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规范管理制

2024-05-11

工作计划规范管理制(精选8篇)

篇1:工作计划规范管理制

工作交接工作规范

1.0 目的为公司员工的工作移交提供管理规范。

2.0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员工在工作移交时的全过程。

3.0 工作规范

3.1 文件概要

3.1.1 移交包括:

a、岗位与岗位的移交;

b、个人与个人的移交;

c、个人与本部门或其他部门的移交。

3.1.2 在员工因岗位调动或离职时,需要进行工作移交。

3.1.3 员工办理工作移交时除接交方外,需有第三人负责监交。

3.1.4 监交人需是移交员工的上一级主管。

3.3.5 所有员工移交时,需移交可重复使用的办公用品、办公桌(抽屉)或办公

室钥匙。

其他特别事务的移交见下表:

3.2 工作流程

准备----交接----监交。

第 1 页/共 2 页

工作交接工作规范

3.3 工作要求和相关文件记录

3.3.1 准备。

移交人员在工作移交前做好准备,将工作、文件等准备移交的事务清理,编写移交清单。

相关文件记录:《工作移交清单》。

3.3.2 交接。

需办理工作移交的员工到行政人事部领取工作移交表或离职交接表。

移交人员与接交人员办理工作移交。需移交的事务包括:移交人员管理的文件、工作、未完成的工作、可重复利用的办公用品、钥匙、业务联络资

料(电话、地址等)。移交完毕双方签名确认。

相关文件记录:《工作移交清单》、《离职交接表》。

3.3.3 监交。

在移交过程中,一般员工办理移交需有直属上级人员监交并签名确认。

主任级员工移交需有部门经理监交并签名确认。

经理级员工移交时需有总经理监交并签名确认。

有备用金的员工移交时,须有财务部经理签名确认无借款。

财务人员的移交参照《财务人员移交工作规范》。

相关文件记录:《工作移交清单》、《离职交接表》、《财务人员移交工作规范》。

第 2 页/共 2 页

篇2:工作计划规范管理制

第一章 定义

班组计划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班组计划就是在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步骤,是根据企业的各项工作计划确定班组工作目标,制度班组工作计划。

第二章 制定班组计划的目的班组计划管理是班组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各项生产计划的基础和落脚点,班组实施这一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企业和班组已制定的各项计划,通过编制和执行班组计划,把班组全部生产活动纳入班组统一的计划管理,使组织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得以有计划进行,最终实现各项工作任务的准时完成,为企业取得最大的效益。

第三章 制定班组计划的原则

第一条 要把握全局

班组在编制计划时,必须要服从企业和生产部门的工作计划, 班组计划的制定要在生产部门计划的统一指导下进行。

第二条 实事求是

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计划,就要在制定计划时,充分地了解班组的人员、技术、设备能力等详细情况,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确保制定的班组计划目标具有可行性和挑战性。

第三条 全员参与

班组管理者要让所有员工明晰自身在班组建设中的任务和责任,使他们在生产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就要动员和组织所有员工参与,共同制定班组计划指标、确认班组生产目标,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促进班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 灵活性

班组计划必须有一定的原则性,但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制定班组计划时,首先要充分征求班组成员的意见,经全体班组成员一致通过后加以严格执行,如在执行中发现一些特殊情况,可征得领导同意后将执行计划进行适当修改。

第四章 班组工作计划的内容

第一条 必须包括本班组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应根据电厂的年度、月度计划并结合本班组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 根据本班组所管辖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备品备件的申购计划。

第三条 根据本班组人员的技术素质状况制定培训计划。

第四条 制定本班组安全学习、政治学习计划,并有完整的学习记录。

第五条 根据班组成员的思想状况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记录。

篇3:浅谈电能计量工作规范管理

一、电能计量工作的内容

电能计量工作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及电网安全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能计量工作者担负着计量非常重要的使命, 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贸易结算的公正、准确及用电的经济利益影响十分大。目前使我国电力计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用国际先进管理模式与国际标准来对这些工作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一) 电能计量设备

应根据相关规定来选用主标准器和配套设备, 保证检定证书有效期, 设备档案要完整建立, 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应按机构制定的周期检定计划由上一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实施周期检定, 设有唯一性标志。保存对检定、校准或检测有重要影响的每台设备的档案台帐, 并且要做好备份。

总之, 电力系统的计量管理必须符合现代全过程管理要求, 确保电力系统电能量值的准确、公开、统一和在线计量的安全可靠, 为公正计费和准确计算电网经济技术指标提供计量保证。

