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2024-06-21

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共9篇)

篇1: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2010年秋学期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陈晓帆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防止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差生辍学,我做了许多工作,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使全社会都来督促适龄儿童和少年进校读书。

二、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白监护人的职责(“必须送子女入学”),鼓励家长克服一切困难,送子女按时入学。

三、对学生出勤实行上下午两点名制,有事有病实行请假手续。若学生未经请假三天之内未到校上课,必须及时向教导处报告,尔后家访,搞清原因,使其返校上课。

四、对差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对差生不歧视、不取笑、不说挖苦话。

五、对差生加倍关心爱护,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多加心理障碍疏导,多加表扬鼓励。对他们动之有情,晓之有理,并耐心辅导,重点家访,共同督促学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六、对家庭经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配合学校采取减、免等和“两免一补”等办法,确保学生进校学习。若因天灾人祸造成学生退学的,配合学校开展“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保证其完成学业。

七、对外界不良思想恐吓,造成学生辍学,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家庭,共同协调,防止学生辍学。

八、不以任何借口把学生推出校门,巩固率达到了100%。

2011年1月18日

篇2: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控辍保学工作计划

严格控制学生流失,防止学生辍学这不仅需要学校、教师高度的负责,同时也需要得到家长、社会以及上级领导的支持。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具体的防止措施。

一、明确教师职责,防止学生流失

1.教师不准歧视或驱赶学生(特别是差生和有生理缺陷的学

生)。

2.教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家

中困难的学生,建议学校给予减免杂费或部分费用,或列为帮扶对象。

4.教师要经常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宣传《义务教

育法》等教育法规知识。

5.教师要勤家访,经常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与家

长同教育管理好学生。

二、了解流失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1.班主任要把流失学生情况及时汇报学校领导。

2.若有流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尽快到家中动员,了解流失

原因,并尽可能取得社会,村委会领导的支持。

3.针对流失原因,对症下药,若是教师体罚,歧视等流失的,请该教师去道歉并请请他动员回校,若是家长不准来的,让家长履行《义务教育法》中家长的职责;若是学生自身的厌学,要家长一起帮忙动员,并晓之于理,动之于情。

4.班主任要建立好流失学生登记花名册。

三、建立教师奖惩制度

1.通过学生问卷,若该学年某教师有体罚或变相体罚或歧

视,驱赶学生的行为,视情节情况扣考评分2——5分,反之加2分。

2.学生流失是因教师教育方法不得当或宣传不得力且没有

动员回校的,该教师在年终考评时扣2——5分。

3.其它班级教师在动员流失学生中积极主动且动员学生返

校的年终考评加2分。

4.该学年没有学生流失的班级,班主任和班科任教师加4

篇3: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学生的外部表现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不同的教育观有不同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以不同的教育评价制度来评价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其具体结果有很大差异。但无论以那一种原则和方式划分,学生的外部表现都由学业成绩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组成,都存在优、中、差三个层次。我国现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是以学业情况为主,学业情况又以文化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文化考试方式且都是笔试,所以文化笔试成绩成为划分学生层次的基本依据。文化笔试成绩相对于其它比较对象差的学生称为“差等生”,文化笔试成绩和道德表现都差的学生称为“双差生”,反之亦然。这种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不仅被学校普遍实行,而且被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可。由于本文是对我国隐性辍学学生群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所以沿用这种不合理但现实普遍存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更为接近实际情况,更便于论述和理解隐性辍学学生群的现状。

我们在深入分析了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以后,认为现状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具有张力、变动不居的球形群体。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核心明确

“核心明确”指的是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是由“差等生”构成,其隐性辍学的发展程度较深,最接近完全辍学,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明显,它的存在和变化容易识别。向上的变化面临重重困难,而向下的变化(即走向完全辍学)十分容易。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这一论点。

先看面上的数据:金东贤等研究者通过对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辍学1至3年的101名初中辍学学生的调查,发现47%的学生辍学是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1]

