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活动课程介绍

2024-06-24

初中科技活动课程介绍(共6篇)

篇1:初中科技活动课程介绍

北滘镇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介绍

我们北滘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已经有八个年头,自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以来,我镇一直致力于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手段。以下是我镇关于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几点做法:

一、不偏不倚,高度重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初期,基于我镇的实际情况,各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任课教师全部是兼职,而且教师和领导们以前普遍都不太了解这门学科,因此对本课程的实施与教研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镇教育局统一发布教学工作意见,进一步规范课程行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杜绝偏科思想。经过中心教研组的配合,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和课程指导,今天终于结出了硕果。

二、分清责任,明确要求。

每学期开学初,镇教育局主管综合实践活动科领导与综合实践教研组成员一起组织各校科组长举行科组长会议,开展学习和讨论,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参考书》并进行解读,使任课教师明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要求。经过大家讨论,找出困惑,形成共识,如何进行学科整合,如何利用课堂有效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要求各校会后上报任课老师资料、负责该科主管行政资料,上交科组计划,由此分清责任,明确要求,以利于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为使我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经验得以推广,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展开,镇教研组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评选出优秀的论文上送区参加评选。

三、共同研讨,交流经验。

近年来,我镇每年都会举办区、镇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和综合实践活动评优课,如:

2010年11月,由区教研室和北滘镇教育局联合主办的“2010年顺德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在北滘镇城区小学举行。

2011年9月,北滘镇教育局在新城区广场举办“阳光少年,魅力小城”——2011年北滘镇教育成果汇展活动。“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作为本次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展板与作品展示等形式贯穿全场,展示了近几年来我镇各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取得的优秀成果。

2008年第二学期在北滘林头小学举办了小学综合实践研讨会;2009年第一学期,我镇进行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评优课;2012年第二学期,举行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评优课。

以上活动为我镇教师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展示与观摩,比拼与学习中相互促进。

四、开发资源、共享成果

为进一步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推进学科的教研与发展,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学科课程的质量水平,在教育局分管领导和中心教研组的组织指导下,组织全镇任课老师共同合作开展了资源开发、共享、应

用和评比的工作,并将优质资源整理上传,实现了资源共享。现在我镇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网站了,网址是http:///xxzhsj。

以上是我镇教研组在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方面的一些做法,简单概括就是——重视、落实、研讨、促进。

篇2:初中科技活动课程介绍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喜爱、向往、崇拜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言情武打剧等。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为了提高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必须采用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如上网、竞赛、表演等。为此,我们搞了这次“走进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活动宗旨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3、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学习鉴赏戏文。

4、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5、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为振兴、光大戏曲事业而努力。

三、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

3、能理解戏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通过竞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6、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四、准备活动

1、成立研究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人分工。每小组5-8人为宜。

2、查阅资料。可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还可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3、调查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家乡地方戏曲(锡剧)的现状,思考发展良策。

4、准备表演戏曲节目。

五、集体活动步骤

1、交流材料。把各人收集的资料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互通有无,使每个人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师介绍。重点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中脸谱、行当的含义,京剧旦角流派等。

3、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在课堂上介绍中国戏曲的现状,并讨论发展地方戏曲的良方,写出方案。

4、欣赏不同剧种经典剧目片段(播放碟片),有京剧《苏三起解》,评剧《刘巧儿》,锡剧《双推磨》,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花鼓戏《刘海砍樵》等。

5、优秀戏文鉴赏。印发《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中的精彩唱词选段,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6、戏曲知识竞赛。可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进行,也可整个年级一起进行。我们采取的是后者。各班派三名选手参赛,其余300多个学生既是自己班级的拉拉队,又是观众,气氛相当热烈。(附)

7、粉墨登场,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各小组(或班级)都上台表演。演唱内容有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孟姜女》选段“十二月调”,锡剧《双推磨》选段“推呀拉呀转又转”,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为救李郎离家园”,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越剧《梁祝》选段“十八相送”等。

