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2024-07-01

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共9篇)

篇1: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学完《颐和园》这课后,就为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下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以“我思念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外地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气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篇2: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余庆县白泥中学 鲁朝军

生物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此,我谈谈我在生物实验中的几点做法: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好了以下两点。

(一)强化生物探究活动教学

生物探究活动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材许多章节中安排了生物探究活动教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不仅要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探究活动时,最初可先让学生依据现成的探究方案进行;而后可让学生针对给出的探究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和实施探究;最后可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自行选定探究课题,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通过上述循序渐进的系列探究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抓住了探究活动教学的核心。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活动安排

①分小组思考,通过讨论提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

②根据讨论结果,作出假设。如假设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温度、水分、胚是否是活的等条件有关。

③根据假设,利用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探究方案。

④根据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

⑤观察和记录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

⑥分析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写出探究报告,并进行班级交流。

活动讨论:为什么有的种子能萌发、有的种子不能萌发?

如本探究活动有的学习小组设计为:

A、将铁丝的底部、下部和上部弯出间隔在5cm左右、三个大小适中的圆环,便于放置种子;顶部弯一小钩,便于挂在烧杯的侧壁上。

B、在两个烧杯的铁丝环上分别放上三粒豌豆或其他较大的种子,一粒暴露在空气中,一粒的一半浸在水中,一粒沉在水中。在其中一个烧杯的水中放些冰块。过2至5天后观察两个烧杯中种子的萌发情况(即实验现象)。

C、用煮熟的种子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D、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二)课内外结合 给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生物新教材虽然增加了大量的实验,但同理论部分相比,所占总课时还是偏少。另外,分散的实验课时破坏了某些实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一定程度地削弱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流畅性以及创新的机会,所以开展课外活动,扩展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势在必行。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教学时,涉及到“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由于需要时间较长,因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连续完成这一实验,还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解决新问题。又如在进行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的生活史 第一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教学时,涉及到“探究种子萌芽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就通过星期

六、日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由学生讲出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通过课内外结合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中质疑 培养创新能力

做无定法,但做可择法,亦可创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上的方法、步骤、结论先教给学生,然后学生顺着老师讲的路子去做。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实验方法没有改进,知识没有创新,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差。教师应勇于抛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改革;学生也可以对书本的实验操作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改革。

1、实验中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在进行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的生活史 第一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教学时,涉及到“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让学生带来不同的种子,还没有观察种子的结构之前,由于有些是县城学生的原因,就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问:老师黄豆是长在哪的?它是种子还是果实?种子和果实有什么区别?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种子有的发芽有的不发芽?„ „

我首先表扬了这些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认真给学生讲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上结出的是果实,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种子又包括种皮和胚,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在讲解的同时,启发学生解剖菜豆的种子,让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在质疑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到此还没有完,学生又开始发问:老师所有的种子结构都相同吗?接着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其它种子,让他们自己比较是否相同。以眼见为实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不断质疑,不断解疑,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是创造型人才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问,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给他们以鼓励,并帮助分析错误、失败的原因,这样,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能力,使学生产生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养成创造型人才的思维品质。

2、打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做实验时,都是教师先讲实验,把实验要求、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注意事项一应俱全地讲给学生,还怕学生出问题。这样学生从头到脚都被一种定势束缚住了,完全按课本、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因此实验结果也完全一样,毫无创新可言。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进行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时,涉及到“制作临时装片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题目准备实验材料。例如:有位学生用洋葱作为实验材料,他先取了一片洋葱外面较薄的老叶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叶片的结构是由许多细小的不同形状的细胞构成。接着他将洋葱鳞片的内表面、外表面、叶肉分别做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它们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排列方式,并把这些不同的细胞都认真的画了下来。还追问为什么洋葱鳞片的各部分细胞不相同?它们的作用一样吗?„ „这样学生并不照本宣科,而是在掌握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性地进行实验,不但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还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验后解疑 培养创新能力

在进行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 第八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人类的食物》的教学时,涉及到“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淀粉的检测”的实验,有的学生把碘酒滴在干淀粉上,结果呈现黑色;有的同学把碘液滴在稀淀粉液里,发现呈现了紫红色;而有的同学把碘液直接滴在蛋糕上,结果呈现蓝黑色,对比以后,他们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淀粉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问题提出来了,怎么解决?我认为老师一定要慎重处理学生的问题,以达到升华学生兴趣的目的。教师应该不怕麻烦,向学生提供深一步探究的渠道。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出现的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并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分析解答,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以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篇3: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做文字报告, 倾听孩子声音

