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

2024-06-21

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通用6篇)

篇1: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

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做法

察右中旗二中李儒驿

系统、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在带领初中学生复习地理中的几点做法。

一、研读课标抓方向

《课程标准》是反映课程改革的法规性文件,是教师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地理学业考试是根据〈课标〉确定考查的内容与标准,复习能否取得最佳的效果,要看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是否透彻,研究的是否深入,把握的是否到位。研究课标就是要对于复习的每一知识点,认真的弄清课标要求:研究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运用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达到,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哪些知识需要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掌握以及哪些知识需要灵活掌握。

(二)过程性目标的要求:认真分析让学生“经历(感受)”什么,“体验(体会)”什么,“探索”什么。从而真正把握〈课标〉要求。对于不同的要求,复习时要有所侧重,把握好复习方向,避免走弯路。复习要有方向性:复习的方向性直接影响中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复习时目标一定要明确,找准复习的方向,复习的重点,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复习要有计划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较高程度的达到复习效果。复习计划要大小结合,即要有整体、长远的,又要有阶段的、短期的。整体怎样复习,分几个步骤,每一步骤时间多长,依据什么资料,达到什么程度。这些在复习开始时都要做周密的安排,合理的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水平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且不可具有盲目性,避免“前松后紧”。

二、回归教材抓基础

地理学科的学习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记忆和思维的规律也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要有知识的整理和构建过程。地理总复习的重心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融合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为一体上。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图表等素材,带领学生进行整理系统、概括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等。这一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可以使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以对各章节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结构;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牢固,使零散的认识系统化,为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目前阶段,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贪快冒进,匆匆把课讲完,草草结束复习,早早地进入到强化训练和考试促进阶段,遗留下了学生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隐患。其不良影响为,-1-

容易出现复习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出现“知识混淆和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

三、突出重点抓主干

地理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复习时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在全面复习、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应突出学科重点知识,如:地球知识、地图知识、气候知识,中国自然环境知识、我国四大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等。重点知识应反复强调,注重归纳总结,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要围绕主干知识来重点选题、做题。

四、突出特色抓地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的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正适合地理复习课的要求。如果没有地图的配合,复习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地理考试中,读图与分析图表的试题比例一直是很大的,而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辅助功能,利用好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板图、自制的多媒体地图和各种资料创设各种地理表格。把重点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图文相结合记忆、图文互换的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为了能达到上述复习目的,我们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对图表的运用和讲解,侧重于利用和创设各种类型的图表训练题;以学生理解和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快速而准确分析回答图、表问题的能力。复习阶段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如《中国地图册》中《地球》一图,只要看一眼,便会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结论,而且会掌握大陆分布的基本形势。《地球五带》一图,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颜色显示地带温差,配合以动植物画面,十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带的特点。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图,包括分布图、景观图、剖面图、动态过程图、统计图等。这些图会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运动规律,概括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读不同类型的图,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就更深了。而对于自己掌握比较薄弱的图,就要亲自动手画画,这对于增强记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你老记不住我国主要的几条铁路线,那你就拿张纸亲自来画,画的时候尽量画准方向,认真画完一次,这样对于铁路线的分布心中就有谱了。

五、讲究方法抓效率

地理学科内容广而复杂,涉及《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而且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学生花在地理科复习上的时间有限,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焦急烦燥心理,甚至畏难情绪,对地理科的学习容易失去信心。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复习讲究实效性:一方面要狠抓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提高效率,认真的设计好每一节课,向45分中要效率。复习课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让学生一遍遍的机械记忆。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图文结合法”

地图是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文字是我们对地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的理性认识和思维判断结果的一种描述。“无文之图”是学生难解的“天书”,“无图之文”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在地理复习课中要注意采用“图文结合法”,以图为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网,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和自主性。

1、逐步培养学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图反映这一张图,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简单地说,地理就是地图上的道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这样“图文结合法”在复习中才能顺利地贯穿和渗透下去,最终完成复习各项目标。

2、根据复习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提炼教材,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图,然后加以巧妙设计和加工,尽可能在“图”的基础上涵盖复习目标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可精选《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一月等温线图》、《中国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图》《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等。通过对图的解读,使学生对各章的重点知识掌握殆尽,地理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如:复习中国地理的省级行政单位、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时,让学生自制中国政区版图,并制作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名称的小小文字卡片〖要求在这些文字卡片上着上其相应海拔高度的颜色作为底色〗。复习过程如下:先让学生把打散的各省区拼成完整的中国政区版图,可以分小组进行〖一般2~4人为宜〗,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待拼完后,用自已制好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小卡片,一人任意拿一张卡片,一个人回答问题——包括文字卡片上的地理名称的特点、所在的大致位臵、有什么河流流过、位于中国的哪一个阶梯上,目前的地理环境如何等等,另一个人则把卡片放在中国地图的相应位臵上〖填图〗。如果时间有剩余,还可以调换以上这几个人的角色,从头来一遍。这种复习方法形象、直观,学生易接受,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更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复习内容的精髓。

3、根据图与图之间内在的地理逻辑,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地把各章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整本教材的总体性的把握,构建比较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可引导学生从《中国地形图》联系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图、中华民族的分布图》,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偏远山区;从《中国的地形图》联想到《中国的一、七月气温分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夏季气温高的地方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是地形因素造成的,以及我国季风影响范围的内容等;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理图表上,并向学生传授和引导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能熟练利用图文记忆、图文结合、图文互换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以简要示意图像为线索进行综合复习,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点在示意图上串起来。例如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虎跃峡、葛洲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都位于上游。“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上端分别是宜昌、武汉市(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汇人)、上海(为长江的入海口);“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湖泊众多,航运价值大。复习时可指导学生先画出由“L”和“w”组成的示意图,再把以上的要素填注到相应的位臵上,还可把行政区的内容结合进来。

(二)“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法”

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区域特征是建立在对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的基础上的,是对一个区域的地理概貌的高度概括。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南方地区的“暖湿”等。这种差异性与区域所处地理位臵、地形、地势等自然地域密切相关。因此,区域所处的地域性(位臵和范围)往往就是造成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复习时要正确分析和把握这种典型的地域性,由地域性引伸出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要通过综合的思维过程,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区域地理特征,往往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国地理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季风地区的比较;世界地理中,英国和日本的比较等。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发散演绎、因果联系等方式获得这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方法。

