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2024-05-27

扩大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篇1:扩大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刚才,王部长在讲话中又着重强调了党内民主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近年来组织工作的实际,我想就发展党内民主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为前提

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的民主素养直接影响了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知和评价,关系着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和路径选择。从党内民主的政治实践来看,虽然党员的思想日趋活跃,对党内事务的关切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未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习惯于“拥护”和“服从”,对党内的具体事务关心不够,参与和监督的主动性不够高,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不够强;一些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也需要增强,一些基层干部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拍脑袋”等现象。因此,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只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层面,采取不同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十七大、学习新党章”主题教育和党内民主建设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提高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一方面,在普通党员中,组 1

织他们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学习《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章程规定,使他们了解自己在党内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逐渐形成一种“权利本位”意识,提高他们参加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点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

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基础

《党章》对党员权利做了八条规定,其内容大体上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与权,包括参加有关会议,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二是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三是对有关问题的申诉权、控告权、作证权与辩护权。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以保障党员这八项权利为重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来说,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切实疏通和拓宽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切实监督的渠道,做到重要事情及时向党员通报,在党内先讨论,使党员了解大局,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保障党员的知情权。二是要着力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推广我区各基层党组织创新开展的“支书沙龙议事”、“党群议事会”、“党员民主听证会”、“党员旁听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参事制”、“党务公开代言人”等活动,不断拓宽扩大党内民主的有效形式,切实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设立

意见箱、电子信箱,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干部联系党员、定期接待党员的制度,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党员的申诉权等权利。四是要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把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全过程,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和选人渠道,丰富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更好地保障党员群众的权利,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五是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深化我区开展的“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经验,积极探索试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在全面试行“两推一选”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村、社区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推动党内基层民主。

三、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推进党代表常任制为内容 我认为,实行常任制是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克服党的代表大会不能充分行使职权,而党的委员会职能往往超越党的代表大会职权,形成党的权力体系结构倒置的倾向。实行常任制,可以还权力于广大党员,促进党内权力结构体系的“复位”和“正位”,真正实现党内民主。着眼于此,一方面,要进正确划分全委会与常委会的权限,切实发挥全委会的作用,着力理顺党内权力体系结构关系。尤其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认真落实区委全委会表决办法,扩大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另一方面,要按照《**区党代

表大会代表常任工作制度(试行)》,通过组织党代表广泛开展以“办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为主要内容的“三百”走访调研活动和“形势宣讲聚人心、联系走访暖民心”等主题活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代表团活动、代表团联络员、代表教育培训、代表联系、代表列席会议、代表调研和视察、代表提案与提议等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

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为保障

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重要组织原则,也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着党的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时隔20多年,这种问题在基层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有的还存在着“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等现状。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要真正地贯彻党内民主集中制。首先,要坚持分工负责制。尤其是在探索和完善常委分工负责框架下新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其次,要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坚持规范党内情况通报、议事决策、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决策评估及修正机制,坚决用决策前的调研与专家论证制度、决策中的集体讨论制度、决策后的督办落实制度,来逐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五、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正确的制度程序为导向 发展党内民主既是一个作风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这几年,我们在党内选举、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务公开等方面有了不少创新举措,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框架。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还需要解决好制度规定的程序建设问题。从实施目的的角度来看,各项制度程序的设计出发点是要减少党内协调成本、形成和维护党内生活的民主秩序,使党的组织运转顺畅。因此,必须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纪律的关系。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来看,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在有利于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前提,正确处理好积极发展、循序渐进和累计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试点和推广的关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制度程序的制定和实行,必须正确处理好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党内民主与抵御西方民主影响的关系。

总之,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着力在拓展渠道、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把十七大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各项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

篇2:扩大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健康党的肌体,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推进党内民主,提升党员民主素养是基础。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基础。党员的民主素养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高,反之,党员的民主素养不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差,事必影响党内民主的发展。为此,要加深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理解与认识,要逐步培养党员的民主习惯,提高党员的参事能力,丰富党员参与民主生活的实践形式,进而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强化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二、推进党内民主,提升党员主体地位是前提。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为此,我们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把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要积极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切实把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落到实处。要严厉查处压制批评、打击报复等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坚定支持。

三、推进党内民主,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要加大党务公开力度,以提高组织工作透明度为目的,完善公开程序,明确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提高公开质量,切实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工作,充分发挥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的作用。要完善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委会与常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通过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充分行使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加大党内监督力度,实行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

篇3:学校实施民主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不民主现状的表现

1. 教学过程“一刀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忽视, 也是教育不民主的表现。教师为了讲课的方便, 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一刀切”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方式固然能提高完成教学任务的效率, 但不一定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偏爱的学习方式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刀切”就会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 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最终代价就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阻碍学生的发展。

2. 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表现在以考试分数来划分优劣学生的标准。我们暂且不论是否有高分低能的情况存在, 单就论及这种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方式, 给虽然学习上有偏差, 但在其他方面优秀的学生造成的心灵影响和伤害之大, 恐怕是难以估计的。我们认为这是教育的流弊, 是教育的毒瘤。

