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2024-06-20

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通用8篇)

篇1: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省委、省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全省今年要解决不少于20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确保按时完成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特制定如下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程规划

(一)规划范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是解决由于地球物理作用形成的原生性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以及水源污染和严重缺水问题。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的优先顺序,工程实施的范围是:

1.饮用水中氟含量大于2毫克燉升的中重度氟超标问题。

2.饮用水中砷含量大于0.05毫克燉升的砷超标问题。

3.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克燉升的苦咸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铁锰超标等其他水质问题。

4.水源严重污染,已经威胁农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饮水问题。

5.部分地区水量严重不足、保障率低、取水不便等问题。

(二)规划原则。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工程相对集中,整村推进,创新机制,择优扶持。对群众要求迫切、当地政府积极性高、配套资金落实好、工程建成后管理措施到位的地方,要优先安排;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结合;要加快黄淮四市和贫困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适当扩大示范县的范围,同时按照国家要求完成5个国家级示范县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三)工程类型。根据我省区域地形、地质、水源条件及饮水不安全因素分布情况等,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程类型和技术方案。主要工程类型分为机电井、管网延伸、引提水工程、微集水工程、水处理工程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好2007年批复的受益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130处。

具体工程类型由省辖市、县(市、区)水利部门根据各地水源情况择优选定,并通过专家评审。个别通过打深井氟、砷等有害物质仍超标的地方,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研究确定既切合实际又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凡通过打浅井和水处理能够解决的,尽量使用水处理设施,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达标的洁净水。

二、工程建设及标准

(一)工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要符合《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的要求,做到设计合理、经济实用。要结合实际,做好水源工程和入户工程的设计,确保规范标准。

(二)工程实施。工程建设由县(市、区)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工程建设要执行并切实落实“四制”:一是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要组建项目法人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二是工程的建设和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实行招投标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三是工程在实施中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单位必须具备乙级以上资格,并不断完善监理制度,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四是工程建设实行合同制。项目法人单位要与有关施工单位、企业等签订合同,完善手续,确保质量。

(三)水质检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水源水和管网未梢水进行水质检测和化验,由卫生部门提供化验报告,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安全饮水工程方可投入运营。

(四)建设标准。要求有以下几个标准:

1.水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的饮用水要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化验认定,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和《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

2.水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畜禽饲养用水、庭院经济用水等。供水量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满足不同用水条件,根据我省实际,综合核定为30-50升燉人·日。

3.方便程度。用水方便程度达到《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农〔2004〕547号)关于人力取水时间的要求,即人力到集中供水点取水的,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有条件的,实行供水到户。

4.保证率。选择水源时,力求做到水源可靠,水质良好,水处理难度低,又便于施工和管理。做到20年一遇干旱年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0%,10年一遇干旱年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水源规划和工程建设以近期为主,并兼顾长远。对所有供水水源,划定保护范围加以保护。

三、资金筹措与管理

(一)资金筹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今年国家下达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总投资97324万元,计划解决农村242.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核算我省人均投资400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180元燉

人,地方配套220元燉人(含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在地方配套资金中,省级财政配套资金不低于地方配套资金的30%,即66元燉人;市级财政配套资金不低于地方配套资金的20%,即44元燉人;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不低于地方配套资金的10%,即22元燉人;受益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部分不低于地方配套资金的40%,即88元燉人。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一定要按要求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工程建设的需要。

(二)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监管制度,资金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严格管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按照财政部《中央预算内基建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689号)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的有关规定,将前期工作费、设计费、监理费、建设管理费、水质检测化验费等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并严格控制。

(三)资金审计。工程竣工后,由省辖市、县(市、区)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没有审计报告不得验收。

四、工程验收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制定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6〕807号)的有关要求,对已竣工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验收。先由项目县(市、区)水利部门牵头,组织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进行自验,合格后再报请市级有关部门验收,省有关部门进行抽验。

省级抽验由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卫生厅、环保局、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省级验收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抽样县(市、区)不少于任务县(市、区)数的50%,每县(市、区)抽验乡镇不少于任务乡镇的40%,每乡镇抽验村不少于任务村的30%。2006年年底下达计划,要求2007年上半年完成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9月底前验收;2007年安排的建设任务,要求11月底前完成,12月底组织抽验。

五、工程运行管理

各地要严格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06〕74号)的要求,明确责任,加强工程运行管理。

