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无痕

2024-06-25

教育应无痕(共10篇)

篇1:教育应无痕

教育应无痕------浅谈“后进生”转化中的攻心术

教育应无痕 -------浅谈“后进生”转化中的攻心术 江苏省江阴市征存中学   许建国   214400  越战期间,美国一所新兵训练营从劳教所接受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肚子里的墨水不多,身上恶习却不少。怎样把他们训练成为合格的军人显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训练营的军官们发明了一个怪招――有计划地精选一些家信发给大字不识的几个新兵,让他们学着读,照着抄。信的内容是什么呢?无非是告诉家人自己在军队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上刷牙,晚上睡前洗脚,不酗酒、不打架,还特别告诉家人自己在战场上是如何的勇敢、如何的遵守纪律。一段时间下来,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了,这些新兵身上的坏习惯变得少了,作战也真的如他们的家书上所描绘的那样,军容整齐、精神焕发、勇敢顽强。 训练营军官们的成功在于巧妙运用了攻心术,用心理暗示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当前“后进生”转化工作中,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因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从其内心心理需求来看,并不是很乐意以一个接受者的角色去接受教育者的“有意施教”,而往往对自己有意无意活动中所获知识及接受的教育影响却能欣然接受。因此,教育若能如一场春雨,在“随风潜入夜”中“润物细无声”,其效果一定也会是喜人的。下面记述的就是笔者运用“心理暗示法”实现“后进生”转化的一次探索过程。 去年新学期开始,服从安排,我又一次担任初三班主任。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明察暗访,一个叫王××的男生进入我特别关注的视线。该生15岁,1.74m左右的瘦高个,父亲为普通工人,目前无工作,常年在家,曾患精神病(已基本痊愈)。据我观察,他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几乎无人跟他交往,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学习上反应偏慢,兴趣不大的学科更明显。学生们背后议论:是他妈妈的遗传。通过交谈,他基本上默认了同学们所议论的,并告诉我,因为这,他常常被同学们甚至极个别老师取笑。但又表示:已习惯了,无所谓了。当问他是否想在初三这一年努力一把,改变一下时,他露出犹豫的神情,似乎很想但又似乎害怕努力了也没有用。在此后的课间巡视中,我还发现他对金庸笔下的人物异常熟悉,此外他模仿画卡通人物的能力极强。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对王××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心中有了数:王××的孤僻、不合群,是其自卑感所致。而他的自卑一开始主要来自他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妈妈,这种与其他同学不协调的地位,使他极想回避这个事实而又无法摆脱,这种困惑时时伴随着他,加上周围人不良暗示的反复作用,特别是个别老师哪怕是偶尔的一次玩笑,加剧了这种不良暗示的效果。而当他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挫折是,他就不敢求助于他人了。长此以往,他对学习也就失去了足够的信心,自然出现反应偏慢这种状态。反过来,学习上的不如意又加剧了其自卑感,并使其不断内化,从而认同了同学们所议论的.错误说法,且以此作为解释一切不如意的主要根据。在这种自我封闭的个人世界里,武侠英雄、卡通人物自然就成了其最好的伙伴。 针对王××的“症状”,用常规的谈话、批评、表扬显然收效不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病须得心药治,王××失去的是心理优势,因此,必须先帮助他建立起心理优势,其他工作才能开展。在征得家长、任课老师及同学们的理解支持帮助下,我先从外围上创设攻心环境,接着展开“四步走”: 第一步:降低目标,体验成功。 事实证明,跟一个屡战屡败者大谈增强信心之类的话意义并不大;事实也证明,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仍十分看重。因此,针对王××的状况,我把有效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作为其增强信心的切人点,具体做法为: 1、分析现状,提出目标。根据期初的摸底成绩,我发现他理科成绩较文科成绩要好,但总体仍偏差,尤其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更是显得吃力。