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

2024-06-09

课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课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在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教学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学生感觉很枯燥,例如以前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20课《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由于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背景是遥远的古代,元二被贬到安西去当官,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从渭城到安西距离遥远,骑马都得走上半年,也不能通过打电话以解相思之苦。所以分别时诗人对元二依依不舍,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是孩子们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课堂效果很差。于是,我在上学期教学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课前我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

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

2.学生反复读诗,并让他们找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3.让学生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习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们感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惜别之情。”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感悟到的?”在汇报中学生借助预习中搜集到的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及条件。学生A说道“诗人与元二分别后距离遥远,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难见面,所以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学生B说道“关外条件艰苦,元二在那儿又没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作者对元二关外生活十分担忧,所以很舍不得。”学生c说道“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了王维当时身体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二了,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我说:“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你们的预习做得很好。是的,王维在元二离开的两年后去世了.可见他们的分别竟是永别呀!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孩子将诗人对朋友那种离别与牵挂感悟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预学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及感悟诗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古诗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授课前,一定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习作业,使其能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课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的情谊。接下来是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我给学生读诗的第一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将古今义进行对比。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接着,我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的情节,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诗的特点,进行儿童诗的现场创作。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的朋友多吗?在你的朋友或亲人要和你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在读大学时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话都说,可毕业后,她去深圳工作了,我回到了黄石。我们有六年没见面了,真想去深圳看看她呀,她是胖了还是瘦了呢,我们常常写信、打电话,还时常在梦里相见呢。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师作相应的准备:学过他的什么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和元二之间的情谊。)

4、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词卡片:

渭城:讲解词义。

(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3、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诗里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明白吗?(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古今义比较,阳关大道);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师板书。)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指名读背,师为他配乐。)

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请学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篇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创新设计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践

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学生时代, 尤其是小学生, 充满无限幻想, 养成爱诗、读诗的习惯, 定能陶冶他们的性情, 发展他们的思维。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说过:“爱诗懂诗, 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 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确实如此, 学习诗歌有利于开启学生的语言之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与丰富感情体验。小学诗歌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高度凝练且意蕴深厚的语言, 进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始终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成功地完成一篇诗歌教学就是一次艺术的创造。笔者下面以《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实践为例, 与同仁交流探讨, 以期在诗歌教学漫长而幽静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一、课文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作者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 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 后人将其谱曲传唱, 名为“阳关三叠”, 又称《渭城曲》。诗的前两句写景, 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 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 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 临行劝酒, 酒中饱蘸深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与无尽体贴之意。此诗写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离别之事, 虽无特殊背景, 却有深挚之情, 被经久传唱。

二、教学预设

(一) 学习目标

1. 读准字音, 会写“舍”“君”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背诵诗文。

3. 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 学习重点

目标1、2、3。

(三) 学习难点

目标3、4。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导、读、释、悟”四步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预设过程

1. 导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 拨动人们的心弦。同学们,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近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及作者)

(1) 生:自由读题, 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 师:介绍“安西”及元二。

2. 读

(1)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2) 教师点名读, 正音, 通句。

课件出示:“舍”“君”。师点名读生字, 再指导写“舍”, 引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3) 把生字放在诗文中, 师生齐读, 读出节奏。

3. 释

(1) 学生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 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

(2) 集体交流: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 “雨”: (教师引导)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读有关诗句。 (板书:朝雨)

(2) “柳”: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了什么景物?怎样的柳?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吗?读有关诗句。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 (板书:新柳)

(3) “劝酒”: (教师引导) 除了这朝雨、新柳图, 你的眼前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诗的

三、四句。 (板书:劝酒)

4.悟

(1) 悟“西出阳关无故人”

了解元二此行西出阳关再到安西路途的遥远, 读诗句感悟诗中真情。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体会路途的艰辛。

(教师点拨) 元二孤身一人, 在这样的路途上行走半年多, 他可能会感到…… (孤独、危险、艰难……)

(2) 悟“劝酒词”