再看小康地区的数据:杨润勇主持的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河北省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流失现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的辍学生都是差生”。研究者“调出了当时全县排名前500名和每校成绩排在最后50名(全县共计1700人)的学生名单,并对两类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是:截止到2001年中考,初一检测时全县总成绩排名在前500的同学无一辍学;而1700名各校的成绩差的同学只有243人坚持到参加中考。也就是说,这些差生有86%沦为辍学生,这些辍学生占该届辍学生总数的81%”。“从以上专门调查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学生选择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业成绩长期居于其他同学之后,是因为他们实在无法摘掉差生的帽子。在样本县,辍学生主要来源于日益增多的差生群体”。[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组数据中,“辍学生”指的是未参加中考的所有“流失生”,而不仅仅是“没有取得初中毕业证”的“学籍辍学生”,即“显性辍学生”。因此,可以将这些“辍学生”数据视为隐性辍学生的数据。)

再看农村地区的几组数据:苏群等对闽北农村地区2005年年底拥有12—17岁子女的农户进行实际调查。结论是“子女成绩的优劣对农户家庭决定是否让其子女继续上学具有显著影响。成绩一般的子女和成绩较好的子女辍学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成绩较差的子女。本次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表明,所有辍学子女中,成绩较差的占75%,成绩一般的占18.75%,成绩较好的只占6.25%”。[3]楚天遂利用长期在教委抓“普九”的便利条件,先后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18次,汇总有关辍学情况报表326张,统计数据12300多个,对荥阳市初中教育现状和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第一手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双差生辍学率高。据教委教育科统计,99年全市2589名辍学生中学习成绩差,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占67%左右”。“辍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留过级的53.57%,学习遇到困难时家里人从不辅导和有时辅导的62.38%,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没有动力或兴趣50.96%,上学时学习成绩属于下等的86.9%,自己决定不再上学86.9%”。[4]

最后看“差等生”比较集中的中职学校的调查数据:“一个中专班级51位同学,入学考试成绩‘一科不及格’的学生占88.2%,‘两科不及格’的占66.7%,‘三科不及格’的占47.1%,‘四科及四科以上不及格’的占35.3%,这种情况的班级已经是入学成绩最好的班级了,有的学生‘语数英’三科总分还不够80分,入学摸底考试时不少学生的‘语数英’单科分为一二十分不等。”进入中专以后,“22.3%的学生‘每周逃课超过五次’,而‘从未逃过课’的同学为零。”[5]这些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没有最终走向完全辍学,但其中专入学摸底考试时的成绩足以说明他们在初中时就已经是隐性辍学的核心人群了。

以上所列数据说明,人们在说到“准辍学生”的时候,明确指的就是“差等生”。“差等生”群体就是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大本营,是完全辍学生的孵化器和主源头。

二、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外缘模糊

“外缘模糊”指的是这个群体的外缘部分是由“中等生”构成,这部分学生是最普通的群体,学习成绩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量大面广。其隐性辍学的程度浅,距离完全辍学较远,但其可变性强,或向下进入“差等生”部落,或向上挤进“优等生”行列,而向下变化的概率远大于向上变化的概率。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模糊,若不注意,则难以识别,所以他们的变化往往被忽视。隐性辍学学生群随学习年级的提高而扩大的部分,主要由这部分“中等生”转化而来。

“中等生”的心理特征预设了他们成为隐性辍学外缘人群的可能性。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中等生与优等生在成就动机(AM)等八种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FZ)上均有显著差异(中等生落后于优等生),只有在焦虑水平(AX)、情绪稳定性(ES)、好胜心(WI)上差异不显著;中等生与差等生除了在成就动机、焦虑水平、好胜心上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纬度上均无显著差异。”[6]由此可见“中等生”与“优等生”的心理差异大于“中等生”与“差等生”的心理差异,因此“差等生”的许多心理特征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如宿命心理、自卑心理、惰性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虚荣心理、孤僻冷漠心理、焦虑异常心理等等。他们“想努力学习,又懒于思考;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一般性教育活动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对一切似乎无所谓;有竞争,想胜又怕出力气,输了,又经受不起;他们习惯对周围的一切看一看,等一等;上课习惯听别人回答,思想不易显露,得不到别人尊重和信赖时又自卑。”[7]心理学家黄慧朵“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因患严重的心理疾病而最终不得不退学的几个学生,没有一个是后进生,也没有一个是优生,都是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班主任最省心、放心的中等生”。[8]

