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2024-06-24

如何处理师生冲突(精选8篇)

篇1: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载体,这一关系如何互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正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可避免,师生关系中的冲突也普遍存在。师生冲突是由于双方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方的行为妨碍了他方需求的满足。

一、师生冲突产生的根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冲突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探讨。

1.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导致师生冲突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讲话、看课外书、睡觉、接打手机、嬉戏娱乐等,这些行为妨碍了老师本身正常的教学需要的满足,干扰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必然会引起有责任心的老师的烦乱、焦虑甚至愤怒。为了继续教学,老师可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持课堂秩序,如采取批评、训斥、惩罚、谩骂等过激的手段,而这又使学生产生痛苦、自卑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就会抗拒老师,产生师生冲突。

2.师生之间的价值观的差异性是导致师生冲突的主要原因。老师是社会的代表,有义务向学生传递人类文明、社会准则与价值观念。老师希望把学生当作材料加以雕凿,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有逆反心理,总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自主求知,以显示自己的独立精神。师生彼此相互对立,隐含着希望与欲求的冲突倾向,一方目标的实现就得牺牲对方的目标。

二、如何避免师生冲突

1.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即由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在合作中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老师要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和诠释者,要把自己看成是利用学到的专门知识和教学技术为学生组织文化学习环境的人。

其次,主动接触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据专家问卷调查分析,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学生家长,大家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是师生,平时是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老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与学生多谈心,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做他们生活中的良友,学生就会拆出师生之间的那道栅栏,真正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把老师看成了他的朋友,那么教学中就会产生晕轮效应,即使老师讲得不好,学生也会喜欢上他的课。

2.转变课堂管理方式,尊重学生民主权利。

美国心理学家得比特与怀特研究后,将领导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专横式;二是放任式;三是民主式。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各不相同。采取专横式领导方式的教师,作风专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单纯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采取放任领导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撒手不管。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形成不了集体的统一意志。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师生之间关系如同路人,淡漠无情。采取民主领导方式的教师,尊重学生民主权利,重视班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以民主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强,容易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三、处理课堂中师生矛盾的技巧

与老师有矛盾或冲突导致对这门课没有兴趣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认识没有成人那样全面和到位。如果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冲突,作为老师该如何呢?下面我们就谈谈这类问题的处理技巧。

1、当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冷静,切不可大发雷霆,建议先采取“冷处理”。可以继续讲课,只当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当然“冷处理”不等于不处理,如果听之任之,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效仿。“冷处理”要求教师冷静思考发生矛盾的原因,尽量不用影响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处理师生矛盾。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因而其自尊心也较强,如果老师直接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很有可能导致矛盾进一步升级,老师和学生都下不了台。对那些课堂上故意捣蛋、找老师的碴子的学生,事后一定要先找他们了解原因,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要我们与学生真诚的沟通,我相信学生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当着全班学生向老师道歉,之所以让学生当着全班学生道歉主要是起警示作用。

2、正面教育为主,方法多样化。对经常同老师对立、滋事,并以此影响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学生必须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甚至有时采用一些惩罚措施也是必需的。但对于偶尔同老师唱对台戏的学生,老师适当采用多种教育法来解决。例如:听到学生在议论自己的不足,听到学生给自己取绰号------,这时候,教师可以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睁只眼闭只眼”。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宽容,学生自感无趣,对做这些无聊的事情自然感到不应该。

3、提高自身水平。“大人不计小人过”为化解矛盾提供了先机,使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处于支配地位,有利于矛盾的化解。高风格、高资态的教师风范是处理师生矛盾的关键。学生之所以叫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老师去引导,这种不足包括知识、技能、品行等多方面。

4、争取多方配合,但要慎用。个别教师遇到学生的顶撞和无理,动辄找学校领导评理要求处分该生,或者请学生家长,发泄心中的不满。这种做法让学生认为教师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学生反而会有“得胜”的感觉,瞧不起教师,使师生矛盾无法解决。当然对于一些重大矛盾需要学校领导、家长配合也是必要的,一定要把握好尺寸。

只要多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和班主任学习,自己多思考,我想会有更多的方法,同时也会使自己的成长历程更加顺利。

篇2: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本讲重点】

对冲突的认知 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合理运用各种策略 怎样处理部门之间的冲突 作为调停者要注意的问题

对冲突的认知

什么是冲突

企业组织中的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产生意见分歧,出现争论、对抗,导致彼此间关系紧张,这种状态就称为冲突。

冲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上的冲突,一种是人际关系上的冲突。例如在工作上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由于分工不同,会经常产生冲突。销售人员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夸大一些事实;服务部门在跟进的售后服务中,部分服务人员为了省事,或为了掩盖自身对技术掌握的不足,将出现问题的责任推给销售部门。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工作上的冲突。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上的冲突更多,比如评选年终先进,由于名额的限制,最后要从两个都十分优秀的员工中选一个人当先进,此时这两个优秀员工之间的冲突,或者他们与部门经理之间的冲突就很可能出现了。

作为部门经理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任何时候只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放在一起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

产生冲突的原因

要想顺利地解决冲突,将冲突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甚至是消除,一定要从了解产生冲突的原因入手。

产生冲突的原因很多,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有效冲突

有效冲突是指对部门或个人有利的冲突,表现在:

◎部门内部的分歧和对抗,如果得以解决就可以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的体系。

◎冲突的暴露恰如提供一个出气孔,让员工得到机会发泄不满,否则怒气长时间被压抑,最后可能产生极端的反应。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有效冲突可以拉进冲突双方的距离,同时增加内部的凝聚力。

◎对于大集团或者大部门之间的冲突,可以促进双方的联合,避免无休止的斗争,一起求生存,去垄断市场和行业。

如果是有效的冲突,那我们不必要去避免这个冲突,而是应该增强这种有效冲突的建设性。

作为部门经理,要学会利用冲突的有效性去达到自己管理的目的,要设法激发有效的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门的活力、工作的顺畅。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激发有效冲突呢?

