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会发言

2024-05-26

反思会发言(精选8篇)

篇1:反思会发言

关于“xxx”事故的思考

----在公司安全工作反思警示会上的发言

调度室

xxx

尊敬的各位工友:

大家好,我是xxx,一年前是综二区的区长,现在在调度室工作。一年前的x月x日,我失去了我的工友,也是我的兄弟。一年过去了,我矿的天轮还在日夜不停的转,但逝去的人却永远也回不来了。前两天接到安全科通知,让我在班队长会上说一说,回顾一下这令人难忘的一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年。

坐下来想了很久,就说说我的一些体会吧!如果对大家有所触动,今天我就算没白来。

事故之后,我就被免职,接着是4个月的处分,还有一些罚款。这些经济账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欠的人命债,这一辈子都还不清了,自己的员工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去面对他的家人?因为我连最起码的安全保障——生命都没有给他,万分的愧疚啊!

“xxx”事故的发生,像是一座警钟,这么长时间以来也一直警醒着我反思、学习:事故已经发生,损失已经造成,虽然没有必要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行,但血的教训需要总结。在座的各位管理人员都是现场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如何给予我们的工友最好的安全保障,值得好好想想。

事故发生后,再多的“如果”都是假的,事后诸葛亮,谁都能说出一二三四来,但要把保证安全的措施现场贯彻下去,却是所有从业者,包括管理者和操作者共同的工作。

管理者不可能盯住每一个工作细节,但这不是不能安全的借口。习惯性操作的陋习也不是一天养成的,是不是我们曾经经意不经意地纵容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大家不妨扪心自问,施工措施我看了没有?现场可以落实否?现场我真确认了吗?还有很多。如果没有,那么我请求您,从现在就做,抛弃那些视而不见,鄙视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时还不晚。

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员工的安全理念,并让这种理念渗入到工作生活中,让它无处不在。安全为了谁?我们不需要那么高尚,安全就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工作,为自己工作。我们得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现场是一个个小的团队,如何让你的工友放心把后背交给你,需要的是你的技能素质和工作的责任心。但要让所有人在工作中时时事事想到这些,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为认为事故是意外,安全需要撞大运的人还有很多。

半年多来,我在调度室兼职分析生产事故,我发现有很多事故是由小事情引发的,甚至会造成二次事故,使事故扩大化。举个例子,有个区面溜子底链断双链,从底槽往上返大链时使用了5分绳,就在底链马上就要返上来时,绳断了,半边白忙活了,影响的不仅仅是生产和工人士气,还有断绳伤人的隐患。隐患是只虎,什么时候吃人,咱们不知道,老虎才知道。

事故发生后,有个朋友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什么也不要想,至少,我们还活着。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说不出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多年没有过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所以工友们,珍惜生命、敬畏规程吧!

如果你是班长、队长、区长,想一想,我们这辈子最好的年华是什么?是陪伴你最多的工友。我们交流相处的时间甚至比家里的人还要长,你不想他们个个幸福安康么?既然这样,那我们共同努力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要再让悲剧上演。

2014年8月19

篇2:反思会发言

时间:2012年11月20日

地点:江苏省xx高级中学会议室

课题:父母经济社会地位与高中生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相关性研究

沈所让我第一个说,我就不辞让了,因为第一个说有好处没负担,说错了后面还可以请沈所和祁老师批评和修正。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我们省淳中参加课题开题会议。省淳中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好学校,我非常敬仰这所学校,因为不仅仅她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不少的好朋友这在里。所以今天来本身就很高兴,特别是今天参加三个课题,一个是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农村重点高中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一个是东坝中学的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和淳中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父母经济社会地位与高中生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相关性研究》。这三个课题都是我感兴趣的,刚才邢主任说了很好的意见,根据沈所的要求,各有侧重,不求面面俱到,我侧重于《父母经济社会地位与高中生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相关性研究》。在说之前,先说一个感受:做教科研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合理性和说服力。我每参加一次课题论证会议,都要认真备课,把研究者的思路搞清楚弄明白,还要把他没有搞明白似是而非的东西弄明白,通过我的点拨能够让他弄明白。在这个涅磐的过程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加深了我对很多命题的理解和熟悉。

就如我要重点谈的这个父母经济社会地位与高中生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相关性研究,我在学习之后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我用五个有来概括:

第一个是“有趣”,这个课题如芮四保校长开会报告中所说,是个“老话题”,但正因为这是一个老话题,是大家都意识到但都不好意思说,更不好意思去研究的一个老话题,四保先生不仅去说了,而且作为课题研究,所研究的课题现实性很强,针对性也很强,而且研究的内容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不仅管用而且会很“好玩”,我对很多东西的评价“好玩”是最高级别的。这是第一个“有”——有趣。没有趣,做研究可能就很寡味,就会没有激情,就会丧失兴趣和动力。所以,有趣是我学习时很深的一个感受。

第二个“有”是“有力”。首先是人力,有“人”,研究的阵容很强大,主持人芮四保是语文界的精英,我特别注意到xx县中心理学很强悍,是彪悍,为什么?两个课题就看到三个专职的心理教师,而且两个课题都有心理教师担纲主要研究;其次是财力,保障措施很到位。有了人,又有了财,所以,人才才能做好玩的事情,研究才能出成果。

第三个“有”是“有序”。刚才四保先生介绍课题已经着手前期的调研,我们今天是开课题开题会,但是在开题之前已经着手进行了,研究的迫切性很高,计划性很强,步调比较整齐,有计划、有步骤、有序进行,这是研究出成果的保证。

第四个“有”是“有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教育的点很多,要素也很多,但是有些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基层学校的教科研跟市区教科所教科研不同,跟院校的教科研更不同,我丝毫不避讳很多的教科研是为了装点门面,丰富所谓的教科研成果,但是基层学校的教科研,要钱没有钱,要人没有人,但是为什么我们还在研究?是因为我们要解决现实面对的问题,这个里面特别要强调的是现实面对,这个问题不解决心里就不痛快,不解决就感觉到“我的教育”就深入不下去,所以,教师的教育问题的提出往往有很强的切己性。四保先生的这个课题,我可以打个比方,就好像烧菜,要适度的放点味精起鲜(现在很多人说烧菜不放味精,其实如酱油、调料一类的味精都已经在里面了),这个课题可以说击到了教育的痛处,在这个菜肴上适量的加入点味精,研究是很新鲜的,是带有泥土的芳香气息的,是有草根味道的,也是一个充满创新气息的课题。

第五个“有”是“有道”。研究有基础,人员有保障,成果可启人。特别是这样的一个课题,它可能产生的结论会吓人一跳。尽管我们可以进行一些预设,父母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与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等方面进行相关性的预设,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我有一种预感,这个结论可能会吓人的,会打破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两分法,三分法,可能会形成若干个条块,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教育建模会展开,有了这个东西,会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产生一些动摇,但是动摇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他可能是抓住了影响教育的某些核心要素。所以,这个有道,是一种预期性的。

我在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也有两个困惑,可能是我没有弄明白四保先生的思路,或者说,在四保那里是清晰的,明白的,但是我天资笨拙没有弄明白,我在这里面提出来,以求解。

第一个困惑是,我们研究这个课题如何处理好孩子的隐私权得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得到保护?我这里面说的是,得到保护,是底线,而不是更好的保护。因为一个孩子的背后总有一个父母,总有一个家庭,父母是不可以选择的,父母的出身、经济、地位等等各方面条件是不能够选择的,但是这些都是一个孩子作为一个人的起码的隐私,经济地位、家庭出身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课题研究如何处理好起码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这两个关系,是我第一个困惑。

第二个困惑是,这个课题是有很强的现实性的,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我在开题报告里没有看到针对现实的什么问题,最重要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到底是为什么?为了什么才研究的?是为谁研究的?研究的成果能够在哪里去推广,去运用?这些设计可能四保先生这个团队已经想到了,但是我没有发现,所以就把我的困惑提出来了。

我循着这样的两点困惑,所以就想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五点具体的意见,或者叫建议吧:

一是背景分析现实一点。研究的背景很丰富,但是缺少现状的调研和描述,在高中这个阶段,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要有一个大致的描述,但不是文学性的描述,而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这是我们展开课题研究的起点。这个起点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研究的质量、品位和层次。