对此,我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具体讨论他的学习目标问题,针对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现状,我与他共同制定了相对其他同学较低的目标,定位于书本的基础,背公式概念、做基本题,难的不作要求。目标的接近,使他有了试一试的信心。 2、具体指导,实现目标。目标提出后,要做到并不易,而做不到显然又无法达到转化的目的。为此,我协同其他任课老师及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开展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帮扶工程。王××看到这么多老师同学全力帮他,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配合。果然,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尽管总分并不高,但较以前进步是明显的。 3、及时“炒作”,体验成功。有了成绩的进步,我有意识地对他的进步进行了一番“炒作”,使他增强了信心,提起了学习的兴趣。此后的上课,他显然比以前投入多了。 第二步:正确归因,增强信心。 在学习上初尝成功喜悦之后,我把精力集中到解开王××心头之结上来。因为,尽管他学习有所进步,但毕竟仍较差,再加上他仍会偶尔地把成绩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归结为他母亲的遗传。因此,我有意识地请校医针对性地到班级作了一次关于遗传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并暗示宣教委员以此为主要内容搜集成功案例出了一期黑板报。此外,我还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各科老师的沟通、与全班同学的沟通,来营造正面引导的良好氛围。经过反复的良性暗示,他初步动摇了他默认的那种错误想法,再加上学习上略有进步,他显得较以前自信多了,偶尔甚至有点洋洋自得起来。 第三步:目标提升,遭遇挫折。 信心调动起来之后如何保持?关键在于增强耐挫力。因此,在王××初具信心、学习略有进步的基础上,我对他适时调整了要求,将其目标适度提升,使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遭遇挫折,并鼓励他发挥自我作用,摆脱知难而退、对现实一味逃避的心理。同时,我改变初阶段时的事事关心,变为遥控指挥、宏观调控。这种“若即若离”的方式,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而这些无疑中增强了他的耐挫力。反复几次下来,不仅保持了起自信心,也是他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第四步:发挥特长,走出自我。 针对王××喜爱看书的特点,我在周记的布置时有意识地布置了两次读后感,其中一次是关于小说人物的,结果全班看下来,王××凭着对金庸小说的熟悉及对人物的独到见解,得到语文老师的高度评价,我也适时将它作为优秀周记而予以全班表扬。此外,在平时班级的黑板报工作中,我有意识地发挥王××的绘画特长,甚至有一期用一半版面由他现场模仿画卡通人物,其效果令人赞叹。特长的发挥,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使其信心更足、劲头更大,在他身上期初那副灰头灰脸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情,与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起来……初三毕业时,他以公认的判若两人的变化进入我市某职业学校。 从结果看,王××的转变并不能引起世人过多的注目,但对其本人而言,跳出心理的阴影,走向全新的自我的目标初步得到了实现,这将成为他走向新的人生的一次飞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意义非凡。 通过这次探索,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由此决定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而言不仅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同时,正如“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样,我感到,在当前“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特别需要我们教育者思考的恐怕是我们的方法是什么。实践证明,注重攻心战术,重视培育心理优势,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有效举措,值得一试。                                                                                                       .10