3. 教学模式呆板

当前在中小学, 存在大量的优质课、公开课比赛, 不能排除这其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讲课, 但是更多地带有表演的成分。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将教学内容提前预演, 甚至提前安排好谁回答某一个问题、怎样回答。整个比赛下来, 取得优异成绩的“优质课”就被定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模板, 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所有老师都要按这种模式统一授课。我们知道, 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授课方式、教学策略都是不一样的。整齐划一的授课模式, 抹杀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是教学工作中不民主的体现。

4.班级管理民主化程度不深

目前,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有些教师采取专制式管理, 对学生严加监视, 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命令。大量的研究表明, 处于这种管理方式下的学生只会做出表面的屈服, 而老师一离开, 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明显的松弛, 甚至出现打闹行为。有些教师习惯于授权学生中的“心腹”帮助其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固然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但却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这种“非正规成员” (即非班干部组成成员) 的权威方式, 是教师一厢情愿赋予的, 而不是通过民主选举或演讲竞争的方式产生的权威, 势必得不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 容易造成班级管理混乱的局面。这便造成了班级管理中的不民主、学生之间的不公平, 破坏班级凝聚力, 严重的会造成学生和学生对立、教师和学生对立的情况。

5.忽视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

除却重点学校, 大多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都做得欠缺, 没有充分利用家长这个有效资源, 达到对学生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学生进了学校的大门, 家长和教师都各自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 教师觉得自己对学生负有绝对的责任和义务, 家长觉得自己已经将孩子托付给学校的老师, 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了交集。偶尔一次家长会, 可能是双方见面探讨孩子学习、生活问题, 但在短暂的时间内, 交流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忽视家校合作的班级管理方式, 丧失了通力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进行合作的契机。因此, 才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家和在校的双重人格或双重表现, 从而造成班级管理的不顺利情况。

关于中小学教师有效实施民主教育的几点思考

1.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民主教育的实施还要求培养民主风气,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民主的风气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当区分的是, 我们所讲的个性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我们所讲的尊重学生个性是指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人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要反对在个人发展上的整齐划一。杜威也认为, 人的个性发展对社会改造与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民主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新型的理智、新型的情操和新型的个性”。培养民主的风气, 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体差异, 所以, 这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发扬教学民主。正如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一方面, 注意课堂的立体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解疑, 甚至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把教学过程当成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 注意课外生活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尊重每一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尽量挖掘每一个体的独特之处, 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2.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只侧重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基于这种不全面、不客观的评价方式, 我们提出对学生要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评价角度来看, 注重知识考核的同时, 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道德测评, 应该将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纳入最终的评价。从评价的方式来看, 应该变静态终结性评价为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变一元性评价为多元性评价,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能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改进后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后才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且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3.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正如约瑟夫·费瑟斯通所说, “要培养独立的思想家和具有强烈自由意识的公民, 就需要儿童在思想上积极参与所有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而并不是没有思想、任由教师摆布的玩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现今所存在的课堂教学重灌输而轻启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我们更向往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认为“老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慢慢由传递知识, 转为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越来越像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和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一个民主政体中, 培养善于思考、有知识的公民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4. 转变传统师生观念

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就是教书, 而学生的角色只是听课, 除了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就没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应该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 而学生则应是乖乖的“唯师是从”, 不应顶撞、反驳老师。教师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不愿与教师交流。在讲求民主教育的今天,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树立新的学生观、师生观。因为,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转变师生观念体现在公平对待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仅仅偏爱少数成绩好的同学, 否则就会损害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破坏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感情, 不利于健康民主班级氛围的培养。而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不能死板地进行管理,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能动性, 充分相信并且促进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创设民主宽松的班级氛围, 能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由所在、民主所在。

5. 切实有效实现家校合作方式

篇4:扩大党内民主 推行党务公开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从这些年从事“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工作方面来看,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突出组织建设

1、抓组织机构建设

党务公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党内民主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党的生命,因此,如果没有党务公开,党员就没有知情权,离开了知情权,就不可能有真正负责任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党员民主权利就会束之高阁,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党内民主。为了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把党务公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单位法人作为党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并制定相关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切实担当起抓好党务公开工作的重任。

2、抓制度建设

党务公开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党员民主意识、民主权利的支撑,必须有相应机制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等,为严肃党务公开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有力推动党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可制定《党务公开责任制制度》、《党务公开宣传教育制度》、《党务公开预审制度》、《党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党务公开工作示范点制度》、《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党务公开意见建议收集处理和反馈制度》、《党务公开资料归档制度》、《党务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党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其中,《党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是以前很少用到的一个制度,是指只涉及部分人和事,指未列入公开目录,不必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党员群众可根据自身需要向有关党组织提出申请,党员群众根据自身需要向有关党组织提出申请,党组织根据有关规定,按程序向申请人公开。这些制度制定后,对党务公开的规范和对发挥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的监督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要突出重大事项。

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的基础和标志,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内监督的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使权力运动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利于增强党内监督的效果,有利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而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因此,我们基层党组织对于上级党组织方针、政策、规定,校级重大事项决策、项目经济、人事制度改革等党组织决议、决定和执行情况必须实行全公开。

