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

2024-06-22

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精选6篇)

篇1: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

一、麒麟简介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宠、仁宠。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相信存在的神灵。在中国众多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从古至今不乏能人志士将麒麟的形象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自青铜文化兴起后,铜雕麒麟也变得更加广受欢迎,以铜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触及可摸,这样麒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变得更加明确。

二、麒麟传说故事

传说,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脉)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黄帝祖神应龙,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次说一是麒麟与麒麟后人可以治病消灾,二说可以踏云而行。“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据考证“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人们为纪念“西狩获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又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

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联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触景生悲,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麒麟冢也正因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一方名胜,历代文人骚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孙宜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冢”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庙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宠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21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朝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 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 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现代作家张晓风也以获麒为主要事件写了一篇文章。

三、麒麟记载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说文解字》:“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张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无角。”[3]

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宠,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史稿》记载过很多牛产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平度州民家牛产麟。五年,寿州民家牛产麟,一室火光,以为怪,格杀之,剥皮,见周身鳞甲,头角犹隐也;荆州民家牛产麟,遍体鳞甲。嘉庆元年,遂安民家牛产麟。七年,镇海民家牛生一犊,遍体鳞纹,色青黑,颔下有髯,项皆细鳞。十一年五月,盐亭民家牛产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长寸许,目如水晶,鳞甲遍体,两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黄金色,八足,牛蹄,产时风雨交至,金光满院,射草木皆黄。十三年二月,绵州民家牛产一犊,首形如龙,身有鳞纹,无毛,落地而殇。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产麟。

以前认为这些是空穴来风的记载,但泰国水牛产下“异兽”,头似鳄鱼、有鳞片,跟清史稿记载类似。

篇2: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

相传,雪神的名字叫滕六,滕是周时地名,在现代山东的滕县,为什么叫滕六?我分析是因为雪神的栖身地在滕,六是至阴之数,而雪正是至阴至寒之物。古人经过观察,发现“雪独六出,立春后五出”,这都与六是至阴之数有关。

古人留下了太多的关于雪的诗词歌赋,我认为对雪的比喻描绘集大成者乃是乔吉的元曲《水仙子》,乔吉是元代的散曲大家,曲中写道: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控梅的心禁难挨。

面瓮儿里袁安舍,盐罐儿党尉宅,粉缸儿舞榭歌台。

短短的一支小令用了七个比喻,两个典故,意境非凡,浩瀚绮丽,不过由于雪的至洁至白,自然里找不到比之更洁白的,所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雪的诗词都道不出雪的精神,一句“大雪满弓刀”反而来的更有气势。

古人也留下来许多和雪有关的故事,我对这些故事很有感触,并总结了“几最”。

最悲壮的是苏武被匈奴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粮和水,苏武就食雪咽毡(兽皮),多日不死,匈奴疑其为神。

最凄惨的是窦蛾受冤,为示其清白,六月赤夏,天空飘起了大雪。

最闲情的是张岱藏雪,把冬雪储藏在坛中,待来年用雪水以作烹茶。

最洒脱的是孟浩然在风雪中骑驴而踏雪寻梅最超俗的是铁脚道人赤脚行风雪中,诵庄子的《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意欲寒香沁入心骨。

最勉励的是晋代孙康好学,夜晚因贫困无灯,就雪光夜读。

最慷慨的是某饱学名士(又忘其姓名,西西~)见天地白雪茫茫,冰清玉洁,随之杂念俱抛,乃赤身裸体钻卧雪中,意欲与雪同仙去,当真是为雪殉情,慨然赴死。

还有许多和雪相关的故事,就不多说了。

人们把雪看成是吉祥的,称之为瑞雪,原因是雪能够保护庄稼,尤其是对小麦的越冬甚有好处,而且雪能够冻死庄稼地里的害虫。除此之外,雪的破坏力更多,尤其是大雪,其灾害非常严重,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出入行动,化雪时,往往道路长时间污浊不堪,可人们依然都盼望大雪的到来,什么原因呢? 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被雪的精神和气质所感染。