篇2:教育应无痕

「无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无私无我的智慧,处理一切事物。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当我们行布施、做好事、发起慈悲心的时候,不要有一定的对象。「色」就是一定的对象,红的、绿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亲的、疏的……等一定 的对象;「声」就是各种声音;「香」就是诸般气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触」是感触、身体官能的接触;「法」是自己心里的想法或观念,一切属于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学上的最高原则或「神」。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合称为六尘,都应该全部摆脱,这样心灵才能得到清净,这样行布施才不会生烦恼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篇3:教育应无痕

故事一:2009年9月26日

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军训, 短短的几天, 学生们和徐教官就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由于“甲流”爆发, 没等军训结束, 教官们就奉命全部归队了, 临走时徐教官嘱咐每个孩子要遵守规矩, 要好好学习, 又敬了好多个军礼, 孩子们哭的, 那叫一个惨。9月26日, 我听说昨天晚自习有部分学生违规说话, 就利用晨读的时候在班里询问有谁说过话, 有十几个孩子站了起来, 我留下了一句话:“大课间5分钟之内到军训场地等我。”9点30分我准时到达, 他们也都来了, 我把他们叫到一起, 说:“这个地方你们都熟悉吧, 不久之前, 徐教官临别之前跟你们说什么来着?”听到这里, 他们的头低下了, 我接着说:“徐教官临走时嘱咐你们每个人要好好学习、好好听话, 是吧?”我看到有的孩子的眼中晶光闪动 (军训时他们和徐教官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 “你们做到了吗?你们忘了徐教官的嘱托了吗?”我静默了1分钟, 然后就让他们回去了。当天, 我在陈述自习课说话的弊端后又当面表扬了他们:守时、诚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对老师尊重等。事后有个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从没见过一个老师像您的教育方式这么宽容、这么开放, 完全打破什么‘猫和老鼠’的俗套方式。您不像其他老师, 用规律和‘猛批’来约束我们, 您一直用‘我相信你们’或是超前的‘西方’的教育方式开导我们。就像今天在军训场地那一幕, 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让我们去跑圈, 我们也都习惯了这么教育模式, 所以在向那边走的路上, 我们一直在讨论您会罚我们跑几圈, 最后讨论结果是‘最少两圈, 最多10圈’可是没想到……我真的彻底被震撼了。不过您的那番话, 加上那地方、场景, 真是比让我跑20圈还难受 (您也够狠啊哈) , 我真的被感动了, 我在心底默默发誓, 一定一定一定不在自习课上, 尤其是没有老师在的时候讲话了。您和我之前讲的那种很凶很凶的老师管理达到的表面效果一样, 都会让我们变得很听话, 但对您的方式, 我们可以少一道工序, 就是‘一边听话一边在心里咒骂’”。

事后, 不仅这十几个孩子, 也包括其他绝大部分学生在很长时间里真的没有在自习课上说过话了。

故事二:2010年1月

篇4:掌声应无痕

掌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学生问题回答得好,给予掌声祝贺,学生有了成就感;学生的回答离要求有点距离,教师示意大家以掌声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了勇气。可是,对于鼓掌的学生来说呢?

听一节公开课,教室里数次响起掌声。我坐在一个学生的旁边,听到他说:“又要鼓掌了。”我听了一惊:学生不喜欢鼓掌?下课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有时候听得津津有味,自己脑子中想着为什么这么好,老师说鼓掌,我还没回过神来;有时候觉得不怎么样,可老师说要鼓掌,我有什么办法?”看来,在学生眼中,鼓掌成了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了。

听了学生的话,我生出许多的感慨。前些时候。许多人对课堂上教师鼓励过多、表扬过滥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过分廉价的表扬让听课老师反感,鼓掌过多让人颇有微词。没想到参与鼓掌的学生也对鼓掌这一行为有自己的看法了。

课堂上聆听别人回答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非常巧妙,朗读非常出色,大家都沉浸在享受与品味之中时,教师说:“鼓掌!”这对一个学生有激励作用,对大多数学生呢?恐怕是干扰。品味需要时间。当别的同学与自己的思考有一定的距离时,老师要求以鼓掌的方式给予鼓励,恐怕鼓掌的学生也会有些想法。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需要进行补正。

鼓掌,是课堂中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折射出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为达到某个教学的目的,教师示意学生鼓掌,其实就是教师教学中命令意识的体现。

