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人才政策

2024-04-17

服务业人才政策(共8篇)

篇1:服务业人才政策

浅论人才服务业发展

人才服务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服务业走过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并取得辉煌成就。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人才服务业前景美好。由此,笔者就人才服务业的未来之路作一点浅陋之谈,供交流。

一、人才服务业面临的机遇

1、发展人才服务业政策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人才工作、人才服务工作、就业促进工作、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还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无论是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业促进法》,还是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些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为加强人才工作、加快人才服务业发展、大力促进就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法制保障。

2、十七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机遇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全会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诚然,人才服务工作也应该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和深刻认识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紧扣大局,服务大局,找准人才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保为经济建设、为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服好务。

3、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决定》强调,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 1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决定》还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政策、资金、项目等的扶持外,更重要的是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实力支撑。人才服务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把工作的重心调整到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自身领域为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机遇

大部制机构改革使人才服务业的发展面临了难得的体制性机遇,它为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组建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方面加大了传统人事、劳动部门的机构整合力度,另一方面实现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有机统一。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大部制改革为人才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消除了体制性障碍、革除了机制性弊端、开拓了广阔思路、开辟了无限出路。

二、人才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1、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带来了全球范围的企业裁员倒闭,一大批企业破产、裁员、减薪。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金融危机在2009年底之前将导致2000万人失业,并且数量还可能会进一步上升。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华尔街和金融业,还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冲击,从而导致房地产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IT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量失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不例外,很多在国外的中资企业不得不减少产能、关闭工厂、裁减员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也面临寒冬,国内其他实体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不少公司近期都宣布大幅裁员。从前人才需求较大的房产、外贸和制造等行业的招聘职位大幅缩减。广东人才市场进场招聘的企业同比缩减近半。上海职场已明显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企业校园招聘计划锐减,不少企业还取消了今年的校园招聘。2009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约有600万,再创新高。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人才需求大幅下降,将直接冲击人才服务业的发展。

2、保持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挑战

为应对日趋严峻的经济金融危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国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并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具体要求。中央“保增长”措施中,以“三农”问题、低收入问题、就业社保问题、地震灾区重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技术进步问题等为重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给人才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3、行业竞争带来的挑战

我国人才服务业从诞生开始,发展时间只有20来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才服务业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开放,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人才配置市场化的挑战。世界一体化使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的界限减弱,人才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间自由流动,并且呈现加剧趋势。三是外国人才服务机构竞争的挑战。入世之后,外资人才服务机构纷纷进入,使国内人才服务业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垄断转向竞争,掀起了人才服务行业竞争的热潮。四是行业民营人才服务机竞争的挑战。行业人才服务机构的不断设立和民营人才服务机构的迅速崛起,也加剧了人才服务行业的竞争。

4、自身发展创新带来的挑战

一是行业管理法制化的挑战。入世后,人才服务业遇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缺乏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缺乏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市场的经验,在行业准入、行业调控和行业监管等方面都有一个适应和完善的过程。二是行业服务标准化的挑战。外资人才服务机构除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较高的服务手段、较好的技术水平、较活的运行机制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能够迅速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三是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挑战。我国人才服务业大致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一块是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并且前者占绝对主导地位。就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而言,因其固有的纵多障碍和缺陷,难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做大做强。如何协调好公共服务与市场竞争,如何进行科学治理和现代化管理,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大规模、做强品牌,都需要我们认真思索。

三、人才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1、紧扣需求

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当前应着重研究应对经济危机、保持国内经济增长、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促进就业、实施人才强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点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服务业的要求。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在人事人才领域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将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在人才服务工作的具体领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2、完善体系

人才服务体系大致包括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化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公益型人才市场作为主导型市场,将市场经营性项目从政府人事部门及所属才服务机构逐步剥离。提高我国人事人才立法的层次,出台专门的、配套的政策法规,使其与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形成体系。为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法制保障。

3、服务升级

今后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应当重点解决好服务升级问题,努力在进一步做大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优化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一是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创新高层次人才考核与选拔机制,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二是结合当前的经济大局和经济政策,吸引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三是强化网络招聘。网络已经成为招聘求职的主渠道之一。

四、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人才服务业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人事部门及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应以承担公共行政服务与社会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应当成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力量,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公益型人才市场作为主导型市场,不断加强业务建设和规范服务,建立起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体系,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的双向需求。立足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本着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服务的宗

旨面向社会、服务市民。将市场经营性项目从政府人事部门及所属才服务机构逐步剥离是一个趋势。只有建立在政府与市场清晰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定位与实施政府行为。

2、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按照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作的报告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3、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发展相应的人才服务:

(1)创新高层次人才考核与选拔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为使他们的个人贡献与报酬之间能够达成有效的相关性,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摒弃传统的、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细致的分工体系下的精确 定位,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按照现代数学的模糊概念,采用成果中心制——对高层次人才的劳动只考核成果,不规定具体时间,员工只需在所要求的期 限内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即可获得薪酬;创新高层次人才选拔机制,要按照发展的标准,克服论资排辈、求个责备、迁就照顾、片面平衡等条条框框的制约,关注其政治头脑、个人品行、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建立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岗位,引入竞争上岗制度、任前公示制度和引咎辞职制度,扩大群众对选人用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进 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