抓党务公开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和目标,对于党内民主而言,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式,正如《邓小平文选》第2卷中指出,作为执政党,党的工作和活动不仅要向党员公开,许多方面还要向民主党派、向社会公众公开,并且党务公开对政务公开及其他方面的“公开”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因此,凡是涉及党员发展、党费收缴、民主生活会、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民主评议、党支部“一讲二评三公示”等党内日常事务及党的思想建设情况、党的组织建设情况,要及时、透明的公开。

三、要突出热点问题。

党务公开对于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来说,又是一种目的,一种现实目标,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建设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党员对党的工作和活动、特别是权力运作的监督行为,党务公开的推行和建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注重推进战略的路径选择,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切实保障广大党员、群众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所以,对于群众比较关心、敏感的后备干部管理使用、班子换届选举、教师聘任制度、绩效工资的发放方案等热点问题,实行全公开。

四、充分发挥好党务公开监督员的作用

党务公开监督员主要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以及普通党员群众为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基层党组织也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对所监督的党组织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等提出合理建议;及时收集、反馈党员群众的建议、意见并向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情况,被监督的党组织也要积极支持配合党务公开监督员的工作,认真听取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指出的存在问题要根据有关规定认真办理和落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党务公开监督员的作用。

五、做好党务公开意见建议收集处理和反馈工作

凡涉及党务公开内容的各类资料都应归档,做到完整、清晰、真实、准确,及时对归档资料进行分类和立卷,妥善保管有关档案,需要精细化管理,党组织可以通过设立意见箱、聘请监督员、公布监督电话、组织座谈走访等形式,经常性地收集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详细记录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及时解决,并向反映人反馈办理结果,对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因处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篇5:对扩大党内民主途经和措施的思考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坚持和发扬得好,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就充满生机,蒸蒸日上,即使出了错误,出了偏差也能及时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犯错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内民主建设,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民主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保证各级党代会和党代表充分履行职责、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和机制不完备;家长制、一言堂、重大决策和政策提出由个别领导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事关百姓当前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比较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对涉及全党全国全民长远利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决策,往往只重视征求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和社会强势群体代表人物的意见,而大多数普通干部、工农群众和弱势群体中的党员则很少有向上级和高层领导直接反映情况和表达意见要求的机会;不少党员包括领导干部,在党的会议上不敢或不愿讲真话、心里话,却在会下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相当数量的基层党组织涣散,不按党章规定开展组织生活;大量脱离原单位、原居住地在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参加或无法参加党组织生活;部分党员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不积极参与党内政治生活。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进一步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人的言论行动是受思想意识

支配的,先要有民主意识,才能提出民主要求,进而才能维护民主权利。因此,扩大党内民主,培养和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是基础。培养和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重点要帮助广大党员树立权利观念、平等观念、参与观念、法律观念。权利观念是党内民主意识的基础,体现了党员的价值和尊严,它主要包括党员对党内的基本权利的认识以及对基本权利及行使的方式途径、程序的把握。平等观念是党内民主意识的核心,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只有党员群众有了平等观念才敢于以权利制约权力,监督党的干部依法行政;党的领导干部有了平等观念,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参与党内事务是实现党员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其观念的树立是党内民主意识的重要表现,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具体形式,是党员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主权利,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标志,是党员参与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表现。只有强化党员的参与意识,重视选举权利的行使,才能够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选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法律观念是实现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构成党内民主意识的主要内容,党员权利运作的制度化有赖于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第二,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扩大党内民主,关键在上面。在于党的领导者把民主权利还归全体党员。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实际中要以自上而下为主,强调从中央做起,这不仅是由我们党的组织状况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党的领导体制内部功能所决定的。一般说来,越往上层,人数越少,层次越高,民主意识越

强,开展民主就越容易。同时,这也是由党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党中央是全党的表率,在发扬党内民主方面,也不例外。党中央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做出了表率,就能推动全党的民主化进程。党内民主扩大了,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第三,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选举权是党员最基本的民主权利。近年来,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差额选举,探索出了“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无候选人直选”等选举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对扩大党内民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方面,今后着重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把手的权力该有多大,采取什么形式保障和制约;组织意图和选举人意志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协调;选举中领导调动问题怎么解决;如何规范候选人的提名权;如何让选举人更好地了解候选人;如何防止选举人“拉票”、“贿选”等现象发生;如何看待和防止“惟票取人”现象等等。在推进党内选举民主化的进程中,今后应着重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差额选举的原则,以充分发扬民主选举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在不少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着压制民主、弄虚作假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者把换届选举作为组织帮派体系、培植个人势力、打击和排斥持不同意见者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换届过程中,党的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着跑官、买官和卖官现象,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之所以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我们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关。干部委任制是造成上述弊端的制度性原因。纠正这些弊端,铲除这些不良现象,关键是要将干部委任制改为民主选举制,如允许党员和代表联名提出候选人;允许党员和代表个人选聘党内各级领导职务;进一步扩大差额的层次和人数等等。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党的领导层的活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内民主的氛围。

第四,必须健全党内决策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就是在实行决策的论证和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与党员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要形成一种深入了解党情、民情,充分反映党情民意,广泛集中党力民智的决策机制。