再读诗句, 感悟王维和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5.升华:三读全诗

一读:望着元二的马车渐行渐远, 王维的内心盛满不舍。 (带着这份不舍之情齐读全诗)

二读:世事难料, 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 没想到此次离别竟成了诀别。 (读全诗)

三读:别离容易相见难, 一段真挚的友情, 成就了一首万古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 (全体起立, 背诵全诗)

6.课外拓展

重团聚, 怨别离,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 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表现“别离”的诗歌, 读一读,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 体味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三、教后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也是如此。诗歌教学, 要达到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 诵读是根本路径。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反复诵读是心理感应的过程, 是感性上升至理性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亲近文本, 才能建构起学生自我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进而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实现思维的碰撞。于是, 在课上简单导入后, 我便留出充足时间安排学生自读、个读、齐读, 意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形成对诗歌的初步整体感知。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诗歌语言凝练, 概括性强, 跳跃性大, 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当然,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 它是以文本为依托的。让学生将文本抽象的文字想象成生动的画面与场景, 进而置身其中品味其情, 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难点所在。因为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 学生往往会心生困惑, 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于是,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学生一起释景悟情的教学上, 让学生结合诗句加以想象, 再现诗人与元二离别时的画面和不舍之情。当然, 学生在想象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比如, 在再现“新柳”的景象时, 我引导学生对比想象:“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又如,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辅助学生体会元二路途的艰辛。于学生疑惑处精当点拨, 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的关键。

“以读促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 往往仅满足于对诗歌内容的粗浅理解, 欠缺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而做到这一步, 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作者之情, 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与学生共同探究文本后, 我组织学生再次“三读”诗歌, 步步升华,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课堂, 无尽的离别之意回旋在每个学生的心底。

课堂教学总会留下遗憾。本堂课也不例外, 如没有做到写景与抒情更为紧密的结合, 没有做到更科学安排朗读的时机与次数……诸多遗憾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鞭策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越走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出版社, 2004.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谁愿意把你们找的诗诵读给大家?

师:你们动手查资料的方法老师非常欣赏,老师也带来了几首送别诗,请看大屏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师:看完了这几首诗,你的心情怎样?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离别总是让人忧伤。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惆怅之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齐读课题,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解诗题,知作者。

师:你怎样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送别?

二、初读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圈圈画画,找出不懂的字词,可以采用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字正是本课生字,下堂课老师指导书写。

2.师范读。

师:诗中王维又以什么送走友人。读完这首古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3.介绍时代背景,元二,王维及历史地位。

师:出使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作者与朋友为什么依依不舍?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个人的友谊说起。

A:作者王维所处的朝代是唐朝天宝年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元二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因国家的衰败,即将出师到安西的元二更是前途未卜。

B: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元二出使安西。好朋友独自西行,又怎能让人高兴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体会情感,领悟诗意。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我们来分一下工,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可以吗?

师:交换读法,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诗读完了,你觉得作者和元二的感情怎样?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词语积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留恋不舍,依依惜别。

1.学习3—4句。

师:是啊,离别苦,离别难,读完这首诗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作者和元二难舍难分?

师:“劝”“君”“更”画出重点标志,它们是什么意思?现在同学们再次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哪位合作伙伴愿意把你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谈一谈?

师:重温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师:“更”是“再”的意思,这里的“一”当“十”讲,已经喝了许多杯甘甜的美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干了一杯又一杯?

师:朋友即将远去,独自去那遥远的安西,此时王维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师:是啊,朋友一人西行,今后将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又怎能不让人担心。繁华的长安只能入梦,千里之外的朋友为你牵挂,今天我们干了这杯酒吧。

师:离别依依,王维只是想让元二多喝几杯酒吗?这酒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是啊,多少依稀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托,都化作这杯浓浓的酒。这不仅是分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心连心的酒,更是一种浓浓的情。

2.学习1—2句。

离别在即,长安的一草一木是那么令人留恋,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请问是什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师:诗里的第一句“浥”字我们不常用,谁知道它怎样解释?“浥”是滋润渭城的晨雨。它落在街道上---把尘埃激起。能不能这么说:渭城的朝雨啊,轻轻飘洒;渭城的朝雨啊,把尘埃激起。