(一)建立权责明晰、灵活有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地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所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明晰工程产权归属,明确工程经营管理者的权责,确保工程长效运行。要大力推行“产权明晰、市场运作、竞争承包、股份经营、协会监督、确保供水”的管理模式,通过股份制改革、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调动工程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营管理权的拍卖、承包、租赁、转让,须经县级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并向用水户公告,做到公开、透明、合理。拍卖、承包、租赁、转让所得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供水单位或个人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接受水利、卫生、价格、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自觉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质询和评议,以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

(二)合理确定水价,确保工程可持续运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核定要以保证工程良性运营为目的,按照“保本微利、公平负担”的原则,充分考虑用水户的承受能力,科学核定。规模较大的供水工程要推广水价听证制度。跨村兴建的集中饮水安全工程,水价由县级价格主管部门商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政策合理核定;单村兴建使用的饮水安全工程,其水价由村民委员会或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自主核定。严禁借收取水费进行“搭车”收费。

(三)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各级环保、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和水质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饮水安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供水水源地和供水工程设施划定明确的保护区,并设立明显的标志。在保护区内严禁从事一切可能影响供水安全的活动。

(四)建立应急机制。各地应根据水资源条件、所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以县(市、区)为单元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要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六、组织领导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水利部门主要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对每一处饮水工程实行领导负责制,分包领导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配套资金负总责。

建立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快报制度。各省辖市每10天向省水利厅报送一次工程建设进度情况;省水利厅要采取不同形式定期进行通报。加大督导力度。由省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卫生、建设、环保等部门经常对各地工程建设进行督导,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水利部门要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成立技术督导组,分片包干,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各地要将每处工程的施工单位、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工程投入、质量要求等内容建立台账,挂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水利部门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与办法,编制工

程规划,组织工程实施,主持工程验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等;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水利部门共同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工程建设的监管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监管;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卫生部门负责提出高氟、高砷区域需改水的范围和工程建成后的水质化验检测、监测;建设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小城镇建设、村镇规划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的相结合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工程建设土地的协调审批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06〕74号)精神,在征地、用电、办证、税收、水质化验监测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

篇2: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程工作方案

一、项目规模和资金基本情况

2018年桂林市水利局下达我县自治区层面为民办实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为:解决我县1434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项目总投资为33.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8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万元。

二、项目职责

牵头单位:县水利局,项目分管领导为谢明才。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项目进度计划安排

1、项目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的审查审批工作,并获项目投资计划,落实施工单位。

2、项目实施阶段。2018年7月—12月为项目实施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工程范围内所需土地使用协调工作,临时工棚及仓库的搭建,解决施工沿线各施工组的通水通电等工作,完成输水管道的安装架设,泵房等附属设施的施工,以及供水管网、管道土建开挖及安装工程。2018年12月30日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3、项目验收阶段。2019年1月底前,完成初步验收工作。

四、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工作针对性强、要求高,又是贫困村脱贫硬性指标之一,统一思想,局长亲自抓,成立专门工作组,落实责任,确保2018年年底前完成。

2、精心组织。一是加强部门与乡镇的工作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水利局各股站室配合、协调,坚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三是精心安排人员,合理搭配,确保各项目的全面顺利推进。

3、狠抓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定期向局长书面汇报工作进展完成情况,确保按项目建设计划完成到位。

阳朔县水利局

篇3: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 (以下称《规程》) 是根据水利部技术标准体系和2008年标准制 (修) 订计划进行编制的。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解决了2.1亿农村群众以及超过4万所农村学校、1 800万以上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深受农村群众欢迎。由于受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 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饮水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将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 我国将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要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前期工作是否扎实、技术方案是否合理是关键。目前有关的行业标准只有《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DL5021-93) 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SL310-2004) 。为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的内容和深度, 加强对编制工作的管理, 提高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 需要结合农村饮水安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制定《规程》。

1编制工作概况

1.1编制《规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认真贯彻相关法规、条例和办法, 严格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SL1-2002) 要求进行编写。

(2) 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吸收各地近几年来农村饮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以及实施方案编制的经验, 反映“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新经验与新成果。

(3) 根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一般要求, 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特点进行编制。

1.2编制经过

(1) 2008年10月, 在北京成立编制组并召开《规程》第1次编制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编制大纲, 进行了编写分工, 并制定了编制工作计划。

(2) 2009年4月初, 在北京召开《规程》编制大纲审查会, 会后对编制大纲进行了补充、完善。

(3) 根据修订后的编制大纲, 编制组成员按分工起草, 于2009年6月底完成初稿第1稿;经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对第1稿作了修改, 形成《规程》初稿。

(4) 2009年10月28日, 在北京召开第2次编制工作会议, 对《规程》初稿进行汇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条讨论、修改, 会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5) 2010年3月, 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将《规程》报送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和国际合作与科技司。2010年4月21日, 水利部办公厅以办农水函[2010] 309号向有关单位及专家发送《规程》征求意见稿100份, 广泛征求意见。截至2010年5月底, 共回收意见289条。