“中等生”的教师定位促成了他们成为隐性辍学外缘人群的可能性。“中等生”表现平平,教师通常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个人接触相对较少,最容易被教师忽视冷落。教师说不出他们的具体表现,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渴望教师的关注,不论这种关注是表扬还是批评,甚至“您是在叫我吗”竟成了每一名渴望走向“成功”的中等生的“宣誓语”!这种被忽略的境遇和被遗忘的地位,成了“中等生”走向隐性辍学的催化剂。一个叫周润华的“中等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小学时,我在班里数一数二,到了中学就不一样了,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沦落’成了中等生。老师似乎只关心那些‘尖子生’和‘笨鸟’们,而对于如我一样的中等生却不闻不问。”“也许是受够了默默无闻的滋味,我们开始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耐心,尤其是副科。后来,每当上历史、地理、公民课,又恰逢在上午第三四节时,我们就一起相约‘胜利大逃亡’。我们各自骑上自己的破自行车,逃学回家,午饭过后再返校。逃课的时光是快乐的。飞快地骑着‘老爷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心情舒畅至极时,干脆来个大撒把,旁若无人地在大路上撒欢。甚至还吹着口哨,真有点儿忘乎所以了。然而,静静地坐回教室,望着争分夺秒的同学,心里也会犯嘀咕,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难道真的就这样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吗?应该想方设法迎头赶上。毕竟我们也不笨,如果埋头用功、奋起直追,说不准能赶上或超越‘尖子生’。可是,实在受不了老师对我们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特别是给那些‘尖子生’和‘笨鸟’们开小灶的情景,很让我们愤愤不平。于是,为了解除心中的怨气,‘报复’老师,我们还是时常逃课。只是没想到时间长了,竟然‘逃’出了大名声。”[9]

“中等生”外部表现的普通性、两面性和不稳定性,使他们在隐性辍学学生群中的外缘地位呈现模糊不清的特点,给识别他们隐性辍学的程度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众多调查研究“中等生”状况的文章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较为准确的数字统计,一般都是语焉不详地说“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这种模糊的外缘地位使隐性辍学学生群有了隐蔽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具有张力

“具有张力”指的是这个群体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而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都会不可避免地形成隐性辍学的动因,这就是隐性辍学的张力所在。这种张力不仅使“差等生”的隐性辍学程度越来越深,使“中等生”逐步滑进隐性辍学的泥沼,而且对“优等生”也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使“优等生”成为这个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优等生”的优异学习成绩往往掩盖了他们学习兴趣的被动性,当他们被这种被动的、无奈的、痛苦的学习折磨到了极限时,就会以彻底弃学的形式突然爆发出来。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突变惊愕不解,其实隐性辍学的张力早已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潜伏的心理变化早已开始,只不过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不易察觉罢了。

朱爱所等研究者对161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习缺乏兴趣占厌学生总数的94.5%。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没有兴趣必然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意志,产生厌学情绪。表中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无学习兴趣,其中也包括不厌学学生的无兴趣表现。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无兴趣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志,从而促使厌学情绪情感的不断增长”。“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性也愈明显,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渴望在中学生活里得到多方面锻炼,个性得到发展,希望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他们对单一的、无色调的学校生活感到厌倦,觉得在学校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得不到任何精神上的满足,幻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也助长了学生厌学情绪的发展”。[10]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调查也得出了近似的结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11]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不仅对“差等生”“中等生”发生了重大作用,而且对部分“优等生”也产生了作用。这从若干个案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从小到大我顶着父母为我打造出‘完美孩子’的光环,真的太累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是最好的,永远不允许我失败!”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目光呆滞、满脸泪痕的女孩玲玲曾经是众人眼中的“小童星”。从小她就在父母的赞扬声中长大,小学到初中她都是班干部,不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弹得一手好琴,父母特别以她为荣,经常在亲朋好友前夸赞她。

