虽略于栽培,但对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却非常在意。陆羽认为,“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之累也”。陆羽所记主要是指长江流域的春采,即二、三、四月间。采摘时间,晴天“凌露采”。采摘标准为“长四、五寸”的粗壮嫩芽(带梗)。还要根据土壤状况来决定采摘,“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如果生长在土壤瘠薄的乱草丛中,“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还要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陆羽提到的是饼茶的加工方法。这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茶叶加工方法。此前茶叶的服用方法是将采集来的野生茶叶放入水中煮沸后,连叶茶水一同食用,就象吃蔬菜一样。而饼茶是采来茶叶后,先放入甑中蒸,再用石臼、木杵捣,拍打成饼,焙干后,用荻(芦苇)和蔑(竹条、竹片)穿起来封存。即陆羽所说的:“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陆羽还将加工出来的成品分为八个等级。唐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茶叶加工方法,即散茶法,将茶叶微蒸之后,摊晾,用手揉捻、烘干、饮用时随时冲泡。这种方法也就是今天最流行的方法。2.农业生产的兴盛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隋、唐初期所实行的土地政策“均田制”,检括人口,减轻徭役等措施,也在客观上为农业生产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还鼓励垦殖,把增加人口,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考核地方官吏,并进行奖惩的标准。这一切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隋朝建立仅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今山西太原)库布帛各数千万”。以致唐朝建立二十年后,隋朝所留库藏尚未用尽。唐朝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开元、天宝年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政府仓储粮食约达一万万石。唐政府因而不断修筑和扩大隋代所兴建的仓窖。以含嘉仓为例,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探查,该仓的粮窖259个之多。最大的窖,窖口直径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直径亦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在己发掘的6个窖中,其中一个尚留存有大量炭化的谷子,据此推测,此窖储粮在50万斤左右。由这些可看出含嘉仓所储藏的粮食之多,也反映了隋、唐农业生产的盛况。

安史之乱(755年)以后,中原动荡,北方人民大量南移,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安史之乱前,南粮北调的局面就已形成,时称“北运”。安史之乱后,北方最重要的农业区河北、河南两道大部分地区处于分裂割据与半割据状态,战祸连绵,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朝廷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区,主要为关中、淮南、江南东西、剑南、山南、岭南等道,而在这些地区中,只有江南东西道、剑南道等地区比较富庶,因而南方开始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贞元八年(792年)权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湖南、江西诸州,也“出米至多,丰熟之时,价亦极贱”。湖南的“潭、桂、衡阳,必多积谷,关辅汲汲,只缘兵粮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沦波挂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难怪当时就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说法。到了唐末五代之后,南方农业生产已稳定地超过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态势在农田水利的兴修上也得到了反映。3.三彩工艺的形成有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1)以单色釉到三彩釉的发展

这是三彩工艺发展的主要过程,这个过程从汉铅釉陶发明到唐三彩出现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自两汉至隋唐,单色铅釉陶均作随葬明器,即使在三彩最流行的武则天到玄宗开元期间,唐墓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单色铅釉陶明器。绿釉羊圈

变色釉──铅绘陶技术会一度中断,到北魏时才恢复。和汉代相比,技术已有改进,能将各种颜色和釉施于一器。或黄、绿、褐三色并用。这种工艺以一种色釉为底,再在底釉上加彩,和唐三彩以多种色釉融合辉映的施釉方法不同,但无疑为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前提。黄白釉骑马乐俑

三彩釉──三彩釉实际是多彩釉,用黄、绿、白、红、蓝、黑等釉同施一器,经交融、流串和晕散呈现千变万化的瑰丽画面。三彩牵驼胡俑

(2)从单色釉彩绘到三彩釉彩绘的发展 唐三彩的主要用途是做随葬明器,明器中的三彩俑又脱胎于彩绘陶俑,因此唐三彩中的各种俑都保留着身体施釉,局部彩绘或彩绘贴金的方法。单色釉彩绘──这种方法初唐时已见。

变色釉彩绘──这是随变色釉的采用而出现的方法。器物先按需要在不同部位施釉,然后在釉上彩绘贴金。

三彩釉彩绘──在整个三彩发展的鼎盛期,釉上彩绘或贴金的方法仍在运用。目前所知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是公元698年独孤思贞墓的三彩器。三彩女侍俑

(3)从釉彩装饰到胎体装饰的发展

唐三彩俑、三彩动物之类本身是雕塑作品,是胎体和釉彩装饰的结合。另一类器皿,在釉彩装饰的基础上,逐步采用胎上帖花、暗花和模印的方法。这里仅从唐三彩装饰发展的过程来看贴花、印花和模印。

贴花──在胎上贴模印的纹饰,然后施釉彩,这种方法八世纪出现,南方的长沙铜宫窑也有同种方法。

暗花──唐三彩的暗花是以刀刻或模印而成。三彩的暗花装饰对辽、宋的三彩产生很大影响。

模印──造型奇特纹饰又复杂的器皿采用模制的方法。模压纹饰精制丰满,凸出如浮雕,经三彩釉色的衬托,更显得高贵和华美,成为唐三彩的经典之作。4.唐朝

武德元年(618),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曰: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又增二州六县。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州县数殆同贞观,然羁縻州郡,不在此数。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为十五道采访使。复于边地置十道节度使、经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五府。其盛时疆域东至安东府(治今朝鲜平壤),西至安西府(治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治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治今蒙古哈拉和林)。安史乱后,河西、陇右陷于吐蕃,至大中(847~860)、咸通(860~874)始复。乾符(874~879)以后,天下大乱,至为衰败。天佑元年(904),朱全忠迁唐都于洛阳。至四年,哀帝李逊位于梁,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论者以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祚短,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史任务。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复次,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篇6:开元盛世教学方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A.581年B.589年C.618年D.626年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B.杜如晦C.房玄龄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A.吕后B.慈禧C.武则天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长安2.李世民贞观唐太宗3.(1)三省六部制法律进士科政绩(2)农业

4.经济贞观之治5.官僚贵族殿试发展生产6.开元盛世7.姚崇8.吏治税制9.开元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2.A3.D4.C5.D6.A

7.(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使者带回来,我看了看,字写的很乱,惟有前数行稍能分辨。魏征说:“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有的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只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的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太宗又说:“这是魏征未写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过错时,随时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下一篇:《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填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