有害冲突

如果冲突妨碍了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或者阻碍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有害的冲突,部门经理必须及时处理。有效冲突也可能转化成有害冲突。冲突的五个阶段

冲突的产生和爆发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就产生冲突的。大致说来冲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冲突的不同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达到处理冲突的效果。

◎潜在的对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是出现了双方意见潜在的不一致或者对立,有可能激发为冲突,也有可能及时化解。

◎冲突的认知和个性化阶段

当潜在的对立显示出来的时候,双方都意识到可能会出现冲突了,所以对冲突进行认知和个性化。情绪可以影响到对冲突的认知,消极情绪导致对问题不负责任地处理,而积极的情绪则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探寻解决冲突的新方法、新思路。

所谓的个性化就是对冲突的认识是由人的个性所决定的,把人的感情介入到冲突之中。个性化的处理将决定冲突的性质。而冲突的性质界定又极大地影响解决冲突的方法。所以这个阶段将直接关系到冲突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行为意向阶段

所谓行为意向是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定,指一个人作为外界的认知,他的情感和外界的行为之间的特定联系。只有判断出一个人的行为意向才能了解到他下一步的行动。

◎冲突爆发阶段

冲突的爆发表现为双方的活动、态度和反应等等。在冲突爆发的过程中对冲突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刺激,可能会由于判断失误或者缺乏经验导致冲突背离了本来的意图。这个时候更要引起部门经理的注意。

◎冲突的结束阶段

任何一次冲突总会有一个解决的结果,以最后的结果来结束冲突。

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在处理冲突之前要做好详细周到的准备工作,评估冲突的当事人的情况、预估和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有一句名言:“如果准备工作失败了,就准备着失败吧。”可见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满足对方的需求,纵坐标表示满足自己的需求。从图中可以看到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只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是暴力的策略;

◎既不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回避的策略;

◎只满足对方的需求,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迁就的策略;

◎既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方的需求,则是协作的策略;

◎如果两方面都取中,一部分满足自己,一部分也满足对方,就是妥协的策略。

合理运用各种策略

暴力策略

暴力策略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利益,是以权力为中心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可以动用一切权力,包括职权、说服力和威逼利诱等等。

暴力策略的特点是对抗的、武断的和挑衅的,为了取胜不惜任何代价。其缺点在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不能令对方心服口服。

采用暴力策略的依据是适者生存的原理,无论如何我都是对的。

迁就策略

迁就策略是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为了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愿意牺牲自我。这种策略往往会受到欢迎,但是同时也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其特点是宽容,为了合作,不惜牺牲个人目标。采用迁就策略的理由是一件事情不值得冒险去破坏关系或者造成不和谐。回避策略

回避策略是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是逃避它,既不合作也不维护自身的利益,一走了之。

采取回避策略通常能维持暂时的平衡,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回避策略的特点是不合作,不武断,忽略或放过问题,否认问题的存在。采用回避策略的理由是分歧太小或太大,难以解决;解决分歧也许会破坏关系或者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协作策略

协作策略就是双方互惠互利,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这种策略通常非常受欢迎,但是它的缺点是耗时长,而且不适用于解决思想方面的冲突。

协作策略的特点是双方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合作解决问题。采用协作策略的理由是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的、重要的,公开坦诚地讨论就能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案。

妥协策略

妥协策略就是双方各让一步,不能追寻十全十美,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所以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共同分享利益。这种策略比较适用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妥协策略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输家和赢家,到达中等程度的合作。

作为调停者要注意的问题

当冲突的双方来找主管解决时,主管就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

作为调停者,要注意避免出现下列错误:

◎两个员工之间有冲突,陈述完之后,调停者自己没想法,没词,出现冷场。

◎对矛盾双方的一方表示赞同,从而引起另一方的不满。

◎自己的情绪比冲突双方还激动。

◎阻止对方的陈述和宣泄,让他们冷静以后再来解决。

◎不问缘由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以工作繁忙为由,把问题推给别人。

◎导致双方都攻击你。

◎缩小问题的严重性。

◎在处理冲突过程中,转换了话题。

◎表现出不耐烦、不高兴的情绪。

篇3: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一、幼儿冲突的基本概述

这里所指的幼儿冲突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幼儿之间的互动过程。面临冲突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冲突通常是通过幼儿的面部表情、心理活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斗嘴是常见的冲突表现,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

二、教育过程解决幼儿冲突的主要内容

1.预防。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冲突的时候,预防阶段是一个关键阶段所在。这里所指的预防主要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幼儿明白冲突的错误性所在,这是一种防范于未然的解决手段。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界,不管是教师或者是家长,其对于预防阶段的工作显得很不关注,并且对于预防的内容理解也是十分地片面。

真正意义上的预防并不是简单的预防冲突发生的过程,而是通过长期科学的教育让幼儿形成强烈的自控能力。教师通过长期不懈地训练,让幼儿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并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教师进行干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所在。