然而一次家长会后,妈妈吃惊地发现自己的好女儿竟然说谎了!最近几次考试的“第一名”都是她编造的!原来进入初三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了,而她身兼班长和两个课代表有些力不从心,果然连续两次考试她都和第一无缘,她开始对考试产生了恐惧,考场上越想考好越是紧张得无法思考,成绩直线下滑。“大家肯定都对我失望透了!”她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和老师,现在连去学校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玲玲正是被“永远第一”的称号压垮了,父母从小对她过分表扬,渐渐让她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考第一,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师赞赏,而不是学习本身。她从未尝过失败滋味,一旦成绩下降就会心理失衡,产生考试恐惧之后学习兴趣下降,终于自尊心极强的她产生了逃避上学的情绪。[12]

“张晓梅,女,高二学生,中考时以高分段的统招生跨入高中。高一学习感到很轻松,成绩很好。升入高二后,两次考试都不理想,本人感到焦虑,老师、家长多次谈心,效果不大。”她“从小就好学好胜,自我约束能力强。在学习上有赶超的信心,且每一次都成功了,尤其以初三成功最大。原来只是班级前几名,中考却考了全校第一名,且在全县中考中居于前列。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一,她学习时感到非常轻松顺利,偶尔因贪玩不用功,成绩稍有下降。马上用用功,努努力,成绩又上去了。但升入高二后,该生感觉学习特别用功,但一次两次考试成绩都在下滑。虽然名次下降不大,但本人动摇了自信心,对老师家长寄予她的希望,她感到力不从心。而且自从进入高中,没有知心朋友。以前她是真正的快乐,可现在她表现的嘻嘻哈哈、快快乐乐,是装的,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安与烦躁。对此,无人能理解她,真心地听她倾诉。为了自尊和虚荣,她想逃避。”[13]

有的研究者使用内隐测量方法进行问卷测量,结果是“老师的评价和直接测量的结果相关很低,老师认为厌学的学生在直接测量时分数并不高;相反,老师认为没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在间接测量中厌学认知与厌学情绪的得分却很高。”[14]可见“优等生”确实存在隐性辍学的可能,只不过十分隐蔽、潜伏很深,不为教师和家长所察觉罢了。

四、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变动不居

“变动不居”指的是这个群体的构成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它外部形态的稳定是相对的、表象的、暂时的,而它的变化才是绝对的、本质的、永久的。在内部张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外部因素大于其内部张力时,这个球形群体向内收缩;在外部因素小于其内部张力时,这个球形群体向外膨胀。核心越大,其内部张力越强,外缘越宽,潜在威胁越明显;核心越小,其内部张力越弱,外缘越窄,潜在威胁越淡化。因此,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成为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以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待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变动不居”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内部张力随学习年级的上升而增强,不可避免地造成隐性辍学学生群的扩大。“随着年龄增高,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学生视学习为沉重负担,盼望着及早离开学校。在小学生中有14%、初中生中有22%,高中生中竟有近1/3(31%)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非常明显。”“不同年级学生对目前从学校学得知识的作用的认识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年级越高,越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用处不大。绝大多数(88%)小学生认为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对生活用处比较大。而高中学生有80%左右的人认为‘从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用处不大’。”[15]“对学生厌学行为的初发期和加重期的调查显示,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三的各年级均有新增厌学人群。对2004年6月的调查答卷中初三厌学学生(353人)进行分析,初二是学生出现厌学行为的高危期,初三厌学学生中有49.0%是在初二出现的;初一至初二是厌学情绪萌芽的主要阶段;而有83.6%的厌学学生认为,厌学情绪加重主要在初三阶段。”[16]

篇4:构建和谐课堂 防止学生辍学

[关键词] 和谐 课堂 防止 辍学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辍学的原因来自辍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但学校的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课堂教学的乏味低效是初中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防止初中学生辍学的最有效途径。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我们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防止学生辍学呢?