8、活动总结,齐唱戏歌《唱脸谱》结束活动。课堂教学的确定与实施: 一,活动的背景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戏曲日渐失去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她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统戏曲中积淀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智慧、艺术精华和审美情趣,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而且是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当今世界个人文化自信的需要,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需要。二,活动的构想 1,粉墨登场

对传统戏曲这一民族文化之根和母亲文化,要爱护她、崇敬她、发扬她,首先要触摸她、了解她、亲近她,感受她的温暖和亲情。

第一,师生协作完成“传统戏曲知多少”调查。调查的内容可包涵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环境的人们对传统戏曲的认知、情感、态度及对戏曲现状的感受和建议。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城市、乡村、社区、当地文化馆及剧团,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戏曲表演名家和戏迷、访问戏曲研究专家和作家,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了解现阶段戏曲文化建设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

第二,通过请教音乐老师,邀请戏曲专家或戏迷现场表演、讲座,利用图书室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深入音像市场调查,收看戏曲频道及戏曲节目等形式,收集传统戏曲的文字、图片、视频、磁带、光盘、网站等资料,初步了解传统戏曲的一般知识。通过摘抄、做读书笔记、办黑板报手抄报、创作张贴画、欣赏戏曲片段、进行模仿秀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亲近传统戏曲。

第三,利用音乐课、美术课或其它地方课时,开展戏曲选修课,品味戏曲魅力,感受传统戏曲面临的严峻形式。将保护传承传统戏曲强烈的使命感注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播种下传统戏曲的精神底子。了解戏曲博大的内涵、感受戏曲悠长的韵致,才能让学生亲近经典,进而热爱经典、痴迷经典、反思经典。2,梨园新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因此,让广大青少年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感受戏曲魅力,体味戏曲韵味,钟爱戏曲艺术是活动的重点。第一,要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系列综合性学习,开展传统戏曲主题性、专题性研究。如戏曲文化史研究、戏曲行当研究、戏曲唱腔研究、戏曲脸谱研究、戏曲道具研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戏曲小剧团,学习戏曲表演。

第三,学习传统名曲名段,开展故事会、演讲赛、论文赛、手工制作赛等活动走进戏曲世界。让学生在骨子里折服于戏曲博大精深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3,非常有戏

要通过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进而爱上戏曲,沉迷于戏曲,成为戏迷、票友。

第一,策划戏曲艺术节。第二,组织“戏曲文化座谈会”,邀请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戏曲专家、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畅谈戏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就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反馈。整理成谈话纪要或者专题报告,在新闻传媒上发表,以在论坛发帖子、写博客等各种形式引起大众关注。第三,策划“戏曲活动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周等

第四,制作卡片、小报,宣传册,分小组深入街道、农村、公共场所宣传普及有关戏曲知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戏曲的振兴和发展。4,加油,中国戏曲

让祖国优秀的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对传统戏曲的振兴建言献策,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文化尊严和自信,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第一,召开“传统戏曲现状反思会”,分析戏曲的现状和危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群体智慧共享。

第二,考察西方戏剧、话剧、歌剧、舞台剧等相关艺术形式,比较传统戏曲与之异同之处;欣赏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等有影响的新生代戏曲作品,寻找该曲目之所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原因;欣赏中国版歌剧《图兰朵》的世界巡演,寻找戏曲如何走向世界的对策;结合中国话剧百年活动,召开茶话会,畅叙戏曲的美好未来,写出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三,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结集,建立传统戏曲数据库,结合学校其他传统文化活动,开发有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三 活动的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但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主题的策划需要教师筛选,活动方案的确立需要教师提炼,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的监控,活动的评价需要教师参与。

2,在每一活动单元,都应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取向”的活动目标。要明确在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以“任务取向”和“角色职责”来达成体验性目标。

3,传统戏曲可供挖掘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大胆参与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研究者。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等课程人力资源的价值,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篇3:初中科技活动课程介绍

