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2024-06-29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用8篇)

篇1: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组织召开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

全面安排部署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认真安排部署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重点,3月26日至27日,河南省农业厅在洛阳组织召开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省农业厅于国干副厅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省农业厅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各省辖市、扩权县农业局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中心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要抓好六个重点工作:一是抓好执法监督管理。重点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按照“巩固市级、扩展县级”的工作目标,2008年新增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投资和2009年安排投资的项目县年底之前在城区要实行市场准入。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要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制定老百姓看得懂、会使用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的生产示范,继续认定和扶持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要抓好《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的实施,把紧产地“准出”关口。四是切实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工作。要加快认证步伐,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500个以上,累计规模

达到2000个以上;要加强监管,对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抽检不低于20%,“三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五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切实组织好重要季节的农资打假专项整治,组织开展打击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专项整治;要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继续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模式;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落实“五不放过”的原则,从根本上把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除净堵绝。六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要大力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配合做好《河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调研起草工作;要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组织好2008年新增和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的实施;要逐步建立检打联动机制,根据监督抽查结果,加大处罚力度。

会议重点部署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河南省农业厅决定先用一年的时间,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着力解决当前最急迫、最突出的问题和隐患。整治活动共安排了五项任务,包括种植业产品、水产品、农垦农产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省农业厅副厅长于国干在会上要求,活动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加强抽查、严格执法,要指导服务、督促整改,要完善制度、着眼长远。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十日

篇2: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0年04月21日 16时32分 107 主题分类: 食品医药 产品质量 农业农村

“食品”

“农产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意见

豫政办[2010]4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河南省重点农产品出口合作备忘录》和第二次联席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我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促进和扩大食品农产品出口,推动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转变,经省政府同意,现就示范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我省示范区建设对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强化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我省食品农产品符合国际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提高食品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有利于改变我省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实现土地的连片种植和集约化养殖,实现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种植养殖,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有利于突破食品农产品出口瓶颈,带动我省农村种植养殖、饲料加工、包装、农兽药生产、物流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通过对农业化学投入品进行全封闭、无缝式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出口食品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问题,进而有效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区域特色农业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创新机制,调整结构,对示范区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确保食品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确保农业外向度持续提升,确保农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持之以恒地推动示范区建设。

二、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目标

(一)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和本企业的实际,积极探索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按照“公司+基地+标准化”的模式,大力发展出口食品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食品农产品种植养殖示范区;可以按照“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全面参与”的区域化管理模式,在县(市、区)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区。同时,要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凡有利于示范区科学、健康发展的模式,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一是加快国家质检总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的河南雏鹰等30家示范区的建设步伐,确保2年建成,并达到各项建设标准。二是力争5年内,我省示范区总数达到100个,每年由示范区生产的原料用于加工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总货值突破15亿美元,占全省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以上。三是5年内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培育3—5家出口超过8000万美元、10家出口超过4000万美元、20家出口超过2000万美元的大型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食品农产品种植、养殖和产品加工区域。

三、示范区建设的有关要求

示范区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规范标准,建立和完善与质量安全相关的各种体系。

(一)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要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农药、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我国及输入国家或地区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在示范区内使用,示范区用药必须全部来自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的农业投入品。同时,要建立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要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督检查,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杜绝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的行为,逐步建立农业投入品“产、供、销、用、检”全过程链式管理机制。

(二)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环节、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整理,逐步建立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以出口企业为主体,在产地环境、种植、养殖、农业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与疫病控制、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出口各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以经营企业为主体,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

(三)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教育,进一步提高企业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制定失信行为举报、诚信信息甄别、被惩戒者申诉及复核、守信企业鼓励和失信企业惩戒等制度,逐步把诚信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建立示范区出口企业诚信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定期评价、发布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信息,对因失信造成出口食品农产品被国外通报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完善示范区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

(四)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依据国际标准和输入国家或地区技术标准、规程,结合实际,组织制定出口食品农产品标准。鼓励引导开展质量管理、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提高示范区标准化管理水平。