2.干预。面对幼儿冲突,教师的干预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所在。干预主要发生在冲突发生时,是教师处理幼儿冲突的主要环节。通过干预,进行冲突的双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双方冲突的再次发生。在具体教育中,教师往往喜欢采取的是关系中心干预法,这种方法的效果比个体中心干预法要好很多,且更具有持久性。

3.同伴调解。在解决幼儿冲突的所有方法中,调解法是最具难度的。其主要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的引导,让幼儿成为解决和化解冲突的主要参与者,让没有发生冲突的幼儿去对发生冲突的幼儿实施调解行为。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一旦有了同伴的参与,很多时候的冲突往往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在幼儿冲突中使用同伴调解,并不是简单让幼儿去判断冲突某一方的对与错,而是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在矛盾的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技能。

三、处理幼儿冲突的主要策略

1.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幼儿园氛围。第一,教师应该通过多方位的渠道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幼儿园管理氛围,这是解决幼儿冲突的外在支撑因素。其实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学习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应该减少知识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塑造性格,养成好习惯。过多的知识课程设计容易让学生的精神压力过多,进而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生冲突。

第二,教师还应该尊重关爱每一个幼儿,让幼儿信任教师,依赖教师。这种情感的维系对于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幼儿爱戴教师的调解和干预,才能让幼儿心悦诚服的接受,并真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2.加强与家长的配合沟通,让家长参与到解决幼儿冲突教育中。与其说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教师,还不如说家长才真正是一个孩子最初成长教育的起点。一个家庭、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幼儿在面对冲突中的不同表现。根据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较喜欢采取的方式是商量或是协作等方式,其孩子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反之则刚好相反。因此,首先,家长应该积极与幼儿园进行配合,为幼儿逐步建立一个正确的同伴相处观念。

其次,家长要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过分地偏袒或者是贬低自己的孩子都是错误的做法。面对幼儿冲突应该就事论事,充分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冲突的危害降到最小,也同时让幼儿明白冲突背后的道理所在。

最后,幼儿园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频率。可以通过设定家委会等方式让家长对幼儿的成长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也可以设立一些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深入到幼儿园中了解幼儿与同伴相处真实过程,并了解幼儿相处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所在。这些切身的感受能够让家长更加得了解幼儿,这对于有效解决幼儿冲突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总之,解决幼儿之间的相互冲突是每个幼儿园教师常常遇到且必须面对的一个教学难点。恰当地处理方式能让冲突的双方都心悦诚服,并且在以后的成长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如果一旦处理不当的话,其往往会给幼儿脆弱的心理留下永不磨灭的阴影。因此,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面对冲突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谨慎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摘要:本文首先就幼儿冲突的基本概述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提出了教育过程中解决幼儿冲突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合自身情况,分析了处理幼儿冲突的主要策略。旨在通过于此,有效解决幼儿冲突。

篇4:如何处理幼儿间的冲突

“老师,明明抢我的图书。”“爸爸,他抢了我的玩具。”“老师,小清和兰兰打架了。”每当有两个以上的幼儿聚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争执现象经常会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作为教师或父母,又应如何处理幼儿间的冲突呢?

一、分析幼儿冲突的原因

当前家庭结构趋于缩小,居住环境趋向封闭型,大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长辈们的溺爱,娇生惯养,部分自私、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当他们与其他同伴交往时,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因而在他们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常常由于动作或观点的不同而发生争执或冲突。但这些冲突大都是非故意的,是幼儿实践交往、学习遵从交往规则、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幼儿间发生冲突或争执的常见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好争夺玩具、物品,与同伴冲突;认为他人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或不愉快的原因;出于竞争、嫉妒或维护荣誉;出于同情和正义感;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一致。

不少成年人都认为幼儿间发生冲突不好,是不良的行为,最好不要发生。幼儿发生冲突时,部分教师害怕学校的责备、家长的责骂,部分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吃亏,毫无根据地强行阻止,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批评或及时平息。教师或家长这种急于干预、急于施加教育的行为,实际上是剥夺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不利于孩子与同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也有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他们是三分钟闹、五分钟好。所以当孩子发生冲突时,这些教师或家长则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任其自生自灭。这种过分依赖孩子的自主性,忽视成人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孩子们的社会认知升华到更深层的境界。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解决幼儿冲突的方法

教师或家长在解决冲突时要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使双方当事者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认识,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认知、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最大发展。

1. 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丰富的玩具或游戏材料,力求减少和避免交往中的冲突。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压抑幼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避免对生活细节管得太严、管得太死,否则容易造成幼儿神经紧张,做事束手束脚,思维不活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创设一个爱的环境,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别人的优点,要宽容对待别人存在的不足。教师还要多鼓励幼儿,在鼓励中捎带提要求。

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有效作用于幼儿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温情下,孩子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作暂时的冷静处理,切忌从孩子的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孩子产生对立,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而言,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幼儿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参与幼儿的交往活动,能使儿童形成安全感,有助于幼儿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2. 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技巧,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工具,但幼儿往往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受,往往因此造成冲突。教师和家长要从多方面提高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要有意识地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教正确的沟通方法,学会分享、轮流、协商、合作、谦让,并学会礼貌用语,幼儿若能熟练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则可以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指导,教育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幼儿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做,但是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从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入手,示范教授幼儿解决冲突的社会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