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 我常会布置学生以书面形式与老师做交流, 比如:对美术课本的看法;对老师的意见或建议;比较喜欢哪类课;假如我当美术老师, 对不带工具、不及时交作业的孩子怎么办;对优秀孩子可以怎样奖励等等。可以由老师提出几个中心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随感而发, 畅所欲言, 凡是和美术相关的, 都可以大胆表态, 无所顾忌。有时候是设计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 使学生看到老师平等开放的态度,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孩子们很兴奋, 认真对待并大胆建议。比如:有的孩子说教材很好看但有点偏难, 因为材料、设施很难达到要求, 可以自己编些教学内容;应该多些室外写生课, 多一些户外活动课;两节课能否连在一起上, 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手工作业也可以带回家做, 可以参考资料;可以让学生带自己家的和美术有关的书籍来学校交换互阅, 扩大眼界……我对孩子们的这些建议进行归纳整理, 对孩子的可行性建议尽量满足, 对中肯的意见也虚心接受, 我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们, 注重交流, 体验师生的伙伴关系, 不断总结创新, 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促进者。

二、一起改编教本, 当回小编辑

现行教材是集中了许多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经过多次修订、改编后施行的。但同时, 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偏高、偏难, 专业性较高, 我们在以教本为本的基础上, 适度改变, 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原则下, 有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拿到新课本时, 我就和孩子们一起, 逐课看过去, 根据生活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重新研究安排教学内容, 有的删减, 有的合并, 有的拓展。比如第5册中, 动物明星、水墨画动物、远古的动物、想象中的怪兽、动物面具、我和动物朋友、我做的动物明星, 这一系列的动物太多, 虽然孩子们是喜欢动物的, 但生活中接触动物并不多, 都是从电视上、书本上看来的, 很难独立画出丰富的动物形象, 我就将它们精简、合并、拓展着来上课。而“生活中离不开电话”拓展到“生活中离不开手机”, “你会设计邮票吗”拓展到“你会设计名片吗”。

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你们比较喜欢哪几课?不喜欢哪几课?为什么?让你来当编辑, 你想改编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国家有哪些节日?围绕这些节日可以给课本添加什么内容?教室里可以布置哪些学习角?学校有重要活动时, 我们在美术方面可以为班级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教师以宽松的态度,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参与的主体性和选择性, 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本土教材, 如东地区处在黄海之滨, 有很多海产品, 可以就海洋生物展开一系列美术教学内容, 如泥工、剪纸、布贴、线贴等等。教材的本土化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容易被他们接受和喜欢。

三、延伸课外, 自觉注意美术文化

就美术课程改革来讲, 必须格外重视课程资源的拓展性。一是因为新的教材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再创造, 就要补充新的课程资源。二是地方教材的开发, 要求教师必须挖掘本地的课程资源。三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讲技能, 更要突出课程的人文色彩, 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我们师生在平时要注意各种刊物、电视节目, 把有关的资料收集、存录自己准备的“百宝箱”, 然后根据需要, 有选择地运用于教学, 它将会弥补和充实因教学资料不足带来的缺陷。平时的收集工作, 不但使学生能在平时就培养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 而且能对教学起到极佳的帮手作用。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感受到资源共享的快乐。

四、综合教学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教师对教学与课程的理解应该是灵活的、富于创造性的, 不是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画画和手工制作, 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美术文化的兴趣上。美术学科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例如讲到剪纸, 不仅仅只是欣赏各种剪纸的图片, 更要找到剪纸艺术的源头以及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地理等, 让学生看到相关艺术的背景文化, 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在平时教学中, 我具体的做法是挖掘美术课的自身特点, 强调它的实用性、通融性, 要学以致用。比如:平时的优秀作业, 过段时间我就带上小作者到别的班级“巡演”, 亲手展示自己的作业;给班级布置环境;根据语文课内容来练习插图、设计课本剧;为数学课设计教学具, 为老师的公开课做头饰;为班级的小孔雀舞设计服饰;为英语课设计对话的纸偶;为运动会设计班牌、拉拉队的帽子、彩旗;结合自然课观察植物生长, 写生植物;为自己的作业起个好名字, 并配上一段流畅的文字说明;为学校环境设计垃圾桶……

篇4: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的比例逐年上升,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课程教学现状,本文从目前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旨在对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职 高等 数学 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型向大众普及型转化,高等职业教育也因此得到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入学新生的数学总体水平有明显的降低。这些学生不仅仅是基础差,甚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是不好的,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