(三)“串珠成线法”

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

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例题:根据下面提供的文字信息,请你利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用恰当的文字,按因果关系将它们连接起来。

要求:连接而成的文段中必须涵盖下面列出的全部词语;必须准确、完整地表达地理原理。

地轴倾斜地球公转白昼四季太阳光热太阳直射

六、关注生活抓应用

在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特点时我们已谈过,近几年的综合试题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努力做到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两耳要闻窗外事”,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瞬息万变世界局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完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复习中可以提供印度洋海啸、地震的有关图片或资料,问: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属于,并就如何减少此类灾害的损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此题既联系了教材,又联系了社会的热点和重大问题)。要在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把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与课本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热点问题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和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七、强化训练抓能力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复习的核心任务,而这项任务的落实必须依托于训练这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应选择有价值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试题,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解题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点评学生的答题情况;对某些试题进行拓展和迁移等。教师在每一次讲评中应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学生能力训练复习:可分为训练读图能力、训练文字材料分析能力、绘图能力、统计数字资料的能力等,(如可训练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既给出某区域的相关资料,学生分析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也可提出一些问题或看法,让学生用资料说明。比如日本、资料:进口的主要原料所占的百分比,铝土矿、100,原油、99,煤、90,铁矿石、99。主要出口的工业品占的百分比:电子计算机、80,小汽车、57,船舶、56,电视机、70。由此分析: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还要搞好中考模拟训练,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

八、讲究技巧抓规范

重视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首先,是阅题和审题能力的训练。现在很多的中学生在考试时,往往缺乏阅题和审题的技能,常常会错误地理解题意,想当然地回答问题,结果错、漏答的地方特别的多,而且马虎失分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因此,教师在平时复习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变换题型,尤其是多注意在学生容易轻视的知识点上,多做些手脚,防止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定势现象。其次,是重视答题卡的训练,结合上次中考情况看,学生涂填答案失误或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答题卡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复习得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基本能力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中,学生自然满怀信心,以正常的心态审题,构思、组织答案,成功必然在望。

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尾,所以任何地理教师必须注重讲授与复习,复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好坏。当然地理课的复习,同样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千万不能千篇一律,也就是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使是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班级里,还应当根据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接受能力、掌握情况等的各异作出深浅不同、高低有别的解答。

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注意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具体复习时,一般先指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组成要素,然后再探究其相互关系,以要素为线索,深入探究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同时,我们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将知识的线索一直延伸到区域地理中,解决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凌乱和无头绪的困惑。

篇2: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沉淀。(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的呼出气体(瓶A),再拿另一个空瓶(瓶B)(即一瓶空气)。可将点燃的火柴放入瓶A中,观察其燃烧情况——火焰变小甚至熄灭;再放入瓶B,观察其燃烧情况——没什么变化,说明人的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还可分别向两瓶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晃动后发现瓶A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⑴点燃蜡烛,在蜡烛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碗,碗上被烧到的地方会变黑,说明有碳。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小水珠,说明有氢。

⑵蜡烛点燃 收集燃烧后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说明有CO2即有C;用冷的烧杯 照在点燃的蜡烛上方 有水珠凝集 说明有H。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一、应掌握的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碱的pH>7;如:NaOH、Ca(OH)

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2 2 8 2,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36.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3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8.磷在氧气中燃烧,呈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烟。烟是固体。

39.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40.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1)氯酸钾(白)和二氧化锰(黑)的混合物;

(2)高锰酸钾;其中在反应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4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2.氢气的用途有(1)冶炼金属(还原性);(2)焊接金属(可燃性);(3)探空气球(比空气轻)。

43.实验室制取氢气所选用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

4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45.在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

46.所学物质中为黑色的是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47.用墨书写的字画常年不褪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48.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49.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钙CaCO3。

50.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CO中毒。

51.为了证明某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应滴加稀盐酸。

52.假酒可导致人失明,甚至死亡,假酒中含有甲醇。

53.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54.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5.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56.碱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57.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NaOH)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58.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逐渐变硬的原因是由于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59.不能用NaOH干燥的是SO2、CO2、HCl。

60.硫酸铜晶体的俗称是蓝矾或胆矾。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

61.五种白色沉淀是AgCl、BaSO4、CaCO3、BaCO3、Mg(OH)2;一种蓝色沉淀是 Cu(OH)2;一种红褐色沉淀是Fe(OH)3。其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是AgCl和BaSO4。

62.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63.可以用酒精灯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

64.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应伸入试管中。

65.CO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

66.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量筒;溶解较多固体时应用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应使用镊子。加热时常用酒精灯。

67.氧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68.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进行操作时,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原因是排净试管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时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氢气,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

69.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7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71.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复燃。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燃着木条在集气瓶口熄灭。

72.能区别盐酸和硫酸的试剂是氯化钡BaCl2溶液。

73.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74.在氧气、稀硫酸、熟石灰、干冰四种物质中,可用来金属除锈的是稀硫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可用于潜水、抢救病人的是氧气;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干冰。

76、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77、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78、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79、由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80、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81、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就是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食盐36克。

8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83、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84、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

85、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86、浓硫酸在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停搅拌。

二、应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 2H2O 2H2↑+ O2↑(分解反应)

2、碱式碳酸铜分解 Cu2(OH)2CO3 2CuO + CO2 ↑+ H2O(分解反应)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2H2 + O2 2H2O(化合反应)

4、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 CO2(化合反应)

5、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2 2CO(化合反应)

6、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Fe3O4(化合反应)

7、镁在氧气中燃烧 2Mg + O2 2MgO(化合反应)

8、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化合反应)

9、磷在氧气中燃烧 4P + 5O2 2P2O5(化合反应)

10、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2KClO3 2KCl + 3O2↑(分解反应)

11、高锰酸钾分解 2KMnO4 K2MnO4 + MnO2 + O2↑(分解反应)

12、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Cu + H2O(置换反应)

13、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2↑(置换反应)

14、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层 CO2 + C 2CO(化合反应)

15、碳还原氧化铜 C + 2CuO 2Cu + CO2↑(置换反应)

16、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 + H2O → H2CO3(化合反应)