3. 设计冲突教育课程,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省、自我判断,知道谦让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从中受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互相关心、加强团结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面对冲突,有些家长把教育重心放在“避免”上,如,买玩具时,同样的玩具会买双份或多份,冲突发生时立即分开一起玩的孩子。家长不能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原原本本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对幼儿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当面临幼儿同伴间冲突时,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4. 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利用冲突促进幼儿成长。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和教师应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并冷静、客观地观察与了解,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或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要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做到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进行干预,而是让冲突自然地发展,自然地解决。如果幼儿自己自主解决了,成人可以不过问,有的则需事后问清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对他们做得对的地方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诱导他们遵从交往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幼儿年龄小,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冲突虽然解决了,幼儿的道德认识未必得到提高,需要成人适时加以点拨。当幼儿自己不能解决冲突而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时,成人应稍加干预,并设法引导幼儿去思考和解决矛盾。

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冲突中,彼此间必然会阐述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或坚持,或放弃,最终达到与同伴协调。这实际上是一种练习过程,日积月累,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所以说,对幼儿间的冲突,一般情况下,成人不必过早地出面干预,最好让幼儿自主解决。经过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后,幼儿会逐渐发现不用争执也能解决许多问题。这样,幼儿间不必要的冲突也就会愈来愈少,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愈来愈和谐。

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孩子们的冲突不是坏事而是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通过孩子的述说、观察孩子的交往行为、调节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培养。

5. 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冲突,习得解决冲突的策略,增强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幼儿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小法庭”,让幼儿自己去评判那些事事非非。每次有幼儿发生冲突而告状时,就选出一个幼儿当“小法官”,让告状的幼儿当“原告”,另一个幼儿当“被告”,再找来几个知情的幼儿当“证人”,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由“小法官”评判谁对谁错。这样,孩子们脑子里的是非观念就越来越清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当幼儿自己解决不了冲突而又有可能导致局面恶化,或幼儿间发生较大问题的冲突,且主动要求家长或教师介入时,成人应适当地以平等的身份介入,以同伴的角色调解。不能单纯地禁止,而应使双方平静下来,先让他们说说各自的理由,再让幼儿互换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从中引导幼儿理解双方,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要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慢慢明白在同伴交往时应该怎样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或提出建议,让幼儿把自己的行为同某一行为准则或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进行比较,让幼儿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对还是错、这样做行不行。然后引导讨论该怎么办、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幼儿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最后使他们既互相谅解,又学习、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策略。

篇5:领导干部与下级发生冲突如何处理

一、别和下属过不去

领导干部与下级发生冲突后,最忌讳的就是不公正。不公正对待自己和别人,不公正地对待不同下级,甚至在升迁、分配工作等问题上做文章,搞小动作,以此满足私欲,滥用权力。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领导处理与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领导的职业道德的,影响也是极坏的。公正是正确调控领导干部与下级冲突的前提。在冲突发生后,把下级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认真思考冲突的实质根源,并首先在自我批评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最终树立起更高的威信。

二、别借冲突来“整人”

领导干部与下级除工作职能外,在法律和人格面前是平等的,没有谁高于谁的问题。因此,下属不仅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有资格和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并为自己的胆识和见解争得一个公平评价的地方,这是最起码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无权压制,而应给予积极的支持。所以,领导干部与下级的冲突发生后,如果利用组织权限“随意”制裁或处理下级,唯自己意志是准确做法,虽可以暂时压服对方,抑制冲突,却无法根本协调上下级关系,最终解决冲突;同时,这也不只是认识和做法问题,而是涉及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和领导素质问题。

三、别让权力太过格

下级有了过失,领导严格把关是对的,但在方式方法上未必非“大杀大砍”不可。和气商量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硬板面孔;单独可以处理的事情,也无必要兴师问罪。小题大做只会把情况弄得更糟,更何况人人都会犯错误,就是领导有时也在所难免。当然,“让”“不让”要看问题的性质,原则问题无论如何不能让,这关系到组织纪律和整体利益问题。领导对待这类冲突,必须是非清楚,分寸把握得当。

四、别拿芝麻当西瓜

实事求是地讲,领导干部与下级的矛盾一般不是一下子产生的,往往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隐到显的转化过程,而且也不是无条件转化的,经常与时空条件、事件性质有密切关联。这就要求领导对各方面情况的掌握必须周密,对各方面矛盾的发现必须及时,并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和具体的环境,釆取适当方法,及时妥善处理。

以下具体做法,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参考:

一是双方沟通。

领导干部与下级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出在彼此沟通方面。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彼此沟通不及时,使得一些小误会变成大误会,最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与下级相比,领导毕竟是上级,处于主动地位,不论谁对谁错,都有责任抓紧时间当面沟通,把事实说清楚,让隔阂早消除,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以理服人。

如果对方的意见有可取之处,被顶撞的领导者应当以宽广的胸怀和诚恳的态度,主动接受其意见,切不可明知自己不对,还装出一副正确的样子,盛气凌人,根本不把下属的意见当作一回事

;如果对方的意见是错误的,被顶撞的领导者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就任意地训斥人。而是要针对对方错误的地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地说明和解释,使对方心服口服。

三是以静制动。

上下级发生冲突时双方往往都心情激动,精神紧张,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制,因而会出现言辞过激、声音过大等现象。对此,领导者应尽量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仔细分析下属顶撞的意见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的扩大和发展,变被动为主动。