关键词:科技史,专业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0 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是高等学校电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其教学内容包括傅里叶变换、傅里叶级数、数字滤波器设计、小波变换、MATLAB实现等几部分内容, 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这些内容在各类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体系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的概念、原理、方法大都以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授课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感到枯燥、难懂。而目前的教学方法往往更多的注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 由教师进行介绍讲解, 然后给出结论, 教学以学生对专业性知识的理解并能加以应用为目标。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有关的科技史知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忽视了相关科技知识史对对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果不能把相关背景和发展脉络在讲授专业知识前介绍给学生, 学生在宏观理解、思考方式方面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 授课教师针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探索, 下文将介绍教学改革的内容、教学反馈与一些体会。

1 教学改革内容

为了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力、培养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以及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改革加强了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科技史内容的介绍。虽然教材也并没有这部分内容的介绍, 但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百科网站, 以及国外大学中可供下载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课件, 授课教师将所授课的课件内容进行了丰富, 凡是涉及到有相关科技史的内容, 都在教学中加以说明与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如下:

1.1 科学家成长经历的介绍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提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理论、公式、方法等成果, 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教学改革中添加了对科学家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就学学校、对他产生影响的导师这些内容。比如在傅里叶变化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介绍了约瑟夫傅里叶因为幼年父母双亡, 所以很小便被送入天主教本笃会接受教育, 之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毕业后在军队中教授数学, 27岁时他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书。这些经历对他后来傅里叶变换的提出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科学成果所在年代的历史背景

获得科学成果所在年代的历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在历史年代的特殊性给了科学家们特定的环境、氛围、机遇等等, 使得他们有机会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傅里叶所在的年代是18世纪末, 当时正是拿破仑东征时期, 傅里叶跟随拿破仑军队东征, 被任命为下埃及的总督。由于英国舰队对法国人进行了封锁, 所以他受命在当地生产军火为远征部队提供军火。这个时期, 他向开罗埃及学院递交了几篇有关数学的论文。1816年他回到巴黎, 六年后他当选了科学院的秘书, 并发表了《热的分析理论》一文, 此文是建立在牛顿的热传导理论的速率和温度差成正比的基础上。

1.3 中外相同历史时期的对比

将中外历史进行对比, 更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 容易想象和理解科学家所处时代的环境, 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仍以傅里叶为例, 授课教师介绍了从十七世纪中后期到十九世纪欧洲科技史的发展, 在数学课中提到的其他数学家, 比如牛顿、拉普拉斯、柯西这些人与傅里叶的前后关系。同时傅里叶所在时期是中国的清朝时期, 当时中国的情况、科技的发展又是怎样的。这些对比既增加了学生听课的兴趣, 又便于他们理解内容。

2 教学反馈与体会

通过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引入比以往教学中更多的科技史内容这一探索, 授课教师获得了很多正面的反馈, 对教学方法改革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积极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技史方面的介绍明显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科学家具体人物的背景介绍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家会更加专注的去聆听授课教师的课程内容, 有时会主动提出问题, 讨论科学家的经历对他们发表成果的影响。而且课程当中不断回顾这些科技史的内容, 会周期性的刺激学生, 将暂时失去注意力的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

2.2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科技史的介绍更加清楚的讲清楚了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推演出最终结论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给出最终的结果、定理、定律, 而新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 从最初始的一个新想法, 一直讲到最终理论的形成。这一思考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过程。未来学生在自己学习、从事科研活动中, 会应用到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更为容易的取得成果, 推动科技进步。

2.3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科技史的相关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有了更为清晰的学习思路, 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课堂互动、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的成绩, 都反映出了教学改革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更好的掌握了数字信号处理的许多知识点。学生们也明显对与科学家直接相关的学习内容有更好的记忆力。

3 结论

通过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加入更多的有关科技史方面的介绍, 在科学人物、历史背景、中外对比等几方面的改革与探索,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获得学生的好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改革同样也可以使用在其他工程类专业课程当中, 希望未来可以在不同课程中进步一探索, 摸索出更加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先龙, 吕仕儒.浅谈数学史在数学教学当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7 (30) :14-17.