17、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 H2O

1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反应)

19、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 CaO + CO2↑(分解反应)

20、一氧化碳燃烧 2CO + O2 2CO2(化合反应)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 Cu + CO2

22、生石灰遇水变成熟石灰 CaO + H2O → Ca(OH)2(化合反应)

23、盐酸的检验 HCl + AgNO3 → AgCl↓+ HNO3(复分解反应)

24、硫酸的检验 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复分解反应)

25、用硫酸铜检验无水酒精中是否含有水 CuSO4 + 5H2O → CuSO4?5H2O 铁的核外电子是怎样分布的?初中不要求吧? FeO;+2 Fe2O3;+3

Fe3O4:两个+3,一个+2 Fe3O4可以写成:Fe(FeO2)2,铁酸亚铁,前面的一个+2 FeO中式+2价亚铁离子、Fe2O3中是+3价的铁离子、Fe3O4实际上是FeO和Fe2O3组成的化合物显+2价、又显+3价.feo +2,fe2o3 +3,fe3o4 里面有+2的也有+3的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加热 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 H2O2 MnO22H2O+ 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 2H2↑+ O2 ↑ 1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1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2.镁还原氧化铜:Mg + CuO 加热 Cu + Mg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27.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2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3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32.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 CaO + CO2↑ 33.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4)一氧化碳的性质:

3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5.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其它反应:

36.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五、燃料及其利用:

3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9.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六、金属

(1)金属与氧气反应:

40.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41.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42.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3.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2)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

44.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45.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46.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47.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 H2↑ 48.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49.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50.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51.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 H2↑

(3)金属单质 + 盐(溶液)-------新金属 + 新盐

5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53.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ZnSO4 + Cu

54.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3)金属铁的治炼原理:

55.3CO+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七、酸、碱、盐

1、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盐 + 水

56.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57.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8.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59.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3)酸 + 碱--------盐 + 水(中和反应)

60.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6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6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63.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4)酸 + 盐--------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6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6.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67.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2、碱的化学性质

(1)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水

68.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69.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70.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71.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72.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2)碱 + 酸--------盐 + 水(中和反应,方程式见上)

(3)碱 + 盐--------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3.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3、盐的化学性质

(1)盐(溶液)+ 金属单质-------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7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2)盐 + 酸--------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7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3)盐 + 碱--------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6.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4)盐 + 盐-----两种新盐

77.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8.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

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 等。

◆相同条件下,CaO 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篇3: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

一、时间上, 做到统筹安排

初二下学期时间紧、头绪多, 是最繁忙、最关键的时期。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讲, 一般分为课堂授课时间和复习时间。 学生课后复习地理学科时间很少, 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授课和复习时间的安排至关重要, 如何在短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系统地复习? 这是进入初二就普遍面临的问题。 实践证明, 如果复习时间太短, 太仓促, 不能进行系统的复习和一定的习题训练, 成绩肯定不理想;反之, 如果复习时间过长, 新授课的时间就要缩短, 会造成授课过于简单, 学生基础不扎实, 复习难度增大, 得不偿失, 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进入初二后, 首先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做好两个时间的合理安排。 同时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很重要, 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 主要以教材为主, 详细复习每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 主要以指南和考试说明为主, 重点落实各章节的纲要知识点, 并按章节进行训练, 最好运用指南的“达标训练”作为练习, 并编制适当的单元过关测试题。 第三轮以专题复习为主, 把相关的知识归纳起来, 以对比、比较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训练。 处理好复习过程三阶段的时间分配, 做到复习有计划、有思路, 切实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 依纲扣本, 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泉州市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 这就是当年的考试范围。 《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的内容都来源于《课程标准》和课本, 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 因此, 在会考复习中,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考试说明、 掌握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 学生应达到要求的水平, 同时也要把考试说明的每条要求落实到课本内容, 做到由点、线到面, 线面结合, 这样复习就有目的性, 有重点, 避免盲目复习、负担过重, 事倍功半。 《复习指南》是复习的良好参考资料, 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立足基本地理技能、注重能力、突出三维课程目标。 可充分利用指南的导向性进行命卷, 对指南的素材进行题目改造、改编, 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 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提高实战能力。从近几年的考题看, 综合题命制基本都参考、借鉴指南中的题目, 不仅知识点从指南提取, 而且大量采用指南的素材, 尤其是地图尽可能从中选取, 所以, 复习阶段建议用好 《复习指南》。 总之, 复习中必须注重将《考试说明》与课本相结合, 立足基础, 注重双基。 抓住《地理课程标准》这根准绳, 用好《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这两个材料。

三、方法上, 采取讲练结合, 做到精讲精练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课堂传授并非越多越好。 尤其在复习阶段的知识传授, 应采用点拨式、启发式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调动学生复习的能动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的重、难点讲清楚。 在钻研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 总结并讲透各章节知识结构、知识原理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辅以范例、练习, 通过训练, 使知识点得以牢固掌握。 练习必须适量, 而且应结合近年的考试题型、试题难度要求、《考试说明》等进行编制, 当然, 不是练习越多越好,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对练习必须进行精心选择, 对外来资料不能照搬照用, 而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 通过各种习题的训练, 让学生熟悉地理试题不同的弥补方法, 帮助填补学生知识、技能的缺漏, 解决审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 除精选习题进行练习外, 高效率的讲评同样重要。 通过练习, 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典型错误、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便于学生及时反思改正;通过范例讲评, 指导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教会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审题、规范答题。 当然讲练的形式是多样的, 只讲不练, 不选范例, 不指导, 学生就会缺乏实战经验, 只有巧练、多练、活练才能在考中游刃有余。

四、行动上, 抓落实, 抓实效

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被视为“副科”, 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 地理考试好像是地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地理教师往往一个顶几个人的工作量, 造成任务重、压力大、实效差的现象。 因此,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这包括思想上的重视、时间上的保证、内容上的落实、复习目标的落实。 思想的到位是关键, 首先必须领导、家长、师生思想真正重视, 达成共识。 学校管理层的重视, 加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助是复习的基础条件和保障。 时间上的保证也很重要。 学生平时花在地理学习的时间极少, 造成复习时间紧、压力大。 一般从四月份开始, 各校才开始着手抓复习, 体现在时间的调节上。 即利用晚自修、周六上午增加一节课复习地理;有的增加周课时, 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 内容的落实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地理会考命题依据。 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正确使用教材, 仔细剖析质检卷, 明确考试要求, 把握考试方向和内容。 总之, 地理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加上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支持、科学调度, 复习工作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有序高效。