篇3: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 它长着黑黑的身子, 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 它都要到人间害人, 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 莫名其妙地发高烧, 整夜说胡话, 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 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 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 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 就整夜亮着灯, 陪孩子一起玩, 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 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 又因为“岁”与“祟”谐音, 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篇4:八月故事:永远童真的神话

朴父治水

故事一

据说,当天和地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大地上只有洪水泛滥,于是天帝就派遣巨人朴父和他的妻子同去治理洪水。这一对夫妇,可真是硕大无朋,他们的身子各有千里之高,腰围差不多和身高相等。

治水本来是件多有意义的事啊,可这胖冬瓜似的两个巨人,对于治水这件辛苦的工作却感到很苦恼,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懒了,要不怎么长那么胖呢。

所以啊,大地可遭殃了:他们开导的江河,有的地方挖深了,有的地方挖浅了,有的地方淤塞起来了,有的地方被阻挡住了。全部工程简直搞得一团糟,许多年以后还得劳烦伟大勇敢的大禹爷重新把洪水治理一番,替他们查缺补漏。

天帝恼怒这对公婆的懒惰懈怠,就罢免了他们的职务,还责罚他们一丝不挂,肩靠肩地站在东南角的大荒之中。他们不喝水也不吃饭,不怕冷也不怕热,只喝点天空中的露水,便能充饥。一直要等到黄河的水澄清,才能让他们夫妻“官复原职”。但要黄河的水澄清,据说要海与河断绝交流,这当然是绝对办不到的事,于是这一对懒汉夫妇只好永远光着屁股在荒野里晒太阳了。

素材运用方向:业精于勤,荒于嬉。“懒惰的代价”“认真”等作文适合用这对懒夫妇的故事。

故事二

钻木取火

据说上古时,在西方荒远的地方,有个国家,叫遂明国。这个国家,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都照不到的地方,不见天日,不识昼夜。在这个国家里,有一棵大树名叫“遂木”,这棵树非常大,树根与枝叶盘起来占了一万顷的地面。

后世有一个聪慧的人,漫游天下,来到了遂明国,在遂木树下休息。按理说,遂明国应该是暗无天日呀,树林里必定更幽暗,可谁知事实却是:大树林里闪闪的美丽的火花,像珍珠和宝石的光那样灿烂。人们在这一片灿烂的美丽火光中,劳动、吃饭、休息、睡觉。

这个聪明的人就去寻找火光的来源:原来是一些像鹗的长脚爪、黑背脊、白肚子的大鸟,用它们短而硬的嘴壳去啄树干,在一啄的瞬间,就有灿烂的火光发出。这个聪明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取火的方法,他把遂木的枝条折了些下来,用小枝去钻大枝,果然也有火光发出来。后来他又用别的树枝试钻,虽然比遂木钻火费劲,但钻了一会儿,先冒烟,后出火,树枝燃烧了起来,得到了真正的火。

这个人回到自己的国家,把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人民,这样人们想要火就可以有火,不必等待天然的雷火,不必再一年四季守着火堆唯恐它熄灭了。人们感念这找到钻木取火方法的人,称他为“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素材运用方向:燧人的功绩,大概就与希腊神话中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相仿。这个故事适用于“为世人谋福”“善于观察”等作文。

故事三

贤良的舜

舜年轻的时候,乡里间就传扬着他孝顺的美名。他的父亲是个糊涂不讲理的人,偏爱后妻和后妻的儿女。早年丧母的舜常受父亲和后妈的毒打,却依然很孝顺他们。

即使这样,歹毒的后母总想杀死舜。舜在家里待不下去,只好一人到历山脚下独居。没过多久,历山的农人受他德行的感化,争着让起田界;舜去雷泽打鱼,渔夫争着让起渔场;舜去河滨做陶器,陶工们做的陶器变得又美观又耐看。人们喜欢靠近舜居住,刚开始聚成个小村庄,一年后就变成大城镇,第三年就变成了大都市,真是奇迹啊。

因为舜的美名,大族长们推举他做天子尧的接班人,尧还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一个普通农民,一下变成了显贵的天子女婿,这可让舜的家人气红了眼。

一天下午,弟弟象到舜家对他说:“哥,爹叫你明天去帮他修谷仓!”