一、尊重是和谐教育的前提

教育首先就是要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的五层次说,其中“尊重”的需要被列为第四层,它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受教育者正处于个性的发展养成中,尤其需要得到尊重。受到别人的尊重,使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可以使周围环境发生改变,那么他在生活中就会变得更有能力、更积极、更自信、更富于创造性。反之,一个人尊重的需要受到漠视,他就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自我否定,进而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对生活越来越漠然。显然,尊重受教育者,信任他们,是教育的前提,是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和肯定学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的现象,更需要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哪怕是很细微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如此,学生才愿意接纳你,课堂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一定能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和谐课堂的关键

学生之所以辍学,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没有被充分关注,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构建和谐课堂,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和谐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最终目标,也是防止学生辍学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获取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实现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和表扬,要把握表扬的时机,使用别具一格的语言,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肯定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每个进步,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学生的辍学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四、预设和生成和谐碰撞,是和谐课堂的精髓

课堂教学不是程序,不是公式,不是僵化不变的,而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以适应学生的即时生成,为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预设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喷薄而出时,教师面对如此之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与生成,使这对矛盾和谐共生。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展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的心灵历程。

和谐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共同构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成功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靠近的课堂。只有构建和谐的课堂,学生才会乐于上学、乐于学习,辍学现象才能真正得到遏制。

[参考文献]

1.朱美琼《把趣味性带进语文课堂》

2.刘 敏《情感评价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3.刘 欣《课堂教学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4.徐小兵《做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好教师》(《中国德育》2010.9)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

篇5:辍学生动员返校家访总结

在校长室统一安排下九台市莽卡中心学校中学部辍学生动员返校第四小组一行8人,到舍岭、塔库两个村共走访14名辍学生。其中3人全家外出打工联系不上,6人在外地的学习修车、理发等技能,其余6人同意返校读书。

通过这次家访带给我们的收益有很多很多。

一、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与家长达成共识。

二、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地避免孩子问题的产生。教师注重进行家访,教会家长一些方式方法,有理有根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家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健康的心理发展。

在这次家访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家中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管教,长辈的宠爱使得学生心理放纵,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学生的心理有阴影,这些都对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再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三拣四,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

四、学生通过你的谈心交流再次回到校园,你的内心有巨大的成就感。

通过家访,我陷入深思,如何能使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这个大家庭,从而实现我们既定的育人目标?

一、要具备爱心和童心

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表现对课堂教学秩序有很大影响。专家认为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首要因素是学生必须喜欢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有爱心和童心。我们对学生像父母一样的爱,对学生的每一个关爱和激励的眼神,学生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并且会用加倍的热情来回报我们。我们具有一颗童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真正和学生成为朋友,从而使学生喜欢我们。

二、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优点

人人都有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一个班级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和课堂习惯上

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这些学生的特征不是学习习惯差,就是成绩不太理想。由于他(她)们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欢心和赞赏,最后他们往往自暴自弃,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成为破坏课堂秩序的主导因素。我们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以平等之心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多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们老师要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来关心这些学困生,加强跟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安排,生活情况,细心听取家长的倾诉,了解家长教育的方法和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平等沟通达到全面了解,进而实行因人施教。

总之,家访也给我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学校不过是五百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九台市莽卡中心学校中学部辍学生动员返校第四小组

2013.514

辍学生动员返校家访总结

九台市莽卡中心学校中学部辍学生动员返校第四小组

篇6: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辍学工作

今天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初级中学都面临的首要难题—学生辍学问题。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我们班主任,一直以来都为解决这个难题做着不懈的努力,也进行过很多有益的尝试。在坐的各位肯定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学习,下面我谨把我校及自己多年来在工作中的点滴理解和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个人认为导致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这是外因),也有学生个人的问题(这是内因)。众所周知,现在社会上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与无奈,致使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学习没有多大用处,故而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认为孩子只要能挣钱就行。家长的这种态度严重影响孩子对学习的认识,一旦学生受到挫折,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厌学思想就会加重,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疏导,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辍学。

作为班主任,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会察言观色,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的思想动向加以疏导。我每接一个新的班级,首要工作就是和学生做好思想交流工作,或在教室外面,或在办公室,和颜悦色的进行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让学生对你有信任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心里话说出来,师生相处时间久了,就像朋友一样亲密,无话不谈。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每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从不轻易乱发脾气,而是问清原因,再做处理。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自然会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教育。