篇5:无痕的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内容摘要】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在无痕之中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如同欣赏音乐一样,我们阅读文章时,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被它感染。新课程强调“文道结合”,对“文”与“道”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一、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要教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如《一夜的工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金色的鱼钩》、《火烧圆明园》等。在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的走进文本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在学生聆听教师对时代背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1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针对该文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后,在教师富有感染的语言的影响下,就更容易走进文本。同时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二、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要注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让没有去过桂林,没有游历过秀丽的桂林山水的学生,入情入境,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与动人。因此,学生未入文而先生情,油然而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之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品词品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性,而且文本的字里行间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因素。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品味,那么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思想上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窃读记》时,教师让学生重点品读文中作者迫不及待地读书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在品与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如饥似渴,对读书的热爱。同时学生在思想上也会受到熏陶,产生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四、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课文。课文中人物形象丰满,往往能给人以道德上的感染,思想上的启迪。这类文章一般是选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介绍,语言中流露着对所介绍人物的崇敬和爱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高尚的品质,从而产生敬仰之情,感染自身。《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悟结合的教学方式,抓住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教学点,依托文章内容和语言去朗读、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人物整个活动的过程,体会了细节,五壮士的形象逐渐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充分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而学生得到情的感染,并产生自我的情感。

五、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认真朗读课文,才能原汁原味地吸取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人文素质、文化品味。在朗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的朗读,这样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描述了作者家乡美丽秀丽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色彩清新而明丽。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的插图、音乐,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作者家乡美丽的景色跃然于学生的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简单的文字变成了动听的歌曲、连绵美丽的画卷、祖国壮美的河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六、语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形成和完善独立人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巩固知识和情感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染到的道德情操将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生:金钱。

生:权利。

生:好处。

师: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鱼”指的是什么?

生:没人知道分数判错,能多得几分。

生:没人发现,就闯红灯。

师:遇到这些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生:主动找老师改回分数。

生: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师: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相信一定也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请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我”或父亲说几句话,或写几句话送给你的同学、朋友。

通过读书、语言实践与交流,同学们明白了要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要有道德实践的勇气,此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来思考诱人的“鱼”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了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6:有感于“教育无痕”

在你的任教班级中,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班与班之间的差别,比如有的班会让你信心百倍,感觉颇佳;而有的班则会让你头痛不已,提不起精神来。在我的脑海里,或许4班就属于后者,可以说在上他们班之前,心中总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思绪,是厌烦,是不情愿,是衰叹,说到底就是下意识里有一种不想去上他们班的课,就这样给课堂事先增添了一些人为的情感因素。今天,按理是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时间,按照先前,他们班男生很多都喜欢三五成群闲聊,这是我所教的班级中男生唯一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班级。因为下星期学校要进行年级篮球对抗赛,因此我提议他们是否能利用本节课先作一次班内对抗,增加一些默契感,很多同学表示支持。就这样,等我把具体要求讲完以后,由体育委员组织分好组,站位了,队员们不知所措,同队的二三个队员站在一起有之,“老师,我们到底打哪个篮”问话者有之,我说你们看,这简单的规则对我们班来说都不知道,也就说明了平时我们球打的少。此时,我把跳球时的基本站位告知了他们,也回答了个别同学的问话:你们队跳球的同学面向哪边,那么你们队就向哪边投篮。比赛就这样开始了,队员们跑得很积极,拼抢也很凶,有一个镜头跃入我的视野,当一队员拿到球时,对方二名队员将他牢牢围住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将球传出去,只见他极力将上半身转动,伺机寻求空档好让球传出去,但却不能,最终他把球随意抛了出去,自已也不知道扔向哪里。待死球时,我跟他们说了“中枢脚”这一技术,队员们听得很认真,尤其是刚才那个被突围的队员,很有感触地说“早知道这样刚才那个球就不会丢了”。在随后的比赛中,他们也利用了这一技术,我呢则在一旁不断地表扬他们,说打得不错,偶尔还不时地鼓几下掌,时间就在这不经意间溜走。下课时,有个别同学还叫住了我,问了一些问题,这在他们以往的课堂中是从未有过的现象,我感到一阵窃喜,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油然而生,原来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可如此之近,心情也一下子明朗了起来。