(2)建北部湾人才“试验区”。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经验,将北部湾经济区建成广西人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先行区”。在试验区内,急需的紧缺高端人才可“来去自由”,不但办理引进手续“特事特办”,实现“无障碍进出”,在经济区内各市间也可实现“无障碍流动”。此外,北部湾经济区各市重点事业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特设岗位申请,开展专才特聘试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专才特聘按照合同制管理,实行协议工资制或年薪制,也可探索试行项目工资分配办法。

(3)通过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扶持导向,培养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把懂经营、会管理、热心村级事务的乡土

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特别优秀的及时推上村“两委”工作岗位,同时为他们报考公务员提供优惠条件。通过 “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贵港市首席技师”、“全市种养大王和种养能手”等评比活动的推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实现培养一批能人,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大学毕业生就业导向与中小企业需求相结合。随着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逐年在增加,加之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把就业的眼光投向大型企业,不愿走入中小企业。现实的情况是大企业在高校大规模招入主要是希望获得高素质人才替代企业现有的低素质作业人员,真正能够提供管理、技术岗位的机会不多。而单个中小企业大多希望人尽其材,好钢用到刀刃上,主要提供管理、技术岗位的就业机会,同时,中小企业的整体需求量大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的教育引导,将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导向到去中小企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加大对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理解到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所应承担的培养各类人才的社会责任。这些措施可以缩小大学生与中小企业在就业观和择业观选择方面的差异,有利于大学生与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实现各方的多赢。

4、加强人才服务机构的网站建设。网络求职具有信息量大且更新快,功能强大、效率高,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青睐,网络已经成为招聘求职的主渠道之一。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网络招聘将保持40%的年增长率。目前,以中华英才网、51Job、智联招聘等为代表的网络招聘企业占据了近四成的市场份额,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这方面发展很不平衡,还有较大差距,叫得响的人才网站比较少。因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网站建设尤为重要。

倪剑辉

2011年4月9日

篇2:服务业人才政策

温家宝曾在两会上,研究部署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会议指出,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对家政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家政业风险保障。各省也积极响应,纷纷制定了家政服务业发展政策。以四川省为例,政府部门发布《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给予3年免征营业税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家政人员的培训,家政人员一经测试合格,即颁发合格证书。

篇3:服务业人才政策

一、乐清服务业的人才政策现状

从乐清服务业发展需求出发, 乐清市委、市政府, 近年来虽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笔者认为这些政策, 大都以原则性提出倾斜, 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运行模式尚待化解, 而且还存在好多问题急待解决。

1、服务规模结构小散, 产业竞争力不强, 如乐清小商品等市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兴起, 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 其规模和结构远落后省内外其他服务业发达地区。传统的小商贸、小餐饮、小市场、小地产等占很大份额, 缺乏综合性, 上规模的大企业或城市综合体,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其他像餐饮, 物流, 信息, 服务等行业也是一样, 单体规模小, 总体质量低。同时, 科技研发, 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档次水平都不高。

2、行业发展速度缓慢, 要素集聚水平较低。再加上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 导致商贸流通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

3、政府资金、政策扶植不足, 制约市场做大做强。使服务业处于低, 小, 散的状态。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1、在全球面临经济困难之下, 人才的政策各具形态, 这对于乐清如何制定符合乐清特色和符合产业要求人才政策将是一个重要考验, 人才政策的优劣判断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根据乐清传统优良文化, 对于改革三十年来形成的“以商带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乐清模式具有功不可磨的作用。但任何一个事物总是有利有弊, 是优点但有可能是缺点。另一方面, 乐清的商人又具有浓厚的投机特性, 趋利十分明显, 而现代饮服业也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行业, 要转变观念, 对人才隐性的价值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人才政策的实用性如何摆在制定人才政策专家或行政官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2、继续完善人才政策, 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服务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关键, 建议政府对这方面, 如何扶持, 资金渠道如何安排、机构设置、人才培训的生源如何解决等等, 应引起重视, 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3、人才服务业行业间竞争带来的挑战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又是一个考验。我国人才服务业从诞生开始, 发展时间只有20多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才服务业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曾几何时, 人才服务业民间机构发展迅猛, 随着实体经济的衰退和行业竞争的加剧, 许多民营人才服务机构已退出市场, 但新一轮的竞争更加的强烈, 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表现为人才服务业的竞争。一是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开放, 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人才配置市场化的挑战。世界一体化使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的界限减弱, 人才的自由流动将更为频繁。三是各类人才机构竞争的挑战。从国外、省外、市外知名机构和民间人才机构已逐步渗透我市, 人才服务业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垄断转向竞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建立较有力的人才服务机构与之相适应, 扶持我市人才服务机构是我市人才政策制定的另一个课题。

