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2024-07-03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精选7篇)

篇1:《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全文共分为9个部分:

第一部分“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环境”。分析质量形势,强调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明确未来10年我国质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提出我国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提出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5项要求。

第四部分“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6项措施。

第五部分“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从质量创新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6个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从社会的角度,提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作用、加强质量舆论宣传、深化质量国际交流合作6个方面的举措。

第七部分“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从质量建设的角度,提出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工作、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推动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6个方面的工作。

第八部分“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从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多角度,提出了质量素质提升工程、质量可靠性提升工程、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质量对比提升工程、清洁生产促进工程5项重点工程。

第九部分“组织实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检查考核等方面作了规定。

篇2:《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学习心得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继1996年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后,国务院出台的又一个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守法,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以质取胜”的工作方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扎扎实实推进质量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具体来说,以人为本是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安全为先是基本要求;诚信守法是重要基石;夯实基础是保障条件;创新驱动是强大动力;以质取胜是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份《纲要》将我国的质量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到2015年,我国在产品质量方面,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工程质量方面,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服务质量方面,生产性质的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生活性质的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着提升,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总基调的背景下,质监工作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从多年在检验一线的经验看,质量涉及百姓和民生、政府和企业,涉及管理和生产、产品和健康,涉及国家声誉和群众生命安全,可以说质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质量提升是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为我们做好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立足促进经济发展,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

继续推进质量兴市战略。作为牵头部门,质监部门应做好协调联合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整体合力。加强对全市重点产业集群的质量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质量兴企活动,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发挥政府质量奖的激励、引导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中优先选定培育对象,参与自治区主席质量奖评选。围绕宣传质量强国和质量兴市战略,组织、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质量监督、质量改进活动,着力构建企业创建、政府推动、行业引导、群众参与的质量文化建设体系。

着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牢记执政为民的责任和使命,深入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严格风险分析,严格市场准入,严格生产监管,严格监督检验,严格执法打假,建立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遏制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企业争创名牌的分类指导、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名牌的培育、辅导、认定和申报工作。加强对本地现有名牌产品的保护和宣传,加大打假治劣工作力度,维护名优产品企业合法权益。加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进程。

篇3:《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2011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为12.5%, 不合格产品的绝对数还很大。为继续提升我国质量水平, 在《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即将到期时, 质检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 组织编制2011至2020年《质量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明确了中长期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和政策措施。

《纲要》基本框架分为9个部分: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环境;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实施。

在发展目标方面, 《纲要》采取时间长短结合、定性定量结合、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其他规划目标结合的方式, 分别设置了到2015年和2020年质量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的目标, 以定量为主;到2020年的目标, 作为长期发展目标, 主要以定性表述为主。发展目标中, 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质量基础的主要发展指标共45个, 其中定量指标7个, 定性指标38个 (具体见表一、表二) 。

篇4:《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学习《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心得 质量是兴国之道,质量是强国之策,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政府形象。《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质量监管部门,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纲要》将我国的质量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到2015年,我国在产品质量方面,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工程质量方面,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服务质量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达到或超越上述目标要求,黎川县质监局应着重从“抓质量、保安全、优服务、树品牌”四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要“抓质量”。一要抓质量意识提升。黎川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除了老牌的陶瓷业以外,没有什么其他拿得出的工业产品,县里大多数企业只加工半成品、配件、消耗品或者订单加工,生产成品的只有个别企业,能打出自有品

牌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也造成了本地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普遍薄弱的客观现状,所以,在黎川经济发展逐渐走上高速路的过程中,借《纲要》发布的东风,携“质量兴县”的契机,质监部门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纲要》的学习宣传贯彻,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抓质量主体责任。质监部门应协助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来明确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通过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引领优势企业发挥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提高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水平,对引发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推动企业在社会质量发展提升过程中自觉发挥主体作用。三要抓质量监管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全社会对建设学习型和服务型政府机关的基本要求。在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GDP数量提高和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所以,在维护经济发展大局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创新质量监管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质监部门解决和缓和因质量问题引发社会矛盾的排头兵作用。

其次要“保安全”。一要保食品和产品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产品质量安全里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日常巡查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协管员激励制度,创新行业监管模式,完善全县重点食品的动态监管及事故应急处理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重点实施“放心”工程等方式,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放心”工程建设,是符合《纲要》精神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所谓“放心”工程建设,比如 “放心奶”、“放心肉”、“放心早餐”、“放心糕点”等等,强化食品在养殖、生产、流通、餐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保障和安全控制能力,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逐步实现食品质量可追溯,引导百姓知情选择,理性消费,从而依照市场规律优胜劣汰,扶持优质企业占领市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度。二要保特种设备安全。近年,黎川上马了大量的建设工程,我们以监督检查建设工程中涉及的特种设备安全问题为重点,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部门依法监管、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格局。