娥皇和女英能未卜先知,她们知道舜的家人想要加害他,就让他穿了件画着鸟形彩纹的衣服去修谷仓。舜爬上谷仓顶后,恶毒的家人便抽掉梯子,在谷仓下点火想烧死他。舜吓得张开双臂求救,就在一瞬间,他变成一只大鸟,飞上天空。

没过多久,舜的父亲让舜帮忙淘井,孝顺的舜答应了。妻子们这次给了他一件画着龙形彩纹的衣服,让他穿在旧衣服里,危急时刻脱下来。

舜刚下到井里,家人就把石头、泥块倒下来,这回机警的舜迅速脱去旧衣,变成一条银光闪闪的龙,钻进地下,从另一口井中逃了出来。

那以后,天性厚道的舜,对待家人还像以前一样孝顺和友爱。

素材运用方向: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以德报怨”“仁者无敌”等作文可引用舜的故事。

故事四

鲧盗息壤

很久以前,地上发了很大的洪水,人们生活得悲惨而绝望,有一位天神哀怜人类的痛苦,想救万民于水火,他就是鲧,天帝的孙子,一匹白马。

猫头鹰和乌龟告诉鲧,天帝的至宝息壤或许可行。息壤是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只要弄来一点投向大地,马上会生长加多,积成山堆成堤,用来堙塞洪水,应该没问题。于是鲧偷了祖父的息壤,来到人间,这东西果然灵妙,只用一点点,就可以积山成堤,叫汹涌的洪水无法逞凶,大地上渐渐看不到洪水,看见的只是一片片新的绿野。

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后大发雷霆,派人夺回息壤,并把鲧杀死在羽山——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治洪事业功亏一篑,鲧壮志未酬身先死,怎么能安静地长眠呢?于是他的精魂不死,尸体三年没有腐烂,他的肚子里居然还孕育出新的生命,就是他的儿子禹,禹在父亲的肚子里生长变化,具备了种种神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

鲧的尸体三年不腐烂,这件奇事被天帝知道了,怕他会变成精怪和自己捣蛋,就派了个天神,让他用宝刀剖开鲧的尸体。没想到更大的奇事发生了,从鲧被剖开的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那就是禹,虬龙腾空升天,鲧的尸体也化作黄龙跳进了羽山旁的羽渊。失去了神力的他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就是亲眼看着儿子继续自己的事业,把人民从苦海中拯救出来,成就一代功业。

nlc202309080925

素材运用方向:一个人悲悯的善心会像金石般坚固,难以消灭,并薪火相传。遇到“舍生取义”“德行”等作文时,不妨运用鲧的传说。

故事五

象罔寻珠

天帝经常喜欢到昆仑山玩儿,有一次,他从赤水经过,到昆仑山去,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把他一颗最珍爱的又黑又亮的宝珠丢失在赤水旁。天帝心里很着急,马上派了一个聪明绝顶的天神——知,去寻找宝珠。知找了一遍,没找到,只得空手回来交差。天帝又派了天神离朱去找,离朱虽然长了三个脑袋六只眼睛,而且每只眼睛明亮得出奇,可他找了一遍,还是全无宝珠踪影。第三次,天帝派了一个能言善辩的天神名叫吃诟的去找,吃诟依然无功而返。

最后,天帝没办法了,只得派神国闻名的粗心大意的天神象罔去寻找。象罔领了旨意,潇潇洒洒,漫不经心地走到赤水岸边,用他那迷迷糊糊的眼睛一打量——哈,那颗宝珠正不声不响逍遥无比地躺在草丛里呢。象罔“瞎猫碰上死耗子”,弯腰捡起宝珠,晃晃荡荡地交还天帝去了。

天帝一看这粗心大意的天神居然能找回宝珠,大感惊奇,就把这颗自己最心爱的宝珠交给象罔保管着了。

素材运用方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象罔这种奇事了。这个有趣的小传说适合“无心插柳柳成荫”“傻人傻福”等文章。