尽管一直以来,高职数学教学围绕“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许多院校和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许多学生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考试成绩往往偏低,大面积不及格,达不到教学要求;甚至学完《高等数学》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连函数的导数都不会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基于多年的高职数学教学经历,我的心得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抱着人人皆可以成才的信念,对学生因材施教。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提倡学生课前预习

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其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我在每次下课前会将下一次课讲授的内容作一个简介,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通常是以一个提纲的形式给出,并且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重点进行讲解,而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从头至尾来讲所有的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成绩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高等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景象。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所得甚少,有的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的学生连教师所授知识的基本要求也不太清楚。

作为高数老师为了能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探究。对一些内容比较多、概念比较含糊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章节,比如在左、右极限,函数的连续性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我也会加入其中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当学生学完一些章节的内容时,我还会组织一些好学生自己挑选其中的某些内容或者是一个典型的题目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自己充当一次教师,而我在旁边进行适当的记录与提示,当学生讲解完毕,我可以就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或补充,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复习方式更好更熟练地掌握住所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校及学生都很注重教学质量,但课堂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数学教学没有真正体现“应用性”。也就是说往往是以学生考试是否及格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致使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比如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的讲授,且考试考什么,课上就讲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讲。教师只是围绕各种计算题型讲透讲细,课堂信息量小,忽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及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得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却不能很好地运用于专业课中,或专业课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也没有涉及到,这就失去了高等数学的“工具性”,结果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高等数学是“考试有用,考完试无用”,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足为奇了。我在对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进行考核的时候是变终结式考试为过程评价,学生考试卷上的成绩只占总学期总评分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取决于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评价,这样一来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注重了平时的学习过程,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5:浅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内容提要]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有特色的班级体必须有严明的班纪班规 和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关键词】爱心 班级管理

我从教十余载,有八年从事班主任工作。每当茶余饭后,和同事们在一起聊起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时,每个老师都会发出共同的心声:从事班主任工作实在是太苦、太累、太烦,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搞不好,还落得个出力不讨好的下场。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班主任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我们是老师,要授业、解惑,我们是保姆,要知冷知热,我们是保健医生,学生身体不适或心理上有问题,我们得随时“医治”。因此,许多老师都不愿当班主任,我当了八年的班主任,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下面我就近年来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用爱心架起师生间的桥梁。

篇6: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杨继红

在中考改革的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所有初中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人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多年,经过长期的学习、探索,结合本校历史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实际,在学校提倡的“学练互助,当堂检测”教学模式的启发下,我经过一番认真的反思,形成了以下几点,与同仁们商榷。

我认为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鼓励自学设疑

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它的特性决定历史知识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例如,我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人物资料图片,鼓励学生背诵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学唱长征组歌,看有关长征影视作品等。通过充分的课前预习,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激情很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非常准确,非常快。同时对长征精神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一次教学中,八(5)班的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我先是一怔,接着一阵激动和自豪,竟然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兴趣!还有一次,一位同学高声喊道,“老师,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我很高兴,适时表扬了他,并做了解释。于是,我鼓励所有同学大胆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后来,几乎每次我上课进入教室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这些案例,我坚定的认为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其次,要探究合作,交流互动,共享成果

历史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探究合作,互动交流就尤为重要。那么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

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比如,在《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课教学中,谈到“如何评价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时,我就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相互探讨,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经过一番讨论,我趁势予以点评,最终达成共识。通过这样,同学们对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就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交流互动,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发言的同学是最大的收获哲。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第三,要恰当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所谓点拨,就是“点石成金”,“四两拨千斤”。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提高。例如,在《内战烽火》这一课里,“重庆谈判”这一内容里,蒋介石明明打内战是既定的方针,为什么还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意欲何为?而毛泽东明知道蒋介石谈判是假,打内战是真,却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赴“鸿门宴”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通过老师的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才能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第四,要检测训练,及时反馈矫正

学习历史决不能动口不动手,不能纸上谈兵。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教材中每课都设有多种类型的训练题,教师可以选择的要求学生完成。可以采取独立,小组合作等形式予以实现。另外,现在学生的历史配套练习册,其中一些练习题设计的很好,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而且必须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这样做,是为了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掌握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最后,还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例如,我在上完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这一内容后,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血战台儿庄》《太行山上》《南京大屠杀》;解放战争这一内容完成后,又组织学生观看《大决战》系列影片。我发现,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感性认识,深受了教育,升华了爱国主义主题,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我深深的认为,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拓展,教学主题的升华,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我们必须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影视作品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

篇7:低段写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精)