四是泄“洪”排“沙”。

领导干部与下级的冲突也可能源于下级的某种一时一事的怒气怨言,领导过于计较这些东西是不明智的,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下级也失之教条。有怨气就要让人家发泄,即或在发泄过程中有过头、“走板”的时候,也应该让他讲完。因为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往往会慌不择言的。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帮助发泄者分清是非、对错,该批评则批评,该引导则引导,该肯定的也要肯定。当然,如果能及早发现苗头,解决问题,避免冲突的发生就更好了。

五是转移升华。

转移,就是当下级情绪激动,任何劝说都无济于事、矛盾冲突已不可避免时,力争转移其注意力或回避实质性问题,弱化乃至减轻矛盾程度。升华,是在对下级的某些要求,包括正当合理的要求,也包括并非正当合理的要求,不能立刻给以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强有力的思想说服工作,使其认识到某些要求眼下尚难实现,目前应当用一个新的、有现实价值、经过努力又可实现的目标来替代,使其思想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六是以柔克刚。

有的下属脾气暴躁,性情急切,城府不深,对某些自己看不惯或不合自己口味的事情常常发牢骚。你一批评他就跳,有的甚至故意用激将法,引你发脾气,动肝火。对这种人的顶撞不要以硬碰硬,而应采取委婉的态度,先在表面上将他的顶撞意见接受下来,然后再把他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待他火气渐息,再言轻意重地指出他的不对之处。由于这种人大都心直口快,所以一旦他们明白了事理,也就不会固持已见了。

七是严辞驳斥。

有些下属因为没有达到个人目的,存心要找茬儿,刁难领导,明知自己不对,却要强词夺理,无理取闹,瞎顶乱撞。对这种人不能让步,而应义正词严,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

八是旁敲侧击。

有的下属依仗自己有后台、有靠山,不把领导者放在眼里;有的则以为自己资历深、年龄大,摆老资格,瞧不起比自己年轻的领导者。这些人遇上领导者批评时,少不了要发生顶撞现象,以为你奈何他不得。对待这种顶撞,既不要轻易地让步,也不要针锋相对地反斥,而应从侧面入手指出他的不对,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我不气不恼,但言辞话语中却是非分明。这样做,既不伤他的自尊心,照顾了他的面子,又使他明白了道理。

总之,领导者还要有一定的高姿态。冲突发生以后,双方可能都余气未消,下属见到你时,也许会把头一扭,匆匆而过。这时,你大可不必介意,应主动同对方打招呼,并主动征求对方的意见,有些人

篇6: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学校发挥着特殊作用,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建立民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由于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见,教学的民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

篇7:如何处理师生关系t

上传: 阙炳荣

更新时间:2012-5-24 15:23:38

如何处理师生课堂冲突

【摘 要】师生冲突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里的师生互动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对立冲突的一面。通过对课堂师生冲突的分析,揭示了课堂冲突的表现形式,辩证地看待了师生冲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冲突处理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教会学生建设性地利用冲突;指导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冲突;表现形式;反思;处理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有冲突现象。但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习惯将“冲突”视为一种反常的和病态的现象,那么师生之间的冲突行为真的只是消极有害的吗?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冲突就是矛盾,而矛盾则是一种对立的统一。由此我们得出师生冲突既具有破坏性,也有积极正面的功能。因此,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瞄准在课堂冲突的破坏性上,而应该正视师生冲突,挖掘其蕴涵的教育价值,从而减少甚至消灭课堂冲突,以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课堂师生冲突的涵义及表现

(一)师生冲突的涵义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1]克·芬克对冲突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干涉。[2]据此,我们可把课堂教学中的冲突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由于心理、价值观、角色、占有资源和知识的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不一致、对立和相互干扰的互动。

(二)师生冲突的反应方式

根据师生之间行为对立与对抗的程度,我们可以将师生冲

突分为一般性行为冲突和对抗性行为冲突。一般性行为冲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出现的可由教师控制的对立和对抗行为。一般性行为冲突一般不影响课堂教学,仅是课堂中的小小插曲。师生对立不严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威地位来控制整个局面。学生往往表现为上课讲话、做小动作、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则会采取命令、惩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一般性行为冲突处理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群体的活力,处理不当则容易转化成对抗性行为冲突。

对抗性行为冲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发生的激烈的对抗性失控行为,它通常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均以非理智的态度和行为来表示对对方的敌视、攻击或诋毁。当对抗性行为发生时,学生则表现为:扔书本,拍台子,摔饮料瓶,冲出课堂。而教师这时由于化解不了僵局,不能平息冲突,失去了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力,出现抢夺学生的东西,用力拉扯学生,把学生推赶出教室,打学生,甚至师生对打等。[3] 由此可见,冲突的强度不同所产生的作用则不同,一般性行为冲突有益于维护正常的群体关系,对抗性冲突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对课堂师生冲突的剖析

(一)课堂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

1.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师生冲突的主体之一,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产生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首先,教师的过激言行。如果教师在语言和行为方面过于简单和粗暴,而不具备民主意识,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不满。其次,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对学生了解、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反而排斥学生,教师权威至上,师生之间难免发生冲突。第三,教师能力素质不高。如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管理学生,对差生的教育缺乏耐心,面对突发事件缺乏教育机智,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2.学生方面

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内心深处滋生出对外界的抵触和反抗情绪,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当这种逆反情绪带入新环境之中,可能对学校的一切教育表现为冷漠、公然对抗的情绪。加之这种情绪带有一定的稳定