4、建设一支必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 形成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大军, 对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化、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既要具有非常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又要具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 素质高、技能强的服务业创新型人才。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本质属性是掌握了必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知识, 练就了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 具备了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即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 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 熟练掌握现代服务业专门知识和技术, 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 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能够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见,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职业特征明显, 职业岗位重要, 社会需求急迫,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职业特征, 努力掌握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 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脱颖而出, 使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步入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5、制定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加大人才培训投入政策。在企业加大培训投入扶持政策上, 政府一直都制定一些倾斜政策, 如加大税前列支, 允许企业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比例、所得税减免等等,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 由于所得税法的制约, 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是否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可以从财政支付角度进行盘点, 在地方分摊的企业所得税中占一定百分比, 用财政支付方式进行贴补扶持, 由此对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训投入政策应独立制定规则。同时对国有服务业企业培训投入列入重点考核项目之一, 并加大国有企业人才培训支出的预算管理, 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

摘要:本文针对乐清服务业的现状, 以人才政策为先导, 提出几点对策, 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篇4:刍议我国服务业人才安全问题

[关键词] 服务业人才人才安全

一、“人才安全”的提出背景与误区

1.“人才安全”提出的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日益发展,在国家之间、地域之间、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竞争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人才本身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层次的相对性、本质的创造性和本身的趋利性等特点,使得在人才流动、人才位移的过程中,对原组织的利益造成侵害,由此,人才安全问题开始得到重视。

目前,国际上并无“人才安全”的提法,只有人事风险的概念。所谓人事风险,是指工作人员出于利益动机,以“跳槽”或窃取组织机密、携走核心技术、工艺诀窍、设计图纸、客户网络、研发成果等知识产权的方式,致使当事人所在组织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受到人事风险侵害的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地区,小到一个企业或机关、事业机构 。

而针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入世后外资企业大举进入的现实,我国的人才安全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多样更复杂,如海外优秀学子留学不归、人员严重闲置浪费等等。因此,在我国,人才安全有其特殊的含义和范畴。

2.对人才安全认识的几个误区。虽然目前从国家到行业,对人才安全问题已经非常重视,但是对“人才安全”的科学内涵还是模糊和有争议的,对人才安全的认识至少以下四种观点:

(1)认为人才安全是因用人不当或人才流失而造成泄密等危及组织利益的安全问题,核心是留住关键人才,避免核心机密的流失。

(2)直接将人才安全与人才流动对立起来,认为人才安全是人才流动的直接产物,维护人才安全就是要限制人才流动。

(3)认为人才安全是一种制度而非一种机制,它是国家主管部门的事,与各地区,各单位的人事工作无大关系,主张不提或少提人才安全。

(4)认为人才安全只涉及到国家科技、金融、外贸、国防科研等部门,其他行业则不涉及。

这些观点或以偏概全或将问题简单化,或忽视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发展状况,都不足以解释实践中的人才安全问题。只有明确人才安全的科学内涵,才能有助于深入研究“人才安全”问题。

二、人才安全的研究综述

1.关于人才安全的概念研究。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2002)认为,对人才安全的理解,目前国内的学术观点还不一致 。阅览文献,总结对人才安全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徐颂陶(2003)把人才安全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关键核心人才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 。核心人物主要是掌握国家或单位的军事、科技、经济、金融等核心信息、技术的关键人物。

杨河清(2004)认为人才安全,是指人才系统的运行对组织发展与安全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人才安全交织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安全之中,处于各种安全问题的最深层,是最本质的安全问题。

陈全明、张翔(2003)认为人才安全问题是由于人才流动所引致的组织机密泄漏、经济资源流失、核心和关键技术外流,进而损害组织整体利益的现象。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闲置浪费严重,特别是人才流失所导致的人才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赖华子(2004)认为人才安全制度是指防范或减轻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级人才流失对原用人单位的负面影响,进而减轻乃至消除人才外流对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的一种安全保障制度 。

林泽炎(2003)认为人才安全不是指人才本身的人身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在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竞争中,不会因其无序或过度流失而使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竞争优势受到损害或威胁 。

田志峰(2005)认为国家人才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国家人才安全是指因工作在国家机密岗位、掌握国家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发生的人才安全问题;广义的国家人才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人才资源及其开发运行系统免于遭受外部势力的侵害,以维护国家人才资源的稳定性,保障国家人才需求,保持国家的综合实力,避免因人才资源给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带来风险和危害。

王红乾(2004)认为“人才安全”不是人才自身的人身安全问题,而是人才资源配置安全和人才资源供给安全的结合,是缘于人才问题造成的危及组织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战略利益的组织安全问题。“人才安全”实际上是指国家,地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事业进步的合理匹配和协调增长,免于危险或没有危险,不受威胁或不出事故,有利于主体生存发展的客观状态。