(6) 2010年6月24日, 在扬州召开第3次编制工作会议。对回收的意见逐条讨论和处理。其中采纳了123条, 部分采纳了32条, 不采纳的134条。会后根据讨论的意见进行汇总, 形成送审稿, 上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及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申请召开审查会。

(7) 2010年10月18至19日, 在北京召开审查会议。会后根据审查会议所提意见, 认真进行讨论、研究, 对送审稿进行修改, 提出了报批初稿。

(8) 2011年4月, 由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会同部分专家以及编制 组部分成员对《规程》进行了复审, 对报批初稿的部分内容又作了修改, 形成了报批稿。水利部于9月29日以2011年第46号公告予以公布, 编号为SL 559-2011。

2有关问题的说明

2.1关于《规程》的名称

按照2008年标准制 (修) 订计划, 原定名称分别为《村镇供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村镇供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2009年7月3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 (发改农经[2009]1981号) , 为简化前期工作程序, 规范项目管理, 通知中规定小型水利建设项目 (包括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 前期工作一般分为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合并而成, 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因此, 根据文件精神, 编制组将上述2个规程合并为一个规程, 并将名称改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程》。

2.2关于《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供水规模0.1~0.5万m3/d的新建、改扩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

对于工程设施比较简单、供水规模在0.1万m3/d及以下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 实施方案编制内容可以适当简化。

对于供水规模大于0.5万m3/d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 其前期工作一般包括供水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 (或扩大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等4个阶段。

2.3关于《规程》的总体框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是针对日供水在0.5万m3/d及以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任务与目标要求, 将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的工作合并形成的设计文件。可行性研究主要解决项目建设是否必要、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生产建设条件是否具备、项目投资是否经济合理等问题。初步设计是项目建设的具体化, 对项目的总体设计、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一步深入工作, 最终确定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概算和经济环境评价。根据上述要求确定了本规程的总体框架, 在正文总体框架上, 除总则、术语外, 技术内容包括:基本规定、综合说明、工程背景与设计依据、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体设计、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概算与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结论与建议、综合设施方案等, 共15章内含35节, 另有工程设计图和工程特性表2个附录。

2.4关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是《规程》编制的重要内容, 独立成章。为保证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 《规程》要求在对供水现状进行评估时, 应对工程现状和运行管理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根据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阐述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项目水源条件分析, 阐述工程选择的供水水源及其在水质、水量方面的可行性;通过工程经济条件分析, 阐述建设资金投入的可行性;通过项目施工条件分析, 阐述工程施工建设的可行性;通过项目技术与管理条件分析以及用水户需求、交纳水费能力与意愿分析, 阐述工程建成后能否正常运营管理。

2.5关于总体设计

工程设计标准、工程规模、水源选择和总体布局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供水工程规模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重要参数, 合理确定供水规模, 对工程建设投资的合理性和工程建后能否良性运行,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至关重要;水源选择影响到村镇总体布局和供水系统的布置, 应分析水资源资料, 查明水源水质和水量的可靠性, 确定供水水源;工程总体布置及选择的合理与否将对整个工程产生重大影响, 应根据村镇规划、水源类型、供水规模、当地地形及水压要求等条件,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规程》总体设计一章中的条目即依据上述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制。

2.6关于工程设计

合理选用净水工艺流程, 确定供水工程设计方案, 对取水构筑物、输水管渠、净 (配) 水厂、配水管网及建筑、结构、供配电、自动控制、采暖通风等进行设计, 是工程设计文件的重要内容。编制组经多次研究, 确定了工程设计编制的内容和深度, 用1章的篇幅, 列入《规程》中。

在《规程》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中, 有专家提出增加自控设计的内容, 考虑到目前多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际情况, 《规程》中提出有条件时, 应阐述自动控制和仪表设计的原则、标准、测量内容;当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时, 应确定自动控制系统的选择和硬件配置。

2.7关于工程管理

加强工程管理是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工程管理包括建设管理、运营管理和应急管理。建设管理是对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的管理, 其目的是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控制投资。建设好工程仅是好的开始, 能否管理好工程并实现良性运行, 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是关键。调查表明, 目前90%左右的农村集中供水是小型工程, 不仅数量多且分散、供水规模小、水费收入低, 而且管理人员水平较低, 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 落实管护主体。为应对农村供水突发事件, 必须做好应急预案, 最大限度减少其造成的危害,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