篇4:初中地理学法指导

一、学会读图、用图、绘制略图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形象具体,含义丰富,运用地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学生不仅可以在图上寻找地名、山脉、河流和交通线路等地理事物,而且可以根据各种类型地图、符号、图例,从各种地理要素中去认识、分析、比较、综合,得出许多地理概念和课文中未必都能加以说明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地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固然应为地理教师所重视的问题,而让学生如何获得利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更是地理教师应尽的职责。只有教师和学生善于利用地图进行教和学,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读图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学会读图首先要掌握地图三要素,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识别各种各样的图例,能够简单运算距离、大小等。其次要认识各种地图,比如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工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电子地图等。湘教版初中地理涉及的地图类型很多,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1.地形图。地形图出现的频率最高,它是我们认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重要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山川、河流、湖泊等的分布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成因。比如:从《亚洲地形图》可以看出它的河流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其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为它的地势高,属于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通过地形图可以看出)。二是因为它的海拔高,高原上有庞大的冰川和雪山群(进一步分析得出原因)。2.气候图。气候图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了解各地的气候特征。首先要能识别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气温年变化曲线及逐月降水柱状图等,通过它们的分布找出规律,才能进一步分析成因。3.统计图。可以利用统计图指导学生分析课本出现的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等,使学生比较容易找出其特征。4.漫画。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配了许多漫画,这些漫画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寓意深远,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其内涵。读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地图要从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开始,复杂抽象的图要抓住其关键进行分析。

一位教育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绘制地理略图的方法,这样会使其印象更为深刻。地理略图的绘制不刻意追求形似,只要能把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就可以,因此可以大胆地进行裁剪。比如:一笔绘世界地图,长江(V+W)、黄河(汉字的“几”字形)简图等。

二、重视比较,理解记忆

地理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理区域反映了内部的相似性和外部的差异性。而这些相似性及差异性就是各个不同区域间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比较就非常清晰明了。初中地理又以区域地理为主,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对比,善于引导学生去比较,将不同区域或地理事物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归纳出区域地理特征,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进行比较时也要讲究一些方法:1.比较对象要有可比性。比如中国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它们同样位于东部季风区,但是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不论是在自然还是在人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2.同类地理事物要抓住其不同点。比如长江和黄河都是世界著名长河,但是它们在水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开发和治理方案来。3.不同地理事物要抓住其相似点。

比较的形式很多:1.列表比较。比如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放在一起比较,项目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主要矿产、主要农作物等。这样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抓住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2.读图比较。比如通过热带四种气候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可以看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终年高温,但是降水量的差别大,通过进一步分析可得出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草原、热带沙漠这四种气候的不同特征。

三、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找出规律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地形、气候、水文、人口、交通、工业、农业等。任何一个地理单元都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最终找出本质、规律等,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关于黄河下游河段的“地上河”,在分析其成因时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中游河段的地形、气候、黄土土质、植被,以及下游的地势、水流速度等),还要考虑人为因素(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等),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沙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最终找出合理的治黄方案。

四、要学会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一项有兴趣、愉快的学习活动,能主动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的效率往往比较高,同时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增强。因此教师教学时要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1世纪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更新更快,来源渠道更广,学生关注的地理兴趣点更多。这些兴趣点就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要充分利用好它们,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其次是要对热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会产生争论、观点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列出各种各样的依据来证实自己,这就是他们关注地理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作用也因此得以充分体现,他们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也得到不断加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不但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的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有以下作用:学生由于亲自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就很自然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发挥了自身内部动机的作用;同时也能掌握发现的方法,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教师首先要准备底部有孔的水槽,注满水,让学生观察拔掉底部塞子时水槽中水的流动。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水槽中的水往下流时形成的旋涡有固定的方向吗?如果有,是什么方向?是什么使旋涡的方向呈逆时针方向转?如果在南半球旋涡的方向又是什么?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应用这些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真正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柳菊兴主编.地理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赖宝春.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龙岩师专学院学报,1999(5).

[3]杨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函授教育,1999(3).

篇5: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

主题一

人体

1.1 人体的结构层次

1.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构成人体器官的几种组织”实验,知道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知道器官是由有关的组织按一定顺序组成有一定形态特征,并能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3.知道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初步学会对器官进行分类,知道系统的概念,感受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4.理解人体的整体性及其意义,感悟人体的层次性、协调性与整体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G物镜的放大倍数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细胞: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区别)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吸收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肌肉组织:收缩、舒张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

神经组织: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器官:由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形成一定形态特征,能行使一定的生理功能,P11

胃的结构

系统:多个器官一起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

人体的整体性

1.2

人体的内环境

1.知道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学会“测定人体的体温、心率、唾液pH等生理数据”实验,经历基本的生理测量过程,感悟测量在研究人体中的重要价值。学会比较正常与病理状态时的数据。

3.知道血液的组成成分,初步学会解读血液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4.理解人体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5.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意义,认识自身的生理状况。

人体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P21

内环境组成血浆:血细胞的内环境。

组织液: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血液的组成:

血浆: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料和废物

白细胞:功能:免疫防御

血细胞:血小板:功能:止血,使血液凝固

红细胞: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看懂血液常规报告: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量低于正常值)

有炎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于正常值)

血栓(凝血时间小于2分钟)

缺乏凝血因子或肝脏疾病(凝血时间长于5分钟)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相对稳定性

血液循环系统:运输物质和交换物质。

毛细血管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吸系统:维持内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消化系统:补充内环境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

小分子的营养物质

吸收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血液循环系统

全身组织细胞

大分子

被消化成的小分子

消化场所

主要的吸收场所

糖类

葡萄糖

口腔、小肠

小肠

蛋白质

氨基酸

胃、小肠

小肠

脂肪

甘油、脂肪酸

小肠

小肠

泌尿系统:通过形成尿液维持细胞外液的量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及pH的相对稳定

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的结构: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滤过(保留大分子物质在血浆内)