[2]杨文海.试析科技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6) :13-15.

[3]胡居荣, 曹宁.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8) :67-69.

[4]郑海峰.独立学院《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 2010 (20) :184.

篇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首先,挖掘学生熟悉的资源。教师可以把学校的计划作为一个“框架”,然后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让学生去发挥,鼓励他们到社会上去,寻求社会关注的热点,指导他们主动完成调查专访等,从而真正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实践中提出感兴趣的课题,使之课程化,比如学生春游前,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设置计划,调查、访问、考察、采访当地人,调查农民粮食收成情况或者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现状及运用推广情况等。

其次,挖掘教师熟悉的资源。首先应挖掘校园、社区的教师资源,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师傅、有特长的家长等组成实践课程的智慧队伍。学校还可组织各年级教学骨干,安排好具体可实施操作方案,结合本校特点制订活动项目,设置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促进教师间相互配合、切磋提高。如此安排,既能让教师们分工又合作,既集思广益又体现综合的要求,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活动中去,从而加快综合活动师资的培养步伐,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

二、多方面体现课程活力

教师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过程中,如何让综合活动真正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是要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

教师应抛弃旧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架子,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多沟通交流,把要传授的知识通过活动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杜绝以成人的眼光来探究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开展探究实践,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观念,灵活安排活动时间。综合活动在时间上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教师可在课表上安排步骤、组织协调好,做到时间上不拘一格,充分利用校园、社区资源,利用休假日等,以此体现课程活动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让学生有自主的活动空间。

二是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传统课堂的活动方式侧重于教师讲,学生听,侧重于练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侧重于活动、体验、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参与活动的条件,让他们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活动中可采用动手操作和生命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如采用烹饪、生命救护、航模、折剪纸等活动方式主要为动手操作,而地震小屋、模拟法庭、体能拓展等活动方式则侧重于生命体验。

三、建立多角度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从评价主体来说有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从评价的维度来说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校要提高综合实践的效果,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学校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教师要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每次活动后可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都要有记录。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修改调整评价策略,及时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应仅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他们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即关注过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教师组织评价时,应跳出问题看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的各种体验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

(作者单位:秭归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篇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活动设计

2014年,云南省出台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16年开始将思想品德课的分值降为10分,为此,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校对这些科目的课时安排减少,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已大打折扣,许多思想品德课的专业教师已经改教语文等其他科目,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的这一境况,在中考改革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设计思想品德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喜欢思想品德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一位专业教师应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幅横幅: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我们实施新课程已有十多年,教学活动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理论、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认为:认知结构是人的活动化的产物。认识这一规律的主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和思维能力。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

课堂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多种分类方式,课堂活动按时间可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按活动的主体可分为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师生互动。按活动方式可分为搜集信息、信息发布、交流、研究成果展示、情境模拟、讨论辩论、课堂访谈、角色扮演、课堂竞赛、课堂练习。

如《走进青春》的课前导入:猜猜看,他是谁? 师:我们收集了我班同学的一些照片,同学们猜猜看他是谁?(投影先后给出某同学不同时期的照片:婴儿时期的照片,童年时期的照片,小学三年级时的照片。)每给出一张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说一说照片上是谁?

教师:到底照片上的人是谁?请他闪亮登场!学生:哗!原来是他.!(好多猜错了的同学议论纷纷)教师:比较一下,现在的他和照片中的他有什么不同? 课中活动的《青春无烦恼》

小品表演:(师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儿子)父亲接到反映其子与女同学交往过密电话,儿子回家。

父(大怒):有人向我反映你最近和女同学交往太多,你太不象话了!

子(不以为然):和女同学放学一起走走有什么过错?