二、电能计量的人员

供电公司的检定人员数量要满足具体的要求, 并这些人员要持证上岗, 还要经过必要的培训, 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各种有关能力、教育培训、任职资格、技能和经历的档案要建立。

(一) 队伍建设

对计量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加强, 通过各种培训学习, 使计量人员素质提高, 同时, 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 为计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开发人力和智力资源。

(二) 技术交流

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加强计量技术交流, 同时对计量人员进行培训。先进技术和高素质工作人员与计量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实施密不可分。为了促进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测量, 必须要使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要经常组织计量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政治学习, 计量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研究。根据用户的计量管理不同特点, 组织培训班具有针对性, 组织听专家讲座, 计量人员进行学习计量技术理论要具有系统性, 计量仪器的性能和发展方向要求每位计量人员都要熟识。同时, 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就是最重要的要素。

(三) 咨询服务

对用户进行电力计量咨询服务, 供电公司要广泛宣传相关计量使用知识, 为了让用户积极配合我们的计量管理工作, 同时使工作人员顺利开展计量标准化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程序和必要性有必要让用户清楚。同时, 必须提高计量检测工作的服务质量, “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要必须做到, 在用户与供电公司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让标准化的测量工作全面推行。

(四) 服务标准

服务标准化要大力促进, 要加强服务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及奖罚标准, 例如营业室服务、收费标准、抢修抢险服务及服务监督、维修及装拆服务、服务制度及业务流程等。进一步细化服务标准, 使落实每个人员的一举一动, 监督检查机制要强化, 所有的操作审批程序要规范, 要加大奖惩力度, 需要大幅度提高承诺服务水平。

三、电能计量管理的措施

1) 为了“补偿”计量TV二次回路的电压降, 加装了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补偿器以减少了计量误差。同时计量二次回路电压降过大的问题也要解决, 它有比较多有效的解决方法, 如加大导线截面, 还可以缩短电压互感器与电能表之间的连线, 电能表采用低功耗的等方法。在电能计量中, 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补偿器被采用, 不但使计量装置的故障几率增加了, 而且还增加了设备, 使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而且容易使用户产生异议, 产生了不必要的争端, 因此不推荐这种补偿方式。2) 关于电能变送器。近年来, 出现电能表用电量变送器代替的现象, 电量变送器不符合计量的特殊性要求, 因为它的用途不同、误差计算方式不同等不符合要求。因此, 电量变送器不能作为电能表使用。3) 计量工具方面。随着新技术日益创新, 应用计量工具新技术方面, 高精度、长寿命、宽量程、多功能的电子式电能表被应用后, 电力企业可以率先对大用户利用远程采集装置的计量新技术来进行远程抄表。4) 关于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电量计量信息管理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 例如运行计量装置档案、资产档案、检测数据档案、标准设备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将这些技术利用各种在线电能计量装置, 它不仅具有各种电量表实时抄录分析、各种计量器自动检测等特点, 还可以进行技术计算, 系统中存在的静态测量和抄表系统、分散、混乱的测量信息, 将原来的计量与抄表系统内的计量信息进行分类, 即分类为营销、管理等几个模块, 从而将原来的信息转换为综合、动态、有序的计量信息, 实现计量管理的现代化。要使电网适应商业化运行的需要, 要充分利用计量与抄表两系统的功能, 各类电量信息实时提供, 进行严格查处不合理用电情况, 进行计算分析在线计量装置引起的误差电量, 核准电能计量的准确性, 能够实时查出有疑点的计量装置, 为计量管理的改进、电力营销决策做出有力的依据。

四、结语

当前, 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电能计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实施可以作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也是国家所提倡的。电能计量标准化工作与供电可靠性、及时掌握电力经济的各项指标等息息相关, 也与电力企业节约供电成本密不可开。因此, 计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电力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 在电力单位的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的同时, 还要大力倡导标准化管理创新, 从而使供电公司的生产及经济效益提高。

摘要:电能计量工作在电力企业中极为重要, 也是与用户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随着用电量越来越多, 更多电能计量装被使用, 电表的型号和种类都是多种多样的, 现在供电企业都是根据现场的需求逐步走向科学化、多元化。文章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 就电力计量工作进行分析, 发表自身在工作中所积累和总结的若干看法。

关键词:电能计量,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继祥.新一代单相多功能电能计量芯片工作原理及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 2013.

[2]马晓光.电子式电能表的误差及其调整方法[J].电气时代, 2004.

[3]唐敬, 张昊, 余志勇.开放式电能计量信息自动化系统[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09.