肾小囊

肾小管

重吸收(吸收全部葡萄糖、大多数水分、其它少量无机盐,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内环境对细胞的生存与生理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它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直接环境;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场所,它必须给细胞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提供细胞正常生存与活动所必需的理化条件。

1.3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

2.学会做膝跳反射实验。

3.通过对膝跳反射等实验及相关生活现象的分析,理解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体验神经调节的意义。

4.知道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并能用反射弧结构知识描述膝跳反射等常见反射现象。

5.能以膝跳反射等实验为例,感受观察自身非条件反射的基本方法,理解非条件反射的特点。

6.知道人体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能以甲状腺为例感受激素的调节作用,体验激素调节的意义。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整合调控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脑神经、脊神经)(传递信息)

脑的组成:

大脑: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间脑:下丘脑: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脑干:延髓(重要生命中枢,参与调节心率、呼吸和血压,又称活命中枢)、脑桥、中脑

小脑:调节身体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脊髓

主要功能:反射、传导

相关定义帮助记忆,但不要求掌握:

u

轴突或长的树突,和包裹在外面的髓鞘一起——神经纤维

u

神经纤维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神经末稍。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分

u

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形成的膜——神经。(把神经纤维比作电线,在好几根的电线外面再包裹着一层塑料皮,这样构成的电线束就好比是神经。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就是总的塑料皮)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排尿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吸吮反射,望梅止渴

条件反射:后天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形成的。如谈虎色变,小狗做算术,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

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激素的定义——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知道就好不要求死背)

腺体类别

有无分泌导管

分泌物输送方式

实例

内分泌腺

经血液循环输送

性腺、垂体等

外分泌腺

经分泌导管排出

汗腺、肝脏唾液腺等

主要的内分泌腺以及它们分泌的激素的作用

P48

重点背粗体标出的腺体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作用

激素分泌不当引起的病症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调节人体骨的生长。

侏儒症(幼年不足)

巨人症(幼年过多)

肢端肥大症(成年过多)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和骨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得兴奋性

呆小症(幼年不足)

甲亢(成年过多)

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成年过少)

胰岛素

胰岛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于肝和肌肉;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储存于脂肪组织),使血糖浓度下降

糖尿病(血糖高)

胰高血糖素

作用与胰岛素相反,使血糖浓度升高。

低血糖(血糖低)

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

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内脏和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

调节糖代谢和水、盐的平衡

各种促激素和生长素

垂体

促进各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

1.4

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1.知道性状的概念,知道人体一些相对性状的实例,感受观察和比较的基本方法。

2.知道遗传的概念,体验遗传现象对生物的意义。

3.知道女性和男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知道人体性别的决定,感受基本的分析方法。

4.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知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知道变异的概念,知道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体验变异现象对生物的意义。

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中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双、单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能、不能卷舌

遗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染色体——化学组成:DNA、蛋白质;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

人体细胞内有23对(46条)染色体

女性

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

即(22AA+GG)

男性

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

即(22AA+GY)

生殖细胞内有23条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女性:卵子=

22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

(22A+G)

男性:精子=

22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

(22A+G)或(22A+Y)

男女性别的决定

P59

男性

女性

亲代

22AA+GY

22AA+GG

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

22A+G

22A+Y

22A+G

受精卵

22AA+GG

22AA+GY

有丝分裂

22AA+GG

22AA+GY

子代

女性

50%

男性

50%

:1

基因是控制、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亲代基因  →遗传→  子代基因  →表现→  性状

为什么同一性状会有不同的表现呢?基因在体细胞中两两成对存在,位于同一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性状

耳垂分离

耳垂紧贴

基因

EE、Ee

ee

变异的定义——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性状上的差异。

遗传的变异:生殖细胞基因发生变化,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如:色盲、血友病、白化病

不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如:晒黑的肤色

主题二

健康

2.1

健康与保健

1.根据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有关案例体验健康的新概念,知道健康概念的发展,并关注自我健康意识和行为。

2.理解营养、运动、生活规律等方面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感悟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3.理解青春期应注意的健康问题,并懂得落实到自己的行为。

4.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健康计划,并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5.学会做“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健康的概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青春期

以第二性征的发育为标志

形态发育:身高体重

功能发育:肌肉功能、心肺功能

性发育:性器官的形态、功能发育

心理特征:情绪不稳定、好兴奋、易激动

生命自我管理——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计划和管理

重要观念——我是健康生活的主人

2.2

常见病及其预防

1.知道常见病的危害及其预防,结合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实例感受常见病与人的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关系,关注其危害及预防措施。

2.理解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结合乙型肝炎、艾滋病和结核病等实例,认识常见传染病的特点、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感悟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3.知道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知道自身预防接种疫苗的情况,体验预防接种对于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性及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

传染病

定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

病毒(无细胞结构,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轮状病毒、艾滋病病毒、T4噬菌体病毒)、病原体

细菌(无细胞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伤寒细菌、喉痛细菌)、真菌(有细胞核,如引起体癣的真菌)、寄生虫(蛔虫、虱子、猪肉绦虫)等

乙型肝炎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结核病

病原体

乙肝病毒

HIV病毒

结核杆菌

传染源

肝炎病人

艾滋病人的血液、肺结核病人的痰液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呼吸道传播

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

洁身自爱、拒绝毒品、接种卡介苗,定期体格检查

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源管理:对传染源病人的管理、对接触传染者的管理、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水环境监测、食物监测、消毒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测预报、健康教育

人体的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以及炎症介质组成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出生后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B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与生活方式有关。所以,我们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3

医药常识与医疗技术

1.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用药知识,学会安全使用常用药物,感悟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2.经历配置家庭药箱的基本过程,学会配置适合自己家庭成员需要的家庭药箱。

3.知道一些常见的意外伤害,初步学会止血和简易包扎、心肺复苏、中毒急救等救护措施,体验急救技术的重要。

4.知道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体验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有关祖国医学的历史人物,知道一些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及其主要的治疗作用,感受中医中药对世界医药事业的贡献。

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

学会看药品说明书P96

家庭医药箱内的物品:医用器具(体温表、血压计、纱布、绷带、酒精棉球、镊子、小剪刀等;外用药、内服药。(定期清理清理药箱:3-6个月清理一次,处理过期药物。)