第五,进一步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党内民主。近年来,许多地方对加强党务公开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干部任职前进行公示、倾听群众意见等。这些都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措施。但这还很不够,尤其是党员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称的,党员只有享受了党内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要使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就要扩大党内民主,实行党务公开,让党员具有知情权。除了确属党内机密之外,凡是与党员权利相关的事宜,凡是党内的工作事务,都要让党员了解内情。尤其是在干部任用问题上要公开。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买官卖官和“跑官”现象,主要是暗箱操作导致的结果。为了从根本上克服这个弊端,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做到重要文

件、重要事情党内先传达,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充分征求党内意见,从而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党内下情上报渠道,保证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对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反映的重大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上级党组织要将办理情况及时通报有关党组织和党员。对压制批评、对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党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第六,牢固建立制度保障。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新一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将要从党内民主改革开始。党内民主建设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主题。党内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二是决策方式的改革,即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的健全完善十分关键,它不仅是前两方面改革能够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党内民主顺利发展的保障。党内民主如果没有制度化,即使有了民主也会夭折。扩大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当前最关键、最紧迫的是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切实保障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二是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三是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常委会与全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四是

篇6:加强和扩大基层党内民主

注重实效 不断提高基层党内民主水平

——仪陇县加强和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探索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基层党内民主是构建整个党内民主的基石,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党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仪陇县切实尊重广大党员的民主愿望,以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制度、程序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对推进基层党内民主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创新选任机制,提高选任公信力。民主选举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基层党内民主选举有明显进步,但由于党员干部对民主选举认识的片面性、重视程度不够、选举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还存在候选人确定不规范、差额选举范围小、竞争性不强等问题。对此,仪陇着眼于扩大选举民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选用原则,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了“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办法,保证党员的初始提名权和选举权;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机制,将总结形成的“四荐三评一选”方式延伸到县级机关党组织选举和干部选任上,把公开、公平、公正和差额原则贯穿于干部选用的各个环节;在选拔方式上引入非定向选拔、竞争上岗等机制,推行差额提名、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的全程差额方式,制定县委常委会干部任用票决制度,实现干部任用票决制全覆盖。近年来,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先后选拔了8名学校校长和64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公推直选了永乐镇党委书记,通过竞争上岗产生了仪陇中学、仪陇二中等学校41名中层干部,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党员群众的满意度。

创新管理机制,发挥党员能动性。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直接关系到党员基本权利的实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基层党政权力运行模式影响,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掌握在民主环境下驾驭局面、推进工作的有效方法,甚至出于集权考量,对民主心存疑虑,谨慎处之,加之部分党员民主意识淡薄,民主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积极性不高,民主权利行使不当,作用发挥不够。针对这些问题,仪陇县着眼于党员作用发挥,坚持党内“政策先传达、情况先通报、意见先征求、工作先落实”的“四先”原则,大力推行以“民意征集卡、表决公示卡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重要事务党员首议制”为主要内容的“双卡双制”,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主体意识;深入开展“五化”活动,建立党员列席党委会和党员动态质询制度,保障党员建议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县委常委联系党代表、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定期情况通报、定期视察调研等制度,促进党代表在闭会期间有效发挥作用。

创新决策机制,扩大决策民主度。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决策管理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程序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原因,一些领导班子内部缺乏民主,存在“一言堂”现象;有些领导干部把民主视为班子内部事务,没有充分听取党员意见,片面强调党员义务,忽视党员民主权利,使民主流于形式。对此,仪陇县着力决策程序的规范,在农村全面推行村务管理“五权”模式,明确了职责,理顺了关系,保障了村两委有序运转;积极探索“五权”模式在乡镇和社区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规范“决策、服务、监督、管理”四个流程入手,创新推行乡镇党委议事决策“八步工作法”,认真落实党委委员、党代表、党员三联系制度,在社区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五步法”,提高了党员群众的参与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制定并严格执行县委常委会、县级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决策规则,实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充分讨论后集体票决,切实规范了决策程序。

探索充满艰辛,成效令人振奋,问题发人深醒,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生动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加强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建设是基层党内民主的核心。领导班子成员民主作风是干部优良思想品行的综合体现,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关系党的形象。新时期基层干部民主作风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刚愎自用,轻视民主;二是迷恋“权力”,害怕民主;三是避重就轻,应付民主。转变干部民主作风,必须坚持以教育提高觉悟,以制度规范行为,常抓不懈。在干部任职谈话、集中培训、经验交流等现有教育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民主集中制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强化干部党性修养,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广泛开展“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活动,建立组织生活会“遇事即开”制度,提高开会议事频率,经常性开展党务“知晓度”测评,严格责任追究,强化民主集中制度的执行力。

提升党员民主素质是基层党内民主的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而党员民主素质则是决定这一“生命”强健与否、延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基层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存在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党内民主就是领导干部的民主;二是认为党内民主就是会议民主;三是认为不开会,党内事务就与己无关。走出误区必须坚持以强化培训教育为突破口,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条例,加强党员宗旨观念教育,增强政治使命感和权利、义务意识,促使党员珍惜民主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鼓励党员建言献策,扩大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断提高基层党员民主素质。

篇7:如何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完善基层党组织议事协商制度

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层级,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夯实基层党内民主这个基础。随着民主意识的普遍增强,基层广大党员群众对发展党内基层民主也寄予了热切期望,而党的基层组织又是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单位。为更好地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进程,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议事协商制度,我们就必须认清目前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理清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累经验,剖析不足,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方法和途径,确保党内基层民主得以健康有效快速的发展。