篇4: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初探

关键词:档案;档案工作;管理;工作规范

档案最早出现于我国商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件材料才能作为档案的传统观念不断被颠覆,档案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外延不断被扩大,如磁记录材料、激光记录材料等在档案中所占比重愈发增大,当前档案已经成为一门种类多样、门类齐全的学科。

一、档案与档案工作

档案是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能够作为原始记录保存下来的以备考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以及其他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为了解决或记录各种问题、事件等形成的原始记录,通过鉴别保存,以备将来考查利用。相比一般的信息资料,档案记录了各种事件活动的真实面貌,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录。只有通过鉴别判定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按照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材料,才能真正成为档案。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和知识性。其中原始记录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图书、笔记等文字记录材料的重要性质,是档案最基本的性质。档案能够真实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保留当事人的思想、行为、意识,甚至声音形象等,因此对各项工作都具有查考凭证的作用。同时,档案也能为人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知未来。充分理解档案的性质,对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档案的真实完整,阻止危害档案真实性事件的发生。

广义的档案工作是指所有与档案有关的工作活动,包括档案管理、教育、科研等;狭义的档案工作是特指档案的业务管理活动,即对档案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本文主要以狭义的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档案业务工作可分为七个环节,即收集、鉴定、整理、保管、检索、提供利用和统计。通过收集工作把工作活动中产生的零散文件集中起来,通过鉴定优化文件,使档案更加精炼;随后对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整理,使档案系统化,并加以妥善保管。检索工作是提供利用的基础,通过提取档案中有用的检索信息,编制检索工具,为利用者提供查找档案的信息线索,最终实现提供利用。档案统计是为对档案开展有效控制,通过收集各个工作环节中的数据,并加以研究分析,为提出改进完善意见提供基础性数据。档案工作具有明显的管理性、服务性和政治性。档案工作是负责管理档案信息的专门性工作,具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手段、理论和原则。档案工作是为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的服务性工作,这是档案工作存在的最根本的性质,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档案的产生往往代表着某一阶级利益,服务于某一特定阶级,因此,档案工作一定也必须具有政治性。

二、档案机构与法律制度

要做好档案工作,首先要了解档案机构的设置和档案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档案机构组成的科学完整的系统,具体分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馆和档案室三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是负责管理全国档案事务的机构,对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涉及国家档案局、各级档案局、处等。档案馆属于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永久保存档案的中心,是档案工作的终极基地。档案馆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衡量一个国家档案工作发展的真实水平。我国档案馆分为中央级档案馆、地方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档案室是机关单位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机构,是国家档案的源泉和基础,决定着国家档案的完整程度和管理质量。档案室主要负责指导监督本组织文件材料的归档,接受保管本组织档案材料,定期向档案馆移交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档案室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普通档案室、科技档案室、音像档案室、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和联合档案室。

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档案工作都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且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高度,在执行上受人为作用较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针对档案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档案法规体系,这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属于国家层面的档案法律,即《档案法》,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档案法律体系的核心。《档案法》共分为六章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档案机构及其职责、确定了国家档案范围、制定了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责任等等。由国务院制定的档案行政法规,如《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等。由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档案工作方面的决定、条例、规定等,如《珠海市档案管理条例》、《广东省档案管理规定》。此外,还有国务院各部、办、委、局制定的档案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档案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档案规章。

三、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十标准”

针对基层组织档案管理工作,除了认真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档案法律制度规定外,作为一级归档主体,档案室应建立符合本组织实际需要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管理。同时,注重“强化收集、细化整理、切实利用”这一原则全面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十标准”,即一个制度、二个统一、三个确保、四个登记、五个严禁、六个定期、七个掌握、八个防范、九个不准、十个加强。具体来说,一个制度是指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工作能否做到位,制度建设是根本,档案制度是贯穿档案工作始终的主线,是档案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组织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分别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档案的安全保密、收集鉴别、整理移交、查借保管、销毁统计、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制度化规范。在制度的落实上,注重加强宏观指导和微观掌控,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制度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工作秩序,使档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个统一,即统一存放,统一管理。整理归档后的档案,要统一移交存放在档案室专门的档案柜中,方便进行统一管理。三个确保,即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四个登记,即归档登记,查借登记,转移登记和销毁登记。其中,查借档案除了按规定办理相应的查借手续外,还应指定专人监督,督促借阅档案部门按时间要求归还档案。五个严禁,即在档案室内,严禁吸烟、严禁使用明火、严禁使用大功率设备、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物,严禁无关人员随意出入。六个定期,即定期归档、定期清点、定期统计、定期检查、定期移交、定期销毁。七个掌握:即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掌握自身的岗位职责,掌握档案的各类法律法规,掌握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档案业务知识和技能,掌握室藏档案内容,掌握档案检索工具的应用以及掌握档案室安全防范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八个防范,即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尘、防高温、防污染。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档案储藏条件,对一些问题设备、过期的防虫防潮药等进行更换。九个不准,即不准随意谈论档案内容,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档案秘密,不准涂改、抽页、拆毁、增删档案,不准擅自提供、复印、抄录、携带、销毁档案,不准扩大档案查借阅的范围,不准随意丢弃档案工作中形成的带有字迹的纸张,不准在档案室会客,不准将应销毁的档案挪作他用,不准将档案室、档案柜钥匙随意借用。十个加强,即加强档案工作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落实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档案设施的更新与完善,加强查借阅档案的工作效率,加强档案检索工具的有效性,加强档案工作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教育和保密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广平,向阳.档案工作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梁军萍.如何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110-112.