药物的贮藏:根据不同药物对光、热、水分、空气等要求贮藏。内服药、外用药要分开存放,以免误拿误用。棕色玻璃品存放药物,拧紧盖,置于蔽光、干燥的阴凉处。

受温度影响的药物,存放在冰箱冷藏室里。酒精、碘酒等制剂,密闭保存。药物的备量:不宜过多,三五日剂量

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秦汉

黄帝内经

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和生理,介绍了疾病有关的知识。

汉代

神农本草经

记载了365种药物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药方

创立了脏病、腑病分类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收录了所有诸家本草所记载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基本的急救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外伤止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比例:1:15

煤气中毒后的急救方法:先开窗通风再急救或送医

主题三

生物的主要类群

3.1

植物

1.学会“制作并观察叶片的装片”实验,学会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认识不同植物叶的结构功能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初步学会观察不同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

3.以一些食用植物或校园植物等为例,理解植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感悟植物在自然界的重要地位。

植物的基本类群

主要类群

结构特征

生殖方式

例子

藻类植物

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没有根茎叶分化

孢子繁殖

衣藻、水绵

苔藓植物

无真正的茎、叶,无维管组织,水生向陆生过渡

孢子繁殖

地钱、葫芦藓

蕨类植物

有根茎叶,出现维管组织

孢子繁殖

卷柏、蕨

种子

植物

裸子植物

结构复杂而完善,分布最广泛。大多数是绿色开花植物

种子繁殖

罗汉松、银杉

被子植物

月季、小麦

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中根、茎、叶为营养器官(以营养为主要功能)花、果实、种子为繁殖器官(以繁殖为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主要在叶内)吸收日光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通过生活的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是植物蒸腾的主要器官。

叶的结构

读图P9

表皮:包在叶的最外层,上、下表皮,保护作用。表皮细胞之间有气孔:可打开合关闭,由2个保卫细胞构成,每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气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叶肉

栅栏组织:靠近叶上表皮,由排列整齐、圆柱形的细胞组成,呈栅栏状,故称。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由排列疏松、形状不规则细胞构成,形似海绵状,故称。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少。

叶脉:叶内的维管束,贯穿叶肉组织。担负着向叶片疏导水分、养分、支持叶片的作用。

实验与实践:制作并观察叶片的装片

P9

花的结构

P11读图

3.2

动物

1.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蝗虫等)”的实验,感受其结构功能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实验,感受其结构功能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3.以一些常见动物、经济动物和有害动物等为例,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体验动物在自然界的重要地位。

4.学会“探究水蚤对光照强度的反应”的实验,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类别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幼体

成体

代表动物

鲫鱼、黄鱼、带鱼

蝌蚪

青蛙,大鲵

鳄鱼、蛇、壁虎

鸽子、鸵鸟、黄鹂、鹰

鲸、猩猩、鸭嘴兽、袋鼠、虎

生活环境

终生营水生生活

水生

陆生或水生

陆地

飞翔

广泛

皮肤

被鳞片,分泌粘液保护身体

光滑

皮肤裸露,富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干燥,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骨板

被有羽毛

体表被毛

呼吸器官

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肺呼吸,气囊辅助肺进行

双重呼吸

P28

运动

附肢(前肢、后肢)

四肢

前肢成翼

四肢

体温

不恒定

不恒定

不恒定

恒定

恒定

生殖发育

多数为卵生,如:鲨鱼、鲫鱼;少数为卵胎生如:柳条鱼

卵生

卵生或卵胎生,(产羊膜卵)P27

卵生,产羊膜卵

胎生

与人类关系

人类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供观赏;供科学研究;重要的工业原料

青蛙、蟾蜍能消灭害虫

制中药

许多爬行动物或其产物可作为药用

益:捕食害虫和鼠类

羽毛制成羽绒衣物、用

具及装饰物;家禽的肉和蛋可供食用;观赏或作宠物饲养

益:家畜既帮人干活、其肉又可食用;有些会产生中药;毛皮珍贵;供人们观赏或进行科学研究

害:啄食稻谷或植物的果实;疾病传播的媒介

害:鼠类

类别

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

代表动物

草履虫、眼虫、变形虫、疟原虫

水螅、水母

涡虫、绦虫、血吸虫

蛔虫、蛲虫、丝虫、钩虫等

蚯蚓、水蛭、沙蚕

鹦鹉螺、蜗牛、河蚌乌贼

蜘蛛、蝗虫、蝴蝶、蜜蜂

海星、海胆等

营养方式、生活环境

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营水生活

营水生、营陆地、营寄生生活

多数营寄生生活

(数量最多种类最多)

生活在海水中

特点

单细胞

辐射对称

有消化腔

有口无肛门

左右/两侧对称

有口无肛门

左右/两侧对称

有口有肛门

身体分节

有口有肛门

有口有肛门

有分节的附肢

有外骨骼

[昆虫:身体分头

腹三部分

3对足

2对翅]

幼:左右/两侧对称

成:辐射对称

有内骨骼

3.3

微生物

1.初步学会培养、观察青霉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感受青霉和酵母菌等的基本形态结构。

2.知道我们身边的微生物的常见类群,经历探究实验,认识微生物无处不在,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感悟认识微生物对于推动人类进步的关系。

真菌       霉菌和酵母菌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病毒       噬菌体、肝炎病毒、艾滋病毒

结构类型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营养方式

真菌

腐生或寄生

细菌(单细胞)

没有成形

腐生或寄生

病毒

没有细胞结构

寄生

酵母菌

读图P47

霉菌

蘑菇

形态

无色、卵形的单细胞个体

菌丝组成,多细胞个体

像一把张开的伞

结构

细胞中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无叶绿体(叶绿素)

细胞中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叶绿素)

菌丝:气生菌丝:直立菌丝,顶端有孢子

营养菌丝:分解、吸取有机物

地上部分:菌盖

由菌丝组成菌柄

地下部分:伸展在土壤中的菌丝

营养方式

腐生(发酵)

腐生

腐生

生殖方式

成熟的:出芽生殖

发育到一定阶段: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

与人类的关系

食品业和酿造业应用

酿酒、提取药物、制作副食品

使人畜农作物患病、食品、纺织品霉变

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

食用,有些有毒。

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结构类型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其他结构