师:多美的景色啊,谁愿意把诗歌中的第一句再读一遍。

师:雨如烟,尘如雾。那么雨中的客舍,雨中的垂柳就更美了,谁来读诗中的第2句。

师:谁愿意把诗中1—2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这两句写的是送行的地点——渭城,再写送别的时间——清晨,又寫了送别的环境气氛——雨中。此时的渭城,天公作美有意拂净一路风尘,古人有折枝相送的风俗。青青柳色正是离别的象征,又映衬离别的地点客舍,这些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送别图。可是如此的美景再也看不见了,怎能叫人不伤心?让我们把1-2句连起来再读一读。

师:连读3-4句(音乐响起)真美啊,如此优美的诗句,却让我们感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就是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王维依旧独自坐在旅馆中看着如烟的雨丝,看着如洗的柳条,一位朋友远去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你可知道我为你牵挂,我为你祝福,我为你祈祷。在孤烟驼铃中我再送你一程。心潮彭拜的他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阳关三叠》,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人间最美的真情。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几年后过世了,此次的告别就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在乐曲声中再次吟诵这千古名篇吧。

板书设计:(略)

篇5:课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古琴:阳关三叠)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三、感悟古诗,了解环境:

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

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

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出示古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解析“柳”与“留”谐音,感受其中隐含的挽留之意。(指导朗读:把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1、过渡:作者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读后两句)

2、引读:

作者做了什么事?(劝酒)劝了一杯吗?(很多杯)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更)

3、点拨:

“君”字的理解: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用在这里表现对友人的尊敬。

王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酒呢?(其一,从“酒”和“久”的谐音入手,体会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处的再长久一些;其二从“故人”入手,来理解怎样的朋友,体会知心、挚友、情深意重。)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充说话练习。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简介过渡:或许此次一别,还有可能相会;或许此次一别,将成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齐读)

3、引入《阳关三叠》,欣赏,再读,背诵。

篇6:《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篇7:《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沙溪镇龙瑞小学 杜燕珊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

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因为学习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读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了。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3、在优美的古曲《阳关三叠》中,我让学生描红古诗。新课标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落实在读写说的基础上,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有时是描红字帖,有时是抄写词语,有时是抄写优美的句子。在描红时,我只是在巡查,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并表扬了张译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写完后在小组里进行评价交流,看其他同学写得怎么样,进行相互学习。在他们充分评价后,我再收集个别学生的字帖在投影上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集体评价。展示出来的字,哪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好在哪里?哪些字的笔画或者结构再需要修正一下,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我相信对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篇8:《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评析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背诵积累诗歌。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过程]

1. 听古代歌曲一首。

(1) 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 看看你们能听懂多少。

(2) 播放歌曲 (古语演唱的《渭城曲》) , 随机采访:你听懂了什么?

2. 读准字音, 读好句尾字调。

(1) 老师把唱词带来了 (随即出示本首诗)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 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7个字, 请你用普通话好好儿读读。

(3) 指名读题。结合注释, 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4) 指名读诗歌, 注意多音字“舍”的正确读音。

(5) 同学们, 诗歌的朗诵, 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 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 (课件显示: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

3. 了解地名,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 这首诗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好几个, 请你快速圈出来。

(2) 咱们按顺序一起说:安西渭城客舍阳关

(3) 同学们, 渭城在这儿 (在黑板上贴示) , 那么阳关和安西在哪儿?请同学上来贴, 思考你们从哪儿知道是这样的地理位置。 (板书:安西阳关渭城)

(4) 你们能利用上面的词语, 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 教学一、二两句, 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 好好读读一、二两句, 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这幅图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清新、美丽的……)

(3) 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 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 作者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它们向我们传达了些什么? (板书:雨柳)

(4) 是啊, 雨带给人惆怅, 而“柳”呢, 在古人眼里那更有含义了。

课件出示: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 折下柳枝送给行人, 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 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 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

