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2024-06-17

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精选8篇)

篇1: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精选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复习试题

练习

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农业生产B.人们生活C.交通D.旅游

2.下列天气预报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

3.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4.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华迪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

16℃、14℃、4℃。据此,完成5~6题。

5.华迪中学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A.14℃B.17℃C.25℃D.10℃

6.该日的平均气温是()

A.10℃B.14℃C.16℃D.8℃

7.如图,当甲地的气温为18℃时,乙地的气温大约是()

A.12℃B.15℃C.18℃D.21℃

8.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为()

A.从高纬 度向低纬度降低

B.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C.从亚洲中部向两极降低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9.下列地区,年降水量最大的是()

A.赤道地区B.青藏高原 C.亚洲北部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10.“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

A.日常生活 B.交通出行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11.下列叙述,表述气候的是()

A.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 B.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

C.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D.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

12.图中点A是_____,降水_____。()

A.背风坡,少B.迎风坡,多 C.背风坡,多D.迎风坡,少

13.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4.我国东南部的气候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16、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月、7月 B.7月、1月 C.6月、12月 D.8月、2月

17、有关气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B、一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C、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D、沿海湿润地区年温差大

18、下列地区中,降水较多的是( )

A、赤道地区 B、南极地区 C、大陆内部 D、山地背风坡

19、全世界降水空间分布是:( )

A、由两极向赤道减少 B、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多于西岸 D、内陆降水多于沿海

20、 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

A.气压和风力 B.气温和降水 C.温度和降水 D.气温和温差

21、镇江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湿润。下列与这一气候特征相一致的气温、降水坐标图是( )

2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 B.阴雨天气 C.阴转晴天气 D.晴转阴天气

23.有关下列天气符号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冰雹,②阴,③雷雨,④阵雨 B.①冰雹,②阴,③多云,④雷雨

C.①阴,②冰雹,③阵雨,④雷雨 D.①冰雹,②雷雨,③阵雨,④阴

24.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12点 B.14点 C.13点 D.11点

25.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洋影响增大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D.各地降水量减少

26.一年中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A.七月 B.一月 C.八月 D.二月

27.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

C.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D.温带地区降水多

28.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

A.赤道和中纬地区 B.赤道和两极地区

C.两极和大陆内部地区 D.中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地区

29.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各月平均降水量 C.各年最高降水量 D.某一年的降水量

读右图分析完成30~32题

30.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31.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

A.全年高温多南 B.全年低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2.此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印度半岛 C.亚马孙河流域 D.澳大利亚中部

33.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气候寒冷。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洋流分布

34.世界气温分布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人类活动

35.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

(2)亚洲中部的_______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_______。

(3)南半球的20℃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纬线)接近。

(4)由以上分析,你认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

36.读“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1)A地____月份降水最多,约为______毫米,______月份降水最少,约为_____毫米。

(2)B地7月份降水约为_____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_____月。

(3)通过观察A、B两图,你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的不同吗?

37.读四幅“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中,全年降水稀少的是_____,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是_____。

(2)乙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

(3)四种气候类型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

(4)终年高温,一年之中有明显旱雨两季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图。

(5)北京的气候与_______相似。

38、读《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斜线部分的类型是 。请描述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的分布规律: 。这种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是( )

A、非洲 B、亚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2)图中有大片沙漠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分布在热带 附近的大陆 地区。

(3)请写出图中温带地区A、B、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布是:A. B.

篇2: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教学内容: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2、了解特殊天气对我国的影响。

3、了解旱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模拟视频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认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感受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提出自主学习目标。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让各小组自学教材知识后,提出讨论问题。

1、问:什么是季风?什么是季风气候?回顾我国的海陆位置?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请同学们联想七年级学习过有关季风的知识,根据课本35页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讨论分析交流。

3、归纳反馈:①一年内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叫季风。②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③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④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季风类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北方大部分地区)

夏季风、偏南、暖湿(东部、南部地区)

4、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投影〕中国地形图。

〔学生代表讲解〕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5、读图2-22回答: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

6、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7、问: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

生:主要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季风活动有关系。

8、雨带移动与雨季

〔学生讲解〕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9、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

学生拓展思维活动:

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讨论归纳:我国的降水主要是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带来的。

空间上看:内陆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所以降水少,而沿海降水就多。

从时间上看:夏季前后夏季风比较强盛,对我国的影响大,带来的降水多;而冬季前后夏季风弱,带来的降水就少。

10、学生阅读36~37页的“阅读”部分,并完成37页中的填表及思考题。

11、阅读37页中间部分并思考:除了季风气候显著外,我国的气候还有什么特征?