2.关于人才安全的研究角度。王志军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千方百计争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来论述“人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的“核心”(2001);许慕霖则从美国因人才流入获得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来呼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安全(2003);赖华子、詹明、茆明认为人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核心问题,面对国际人才市场一体化的挑战,我国应该从建设和健全人才法制着手,从而保障人才安全(2004);陈江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科研体制的改进是人才安全的保证(2003);杨红伟建议从信仰、薪酬、环境创新方面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全机制(2002);国务院发展中心的林泽炎博士认为构建人才安全管理体系是涉及政府、用人单位、人才和中介机构等多主体以及政策、舆论、机制、制度、技术等多层面的“系统工程”(2003);何章华认为我国人才安全及风险防范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人才高频流动密切相关(2003);朱松山和王效国主张建立人才安全预警机制以保障国家人才安全,对人才市场的进行监控(2004);王肇军认为通过竞业避止来减少企业由于人才跳槽造成的危害(2002);曾毓敏提出涉及法律、薪酬、激励等方面的引领人才安全的十大举措(2002);桂昭明从科研人员、军工人员、优秀学子三个层面论述国家人才安全(2003);边慧敏、郭志刚(2003)、朱利平(2005)、黄海燕(2003)都对企业的人才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宋斌、张卫东(2003)根据人才流失现状、人才流动发展趋向来构建留人机制。

3.人才安全的研究框架总结

从以上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人才安全的概念理解和研究角度具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笔者对以往研究归纳总结如下:

人才安全文献研究框架图

通过以上框架图可以看出:目前对宏观层面上人才安全的研究成果较多,认识也比较深入;而对微观層面上人才安全因素的研究不足。

三、人才安全的内涵研究

笔者曾与几位服务业服务业管理者就服务业服务业人才安全问题做访谈,他们的观点是服务业并不涉及人才安全问题。理由一是自改革开发以来,服务业最早与国际接轨,所以,因“入世”带来的冲击力远远小于其他行业;二是服务性行业没有什么核心机密,因此谈不上“安全”问题。显然,他们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那么?服务业是否存在人才安全问题呢?我们不妨做出以下分析:

1.简单地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服务业经营者拥有人才资源、无形资产资源、固定资产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既然人才是生产要素之一,就必然会象其他要素一样,有损、耗、失等风险,就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安全状态。既然人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就必然会在资源配置和供给方面有不均衡,并因此影响服务行业中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2.从安全科学的定义看,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3.从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来看,安全与危险在所要研究的系统中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伴存在。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绝对安全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其次,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现实的;再次,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即,安全对于人的认识而言具有相对性。危险的绝对性表现在事物一诞生危险就存在,中间过程中,危险可能变大或变小,但不会消失,危险存在于一切系统的任何时间和空间中。不论我们的认识多么深刻,技术多么先进,设施多么完善,危险始终不会消失,人、机和环境综合功能的残缺始终存在。

4.从我国业人才现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服务业人才存在着供给短缺危机、人员素质不齐、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流动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服务业人才安全是人才问题与服务业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战略利益之间的和谐程度。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目标集合”。包括以下范畴:

人才安全是一种企业文化:在服务业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活动中,保障人才系统的完好运行的观念。

人才安全是一门管理艺术:通过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达到人才的平衡稳定,合理更新,从而保障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人才安全是一种机制:通过有效的协调、管理,激励人才,激活人才。

人才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服务业企业对人才的投资得到合理回报。

人才安全是一种伦理道德:是服务业企业人才与服务业企业间建立“诚信”的心理契约。

因此,我们不能有走入对人才安全认识的误区,狭隘地理解人才安全,否认或忽视服务业人才安全问题的存在。而应通过对人才安全态势的研究,考察服务业人才安全状态和抗风险能力,以建立健全人才安全制度,改善人才安全保障环境,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安全保障体系,获取相对安全利益,追求相对安全目标。

篇5:佛山服务业人才薪酬调查报告

展望

预计明年增长8%~10%

佛山薪酬水平到底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向呢?一个总的看法是:保持上涨趋势的同时增速放缓。

对佛山市服务业人才薪酬水平在2014-年的发展趋向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佛山2014年经济依然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以及社会管理都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这为佛山市人才的薪酬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佛山把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作为20 14年重要工作任务,研究出台更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因而初步估算,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佛山服务业人才薪酬水平增长的速度预计在8%~10%左右。

注:此次服务业人才选取了最能代表佛山服务业水平(既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十大支柱产业即金融业、批发/零售业、通讯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代理服务业、维修服务业、娱乐业等,还选取了物流业和会展业,共12个产业。

薪酬是指税后月薪,即包括工资、奖金、补贴在内的所有现金收入的一个月的平均数。调查范围限于私营、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人才,发出问卷2050份,分布五个区,获取有效问卷1468份,问卷有效率为71.6%.

满意度

近三成人表示不满意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对自身薪酬满意的只有24%,不满意的则有29%,还有45%的表示“一般”。

具体到所调查的十二个行业,非常满意的比例都不高,有的只在3%左右,只有物流达到6%,金融8%、通讯为4%.