(5) 一“雨”一“柳”, 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 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 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

5. 教学三、四两句, 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

这份离别情怀真像细雨搅扰你的心地, 真像柳条拂拭你的心扉, 而这份情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 请你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2) 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 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

A. (课件显示唐朝地图) , 从渭城到安西相隔多少距离 (3000多公里) , 古人远行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马车) , 紧赶慢赶也得三四个月, 一路的风尘, 一路的坎坷, 到了安西。

B.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C.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 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 (西域无情的风沙、荒漠)

D.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 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课件显示一、二两句) (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面对此情此景, 遥想前途莫测, 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强烈, 怎能不深挚呢?

(3) 请你试着口头完成下面的填空。

元二啊, 你西出阳关到安西, 这一去, 没有______, 没有________;只有_________, 只有________。

(4) 同学们,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哇? (板书:酒)

(5) 送别诗中千古名句有很多。课件显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读他们的诗句, 再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话, 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这两句诗更道出了常人的情感, 所以被后人推为送别诗之首。)

6. 配乐《阳关三叠》, 吟诵古诗。

7. 抄默千古名句。

8. 填词吟唱。

王维的这首诗被谱成了曲子, 千古流传, 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一段。

[评析]

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 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因此, 既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直面语言领悟其中的意义、意境;又要依托文本体会语言在表达意义、意境上的精妙。所以, 无论是“披文得意”还是“缘意学文”, 都不能“得意忘言”。如何做到“意在言中”, 得意而不忘言?杨中原老师所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亲近语言, 整体感知

亲近语言的基本做法就是引导学生“读”。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读得有感情、有滋味。教学时,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解, 了解诗题意思和正确读法;再通过读好句尾词的方法, 指导学生将诗歌读得字正腔圆。上述做法, 从诗歌语言着手, 以读为策略, 读中渗透学法指导, 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亲近语言, 还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尽管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了解诗意, 但是不了解诗意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意境的体会都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 诗歌教学不能回避诗意理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呢?教学中, 教师采用说说诗歌介绍了哪些地方, 在黑板上摆摆地名的方式, 让学生借助地名来说诗歌大意。这一做法结合语境, 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持, 符合其认知特点, 降低了理解难度。

2.推敲语言, 精读深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说明诗歌中确有精妙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味研究。诗歌教学不在于求全, 而在于精当。如何引导学生精思深悟?杨老师采取了以下策略:

(1) 围绕重点词体悟诗歌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不少诗歌“意象”, 如“雨、柳、酒”等, 藉此来表达离别的惆怅。教学时, 教师先从字意理解的角度提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学生阅读诗歌后通过“浥轻尘”明白这是一场“绵绵细雨”, 而后想象到清风细雨, 杨柳依依的美景;接着教师又引出“柳”的隐喻, 预示折柳送别, 情深意切, 使学生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中渐增离愁别绪的情怀;在感受了安西的贫瘠荒芜后, 教师又提一问:“他们喝的究竟是一杯怎样的酒?”由此触动学生的情感, 引发多元感悟, 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入。

(2) 运用比较法洞悉诗歌情感。比较是让人变聪明的方法, 语文教学也不妨使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所萦绕的惆怅情怀。杨老师为学生提供了高适“莫愁前途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和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诗句, 通过反复比较, 来品读洞悉诗歌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情感, 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做法。

3.丰富语言, 拓展资源

古诗多为诗人感怀之作, 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人文环境差异, 现代人读来难免会造成情感和认知的断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弥合。杨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 整合了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源, 使学生在达成认知目标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落实了审美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要求。以“安西”的教学为例, 教师先出示一幅地图, 让学生找找安西在哪里;而后提供具体数字, 使学生模糊的认识逐步变得清晰;最后让学生想象安西会是怎样的地方, 并通过呈现图片,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塞外大漠自然环境的恶劣, 进而加深了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理解。这一教学过程中, 地图、数字、图片等课程资源的引入, 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让凝练的文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积累语言, 潜移默化。

篇9:《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篇1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是语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送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浓浓深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 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 法 小组合作,自读感悟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如果你和好朋友即将分别,你心里会怎么想?