(五)建立健全监控评估预警控制体系。农业、畜牧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方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对出口食品农产品实行监控检测,收集、汇总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并及时向有关方面进行通报。其他各监管部门要根据监控检测结果和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农药、兽药残留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通报,提出整改措施。各级政府要建立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止事件的蔓延和控制影响。

四、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地示范区建设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普及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强化对出口食品农产品相关人员的培训,努力扩大食品农产品出口。

河南省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我省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省商务厅、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会同农业、畜牧等部门研究制定示范区认定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对示范区进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监管;负责建立健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指导示范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督促食品工业企业全面推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负责建立出口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负责制定出口示范食品企业、河南特产食品的标准和认定办法。省农业厅负责出口农产品种植和水产品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负责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负责指导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负责农药残留及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负责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承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事宜。省畜牧局负责动物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负责动物疫情、疫病的检测、控制;负责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安全监管;负责对兽药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兽药残留监控。省林业厅负责对出口果品、林木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负责定期调查分析出口果品、林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负责组织推进出口果品、林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负责果品、林产品产地环境监控。省工商局负责建立健全流通环节商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省质监局负责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制定河南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提高采标、制标的数量和水平;负责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完善质量信用与信息发布制度;负责对我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分析。省财政厅负责指导各级财政设立的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向示范区建设倾斜。

示范区所在县(区、市)要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小组,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工作。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篇3: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问题多、形势严峻。近年来, 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人民的身体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从几年前的三鹿奶粉, 到多家知名奶粉品牌含三聚氰胺, 再到近期全国各地的地沟油事件, 上海市的染色馒头, 南京市的“牛肉膏“疯卖, 湖北宜昌的毒生姜等问题。食用农产品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粮食、蔬菜、肉蛋奶禽等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对全国有重大意义。这样的一个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农业大省做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双汇、金锣、众品是河南农业的脸面品牌, 但即使是这样颇具规模的企业, 也一直被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困扰。每隔一段时间, 瘦肉精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十二道检验管不住一个瘦肉精。

从总体来看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制越来越完善,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管理体制日益健全, 农产品检查合格率逐步提高, 2012年, 禽畜产品, 蔬菜和水果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7%、97.9%、96.9%, 食用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 趋势良好。但是, 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2006年第四季度, 卫生部共收到食品安全中毒事件144起, 中毒4922人, 死亡36人, 这些都说明,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危及到全国人民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 在保证食用农产品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省农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全省有23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 30个农业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依托高科技创造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几年来, 随着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监测参数、监测范围、监测数量的不断加大, 例行监测合格率也在不断提升, 在农业厅对全省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中, 全省蔬菜的合格率从2006年的85.7%提高到2009年的98.13%, 提高了12.43个百分点, 2010年以后的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50%以上。2013年, 共进行了3次监测, 按国家标准判断, 监测结果平均合格率为99.15%。

河南农业厅与时俱进的重新规定了食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督管理办法、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在看到去的成绩的同时, 不能盲目乐观, 也应该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地沟油、毒生姜、绝育黄瓜、染色馒头、红心鸭蛋、甲醛白菜、人造鸡蛋等等事件触目惊心。

河南农产品发展状况SWOT分析。河南省发展农业的优势 (strength) : (1) 自然资源条件优势:气候温和光照热量充足, 耕地面积广, 劳动力充足。 (2) 区位优势:河南素有居天下之中的美称, 周边地区经济发达, 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 产品市场广大。 (3) 发展优势:河南省已形成上千家名优农产品品牌, 市场知名度高。

河南省发展农业的劣势 (weakness) : (1) 原生动力不强:市场观念落后, 资金缺口大, 安于现状。 (2) 企业发展不足:截止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只有14家, 仅占全国的16%, 产品缺少鲜明的设计理念和产地保护意识薄弱。 (3) 基础设施不完善:增加了农产品运输和保鲜成本。