篇5:卫生工作管理规范

本标准第4.7和4.8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欣、邓瑛、曾晓芃、符筠、刘亨辉、耳玉亮、段佳丽、刘峥、徐文婕。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校法定传染病及其他可能导致学生群体流行或暴发的非法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要求和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可参照执行。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7226 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 GB 50099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WS/T 100 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 建标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school health professionals 医学院校毕业或已获得医士(护士)以上职称者,以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为主要职责,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卫生保健工作人员。3.2 保健教师health-care teachers 非医学院校毕业的教师,因工作需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而从事专职或兼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3.3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school epidemic information reporters 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学校专职或者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保健教师,或经培训合格的学校其他在编人员。7 4 组织保障与制度

4.1 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开展本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并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和技术指导。

4.2 学校成立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并随着学校人事变动,小组成员应及时调整。

4.3 学校每年应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并予以落实,同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评。4.4 学校每年应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保证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

4.5 寄宿制学校和600人以上的学校应设立医务室或者卫生室,并按不低于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 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非寄宿制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保健教师,开展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4.7 学校应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设置优先考虑专职或者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4.8 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学生晨检制度;

——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学生免疫规划的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制度; ——通风、消毒等制度。

4.9 学校应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8 5 预防 8.1 5.1 健康教育

5.1.1 学校每学期都应安排日常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利用课堂、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教育,内容包括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识和应对能力。

5.1.2 学校应积极开展对教职员工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提高其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5.1.3 学校可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对学生家长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告知其配合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8.2 5.2 晨检

5.2.1 班主任每日早自习或早晨第一节课前对学生进行晨检,了解学生的出勤和健康状况。

5.2.2 晨检内容包括: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询问学生健康状况、登记因病缺勤情况。教师应通过观察、询问等手段,重点检查学生中有无发热、皮疹、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生;调查了解学生缺勤原因、所患何种疾病或症状等信息。

5.2.3 晨检中发现学生有发热、皮疹、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症状或其他异常时,应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并做好记录。5.2.4 学校疫情报告人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学生晨检工作,对各班晨检结果进行核实、排查和处理,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5.2.5 传染病流行时期宜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增加午检,住宿制学校宜对住校学生进行晚检。8.3 5.3 因病缺课的登记、追踪

5.3.1 班主任每日登记因病缺课学生的患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就诊情况等信息,协助学校疫情报告人对其病情和转归进行追踪。5.3.2 学校疫情报告人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工作,对各班登记结果进行核实、汇总,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8.4 5.4 健康管理

5.4.1 学校应落实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学生体检和健康筛查的组织工作。

5.4.2 学校教职员工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传染期内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8.5 5.5 预防接种

5.5.1 学校应在学生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学生,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学生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监护人在学生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5.5.2 学校应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决定,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学生进行疫苗接种。8.6 5.6 卫生条件

5.6.1 学校应按照GB5749、WS/T100和GB/T 17226等有关标准的规定保障学生的饮食、饮用水安全,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设施,消除鼠害和蚊、蝇、蟑等病媒生物的危害。5.6.2 学校应按照GB50099和建标109的要求为学生设置厕所和洗手设施。寄宿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洗漱等卫生设施。8.7 5.7 物资储备

学校根据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按照学校规模、学生数量以及传染病预防控制要求储备一定数量的物资,并严格掌握使用期限。9 6 控制 9.1 6.1 报告