由于近年来的环境污染, 水源水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 在《规程》中特别增加了水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的内容, 要求加强水源保护, 确保水质安全。

2.8关于经济评价

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接受性是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的基本内容。经济评价一章的编制, 主要依据2006年7月3日国家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3版) 和《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

国民经济评价包括费用估算、收益估算、评价指标计算, 对工程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财务评价包括财务费用与效益、分析工程盈利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 对工程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是指项目在运营期间是否有足够的净现金流量维持正常运营。若财务生存能力不足, 应提出工程长效运行的资金保障措施。

3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1) 做好《规程》的宣贯和指导工作。《规程》发布后, 应举办宣贯班宣传贯彻《规程》的意义, 解释条文内容及其编制意图和依据, 说明执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指导《规程》的使用。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大、规模小、工程建设管理方式和水平地区差异大, 因此, 各省应根据具体情况编制适合本省使用的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和技术要求, 并严格执行。

(3) 开展调查研究, 搜集《规程》实施中的意见和问题, 总结经验, 规范管理。

摘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规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的内容和深度, 加强对编制工作的管理, 提高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 需要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特点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介绍了规程编制过程, 对规程的名称、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体设计、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经济评价等进行了重点分析说明, 对规程的宣传贯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饮水安全,实施方案,规程

参考文献

[1]SL559-200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S].

[2]窦以松.窦以松文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3]李冰, 边德军, 曲红, 等.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9) :69-71.

篇4: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目前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中西部地区占80%)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现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水利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 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2015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2.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介绍

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4.城乡一体化,同饮安全水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贵州毕节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毕节市近年来,立足毕节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毕节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毕节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毕节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毕节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为了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毕节市努力健全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运转协调。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既让企业有利可图,又让群众用得起。毕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科学制订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仅靠中央的补助是不够的,要建立各级地方财政补助、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农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工程质量保障机制。工程建设质量是效益的生命线,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采取质量保障措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一是严把材料设备关,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选择有信誉的单位集中供货;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三是严把质量监督关,由水利专业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篇5: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发改农经[2013]2673号)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

第二条

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范围为有关县(不含县城城区)以下的乡镇、村庄、学校以及国有农(林)场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因开矿、建厂、企业生产及其他人为原因造成水源变化、水量不足、水质污染引起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按照“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的原则由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解决。

第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负总责,中央、省、市政府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与省政府签订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书》要求,全面落实建设和管理责任,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目标。第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尽可能形成集约化规模供水,实现供水到户,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第五条

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等工作,监督检查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情况。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审核下达预算、拨付资金、监督管理资金、审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文件编制审查等工作,组织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卫生部门负责提出地氟病、地砷病、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苦咸水等需要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的范围,并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开展水质监测,及时进行卫生学评价,评估防病效果,加强卫生监督。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指导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环境监管工作,督促地方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实施的重点优先安排,统筹解决污染型水源地水质改善问题。

第六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应当执行国家和省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工程使用的管材和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 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和投资计划管理 第七条

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实行审批制,简化前期工作程序,依据经批准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直接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合并而成,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实行核准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应由具有乙级或乙级以上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省辖市、省直管县水利部门对实施方案提出审查意见后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按照《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通知》(豫国土资发[2012]64号)要求,落实工程建设用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由项目法人组织编制或者填报,省辖市环保部门或委托县级环保部门进行审批。

第八条

要以县(市、区)为单元严格按照现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加强水利、卫生、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部门间协商配合,着力提高设计质量。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包括水源工程选择与防护、水源水量水质论证、供水工程建设、水质净化、消毒以及水质检测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日供水1000立方米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的工程(以下简称“千吨万人”工程),应当建立水质检验室,配置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和人员,落实运行经费。

第九条 结合实施方案的审查,对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流程 3 等开展卫生学评价,评估工程卫生防病效果。

第十条

根据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发展改革、水利部门依据批准的实施方案,向省发展改革委和水利厅报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建议计划。

第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在中央投资规模计划下达后,依据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区)报送的投资建议计划和确定的建设原则,综合平衡后将投资计划分解到具体项目,并将计划下达文件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备核。分解下达的投资计划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建设地点、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工作要求等事项,任务分解涉及财政、卫生、环境等部门工作的,应及时沟通协商。

第十二条

中央和省补助地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投资为定额补助性质,由县(市、区)按规定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在计划投资建设总任务和补助总规模内,各具体工程补助标准由县(市、区)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章 资金筹措与管理