二是研究目的明确一点。研究目的基本上都是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敏锐,也很智慧,但是作为研究目的可能需要以陈述句的方式来呈现,要明确一点,要有层次一点。在研究目的中要突出体现出研究的成果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业成就这五个要素之间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经济条件好的、地位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的、方法好的、成就好的是一种,经济条件好的、地位高的、动机一般、方法一般、成就一般等等会形成至少五六十种情况,但是这五十多种情况也并不是说全都是我们需要的,因为我们是进行的相关度的研究,怎么才叫相关?是真相关而不是伪相关?这一点在数学里是有专门研究的。可以借鉴数学里象限的做法进行维度划分,形成若干个研究模型,便于操作。关于教育模型的问题,是可以帮助我们课题研究操作和推广的。

三是概念界定清晰一点。概念界定是一种关键词界定,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抓住关键词界定,不要每一个词都去界定;二是在界定概念时要界定清楚概念的关键意思。譬如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个短语,可能就需要拆分出来,“父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究竟是什么样的,可以大致上分为几个级别?这个级别的区分是依据什么标准?这么一分之后,可能就会感觉到是不是应该要把题目要换掉?父母经济社会条件?这样可能表述会更好一点。再如,“高中生”这个概念,这么泛泛地说不如不说,既然要界定就要把这个概念的关键点要界定清楚。譬如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什么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有大同也有小异,大同是纯粹农村中学的高中生和作为县城重点高中的高中生,县城一般高中的高中生和南京城区一般学校的高中生和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是有共同特点的,要把这个大同的特点找出来,小异首先也是表现为大同,譬如说农村中学的高中生和县城重点高中的高中生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在区分出这两者不同的时候,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发现就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共同点是什么?我们常说,大同而小异,往往都是抓住了小异,而把大同忽略了,所以,我们研究就会出问题。研究就是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就是寻找共同点,找到这个共同点,就很容易把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再如“学业成就”,在后文的研究框架中有一张图表,我天生对于图标有喜感,但是这个图标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学习动机指向学业成就,学业成就指向学习成绩,这个里面关系搞反了,学业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但是在概念界定时是这么说的:“本研究拟采用学校的期末成绩作为研究学习成就的依据,也就是直接才用被研究者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期末总平均成绩为研究依据”,这句话要改,不改就会给人笑话。学习成绩是很重要的一环,但不是仅仅只有这一环。而且这种说法跟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层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是矛盾的。

三是理论支撑全面一点。理论支撑里面有两点,一个是成就动机理论,一个是凯勒的ARCS动机模式。我对西方教育理论有兴趣,但是在行文时有一种本能的拒斥感,为什么?因为我用中文说不了了我就去找西方的理论支撑,但是回过头来看真的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么?真的能解决我现实面对的问题么?就本课题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中国本土的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找一找。一部《论语》一万多字,但是我有一个观点,做老师的把《论语》从头到尾读过一遍或者翻过一边的教师又有多少?我在语文教师中说,90%以上的语文老师教论语没有读全论语,至今没有一个语文老师反驳我,我就相信我说了十多年的这句话是说对了,譬如说现在教育里很流行的一些做法和概念直接来自于《学记》,这一篇很短小的文章,90%的老师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要说看了。传统里有很多好的东西都是值得研究的,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譬如说,跟这个课题相关的,孔子说“有教无类”,<课件 >正面理解大家都知道,但是,“有教无类”的前提是“有类”,这个“类”就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因为“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要研究,要分析,才会实现“无类”的教育理想。

四是研究伦理合理一点。谈到“类”,就要“分类”,但是我们不能人为地把孩子依据家庭条件分为三六九等,根据他的学习成绩分为好中差三等,我联系到《农村重点高中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里的把研究的对象都是有心理问题的教师,这种称呼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是研究的伦理,研究伦理跟课堂伦理、教学伦理一样,是教育伦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研究一定要重视这个研究伦理的合理性问题。

篇3: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

一、灵活运用善用追问艺术,给学生“反思之鱼”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还不能自觉地进行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反思的机会,而最常用的是能抓住时机及时追问。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老师:拿出长方形纸片,折出想要的分数,并用阴影部分表示,不要都是1/2。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折好后,把自己想要的分数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一般来说上课上到这儿,已经算是达到目的,可以顺理成章了。可黄老师却继续: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图形折回去。假如黄老师让大家继续等分下去,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折一次后会增加2倍,会变成很多方块。我原来等分成8份,再对折一次后会变成16份。