单细胞藻类植物

有叶绿素

原生动物

没有

有叶绿素

真菌

没有叶绿素

微生物的营养方式:

绝大多数为异养——腐生、寄生、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如:大豆根部的根瘤菌、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

3.4

生物的分类

1.知道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体验生物分类方法对人类更好地认识生物的重要意义。

2.理解检索表并学会使用,学会利用简易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经历生物分类的基本过程。

物种的命名

双名法

:瑞典生物学家林耐首创

用斜体拉丁文书写——属名

+

种名

+

名人姓氏

P61

物种的等级分类法

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科学家将生物划分为7个最基本的阶元,自高至低为

分类等级越低,包含生物间差异越小,即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反之亦然

分类的最低阶元是种(或分类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而不是一个生物。

同种的雌雄个体可以交配,产生的后代具有生殖能力。

主题四

生态系统

4.1

生物与环境

1.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知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生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自然界得以维持相对稳定性。

3.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并懂得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功能,感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5.知道地球上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关注上海地区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1.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  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阳光是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  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3.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数量、生长和发育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普遍性   鱼适应在水中生存、鸟适应在天    空中飞翔

2.特殊性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3.相对性   爱“打扮”的雷鸟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相互间形成一些特殊作用的关系。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运用

1.种群——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结合J型个体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

P78读图

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能指导人类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治有害生物,以及控制草原的放牧量、池塘的养殖量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矿物质等

生物成分: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按营养方式分:

生产者: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物,能利用太阳的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只能通过吃植物或其它动物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获得能量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把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

食物链以及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l

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

l

能量的来源——阳光

l

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l

能量流动的过程: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被固定和贮存在有机物中大部分被生物利用;同时也有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维持体温的形式散失。

l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的;逐级减少

2.物质循环

l

以碳循环为例。读图P87

l

在生物环境之间的碳循环多数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3.信息传递

l

物理信息——声音、色彩

l

化学信息——特殊化学物质和气味

l

行为信息——如蜜蜂的舞蹈信号通讯

地球上的主要的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淡水、海洋

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湿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誉为地球之肾,净化水质,蓄水防涝,防止环境趋于干旱。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多。誉为地球之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稳定全球生态环境。

4.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知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2.运用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会设计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模拟生态系统,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知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体验人类自身行为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4.知道外来种的危害性,感受外来种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5.知道生物检疫的必要性,体验严格实施生物检疫对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阶段性:从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到成熟

相对性:生物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功能也是相对稳定的动态性:生物群落的数量及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源于它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有自然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外来物种来到当地,因为它们缺乏天敌,适应能力强,会破坏食物链、食物网,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要加强生物检疫

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不能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4.3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保

1.知道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感受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

2.知道人类自身活动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体验人类自身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3.知道上海市的大气和水环境现状及其保护措施,感受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学会水质的简易测定方法,理解不同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

5.知道城市绿化的好处,体验上海城市绿化的发展变化。

6.知道居室污染的主要来源,理解居室污染的危害,感悟防治居室污染的重要性。

7.知道现代生物技术在城市环保中的应用,体验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知道创建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措施,体验自身行为与创建生态型城市的关系。

城市生态系统

1、组成:城市人类

+

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核心:人类(城市生态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3、特点:不完整性;依赖性;不稳定性

读图P114

城市绿化

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美化生活

判断城市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人均占有水平。

城市环境保护

近年来上海治理环境的举措及效果

P117

城市垃圾的处理

1)

分类——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其中,生活、商业垃圾有机物所占比例较大,可变废为宝

2)

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途径:分类处理、回收利用、余留物焚烧、炉渣综合利用、填埋

P118读图

思考与讨论:乱扔废电池危害:有害的金属离子会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这种污染是长期的垃圾分类收集的好处: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处理成本

3)

城市垃圾处理过程:P118

4)

上海垃圾处理主要目标:

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城市居室环境

居室环境污染——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分类

来源

污染物

危害

化学性污染

(最普遍、最严重)

涂料、油漆、木地板、家具、煤气热水器、空调、杀虫喷雾、吸烟、厨房油烟

甲醛、苯、二甲苯、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尼古丁、苯并芘

刺激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患癌症、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

物理性污染

电器设备

噪声、电磁波污染、天然花岗岩、大理石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

生物性污染

人体、动物、土壤、植物、蟑螂、螨虫、宠物

霉菌、细菌、病毒、寄生虫

引起呼吸系统、皮肤疾病

防治居室环境污染

1、国家防治措施——制定相关法律

2、家庭防治措施——装修完毕后,室内环境监测;入住后,加强通风换气;厨房内使用强制向外排风装置;避免室内吸烟;家用电器工作时,避免长期处于电磁波环境中;摆放绿化

篇6: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1、五带的划分:

第二章:地图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4、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5、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

6、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

7、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资源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5、世界三大人种: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由古印度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10、说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名称。

第六章:世界地区的发展差异

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

能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2、联合国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七章:世界的区域

(一)亚洲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

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亚洲地广人多,约有36.8亿的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

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等6个国家。

5、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

(二)欧洲西部

1、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所处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

3、欧洲西部主要为发达国家,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畜牲业发达。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

(三)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四)日本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

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最高峰为富士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日本位于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五)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为1707.54万平方

千米,领土跨越了亚洲和欧洲两部分。首都为莫斯科。

2、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个淡水湖。

4、俄罗斯地处中高纬,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天短而温暖。

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是冬季冷空气的源地,年平均气温低。

5、在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在图上明确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的位置。

俄罗斯的工业都临近资源丰富的地方布局,主要工业区有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

工业区等,能在图上找出来。

7、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业都很发达,但交通线在欧洲部分

和亚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六)美国

1、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由50个州组成,其中本土有48个州及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另外还有两个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的主体(本土)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州位于

北寒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

2、美国的主体部分(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3、美国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为落基山脉,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境内的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与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群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为最大的淡水湖。

5、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非常发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6、美国的农业具有专门化的特点,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产量很大,美国是

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利用地图记住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7、美国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三大工业区中,东北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以航天

工业为主,西部工业区以电子工业为主。

8、美国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需要大量进口。

(七)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上,东临太平洋,西面和南面临印度洋,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亚