一、我镇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

我镇现有163个基层党组织,党员3501人,包括社区党工委3个,党总支29个,事业单位党支部16个,非公企业党支部115个。而其中党内基层民主工作最基础、最广泛,与老百姓生活最直接、最息息相关、也最复杂的就是农村党内民主,我们就以农村党内民主的状况出发,来谈一谈如何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这个问题。

这几年来,通过我镇党委、政府的努力和正确领导,农村集体经济总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福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党内民主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各村党总支也相应制订了‚村务公开‛、民主选举、‚三重一大‛、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代表议事会等一系 1

列民主议事制度,并成立了相关监督小组,对民主协商事项和过程进行一系列的监督。农村的党内民主发展,也一定程度激发了农村党员群众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性。这种热情,为扩大农村民主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的民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现实和主观、客观上的一些原因,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还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级职能方面:上级政府机关职能缺乏有效约束力,一般情况下较多的只停留在下发文件、精神宣传这一块,但对文件精神和制度规范的真正落实情况缺少有效的检查手段和跟踪监督方法。

2、内在机制方面:民主管理的内在机制还不够完善,制度制订的有效性尚待加强。现行的有些文件、制度,有些缺乏操作性,或者实际操作效果比预想的不理想。

3、主观意识方面:基层班子领导对党内民主的主观意识还不强,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村的村班子领导,内心还是保持着‚一言堂‛、‚将‘民主’弱化、将‘集中’强化‛等陈旧的‚权威‛观念,主观意识上没有重视民主建设这件事。没有思想上的重视,实质工作上就更加谈不上如何真正民主了。

4、下级执行方面:执行力还不够,形式重于实质。民主管理所意味的权利很多被避重就轻,群众的一些参与权、决定权、监督权等被不同程度的忽略,有些只转移到知情权上,表面现象、“走形式”

现象较多。

5、外部氛围方面:民主管理的外部氛围还不够浓厚。百姓对于自己行使相关权利的内容、程序、方式方法都了解的不全不透,养成了‚一切服从组织‛、‚上级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等依靠心理,放弃了自己发挥民主的权利,有些甚至认为‚说了也白说‛,不信任民主权利的作用,缺乏相应的民主意识,在百姓中的民主意识宣传还不够到位,行使民主权利的氛围还不浓厚。

三、进一步完善党内基层民主的方法和途径:

1、‚自上而下‛地规范、监督。

上级党委、政府领导首先应看到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自上而下对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加以规范、及时给予指导、有效落实检查监督。

(1)进一步加强公开机制规范,切实增强操作有效性。进一步健全民主建设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的部门各负其责、纪委协调监督、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党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于公开范围进一步明确,要求涉及基层重大决策、重点建设和重要工作的,不仅在党内公开,还同步向群众公开;对于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按照党的工作类别、项目确定公开内容,每一类再分别进行细化,确定具体公开项目;对于公开形式进一步丰富,要求各单位针对不同的公开内容,采取党内有关会议、下发文件、定期通报、网络、建立党务公开栏、设立电子显示屏、意见箱和媒体公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公开,切实增强党员的参与和监督意识,增

强党组织的公信力,提升党内民主建设。

(2)进一步加强农村班子建设,切实提高班子人员民主意识。首先,要配足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班子成员间形成互补其强、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并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从‚要我民主‛向‚我要民主‛的思想意识积极转变,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民主意识。

(3)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检查监督,切实提高民主建设效果。将常规检查制度化,并更多的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情况上报、监督小组工作交流等方式,多形式的对民主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提高检查的效果。

2、‚自下而上‛地推进、落实。

基层单位要以落实好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重点,自下而上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切实落实民主建设要求。

(1)运用多种形式,切实落实知情权,做到‚群众事情群众知‛。可通过公开栏、服务窗口、会议、文件、媒体等方式,积极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和反馈、社情民意反映和处理等工作制度。对涉及村民的所有公务活动的办事程序、依据、时限、结果、投诉渠道等在村务公开宣传栏和村网站全部公开;对全村资产情况、收入情况、管理费用、公共福利支出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支出等,由村财务监督小组组长签名后定期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让村民第一时间了解本村村务情况和工作动态,切实做到‚群众事情群众知‛。

(2)完善决策机制,切实落实参与权,做到‚群众事情群众定‛。

建立公开议事规则,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凡是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提议、合议、审议和决议。明确重大事项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共同议事的方式决定,坚持把重大问题交给群众,充分吸取群众的意见,扩大民主的范围和质量,对于多数党员、村民不赞成的议案不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时进一步做好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和群众评议党员、干部的联动测评机制,扩大群众对相关事务的参与途径,让村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到切实呈现,切实做到‚群众事情群众定‛。

(3)拓宽监督渠道,切实落实监督权,做到‚群众事情群众管‛。以班子领导述职述廉、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公布监督电话等多种形式,畅通党员群众反映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渠道,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全面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并设‚党务、村务、财务‛三个方面的监督小组,分别对村委工作、民主理财、干部作风、制度执行、实事工程完成情况等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定期对村民代表进行监督情况汇报,并在公开栏中公布监督,让村民随时了解监督工作的落实情况,切实做到‚群众事情群众管‛。