比如在刚毕业的这届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叫逯楠楠,有一段时间学习不在状态,经常上课走神,不和同学交流,原本活泼好说的女孩变得沉默寡言,侧面了解其他女生才知道她不想上学了,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一开始我问她什么也不说,只是站在那里掉眼泪。我首先安抚她的情绪,然后从多方面跟她谈心,寻找原因,原来她的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导致她心烦意乱,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遂萌发了辍学的念头。我思考良久决定打电话邀请她的家长来学校谈。第二天我如实地把孩子的心事和我的建议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愧疚于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更感激学校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关怀。不久,我发现逯楠楠又变得活泼起来,有一次下课后,我发现课本里夹了一张纸条,她告诉我她的父母不再吵架了,而且对她也比原来关心多了。这使我想起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个老师处理好孩子内心世界的纷乱是多么重要啊!

班主任还要经常向其他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形成合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另外通过一些反面的例子,使学生感到现在不储备知识,将来肯定会吃没有知识的大亏。

比如学校里李校长有一个小孩,学习不上进,父子俩经常争论,孩子认为上完初中出去找工作一样,没有必要非考高中上大学,而李校长就让他比较一下,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去找工作,那一个更好找?即使找到同一工作,那一个更能胜任?一比较,自然见分晓,他就会知道即便不上大学,知识也永不会成为一个人前行道路上的累赘,相反知识会给他创造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

当然,留住学生的关键还是培养学生在学校的乐趣。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课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生活的一小部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才是关键,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下面就把学校和班级的一些具体做法说一下。班级管理有自我。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好比一个温馨的家庭,象一块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学生难以割舍。我运用各种方式,让容易辍学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一是让学生参与制订班规、公约,设常务班干部和轮值班干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二是通过倡导“我为班级做好事”、爱心捐款等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三是营造人文性的班级文化,吸引学生,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课堂改革我参与。我校“四五模式”的施行给课堂带来了活力,我充分利用班里的小组评比栏,将学生上课的表现用“五星”做标识,上课积极表现的同学用“五星”给以鼓励,以此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上课争抢发言、到黑板上做题的情形随处可见,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我校推行学生评价改革,突出给学生激励性评语,广泛推行学生成长记录袋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使学生有信心学完学业。另外,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利于学生团结,又对差生起到帮扶带动作用,对控制学生辍学也有很大帮助。

课外活动显身手。在学校的倡导下,每班都组织了篮球队,我借此机会让学生组织比赛,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时非常认真,比赛时一丝不苟,不但比出乐趣,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外我们还组织了乒乓球比赛、语文老师组织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各种比赛给学生带来欢乐,也激发他们内心的竞争意识,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艺术节里是明星。我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我以此为契机,发动学生自行组织节目,找指导老师,有些学生的节目还真有明星风范,台上台下互动,掌声不断,十足地过了一把明星瘾,通过艺术节,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回了自信。

另外,我们每个班的门口都有一个宣传橱窗,我发动学生轮流出手抄报、写钢笔字书法、抄写励志小故事等,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创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篇7: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学校学生辍学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普九”成果的巩固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而且还关系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了做好“两基”的巩固工作及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我校每学期都把防辍工作作为开学的重要首要工作。经努力工作,情况如下:

一、辍学现状

目前我校学生424人,2010秋学期人数453人,本学期转入学生4人,流失人数33人(辍学率2.88%),其中转学20人,辍学13人。根据统计的数据,近两学期来,辍学现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中学辍学率高于城镇,普通初中辍学率高。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家长认识程度,学校师资环境等影响,普通乡镇中学辍学率相对城镇重点中学要高。

2、男生辍学率高于女生。我校这学期的13个辍生中,就有8个为男生。主要是男生学习成绩及纪律行为相对女生差距大,且家长认识情度及传统思想以及目前家庭经条件影响。

二、辍学原因的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助学事业的壮大,在社会大家庭的关系下,拯救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少年。然而在社会、村俗的一些不良影响原因及学校、学生自身的原因。

