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唯物论与辩证法

2024-06-22

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精选5篇)

篇1: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唯物论与辩证法

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唯物论与辩证法

2014考研的日期临近,复习已进入倒计时,相信广大考生正紧张地进行冲刺备考。本文是2014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的唯物论与辩证法部分,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2.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第20题多选)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自然规律就能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2)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社会规律产生于、存在于、起作用于人民的实践活动中)。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但是历史事件却是不可以重复出现的。

(3)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规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篇2: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唯物论与辩证法

1.下列成语中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A.见微知著 B.知己知彼 C.唇亡齿寒 D.吐故纳新

2.30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总有一种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的通信方式。通信方式的变化启示我们要坚持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质变是事物根本的、显著的变化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D.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4.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

远吗?”该名言体现了A.世界是物质的 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5.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此时非常后悔,心想: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他的想法是错误的,是因为他不懂得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C.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先有量变后有质变

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 A.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牺牲个人利益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要在工作中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7.老子云:“图(打算)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②量变

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8.“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该诗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结合的D.严冬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9.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30多年过去了,两岸从隔绝到交往,从交往到商谈,从商谈到共同和平发展,克服了许多干扰和杂音,不断迈出向前发展的坚实步伐。这表明A.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漫长的、曲折的 10.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涵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1.30多年前,中国改革大业就是从农村发轫的,“大包干”大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这是因为

A.一次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的终结

B.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进行改革C.事物是普遍发展的 D.要明确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12.每小时486.1公里,是中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跑出的世界新时速;每秒2570万亿次,是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世界新纪录。速度纪录被不断地刷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 A.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C.借助外力实现的变化D.实现持续量变的过程13.下列诗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

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尽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这说明了

A.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B.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c.要坚持适度原则

D.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

15.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小家庭不悦、邻里间争吵、误解引起的口角、无理挑起的“战火”等每一件小事都要管,而且要管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形成大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

篇3: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总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第一文库网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

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唯意志主义,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代的德国,50年代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等。前者主张生命意志论,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第一位的,一切都应成为意志的工具;他还认为人生也是意志,即生命意志,它为欲求所困扰,由于欲求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因此,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正由于此,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尼采是权力意志论的代表,他与叔本华一样推崇意志,不过他推崇的不是生命意志,而是权力(强力)意志。他认为生命意志只是意志的低级形式,强力意志是意志的高级形式;强力意志是世界和一切生命的本质;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质和内在内容。由此他提出利己是人的正当要求,利他是人的耻辱;提出“超人”历史观,即一种独具特色的英雄史观

篇4: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唯物论与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

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复习的逻辑线索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所以首先要把自己这种哲学要“唯”的这个“物”界定清楚,什么是物质,物质为什么包括实践在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唯物论”部分要回答的重要考点。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与客观、认识和认识对象、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目的的哲学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的话,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

“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实际上一个是理论体系,一个是理论体系要把握的对象。唯物史观就是关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科学的哲学理论。它指出人类社会虽然和自然界有很大的区别但同样是一个物质体系,它的发展过程同样有客观规律。像我们在考试当中很可能用来命题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就是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

对认识论的复习最有效的方法是线索式、脉络式。认识论这一章应该说对于准备考试的同学来说是个富矿,因为它集中了许多的重点考点、命题热点,高频命题点。但是这一章的思辩性却不是太深,因此,应该说只要抓住了脉络是很容易掌握的。

第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实际上讲的是在认识论中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也就是说,指出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认识就是对于对象的能动反映。反映解释了在认识论上,怎样算是唯物。能动解释的是在认识论上,如何才算辩证。这是认识论这一部分的穴道。

第二,在认识论中贯彻辩证法,也就是说,讲的是认识论当中的辨证关系,认识论当中的辩证关系指的是谁和谁的辩证关系呢?当然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为什么是它们?那就是因为我们人的脑袋上正好长着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这两样东西。感官产生感性认识,大脑产生理性认识,偏巧他们二者之间的过渡又不是线性的,而是有飞跃。比如我们凝视一个对象,无论我们如何的深情的凝视着它,它在我们面前仍然会继续以一个感性对象的形式存在,我们再怎么望眼欲穿,也不可能直接地把它就在眼睛里看成一个抽象概念,这需要我们用理性认识,用人脑的思维来加工他,这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相互关系。整个第二节的中心线索就是这样一个关系。

第三,认识的目的`――真理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它的逻辑线索就是刚才讲的唯物、辩证。先唯物。就是首先要贯彻唯物论原则。那就是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客观性。人认识对象,是有目的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这就要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不正是真理的定义。但是真理依靠什么去检验呢?既不能用主观去检验主观,客观外界的事物又不能自动的跑上来检验主观,只能实践来检验。再辩证,那就是在真理观和实践观中贯彻辩证法原则,那就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它有一个套路,有一种节奏。找到了它,顺理成章。把握了它,左右逢源。

篇5: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唯物论与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上一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有关除夕之夜作文900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