再次要“优服务”。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企业为本。一是质监部门自身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和创新服务模式。我们要以企业为本,结合全县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实际,做到“先企业之忧而忧、后企业之乐而乐”,从而“政通于企业所求、令行于企业所想、计问于企业所需”,创新服务观念与做法,积极适应和推动黎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二是推进全县服务行业的质量提升。服务是窗口,服务是名片,服务行业质量的全面提升是黎川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不管是生产性服务还是生活性服务,黎川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没有几家企业建立了国内或国际的服务标准体系。全县服务行业质量提升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如: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在活性服务业方面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旅游、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服务质量显著改善,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高品味的需求。最后要“树品牌”。树品牌是质量发展提升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也是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的最终目标。品牌代表了优质、安全、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2011年在质监部门的努力帮助和培育下,康舒、环球和九州三家陶瓷企业生产的耐热瓷煲、日用陶瓷和陶瓷卫浴产品被评为“江西名牌”产品,背后体现的是三家企业高质量、高满意度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高竞争力。通过实践和摸索,今后我们的重点工作应该是:围绕质量提升为中心,依靠培养树立名牌企业为手段,以点带面,先培育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带动行业产业化规模化;再用重点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行业有陶瓷、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制鞋、纺织、旅游和文化产业。争取三到五年内能培育出10-20个省名牌产品,1-2个全国知名品牌,并在名牌培育的过程中调整好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本地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总之,我们质监部门作为质量监管部门应该把握机遇,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努力让每一个承担质量主体责任的企业、每一个消费者都真正地重视质量、关注质量,要用坐不住、等不起,如芒在背的紧迫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人人给力,个个呐喊,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崇尚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观,一步一个脚印地将黎川建设成质量强县,让共享美好生活的蓝图变成现实。

篇5:《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计监测报告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6-11-03 11:02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

国家统计局

2016年10月

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加快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妇女在健康、教育、经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等领域到2020年应实现的一系列目标。近期,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对《纲要》五年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汇总和分析,结果表明,《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在可监测的54项重点统计指标中,有44项指标提前实现或基本实现《纲要》目标,总达标率81.5%。

一、《纲要》在各领域的实施情况

(一)妇女与健康。

1.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长寿国家行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即为长寿国家)。《纲要》颁布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2015年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为76.34岁,比2010年延长1.51岁;其中女性的预期寿命79.43岁,比2010年延长了2.06岁,已实现《纲要》目标。

2.孕产妇死亡率持续降低。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0.1/10万,比2010年降低近10个十万分点,基本实现20/10万的《纲要》目标。近年来,通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等项目的实施,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的城乡差距已基本消除,2015年,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9.8/10万和20.2/10万,比2010年均降低近10个十万分点。

3.妇女保健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达到99.7%;孕产期中、重度贫血患病率降低至1.25%,比2010年降低0.55个百分点;妇女常见病筛查率经历了上一年的大幅下降后,有所回升,2015年为61.6%,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但距80%的《纲要》目标仍有相当距离。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等与2010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多数育龄妇女能够知情避孕。由于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普及与推广,妇女实现有计划地生育成为可能,男女平等理念的深入,使妇女享有计划生育的权利得到基本保障。到2015年,全国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连续5年保持在86%以上,顺利实现《纲要》目标。

5.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我国20岁及以上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15.1%,与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相比,提高了7.6个百分点。

(二)妇女与教育。

1.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继续提高。2015年,全国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数4265万人,其中女童1979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1288万人和626万人;学前教育中女童所占比例46.4%,提高1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56.6%提高到75%,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2.适龄女童基本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5年,小学学龄女童净入学率为99.88%,与男童基本持平;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例46.5%,略低于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提高近2个百分点,有望如期实现95%的《纲要》目标。

3.高中阶段教育性别差距缩小。201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生1933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47.9%,性别差距由2010年的5.7缩小到4.3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比重50.3%,提高1.7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女生比重44.4%,低于2010年1.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82.5%提高到了87%。

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重提高。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研究生95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49.7%,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女生1376万人,占52.4%,提高1.6个百分点;成人本专科女生362万人,占56.9%,提高近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提高,2015年达40%,提高13.5个百分点,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三)妇女与经济。