有人曾说,最成功的教育便是要做到“教育无痕”,这句话让我感触深刻,沉思其中。如果你在课中刻意去教些什么,学生们并不一定都能很好接受,反之,借之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时机,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握学生的心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我们实现课堂教育成功的催化剂。

课堂本可以是阳光与充满快乐的。

篇7:心手相牵教育无痕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将学生的好与坏归根究底于教师身上,那肯定是一种偏面的想法。评价一个教师用“会教”与“不会教”作为评价标准,那肯定是一种主观的说法。作为教师,“教”,肯定都会教,这是教师最基本的岗位技能,但“怎样教”,却是每个教师各显神通的本领了。我个人认为,以幼儿个性发展为基础,因材施教,教育于无痕之中,是教师的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也就是这样的一番境界;教育宛如纷纷扬扬潇洒的冬雪,好像丝丝缕缕的春雨,悄悄地融进了地里,滋润着禾苗。孩子就好似雨露滋润的禾苗,在慢慢地茁壮成长。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教育无痕更有声,犹如春雨来滋润。

作为教师,如能领悟教育真谛、谙悉教育奥妙、享用教育智慧,纯洁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品味,优化自己的教育成效,那你一定会成为会教的好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呢?

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

建构游戏过后,教室地面上有很多凌乱的积木,老师拿起塑料筐捡了起来,没有训斥,没有指责,没有命令,孩子们自动地加入老师的行动中,并主动在教室各个角落看一看找一找。无论天气有多冷、多热,她始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进园、欢送孩子离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教室门口的妙龄少女变成头发花白的长者。一个身影永远留在孩子们记忆深处。无声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

二、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

孩子生病好一阵没有来园了,有一天兴冲冲地走进教室直奔老师那里,老师 看到了轻轻把他搂进怀里,摸摸他的头,微笑着点了一下头。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幸福了好久。教师由衷地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

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面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我们要 以宽容之心待之,运用刘老师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去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一天中午,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排着队到寝室睡觉,突然从队伍中间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响,她听了不禁皱起了眉头,因为刚刚李老师在活动室已经强调了:在走廊里要安静。于是,让队伍停下来,并朝着发出声响的方向走去。“是谁弄出这么大的声响?”她有点生气。马上有孩子喊:“老师,是欢欢!”李老师把视线转到了欢欢身上,他的表情有点无辜。李老师刚要张嘴批评涛涛,突然想到:欢欢小朋友虽然平时调皮淘气,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脑子里有很多独特的想法,为什么不先问问情况,给孩子一个说话解释的机会呢?于是,她换了口气:“欢欢,刚才是怎么回事?”“老师,刘老师敲墙是想试试这个墙是不是空心的?”哦!原来幼儿园走廊两侧的墙壁装上了木板,涂上了油漆,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涛涛想通过敲打来辨别空心实心。李老师又问:“那你发现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呢?”“老师,听声音是空心的!”欢欢的表情很自豪。“你还真聪明,知道用敲打听声来辨别空心实心,不过敲的时候一定要轻一点,可别把木板敲碎了!”

有时孩子所做的事并不是在调皮捣乱,而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原因在里面。如果老师处理地太武断,可能会使孩子不再敢去想去做去尝试,有时连说出自己的想法都不敢了。所以,看似只给了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实则却给了孩子尊重与宽容。

四、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

教育无痕需要教师退出舞台主角地位。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 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中,刘老师组织幼儿开展了物体溶于水的系列活动。刘老师先让孩子们提前回家搜集能溶于水的物品,在家长们积极配合下,孩子们带回了许多物品,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活动时,首先让孩子交流自己带的溶于水的物品,孩子们兴高采烈,争相恐后的说:“老师我带了果珍和白糖。”“我带了蜂蜜和奶茶。”„„在孩子们的相互交流谈话中,刘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物体溶解有一定的认识,于是进一步对孩子提