河南省发展农业的机遇 (opportunity) : (1) “三农”得到更多重视:党和国家出台多项文件保护农业发展和耕地, 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2)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重要经济地带: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和广阔的市场, 从此不再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增长。

河南省发展农业的挑战 (threat) : (1)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 各地发展绿色有机的呼声日益高涨, 各种有机农产品应运而生, 这些农产品与河南农产品形成竞争关系。 (2) 环保意识加强:这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3) 政府职能欠缺:政府应积极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农发展。积极培养技术人员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制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制定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具备操作性的规定。在对河南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我认为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体各部门职能交叉系存在以下问题:

协调协作能力低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涉及农产品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 而监测部门涉及农、工、商等各个行业,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存在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省份和某一个部门, 这基本是全国三十多个省份的通病。一是各部门和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制定缺乏协调性, 实际操作中各部门职能交叉, 造成互相推诿, 政策难以落实。二是各部门分工不明确, 对同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对独立的进行惩罚治理, 监管内容不细致, 直接影响了监管力度和针对性。三是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各自信息相对独立, 尚未建成信息共享和必要的风险预警机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投入不足, 技术能力低下。相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设备和技术上的投入不足, 导致监测不精细, 监测结果令人生疑。并且, 监测范围有限, 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 小城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本空缺, 满足不了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需要, 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各个与农产品相关的部门都有权利制定农产品等级标准, 这就造成标准混乱, 各部门标准不一、内容各异, 缺乏统一标准, 这为监管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国家和地区之间, 各部门之间由于标准不同, 沟通困难, 建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举步维艰。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非常笼统, 实际操作性不强, 这是各地农产品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该抽调专业人员, 对涉及人们健康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重新细致建立安全体系标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担忧。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 北部和中部适合发展规模化集约无公害农业, 南部的大别山区、桐柏山区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但据统计, 河南省净耕地面积1.2亿亩, 实际发展无公害农业面积2323.11万亩, 绿色食品面积262.6万亩, 有机食品生产面积2.6万亩。从这些数据看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规模和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方法

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能, 提高相互协调能力。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不仅要在农产品进入市场后进行监管, 更要对农产品生产从源头开始进行监测, 并给与技术和资金支持。相关部门要进行明确的环节和职能分工。尽量避免职能重叠, 更要避免出现职能死角。职能明确是有效履行职责的前提和保障。一旦出现问题, 能够迅速准确的找到责任者追究责任。此外, 各部门应该相互配合互相监督协调, 共同维护好农产品市场秩序。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投入力度, 研制开发和引进新技术。长期以来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 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上的投入不足, 导致设备落后, 不能研制开发新技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国家作为行政者应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上大有作为而不能听任市场自由支配。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取得价格优势而不愿投资质量监测, 国家应该弥补漏洞,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投入力度, 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体系和监测技术, 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各部门资源信息共享。各部门各行其道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 给监测部门履行职能带来很多不便, 也严重影响了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国家权威部门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 制定切实可行的适用于全国的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且各部门都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站, 及时将资源信息向社会公开, 各部门做到资源共享。

适当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规模, 提高办事效率。河南省市场上的农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小农户提供的, 但“三品一质”80%以上都是授予给了农产品企业单位, 对于优质的农产品生产者的小农户基本没有考虑。这就导致市场上的很大一部分农产品是没有质量安全许可的。这不仅不符我国农产品市场交易的特点, 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很多不便, 影响了市场效率。

根据国际标准并结合国情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时长期遭遇贸易壁垒, 究其原因是我国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不匹配。我国应该按照农产品质量的国际标准来监测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加工, 但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 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自然地理特点加以适当调整。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严禁使用不科学的污染物品,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质量既包括人体健康、安全质量方面的要求, 也包括涉及产品的营养成分、口感、色香味等非安全性的质量指标。需要由法律规范、实行强制监管。

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国务院1992年就做出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农业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针对上述特点及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生产规模小、品种和产品品牌不统一、加工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自身污染严重的现实, 并借鉴国际通行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先进经验,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我国农业的实际出发, 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客观规律, 针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 确立了相关的基本制度。