1.妇女就业规模继续扩大。据测算,2015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2.9%,超过《纲要》规定40%的目标。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6527万人,比2010年增加1665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36.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有所升高,2015年为41.7%,比2010年高0.4个百分点。

2.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中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增加,2015年,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有女性专业技术人员1458万人,比2010年增加188万人,所占比例达47.2%,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女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0万人,增加48万人,女性所占比例37.5%,提高2.2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3.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企业比重提高。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重新修订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进一步维护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执行《特别规定》的企业比重明显提高,2015年达74%,比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4.农村贫困妇女人数大幅度减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比2010年减少1.1亿人,其中约一半为女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每人每月186元,提高到2015年的358元;全国城乡享受“低保”及农村“五保”的居民7121余万人,其中女性超过2609万人,所占比重36.6%,比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对包括贫困妇女在内的贫困居民“应保尽保”。

(四)妇女参与决策管理。

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比重提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共有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上届提高2.1个百分点,是历届人大代表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届;有女常委25人,占常委总数的15.5%,低于上届0.7个百分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有女委员399人,占委员总数的17.8%,高于上届0.1个百分点;有女常委38人,占常委总数的11.8%,比上届高1.3个百分点。

2.女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比重提高。2015年,企业董事会中女职工董事占职工董事的比重为38.4%,企业监事会中女职工监事占职工监事的比重为38.9%,比2010年分别提高5.7个和3.7个百分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代表比重为28.3%,低于2010年0.7个百分点。

3.女性公务员比例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新录用的女公务员占录用总人数的比例逐年提高,已经超过半数,2015年达51.9%,比2011年增加12.5个百分点;地方新录用公务员中女性占总人数的比例也有明显提高,由40.2%提高到44.1%。

4.女性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2015年,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为49.2%,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为11.5%,均已实现《纲要》目标。2015年,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所占比重22.9%,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但距30%的《纲要》目标仍有不小距离。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1.女性生育保障水平提高。2012年颁发的《特别规定》将女职工产假从90天增加到98天,对女职工怀孕流产的产假有了明确规定,并且对是否参加生育保险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待遇和相关费用支出分别作出规定,明确了支付途径。2015年,女性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7712万人,比2010年增加2345万人。

2.女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总人数达13.4亿;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女性超过3亿人,比2011年增加1.2亿;全国新农合参保人数6.7亿,参合率达到98.8%。

3.女性同步享有基本养老社会保障。2015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亿人,比2011年增加2.4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3.5亿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亿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近7000万人和1.7亿人。意味着更多女性有了基本养老保障。

4.女性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增加。2015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超过1.7亿人,其中女性7294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3950万人和21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超过2.1亿人,其中女性8000余万人,分别增加5272万人和2375万人。

(六)妇女与环境。

1.生态建设进展向好。2015年,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40个,比2010年增加15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增加109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占全国的国土面积为14.8%,超过12%的世界平均水平。

2.社区服务机构设施覆盖率快速提高。2015年,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设施数超过36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4万个,社区服务站12.8万个,其他社区服务机构12万个,便民利民网点24.9万个。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覆盖率快速提高,2015年首次过半,达53%,广大群众的生活更为方便快捷。

3.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2015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82.4%,比2010年提高了24.4个百分点,持续接近85%的《纲要》目标。2015年,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累计2.1亿户,比2010年增加354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67.4%提高到78.4%,提高了11个百分点。

4.城市生活环境继续改善。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平方米,增加2.2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95.3%,提高3.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91.9%,提高9.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1%,提高16.2个百分点。

(七)妇女与法律。

1.中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明确了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措施,标志着家暴行为正式进入了法律监管范畴。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首部《反家暴法》的出台,对于我国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为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我国发布了第二个反拐行动计划《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各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各种专项行动,加大拐卖人口犯罪“买方市场”的整治力度,从源头减少拐卖人口案件的发生。2011-2015年,公安机关共破获拐卖妇女案件1.5万起,破获拐卖儿童案件1.1万起。

3.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2015年,全国共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3739个,比2010年增加147个;2011-2015年共有153万人次的妇女获得了法律援助,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2015年,妇联系统为遭受暴力的妇女儿童提供救助(庇护)的机构2009个,得到救助和庇护的妇女儿童近9200人次。

4.调整生育政策。2013年底,正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俗称单独两孩政策),2015年开始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将为降低长期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妇女健康状况区域间发展差距依然明显。