6.1.1 发生法定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在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6.1.2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在24 h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d内有3例或者连续3d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 6.2 控制措施

6.2.1 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等部门配合,共同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学校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配合卫生行政部门严密监测学校疫情动态和调查处理工作,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疫情;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疫情所需的物资和经费等保障。6.2.2 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学校开展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预防控制预案;组织协调和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疫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指导;及时通报疫情动态,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预防控制措施。6.2.3 各级各类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指导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负责辖区内学校疫情分析报告、病例诊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工作;协调和指导学校落实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指导学校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预防控制措施。

6.2.4 学校在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下,做好以下疫情控制工作:

a)对确诊患有法定传染病的学生、疑似病人或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依法对确诊学生进行隔离或者医学观察,并安排其及时就诊,做好检疫期相关记录。

b)配合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点开展消毒、疫情调查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c)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时,应持复课证明到学校医务室或者卫生室查验后方可进班复课。

d)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应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停止举办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采取临时停课或暂时关闭措施,并配合属地疾病控制机构对学校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

9.3 6.3 个人防护

篇6:工作规范管理制度

(1)洗碗工检查洗碗机各部件,如冲洗臂、隔渣盘、过水喷头、帘布等安装是否正确,是否干净

(2)将要洗餐具内的杂物倒出来;

小物件,如筷子、汤匙等,要用塑料筐装好

(5)打开洗碗机电器开关及蒸洗阀

2、使用洗碗机

(1)洗碗工关闭放水阀,开进水阀,将清水注入缸中,待预洗缸水位到溢水阀高度时,关闭进水阀门

(2)加好强力碱粉并检查干燥剂及输出皮管是否畅通

(3)将餐具放进机内,打开电器开关及蒸汽阀,使机内的履带传送摆放整齐的餐具清洗

(4)在清洗过程中,要按照规定进行换水,如早餐4次、午餐6次、晚餐4次。若有特殊情况应多换水,要勤倒机内被隔离的杂物。换水时,应按以下几个步骤操作

①关掉机器电源,打开机器所有放水阀

②取出所有隔渣盘,用炊刷清扫掉隔渣盘上的食品残留物,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③用毛刷或炊刷清除缸底的食品残留物

④打开进水阀,向水缸中灌水,当预洗缸水位到达溢水阀高度时,关闭进水阀

⑤将隔渣盘放回原位,关闭水缸侧门,将餐具放进机内进行清洗

(5)经常检查机内的配件有否损坏,温度是否稳定,有无异声、异常情况等,如有异常现象马上停止并向领班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清洁洗碗机

(1)清洗完餐具后,洗碗工将洗碗机内的配件,如帘布、隔热器、水箱隔网、喷臂等拆下,用清洁剂擦洗干净

(2)将洗碗机门打开,让热散发掉

(3)将水箱里的`污水放掉,用清洁剂擦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将拆除的配件安放回原位并将排水阀关上

(4)最后用干抹布擦干洗碗机的外壳

篇7:物业管理工作规范

物业管理工作规范

一、物业维修工作规范

1、维修工接受小区物业管理处负责人的领导和调度,专项负责维修养护事宜与处置工作。

2、遵守维修规范,执行办事纪律,树立“一切为用户着想”的宗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掌握维修技术,使用户放心,让用户满意。

3、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接到报修任务后,严格按维修工工作规范操作,对人为损坏和规定费用自理的修理项目,按有关收费标准规定做好收费工作。

4、严格按照维修岗位职责办事,全面负责小区内公共水、电等公共设备、设施的维修,包括突击抢修任务,以保证小区内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

5、定期做好排水、排污管的疏通,绿化、户外侧石等公共设施的保养。人为损坏、遗失工具、照价赔偿。

6、按部门承诺要求完成任务,不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工作中对住户造成不良影响或人为责任事故,除按有关政策规定处理外,物业公司还将给予教育、罚款、辞退处理。