客观必要性。我国农产品质量虽然较之前些年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农产品问题屡见报端, 已经多次引起部分地区恐慌, 这与我国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必须引起各方面的极大重视。

篇4: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培训讲座邀请的主讲人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知名书法家、省直书协主席徐荣双。他自幼酷爱书法,七岁投师临帖,至今笔耕未辍。以隶书见长,其他诸体皆有精到之处,并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主张继承传统,书体法度严谨、博采众长,其书法点画精到、舒展流畅、俊秀飘逸。徐荣双性格开朗,风趣幽默,讲课富有激情,为人谦和。课上,徐荣双对书法入门和怎么学习书法进行了深入讲解,加深了全体参培人员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其间不乏分享自身学习书法的心得和感悟,之后,在欣赏名人书法时与全体职工积极互动,徐荣双对作品的点评和指导让广大职工人员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书法的信心。培训课堂内容精彩丰富,氛围轻松活跃,使在座的全体人员真切品尝到了一场丰盛的书法文化大餐。

参加培训的全体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还加深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当下,创建学习型工作环境正是有利契机,今后会把更多的空闲时间用在研习书法上。

篇5:《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条例。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领导工作,协调、支持有关部门做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奖励。

篇6: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讨论稿)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河南省质量监督系统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是指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对一定时期内行业、区域产品质量现状、趋势、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是宏观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根据需要分为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和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主要反映报告周期内全省、各省辖市或县(市、区)产品质量状况总体状况,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主要反映辖区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报告周期内的质量状况。

第五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定性与定量想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质量分析与风险预警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和职责

第六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采取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局)、省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辖市局)、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县局)每年开展一次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省局质量分析报告在第二年的三月份完成,各省辖市、县(市、区)局质量分析报告在第二年的二月份完成。综合分析报告由各级负责质量分析工作的部门撰写,相关业务部门配合。省局、各省辖市局工业产品、食品、特种设备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每季度开展一次,在下季度二十日前完成。各县(市、区)局如发现辖区内工业产品、食品、特种设备出现问题,立即以专题分析报告形式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对口部门。专题分析报告由各业务部门负责撰写。

第七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实行层级管理,分省、市、县质监部门三级管理。上级质监部门对下级质监部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下级质监部门要对上级质监部门报告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八条省局建立省局领导统一领导、总工办牵头、各有关处室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体系。各有关处室要指定专人参与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省局要运用各种先进工具、数据库、平台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成立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领导机构,组建分析队伍,建立产品质量状况分析联席会议制度。

第九条各级质监部门要加大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投入力度,把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

第十条省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职责主要包括:

(一)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暂行办法,举办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业务培训与交流,指导地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二)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和评价工作,形成产品或专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三)组织开展省内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和质量监管状况调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我省、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报告;实行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

(四)向回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报送有关信息、数据,报送产品或专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向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分析或调查结果;

(五)每年对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单位进行考评,对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六)与有关部门、行业建立合作,协作机制,共同促进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第十一条市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一)贯彻上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要求;

(二)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状况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形成产品或专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和质量监管状况调查;

(四)定期召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会议,研究推进本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五)收集、分析、汇总和上报有关信息、数据;

(六)向上一级报送相关信息、数据,报送产品或专题质量分析报告;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分析或调查结果。

第三章实施

第十二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暂行办法的实施主要包括季度分析、地方情况报告制度、土要业务信息数据报送、热点和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调查制度、预测分析等五个方面。

第十三条季度分析。各级质监部门原则上每季度召开分析会,分析重点业务形式,研究提出加强质量工作的措施。季度分析会由主管领导主持,相关单位和部门参加。负责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各业务部门汇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监督检查等情况,对质量监管状况、质量政策变动及重大监管措施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四条地方情况报告制度。各级质监部门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0天内将本地区本季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打假、食品风险监测、特种设备监管、认证管理等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以书面形式报上一级对口部门,同时上报负责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部门。当产品质量状况出现较大问题时,要及时上报。