在不太满意方面,超过20%的有许多行业,其中维修业位居前列36%,餐饮业位居第二为35%,依次是:旅游29%、酒店29%、娱乐26%、批发/零售23%、房地产23%、代理21%、会展20%等。

流动性

不少行业流动性较高

报告还对服务业人员的工作稳定性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不少行业的流动性还是比较高的。

篇6:服务业人才政策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此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由秀洲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旨在了解秀洲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基本状况,为下一步引进、培育现代服务业人才,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资料与依据。请如实填写后,并于2010年10月25日前把电子稿发到jxrc01@163.com邮箱,联系电话:82721856。

真诚感谢您的合作!

一、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性质:()

A、国有B、中外合资C、外商独资

D、港澳台独资E、股份制F、私营G、其他

2、行业构成:()

A、现代服务业:①、现代物流②、科技与信息 ③、文化创意

④、会展旅游⑤、专业市场

B、传统服务业:①、餐饮娱乐②、房地产业③、商务服务

④商贸流通 ⑤金融业

4、现有员工数人,其中大专以上员工人。

职业构成:

中层管理干部____人,研发人员____,技术人员___人,行政人员___人,其他人员___人。

学历构成:

博士___人,硕士___人,本科___人,专科___人,专科以下___人。

职称构成:

正高级职称及以上___人,副高职称___人,中级职称___人,初级职称___人。

年龄构成:

50岁以上___人,40-50岁___人,30-40岁___人,30岁以下___人。

来源地构成:

本市___人,外省市___人,留学归国人员___人,港澳台外籍___人。

二、问卷内容:

1、贵单位目前人才状况:()

A、人才充足B、严重缺乏人才C、缺某方面的人才

2、贵单位目前最缺哪一类人才?()

A、创新型人才B、管理人才C、市场开拓人才

D、科技研发类E、熟练技术工人

3、贵单位目前人才招聘方面采取的主要方式:()

A、自主招聘B、利用人才市场、C、网络招聘、D、猎头中介

4、贵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

A、人才来源渠道狭窄B、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难找

C、专业性(特殊专业)的招聘会少D、人才信息不能及时掌

握E、其他

5、贵单位认为现在人才流失主要因素:()

A、升职机会少B、薪金提升慢C、专业知识得不到发挥

D、专业技术得不到提高E、科研经费不足

6、贵单位目前有没有对人才提供学习培训?()

A、有B、无

7、贵单位培训员工的方式:()

A、外聘专家授课B、企业内部专长员工授课

C、选派员工外出进修D、播放光碟、录像等E、其他

8、贵单位认为加强我区在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最需要

加强的:()

A、社会环境B、政府服务和引导

C、人才自身观念D、用人单位人才观

9、贵单位认为政府在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最需要做的是()

A、制定完善政策B、加大资金投入C、加快市场建设

D、引导建设产业平台E、加强信息服务

10、贵单位在人才工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11、贵单位需要政府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支持现代服务业人才工

作?

12、贵单位对我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工作的建议?

篇7:服务业人才政策

号:苏府[2005]1号 发布日期:2005-1-12 执行日期:2005-1-1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

司),各直属单位:

《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已经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一月十二日

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苏发[2004]38号)精神,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市场准入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服务业项目,各有关部门应给予支持,积极引导。鼓励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在我市设立服务业企业和分支机构,或与境内企业联合创办服务业企业。凡是符合国家政策和产业导向目录的服务业项目都是苏州市利用外资的鼓励类项目;凡是鼓励外资进入的领域,向境内各类所有制经济同等开放;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竞争性领域,均鼓励民营经济进入。

(二)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从事产业政策鼓励类的服务业行业,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数额,其余部分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在全部资本金到位前,企业按注册资本额由每位股东根据认缴出资比例对债务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事研发、咨询、中介服务的企业和专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其注册资本

最低可为3万元。

(三)放宽登记冠名条件。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的贸易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的专业科技研发、专业广告、专业咨询企业,均可帮

助向上申请冠省名。

(四)减少审批环节。凡是新设立服务业企业,其投资内容又符合当产业导向目录,且不涉及基本建设申报程序的服务业企业,由工商部门直接注册登记,并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对明确前置审批条件的,实施“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方式,各相关部门要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消防设计审核及工程验收等另有规定的行政许

可除外)。

(五)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从事设计、咨询、中介、翻译等不影响公共利益、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其申请者已取得合法产权或使用权的住宅,经公安派出机构和社区物业管理机构(或业主委员会)出具同意其从事经营的证明,可作为经营场所办理登记手续。经规划建设部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的临时商业用房、疏导点,可作为经营场

所办理登记手续。

(六)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在本市注册的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域范围内开设非独立核算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只要出具总部授权委托书,符合法定条件,即可办理营业执照。连锁经营企业申请增加书籍报刊、烟、酒、非处方药品等专营、专卖经营范围,增加公用电话、代售邮票等便民服务项目,可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其总部取得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后,门店无需再办理相应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可持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复印件,向门店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并由总部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关登