7、努力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物业保洁工作规范

(一)每日清洁工作

1、地面(楼面)每日清扫一次以上,其中高层的门厅每日清扫二次,上下午各一次。

2、电梯轿厢擦拭清扫一次以上,操作板处无污迹与灰

尘。

3、道路地面、绿地实施循环保洁,以保持整洁。

4、垃圾箱(房)清扫洗刷一次以上,保持周围清洁,建筑垃圾有固定堆放点,按季节设置灭蝇装置。

(二)每周清洁工作

楼宇走廊、扶手、栏杆、窗台清扫擦抹一次,确保地面整洁和无明显灰尘,包括房屋周围明沟清扫,服务后做好记录。

(三)每二周清洁工作

消防栓、指示牌、公共灯具、宣传栏等擦抹一次,做到表明无污迹并做好记录。

(四)每月或二月清洁工作

根据收费等级,分别对电子防盗门、走道窗、底层门厅玻璃擦拭一次,目视时无明显灰尘沉积,服务后应做好记录。

(五)每六个月清洁工作

1、天花板、公共灯具除尘一次,天台、屋顶清扫一次(可在清洗水箱时间同时进行),并做好记录。

2、按计划实施楼顶水箱的清洗,确保水质及周围环境整洁,工作完毕后及时填写“分幢房屋水箱蓄水池清洗卡”,并请业主签字确认。

(六)其它规定

1、保洁员上岗时应穿规定的识别及佩戴胸徽,应做到礼貌服务。

2、对需要做好记录的保洁工作,保洁员应及时在规定的记录本上做好相应的记录。

三、物业保绿工作规范

1、积极宣传“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爱护住宅区的花草、树木”的精神,对人为造成花木及保护设施损坏的,均应及时报告小区物业管理处,根据责任要求赔偿,是儿童所为由家长负责。

2、掌握住宅内的绿化面积和布局,做好花草树木的品种和数量登记工作,定期检查、报告。

3、懂得花草树木的名称、种植季节、生长特性、培植管理方法。

4、对花草树木要定期培土、施肥、除杂草和捉虫害、及时修枝剪叶、补草、淋水。

5、保证绿化场地不冒杂草、不堆杂物、不缺水、不死亡、不被偷窃、花木生长茂盛。

6、及时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处理违章事件。

四、物业护卫工作规范

(一)物业护卫门卫室职守制度

1、物业小区应在主要出入口建立门卫室。门卫室必须24小时有物业护卫值守,并负责对小区边门的管理。

2、上岗时着统一制服,佩戴《值勤证》。

3、负责对进出小区车辆进行管理和疏导,保持出入口的整洁和通畅,阻止商贩、推销员、拾荒者随意进入。并劝阻在门口设摊。

4、要对进出小区的可疑人员和车辆进行盘问和查看,按工作规定要求,做好进出车辆的发牌,并做好登记。

5、有监控设备的门卫室,当值护卫队员必须会熟练的操作,并按规定使用和维护监控设备,发现设备故障必须立即报修。

6、非本小区居民携带大件、大宗物品出入时,要验看物品,问明缘由,要做好物品的品名和数量的登记。

7、对携带大宗有毒、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小区的人员要进行劝阻,要及时向派出所和消防等部门报告,妥善处理。

8、接受居民的求助和报警,熟悉各类报警业务范围,报警电话的使用。

9、门卫室内严禁脱岗、打瞌睡,严禁从事与当值工作无关的事。

10、保持门卫室内清洁,整齐的环境,并做好每日工作情况及交接班记录。

(二)物业护卫巡逻工作制度

1、物业护卫队员要按规定着装,佩戴标志上岗巡逻。

2、巡逻执勤时必须带好手电筒、警棍、对讲机等设备。

3、在各自巡逻区域内巡逻,要根据治安情况,采取灵机动的方式,经常调整巡逻路线、时间。巡逻中要提高警惕,做好自身防范。

4、在小区内巡逻时,注意观察可疑的情况,对重大涉嫌情况,在积极做好应对措施的同时及时向派出所报告,如扭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员,应及时报案或扭送至派出所,要防止嫌疑人逃脱或自身受到伤害。

5、在小区内巡逻时发现有故意损坏各类治安防范、消防和其他物业设施时,要及时进行制止,并报告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6、在巡逻中不得勾肩搭背或高声谈笑、哼唱,不准到责任区外串岗。不准擅自离岗办私事,执勤时间不准看书报、杂志。

7、严禁在工作时间饮酒。严禁打人、骂人或刑讯逼供。做到文明执勤、依法办事。

8、巡逻期间,不准进入小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商店、棋牌室等其他场所内休息、闲聊。

9、不得驾驶无牌无证摩托车、助动车巡逻,严禁酒后驾车。

10、做好每日工作情况及接班记录。

(三)物业护卫队员仪容、仪表规定

1、物业护卫队员(以下简称队员)上班或巡逻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统一着装(要求着便服的除外),佩戴标志和执勤证。下班一律着便服。

2、炎热季节在岗亭内工作时,坐姿或站姿要端正。不得赤膊或穿背心。

3、队员着装必须整洁,不准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歪戴帽子、穿拖鞋或赤足,不准在制服外罩便服、戴围巾。