青村镇党代会常任制党的建设专题工作小组

篇8: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坚持围绕中心, 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工作重点

发展是第一要义, 是企业生存、成长、壮大的根本。离开发展谈民主管理就是无本之木, 企业的一切工作都是空谈。因此, 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促进企业发展上来。

正确引导, 坚定职工发展信心。发展规划要靠职工来落实, 发展难题要靠职工来破解, 发展目标要靠职工来推动。坚定职工发展信心, 激发职工发展热情, 形成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浓厚氛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 要通过民主谈话渠道, 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针对不同人员不同心理状态, 通过以情疏导, 双向交流, 平等对话, 融洽情感, 激发职工工作热情, 变压力为动力, 变困难为机遇, 立足岗位履职尽责。要尊重职工, 保证职工群众在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 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引导职工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献计献策, 多做贡献。

民主决策, 汇聚职工集体智慧。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首要的是防止决策失误。这就要求, 企业必须坚持职代会制度,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集中集体智慧, 做出民主决策, 科学决策。尤其是对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必须严格履行“决策前征求意见、决策中民主协商、决策方案提交职代会或职工代表团长联席会议审议”的程序, 广泛征求职工群众意见, 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 防止决策失误, 减少经济损失。

强化监督, 推进各项措施落实。观念决定思想, 思想支配行为, 行为决定结果。如果不抓落实, 那么, 任何措施、政策、制度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任何思路、想法、会议精神都只是画饼充饥:任何理想、目标、蓝图都不能最终实现。为此, 要组织职工围绕那些不落实、不清楚、有疑惑的事情, 面对面地展开质询:要组织职工巡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督促工作按计划运行。总而言之, 就是要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运用群众问责的方法, 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能够实打实的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促进和谐建设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和谐也没有科学发展。因此, 积极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凝聚民心、理顺民意、解决民生也是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载体, 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平等协商是职工与企业就有关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利益的事务, 进行平等交涉、对话和商讨的过程。它能促进双方更加相互理解, 更加紧密合作, 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在开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中, 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抓“亲民”议题。应始终坚持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 认真研究和对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规定, 及时了解物价指数、就业状况以及同行业和具有可比性企业的劳动标准、工资待遇等数据资料, 特别要注意采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的最新政策规定, 密切关注住房、医疗、养老、收入、助学等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 并注意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 确定所要提交的议题和方案。二抓“平等”态度。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法律赋予了与企业经营者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权利。因此, 谈判桌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主体上的平等, 源于对企业发展的责任、目标的一致。三抓“双赢”目标。平等协商谈判不仅要去寻找彼此利益的“交汇点”, 而且还要追求双赢的“最大值”。集体协商不仅要纠缠于枝节, 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职工眼前利益, 更要着眼于职工长远利益。如此, 才能使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成为真正有效的民主管理途径。

以民主的办法, 解决好企业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职工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 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生稳, 则人心稳;人心稳, 则企业兴。为此, 要拓宽职工群众在民生问题上的诉求途径, 采取基层调研、民生点题、逐级反馈相结合的方式, 搭建渠道畅通、覆盖广泛的信息汇集网络, 加大民生问题舆情汇集和信息反馈力度, 经常性地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层面、不同区域职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把握职工群众关注的民生诉求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拓宽职工群众在民生问题上的参与渠道, 在制定实施与职工利益紧密关联的公共政策时, 出台前不但应提交各级职代会充分酝酿, 而且应采取网上公示、职工听证、专家咨询、试点实践等方式, 更广泛地吸纳各方面的意见, 实现决策系统的外部纠错和完善优化, 提高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和认知度。要拓宽职工群众在民生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知情渠道, 综合运行厂务公开、定期通报、民生直通热线、热点跟踪等方式, 加大公开力度, 做到及时公开, 同步跟踪, 全程掌控, 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在群众组织中探索建立民生工作督促督办机构, 赋予相应的督查、协调和信息反馈职权, 拓宽民生工作的监督渠道, 保证民生工作始终在职工群众视野范围内顺利展开。

坚持“两个维护”, 把促进企业改革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职责

企业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为广大职工群众谋取更大的利益。正因如此, 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要深入开展民主管理活动, 正确处理好维护集体利益和职工具体利益的关系, 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 推动改革,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发挥民主管理作用, 积极推进企业深化改革。要积极配合党政, 通过民主管理渠道, 运用群众语言给职工讲形势、讲政策、讲前景, 促使职工群众树立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竞争观、效益观、分配观、就业观、择业观, 让职工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充分理解、支持企业改革。要认真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到企业改革的全过程, 既坚持企业改革的方向, 又表达和反映职工的愿望, 既体现党政的主张, 又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 使改革的方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发挥民主管理作用, 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把民主的理念、民主的方法融入于企业各项工作中去, 置于广泛的群众监督之下, 确保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正确用权。要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与企业党建工作、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群众监督检查力度,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要认真开展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活动, 并与奖惩任免挂钩, 让当官做老爷, 脱离群众的干部没有市场。