记。

对连锁经营企业,工商、环保、质监、城管、物价等部门要积极推行联合检查,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总部和配送中心,减少多头或重复检查。公安交警部门要对连锁门店货物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卸货停车提供方便,配送车辆也要尽量错开交通高峰时段。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经有权部门认定后,享受物流企业各项优惠政策。

对符合社区建设要求且门店达到一定数量的社区便利连锁经营企业

(专营店),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鼓励发展汽车租赁业。放宽汽车租赁业开业条件,凡是注册资金达到200万元,经营者承诺一年内具备20辆租赁车辆规模的均可开业。继续对汽车租赁业免征客票附加费,对旅游客运车辆客票附加费执行全省

最低标准(36元/座/月)。

(八)取消维修行业地方保护。全面取消现行的机动车维修企业的额度控制,消除各县级市、区的地方保护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一类维修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开设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严格执行《汽车维修企业开业条件》新国标,对标准规定的所有13个专项维修申请全面放开,不再根据地方情况出台限制性规定;严格按行政许可的时限进行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审批,非特定条件下,取消行政许可延期通知。

二、财政税费政策

(九)降低收费标准。严格执行省、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凡未列入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的项目一律取消收费;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凡是收费标准有规定上、下限幅度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取。对服务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各收费单位要按规定做好收费公示,设立投诉设施,接受社会监督。严禁擅自立项、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对收费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严禁乱收费、乱罚款,凡是违反规定乱收乱罚的,将严肃查处。

(十)对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行业(即乡、村的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种子站、农机站、气象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企事业单位或合作组织),通过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以及城镇其他各项事业单位开展上述技术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上述企业和单位兼营农业生产资料的所得,应分别核算,按规定征收企业

所得税。

(十一)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部分,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十二)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在2010年前,经市软件产业协会转报省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认定后,可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十三)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信息业(包括统计、科技、经济等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处理服务业,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数据库服务和计算机修理、维护等)、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

所得税。

(十四)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

所得税。

(十五)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

征企业所得税一年。

(十六)对新办的服务业企业经营多业的,按其经营主业(以实际营

业额计算)确定减免税政策。

(十七)由原行政体制改为事业单位或者合作性质的公证机构,可视为新办从事咨询业的经营单位,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并享受相应的企业

所得税优惠政策。

(十八)对公园内专供游客划行的游船和驾驶的游车免征车船使用税;但对有专人驾驶并受车辆管理部门监管的游船和游车,无论其是否在公园

内行驶,均按规定征税。

(十九)对市内公共汽车暂免征收车船使用税。

(二十)市公交公司管辖的行驶在市区(包括市郊)的公共汽车,可由市公交公司提出申请,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批后,暂免征收车船使用税。

对县级市交通部门经营的行驶于农村的公共汽车,可比照执行。

(二十一)改进新增车辆养路费征收办法。领取号牌当月按日计征养路费,并继续推行银行代收试点工作。

(二十二)实施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税优惠。服务业企业因生产加工需要进行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设备,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文件规定,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

(二十三)对国家指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指信达、华融、长城、东方4家)以资抵贷收回的闲置房地产,在未出售之前暂不征收房产税和

土地使用税。

(二十四)国有、集体重点现代物流企业、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自主实施内部重组过程中,涉及两个以上企业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改建为一个企业的,对其合并后的企业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在股权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企业股权,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国有、集体流通企业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由职工买断企业产权,或企业向其职工转让部分产权,或通过其职工投资增资扩股,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对其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二十五)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物流企业在省内设立的跨区域分支机构,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并与总部计算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

(二十六)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

(二十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跨区域发展。商业企业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对省内或市内实行跨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凡采用计算机联网、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管理和经营的,经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批准后,可由企业总部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并按财政体制进行市、区财政结算,特殊情况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也可采用“统一核算、分别入库”的纳税方式,以不影响直

营门店所在地的财政收入。

(二十八)旅游企业用水一律视同商业企业用水定价。旅游企业的电梯、空调及其它设备的动力用电单设电表,按工业电价收费。旅游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用于需要由政府重点支持的旅游企业和项目。支持旅游车辆更新,提高车辆运行质量,对旅游定点车辆减免客票

附加费。

(二十九)对独立核算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其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实计入管理费,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以及文物保护等单位在自己场所举办活动的第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利用文物设施开展旅游项目的单位,从每年的景区景点门票收入中安排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本景区文物保

护,专款专用。

(三十)鼓励旅游企业创汇。对年结汇10万美元以上的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承担。

(三十一)在各县级市、区内举办展示会、展览会、博览会,取得业务收入并缴纳地方所得税的主办单位及参展单位,自本政策意见施行之日起5年内,按计算给予适当奖励。

(三十二)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取消开办养老机构最少床位数(30张)的条件,其用电、用水价格均按民用标准收取。对在养老单位内部所办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应给予优先审批。

三、就业再就业政策

(三十三)对新办的在2005年年底前成立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及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三十四)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及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根据招用人数和合同期按应缴企业所得税额的一定比例减征企

业所得税。

(三十五)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下列类型的企业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

1.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

2.独立核算、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3.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及以上;