第十五条主要业务信息数据报送制度。省局各业务处室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能在每季度结束后10天内将要求的文字内容和数据表格报送总工办(具体内容另行规定)。各业务处室要及时分析本业务领域质量形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第十六条热点和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调查制度。本制度的实施是联合或者委托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采取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经常性调查或一次性调查等方式,了解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或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第十七条预测分析制度是对有关信息、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和连续性分析,发布质量安全信息,为公众提供服务。针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中发现的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加大质量安全风险检测力度,对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出预警。

第四章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

第十八条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产品质量状况。主要包括产品质量的总体情况,重点行业(区域)的产品质量状况。(二)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从法律法规、质量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质量诚信等方面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透彻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四)质量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情况。总结在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中制定的政策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第十九条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要围绕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安全状况、存在问题及安全隐患客观分析描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流程:获取和查阅产品质量相关信息、数据一一加工整理形成各种分析图表一一分析人员共同研究讨论质量形势和分析重点一一撰写分析报告一一专题会议研究一一报局领导,向局长办公会汇报一一定稿形成分析报告一一跟踪了解夯析中阐述问题的改进及建议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报告统一命名为《20XX年河南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20XX年xx市(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0。

第二十二条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统一命名为《20XX年XX市(县)XX季度(或XX产品、xX区域)质量状况分析报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附件中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材料模板是本办法的组成部分,报表项目和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各市气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提纲 《各市(县)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提纲

《各市(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提纲各省辖市、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撰写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时,应参照以下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

一、产品质量总体状况运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指标(如企业分布情况、监督抽查合格率等)及对比分析数据,对当前全省、各地区及各行业的产品质量状况作总体描述。

二、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总体状况对比同一行业各种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等数据,分析同一行业企业的分布情况及近年来该行业企业规模、名牌数量、营业收入、工业利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等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出对策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所在辖区产品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量化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四、宏观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情况

包括质量管理、监督、认证、计量、食品监管、执法督查、标准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的日常或专项工作情况。

各市(县)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提纲

各省辖市、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撰写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时,应参照以下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

一、本季度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客观描述

包括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统计指标结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情况、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企业质量保障能力情况(认证、标准、计量)、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举报投诉情况等内容。上述内容可全部表述,也可重点就一项或几项情况进行表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出对策

综合运用质量监管统计数据,对辖区内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量化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三、下一步质量监管工作建议

篇7: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亲爱的消费者朋友:

欢迎光顾本店,本店秉承商品质量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向在本店购买商品的朋友郑重承诺如下:

一、不通过非法经营者或主体资格不明的经营者采购商品;

二、不采购证件不全及有质量违法嫌疑的商品;

三、不够进、销售“三无”商品、超过保质期食品、标准不符合规 定的食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禁止销售的商品

四、不销售商标侵权和假冒伪劣的食品等产品:

五、不销售腐烂变质食品;标准不符合规

六、不销售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等产品;

七、不做虚假宣传,不搞误导和欺诈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

八、若您在本店购买了有质量问题的食品等产品或涉嫌违法的食品等 产品,吃购发票或信誉卡、清单、检测报告等有效凭证,本店一定认真对待、及时和妥善处理。

篇8: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探析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 认为政府能完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占16.25%, 认为政府能控制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占26.56%, 认为政府只能控制小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占46.88%, 认为政府无力控制的占10.31%。这说明消费者对政府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不容乐观, 政府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建立。云南省已初步建立了

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例如有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机构认可的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昆明)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昆明) 和云南省兽医防疫总站省部级畜产品质检中心。这三级检测机构为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据统计, 目前云南省各级农业部门共有各类检测机构208个, 其中专职机构105个, 兼职机构103个。共有各类检测人员4 313人, 其中有高级技术人员295人, 中级技术人员934人, 初级技术人员的853人, 有检测资质450人。共有检测实验室2.5万平方米。在用仪器设备2 217台 (套) , 其中5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179台 (套) , 5万元以下的小型设备2 073台 (套) ,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近300台套,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建立。