篇9:扩大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一是完善党务公开,扩大党员知情权。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必须由党员大会讨论决定,一般和常规性工作要及时向党员通报,并明确党务公开的原则、内容、程序、监督等具体要求。一是充实党务公开内容。坚持“党员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原则,把党务与村务、财务公开有机结合,重点公开村务工作、支部决策决议、党组织活动以及村集体债权债务、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救济款物和低保金发放等情况。二是丰富党务公开形式。以村党务公开栏为主,通过召开党内会议、发放文件资料和党务简报、在铜梁党建网进行网上公开等多种方式,多渠道扩大党员知晓面。三是严格党务公开程序。要求各村(社区)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于每季度末提出党务公开的具体方案,由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再提交党支部大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及时予以公布,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是创新党内选举,扩大党员选举权。一是大力推进“公推直选”选举机制。改变村支“两委”成员传统选举方式,扩大普通党员群众参与度,在村支“两委”班子出现缺额时实行公推直选,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候选人、基层党支部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投票,直接选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二是探索实行“三推一评一选”选举办法。“三推”,即:组织推、党员推、村民代表推;“一评”,即:候选人现场接受党代表、村民代表、普通党员对其参选目的、动机、施政纲领等方面的提问与质询,在加深了解的基础上先举行一次民主评议;“一选”,即:民主评议后,由全体

党员进行最后的选择投票。

三是加强党内民主决策,扩大党员参与权。一是健全党员议事会制度。各村(社区)党组织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定期召开党员议事会,对村里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措施进行集中讨论和集体表决,做到“一事一议”,并做好会议记录以备查证。二是加大信息收集力度。通过向每位党员发放信息反馈卡,在铜梁党建网上开辟意见交流专栏,在基层党员服务中心设立热线电话等形式,主动搜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问题等,详细记录并把重大问题作为下次党员议事会的讨论范畴。三是进一步发挥普通党员作用。拓展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的参与范围,普通党员共同参与入户走访和接待群众工作,跟踪了解各村社贯彻执行党的优惠政策、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反馈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篇10:扩大农村消费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消费的特点

1、农村消费稳步发展,但与城市比差距逐渐缩小。2009年,我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3.7亿元,比2005年增长94.04%,年均增长为24.73%;其中: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2.8亿元,比2005年增长89.9%,年均增长23.8%,比城市低1.4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增长15.9%,比城市低0.5个百分点;2006年增长13.7%,比城市低2.8个百分点;2007年增长17.1%,比城市低0.1个百分点;2009年增长23.0%,比城市低0.9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所占份额呈现出下降趋势。1978年到1987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以下农村地区所占份额均在40%以上,其中:最高的1983年,为51.4%,最低的1987年,为40.9%。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农村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88年开始逐年下降,1988年为39.5%,到2009年下降到36.9%,比1983年减少11.9个百分点。从总体看,城市、农村消费市场差距逐渐缩小。

2、农村消费结构优化,但消费层次还偏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各类消费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农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对于食品、居住的消费都始终给以较多的重视,农民消费首先是以满足吃、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收入比较低的农民,对于文教娱乐的消费,往往也给予较多的关注;而收入比较高的农民,则对家庭设备的消费开始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民在消费方面均带有更多的生存性消费特征,并伴随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明显表现出层次性和差别性。

3、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趋旺,但地域区间差异较大。80年代中期开始,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大件”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文秘杂烩网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到90年代中期开始,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则迅速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也呈明显的增加态势,如农民“新三大件”的百户拥有量由1998年的18.7台、1.6台、0.2台增加到2009年的95.5台、20.8台和5.8台;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等级之间的农民,在耐用消费品购买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千元级耐用消费品上,而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上的差异并不大。相对而言,发达地区不仅在各项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支出方面,而且在一些主要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方面,都明显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此外,不同收入等级、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在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二、制约我市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尽管近几年我市农村消费总体来说增长较快,但与周边设区市相比,消费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城乡间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城市比,总体上滞后10年左右,只有城镇居民20%较低收入户10059.0元(2009年)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4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持续下滑,耐用品消费呈停滞状态。我们认为,目前制约我市农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收入较低,农民购买力偏弱。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措施,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但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农民收入总体偏低,增长不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2009年十年间,农村居民纯收入(现价)年均增长8.1%,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12.9%的增速低4.8个百分点。比gdp现价年均增长13.4%的增速低5.3个百分点。199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是1: 1.7,到2009年扩大到1:2.8,为十年来的相差最高比例。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大体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8年的水平,落后整整10年。如果目前的收入增长机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扩大农村

消费市场和拉动内需将极为困难。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与城市居民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相比,我市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靠农民自己投资投劳获得,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

政策倾斜力度和物力财力投放力度,农村社会保障程度有所改善,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深度上均有不足。加上近一个时期以来,教育、医疗服务等价格上涨较快,特别是高中以后的教育费用支出大幅增加,广大农民尤其是有子女就学的农民家庭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只能通过增加储蓄和缩减即期消费来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后顾之忧,既使有钱也不敢花。