精彩链接

在中国古神话中,有很多奇异的动植物和神仙,大家可以在写作文时运用一二。

蓂荚——一种草,又叫“历荚”,生长在阶沿缝中。这种奇特的草,每年初一就开始生长一个豆荚,以后每天生长一个,到月半就生长十五个,十六以后,每天又落下一个,到月底就落完了。人们一见豆荚的生和落,就知道这天是这月的哪一天。这是尧时代的活动日历。

海神禺强——兼风神,当他以风神姿态出现时,是人脸鸟身,耳朵上挂两条青蛇,足踏两条青蛇。当他以海神姿态出现时,是鱼身,有手有足,驾两条龙。他本是海里一条大鱼,叫“鲲”,就是鲸鱼,每年冬天,他摇身一变成鸟,就叫“鹏”,是一只凶猛的大凤。

肥遗——一种蛇,六只脚四只翅膀,当它翱翔在天空被人们看见的时候,大地上会发生旱灾。

軨軨——一种兽,形状像牛,老虎的斑纹,当它出现在世间,世间定会发生大洪水。

蜚——一种兽,形状像牛,白脑袋,一只眼,尾巴像蛇,它经过水就干涸,经过草就枯死,它出现在世间,天下就要发生大瘟疫。

毕方——一种鸟,形状像鹤,青身红斑纹,嘴是白的,只有一只脚,哪里见了它,哪里就会发生怪火。

飞兔——小兽,形状像兔子却长着一个老鼠的脑袋,能用它背上的毛当翅膀飞行在天空中。

嚣——一种鸟,四只翅膀,一只眼睛,一条狗尾巴,吃了它可治肚子痛。

【素材演练】

童话不仅是美丽的,还会带给人启发与感悟。读了上面的这些童话故事,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请以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给心灵留存一份诗意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仲志凌

夏凉如水的夜晚,望着深邃而不可言说的星空,我仍会想起那些美丽的神话。古人将心中美好的希冀,托付于那些终成眷属的美好故事里,于是便有了牛郎、织女、燧人这样飘渺的人物。

还记得小时候,一个人坐在书店里,捧着一本《中国古代神话全集》就能度过一上午。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传递了真善美的故事,给了我一股多么震撼人心的精神洪流啊!印象最深刻的是鲧盗息壤这个故事。鲧是天神的孙子,看到人间的疾苦,他萌生了恻隐之心,偷走了天帝的息壤来帮助人类治理洪水。最终因为触犯天条被自己的祖父杀死。使我大为震动的是鲧对凡间的悲悯与仁慈。这使我想到佛祖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舍得。虽然以我狭隘的思维很难理解这种以自我毁灭来成全大爱的行为,但我依然敬佩这种勇气。

舍小而教化众生,是以舍身得道。这是诗意的升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很难再去信奉神话传说。阅读使我成为无神论者,使我明白,瑶池仙境是不可能的,西王母是不存在的,就连脉脉不得语的牛郎和织女,也只是相隔万里的两个星座。因为科学,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精神愉悦了,可我的想象力却日益减少。以前那种近乎于疯狂的幻想与想象也不复存在,理性成了我的唯一信条。

我想,是时候还给心灵几分诗意。

于是,我找出了许久不看的童话和神话,重温当初的感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我自由自在地驰骋在想象力的天地。单纯的幸福,就像清晨花蕊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就像冬日早晨东升的旭日暖阳,就像深夜手捧清茗手不释卷的专注,我一想起,心中就像沉甸甸的雨云,只待一声春雷,就能降下感动的甘露。这使我想起一句诗: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给心灵留存一份诗意,留下几分不谙世事的天真。

【教师点评】

作者构思巧妙,匠心独运。由曾经的有神话陪伴的美好,到现实的理性的成熟、精神的丰富,却少了生活的诗意,再到还心灵几分诗意。这何尝不是成人世界的追求轨迹的浓缩?重读神话,不仅能更深地领略到神话的纯真与美好,更能珍惜现实生活的美好,给心灵留存一份诗意。