1、原因一:家庭经济状况。

据老师家访调查,转学的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好的。不厌学而辍学的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思想不重视。认为初中毕业与否不重要,同样可以去挣钱。

2、原因二: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

现今一些家长看到部分大学生毕业无分配,而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有的到广东打工却争了大钱。加上我镇的手工业发达,很多学生在家庭经营生意也能争很多钱。所以“读书无用论”它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家长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3、原因三:学习吃力或厌学。

因我校学生均为寄宿生,有些学生认为寄宿的环境,学习的条件差,生活艰苦,且初中的课程增多,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就感到很艰难,这些导致了部分学生吃不了苦想转学或厌学。

4、原因四:农民工人口流动等问题。

由于部分家长长年累月在外打工,所以部分学生也随父母打工的环境而改变学习环境。或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不是监管力度不够,而导致一些留守学生因没大人监管而贪玩、逃课,无心向学等,有厌学退学现象。

三、解决学生辍学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2011年春学期家访汇报情况的统计及辍学的分析。我校将采取强有力的有效对策和措施做好防辍工作把辍学率降低到最低点。具体做法如下:

1、与政府、村委配合,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家长明确国家好的政策及送子女读书的义务性,必要性。、,2、制定防辍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奖罚分明。在学校防辍工作中,我们的防辍工作实行“三个一”的具体“防辍”措施。既实行了“一把手负总责,一状定责,一票否决”。全校层层签定防辍责任状,对防辍工作不达标的班级、年级,领导和教师一票否决,取消当年评优晋级资格。实施“管理防辍”、“制度防辍”、“监管防辍”,在教育内部形成有效机制,控制学生流失。在方法上又采取了 “抽

查制”、“通报制”,各班主任及时反映情况,确保无一名学生流失。

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管理力度,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及文体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做好防差转差工作和心理疏导,使那些学习成绩差、厌学生留得住,学得全。

4、制订相应的扶贫政策。实施“爱心工程”资助贫困生,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部分贫困生,使家里无力支持学生读书,面对这种情况,我校广泛开展爱心扶贫“防辍”行动为援助贫困生,对住宿生补贴生活费用的政策,初步建立了爱心扶贫助困体系,使一些濒临辍学的贫困生得以继续学习。

总之,只有标本兼治,让学生读得了书,读得起书,读得好书,让他们热爱读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辍学问题。我校将一如既往的去做好“两基”巩固工作。

宾阳县新桥镇大仙初级中学

篇8:如何防止农村初中生辍学

以前,学生辍学是因为家庭贫困,交不起书杂费,可是近年来,我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并对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因家庭困难而无法上学的学生已经很少。但是,因父母教育观念淡薄,受读书无用论或重男轻女等观念的影响,或者因学生迷恋网吧、游戏机等各种原因而辍学的现象还存在。如何防止农村中学生辍学呢?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关爱学生。唤起学生的真情

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寄宿生,他们第一次离开亲人、离开家,自己独立学习、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许多的不适应,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只有在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生才能定下心来学习。

要做到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教师必须转变育人的观点。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在课余时间,无论是在教室、宿舍还是校园,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谈心,多关心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心理、感情上遇到问题,事无巨细,只要是教师力所能及的,都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此举会大大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得到学生们的热爱、尊敬、信任,学生就会热爱所在的班级而不会辍学了。2007年秋期,我担任七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几天,就有一位男生哭着对我说他不想读书了。经过了解,我知道他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不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又不太和同学交往,加上觉得学习压力大,于是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后来,我经常找他谈心、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帮助他、关心他。慢慢地,他性格开朗了许多,终于打消了不读书的念头。每天,我都到宿舍、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找学生谈心,开导他们、帮助他们。我付出的真爱终于换回学生的真情,多年来,我所带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二、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不少农村学生和家长看到现在上大学要花费很多钱,大学毕业后,需要自谋职业,而就业又不太容易,于是错误地认为上不上学、读不读书一个样,不如早早地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另外,一些家长由于思想认识水平低,没有意识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就算书读得不多,也照样能找到工作,不如趁着年纪小早点找工作赚钱。因此,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他们并不用心劝阻,而是放任自流。还有一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而不让女儿读书。所以教师要多与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沟通,多与家长联系。教师除了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外,还要和家长谈心、拉家常,向他们多说读书的好处。通过与家长沟通,学生家长知道孩子多读书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给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从而支持孩子读完初中。