生:我非常伤心 生:我会很伤感

师: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人生自古又重离别。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离别情意也就成了诗

人吟诵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请同学们随老师书写课题。

指导书写:“送”的最后一笔是平捺,写时一波三折,使的最后一笔是斜捺注意区别两个捺的倾斜度

齐读课题

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再思考一下,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师:“使”,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去哪儿呢? 生:安西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谁送元二?(王维)王维可是位大诗人,你了解他吗? 师出示: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世人称李白为“诗仙”称王维为“诗佛”。后人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总结学法,自学古诗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去感受王维诗歌的魅力。

六年的学习生活中,相信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学习古诗的方法,回忆一下,都有什么?

生说,师引导

过渡:善于总结的孩子一定是会学习的孩子,相信大家自己就能学好这首古诗,来,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生自学

三、汇报交流,品读古诗

1、读古诗

师:看到大家刚才认真学习的劲头,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是丰厚的。谁先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把字音读准了,尤其是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师:你是怎样一下子就把这个字读准的?

利用意思去区分,师具体讲解“朝”,李白曾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也是早上的意思,联系相关的古诗去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师:方法真好,大家要向他学习指导写“舍”

师:把这两个字放到古诗中再读读,谁读?再读古诗 再练,分两大组读

2、解诗意,悟诗情

学古诗最基本的要求大家做到了,可“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

百盘。”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做得更出色。来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吧?

A.想象画面,品读前两句 出示前两句,谈理解

早晨,渭城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旁的柳树都被雨水冲洗得格外清新。

师:大家对诗句的解读令老师也佩服。

师:,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闭上眼,这里没有音乐的渲染,只有你静下心来用心的感受,听老师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渭城这里正下着小雨,柳色青翠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渭城这里的旅馆环境优美

生:我仿佛看到渭城这里的柳树翠色欲滴

师:翠色欲滴的柳树确实美,回答时能不能通过你的语气、声音、表情将这种美传递给老师和其他同学

师解说:是啊,渭城、早晨,如酥的小雨,苍翠的柳树,多美的画面啊!请你美美的读一读(课件出示渭城图片)

指名读

评价: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渭城 你让我看到了那翠色欲滴的柳树

师:大家的朗读也让我看到了那如画的美景,可是,诗人王维即将与友人分别,心中是那样的不舍,那样的难过,为什么还要作这番美丽的景色描写呢?

引导:想一想,每当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看到那灿烂的阳光,会让我们的心情是那样舒畅,而阴雨绵绵的天气呢,又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师评价)

师:原来此时他是借小雨是在渲染自己的离愁

师:大家知道吗?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和“留”同音,在古代“柳”是离别的象征,难怪李白在《劳劳亭》中写到,“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师:看到这满目的杨柳青青,王维真想折一枝留住朋友西行的脚步,读“渭城朝雨——”

师:听,小雨还在下着,是老天在挽留元二的脚步吗?元二啊,看到这如画的美景,你舍得走吗?生接读—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样有过出使经历的王维想到朋友也要像他一样远走他乡,怎能不触景生情呢?生接读——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简简单单几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画的美景,也凝聚了王维内心的感伤。

B.想象练笔,品读后两句。

过渡:此时,他会怎么做呢?用诗句回答我(课件出示)生齐读“劝„„” 说说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听到朋友出使安西的消息,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相送,走啊,走啊,一直送到了渭城,可是,在唐朝,友人相送,往往就在渭城分别,他只有将内心的不舍化作。师引:劝君更尽„„生接。

师:同学们,元二即将西行出阳关,赴安西,整整三千多公里,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瞧,这就是阳关外的路,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与生机勃勃的渭城有着天壤之别,诗人岑参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想到好友这一路,孤苦无依,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上半年多,假如是你,你想对他说什么?