第十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地方投资中省级财政配套 50%,省辖市按不低于20%的比例配套(其中解决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的地方投资按省与省辖市各50%比例配套),其余由受益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承担。省直管县和省财政直管县的市级配套资金由省财政承担,省级配套资金安排年限为2014-2018年。受益群众筹资投劳主要用于入户工程部分,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群众筹资投劳办法,细化标准程序、账务设置、使用管理、监督考核等办法。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农村供水工程。

第十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要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范围使用。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转移、侵占和挪用工程建设资金,杜绝工程价款结算、工程建设资金使用不合规现象发生。

按《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豫财办建[2008]17号),规范项目审查论证、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竣工验收等前期工作和管理支出。

第十五条

对中央和省补助投资已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受益区,如出现反复或新增的饮水安全问题,由省辖市以下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要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和签订责任书,把地方各级政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等落实到人,并加强问责,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第十七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县为单位规范组建项目法人,健全项目法人机构,明确项目法人职责。对“千吨万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要按有关规定组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负责工程建设和建后运行管理;其他规模较小工程,可在制定完善管理办法、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村民自建、自管的方式组织工程建设,或以县、乡镇为单位集中组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负责全县或乡镇规模以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

鼓励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代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工程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第十八条

加强项目民主管理,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工作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前,要进行广泛的社区宣传,就工程建设方案、资金筹集办法、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水价等充分征求用水户代表的意见,并与受益农户签订工程建设与管理协议,协议应作为项目申报的必备条件和开展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重要依据。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要有受益农户推荐的代表参与监督和管理。

第十九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计划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应按程序报批或报备。对重大设计变更,须报原设计审批单位审批;一般设计变更,由项目法人组织参建各方及有关专家审定,并将设计变更方案报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备案。涉及工程规模、设计标准、水源选择、总体布置、取水构筑物、取水泵选型、净水工艺及装置、输配管道材质管径、主要建筑物、供配电、自动控制、机械设备选型、施工组织等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等产生重大影响变更的为重大设计变更。局部工程设计方案、建筑物结构型式、设备型式、工程内容和工程量等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等影响较小变更的为一般设计变更,水厂的次要建筑物基础处理方式变化、布置及结构型式变化、施工方案变化、地下水开采含水层、取水泵扬程、局部输配水管道路线、局部输水管道附属设施调整、水厂道路、绿化、施工组织设计等可视为一般设计变更。因设计变更等各种原因引起投资计 6 划重大调整的,须报该工程原审批部门审核批准。

第二十条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勘测设计和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实行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对工程建设的材料、设备进行质量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必须进行整改,对相关企业进行通报并记入信用信息档案,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要全部进行社会公示。省级投资计划在省水利厅网站进行公示;省辖市、直管县和县(市、区)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示投资计划、资金筹措等信息。乡、村级采取工程工地有公示牌、受益村有公示栏、用水户有明白卡的办法进行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批复文件名称、文号,工程措施、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户数、人数及完成时间、水价核算、建后管理措施等。

第二十二条

项目法人要及时组织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验收,并组织竣工验收自查。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发展改革、水利部门商卫生、环保、财政等部门组成验收委员会按国家有关规定、规范、规程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后,省辖市和省直管县要及时向省发展改革和水利等部门报送验收总结。

省发展改革、水利部门商卫生、环保、财政等部门组织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验收工作进行监督、抽查,采取现场检查、参加验收等方式对验收工作及时性、验收条件、验收人员、验收程序、验收资料、验收结论等合规性进行监督。

省级验收总结报送水利部。验收结果将作为下项目和投 7 资安排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未按要求进行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限期整改。

第五章 建后管理

第二十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后1个月内建设单位与运行管理单位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要明晰工程产权,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和运行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确保长期发挥效益。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由按规定组建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可由工程受益范围内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单户或联户供水工程,实行村民自建、自管。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取股份制形式或企业、私人投资修建的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投资者所有,由按规定组建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

在不改变工程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对采用工程经营权招标、承包、租赁的,政府投资部分的收益应继续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根据供水成本、费用等变化,并充分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等因素适时合理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推行阶梯水价、两部制水价、用水定额管理与超定额加价制度。对二、三产业的供水水价,应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确定。落实水价决策听证制度,跨村的集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 水价由县级价格主管部门商水利、财政等部门合理核定。单村兴建工程由村民委员会和农民用水户协会自主核定。

要通过财政补贴、水费提留等方式,加快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专户存储,统一用于县域内工程日常维护和更新改造。

第二十五条 以县(市、区)为单元成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统筹县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供水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工程监管,提供技术和维修服务;完善水质净化处理和消毒设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设施规范使用。加强水质检测,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审批、验收必须进行水质检验并开展卫生学评价,杜绝水质不合格工程交付使用;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水厂自检、县域巡检、卫生监督监测等相结合的水质管理体系,强化水质日常自检和巡检工作,保障工程供水水量和水质达标。要全面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保障工程良性运行。供水单位和从业人员按《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办理相关资格证书。