(父拿鞭子欲打儿子,电话铃声响起,父换衣服欲外出)。

父:你在家做作业,我回家后检查,未做完的话,小心我揍你。

子:好好好,我做作业。

父出门后,子将鞭子折成几段:让你揍我!哈哈,我可以玩了!

课堂笑声不断

师:小品反映了我们步入青春期后的哪些烦恼?

生1:顶撞父母的教育

生1:我长大了,父母过多干涉我们同学交往,特别是反对我和女同学交往

哄堂大笑

师:男女同学能不能交往?大家辩论。(出示正方、反方观点。正方:男女同学能交往。反方:男女同学不能交往。)

(学生自由选择反方,民主推选主席、自主充当一、二、三辩,收集资料。辩论过程略)

主席:大家通过讨论,认为男女同学可以交往,但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避免交往过于频繁。

搜集信息、信息发布、交流 搜集、发布、交流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如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让学生收集反映我家的第一的实物、图片,交流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情境模拟 为了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演习活动。如学习《消费者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设计“一个你购买了过期食品,你怎么办?”的情景。

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也可作为某些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类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的。教师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以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讨论和辩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如陈和平老师在教《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就提出了一个话题:人强于动物,人不如动物,同学们各抒己见。

游戏活动 一般是在某些课堂教学进行中某一环节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道理。如罗莉老师在上《情趣与兴趣》是表演的扑克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解决兴趣和情趣的区别与联系奠定了基础。

课堂访谈 师生在课堂上采用的类似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访谈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平等对话。如胡风玲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讲授《丰富多样的情绪》时,用“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导入新课。

课堂竞赛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还可以开成“头脑运动会”。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成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参加竞赛。如教师讲授情绪的类型时,将学生分成喜、怒、哀惧四组,采用词语接龙、即兴表演等形式来感悟情绪的产生、分类 角色扮演 为了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产生情感体验,由学生扮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活动。如覃祥娇老师在讲解《青春无烦恼》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余伟、余伟的父亲,再现了父子的冲突,让学生解决父子冲突,帮助同学走出青春的烦恼。学习环境保护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各自发表对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教学活动化”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的,要充分挖掘内隐和外显的活动因素,设计活动教学方案,创设活动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拓宽学生获取感性经验的渠道,提高学生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在设计、挖掘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四动”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1、“让学生动手”的原则

皮亚杰曾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可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学习新知时,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陈和平老师克隆教师的粉笔字。

2、“让学生动口”的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学中相应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好说,有话敢说;课上教师切忌将话说透,而应适当“留白”,巧妙设疑激思,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此外,教师还应加强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地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辨一辨,使他们有话会说,有话乐说。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陈和平老师有奖征集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让学生动手抚摩、观察叶子的老嫩、颜色重叠叶子比较大小,学生说出两片叶子的差异。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对生命的独特性有了体验、理解。

3、“让学生动脑”的原则

“教学活动化”强调学生的外显活动----动手、动口,但在进行外显活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内隐活动的训练。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动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即学会知识,又学会思维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体操中得到锻炼,最终提高思维能力。如胡风铃老师在《丰富多样的情绪》讲课,学生在《观看女排2004奥运会决赛》后的五个问题:第一局28比28时,你作为观众你的情绪怎样?张越红扣球失误导致中国女排第一局失败,张越红的情绪怎样?你是她的队友,你将怎样做?第三局中国队板回一局,你是主教练你将怎么办?第四局战成2比2平,俄罗斯女排的情绪会有什么变化?第五局,张越红一锤定音,请你用一个动作或者词语表达你的情绪。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对情绪的作用、调节情绪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 4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要走下讲台,做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参与者、体验者。如李发楚老师在讲《我能行》时,先讲述了自己84年参加函授考试前自己充满自信,认真复习获得函授学习机会的故事,让学生分享教师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我能行”感受最深的故事,培养了学生自信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行课程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课程的目标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变化,确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观念和态度)目标、能力(即过程和方法)目标.知识目标三类。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来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2教育资源的构建性

