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2024-07-01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共11篇)

篇1: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驼山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展开。

学校成立了以葛仁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德育处一处、少先队及教导处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确保了校园内处处有国韵,生生皆风雅,为学生的内涵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说过说:“一所好的学校每一处都会说话、每一景都能育人。”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所以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观雕塑、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校园的整体布局,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校训每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文化润心处处有 移步换景总是情”的优良校园文化。且各班级完善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建“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扎实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目使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少先队兼顾安排,在全校学生中展开《弟子规》的背诵活动。二至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到达人人会背。同时,二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行孝的美德。每天晨会和中午的读书时间由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朗诵经典活动;通过这样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酷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我校还利用校园之声,升旗仪式,多媒体进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让学生身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建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四、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少先队、德育处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点,让学生认知传统、宏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故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展开“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展开“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少先队还组织全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对全校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文明礼节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少先队还以印发诚信倡议书、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展开“争做毓小美德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五、笔墨挥洒 翰墨飘香满校园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了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里,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国学启迪智慧,笔墨传承文明”的教学思路与宗旨。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实行“诗书画一体教学”,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入手,从古老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再进行新的创造,力争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三、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毛笔字教学课;

四、五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开展具有我国民俗特色的剪纸教学;

二、三年级美术课以古诗配画教学为教学主导。总之,我校在日常教学当中将学科文化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里,坚持以书画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描绘为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生活之中。学校在推进书画传承之余还建立了“翰墨飘香”书画社团,经常将老师、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展出,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师生文化生活,扩大中国书画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影响,更激发了广大师生热爱中国书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其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爱好,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2: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活动的意义。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组织健全,职责明确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郭总责,教导主任具体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全体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为主要成员。

2、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传统文化,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组织比赛,隆重颁奖

组织了各班级的诵读和书法比赛,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校学生均参与其中。

4、学校全面开展书法大练兵活动。由校内书法教师梁宗让进行指导,定期为学生上书法课,全校上下形成了大练书法的良好局面。

5、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师生集中观看戏曲表演,积极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综艺和戏剧频道。

6、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武术操的习练。武术操作为中华传统之瑰宝,一方面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可以修身养性。为强化学习,以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和教职工练习。

四、取得的成果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一是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三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操守

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进校园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篇3:如何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古文化常识的了解更显不足,甚至对于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我们首先在教室、走廊张贴国学经典语录、优秀古诗文等,努力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等活动阵地,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

二、以课堂为主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 重视经典诗文教学。

对于课文中的经典诗文教学,学校要求所有语文教师都要把“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习惯、重迁移”教学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情境,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要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经典诗文的教学实现创新、高效。

2.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诵读,我们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了阅读教学的时空。首先,教师研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模式,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分类为推荐课、交流课和综合指导课。通过对课程的细化,教师的指导跟上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师生一起到阅览室进行阅读,学生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教学中落实一个“读”字,体现一个“放”字,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与同学、老师、作者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搜集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实现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学生家庭藏书,通过开展“向你推荐一本书”、评选“背诗大王”、成语月、故事月、古诗月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利用假期开展“读名著”活动,让学生初步接触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并受其感染和熏陶。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 举办经典诵读活动。

每学期学校举行1~2次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内容有师生古诗文诵读比赛、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学校还经常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亲临指导。在众多古诗文中,《墨梅》《望洞庭》《观书有感》等经常被作为典范诗篇引领诵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内涵丰富的名著,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读后课堂交流,让学生习得方法,读有兴致。

2.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经典诗文诵读为基础,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尝试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激发孩子们诵读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