尽管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区域间差距依然明显。2015年,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为28/10万,是东部地区的2倍多;在31个省(市、区)中,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间相差近22倍。

(二)流动人口中妇幼保健服务可及性差。

近年来,部分省(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2015年为13.1/10万,比上年有所反弹,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死亡率远高于流入地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改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防止孕产妇死亡率反弹是目前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妇女参与决策的水平仍待提高。

篇6:《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为全面反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落实情况,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对《纲要》提出的妇女在健康、教育、经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七个领域2013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监测,结果如下:

一、《纲要》在各领域的实施情况

(一)妇女健康状况。

1.孕产妇保健水平继续提高。2013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降低至1.64%,比2010年降低0.16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继续下降,由2010年的30/10万下降到23.2/10万,持续接近《纲要》目标。与2010年相比,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妇女生殖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68.7%,比201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查出妇女病率27.4%,降低了1.4个百分点。为适龄妇女免费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和妇科疾病检查的地区不断增加,筛查范围也从农村妇女扩大到所有适龄妇女。

3.妇女享有计划生育的权利基本得到保障。2013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7.3%,低于2010年1.8个百分点;有更多的男性承担起避孕节育的责任,避孕方法中男性的比重上升,由2010年的14.1%提高到15.6%,提高了1.5个百分点。

4.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据2013年全国10省(市)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抽样调查数据,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18.9%,与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相比,提高了11.4个百分点,而从不参加锻炼的女性比例则由70.9%下降到了51.9%。

(二)妇女受教育状况。

1.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稳步提高。2013年,全国共有接受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幼儿数3894.7万人,其中女童1798.2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918万人和445万人;学前教育中女童所占比例46.2%,提高0.8个百分点;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提高10.9个百分点。

2.适龄女童基本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3年,小学学龄女童净入学率为99.72%,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例46.48%,基本保持上年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3%,提高2.6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性别差距继续缩小。2013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生2090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47.8%,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86%,提高3.5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比重49.8%,提高1.1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在校生中女生比重45.4%,略有下降。

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重提高。201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研究生87.8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9.0%,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女生1277万人,占51.7%,提高近0.9个百分点;成人本专科女生346.3万人,占55.3%,提高2.0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4.5%,提高8个百分点,意味着有更多的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5.文盲人口的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近年来,全国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持续降低,2013年为4.60%,其中女性为6.73%,分别比上年降低0.36个和0.59个百分点;性别差距由上年女性比男性高4.65个百分点缩小到4.2个百分点。

(三)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状况。

1.妇女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测算,2013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5%,超过《纲要》规定40%的目标。2013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6338万人,比2010年增加1476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5%,降低2.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41.3%,与2010年基本持平。

2.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中女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持续增加,2013年,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有女性专业技术人员1392万人,比2010年增加122万人,所占比例达46%,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女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3万人,增加31万人,所占比例36.3%,提高1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纲要》35%的目标。

3.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得到提升。重新修订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进一步维护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发挥着积极作用。2013年,有67.2%的企业执行了上述特别规定,比2010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4.贫困妇女日常生活能够得到基本保障。近年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每人每月186元,提高到2013年的290元;全国城乡享受“低保”及农村“五保”的居民达7990万人,其中女性为2836万人、比2010年增加98万多人。基本实现了对包括贫困妇女在内的贫困居民“应保尽保”。

(四)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状况。

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比重提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共有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上届提高2.1个百分点,是历届人大代表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届;有女常委25人,占常委总数的15.5%,低于上届0.7个百分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有女委员399人,占委员总数的17.8%,高于上届0.1个百分点;有女常委38人,占常委总数的11.8%,比上届高1.3个百分点。

2.女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比重有所回升。近两年女职工董事及女职工监事分别占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比重均有明显下降。2013年企业董事会中女职工董事的比重为29.1%,企业监事会中女职工监事占的比重为29.2%,分别比2010年降低了3.6个和6个百分点,但与2012年相比,则分别提高了2.7个和2.2个百分点。

3.女性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近年来,女性在居委会组织中参与程度较高,2013年女性比重为48.4%。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所占比重有所上升,2013年为22.7%,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但与占比30%的《纲要》目标仍有不小距离;2013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为11.9%,提高1.5个百分点,已实现《纲要》10%的目标。

(五)妇女社会保障状况。

1.女性生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已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女性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快速增加。2013年,参加生育保险的女性人数达7117万人,比2011年增加1084万人。