2. 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

全省初步形成了职责分明、上下联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格局,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 目前已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体系格局, 初步推行GMP (良好操作规范) 、GAP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 和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等体系认证和产地认证工作, “三品”认证数走在西部各省 (区) 前列。截至目前, 累计认证“三品”1 781个, 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 认定名牌农产品164个,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 245万亩, 占全省耕地面积41%。

3. 农产品质量管理措施逐步落实。

农业部门近年来推行了源头管理、标准化生产、定点监测、市场准入和龙头企业带动等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通过产地环境监测和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管理, 通过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县, 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 开展了15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和16个蔬菜生产重点县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

4.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2011年上半年农业部监测云南省蔬菜合格率为92.5%, 食用菌合格率为100%, 水果合格率为98.3%, 水产品合格率为95%, 畜产品合格率为100%, 茶叶合格率为100%。省级监测蔬菜合格率为99.5%。总体监测合格率比2005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连续六年没有检出“瘦肉精”和磺胺类药物成分, 没有在原产乳品中检出三聚氰胺, 未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 体系不健全。

从检测机构的数量来看, 现有的检测机构数量与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农产品中农药、兽药和抗生素等检测机构的数量少, 还远不能满足需要;从地域分布来看, 可以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并能出具公正数据的质检机构集中在昆明, 州、县 (市) 分布极少;现有质检机构力量分散, 效率低。由于多数检测机构是按行业、产品或单一功能建设的, 因此它们总体规模较小, 装备水平差, 利用率低;从发展上来看,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 (如转基因农产品等) 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机构亟待建设。

2. 检测能力弱。

一是仪器设备老化陈旧, 专业化程度低, 配套性差。现有质检中心大部分的仪器设备使用时间在十年以上, 故障频繁发生。部分仪器设备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配套性差, 限制了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有些质检机构虽配备了可用于农药残留等成分检测的气相色谱仪, 但没有配置相应的检测器、自动进样器及其他相关辅助设备, 影响了检测速度和仪器整体功能的发挥。二是实验室环境条件差, 影响了检验结果。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基本上是在原单位实验室的基础上改造的, 布局欠合理, 实验室辅助设施落后, 排污、通风、温湿度控制系统不健全,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差, 达不到检测方法标准规定的要求, 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准确性。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没有形成制度化。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发达国家通常都由政府投资,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对农产品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云南省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投入十分有限, 市场准入性检测费用由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支付, 既影响了政府监督职能的发挥, 又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

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严重不足。

检测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执法工作, 技术性、法制性较强。从事质检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素质。云南省现有的质检人员在数量、检测能力和管理能力上, 都还不能适应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要。

5. 农产品“三品”认证比重偏低。

从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来看, 与农业部提出的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率要分别达到30%、5%和0.5%的规划目标有很大差距, 反映了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三、对策建议

1.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健全监管制度, 完善监管手段, 规范执法行为,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水平。强化基础研究, 加快技术创新,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2. 改革经费管理模式,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确保检验检测工作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经费管理模式上, 应改革当前的专项经费“打捆”管理模式, 明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项预算经费。在资金投入上, 要加大财政公益事业经费投入的力度,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满足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 加强人员培训。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对检测机构、检测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应加强对检测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 如法律法规、质量意识、检测技术和管理知识水平培训等。解决的途径一是靠引进人才, 二是要尽早培养当地人才。

4. 强化机制创新。

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包装与标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结果公布、快速检测方法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等相关办法, 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 并认真加以实施。

5. 强化应急处置。

按照预防早、反应快、处置有力, 后续跟进的基本要求应对日趋常态化的突发事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 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应急机制, 形成全省“一盘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网络。建立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堡、投诉渠道, 完善社会监督和舆情分析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云南省农业厅2010年统计数据.

[3]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Z].

[4]吴志平, 汪晓霞.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专辑, 2008, (3) :67-69.

上一篇:“大学生读书节”之图书馆活动策划下一篇:产学结合校园电子商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