一、重教师范写,注重合理引领

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一笔一画的范写,那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因此,要让孩子仔细看教师的范写,不仅要看笔势、看位置,更要看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看“横”是属于长横写法还是短横写法,“竖”是悬针竖还是垂露竖:“撇”如何起笔,如何出尖;“捺”如何起笔,如何出捺脚……看各种结构的字,看各部分之间怎么处理的,才能写出平稳、漂亮的字。开始时,几乎每课生字教师都要指导,慢慢地可以拣几个难写的字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写出来的字就会与教师的一样漂亮。因此,低年级教师拥有规范的书写、漂亮的范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基础抓起.注重写字规范

基本笔画是搭建一个汉字的一砖一瓦,笔画写漂亮、写到位是写好一个汉字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们对这些基本笔画能进行熟练、正确的书写。首先,随着教学的进度,教师对这些笔画进行独立指导。比如教“心”时,出现了新笔画“卧钩”,这是笔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先把“卧钩”单独拎出,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明白:写卧钩时要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弧形行笔,渐重至钩处稍提,回锋向左上钩出。然后,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演示范,让学生对这个笔画有个大致轮廓,再请学生对这一笔画描红五个,之后独立写两个。学生在右下行笔时,要么“卧”部写得太平,要么写得太斜,教师发现后及时反馈纠偏,再请学生正确地写五个。接着把“卧钩”放到“心”字里去写。这样的分步训练有利于孩子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

三、倡循序渐进,注重习惯培养

教师要避免孩子草草下笔的现象发生,要让孩子养成“落笔便是练字”的好习惯。孩子初拿到例字,有关结构稳定方面已经做到心领神会,但毕竟没有亲身体

验,而且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书写方向、轻重变化也心中无底。于是刚开始写汉字时,可以让孩子在例字上描一描,描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描笔势的变化、轻重的变化,然后在旁边写一笔。当孩子的能力逐渐加强,可让他们描一部分写一部分,当孩子对整个字有记忆能力后,就可让他们描整个字、写整个字。练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可观察后直接下笔,对把握不大的难写字配以描红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范字循序渐进,把书写技巧转移到自己的书写过程中。

四、施个别辅导,注重差异教学

孩子写字时,教师应来回巡视,看孩子的笔画书写是否到位,结构把握是否正确……如发现问题,教师应寻找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引导。如在教“好”字时,我发现一学生写的“女字旁”看上去特别别扭,经观察后发现,“撇点”中的“撇”应写到横中线以下才能出点,可他写到横中线就出点,而“提”又写在横中线上,“女字旁”似乎被捆住了手脚,整个字当然就美观不起来了。找到原因后,我请他停下笔来,仔细观察,与范字进行对比,孩子马上找到问题所在。通过点拨、引导,孩子就写出了美观、大方的“好”字。

五、重教师点评,注重激发兴趣

教师的点评要能“点石成金”,发挥最佳效果,激发孩子的写字兴趣。当孩子作业书写认真、漂亮、大气时,我会在后面写上“优”,并连续加上5颗星;作业认真、书写工整,那就是“优加3颗星”:如果作业不认真,就打上个“优减”,有时还会发号施令“重写”;特别突出的作业或进步特别大的同学,我还会在旁边写上“棒”或“棒极了”。考试时,我常会对孩子们说:“今天的考试分数是105分,3分是书写分,2分是检查分。”孩子们会为了这个105分而努力。这样做,就是想让孩子与“我”、与“书写”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事实证明

效果相当明显。

六、搭展示平台,注重激励作用

篇8: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 在实践中归纳运用语法规则

(一) 设置一定的语言情景, 让学生在表演示范中熟悉所授语法内容, 找出规律, 反复训练

例如, 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在教室内打扫卫生的图片, 有的同学在扫地, 有的同学在擦扫地的同学回答说:“I’m sweeping the floor.”接着教师询问其他同学, “What’s he/she doing?”“He/She is sweeping the floor.”接着替换其他人称及动词继续操练, 通过示范表演, 再扩展内容, 例如playing football/flying a kite等, 使学生继续模仿动作练习现在进行时态, 教师从中点拨, 学生很快归纳出时态结构, 并且能灵活运用, 使学生在语言情景中得到训练, 并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 利用图片、动画、简笔画、图表和实物, 创设情景

图片、动画及实物等具有生动和直观的特点,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常常被广泛使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而在枯燥的语法教学中, 更是亮点。例如在教学情态动词must/can/may表示可能时, 呈现一系列的flashcards, 让学生根据flashcards的内容进行猜测或演示动画, 根据画面推测He/She must be a singer./The boy can’t be a basketball player./That man may be a detective.等等。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 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知识, 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 在实际交流中, 发现并运用语法规则