第二十六条

各级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要按职责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和监管工作,针对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不同特点,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或水源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明确保护措施,加强污染防治,稳步改善水源地水质状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单位负责水源地的日常保护管理,要实现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两同时”,做到“建一处工程,保护一处水源”;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水源保护工作;确保水源地管理和保护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位。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水利、卫生、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向其他部门通报各自掌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供水运行管理情况。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水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加强对本区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监督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组织领导、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定、项目进度、工程质量、投资管理使用、合同执行、竣工验收和工程效益发挥情况等。

省级有关部门对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视情况组织开展专项评估、随机抽查、重点稽察等工作,建立健全通报通告、考核和奖惩制度,引导各地合理申报和安排项目,强化管理,不断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和效益。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商水利厅、卫生厅、环保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篇6: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办法

根据《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38号令)及省水利厅、财政厅、发改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办法》,现制定我市2014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按照全面、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美好亳州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任务

结合各县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根据省下达的投资计划,确定各县区建设任务。积极推进规模供水工程建设,延伸集中供水管网,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进一步完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

篇7: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小结

2011年,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去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局在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八个一”示范工程水厂管理、争取上级农村饮水安全指标等方面很抓落实,使我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继续顺利推行,并为全区今后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申报武陵区十二五实施规划。

我区农村人口有14.16万人,截止2010年底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5.63万人,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计划的1.2万人,仍有4.43万人未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计划。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反映,并抓住一切机遇争取将全区未喝上自来水的人口全部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计划。从2月份起我们和发改局、卫生局、财政局一起编制了《武陵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报告》和《武陵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将武陵区剩下的未解决的5.63万农村人口全部列入了十二五实施规划。《武陵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报告》在5月份省水利厅的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一次性通过了专家评审。规划报告的实施将使武陵区在十二五期间全区有6.17万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居民5.63万人,学生0.54万人,武陵区农

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彻底解决,武陵区将成为全市第一个农村人口全部喝上自来水的区县。

二、推进规范化水厂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设是重点,管理才是关键。2011年沙湖水厂规范化管理列入全市全市“八个一”示范工程,我们沙湖水厂规范化管理列为今年管理工作的重点,大关庙水厂虽然未列为“八个一”示范工程,但我们仍按规范化管理要求进行整改。武陵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5年的建设,已建成2处集中供水工程。怎样将已建好的集中供水工程管理好,让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长期运行下去,让老百姓长期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让承包的老板实现保本微利经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2011年我们在管理工作方面的重点就是2个水厂都争创规范化水厂,按照规划化水厂要求,对水厂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我站同志的敦促落实下,大关庙和沙湖村镇供水工程建立了管材分类存放、财务专账、用水户档案册、水质化验室、值班手册、各种操作规程。

2、落实好市政府2008年9号文件,市政府2008年9号文件核心是推行二步制水价。在我们的敦促及水厂老板的努力下,2个供水公司2010年在供水区域顺利推行了二步制水价,对拒不缴纳二步制水费的农户,采取上门做工作,分化分解钉子户,通过耐心的工作,2个水厂二步制水价收取率已达到90%以上,特别是沙湖水厂二步制水价在今年也能顺利推

行,沙湖水厂一季度收缴水费5万元,仅一季度收缴水费就为去年全年收缴水费的50%以上。沙湖水厂在今年市水利局组织的“八个一”示范工程检查中,对其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充分肯定,在今年的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上,沙湖水厂被授予“管理示范水厂”。

三、做好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

截止8月中旬,2011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计划才达,但我们并为因计划落后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落后。今年我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省为民办实事任务为1.13万人,市为民办实事任务为6000人。上半年在计划未下达,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能够完成工程建设的我们抓紧施工完成任务,因计划未落实不能明确的项目我们将工程的前期工作做好做扎实,今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为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我们多次和自来水公司协商沟通,督促其抓紧施工。到8月中旬我区实际完成人数在1万人以上,完成了夹街村、芦山园艺队、丹洲中心小学、关天坪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河伏镇雷坛岗、朱湖、合心三村的改水工程也村内支管网也已经全部连通,仅剩下主管网建设。