性和持续性,因此,将会诱发师生冲突。另外,学生的挫折感也会引发师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焦虑和恐惧,引发挫折感,师生冲突往往成为学生宣泻挫折感的一种方式。

(二)师生冲突的再认识

师生冲突是难免的、是必然存在的,冲突行为对师生虽说是消极有害的,但并不代表这种现象一定是百害无利的,其内在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有其积极地一面。

1.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处理冲突的失败,会引起教师对冲突问题的积极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满足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待,教师主动探索的过程完善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师生课堂冲突处理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具有催化作用。当教师面对师生的对立与紧张关系时,教师通过调动自身的知识条件,运用教育机智,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力和从教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会有所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课堂师生冲突反映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和谐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营造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其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2.塑造学生规范化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规范和要求是来源于社会的标准,师生冲突的处理绝大多数以学生服从教师的管教而告终,这就会强化学生服从社会规范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观念;根据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得知:当人面临复杂问题时,内心的压抑情绪如果得不到适当的释放 ,就很容易导致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一旦,学生借助于课堂冲突的行为发泄了内心的烦闷,除了有利于身心健康之外,还导致了发泄情绪后行为的常规化,而不是长期处于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中,处于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状态之中。[4]当师生冲突中的学生行为是学生个性的一种展现时,只要学生的个性属于理智型的,教师要因势利导,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如果学生的个性与其他同学不协调,教师的规范与教悔会唤起学生不断调适、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走上正轨。

3.呼吁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科塞特别强调“没有冲突并不表明群体关系的强度和稳定性”。一些小的冲突,因表面性问题而产生的冲突,反而意味着群体是有活力的,富有生命力,群体成员之间保持着互动。“相反,冲突被表达出来,则是这种关系有生命力的标志。”[5]有冲突是师生关系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师生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是由于一方对对方产生了一种关注,虽然这种关注是对立的,但它足以说明师生之间有感情有互动,通过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预示着民主、和谐新生的师生关系的到来。

师生冲突不完全是坏事,我们要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一现象,尽可能挖掘和利用其正面功能。

三、课堂师生冲突的处理

应对课堂师生冲突,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以上对师生冲突的分析,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通过向正面功能转换来减少冲突的发生。

(一)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高度的人格魅力的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不易与学生产生冲突。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多个方面。教师身为人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易于学生的接受认可。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在学生犯错误时,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学生,学生从心底形成对教师的尊重,师生之间真诚交流,效果远胜于对学生命令式的督促。另外,教师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能够准确的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冲突发生时,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与平衡,尽可能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将冲突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冲突进一步的激化。

(二)善于运用教育机智

冲突发生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屡次破坏课堂教学的学生,则采取“硬处理”。可以停下课来,适当批评,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此来塑造学生规范化的行为;对于单亲家庭、身体残疾等特殊的学生可采取“冷处理”。教师要适当宽容些,要体谅他们,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改变原有对教师的态度,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那些拉团体与教师唱反调的学生采取“巧处理”。教师通过动脑筋,巧妙地化解学生的“起哄”。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内心的“不服”情绪转变为“尊敬”和“敬佩”,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性格有“缺陷”、脾气暴躁的学生采取“待处理”。教师可以当场不处理,找个合适的时间,善意地提醒一下,他们就会很感激,明白教师的“宽宏大量”,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时候急着去处理冲突,还不如退一步“静观其变”,换来的效果可能会更理想。[6]

(三)教会学生建设性地利用冲突

处理师生冲突行为,教师要具备一定应对能力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建设性的利用冲突。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在与别人沟通与交流中,正确的面对与管理日常生活中的冲突。还可以设计人际交往中的具体冲突情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使学生亲身体验解决冲突的全过程,来提高学生化解矛盾的应变能力。如果可以得话还可以设计化解冲突的课程,教给学生冲突化解的技巧等等。[7]

(四)指导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经常发生冲突的学生,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宣泄。心理压力是由情绪紧张波动造成的,而恰当的宣泄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因此有冲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一个出气筒,及时地把内心的压抑和不满释放出来,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当学生情绪稍稳定时,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想方设法化解学生心理矛盾,防止心理矛盾和冲突激化。

篇8: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 传媒对保障民众的自由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保障了民众自由发表意见和思想的权利, 也保障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权利。而司法独立旨在保障民众能在法庭上获得公正的审判、防止人权遭受来自社会上其他力量的践踏, 可以说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制度。故而两者在现代社会都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但在现实中, 两者客观上也存在冲突。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报道热情日益高涨, 同时由于网络舆论的兴起, 传媒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 甚至能够实现“实时报道”, 所以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往往能激起广大民众的激烈讨论, 有时还会出现“媒体审判”的现象。

媒体审判可能妨害无罪推定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保障被追诉者人权的重要原则, 它表明了任何人在未经刑事审判确定有罪之前, 都应该被推定无罪。该原则同时表明, 只有经过法院的判决, 才能确定一个人是罪犯, 在此之前, 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将他/她称为罪犯。而当前一些媒体在法院尚未做出判决之前, 凭着自己收集到的证据, 先入为主地、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性质做出判断, 对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定性, 甚至借助自己的影响力, 影响社会舆论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这实际上是对媒体角色的错误定位, 违反了无罪推定的原则, 侵犯了被追诉人得到公正审判的诉讼权利。