(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1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7页,“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回答下列问题:

①1月份,我国的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与法国的巴黎低多少摄氏度?(低22.7°c)

②7月份,齐齐哈尔的气温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 高3°c )

③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最高月份的平均气温与最低月份平均气温之差),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齐齐哈尔比巴黎高26.3°c。)

④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上面的内容,你能否总结一下我国季风气候有何特点?

讨论归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我国季风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讨论后回答: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季。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四、课堂巩固与练习:

学生完成38页活动题1、2题。(巡视指导)

篇3: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一、认真学习教材, 把握复习定位

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复习《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整理的:先找出要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点, 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再找些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 加以巩固和理解;最后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

二、梳理知识网络, 突出重点难点

(一) 天气和气候

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是易变的 (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是稳定的 (特点: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常用天气符号的图标都很形象, 很容易记, 多看电视天气预报、多看地图册) 。

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

3. 读懂简单的天气图。

天气图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读简单的“天气图”, 应记住常用的符号, 并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应知:地名 (城市名) 、天气符号和气温等组成。

(1) 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2) 个别城市有两种天气符号的从左到右读做“××转××”。

(3) 气温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当日最低和最高温度。

(4) 左上侧方框的地名和天气状况是播报某城市时为了醒目放大配制的。

(二) 气温和降水

1.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

(2) 同纬度地带, 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 海洋气温高。

(3) 在山地,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约下降0.6℃) 。

2. 气温的变化。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温的日变化: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 (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2) 气温的年变化: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 北半球气温, 大陆上7月最高, 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 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3. 会使用气温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图, 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1) 在右图坐标网络格中, 绘出某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 该市的雨季主要表现在4月至9月, 产生的原因:该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4-9月受来至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丰沛。

(三)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 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降水少。

(3) 在温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

(4) 在山地,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5)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6)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 (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

2.

会使用降水资料,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 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2)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从而产生灾害。

三、讲究学习方法, 注重效果效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一切地理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如果我们在复习中找出制约或影响地理要素之间的主导因素, 就能抓住这根主线, 牵着知识的鼻子走, 把与之相关的地理事物串联起来, 这样复习者就好比战场上的将军, 即使有千军万马也能科学驾驭。用因素分析法复习地理有助于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 使之系统化, 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知识的整体概念。在地理备考复习中, 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方法入手、从能力着眼、注重效率, 科学运用复习方法。

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重点和难点, 用“因素分析法”来复习它就能化难为易, 深入浅出。复习步骤如下:

1.找出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分析这几种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要素 (气温、降水、风) 的。

(1) 纬度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在五个温度带和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

(2) 海陆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气候是否具有海洋性、大陆性、季风性。

(3) 地形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是否有高山气候、地形雨、地形对水汽输送有否阻挡作用。

根据上述因素的分析, 总结概括研究地区的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按照这种复习方法, 学习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都能理解性地分析出来并能科学运用。下面以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及特点为例:

首先根据影响欧洲西部气候的基本因素来分析其对该地区气候要素的作用:

纬度 (35°N—66.5°N) :欧洲西部处于温带, 受西风带和副高控制;

海陆 (西临大西洋、东连欧亚大陆) :沿海具有海洋性、内地具有大陆性;

地形 (平原为主、阿尔卑斯山呈东西走向) :有利于水汽进入大陆内部;

这样就可以推导出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比较均匀, 气温年较差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 夏热;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四、挖掘学生的潜力,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拓展其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这些潜力, 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 内心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地理就像是一道跨不过的门槛。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空间概念, 其难度之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欣赏、重视, 就会更加积极, 自信心也在无形中得以增强。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图为中心线索, 学生认真复习教材, 相信更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点, 一定不能是零散的, 复习课应该以“考试说明”为根据, 以“教材”为准绳, 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 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跟考试说明, 梳理知识网络, 注重与图形结合, 精选习题。

篇4:高三地理气候专题复习探讨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篇5: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习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习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习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习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习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篇6: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查字典地理网提供了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3、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注意]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第 1 页第 1 页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