三、丰富课余生活。善于激励学生

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早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而希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满足自己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课堂活动正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感觉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让学生的兴趣特长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如我常利用班会或业余时间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篮球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对学习信心不足,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有希望,你完全学得好。”“只要你再用点功,成绩会更好。”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努力学习。切忌由于急躁或一时不冷静说出一些过火的话伤了学生的心,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四、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哪一层次素质的学生,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平等看待,最反感的是教师偏心。教师的承认与平等看待是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催化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我们对尖子生“响鼓也要重锤敲”。要采用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磨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优上加优;对中等生,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进入先进的行列;淘气的学生往往有头脑、有胆量、能创新,所以,我们对后进生要真正爱得起来,让每一位后进生扬长避短。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愉快地、有收获地享受学校生活的每一天,从而杜绝辍学现象的发生。

篇9: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制止学生辍学是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保证适龄少年接受和完成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特制定控制初中学生辍学工作目标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初中学生各级部各班年流失率不得超过上级规定的标准。

二、工作任务指标

1、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切实提高对控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每年的3月和9月作为《义务教育法》宣传及控辍工作活动月,积极向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法定性,为制止辍学创造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控辍工作领导机构,实行级部主任控制学生辍学工作责任制,定期研究控制学生辍学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有总结。级部主任和班主任是级部和班级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级部主任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建立人人有控辍目标责任的长效机制。

3、严禁歧视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行为问题学生档案,健全帮扶制度,强化帮扶措施,做好对有辍学倾向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4、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级部和班级管理,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管理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严禁利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

5、严格执行《青岛市中小学生处分暂行规定》、《平度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学生辍学月报制度,规范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及毕业证书发放程序,不得开除学生或随意责令学生停课。

三、考核和奖惩

1、学校校长室和教导处负责对控辍工作实施考核,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结果列入级部和班级教育工作评估,并作为对级部主任和班主任考核和奖惩的依据。

2、学生年流失率高于标准的,对级部主任和班主任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

3、辍学率高并在三个月内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给予全校通报批评和写出检查处理并扣除学期班级考核积分20分。

4、对控流固生做得好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表扬奖励;每学年各班巩固率达到100%,则在教职工考核中对级部主任和班主任各奖励4分(以100分分值计算,以下同);在每学期班级考核积分中奖励班主任4分;并在评优、入党、分房、聘任等方面优先考虑。

5、在控流固生工作中,级部主任、班主任等工作不得力,不认真反复地做动员教育工作,致使学生流失,年巩固率低于99%,则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流失学生要查明原因,查不明原因的,级部主任和班主任要负责做工作让流失学生返校,若因某位教师行为不当而造成学生流失者,学校将视其情节轻重对当事人给予书面检查、全校通报、扣除福利或班主任费等,并实行一票否决,当事人当年不能评为先进,不能入党,不能晋职称等。每学年各班每多流失一人,则在每学期班级考核积分中扣罚班主任8分。

6、在期中、期末考试计算成绩时,以初一入学籍数的99%为基准(用收尾法计算),加上正常转入和休学复学的人数,减去正常转出和休学的人数,中间辍学的记0分(辍学生在规定的计算人数之内)。

7、每学年班级学生巩固率低于99%,不能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并扣除优秀学生指标。

四、说明:

1、各班级人数以学籍数为基数,实有人数以上级查学籍、学校查学籍及各班级交费人数最少数计算。对于因教学需要而进行调整的班主任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基数,则按照接任班级时该班实有学生数进行计算,以前流失的学生由前任班主任承担责任。

2、本规定解释权归校委会。

3、本规定自本学期开始执行,以前规定同时废止。

级人

级部主任(签字):

班主任(签字):

校长(签字):

上一篇:重庆市永川区荣盛采石场落实主体责任整改实施方案下一篇:党员服务承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