出疑问:“你们知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什么有关吗?”平时聪明伶俐的李林抢着说:“老师,物体越大溶解的越慢,物体越小溶解的越快。”方怡洁也着急的说:“老师,妈妈在家给我吃药时,用热水药溶解的快。”借此机会,刘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的实验用品、用具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用自己带的物品,做杯喜欢喝的饮料好吗?但是,做完饮料后,要告诉老师物体溶解的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孩子们很快投入到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一会就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饮料。看着孩子们喝着自己配制的饮料,刘老师心里无比快乐。在此次实验活动中,作为教师,仅仅客串了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在活动中作为主引着,根据自己的想法去主动探索、研究。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能力,扩散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使幼儿体验到共同分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五、教学教育无痕需要情趣化的引导

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孩子们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应用过程,获得知识的理解。同 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育,可谓是教育无痕。创设一种巧妙的情景,让学习在孩子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主题活动“动物王国”,动物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从了解、认识动物升华到爱护、保护动物,与动物做好朋友,层层深入,教师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种动物故事、书籍、图片。使幼儿从多个角度了解了很多动物的秘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们还注重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游戏氛围,引导幼儿运用看看、讲讲、做做、画画、唱唱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欢,并知道从小要关爱、保护小动物,在活动中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在活动中教师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再现、整合与提升。

篇8:教育应无痕

由中国教育研究网主办的“2012中国创新教育高峰论坛”在京召开。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周年之际, 由民间教育力量发起的一次旨在探讨中国教育如何创新、如何切实改观的高峰论坛。一百多位教育界相关权威人士参加论坛。

该网立足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科学教育, 秉持“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的理念, 网站目标要成为全球最大的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为主, 最具实效性的垂直互动型网络平台。在本次论坛上启动的“黑板擦行动”以“教育无痕”为理念, 通过触动心灵的情智培养、科学探索等形式将教育目的隐藏在孩子喜闻乐见的实践背后, 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 自觉获得心灵感悟与收获, 并将其融入生命成长之中。 (选自《光明日报》2012-2-20)

篇9:师爱如水教育无痕

将军庄小学马永梅

陶行知说过:“爱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是呀,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思想教育就要似水一般无孔不入,似水一般悄然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思想趋向净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用心聆听,以情感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可见古人早就知道情感是最能感动人心的。当代教育心理学校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注意情的渗透和感化作用,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

马卡连柯曾说过:‘团结了集体,教育了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在新接一个班级时,班主任对学生不熟悉,同样学生也还不能适应教师的教育方法。于是,在开学初让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课间,多听听学生的谈话,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班级的情况。让学生写写对教师的心理活动建议,老师对正确的建议加以采纳,这样激起了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充满对新学期新老师的希望。平时,教师注意给学生写悄悄话,当学生成绩进步或失败时给了督促和警惕,能防止学生骄傲,又能使学生振作。

二、联系学科,以文感人

经常会听到家长对老师这样说:老师,我家孩子只听你们老师的话,你要给我孩子说说,在家里要听话,不要顶嘴„„等等之类的话语。而且家长的脸上写满了要教育孩子而孩子却不听话的无奈。是啊,当学生的一般都听老师的话,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也是我们老师责无旁贷的事。可如何教育呢?如只是简单地进行说教,收效甚微,而要结合一些活动特别是学科教学,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思想教育,让思想教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都喜欢小白兔,无形中让学生了解做人要勤奋,“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白菜。”对懒惰的同学可以说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明白今后要自己的事自己做。

其实,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只要我们充分驾驭教材,就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

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即不留教育痕迹,又让学生不会心存芥蒂,很自然地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捕捉生活,以理服人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战争史就曾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思想教育不同于打仗,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但是就选好突破口而言,却有着同样的道理。