4.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三十六)鼓励自谋职业。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十七)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各类服务型企业,包括商贸、餐饮业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增岗位新招用大龄失业人员,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报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后,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招用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失业人员除外)。

四、融资担保政策

(三十八)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资金不足的,按照个人自愿申请、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推荐、县级以上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审查、当地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可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展期1次,展期最长不超过一年。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标准确定,不得上浮。

(三十九)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要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对符合当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属于市级重点项目的,优先安排贷款资金,优惠贷款利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积极推荐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引导其在独立审贷基础上,优先向市级重点优质项目的企业发放贷款。鼓励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盘活资产存量,增强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十)支持市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各县级市、区要建立由政府出资、主要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已建的县级市、区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也要实施增资扩股。各级担保机构要加大对民营服务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支持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或企业会员制互保机构。加强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增强担保能力,扩大对服务业的担保面和担保量。金融部门要加强对民营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的支持和指导。

五、土地供应政策

(四十一)科学规划服务业布局,增加服务业用地的储备和供应。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

续。

(四十二)鼓励服务业项目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服务业项目,可不受用地计划指标的限制,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地块使用要坚持先定功能后开发的原则,并事先征求当地政府的意

见。

(四十三)商业、旅游、娱乐、金融和房地产开发应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交易的供地方式,其中旅游和金融项目在确定功能定位后,以招标和挂牌方式为主供地,其他服务业经营项目,根据项目用地性质和规划建设指标,可按市场评估地价挂牌供地。对重点物流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和其它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经政府批准后实行优先优惠供地。

(四十四)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进行拆迁时,无论当时场所为何种业态,均以该场所建造时的立项文件和土地批准用途为准进行补

偿。

六、项目投资政策

(四十五)在国债贴息资金项目中优先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现代物流、旅游、商贸、市场项目,在技改贴息项目的申报中要安排适当比例对现代物流项目进行倾斜,重点扶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现代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四十六)加大市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每年在预算内安排并逐步增加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和扶持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领域中成长性强,具有示范作用,发展前景好,或带动性强,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增加地方税收和扩大就业具有明显成效的服务业重点投资项目,报经有权部门审批后,给予一定的项目贷款贴息或补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同时用作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服务业招商活动补助和服务业考核的奖励。

各市、区要相应安排适当财力,加大扶持力度,并与各级引导资金配

套使用。

(四十七)鼓励在苏州投资创办软件开发和售后服务等高科技服务业企业。该类企业如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可同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重点服务业项目的优惠政策。

(四十八)对符合营业税条例规定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项目,经民政部门核准,税务部门审批,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费附加;对民办非企业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服务项目,经民政部门颁发《社区服务单位许可证》后即可挂牌营业,并免征各项行

政性收费。

七、其它政策

(四十九)积极推进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实施,降低香港投资者进入苏州零售业市场的准入条件,申请前3年的平均销售额降低至1亿美元,前1年资产额降低至1000万美元,最低注册资本降至1000万元人民币。进入苏州批发业的香港投资者,申请前3年的平均销售额降低至3000万美元,前1年资产额降低至1000万美元,最低注册资本降至5000万元人民币。香港的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入股、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允许香港公司在苏州设立独资百货、超市和便利店,允许香

港公司设立独资外贸企业。

(五十)大型服务业企业,聘用外省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相应学位的专业人才或经营管理者,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其户口可迁入本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

调和随迁。

(五十一)弘扬和保护老字号品牌。在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原则上应原地安置。对现存的老字号商号、商标采取保护性措施,为老字号申请注册商标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帮助。对具有发展前景的老字号连锁企业给予财政支持。

(五十二)完善政府开发项目向社会招标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禁止不正当竞争。一是在现有的有关政府采购、建筑工程招标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全市政府开发项目社会招标的规定;二是各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的职能,制定其政府开发项目社会招标制度细则;三是在相关部门下设事业型的监管中心,由监管中心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政府开发

项目社会招标事务。

(五十三)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要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和分行业发展规划,确立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和方向,以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服务业企业在资金、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十四)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服务业50强排行榜评选活动。对进入服务业50强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五十五)上述政策适用于境内外所有在苏州的相关服务业企业,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篇8:推动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

科技服务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对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成果转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发展科技服务机构来促进创新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和高效运转,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研究成果和市场应用相脱节的状况。目前我国科技服务机构能力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因素、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因素、科研机构因素、科技中小企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府因素和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因素[1]。政府因素是科技服务机构前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因素则是影响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性因素。而我国科技服务机构主要都是依托政府而建立,在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尚未完善和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政府行为对推动科技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尤其是初期阶段建设影响至关重要。

广东正处于建设新型工业化经济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时期,抓住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就是抓住了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基本都经过政府扶持—成长—成熟—市场化的长期过程,政府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促进科技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1 科技服务业较发达国家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

从最初出现的零散科技服务机构,到大型的科技服务集团公司的逐步发展,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科技服务机构运行模式、管理机制、促进措施,促进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和条件,也对进一步积极促进和规范发展我国科技服务机构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科技服务业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以美国和德国政府为例作简要介绍。