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小,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3、澳大利亚地形分为三大部分,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为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有典型的大

自流盆地(澳大利亚大盆地),东部为大分水岭。

4、墨累河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从东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具有半环状分布的特点,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大。

6、由于澳大利亚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所以其生物独特性非常突出,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鸭嘴兽,考拉等。

7、澳大利亚羊的数量特别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8、澳大利亚农牧业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

9、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出口比重大,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0、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第八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1、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跨纬度为49个纬度;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

高原上,东西跨经约60个经度。

3、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陆上邻国有14个(熟悉);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4、中国位置优越,地域广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便于对外交往与合作;便于发展海

洋事业。

5、中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

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等,半岛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海峡有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

6、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7、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熟悉掌握)、5个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设立),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省会中心。

8、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

家有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

9、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0、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92%,其他55个民族共占了8%,为少数民族。

11、中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第九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1、中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能在图上找出)

3、我国主要的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我国主要的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横断山脉。

4、我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峰峦众多、地面崎岖。

5、我国的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黑土广布,多沼泽和冻土。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由黄河、海河、淮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物产丰富,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美誉。

6、我国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内部较平坦,沙漠广布,最大的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内部平坦,有沙漠分布,西部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为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但物产丰富。

7、我国的主要丘陵有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8、我国冬季(1月份)的气温:南北温差很大。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我国夏季(7月份)的气温: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较低温。

9、我国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的年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知道季风活动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关系。

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10、我国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11、知道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在东南沿海一带影响比较明显,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

寒潮:我国北方一带影响比较明显,带来急剧的降温。主要出现在冬季。

13、能在地图上说出中国的主要河流。

14、长江:

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主要的支流有嘉陵江、汉江、赣江等。(能在图上找出来)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为湖北的宜昌和江西的湖口,上游---落差大,峡谷多,水流急,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有利于航运。

15、黄河: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干流流经9个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主要的支流有:洮河、湟水、汾河、渭河。(能在图上找出来)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为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旧孟津,上游---多峡谷急流,水能资源丰富,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多泥沙,下游---流域面积狭窄,形成“地上河”。

16、能在长江流域图上找出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

能在黄河流域图上找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17、长江年平均径流量为1万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上游水量大,流经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中下游地带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变缓,航运价值较高。

18、黄河的综合治理:

黄河的主要危害在于泥沙,中游黄土疏松使下游“地上河”,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治黄的根本

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黄河的措施与手段有:在上游进行水能开发,在中游黄土

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下游进行加固堤坝,疏通水道。

19、青海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湖,是一个咸水湖,分布在青海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分布在江西省。洞庭湖分布在湖南省,太湖分布在江苏省。

20、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等等。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和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少一

些)两大类,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要注意节约使用。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2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了110名之后。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24、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夏季多、冬春少;空间上,南多北少,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

为严重。我国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25、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途径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工程。

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途径是修建水库。

第十章:经济与文化

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耕地类型,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耕作制度,北方是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南方是一年二熟到三熟;主要粮食作物,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2、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我国目前初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4、现代交通运输五种形式及其特点

铁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大,运价低。

公路:最灵活的运输方式,可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运输。

水运: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

航运:适合贵重或急需的且数量不大的货物运输,运速快、运价高、运量小。

管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

5、记住主要南北向铁路干线(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宝成—成昆线)、主要东西向铁路干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南昆线)、重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等。

6、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港口:大连、天津、济南、上海、福州、广州、海口等。

7、举例说明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及分析自然环境对特色形成的影响。

8、主要景点的分布省区:

黄山—安徽,长江三峡—重庆、湖北,秦始皇兵马俑—陕西,日月潭—台湾,布达拉宫—西藏。

第十一章:地理差异

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

(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2、北方地形以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高原(黄土高原)为主,南方地形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盆地(四川盆地)、高原(云贵高原)和丘陵(东南丘陵)交错分布。

3、气候: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4、河流:北方河流流量小,汛期短,冬季有结冰现象;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冬季不结冰。

5、植被: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6、农业:北方多旱地,南方多水田;北方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北方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

7、交通: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南方以水运为主。

8、建筑: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墙体较高。

(二)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以高原(内蒙古高原)和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为主。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区域特征:干旱;其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我国最大的沙漠。

4、河湖: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流湖,最长的内流河为塔里木河。

5、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三)高寒的青藏地区:

1、地形以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山地为主。

2、气候为高原高山气候为主。

3、区域特征:高寒。

4、河湖: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最大的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湖)。

5、植被:高原高寒草地。

(四)以牧业为主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牧业:内蒙古是温带草原牧场: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

新疆是山地牧场:新疆细毛羊;

青海和西藏是高寒牧场:牛、藏绵羊。

2、灌溉农业:西北地区分布在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天山山麓的绿洲。

青藏地区分布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的河谷农业。

第十二章:中国的区域

(一)首都北京

1、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面向渤海,大致位于400N、1160E,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3、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地址的变迁与水源有重要关系。

4、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北京城市空间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道路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二)珠江三角洲

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为中国的“南大门”。

2、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其中心为广州市,经济较发达的还有深圳、珠海(中国的五

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中的二个)。

3、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多侨乡)和政策因素(改革开放)等。

4、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和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

2、地形:三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夹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绿洲农业:夏季高温,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甜菜和瓜果等。

5、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油气资源潜力大,西气东输路线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穿越了

9个省区,能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四)香港和澳门

1、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香港位于珠江口以东,澳门位于珠江口以西,北与广东省相邻。

2、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的200多个岛屿组成,人口密度约6000人/平方千米。

3、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人口密度约17244人/平方千米。

4、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12月20日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5、中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6、香港第三产业发达,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7、澳门第三产业发达,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8、香港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香港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五)宝岛台湾

1、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位于我国大陆的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

台海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台湾由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兼跨热带和

亚热带。

3、台湾的人口2200多万,97%是汉族,他们多是明、清以来广东、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台湾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4、台湾的地形以山脉和平原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最高峰为玉山。

5、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之海:1/2覆盖着森林,樟树和樟脑的产量全球第一;

海上米仓:盛产稻米;

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等;

东方甜岛:甘蔗;

上一篇:如何做一名农村干部下一篇:中班科学乌鸦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