4、男队员不准蓄长发、蓄胡须、染彩色头发。女队员着制服时不得浓妆,以及佩耳环、戒指、项链等首饰,除工作需要和眼疾外,不准戴有色眼镜。

5、在小区内巡逻时要举止端庄,不准边走边吸烟、吃零食、扇扇子,不准背手、袖手或将手插入裤袋内,不准搭肩、挽臂、嬉笑。

篇8:档案捐赠工作规范化管理

一、捐赠档案形成一种时尚

从捐赠者角度看,档案捐赠表现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自愿将其保存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件、日记、手稿、照片等档案资料捐赠给相关机构。在我国,捐赠档案受法规保障与鼓励,正形成一种时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主的档案法规鼓励“向国家捐赠档案的,档案馆应当予以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为文物保护事业作出贡献的,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其配套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进口免税暂行办法》也进一步指出“:对境外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及归还文物给予免除进口税。”按照我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范围包括“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显然,在一定条件下,文物也是档案。在相关法规指引下,档案捐赠成为一项合法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实际工作中,接受捐赠档案也被列入档案机构档案收集或征集的范围。它除接受《档案收集办法》或《档案征集办法》管理外,其中《名人档案管理办法》更是专门针对捐赠档案管理的规定。依据这些规定,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定期加强对档案捐赠的宣传与动员,并明确接受捐赠的档案类型,一般包括革命历史档案、少数民族档案、散失在国外的珍贵档案资料及文物等。也有一些依据特殊情况的不同规定。随着档案捐赠社会环境不断完善,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把档案捐赠作为一项社会责任。以笔者就报刊公开披露的档案捐赠类新闻为例,1989年以前披露13条,1990—1999年期间38条,2000年至今202条[1]。数量的逐年增多说明档案捐赠在现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些档案捐赠者中,主要是知名人士或其后裔,国家领导干部,爱国同胞、海外华人、外国友人,甚至普通市民以及一些组织等。

二、档案捐赠工作规范化管理

从流程梳理的视角,档案机构开展档案捐赠工作包括事前的准备,事中的评价、接收和表彰,以及事后的整理与开发利用,形成一套完整的环节,需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1.捐赠前的准备。档案捐赠工作的事前准备包括档案机构依据自身馆藏需求对重点征集对象进行信息收集和调查研究,发布征集公告,发现对象后与档案持有人进行互动等。(1)档案机构对自身的馆藏状况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馆藏类别、范围及特点等,从中找出馆藏不足和缺陷,进而划定重点征集对象和范围;其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本地区历史上涉及重点征集对象的机关、团体、组织以及出现过的著名人物等相关情况,在情况摸清基础上主动走访当事人及有关部门进行线索收集,建立调查信息档案。(2)发布征集公告并广泛宣传。档案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向社会各界发布征集公告。公告内容主要包括征集意义、征集范围和办法、奖励捐赠者的政策等。此外,还可以采用下发通知、张贴布告、印发宣传品、举办会议或展览等方式开展征集宣传。通过广泛宣传,鼓励更多社会组织或个人捐赠档案。(3)发现对象后与档案持有人互动。通过发布征集公告和广泛宣传,一些档案持有者会通过口头或其他方式表达捐赠意愿。这时档案机构应采取电话或登门访问等形式对捐赠者意愿、档案内容、数量等加以确认,并组织好专家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档案机构并没有设置专职档案捐赠管理部门,也不存在独立的非政府组织,而是由档案收集部门兼任。所以,为规范档案捐赠事宜,有必要在现有框架范围内,至少指定专人并设定专职负责。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设立专职档案捐赠管理机构。同时,明确具体的档案捐赠管理事宜和流程。