我国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就规定: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应当并重。那么, 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报道, 是在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 还是在侵犯被追诉人获取公正审判的权利呢, 值得我们思考。诚然, 在任何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社会中, 新闻自由和公平审判皆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价值, 但关于传媒与司法的冲突, 无论是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抑或是在传媒业逐渐发展、公众逐渐关心司法运行情况的我国, 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平衡此两种价值的价值冲突, 美国通过成文法或者判例,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总结, 值得我们借鉴。

二、美国的做法

美国在立国之初就特别重视言论自由以及新闻自由,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托马斯·杰弗逊就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如果由我来选择, 有政府而没有报纸, 或者有报纸而无政府, 我不会有任何迟疑地选择后者。”[1]刚开始美国也仿效英国用“藐视法庭罪”来惩罚妨碍司法独立的媒体, 但在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该修正案重申了美国民众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权利, 对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施加任何限制都可能违反了这一修正案, 美国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就认为:“预先制约言论与出版是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权利的最严重和最不能容忍的侵犯。”

然而, 美国宪法修正案中还有第六条:“在一切刑事诉讼中, 被告有权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的审判。”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新闻自由与第六修正案保护的公正审判两者存在矛盾时该如何处理。对于大众传媒带偏见的报道, 美国通过判例法主要确定了以下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司法自身补救措施。

(一) 藐视法庭罪

美国的藐视法庭罪是从英国普通法继承而来的, 但自从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后, “原则上不对新闻作事先的约束”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然而新闻自由并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 任何拒绝服从法庭命令的人仍可能因为藐视法庭罪而受到处罚, 这是一种迅速做出的司法判决, 被控此罪者可能会发现, 自己将遭受数小时的监禁。[2]那么, 在言论自由受到如此高度推崇的美国, 作出藐视法庭罪的判决的正当性在哪里?

法院判处藐视法庭罪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维护法律、法院的权威和法官的权力, 二是保护法律争议中诉讼人的权利。在今天, 法院极少以“判处藐视法庭罪维护了法官的尊严”为由来解释运用此项权力的合理性。[3]如同Craig v.Harney案中判决书所称的, “有关藐视法庭罪之法律的创设目的并非在于保护可能对公共舆论潮流敏感的法官, 法官应该是意志坚强、有能力在逆境中前进的人。”因此, 美国法院越来越将注意力从保护法院和法官的独立与尊严, 逐渐转向保护在刑事诉讼中被告的权利。

在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以后, 183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宣明有关藐视法庭之法律的法令》 (Act Declaratory of the Law Concerning Contempts of Court, 1831) , 对藐视法庭罪的适用范围、对象加以限制。该法规定, 联邦法官仅能即决性地 (summarily) 惩罚发生在法庭内的不当言行及“近乎”或“附近的” (so near thereto as to) 妨碍司法的不当言行。[4]同时, 在一系列的判例中, 美国法院总结出不少原则来说明藐视法庭罪的适用情况, 从中可见美国对判处该罪的谨慎态度。

一是审而未结原则与合理倾向原则。首先, 在诉讼进行中或者案件尚未作出判决时, 出版物不得作针对法庭和法官的批判, 不得发表未加证实的案情信息。其次, 批判只要具有法官所认定的可能影响司法运作的“合理倾向”, 就可加以惩罚。[5]

二是明显且即刻的危险原则。该原则于1941年Nye v.United States和更著名的Bridge v.California案中确立起来。在此之前, 任何与司法程序有紧密关系的行动都可能受到即决性的藐视法庭罪的处罚, [7]而明显且即刻的危险原则将这种“紧密关系”限定为仅仅包括地理上的, 而不包括因果性的, 只有存在对司法程序的“极其严重”的实际恶意和“迫在眉睫”的险情, 法院才能适用藐视法庭法。

除了用上述原则限制法官使用藐视法庭罪的权力外, 美国还有一系列限制法院使用判处藐视法庭罪权的方式, 而是要求法官在特定情况下必须经陪审团审判才能判处该权, 限制法官的即决性判处权。首先是法院自身作出的约束, 如最高法院在United States v.Barnett (1964) 的判决书中说:“根据宪法, 不用陪审团的简易程序只能对轻微犯罪作出惩罚。”即在没有给予被告人以陪审团审判的刑事藐视罪中, 所判决的刑罚不得超过6个月的监禁。其次是立法限制, 如1964年民权法规定, 当藐视法庭罪的刑期超过45天时, 应当用陪审团审理藐视法庭罪案。从中可见美国法院对判处藐视法庭罪的极其谨慎的态度, 不断削弱法官判处该罪的权利, 但它依然存在着。

(二) 控制报道的限制性命令

为了救济带有偏见的媒体报道, 保护诉讼人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 法官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颁布限制性命令, 或者如新闻记者所称的“缄口命令” (gag order) 。这种方式在著名的Sheppard v.Maxwell (谢泼德诉麦克斯韦) 一案中, 由大法官克拉克阐明出来。Sheppard被控杀妻, 初次审判被判处有罪, 但他上诉至最高法院, 在最高法院判决重审此案的判决书上, 克拉克大法官说:“无论是检察官、被告的辩护律师、被告、证人、法庭工作人员还是执法官员, 只要处于法庭的管辖范围内, 都不能自行其是。在辩护律师和新闻媒体之间对于那些可能影响一个刑事审判公正进行的信息交换不仅仅是一个遵守规则的问题, 更是需要给予强烈严厉指责并受到纪律处分的行为。”[7]