3、商品流通网络不完善。近几年,我市“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购物消费环境得到改善。但连锁超市在一些偏远地区建设不规范,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不完善,耐用消费品的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无法保证,遇上假冒伪劣产品也很难投诉,使得农民既使消费意愿强烈也不敢就地购买商品尤其是大件商品。“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集市”现象仍然存在。再加上一些生产企业把农村作为三、四级市场,投放的商品质量和档次相对较低,而由于农村商品物流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反映到农村市场上部分商品价格反而高于城市价格,“质低价高”,从而人为地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3、服务体系不健全。“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消费环境,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妨碍正常合理消费。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至于有人称农村市场为“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一些厂商把农村视为推销积压商品的场所,多数商品质次价廉,假药、假食品、假日用工业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问题突出;二是农民产品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差,在购买商品时识假、辨假能力不强。三是农民缺乏消费维权的有效途径,抑制农民消费意愿。农村消费维权力量薄弱,维权成本高,一旦权利受到侵害,往往选择“能忍则忍”、“不再上当”和“下次不买”,严重影响农村市场上的销售和消费。

5、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加快。随着农村大量中青年农民的外出务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市农村有60%以上的中青年农民在外打工。农村当地人口常年呈老龄化势态,年轻人口的负担加重,储蓄意向趋高,必然减弱消费需求。而老年人不管是其消费需求还是消费能力,都远低于年轻人群体,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的拉动力趋弱。加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相对较差,养老负担更重,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程度比城镇居民更大。因此,人口老龄化是构成农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其影响程度也在逐步加深。

6、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是能省则省、勤俭节约、存钱防灾养老,而农民更甚。由于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再加上货币收入低、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大、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较多,一直以来,农民更倾向于储蓄,以备不测之需。2005-2009年,我市农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2.6 %,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相比,高出10.2个百分点。2009年末,我市农村居民存款余额达到2158.09亿元,较上年增长13.4 %,增幅高出城镇居民8.3个百分点。消费与储蓄此消彼长,储蓄的快速增加必然挤压即期消费。

三、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大小成为经济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市场需求约束明显增强特征,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呈逐步回落趋势,最终需求拉动作用减弱的基本走势。尽管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尽管连续七次降低居民文秘杂烩网储蓄存款利率,尽管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居民消费需求启而不动的表现仍比较明显,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抑制力仍然比较大,致使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有需求才有高速度,有需求才有效益,有需求才有稳定。而要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从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两个方面做工作。从扩大投资来看,只是在短期内对扩大内需有一定的作用,而只有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联动,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因此,开拓农村市场、启动农民的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今后五年内,我市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围绕着农村市场的开拓,信息传输、科技推广、资金信贷、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交通能源、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将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使农民群众直接经受市场的严峻考验,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促使农民更加自觉地学科技、学文化,转变消费观念,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①我市农村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群体。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2009年,全市总人口中农村人口达377.1万人,占总人口的77.7%,全市农村总户数为93.2万户。如此多的农村人口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群体,然而农村居民在全市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仅36.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只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期的水平,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测算,农民当年实现的购买力在45%左右,有55%左右的购买力不能实现。这说明了农民购买潜力的巨大,如果正确加以引导,可随时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②农民消费的滞后区间正是我们要开拓的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1.1 %下降到2009年的36.9%,这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现状是吻合的。农民消费的滞后区间也正是我们所要开拓的增长空间。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分析,2009年,县以下农村实现52.8亿元,比2005年的27.8亿元增长89.9 %,年均增长23.8%。根据这一速度测算,今后五年,我市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 154亿元左右,平均每年20亿元以上。

③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绝对值看,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3007元,比2005年的2387元增长26%,年均增长12.2%。根据这一速度测算,今后五年,我市农民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将实现5347元左右,平均每年470元左右。

④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步伐,生活消费表现出由数量到质量、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特征。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消费比重下降,而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升级还表现在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品种的变化上,以彩电、冰箱、摩托车为代表的大件商品,步入农民家庭的步伐加快。2009年末,我市农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5.5台,电冰箱20.8台,洗衣机5.8台,摩托车54.0辆,空调机2.8台,影碟机18.0台,抽油烟机2.1台,微波炉0.9台,热水器9.3台,电话64.0部,移动电话100.1部。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80年代中期水平,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是预期消费的热点,预示着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从以上分析看,开拓农村市场的前景十分美好,农村市场的开拓成功,将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推动农村涌现许多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增长点所对应的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扩大农村消费的建议

1、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民增收。当前情况下,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和整体素质、效益。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改变农民单纯靠出售初级农产品作为收入主渠道的现状,使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更多地向农业回流,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有利于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促进农村消费的长期稳定增长。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的现状,建议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优先搭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框架,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基本、最突出、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问题,稳定农民消费预期。

3、加大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增加商品销售点,提高商品配送能力;继续增加“家电下乡”的品种和补贴,补贴率应从13%提高到20%左右为宜;恢复和提高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兴建、改造的扶持力度,逐年逐批地对农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4、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把农村市场监管工作纳入到整个监控体系中来,工商、商务、质监、药监、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强化监督职能,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短斤少两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杜绝过期、到期商品和质次商品的倾销行为,从制度和实施层面上解决农村消费市场的无序状况,确保农民群众的安全消费、放心消费和明白消费。

上一篇:10个学校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2023特岗教师岗前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