师接着再问:真的是这样吗?现在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等分。折好后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这一追问使学生陷入了思考天地,学生边操作边交流反思,终于大多数学生发现“分子分母变了,分子分母都扩大了2倍,既:4/8=8/16”。正是教师合理利用两次追问艺术,才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不经意”中学到反思且意犹未尽。也为这一堂课增添许多色彩。

二、巧用错误资源,给学生“反思之鱼”

如何巧妙地运用课堂错误资源,让学生自觉地发现错误,主动地寻找错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让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

如青年名师张齐华在教学《因数倍数》的概念后,让学生自主寻找36的所有因数。而后张老师展示一份学生作业,上面写着“36的因数有:1,36,4,9,2,18,6”。对于这份解答不完整的作业,张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1)师: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于是有的同学就评价该同学能一对一对找,方法不错,但是漏了两个因数,3和12;有的同学认为写得很乱,才会遗漏,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方法:从1开始想起,逐对逐对找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还有的同学认为9个因数的写法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等。

(2)师:其实写法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思考方法要有理。老师觉得,怎样更符合你的思考习惯,你就怎样写。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这时,又有许多同学说出了自己找因数的不同方法。

(3)师: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生1:一对一对地找比较快。

生2:应该按一定顺序找,这样不容易遗漏。

(4)师总结:说得真好,正是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这堂课正是教师采用了这份不完善的作业作为交流对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思维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学生在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学习方法,从而对知识零散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升华。

三、匠心采用引导学生比较方法,授学生“反思之渔”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概括的基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经常引导学生对数学题进行观察,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进行反思、内化和感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指导学生“口算540-370”时,我首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口算这道题。而且是越多越好。学生有了以下几种解法:生1:540-300=240,240-70=170;生2:因为54-37=17,所以540-370=170;生3:500-370=130,130+40=170;生4:我先用370-40=330,再用500-330=170。

当生4说出这种解法时,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眼睛里写着迷惑,个别同学在底下窃窃私语道:“怎么能用减数去减被减数呢?歪打正着吧?”为了让学生解开这个谜,于是我对大家说:“生4的这种方法是不是巧合,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大家讨论一下。”

一番激烈的讨论过后,一位同学说:“我另举几题试算了一下,认为这种算法是对的,具体我们通过对比540-370与500-330这两个算式就可得出,因为被减数本来是540,生4把它看成500,少算了40,要使差不变,减数也要减去40,因此540-370变成500-330。”哦,全班同学恍然大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5:从生4的方法中,我又得到一种比他算法来得算简便的,就是用70-40=30,500-300=200,200-30=170。

生6:生4、生5的算法都比较独特,可见他们都很聪明。但是在平常的计算中,并不适合我们用,我认为还是生1、生2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篇4:万国禁烟会上中方的精彩发言

对于英国的吹毛求疵,唐国安引用了《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和中国海关报告中的具体数据进行了反驳,他的慷慨陈词让各国与会代表心服口服,让挑刺的英国代表哑口无言。为了帮助瘾君子戒除烟瘾,唐国安向大会递交一个申请,建议大会成立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戒烟办法问题,并能提供戒烟良策,既能戒绝烟瘾,又不用求助于任何戒烟丸药。唐国安的这项提议受到了大会的重视,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与支持。

在最后一天的大会上,唐国安发表了一篇8000字的长篇英文演说。其演讲思维缜密,逻辑性强,语言优美。一开篇他就提出“吸食鸦片是我们国家所必须面对的最紧急的道德问题和经济问题”。中国每年因吸食鸦片遭受损失高达85625万两白银,结果造成“生产效率很低和中国人民十分贫穷”。中国迫切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共同对付鸦片烟毒,以“取得完全的成功”。

篇5:高三教师会发言

大家好!

首先真诚祝愿大家新学期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似。又一届新高三开始了,作为这个新团队的一名教师,此时此刻,感慨良多。

一、面临的现状

1.本届学生进校以来,在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努力下,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尤其是高

二期末统考,有些学科远超兄弟学校。

2.开学初,学校对科任老师及班主任又进行了调整。

3.高考成绩按语数外三门计入总分,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功课发展不平衡,从城乡

来看,语言类学科农村学生较城市有较大的差距,从全市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优势。

4.2011届高考创造了辉煌,给我们2012届高三信心更给我们带来压力。

二、高三教师的责任

高考成绩直接影响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因此,高三老师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师本身声誉、学校声誉。此时此刻,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高三教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高三老师身上承载了学校的信任,家长和学生的期待,社会的希望。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在办公室、备课组一言一行等都要力争起榜样和表率作用。奋战高三,对我们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是为校争光的机会,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一岗位。