教育资源大至可分为以下几种:

1、校内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实验基地等;如李智群老师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要求学生为校园的生命写广告语,不少广告语来自校园文化:保护绿荫,陶冶我心,曲径通幽,何必另辟蹊径

2、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室、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学生的照片)

3、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如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认识基础,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从某个意义上讲,离开学生这个资源,教育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胡风玲在讲授《丰富多样的情绪》时,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回忆昨天你的情绪如何,产生原因,有的学生说考了第一名,心情很高兴,数学未考好,发放试卷时既紧张又害怕,又急于知道成绩的情绪。对情绪的产生、多样性有了体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特别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要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课程的生成性

不难看出,课堂教学呈现的不只是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交流,学生不是造访“成品的仓”,而是经历着现实的“生产过程”,以此来领悟发现与创新的乐趣。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考虑中的创新成分和不可预见成分,容许具有生成因素的“三超”(即超课程标准、超教材、超固定的教学时间)现象。学生在《走进青春》时,列举了中学生中将男同学往女同学身上推,学生提出了男女有别的话题,男女有别,别在哪里?别在生理、心理。如李发楚老师在讲授《我能行》时,学生提问:老师,你自信吗?这些问题既出乎师生意料,又合乎情理,体现了课程的生成性,是神来之笔,是创新的火花。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课改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同时,冲破“教育围墙”,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去接受更多、更广泛的教育,改变过去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牢牢地关在教室里死读教材的封闭式作法。因此,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要鼓励学生求疑、创新。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政治实践活动要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政治学科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实现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活动结果的开放。如要开展好《制作我国人口形势图表》的实践活动,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校园去收集国家(省、市、县)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然后运用数学、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语文知识归纳人口的基本特点和描述人口的发展趋势,还需要运用美术知识和数学作图知识制作图表和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向师生展示图表。活动的适度开放打破了传统政治教学的封闭性,实现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5活动主体的参与性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目标,选择合适的、有一定思考空间或需要通过探索获取知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探索过程。如笔者在讲述中国古代辉煌成就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开展“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这个活动时,采用了分组竞赛办法,题型为抢答题、必答题、探究题,类别为科技类、医药类、建筑类、数学类、艺术类、,用知识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取得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的探究结果,大大出乎教师预料: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甲骨文的出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先进的农业手工业、造纸书和印刷术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遥遥领先;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方殖民者用中国人民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发现了美洲……有所拓展的探究题突破了政治学科体系,使活动进入了较深、较高层次,同学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明确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正可谓一举多得。

6活动过程的体验性

篇6:初中科技活动课程介绍

作者: 郑燕 2009-7-2 14:27:22 点击量:1030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郑燕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数学教学领域在各层面展开了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

北京八十中初中数学组2006年9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两年多来,全组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探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对基本概念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认识。通过聘请专家指导、阅读相关文献、自我实践和反思等方式,课题组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要义,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的实践活动。

(2)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围绕课题组织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研究期间,学校数学教研组共组织市、区、校级公开课20余节,1名教师获全国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名教师获北京市教

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市、区级奖励。

(3)开设“动手实践”类的数学选修课程,组织“数学文化月”等校园活动。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们拓展思路,开设了《魔方与数学》、《折纸中的数学》、《数独》等数学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数学文化月”活动由数学计算能力比赛、数学壁报评比、数学益智游戏擂台赛(包括魔方、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数独等)、数学讲座(拓扑游戏)等模块构成,在校园内掀起数学活动热潮,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超过了预先的设想。