师:我听出了你的担心

这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友,我听出了你的牵挂

师:由于牵挂,由于不舍,他们从昨天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直到今天早上,已经喝不下了,可王维为什么还在不断的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也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

引导:出了阳关还会喝到朋友的酒吗? 所以,要再喝一杯

师:这杯酒,是王维对元二深情厚谊的见证,怎能不喝?怎样来读这两句,带着你的理解,自己再来读

指名读

你强掉了一个“更”字 你还想让元二再喝一杯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内心的担忧与牵挂也只能化作一杯浓浓的酒,生接。劝君更尽„„

这酒一杯有一杯的滋味,已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情? 师:对,这是对朋友的牵挂,担忧和依依惜别之情。带着你的牵挂和惜别,再读

四、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师:元二此去固然也会得胜回朝,衣锦还乡。可路途的遥远,艰险还是不免让好友担忧。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A.可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诵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B.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诵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

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历史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

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现在,谁能把这首诗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五、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这诗中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温暖,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动,还有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坚定,唐代诗人笔下的送别诗不计其数,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读一读,比一比,感受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的:

字字含真情 尽在相送中 与君离别意 句句吐心声 情景相交融 意境浑天成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篇11:《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教学反思《《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篇1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前苇塘小学 田玉平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里的后一首诗。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而这首诗更凸显了浓浓的送别情。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这节课上,我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正确流利读文,按节奏朗读,知诗意,悟诗情,背诵积累这些环节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学习。

知诗意,悟诗情,成为这堂课的重难点。

在知诗情环节,我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理解诗意,在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力求学生语言的完整。

在悟诗情环节,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我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劝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又一杯的酒,从而体会到“更尽”的用词巧妙。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课上完了,存在问题很多。

1、教学语言不精炼;

2、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比如在把诗读正确环节在学生个体读之

前没提示听读要求,致使评价时,有同学评价“他读得有感情”,教师的要求明确学生才能有目的的学习。

3、“舍”“君”的多音字教学不够扎实。

篇13:课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一作《渭城曲》, 后人又称“阳关三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所作, 是著名的送别诗。

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纷飞, 渭城的空气被这雨洗涤一新, 客舍沐浴在迷蒙的雨雾之中, 道旁的柳树也被雨水湿润, 青翠逼人。诗人没有过多地描写其他景物, 只抓住了雨、客舍、柳, 便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就在这样细雨纷飞、寒意刺骨的早晨, 友人将要启程远赴安西。道旁的柳枝在细雨、晨风中飘舞, “柳”、“留”谐音, 这青青柳枝岂不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友人“留下”的难舍却难留之意何况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就让我折下这送别之柳, 请带上我这送别之情上路吧!此情此景更添凄清难舍之意。

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说劝你再喝下这一杯酒啊, 西出阳关之后, 就没有老友相伴了。不尽的绵绵惜别之情尽在这一杯清酒之中。妙就妙在这一个“更”字, 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十里相送, 暮色四临, 暂在这客舍之中歇脚。要上一壶清酒, 一对老友对桌促膝而饮。一杯接一杯, 一杯再一杯, 不觉曙色已现, 分别的时刻终将到来, 纵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 也难以挽住时间流逝的脚步。那就再喝下这一杯吧!不需要万语千言, 所有的不舍与叮嘱都在这杯酒中了!记得以后孤独的行程中有老友在这儿为你祝福!那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绝妙之句。阳关在中国 (中原) 外, 安西更在阳关外, 言阳关已无故人矣, 何况安西呢友人将要远赴他乡, 只恨自己不能随同前往。你的前路将会怎样的孤独啊!无人嘘寒问暖, 无人相伴对酌品诗, 更无人与你排忧解难……我唯有将不尽的惜别与祝福化在这一杯杯清酒之中了!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王摩诘 (王维) ‘阳关无故人’之句, 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 一时传诵不足, 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 千言万语, 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篇1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诗歌。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过程

1听古代歌曲一首。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看看你们能听懂多少。

(2)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随机采访:你听懂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老师把唱词带来了(随即出示本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7个字,请你用普通话好好儿读读。