1、巧借时令,抓住良机

思想教育要抓时机,有时一个特定的时间就是一个突破口。利用节日进行教育,往往是难得的良机,如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等。结合这些节日,以写文章,画画,诗朗诵为主题开展活动,使学生既受到美好的艺术熏陶,又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如:在母亲节时,首先我给学生读了一篇散文《妈妈爱吃鱼头》又让学生讲了几个关于母亲的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烁烁自己母亲的生日,喜欢吃什么,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沉默了,有些学生不好意思了,因为他们根本说捕处妈妈喜欢什么,于是我接着说今天是母亲节,你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同学们个个来了主意,这样句自然地教育了学生要孝敬父母,懂得为他们呢着想的思想情感。

2、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的教育。”学生是最容易感动的人,当学生为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某种公正的事感到义愤,或为某种团结友爱的场面所感染时„„我把握时机,顺水推舟,加以引导,使一时激发和萌芽的道德情感得到认同,内化和升华,并支配自己的行为。

如:有一次我们在阅读一篇课文《去年的树》,当讲到鸟儿为了信守诺言,找树儿,最后对着烛光唱起了歌,不少同学都为这样的鸟儿而感动了。于是我马上说,作为一只鸟都能信守诺言,更何况是一个人呢?正好,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每天回家作业都不完成,每天都向老师保证一定要完成回家作业。于是我在问这个问题时,特意留心看了他一会儿,他不好意思了,趁下课我又对他说:“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接着一连两个星期他都能认真完成回家作

业了。

3、积极鼓励,引导参与

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不仅需要未来意识,更需要社会参与意识。班级思想教育应将社会作为一个落脚点之一。

如,在班队会课上组织开展“我理想中的教室”,“心理健康教育”等,既可培养学生崇敬美好未来的心理,还能引导学生形成多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能力。

篇10:教育无痕润心无声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饶有兴趣”、“宽裕”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

4.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师生对话,初读解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

2.小结:是的,我们得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往往很快乐。但有一种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获得,而是人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我想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另一种快乐。

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予为什么会快乐呢?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反馈

(1)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段落?(交流,抽读,正音。相机理解:饶有兴趣、宽裕)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哥哥 → 保罗

男孩 → 弟弟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凸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

三、精读课文,感受快乐

(一)感受获得的快乐

1.(指着板书)保罗、男孩、弟弟都得到了别人所给予的东西,他们快乐吗?

再一次读读课文,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划出相关语句。

2.交流讨论、体味语言文字,教师于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本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感知现实的基础上,又拟定了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框架,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维活动空间,启发学生先从“获得”的层面去体验、感受快乐。为下文对“给予”的体悟打下伏笔。

(二)感受给予的快乐

1.文中有没有写弟弟的快乐?但他的快乐你感觉到了吗?(感受到了)

2.他的快乐又是是谁给予的?(小男孩和保罗)

师:获得时是那样的快乐,给予时他们快乐吗?让我们再仔细地来研读文本:(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并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

(1)男孩快乐(重点研读以下三个句子)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2)保罗快乐

(三)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目睹这感人的一幕,为小弟弟高兴,为小男孩、为保罗感动。(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指导读出小男孩的自信、自强及对弟弟的关爱之情,读出保罗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夜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交流)

2.是啊,分享是快乐的。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出示、齐读)“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点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轻声读读《给,永远比拿快乐》(见课文中的阅读链接),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给,永远比拿快乐”,读了短文后你对高尔基的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是啊,给,永远比拿快乐,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交流)

给予是快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

六、作业自选厅

1.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你会为自己留什么作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引导)

常规性作业:

·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小组长那儿过关。

·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

拓展阅读

·每个同学到课外找相同主题的文章阅读。

·举行读书展示活动,把课外找到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交流。

·课外搜集“给予是快乐的”名人名言。

三、实践作业

·今后,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予他们。

·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

2.最好的作业就是永远记住这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给予是快乐的”,向文中的小男孩、保罗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真正的幸福。

上一篇: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迎国庆中秋文体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