在实际交流中, 教师组织开展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自由对话活动,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情感态度, 促使学生主动思维, 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语法规律并学会利用规律来指导实践。例如, 在教学So+be/助动词/情态动词+sb./sth.时, 呈现下列对话:T:What do people eat in England?S1:They eat a lot of potatoes.T:What about in China?S2:We eat a lot of potatoes, too.T:Good!So do we.Do you know so do we, everyone?What does it mean?Ask the class to answer it.教师接着问T:What do people eat in America?S3:They eat a lot of tomatoes.T:What about in China?S4:We eat a lot of tomatoes, too.T:Yes, So do we.通过不同时态的互相替换, 师生共同总结句型So+be/助动词/情态动词+sb./sth.再设一些情景,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提高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如, 在教学过去进行时态, 利用情景小对话, 自然地引出其结构: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night?

S1:I’m going to see a film.

T:What did he/she say just now? (face another student)

S2:He/She said he/she was going to see a film.

紧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反复替换趣味性强的词汇, 练习过去将来,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结构, 并与一般将来时态进行了比较。

二、真情实景, 采用“任务型”教学, 发现语法规则

依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通过他们的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教学具有目的性、综合性等特点, 是对信息的整合, 体现了学习策略及合作学习等新理念,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过程, 就是语言规则的运用, 也就是各种语法, 句法等综合运用。我的主要方法是在课前呈现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用语言做事。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Unit8 Section B中的3a阅读部分,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养这个大肚子猪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学就可以完全理解文章大意, 可是面对这样的缺点, 你 (学生) 可以为作者提供什么样的建议呢?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学生这时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与帮助, 这样学生就真正完成了任务, 达到了学习本课的教学目标了。同时为下一步的写作练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更新教学理念, 多角度, 全方位的更换教学手段, 增加新鲜感, 促进并优化语法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也是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语法的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 更换教学手段, 使学生感受全新的英语课堂, 学生看见英语不再害怕和紧张, 而是主动说英语和用英语,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呈现色彩鲜艳的画面, 逼真的声音效果, 真实的语言情景, 这就更能促进并优化语法教学,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提供条件。

总之, 语法教学枯燥单一, 为防止学生的厌学英语的情绪, 激发并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还需不断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 巧妙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各种语言实践的形式, 教学语法知识, 并反馈于语言运用能力上,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 淡化语法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篇9: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优化;合作;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91-01

我认为快乐是课堂达到高效的载体,具体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心理上得到一种收获,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更积极主动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获得更大的快乐,达到高效学习的状态。“快乐”不是失去教师调控的课堂自由状态,不是学生的随意表现,不是学生降低学习要求和标准的自我意识。下面我谈谈在我在提高课堂效率中的几点做法。

一、组建小组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为此,我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设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与学生协商,对学生自由组织的小组进行适当的调配,按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安排座次,可以保证四人中甲级学生、丙级学生各一个,乙级学生两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有变化的“橄榄”形,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轮换组长,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并且按综合素质给学生编上序号,便于组与组之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进行各方面比较。

二、明确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为学生增加了不少参与的机会,但在日常的操作中,往往发现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常常以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小组中,若长期让少数学生独霸讲坛,那些胆小的、内向的、表达不流畅的、思想较易开小差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听众”就会渐渐在集体中落伍。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每成员在一个阶段里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三、组内合作

1、探究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组内合作,探究学习有赖于合作形式;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合作形式的追求,而在于探索、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所以,二者完全能够并且应该整合起来。小组合作研究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激发积极进取精神,从情感上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反过来,探究学习又能加深合作情感,使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从而提高合作的广泛性。

2、实践应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让学生得到一种体验,感觉到富有乐趣,逐步提高实践能力。

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会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

五、多元评价

首先:小组内评价每位成员在纪律、发言次数、发言准确率、书写认真程度、运算步骤规范程度等方面的情况评出组内优秀学员,让个体成员感受到在本组内因表现成功而获得的快乐,使之更加努力,更好表现,同时有利于激发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激情,形成组内竞争格局。其次:组与组之间“捆绑式”评价每个小组在班内八大小组中各方面的表现位次,评出优秀学习小组,让小组全体感受到在班内因表现成功而获得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增强小组全体成员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发挥小组的群体力量,从而形成组与组间的竞争格局。最后:每次考试后,计算出各小组的平均分,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评价,使优秀小组全体成员体验到学科优势,有利于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形成小组间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竞争格局。

六、优化教学

数学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上一篇:总有一场浪漫,是彼岸花的初窗下一篇:装饰协会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