(3)指名读题。结合注释,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4)指名读诗歌,注意多音字“舍”的正确读音。

(5)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课件显示: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

3了解地名,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好几个,请你快速圈出来。

(2)咱们按顺序一起说:安西渭城客舍阳关

(3)同学们,渭城在这儿(在黑板上贴示),那么阳关和安西在哪儿?请同学上来贴,思考你们从哪儿知道是这样的地理位置。(板书:安西阳关渭城)

(4)你们能利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幅图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清新、美丽的……)

(3)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它们向我们传达了些什么?(板书:雨柳)

(4)是啊,雨带给人惆怅,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更有含义了。

课件出示: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

(5)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

这份离别情怀真像细雨搅扰你的心地,真像柳条拂拭你的心扉,而这份情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

A(课件显示唐朝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多少距离(3000多公里),古人远行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马车),紧赶慢赶也得三四个月,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到了安西。

B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C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西域无情的风沙、荒漠)

D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课件显示一、二两句)(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

(3)请你试着口头完成下面的填空。

元二啊,你西出阳关到安西,这一去,没有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

(4)同学们,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哇?(板书:酒)

(5)送别诗中千古名句有很多。课件显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读他们的诗句,再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7(这两句诗更道出了常人的情感,所以被后人推为送别诗之首。)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抄默千古名句。

8填词吟唱。

王维的这首诗被谱成了曲子,千古流传,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一段。

[评析]

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因此,既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直面语言领悟其中的意义、意境;又要依托文本体会语言在表达意义、意境上的精妙。所以,无论是“披文得意”还是“缘意学文”,都不能“得意忘言”。如何做到“意在言中”,得意而不忘言?杨中原老师所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亲近语言,整体感知

亲近语言的基本做法就是引导学生“读”。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滋味。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解,了解诗题意思和正确读法;再通过读好甸尾词的方法,指导学生将诗歌读得字正腔圆。上述做法,从诗歌语言着手,以读为策略,读中渗透学法指导,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亲近语言,还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尽管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了解诗意,但是不了解诗意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意境的体会都会形成一定的障碍,所以,诗歌教学不能回避诗意理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呢?教学中,教师采用说说诗歌介绍了哪些地方,在黑板上摆摆地名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地名来说诗歌大意。这一做法结合语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持,符合其认知特点,降低了理解难度。

2推敲语言,精读深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说明诗歌中确有精妙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味研究。诗歌教学不在于求全,而在于精当。如何引导学生精思深悟?杨老师采取了以下策略:

(1)围绕重点词体悟诗歌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不少诗歌“意象”,如“雨、柳、酒”等,藉此来表达离别的惆怅。教学时,教师先从字意理解的角度提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学生阅读诗歌后通过“浥轻尘”明白这是一场“绵绵细雨”,而后想象到清风细雨,杨柳依依的美景;接着教师又引出“柳”的隐喻,预示折柳送别,情深意切,使学生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中渐增离愁别绪的情怀:在感受了安西的贫瘠荒芜后,教师又提一问:“他们喝的究竟是一杯怎样的酒?”由此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多元感悟,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入。

(2)运用比较法洞悉诗歌情感。比较是让人变聪明的方法,语文教学也不妨使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所萦绕的惆怅情怀。杨老师为学生提供了高适“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通过反复比较,来品读洞悉诗歌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情感,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做法。

3丰富语言,拓展资源

古诗多为诗人感怀之作,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人文环境差异,现代人读来难免会造成情感和认知的断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弥合。杨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整合了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源,使学生在达成认知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落实了审美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要求。以“安西”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找找安西在哪里;而后提供具体数字,使学生模糊的认识逐步变得清晰i最后让学生想象安西会是怎样的地方,并通过呈现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塞外大漠自然环境的恶劣,进而加深了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理解。这一教学过程中,地图、数字、图片等课程资源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让凝练的文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积累语言,潜移默化。

上一篇:校园车辆管理通告下一篇:建筑工程预算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