我们要沉得下去,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埋头苦干巧干,相互帮助,不断发挥集体智慧,加强个人研究,多研究高考,研究学生,了解信息,因班而已,因人而异,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复习特色,打造高质高效的复习课堂。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去学生。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教师无愧于高三教师的称号。

三、一轮复习的重要性

开学不久,我们都将进入一轮复习,我们要帮助学生迅速进入高三复习状态。一轮复习是对高考知识点全面的基础性复习,是学生基础能力的过关期,一轮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高三,学生的成绩能否有突破有大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这是一个连续而漫长的复习过程,大约5个月的时间,切忌急于求成,每天每周每个月都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尤其对于我们学校这样生源的学生,更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重视基础,练好基本功。帮助学生教会他们梳理归纳盘点总结,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一阶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复习习惯,严格要求,及时督查,训练学生书写的端正性,答题的规范性,审题的准确性以及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勤勉严谨细致灵活高效,从而确保一轮复习的成效。

四、表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此我谨代表高三语数外老师郑重承诺: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将群策群力,和谐竞争,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高三的教学中去,为明年的高考再创佳绩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篇6:党会发言

(一)

理想是人类所特有的行动目标,是人类建筑在理性基础上的精神状态。人类从纯粹自然物中分化出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成为有目的性的存在。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从而适合自己的生存。人类确定自己实践的目的,不是从个别主体的暂时需要出发,而是把主体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把实践作为一个不断的过程来考虑的。个体的需求要服从群体的需要,近期的目的要服从长远的目标。超越并引导着近期目的的长远目标,由于尚不具备实现的条件,所以只能是理性的创造物,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理想。长远的理想制约着人们现实的行动;坚定地相信某种理想一定会实现,理想就上升到了信念;把理想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使之成为个人的不朽价值和终生的奋斗目标,就是信仰。

由于生活的历史条件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水平不同,不同主体提出的理想也各不相同。就社会理想——人类改造社会的长远目标而言,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不同阶级,他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就迥然不同。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中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才具有光明远大的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产阶级的理想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

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共产主义理想已经从“一个幽灵”变成了一面伟大旗帜,引导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而高擎这面旗帜的始终是共产党人。

(二)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http://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通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经历了认识和实践上的曲折、反复,我们党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于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一点,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论”,也要反对悲观失望的“渺茫论”。

范文网【】

什么是空想论?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主义者的见解曾经长期支配着19世纪的社会主义观点,而且现在还部分地支配着这种观点”,对于信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那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32页)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不依赖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的绝对真理,这在思想路线上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一脉相承的。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当作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把它看成是超脱于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之上的僵死的东西,乃至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化,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认识这个道理的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时俱进的本质。

与“空想论”不同,“渺茫论”把共产主义看成是毫无希望的目标,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看成是与现实完全不沾边的事情,其要害是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破除“渺茫论”,我们必须把握这样几个观点。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变革过程与自然进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科学论断表明,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本文来自http://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制度的革新,意识形态的转变,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更新,都有其内在的时间量度,它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世界历史看,奴隶社会存在了数千年,封建社会存在了二千多年。在这样长的历史时期中,被剥削阶级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与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也从未停止过斗争,不过直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诞生,它才由自发的斗争转变为自觉的斗争。这种自觉的斗争已经进行了150多年,无产阶级还要继续斗争下去,直至取得实现共产主义的最后胜利。如果说历史上的奴隶阶级、农民阶级经过上千年的斗争也无法摆脱被剥削地位的话,那么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则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有着非常光明的前途。

第二,共产主义是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的统一。当我们讲到共产主义的时候,它包括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运动三方面的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制度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所预见的无产阶级获得完全解放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现实斗争。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分析现实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对未来社会的预见不是建立在头脑中,而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坚实基础上。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的实践,在这一理论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了。这个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长,但它始终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我们今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做的一切,都是这个实践的必要环节,都是在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大厦夯实牢固的地基。

第三,共产主义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统一。在社会历史范畴,认为社会的发展遵循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坚信人类的前途将会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决定了一个共产主义者对于人生的基本态度,更高的思想境界可以使他们超越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不计个人得失,把为人民利益而工作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自觉地践行“无私奉献”、“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等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行为规范。我国许多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典型,滤布 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道德楷模。