2.女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3年,女性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近2.5亿人,比2011年增加5902万人。其中女性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亿人,增加1259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女性超过1.2亿人,比2011年增加46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包括女性在内的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8亿人,参合率达99%。

3.女性同步享有基本养老保障。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5亿人,比2011年增加1.7亿人,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7亿人,增加1.5亿人。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3.2亿人,增加3800多万人。意味着更多的女性有了基本养老保障。

4.女性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增加。2013年,女性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862万人,比2011年增加1047万人;女性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537万人,比2011年增加1335万人。包括女性在内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达7263万人,比2011年增加436万人。

(六)妇女生活环境状况。

1.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2013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累计达9亿,改水受益率由2010年的94.9%提高到95.6%;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58%上升到73%,提高15个百分点。2013年,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累计超过1.9亿户,比2010年增加2262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67.4%上升到74.1%,提高6.7个百分点。农村妇女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城市生活环境继续改善。2013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分别比2010年提高1.1个和1.4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94.3%,提高2.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89.3%,提高7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9.3%,提高11.4个百分点。城市妇女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3.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明显提高。2013年,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数25.2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9万个、社区服务站10.8万个、其他社区服务机构12.4万个,便民利民网点35.9万个。2013年,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36.9%,比201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广大群众的生活更为方便快捷。

(七)妇女受法律保护状况。

1.修订完善相关法规体系。2013年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议案,正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将为降低长期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女性公检法司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全国检察院共有女检查官4万余人,占全部检察官的比例达到29.3%,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全国共有女律师6.9万余人,比2010年增加2.2万人,女律师所占比例为27.8%,提高3.7个百分点;有女法官5.72万人,增加0.7万余人,女性所占比例28.8%,提高3个百分点;女警察所占比例近年来也在不断提高,2013年为14.1%,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为有效预防、依法打击拐卖人口犯罪,国务院于2013年颁发了第二个中国反拐计划——《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各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各种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2013年,公安机关共破获拐卖妇女案件4537起,破获拐卖儿童案件2237起。

4.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2013年,全国共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3680个,比2010年增加88个;当年有31.8万名妇女获得了法律援助,比2010年增加12.2万人,有效地维护了她们的合法权益。2013年,妇联系统为遭受暴力的妇女儿童提供救助(庇护)的机构有3450个,得到救助和庇护的妇女和儿童超过2.5万人次。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妇女健康状况地区间差距依然明显。

由于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妇女健康状况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有些省份孕产妇死亡率已低于发达国家,但有些省份仍长期较高,2013年最高最低省份之间相差超过30倍。另一方面,由于高龄初产孕妇增加等原因,孕产妇中高危产妇的比重连年上升,2013年为19.43%,比2010年高2.3个百分点。

(二)针对女性的刑事犯罪增加。

2013年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达660万起,比2010年增加62.8万起,而同期刑事案件受害人中女性比重也有所增加,由2010年的33.3%上升到35.8%。近年来,女童被性侵、年轻女性失踪、女性被暴力伤害等案件屡有发生,保护女性免受刑事伤害的任务依然很重。

(三)女性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

篇7:《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据悉, 国家是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特制定本《纲要》。《纲要》由14个国家部委共同制定。共分为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创新质量发展机制,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组织实施9个部分, 全文14 000余字。

《纲要》指出,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当前, 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 新时期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坚持以质取胜, 建设质量强国,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纲要》将我国的质量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2个时间节点。提出到2015年, 我国在产品质量方面,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工程质量方面, 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服务质量方面, 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 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到2020年, 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 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 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通过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5个方面的举措, 对企业质量安全实施“一票否决”, 发挥企业在我国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纲要》还提出要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包括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等。《纲要》尤其提出要建立健全我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强化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完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健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疫情风险监控等措施, 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在创新质量发展机制方面, 《纲要》提出要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明确要求要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为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纲要》明确我国将建立品牌建设标准体系, 建立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和开展知名品牌创建工作。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方面, 《纲要》则提出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 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作用, 加强质量舆论宣传, 深化质量国际交流合作。

《纲要》明确提出, 我国将通过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工作、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推动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6大方面, 来夯实我国的质量发展基础。

《纲要》还提出, 未来10年我国将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可靠性提升工程、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质量对比提升工程和清洁生产促进工程5大质量提升工程。

《纲要》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配套政策, 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检查考核, 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和各项质量目标的实现。并特别提出, 要将落实长远规划和解决当前突出质量问题相结合, 使近期要求、实施步骤更有针对性,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 有效解决重点质量问题。

上一篇:新生篮球比赛策划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少数民族》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