武陵区水利局

篇8: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07年底, 全省总人口9 869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 389万人, 农村人口6 480万人, 占66%。河南省平原地区农村居民饮用水源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浅层孔隙地下水, 含水层埋深一般不超过50 m, 多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为2~8 m, 局部大于16 m。据统计, 进入本世纪以来, 河南省年均开采地下水在120亿m3左右, 其中浅层地下水约占80%。农村地区多用压水井分散供水, 井深多在30 m以内, 仅局部有条件的地区为集中供水, 井深30~50 m。近期为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饮用水质量状况, 共采集水样300余组, 水质检验项目多达60多项, 对水质进行了全面评价, 为下一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1饮用水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 浅层地下水中所有井点全部符合的项目有:铜、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硒、汞、六价铬、氯仿、四氯化碳、苯并 (а) 芘、滴滴涕、六六六、铝、钡、铍、钼、钴、镍、钒等17项。超标的项目主要有:总硬度 (超标率为43.35%, 最高超标倍数为17.52倍) 、锰 (超标率为24.57%, 最高超标倍数为29倍) 、氟化物 (超标率为19.36%, 最高超标倍数为7.6倍) 、硝酸盐氮 (超标率为18.45 %, 最高超标倍数为24.28倍) 、溶解性总固体 (超标率为16.47%, 最高超标倍数为6.86倍) 、钠 (超标率为10.4%, 最高超标倍数为4.62倍) 、硫酸盐 (超标率为10.4%, 最高超标倍数为9.3倍) 、氯化物 (超标率为8.67%, 最高超标倍数为9.16倍) 、锑 (超标率为8.39%, 最高超标倍数为9.4倍) 等9项, 其他如挥发酚类、铁、砷、pH值、铅、石油类、镉、锌、硼、耗氧量、氰化物、银等12种组分也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但超标率都在5%以下[1]。

以上结果表明:河南省平原地区饮用水中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总硬度、锰、氟、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等, 超标率均在15%以上。也可以说, 总硬度、锰、氟、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等5项指标不合格, 是饮用水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硬度是衡量地下水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 总硬度超标面积最大, 达45 047 km2, 占全省平原和岗区总面积的42%, 超标区主要分布在豫北的孟州-沁阳-修武-新乡-范县、安阳-内黄-清丰-南乐一带, 中部的禹州-许昌-杞县-宁陵-商丘-永城、叶县-舞阳、漯河-淮阳、郸城, 豫南的新蔡和南阳盆地的西南部及伊洛盆地的渑池、伊川等地。

锰超标区总面积32 245 km2, 约占全省平原和岗区总面积的30%, 主要呈片状分布于黄河以北的浚县-濮阳、原阳-封丘一带和黄河以南的开封-通许-扶沟-太康、兰考-宁陵-柘城及西华-上蔡-汝南-正阳-息县-淮滨一带。

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但是人体在高氟环境中, 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易得氟中毒病。人体氟钙结合后生成氟化钙沉淀于骨骼和软组织中, 造成血液中钙含量降低, 使骨质硬化, 引起骨细胞的代谢障碍。人体长期摄入过多的氟会引起骨质改变, 重者会引起脊柱弯曲, 四肢变形等氟骨症。浅层地下水的高氟水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 包括南乐-清丰-浚县-台前、修武-获嘉、沁阳、封丘-兰考-通许、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太康-淮阳-周口等地, 一般为1.0~2.0 mg/L, 长葛、扶沟、通许、柘城北部及豫北濮阳的庆祖、封丘等地含量大于2.0 mg/L, 超标区面积共23 025 km2, 占21%。其中含量1.0~2.0 mg/L分布区面积为17 584 km2, 大于2.0 mg/L的面积为5 441 km2。

硝酸盐氮超过饮用水质标准, 含量大于20 mg/L的地区则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许昌-鄢陵-周口-沈丘-郸城-太康一带、南阳盆地中部和汝州、叶县、遂平、新蔡、新郑-尉氏、新乡-卫辉及安阳等地, 总面积25 669 km2 , 占河南省平原和岗区总面积的23.7%。

咸水区 (溶解性总固体含量>1.0 g/L) 主要分布在豫北的卫辉-延津一带及长垣县和濮阳县境内的近黄河地段、豫东的宁陵-商丘-虞城一带及中部的许昌-鄢陵县城-太康县域的西南部地区, 总面积14 175 km2, 约占平原和岗区总面积的13%[1]。

2形成原因分析

造成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差的原因不仅与地下水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地貌、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有关, 也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即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2]。

自然因素指对地下水化学成分起控制作用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的径流条件以及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环境和有机质物分布等, 如锰、氟的超标及咸水分布等都与这些因素有关。

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生产活动对地下水形成条件的改变, 从而导致地下水中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如总硬度、硝酸盐超标及局部地区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超标等。这些人为因素主要有: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水位持续下降, 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任意堆放等。