主题活动,即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的过程。如《春天的歌》《古诗知多少》《走近李白》《评三国》等,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广泛搜集资料,进行精心设计。从选定主题、设计形式、审阅稿件到主持、总结,都由学生独立承担,自主完成。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我校,学生作文不仅局限于课堂,而且延伸到课外。“生活作文”像万花筒,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学习作文”像百花园,领略古今中外之美,天南地北之胜;“活动作文”丰富多彩,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想象作文”千奇百怪,引发美好憧憬……各班成立了文学社,学生的作文经过筛选,编辑成册打印“出版”,并冠以别具一格的名字,如“灵感放飞”、“尖尖小荷”等,既富童真童趣,又含美好向往,勃勃雄心。

篇4:浅析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需要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需求,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基本现状分析

1.小学教育中缺乏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在小学教育中,很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都局限于诗歌经典诵读以及孝道文化,忽略了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法以及国画国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而且,尽管当我国已经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传统节日的假期,希望能引起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广泛重视,但是很多小学都错过了这一契机,没有很好的对传统节日文化、传统习俗进行宣传教育,更没有结合传统节日对我国的国画国乐这些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传承教育,没有做好小学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其次,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安排不足;当前我国很多小学都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设置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即使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在课时安排方面也严重不足。而且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更没有对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小学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都局限于语文课程中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分析,而至于小學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课程、音乐、书法以及体育课程中则很少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脱节,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者,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文化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小学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面对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有针对性,这就给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然而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很多语文教师都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在教学方法方面都相对单一死板,以阅读鉴赏和经典诵读为主,没有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小学生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无法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2.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西方文化中的饮食文化、节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对小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在饮食文化方面,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必胜客成了小学生的最爱;而在节日文化方面,西方的万圣节以及圣诞节等让小学生在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力追捧,而像中国的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对小学生却缺乏宣传教育与吸引力;在网络游戏方面,西方流行的植物大战僵尸、坦克世界等等都深受我国小学生喜爱,这些饮食、传统节日以及娱乐游戏等西方文化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多的冲击,引人深思。

二、在小学教育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对策

1.丰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家相关教育研究机构推荐了优秀古典诗歌诵读篇目,而且还鼓励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为小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营造了一定的空间氛围。然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经典诵读,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利用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熏陶,对其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我们要丰富小学传统教育内容,加强传统的德育教育,例如引进儒学里的仁义和孝道教育,拓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结合具体的民族文化习俗,对小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其树立高尚的品德,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2.重视小学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建设。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关键影响,一方面我们要拓展师资队伍建设,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并对传统文化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提供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鼓励教师主动去学习和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的语文、社会、自然、思想品德、音乐以及体育等各科目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师生互动学习,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在小学教育中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小学生受年龄层次的影响,普遍具有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很容易对新鲜有趣的事物产生好奇心,甚至是跃跃欲试。针对小学生群体这一心理特征,学校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书画展、经典诗歌朗诵赛、传统音乐鉴赏、节日节庆活动等等,营造一种浓烈的传统文化氛围,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积极主动得去学习传统文化,担负起国家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任。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带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小学生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必须引导小学生树立健康上网的习惯,进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观看《百家讲坛》、《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以及《图书中国》等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视频,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深化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拓展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将小学课堂学习与课外的网络学习相结合,能够大大改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三、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关系到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长远发展,有利于塑造小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引起国家、学校乃至各个家庭的广泛重视,在整个社会齐心协力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海蓉. 试论如何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 新课程(小学),2014,10:136-137.

[2]李秀萍.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及应用[J]. 神州,2013,27:88.

[3]姚海蓉. 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J]. 课外语文,2014,22:153+110.