在Sheppard v.Maxwell案中克拉克大法官之所以建议使用限制性命令, 是因为在被告人接受审判的过程中, 媒体大规模预审报道已经形成了足以影响陪审团的偏见。从克拉克大法官的话中, 可以看出“缄口令”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针对新闻界的限制性命令, 一种是针对审判参与人 (主要是对检察官和律师) 。前者意味着对媒体实施事前的限制的命令, 从而常常与宪法第一修正案冲突而被判违宪;后者旨在限制诉讼参与人向媒体提供信息, 从而断绝媒体可以获得带有偏见的信息的渠道, 必要情况下这种缄口令还是能够得到支持的。

(三) 司法自我补救措施

当报道已经实际上制造了偏见, 使得法官不得不考虑到陪审团可能受到的影响时, 法院应该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这种偏见的影响, 这就是美国法院处理传媒与司法冲突的司法自我补救措施。尽管成本相当高昂, 但却是美国法院最常采用的方法, 目的主要是尽量不损及新闻自由的价值, 一般而言, 法官应对传媒偏见报道的方式主要有:

一是预先甄选陪审员。这种程序主要是通过交谈等形式, 以检验一个候选的陪审员是否存在对案件“先入为主”的偏见, 对于有偏见的候选陪审员, 应该让他/她回避该案件, 即判定他/她不适宜担任陪审员。

二是变更审判地点。将审判从一个受新闻媒体报道强烈影响的地区转移到另一个被新闻界所影响不至于那么大的地区, 并从中选出新的陪审团,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然而在现代社会中, 传媒的影响如此普遍, 变更审判地点的费用如此高昂, 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三是延期审理。这种做法是预设了延期数周甚至数月审判, 社区中的人就或多或少的忘了媒体关于案件的报道, 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有效, 但它却牺牲了被告人获得迅速审判的权利, 同时, 它也会使得证据更加难以寻找。

四是隔离陪审团。为了断绝选出来的陪审团接受外界舆论的影响,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将陪审团隔离, 尽管这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同时也将使得陪审团成员饱受煎熬, 甚至产生另一种偏见。在著名的世纪审判O·J·辛普森杀妻案中, 陪审团就被隔离了, 最终辛普森在刑事诉讼中被判无罪, 与媒体的初期预测相悖。

五是警诫陪审员。一旦陪审团组成, 法官就会告诉其成员, 他们只能根据法庭上出示的证据来判决, 而不是以他们从媒体上所获得信息为基础做成判决, 但是, 陪审团成员会在多大程度上认真对待这种警诫值得怀疑。

六是重新审理。在所有的补救措施都归于失败的情况下, 重新进行一次审理。

三、当下我国如何处理好传媒与司法的冲突

从前述美国对处理传媒与司法的冲突的经验来看, 对传媒的限制与惩罚是越来越谨慎, 更多的是倾向于保护新闻自由, 如同1994年《媒体与司法独立关系的马德里准则》所说的, 在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冲突时, 应将对媒体报道的限制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在我国, 应当承认的是, 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都是非常珍贵的价值, 对于我们建设民主社会与法治国家意义重大。考虑二者的冲突, 应当放在实现社会公正这一更大的目标下讨论。我国媒体的监督从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司法权公正的行使, 特别是在一些涉及“权贵”的案件中。所以, 笔者倾向于认为, 我们更应该呵护刚刚成长起来的、初见端倪的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 , 而不应该设置针对媒体报道的“藐视法庭罪”。

那么, 法院如何应对媒体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的介入与报道?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法院从自身行为做起。当前出现的“媒体审判”现象, 民众对许多案件的判决结果持怀疑、批评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政府部门 (包括司法机关) 公信力低、民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等原因所致。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 应当学习德国司法机关的相关做法, 加强“危机管理”, 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媒体公布权威消息, 破除偏见报道的影响。其次, 在判决书中, 应当进行更加充分有力的说理, 才能做出令当事人、其他民众信服的判决, 并将判决书等司法文书通过网络等途径公开出来, 消除民众的疑虑与不信任。同时, 虽然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力, 但传媒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 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广大媒体从业者应当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做到客观报道、公正评判。

摘要: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两者存在冲突, 特别是近几年“媒体审判”的现象时有出现。美国在处理两者关系的实践中, 通过严格适用的藐视法庭罪、控制报道的限制性命令、司法机关的自我补救措施, 较好地平衡了两者的利益, 保障了诉讼参与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 对我国当前处理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闻自由,司法独立,媒体审判,藐视法庭罪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杰弗逊著, 刘祚昌, 邓红风译.杰弗逊文集.北京:三联书店, 1993:1325.

[2][美]唐.R.彭伯著, 张金玺, 赵刚译.大众传媒法 (第13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51以下.

[3][美]唐.R.彭伯著, 张金玺, 赵刚译.大众传媒法 (第13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81.

[4]侯建.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及其调整——美国有关法律实践评述.比较法研究, 2001, (1) .

[5]陈斯喜, 刘松山.冲突与平衡: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信春鹰.公法 (第三卷) , 法律出版社, 2001.

[6]所谓即决性判处藐视法庭权 (summary contempt power) , 是指法官可以身兼检察官、陪审员、法官多重身份于一身, 即既控诉, 又决定罪名成立, 同时进行量刑, 在此种程序中, 被告无法传唤证人, 也不能申辩, 见[美]唐.R.彭伯著, 张金玺, 赵刚译:大众传媒法 (第13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82.

上一篇:永州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徐州师大是一本还是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