2.1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加大,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0世纪50年代, 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仅20~25亿m3, 到20世纪末, 已增加了6倍。开采量的迅速增加, 直接导致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据有关资料, 河南省区域浅层地下水位埋藏深度,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普遍较浅, 8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 m, 最大埋深不足6 m;到2005年, 水位仍在持续下降, 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总面积已近1万km2, 水位埋深超过8 m的地区已达21 224 km2, 其中超过16 m的地区就达5 166 km2, 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超过30 m。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使水位持续下降, 引起水动力场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改变, 污染载体与包气带和含水围岩之间发生一系列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包括酸性溶滤作用、碳酸溶滤作用、盐效应及盐污染等, 促使土壤及其下层沉积物的钙镁易溶盐、难溶盐及交换性钙镁由固相向水中转移, 从而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和含盐量的增加[2,3,4]。

2.2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 全省的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65年为4.9亿m3, 2004年已增加到13.3亿m3;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0年的49万t增加到2004年的111万t;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2 039万t增加到2004年的5 140万t, 增加152%。

尽管我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已由1990年的43.5%提高到2004年的93.7%, 但对环境尤其是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压力依然很大。这些污水不仅污染了境内的地表水体, 也通过包气带土层向地下水中转移, 导致硬度升高和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的升高[3,4]。

2.3农药、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

由图1、图2可以看出, 全省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化肥施用量 (折纯量) 1978年为52.54万t, 2004年已增加到493.16万t。2004年的化肥施用量较1978年增加了839%。

全省农药的施用量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年全省农药施用量为3.31万t, 2000年为9.55万t, 10年间增加了近2倍。农药使用量为1.5 kg/hm2, 以有机磷类、聚酯类农药为主。进入21世纪以后, 全省化肥施用量仍在继续增加, 至2004年, 全年化肥施用量已达10.12万t 。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1990年为2.75万t, 2004年增加到10.16万t, 较1990年增加了269%。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了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的升高乃至超标[3,4,5,6]。

2.4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任意堆放

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0%。农村基础设施太差,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都没有处理设施, 农村生活垃圾随地丢弃, 任意堆放, 生活污水就地排放, 污水乱流, 不仅给农村的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也造成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5,6,7]。

3对策与建议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饮用水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 党中央、国务院对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河南是水资源相当匮乏的省份, 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 水质污染更加剧了供需矛盾, 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解决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 “十一五”以来, 河南省已投入资金19.26亿元, 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 814处, 解决了4 393个村、49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投资规模和建设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尽管如此, 目前河南省尚有1 4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病区遍布全省18个市的110多个县 (市、区) , 严重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笔者认为, 要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光有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 要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不仅仅是水利部门的职责, 更需要环保、卫生、财政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除此之外, 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合理调配, 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要结合地表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 合理调配水资源, 在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要适当限制开采, 防止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 促进地下水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转化。

(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防止地下水污染。治污要从源头抓起, 要加快产业调整步伐, 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提高污水处理率, 对污染企业要实行达标排放。另一方面, 要注意农村面源污染,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 农村生活垃圾也要妥当处理, 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3) 因地制宜建设饮水工程。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饮水安全问题类型有很大差异, 因此,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8]。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水资源分布情况、用水需求、地形、居民点分布等条件, 因地制宜,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工程类型。既要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 同时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 采用适宜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进行水质改良, 有效地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如高氟水区、锰超标区、苦咸水区, 要进行改氟、降锰、除盐改水等。有条件的地区, 要积极推广集中式供水。总之, 在建设饮水工程时, 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供水成本,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秀琴, 杨新梅, 豆敬峰, 等.河南省地下水环境调查与评价[R].郑州: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2006.

[2]李志萍, 陈肖刚, 朱中道, 等.郑州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 (2) :89-91.

[3]吕航, 李泽文, 秦健, 等.长春市地下水硬度异常及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 2007, (6) :33-39.

[4]邹胜章, 张金炳, 李洁, 等.北京西南城近郊浅层地下水盐污染特征及机理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 29 (1) :5-9.

[5]朱亮, 张文妍.农村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水资源保护, 2002, (2) :17-19.

[6]吴先忠, 何伟, 王雪坤, 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 (4) :125-127.

[7]彭斌, 吕俊.广西农村饮用水源水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 2006, (15) :44-46.

[8]李代鑫, 杨广欣.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6) :4-7.

[9]熊志平.东湖水环境污染因素与整治措施[J].节水灌溉, 2007, (4) :13-16.

上一篇:优质高效的营造林技术探讨下一篇:中考数学超常发挥的五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