篇5: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2016.12

2016年2月开学伊始,我校结合自己的学情,制定了本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了具体的步骤和要求。一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总结如下:

一、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赵金宝校长为组长,少先队辅导员王征为副组长,六个班级的班主任为成员。

二、主要工作和目标

(一)强化规范每周一事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1、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走廊文化等,对学生进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教育,从大事着眼、小处着手,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以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抓紧、抓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将教育范围逐步由校内向家庭延伸,以“三结合”教育为载体,引导学生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从小做个好公民。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德育观。

2、继续抓好各班的常规评比工作。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质量,严格执行“文明中队”制度。对红领巾监督岗的检查进行分工落实,加大检查力度,每天将检查结果公布在学校黑板报上,及时反馈,通过红领巾监督岗活动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营造“学礼仪、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净化校园空气,实现美好人际关系,打造和谐校园环境。

3、完善制度,不断总结反思。每周召开班主任会议。努力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新学期,学校将成立班主任学习小组,对班主任进行家校沟通、科任融合、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养成教育、班队活动、法制教育、心理指导等方面的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管理班队的能力,提高工作过程的艺术性,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的活动,我们都进行了拍照,评比,不断激励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4、积极推进少先队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充分重视互联网在传播少先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精心组织,积极用好省、市、校各级少先队工作网络平台,提高时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增加信息量。每月的10号,我校都组织学生进行了春苗网答题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用。

5、注重细节,文明礼仪细处抓起。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中影响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各种因素,从细微处入手,从细节处抓起。从每天的到校时间、进校的队列、卫生的打扫、文明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都有少先队大队组员进行检查评比。

(二)推进少先队阵地建设,促进队组织自身发展

建好队校,利用这一阵地开展一年级队前教育、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举办队干部培训、升旗手培训等,切实提高队员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坚持活动育人的思想,为我校少先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在活动实践中培养能力,净化心灵,升华认识,端正品行。

1、深入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继续以《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修改)》为要求,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细、抓严、抓实,达到“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新增“五有”要求: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促使学生将文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需求,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2、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国庆节等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少先队员进行“爱”的教育。清明节我校组织学生参观了革命家陈少敏纪念馆,端午节、七夕国庆节组织学生写了手抄报,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小要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利用节日资源,通过讲故事、谈心得、做演讲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对少先队员进行“爱”的教育,教育队员把热爱献给祖国,把敬爱献给长辈,把关爱献给自然,把友爱献给他人,把珍爱献给自己,使少先队员成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3、安全教育活动。加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法制教育,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观看电视等形式,反复抓苗头倾向,让学生学会自爱、自护,促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4、搞好传统节日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做到了有主题,有要求,有过程,有总结,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

篇6: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总结

早上8点,大家心怀敬畏之情,精神抖擞地踏上革命传统教育的行程。

上午9点30分,到达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根据安排,大家整理着装,面对党旗,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参观会议旧址,透过眼前那些鲜活的照片,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充分认识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艰难历程,真切体会到了当时时局的艰难与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敢前进的大无畏奉献精神。

篇7: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华共和国疆域内的从古至今的文化,是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是指夏商周以来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的总和,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等为前提下的中国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但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准确的界定,学术界仍然没有很明确的提出,综合各家之言,总体上中华传统文化有以下一些内容:儒、佛、道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景观名胜等。我们根据中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浏览中小学生的课程教材,为了从总体上宽泛简单的了解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了解程度,同时从我们农村支教的内容上调整,给青少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认识祖国灿烂文化,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对以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修改。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已的精华之处和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表征,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的“中和”精神。“中”指事物矛盾的双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度内发展,没有过或不及的缺陷,“和”是指事物对立因素的交融和多样性的统一。在人与子让的关系上做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相容相生、和平共处这些“礼节”和“和”的“中和”精神培养了中国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仁爱温良、平和宽大等君子品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有三个:

1、传统文化重整体。中华传统文化讲合,传统文化中善于用整体的思维把握事物的发展,注重直觉体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传统文化重人伦。古代中国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宗法社会,有着厚重的伦理道德体系,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的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3、中国传统文化重传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间断的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连续使得中国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得以得到保存和传承。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是精华,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方面中国从外来文化中吸收了很多营养,中国人以其广阔的胸怀接纳和吸收需外文化,“丝绸之路”是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佛教、景教、回教等传入中国构成了绚丽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进步有着无可估量的巨大贡献。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云集巴黎,发表了一份庄严的宣言:“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就必须回归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于青少年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很大作用。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客观的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客观的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清楚了中国自身,才能更好的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是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比较薄弱的农村教育环节,更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重视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让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深深植根在青年一代的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1、总体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大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学习。其中学校教育占大多数,学生自我学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占少部分;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为老师教、家长讲、自己看书、看电视听广播、听其他人说、其他方式。可以看出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从学校获得的,如果把老师讲的,学生从课本上学习获得的部分都算为学校教育,那就更能突现出学校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事很大的,而学生自己学习的相当一部分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从社会媒体中获得的也是比较多的,这也与现代信心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

2、学校教育途径: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从学校教育获得的部分分为:老师讲、书本学习、听同学讲三方面。这些能够反映出学校方面对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影响是最大的。学校在加强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很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的实质仍然是以应试教育的形式为主,孩子在学校接受的知识仅仅局限在数学、语文、英语上,这是对孩子成长的一个限制。学校在基础课程方面的投入看似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但短暂的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人们没有看到如果在传播人文科技知识的同时,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也是可以取长补短的。狠抓基础课程的方法,实际上产生的后果却是很严重的,学生的兴趣被基础知识束缚了,这正是学生学习没动力,厌学的一个原因吧!

3、家庭教育途径:

孩子除了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以外,生活在家庭里必然会受到家长行为语言的耳濡目染。这里边要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家长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讲道理,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注意从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适当给孩子买一些能够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的课外书,给孩子讲勤俭节约、尊敬师长、艰苦奋斗、谦虚礼貌等传统美德。从孩子的表现我们看得出,最为孩子所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家长常常会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知识教育,也需要的是家庭爱的教育,不仅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懂得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把对孩子的教育正确的置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才能更好的关注孩子成长。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以“孝廉”为美德的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宝贵财富。因此,家庭教育传播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社会教育途径:

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媒体,社会活动等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广播电视电影、书籍报纸、社会活动、网络传播等。社会教育方面的传播其传播范围是很广泛的,它所发挥的是社会不同层次人的力量具有广泛的传播效率,其传播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当前的形势下,社会上虽然有一部分人在呼唤中国传统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始终没有被提为上乘,并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关注孩子的基础教育,关注孩子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气氛,对于加强青少年认识祖国,认识中华民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应当是理所当然的,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同样受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注,形成关注广大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气氛。

5、自我学习途径:

教育孩子要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首先应树立自己一个龙的传人的意识。这需要在对祖国历史文化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最后形成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自觉性。其次要从小树立宏伟目标,心怀祖国,胸怀大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最后,所有的理想需要自己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奋斗来实现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

六、工作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回到孔子的时代,不是让我们重新走入科举制度下的私塾学堂,不是让我们的青少年摇头晃脑大声朗诵四书五经,而是让青少年们认识祖国,认识中华民族,让青少年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让青少年树立并担负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

我认为对于加强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笼统的从孩子方面对待,我们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现状就是为了认识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从问题出发探讨出解决完善的方法。我认为在当前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期,呼唤更多的人们关注农村孩子的基础教育问题,特别是呼唤起城市人群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农村的问题,目的在于召唤起全社会的力量关注农村孩子,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篇8: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验教材首发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近日,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首发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分为蒙学基础、诗词美学基础、经典子集研修、传统文化与艺术4个模块。其中, 蒙学基础模块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诗词美学模块包括《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经典子集模块包括《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道德经》, 传统文化与艺术模块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传统曲艺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等。本次首发式由《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对策研究》总课题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总课题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心等单位主办。姜昆、曲华江、滕纯、韦志榕、郑增仪、于长学、曹志祥等出席首发式。