(指导教师/夏年凤)

篇5:关于中国的神话故事传说

石敢当在泰安城里给人算卦测字为生。由于他十分勇敢,什么都不怕,所以在泰安一带方圆几百里很有名。有些人被欺负了,被迫害了,都会找石敢当来替他们打抱不平,替他们出气。

在泰安南边六十里远的地方,有个汶口镇。在汶口镇有一户人家,他家的姑娘自己一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每到太阳压山天快黑的时候,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风,刮开这位姑娘的门,刮进她的屋子里去。这样,一天,二天……天长日久,这个姑娘就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

家里人看到姑娘身体越来越弱,以为是她生了什么病症,便找了许多医生来看,可是治来治去,吃了许多药也没有什么效果。

有一天,这个姑娘对家里人说:“你们费了那些钱给我找人来治病,我看那都是白费。我是妖气缠身,光吃各种药是治不好的。”

姑娘的父母一听可就着急了。那可怎么办呢。这时有个乡亲告诉他们,泰山有个石敢当,他什么都不怕,不妨找他来给看看。姑娘的父亲一听,骑上毛驴就上路了。

石敢当十分重义气,好说话,人家一请,他就来了。他对姑娘的父亲说:“这件事好办,准备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就是准备一盆香油,用棉花搓成粗灯捻,准备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把东西准备齐了,我准能把妖气镇住。”

这天下午,石敢当喝完酒,吃罢饭,眼看着天就要黑了,他就用灯芯子把香油点着了,用锅把盆子扣住,他坐在旁边,用脚蹬着锅沿儿,这样虽然点着灯,但远处却看不到灯亮。

天渐渐地全黑下来了,突然,传来一阵呼呼的响声。石敢当定眼一看,从东南方吹过来了一阵妖风。说时迟那时快,石敢当猛地用脚一踢,就把扣着的锅踢开了,灯光一亮,十二个童男童女便用足了力气敲锣打鼓。

妖怪一进屋,看见灯光一亮,急忙闪出了屋,没命地朝南方跑,一跑跑到了福建。所以福建的农民又被妖怪缠上了身,怎么办呢?人们就到处打听能除妖的能人。后来听说泰山的石敢当能除妖,就把他请去了。石敢当又用这个方法,妖怪一看又跑了,这次跑到了东北。东北有个姑娘也得了这病,又来请石敢当。他想:“这样捉来捉去,全国这么大也捉不过来。不如用泰山的石头刻上我的名字,谁家闹妖风,把石头往家里一放,妖怪就不敢来了。”

篇6:关于神话传说故事

中午卖油郎卖油回来,闻到屋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揭开锅一看,里面是热腾腾的包子。卖油郎饿坏了,没有多想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不是包子、水饺,就是馄饨,面条,色香味俱佳,而且热乎乎的。开始卖油郎还以为是邻居大娘看他没人照顾帮他做的,便去感谢人家,可邻居大娘说不是她做的,卖油郎就奇怪了,他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个人。

第二天一早卖油郎照常挑着担子走了,只是没走出多远他又悄悄折回来,躲到屋门后边。天快晌午了,只见一个漂亮姑娘从屋里的画上走下来,到厨房开始做饭。她手脚麻利,一会儿工夫饭就做好了,然后姑娘走到屋里就要回到画上,卖油郎一下从门后跑出来抱住姑娘,央求她不要回到画上,姑娘答应了。

画中姑娘做了卖油郎的妻子,以后卖油郎出去卖油,姑娘就在家里操持家务。姑娘很会持家,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只是姑娘常常朝着画看,卖油郎担心她回到画上走了,便把那幅画收了起来。

几年后,他们生育了一对可爱的儿女。慢慢地儿女们长大了,那幅画也被遗忘了。一天,画中姑娘在收拾东西时发现了那幅压在箱底的画,她便把画展开,然后回到画上不见了。卖油郎卖油回来不见了妻子,便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到,他突然想起那幅压在箱底的画,便打开箱子,一看画不见了,便知道妻子是回到画上走了。

上一篇:说明文训练下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