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

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7: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一、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一、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篇8:初中地理气候复习资料

一、时间上, 做到统筹安排

初二下学期时间紧、头绪多, 是最繁忙、最关键的时期。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讲, 一般分为课堂授课时间和复习时间。 学生课后复习地理学科时间很少, 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授课和复习时间的安排至关重要, 如何在短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系统地复习? 这是进入初二就普遍面临的问题。 实践证明, 如果复习时间太短, 太仓促, 不能进行系统的复习和一定的习题训练, 成绩肯定不理想;反之, 如果复习时间过长, 新授课的时间就要缩短, 会造成授课过于简单, 学生基础不扎实, 复习难度增大, 得不偿失, 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进入初二后, 首先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做好两个时间的合理安排。 同时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很重要, 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 主要以教材为主, 详细复习每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 主要以指南和考试说明为主, 重点落实各章节的纲要知识点, 并按章节进行训练, 最好运用指南的“达标训练”作为练习, 并编制适当的单元过关测试题。 第三轮以专题复习为主, 把相关的知识归纳起来, 以对比、比较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训练。 处理好复习过程三阶段的时间分配, 做到复习有计划、有思路, 切实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 依纲扣本, 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泉州市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 这就是当年的考试范围。 《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的内容都来源于《课程标准》和课本, 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 因此, 在会考复习中,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考试说明、 掌握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 学生应达到要求的水平, 同时也要把考试说明的每条要求落实到课本内容, 做到由点、线到面, 线面结合, 这样复习就有目的性, 有重点, 避免盲目复习、负担过重, 事倍功半。 《复习指南》是复习的良好参考资料, 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立足基本地理技能、注重能力、突出三维课程目标。 可充分利用指南的导向性进行命卷, 对指南的素材进行题目改造、改编, 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 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提高实战能力。从近几年的考题看, 综合题命制基本都参考、借鉴指南中的题目, 不仅知识点从指南提取, 而且大量采用指南的素材, 尤其是地图尽可能从中选取, 所以, 复习阶段建议用好 《复习指南》。 总之, 复习中必须注重将《考试说明》与课本相结合, 立足基础, 注重双基。 抓住《地理课程标准》这根准绳, 用好《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这两个材料。

三、方法上, 采取讲练结合, 做到精讲精练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课堂传授并非越多越好。 尤其在复习阶段的知识传授, 应采用点拨式、启发式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调动学生复习的能动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的重、难点讲清楚。 在钻研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 总结并讲透各章节知识结构、知识原理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辅以范例、练习, 通过训练, 使知识点得以牢固掌握。 练习必须适量, 而且应结合近年的考试题型、试题难度要求、《考试说明》等进行编制, 当然, 不是练习越多越好,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对练习必须进行精心选择, 对外来资料不能照搬照用, 而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 通过各种习题的训练, 让学生熟悉地理试题不同的弥补方法, 帮助填补学生知识、技能的缺漏, 解决审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 除精选习题进行练习外, 高效率的讲评同样重要。 通过练习, 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典型错误、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便于学生及时反思改正;通过范例讲评, 指导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教会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审题、规范答题。 当然讲练的形式是多样的, 只讲不练, 不选范例, 不指导, 学生就会缺乏实战经验, 只有巧练、多练、活练才能在考中游刃有余。

四、行动上, 抓落实, 抓实效

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被视为“副科”, 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 地理考试好像是地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地理教师往往一个顶几个人的工作量, 造成任务重、压力大、实效差的现象。 因此,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这包括思想上的重视、时间上的保证、内容上的落实、复习目标的落实。 思想的到位是关键, 首先必须领导、家长、师生思想真正重视, 达成共识。 学校管理层的重视, 加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助是复习的基础条件和保障。 时间上的保证也很重要。 学生平时花在地理学习的时间极少, 造成复习时间紧、压力大。 一般从四月份开始, 各校才开始着手抓复习, 体现在时间的调节上。 即利用晚自修、周六上午增加一节课复习地理;有的增加周课时, 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 内容的落实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地理会考命题依据。 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正确使用教材, 仔细剖析质检卷, 明确考试要求, 把握考试方向和内容。 总之, 地理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加上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支持、科学调度, 复习工作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有序高效。

上一篇:我尝到了的快乐作文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