课题研究使教研组和教师个人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主动性有了显著改善,教师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感到认同。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时候,“两难”的局面常常出现,使研究的成果难于推广和运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时间上的两难。“动手实践”做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要求学生自身操作和自主参与,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形成主体的认知,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时间真实地进行操作、观察、思考,甚至经历错误、失败、再尝试。而课堂的时间只有40分钟,再好的操作活动也不能不考虑时间的限制,活动时间控制不合理,会明显的降低课堂效率。若一个动手实践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以它的目标在整节课目标中所占的比例为依据,那么,就要求教师对该活动有足够的引 导和控制,但引导、控制的痕迹略重,就会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使操作活动成为做“秀”,更加浪费时间,降低学习效率。时间的两难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实施的最大障碍,也是中外数学教学交流中面临的重要冲突。西方的数学课堂常常被认为像手工课,数学味道不够;我们的数学课堂又常常因为满堂灌被指责。中西方都在努力尝试,在不丢掉自己教学优势的前提下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但两难局面依然存在。

二是教师精力投入的两难。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堂上学生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付出精心的设计和繁琐的劳动。尽管体现学生动手实践学习的公开课或研究课,在教师的设计和准备下,可以上得很成功;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缺乏充分准备的实践活动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抽样调查》一课的设计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有黑米和白米的盆,让学生估计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数目之比。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抽样、计算、估计,但学生对抽样调查科学性的质疑伴随着实践活动的从始至终。学生活动后,教师公布了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总数目(约40万粒、60万粒),学生在对庞大数字感到震惊的同时,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有了认同。为使给出的数据尽量准确,教师自己在上课前进行了连续一周枯燥和繁琐的实验和测算。遗憾的是,在下课后,无论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为实验精心准备的确定数量的黑米和白米,就再没能产生更多的价值。为了一个实践活动投入巨大的精力,到底值不值得?活动成本和活动收益之间的对比,也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难以成为目前学生数学学习重要方式的原因之一。

此外,采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需要必要的硬件条件(例如计算机、计算器等)和空间环境,这些都使传统的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

另一方面,学生在动手实践类数学选修课和数学游戏、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却真实、普遍,值得关注。初中学生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组提出问题:

能否打破传统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种种限制,在确保常态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辟出真实、自主、充分、快活、甚至是激发灵感的探索和实践新天地——“数学活动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探索和实践的乐趣,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 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本研究中的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是指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并融入相关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资源,向学生提供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能力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合。在本课题中,数学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形成数学活动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个分支中。

2、数学思维过程与数学思维能力

组成数学思维过程的基本框架是(1)观察与实验;(2)归纳与演绎;(3)比较与分类;(4)分析与综合;(5)抽象与概括。框架中这些因素在数学思维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有机的整体。本课题研究中的数学思维能力,指在上述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三、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自课标倡导“动手实践学习方式”以来,该问题的研究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地实践摸索阶段。

在数学教法改革与创新中,人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接受式学习中融入问题解决的成分,使启发式讲授教学活动与活动式教学活动有机结合。2003年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发表专著《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关于动手实践的一些建议;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发表论文《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对动手实践的教学价值、课堂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有效运用动手实践的基本对策等做出了精辟的论述;2005年重庆师范大学的刘丽颖发表论文《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对美国中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hands-on)版块的呈现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值得我们借鉴的若干方面进行了讨论。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罗新兵发表论文《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明确指出“从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看,动手实践的具体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再一次强调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提出动手实践的问题与建议。

但是,在实践摸索中:正如罗新兵文中所说“许多教师已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一线教师对理论成果的了解不足,以及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上的迷失”和“操作上的偏差”问题依然非常严重,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根本不认可动手实践等新的方式,依然坚守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以确保其教学成绩;二是动手实践的施用不当,不能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成绩没有保证。

第二阶段:深入地实践探索阶段。

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教师对动手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步深入,动手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已初见成效。对有效使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动手实践”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湖南省芙蓉区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将“初步构建起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设置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学校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内容上传到学校专题网站上,形成“生机互动”教学网络模式。

二是将“动手实践活动”从普通的数学课中分离出来,形成数学活动课程或数学实验课程,并进行研究。例如江苏省中小学数学教研室2007年在“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中提出要有完整的“数学实验”手册,要设计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学实验”材料,提供空间让学生展开研究。2009年2月的《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中的一篇文章“菱形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中有完整的动手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规范的数学实验报告。