江军[2]等对美国政府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体系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历年来,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推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为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美国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直接支持大部分是以计划为载体进行的,联邦通过不断提出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大型科技发展计划,特别是一系列与商业性技术开发有关的重大科技计划,增加了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要素间的互动。美国政府认为,科技信息传播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虽然能使全社会收益,但同时其短期直接的商业价值并不明显,因此需要由政府来推动。而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直接资助建立国家直属的科技服务机构,比如技术转让方面,成立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在科技信息传播和技术标准制定上,成立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其他类型的还有小企业发展中心和技术转移办公室等。

德国政府运用法律、税收及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各类创新服务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咨询与服务,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形式多样、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德国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积极资助向中小企业转让科研成果,加强筹措创建基金和风险基金,强化中小企业与科研单位、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研究。如政府对向中小企业转让科研成果的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给予资助。二是实施广泛的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为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德国政府要求在全国范围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技术转移机构(ATI),并建立代表政府负责管理中小企业共同研究基金的机构如工业研究联盟、工业研究协会及其联合会、工商会创新咨询服务站等,同时支持建立独立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咨询机构。三是通过建立各种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对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针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各类计划,在这些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一个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网络。

2 广东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

我国科技服务机构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各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为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规范科技服务机构的各类活动,广东省积极发挥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推动和规范作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法规规章,详见表1。

续上表

3 推动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配套政策研究

李春成、和金生等[3]提出用四维普适政策体系分析框架来分析科技服务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四维普适政策体系分析框架为我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提供了一条科学、系统的思维途径。科技服务业的四维普适政策体系分析框架即为横向政策分析维度、纵向政策分析维度、时序演进分析维度和空间结构分析维度。下面就结合四维普适政策分析方法对广东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推动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需采取的政策措施。

3.1 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高新技术产业一起被提高到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应遵循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时序演进的特点,根据广东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特点确定科技服务业发展方向和近期发展目标,从总体上制定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战略规划。由于不同地区的禀赋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省级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特点,引导地方政府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制定地方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使全省科技服务业向着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方向发展。

3.2 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法规规章

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提供知识性服务,因此在全社会创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是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关键。当前急需制定的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法规规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促进技术转移法规,在法规构建过程中,应将技术转移工作制度化并进行考核,对政府的责任、财政税收政策、大学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制度、科技成果的管理办法、技术交易的准则以及技术成果权益分享等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明确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性质、地位、功能以及资质评定等程序;明确政府、科技服务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制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职责范围和行业准则等。三是建立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技术转移办法,促使政府科技投入产生的应用类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

3.3 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措施

科技体制改革是解放科技生产力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所在,也是促进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服务业创新更为依赖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因此服务业创新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的技术转移职责,加强技术转移业绩考核,使技术转移制度化。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技术转移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应用类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的转化。为了确保政府部门资助项目成果的有效转移和扩散,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改变以往的选题、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方式,对应用类项目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科研选题和立项方式,在研究阶段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绩效评估和过程监督管理功能,在结题验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技术转移。三是打破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间的信息垄断,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建立有效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如依托广东金科信息网络中心建立科技信息公共资源库,为社会提供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资源库(要求所有科技计划支持的研究开发项目结题后都必须进行成果登记)、各类科技服务平台资源库,并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依托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依托广东省工商局建立中小企业咨询网,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和管理咨询服务;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和项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人才咨询等。

3.4 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支持服务业创新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等,是采用经济的手段,为服务业创新提供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间接的减免税激励、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帮助等。

广东省政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支持。2004年,广东省科技厅启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对立项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2007年,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签署科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后,印发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印发《关于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对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产业给予免征所得税或者营业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鼓励吸引服务业的大公司、大集团发展。2009年,广东省科技厅联合广东省财政厅制定《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支持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及融资项目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2009年10月,全国首家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非公开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在深圳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它将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包括私募融资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为深交所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培育更多上市资源,政府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软硬件建设等多方面为市场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3.5 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政策

人力资本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体系、支持培训、促进人才流动等政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服务创新人才匮乏是

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因此,今后必须要加强促进科技服务业人才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引进和开发服务业创新的人才资源。一是尽快建立技术经营人才管理办法。结合当地服务业重点行业创新人才的需求,以高校、职业学校等为依托,建立技术经营人才培养基地,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加快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鼓励作为用人主体的服务企业引进培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创新人才;发展相关的人才服务机构,为服务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引进、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二是加强技术经营人才专业培训工作。可委托行业协会或技术转移联盟来具体运作技术经营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技术经营人才的培训、认证、考核、管理等工作。三是鼓励用人单位引进培养管理、经营和创新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维普适政策体系分析框架,对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当前推动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需采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公利,边伟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24(1):38-55.

[2]江军,李新宁.中美两国政府在科技中介发展中作用的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108-110.

上一篇:修改刑事诉讼法解读下一篇:关于《山居岁月》读后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