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改造社会与改造自然的统一。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这个飞跃将使“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同上书,757—758页)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促进着改造社会的过程,并且要通过社会改造的成果实现自身的意义。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在社会生活领域,还有许多必然性有待人们去认识,社会改造任重而道远。人类在改造自然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不仅涉及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本身就呼唤着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如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框架内几乎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今天为发展生产力,为符合人类生存要求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迈出的坚实步伐。

篇7:初三教师会发言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教办领导给我镇初三教师一次共同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疃里镇二中初三年级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汇报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学生基础差,尖子少,发展不平衡。初二升初三成绩较差,特别是与兄弟学校差距较大。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较多。学生在家娇生惯养,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没有为明天而奋斗的理想和自我忧虑感。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养成教育还不到位;缺乏应有学法指导;许多基础知识没有形成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较大,学无兴趣。

新学期开学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初三教学工作,带领初三教师狠抓校风、班风和学风,树立正气,给初三的教学和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学生比较稳定,无论是纪律还是上课都进入了毕业生的状态,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二、教师现状

初三教师队伍是一个由16位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开学以来,各位老师都能精心备课,按时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工作积极认真,形成了协作共事、和睦融洽、积极向上、敢为人先的优良团队作风。全体课任教师兢兢 1

业业,认真负责,精诚团结,不懈奋斗,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年初三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前提和最根本保障。

三、本学期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锁定中考目标,狠抓教学质量。

2.加强常规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

3.促进学风、班风的改进,营造严谨、务实、积极的年级氛围。

4.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5.严格控制辍学,防止学生流失,确保有效生源。

6.充分发挥年级的整体力量,在元旦期末考试中缩小与兄弟学 校之间的差距,努力争取成绩有大的突破。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充分调动年级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合作意识,发挥 “比、学、赶、帮、超”的集体观念。我们教师形成一种“团结、和谐、信任、合作、向上”的良好氛围,做到有事大家做,有问题共商量,有困难共同解决,大家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互相理解,正确处理任课老师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团队之间协作的精神。

2、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工作。

依据我校《教学常规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配合教务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经常检查,及时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走过场。年级组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老师们的备课情况、组织部分老师随堂听课、抽查作业批改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民主评议,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认真分析,加以讨论,同时提出改进措施。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课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做到课堂教学目的性强,重点突出,练习要精讲精练,力争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取得好的效果。各学科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打整体战。

4.把握中考动向,注重训练,及时巩固

深入研究考纲和近几年中考试题,把握正确的中考改革趋势,明确方向和重点。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各学科要做好阶段性的评估测试,考题向中考靠近,使学生熟悉题型,每次测试后作好质量分析,通报考试情况,了解、协调各科教学、分析研究教与学的情况,提出整改意见,明确目标并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和安排,落实措施要求。

5.积极落实“尖子生拔高、潜能生突破、学困生提高”的教学策略

实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关注尖子生、潜能生、学困生等各种学生群体。加强培优工作,制订科学的培优计划,加强对优等生的指导,使好苗子更快成长,优等生更优。注重关爱后进生的成长,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厌学和辍学现象。

6.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指导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7.抓好班级管理,根据学校各项管理,结合级部实际,开展学风、班风教育,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8.加强德育管理,抓好家校配合把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并延伸到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管理之中。抓好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保持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齐抓共管,提高我校本届初三教育教学质量。

9.抓好实验技能、信息技术、体育达标、音体美特长生的指导、管理、训练和测试工作。

10.抓好安全工作,以安全教育为工作核心,培养师生的交通、消防、防雷、防电、防震、防踩踏等安全自救自护能力,提高安全意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疃里二中初三工作汇报完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篇8:反思会发言