2.捐赠过程的评价、接收和表彰。对捐赠档案的正式接收应包括档案机构确认捐赠者意愿后,组织专家对捐赠档案进行鉴定和评估,办理捐赠手续,接收进馆,并给予捐赠者表彰和奖励的过程。(1)组织专家鉴定评估。档案机构经确认捐赠者意愿后取回拟接收的档案材料,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估。鉴定和评估要求根据档案机构自身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接收原则、接收范围、入藏标准来判定档案的价值、数量和内容,从而决定档案是否可以进馆,并由专家形成评估报告,最终由档案机构审批。其中,捐赠的档案并不是如数接收,而是结合馆藏有选择的补给。对于不符合接收标准的捐赠档案应予以委婉的拒绝,以保证档案馆藏的结构合理和质量要求。(2)办理接收手续。经档案机构上级领导审批后,对经鉴定和评估的准予接收的档案加以清点,移至馆内。这一过程中,对捐赠档案应进行详细登记,登记表的设置要包括捐赠的档案名称、数量、年代、捐赠人、捐赠时间等基本条款。此外,与捐赠者签订协议,协议内容除标明上述所列的捐赠档案的品名、数量及奖励政策等基本信息外,重点是明确相关法律关系:一是有关档案限制利用关系。对于部分捐赠者提出的保护个人隐私、限制利用等特殊要求,档案机构有责任按照捐赠者意愿对不适宜开放的档案限制对外利用,或经过捐赠者同意后,才能对外公布并提供利用。二是档案所有权关系。应确认捐赠档案的完整所有权是否已经具备,是否还涉及其他人的权属诉求。只有征得了所有权各方的同意,捐赠档案的所有权才能完整归于档案机构,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三是著作权归属关系。一般情况下,档案捐赠者在捐赠协议中将版权归为自己,除此之外的著作财产权及相关著作人身权(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权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让。因此,应明确相关著作权转让与否问题,明确档案机构对捐赠档案相关著作权的行使问题。另外还需注意,依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除署名权外,主要指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对此,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有关解释,已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捐赠档案,归档案机构合法拥有,转化为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可供社会利用。(3)对捐赠者进行表彰和奖励。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政策是我国调动各类人员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一项基本政策,捐赠档案的奖励也不例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机构在办理完相关接收手续后,应对捐赠者进行形式多样的表彰和奖励,具体方法可有以下几种:一是召开各种形式的表彰会和奖励仪式;二是发放感谢信;三是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舆论工具宣扬捐赠者的奉献精神;四是颁发奖状或收藏证书、赠送纪念品,授予捐赠者荣誉称号等;五是对于捐赠特别珍贵的档案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发放适当的奖金,奖金数量不等,由各地档案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捐赠后的整理与开发。对档案捐赠事后的处理关系到捐赠档案日后的命运,理应得到重视。事后处理主要包括编制捐赠档案清册及简介、整理捐赠档案、移交捐赠档案及其相关材料、组织和策划捐赠档案的开发利用等。(1)编制捐赠档案清册及简介。接收捐赠档案进馆后应由征集人员编制捐赠档案清册,并根据所捐赠档案的内容和背景,写出详细的捐赠档案及其捐赠者简介,提出接收进馆后的整理意见和开发利用建议。(2)整理捐赠档案。依据捐赠简介和捐赠档案清单,制定整理方案,开展整理工作。由于捐赠前档案基本缺乏系统的整理,普遍存在零散不全和残缺破损现象。所以,档案机构在整理捐赠档案时,一般会在尊重原有整理基础上进一步分类或排列,依据具体情况可以组成全宗汇集,或以专题方式单独放置,以便于保管和日后利用。(3)移交捐赠档案及其相关材料。为避免新的捐赠档案入库可能给库房带来的二次污染,应在入库前将整理完毕的档案进行消毒处理。而档案一旦处理完毕,档案保管部门要及时接收,移交入库,并形成移交目录、库房接收登记表等文件,纳入正常管理秩序。其中,事前规划和接收捐赠阶段产生的许多涉及档案捐赠管理的材料,如档案收集部门制定的征集计划、征集档案的图片与相关资料、专家鉴定所提供的评估报告、研讨会会议纪要、领导审批意见、宣传材料、捐赠协议、捐赠档案清册等,也需一并向档案保管部门移交和整理。它们不仅为日后查考提供凭证,还为更好地开展和改革档案捐赠管理工作提供借鉴。(4)组织和策划捐赠档案的开发利用。捐赠档案的入库保管并不意味着档案捐赠工作的终结。为满足捐赠者的意愿和档案利用者需求,还应对捐赠档案进行组织策划,充分开发利用,实现其利用价值。

档案捐赠是社会倡导的一种文化行为,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项表征。档案机构除给予重视外,还需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档案捐赠工作规范化,不仅有益于档案在捐赠后得到妥善保管和开发利用,也能消除每一位捐赠者疑虑,同时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档案信息需求,并推动档案捐赠工作有序开展。

摘要:接受档案捐赠是档案机构除常规归档业务外丰富馆藏的一项举措,正成为一项常态业务,本文从流程梳理视角对档案捐赠工作进行规范化设计。

上一篇:网络公司下一篇:告别雀斑痘印 美图秀秀还原光滑嫩白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