我们认为:

一、传统的数学课堂(特别是中学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见问题提出部分中“两难”困境),基于“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出现“瓶颈”;

二、“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空间广阔,尚不充足。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教育观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活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初中数学活动课有效实施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改善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理论作出贡献。

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将数学活动课与数学知识学习进行整合,并将数学活动课转化为数学学习的优质资源,是目前许多数学教师普遍思考和探求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有效实施数学活动理论提供新的案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本课题是以初中数学教学动手实践活动的现状而设计的,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对于改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等各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对教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构建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体系

在本课题中,初中数学活动课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分支: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

在第一分支中,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有必要及适合采用动手实践方式进行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教学内容单元为单位集中编排,教师团队筹备并共享资源以降低活动成本,采用必修的形式,占用单独课时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空间和活动质量,依具体情况将活动课课时设置在单元教学进程的起始、中间或尾声阶段,以达成具体的知识、技能目标为基本要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深刻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第二分支中,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选修课、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继续开发数学活动类选修课程、设计数学主题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该部分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此外,为帮助学生明确活动意图,提高数学活动课的容量和效率,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大分支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探索、实践、创新的大背景。

2、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本课题将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在不同年级,针对不同学生,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哪些内容,增减什么内容,如何整编内容,将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研究确定。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依师、生的不同情况可有不同的有效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是:

(1)学生主体性原则:指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这是数学活动课程设置的初衷;

(2)效率原则:指学生的活动必须保证是实质性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这是数学活动课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本课题研究水平的体现;(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指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材料及用具能够被多人次、反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推广价值。

3、开设数学活动课程对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到高效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真实地经历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衡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关键,是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参与程度,看他们是否有实质性的、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自主地、充分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精心设置的动手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本课题研究将针对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过程的影响因素,制定数学活动课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案,检验实施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通过对数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环境与时间进行整合,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效率。

六、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1、行动研究法:针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的方法。它的研究过程分为:

选择课题——文献探讨——课题组初步拟定计划——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实施行动——反思修正设计方案——再次实施修正的设计方案——课题组再次反思评价总结„„

2、个案研究法: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变化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旨在对动手实践活动形成较为深入、详细、全面的认识。

3、实验研究法:提出动手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经历观察与实践、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假设,通过设置并实施数学活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束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动手实践活动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假设,给出结论。

七、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课题的初步筹划与运作阶段:搜集、整理、学习、分析文献,制定研究规划和确立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课题实施的准备阶段:整理初中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素材,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实验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课题的正式实施阶段:实施教学设计,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收集整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和学生的活动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及中期总结;

第四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课题的继续深入阶段:在反思和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编写专集;

第五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课题结题阶段:反思、研讨、分析、总结,编写案例集,整理初中数学活动课校本教材,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材料汇编

3、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和学生活动案例集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城市完中校)、中旅附中(城市初中校)、温榆河双语实验学校(农村校)、草场地中学(农村校)四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初中教师组成,主要成员均为一线教师,包括北京市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4名,校级骨干教师6名,并聘请师范大学教授、市区教科所研究员、特级教师为指导专家。

本课题前期已有较好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为完成课题做了较好铺垫。

此外,除区规划办对本课题的资助资金外,其余资金由参与学校自己承担。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军荣,罗新兵.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6 2 罗新兵,罗增儒.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8 3 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若干小学数学课例说开去.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4 毛曙阳.洋为中用“做中学”——引进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的价值与启示.江苏:江苏教育,2002,12 5 刘丽颖,黄翔.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数学教育学报,2005,5 6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8 顾泠沅,王洁.以课题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9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10杨豫晖.论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11杨豫晖.论课堂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6.3 12程方平.(田晓娜,张维铎).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动态智能活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上一篇:2011年工作总结和来年计划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云彩和风儿》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