(一) 文化工业的兴起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第一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工业所呈现出的生产方式称为标准化、齐一化和程式化, 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 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程式化和齐一化消融了极富情趣的个性以及创造都顺应这一模式而变成了泡影。本雅明指出:“随着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方法的多样化, 它的可展览性也大为增强, 以至于两种极端价值之间的量变突然成了艺术品本质的质变。[1]”随着复制手段的不断创新, 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性逐渐将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解放出来, 鉴别艺术品的本真性无疑失去了意义, 这意味着收藏家们用以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本真标准的失效。在文化工业社会中, 大量出现的复制品取代了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变得不那么神秘, 令人膜拜, “摹本”与 “原本”界限消失, 人们没有了创新没有了艺术, 有的只是 “复制、临摹”像机器般不断制造出统一化, 标准化的东西, “到处都是、各式各样——就像博物馆一样[2]”。艺术变得廉价, 传统艺术的价值从文化转向娱乐, 从享受变成了单纯的消费, 文化成了新的消遣。艺术作品成为了一种娱乐大众的平凡事物。比如, 利用电视机的视听复制技术, 我们可以不出门就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光, 倾听世界各地的音乐, 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 只要你愿意, 一天之内电视甚至可以带你从北极穿越到南极。

(二) 消费社会的来临

消费是指后化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 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目标。人们开始消费时装、消费食物, 甚至开始消费文化。所有的物品都打上标签, 所有的东西都有了与本质作用无关的信息。“理性和广告早已背道而驰, 我们几乎已经忘记它们之间曾经还存在着某种联系。”“电视广告的对象不是产品的品质, 而是那些产品消费者的品质。”[3]消费社会为人们建构阶级, 将人们等级化、标签化。人们寻求感官刺激变得不再理性。“每一幅画, 每一则广告都强加给人一种一致性, 即所有个体都可能被要求对它进行解码。”[4]同时, 为了满足受众感官, 赢得更大的消费市场, 广告商们 “无孔不入”, 比如,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 广告植入竟高达80多处, 超过前年“加长版电影广告”《唐山大地震》, 被观众戏称为史上最长的广告。《唐山大地震》 本应该为一部带有教育色彩的电影, 但是入孔不入的“广告” 让其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商业片”, 由此可见, 在现代社会中,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娱乐俨然成为了一个产业, 占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与市场紧紧结合。消费成为了它最大的目的。

(三) 电视图像的“稍纵即逝”

“人们看的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 稍纵即逝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 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 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5]电视图像传播将大众带入感性的认知时代, 而消减了文字印刷时代的理性认知。它以非线性视觉感知为基础, 以其直观、形象、具体和随意性的感性思维消融理性的深度思考。图像世界成为了“真实”的世界, 大众被动地接受图像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浅性思考, “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6]片段性、 破碎性的信息使大众失去了历史的纵深层次感, 大众没有了过去, 没有了现在, 故事真理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我们无法分辨真假, 无法进行思考, 甚至连基本的情绪反应都那一做到。

二、对当前国内发展的警示

随着国内经济大潮的汹涌, 文化逐渐处在了消费的边缘,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电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 刺激受众感官, 寻求最大的广告利益空间, 将娱乐发挥到了极致。铺天盖地的广告夹杂着娱乐化的节目成为了主流媒体的主流信息。“‘好电视’同用于陈述的语言或其他口头交流形式无关, 重要的是图像吸引人。”[7]为了做到这一点, 电视开始摒弃理性思考, 因为“在思考过程中, 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 而电视需要表演艺术。”[8]综艺节目、电视剧占据电视黄金时段, 从选秀到相亲, 从草根到明星, 从校园到家庭, 综艺和电视剧类型可谓是概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赢得大众一笑, 成为流行文化和茶余饭后所谈论的焦点, 文学改编大行其道, 雷剧山寨可谓层出不穷。就连中国文学经典, 四大名著都不能幸免:新版《红楼梦》吐槽声不断;改编的《西游后传》 中, 唐僧也谈起了恋爱;《水浒传》里潘金莲为了救丈夫, 甘愿受到西门庆凌辱, 成为“贤妻模范”。为了赢得受众的观感刺激, 电视剧可谓“花招不断”, 一轮又一轮地刷新传统道德观。

广告作为电视媒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将娱乐化更是进行的彻彻底底。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 隐藏在其中的犯罪、诱惑、欲望等问题是屡见不鲜。审美理念消散的无影踪, 有的只是搞笑、调侃和无厘头。

在网络媒介方面, 由于网络的开放、互动和匿名性, 网络开始引领娱乐的风潮, 为了娱乐, 网络媒介, 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国民底线, 从芙蓉姐姐到凤姐, 从犀利哥到郭美美, 网络开始引领大众抛弃严肃、理性和有序的话语形式, 将媚俗和刺激进行到底。