篇9: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6-02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也是学习文化的具体手段,因而语文不但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远的历史知识,其中更饱含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很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拓展教学视野,更可以提升语文教材的艺术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小学语文教育升华为传承传统文化和体认、感悟以及发扬民族精神的过程。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因此近几年中韩日三国举办过很多次的国际儿童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相对于日韩两国的少年儿童,中国的少年儿童相对缺乏自理能力,总是以我为中心、不懂礼貌等不良习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中国的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优秀品质杳无踪影,古代的简朴、刻苦、坚强的优良传统也消失不见,由此可见少年儿童在文化传承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这种危机时刻,只有加强小学文化教育的文化传承、将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精神渗透到语文教育中,提高少年儿童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才能为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个人文化品质形成的必要性

孩提时的教育对于每个人的一生来说有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于个人文化品行的塑造有不可比拟的影响。少年儿童时期的文化影响将会伴其终生,使每个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责任感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才能够自主拥护中华民族文化,当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和继承者。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较于科技更注重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由此看来,个人文化品质的灌输不能像暴风雨来临式的那样急促,而要像细雨润物式慢慢的滋润,需要小火慢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中国式教育在国际上都是“远近闻名”的应试教育。因此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升高的压力逐渐增大,初中毕业期末考试成绩决定着一个学生将要上哪所高中学、哪个班级。在残酷的竞争中,如果不注重功利性的精神培养,传统文化将会趋于边缘化,语文在教学中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课外阅读本是最具文化培养的手段,却也没有人重视。而小学的教育,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更没有升学压力的担忧,在这种优越的学习环境下最适合传播文化的意蕴,挖掘语文的魅力。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1.诵读经典 感悟传统文化

诵读是古代私塾最为常用的教育方式,认为朗诵会通过眼睛将知识传递到大脑,大脑进行思考后,用嘴巴读出来,最后再次传达到耳朵里去,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可以将一个知识点记忆的很牢固。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其为历史的传承起着及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思想的源泉、更是民俗民风的始作俑者。由此可见,文化经典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诵读,其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可以加深记忆,更可以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2.同异对照 把握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蕴藏着人类各种哲理与情感,而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必须使用有效的手段,将传统文化在深入小学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们能够容易接受。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求同存异的办法,使学生们各自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意见的评价来让其意识到是非对错,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提出来作一有针对性比较,来帮学生答疑解惑,以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3.结合实际 体味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为直观和最具说服力的教育方法就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很容易影响到一个人的品质和思想道德,尤其是对有判断能力和模仿行为的小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以实际行动来传输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在如今这个传统文化没落的时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想文化传承的事业有所成就,就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能力,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了深入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推动我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就我学校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重视,大力宣传活动意义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学生集会向全体师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操场上的孔子雕像的矗立,学校LED显示屏播放着有关传统文化教育标语等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也通过校园公众号和各级媒体网站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认真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我校坚持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之中,要求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开展,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三、现代与传统文化教育并举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我校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现代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又可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此,我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开展“传承优秀家风”学生演讲比赛、手抄报评比系列活动,组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围绕“民族精神代代传”、“百年追梦 全面小康”等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三、由学校辐射家庭、社会的教育

我校在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承担主要教育责任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格局。

(一)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如春节利用当地的民俗活动开展“家乡民俗我参与”的活动,元宵节开展“一志做花灯“、端午节开展“粽意情深亲子实践活动”、中秋节博饼等这些活动,有效拓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方面,通过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教育活动之中,成为加强家庭参与学校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乡土文化” 教育主题活动

篇11: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塑造一个和谐的人格,我班团委会特策划这次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案。我们以太极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主要从【概述】【发展简史】【技击原理】【术语简介】【训练方法】【实战应用】【主要流派】

【传奇人物】【太极拳论】等角度让同学们很好的了解太极,在学习,太极的同时,也争取做到心的和谐,这正是此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就是讲究和谐。通过这次的学习,同学们较系统的了解了太极拳。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粘依。同时对人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

总之,同学们受益匪浅,表示会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瘦瘦和胖胖下一篇:小学难忘的中秋节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