好在过渡娱乐化已经引起了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起, 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 要求黄金时段娱乐节目每周播出不得超过三次, 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那些低俗、违背社会道德底线, 严重影响大众精神生活的节目将被“限制出镜”。“限娱令”的颁布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过渡娱乐化, 但拯救当今“娱乐至死”现象的中国社会任然需要靠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

三、适度娱乐并不会死

尽管我认同波兹曼“媒介影响认识和思维”的观点, 也认为当今中国的确出现了波兹曼所言的“娱乐”社会, 但是, 对于波兹曼极端的图像传播悲观主义思想我并不完全赞同。

(一) 大众文化的诞生

大众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全民参与和互动性文化, 电视媒介的产生重新将视觉感知作为传播基础, 淡化了印刷媒介的文化阶级性——只有识字的人才能成为文字印刷媒介的传播对象。

在文字印刷时代, 由于文化的局限性, 文字印刷媒介传播的信息永远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 普通大众只能从精英手中得到二手的信息, 听从其控制和摆布。然而, 电视媒介对传播对象没有进行文化水平的限制 (因为, 视觉感知是人类与生具备的) ,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和了解其传播信息, 也就是说, 普通大众成为了媒介信息的真正持有着, 不再受到精英文化的控制。电视媒介真正开启了大众传播文化的大门。

在社会中, 精英文化毕竟为少数的文化, 大众才是多数, 文化的多元复杂是文化保持年轻状态的因素之一, 单一的文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衰减和消亡, 社会开始退化, 就如清代末年的“闭关锁国”一般。所以, 大众文化的诞生是一种必然, 也是一种进步。

(二) 娱乐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剂

首先,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 追逐娱乐其实是人的天性, 保持理性的良知同样也是人性。现代社会,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娱乐成为了人们高度的压力下释放压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一天的忙碌工作后, 躺在沙发上享受电视带来的愉悦, 已经成为了普遍而又廉价的消费。 赖特也将娱乐列为大众传播四种重要功能之一, 由此可见娱乐对于大众的不可缺少性。适度的娱乐能放松身心, 调整状态, 更好的迎接接下来的工作挑战。更何况, 文字印刷传播并没有完全消亡, 它与电视图像传播相互促进, 共同传播。 电视广度报道吸引受众关注, 扩大受众关注面;文字印刷深度报道多方位报道事件, 加深受众认识。电视传播、文字印刷等传播途径造就文化传播的多元性, 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 把关人的限制

由于大众娱乐的爆炸, 广电总局已然开始了限制, 连续出台多项政策限制娱乐的泛滥。先不论广电总局, 就是我们的各大电视台也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各大电视台的节目单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深度节目, 比如《锵锵三人行》、《法制在线》等。这些节目深入探讨观点, 传递知识, 可谓真正做好大众文化的普及, 弥补了文字传播的不足。

(四) 受众的能动性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 即媒介不仅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而且“是一种隐喻, ( 它) 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像机来感受这个世界, 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 都会对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 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9]这种隐喻通过决定媒介的信息来决定社会文化的形态, 进而决定人们的文化思想。无论是“媒介即隐喻”还是“娱乐至死”, 波兹曼都将受众设定成了被动地接受者, 设定成了“枪弹论”中的弹靶——毫无选择的完全接受信息。事实上, 早在1948年, 拉扎斯菲尔德就提出了“人民的选择”这一论点, 即“大众并不是媒介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 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接触和选择媒介, 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观点。”[10]对于不符合受众道德标准的内容, 受众会选择抵制。比如《非诚勿扰》中的“宝马姐”等便是如此。高度的参与和反馈, 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也同样制约着媒介。

四、结语

读过《娱乐至死》我感触颇多,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 我就提出“娱乐真会至死?”这个问题。在读的过程中, 我一直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的。但深入读过之后, 我不得不佩服与波兹曼的对于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景象探讨的深刻性,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他的论点是带有片面性的, 但正是因为他的话语, 才为沉溺于娱乐社会的美国敲起了警钟。同样的, 八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现象现在正在中国上演着, 我们是不是应该以此来作为警惕?辩证的看待“娱乐至死”?再者, 在娱乐大面积侵入的时代, 学校也应该担负起年轻一代教育和塑造是非的能力。保证理性的头脑和精神的高雅, 才能真正地跳出“娱乐至死”的社会形态。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70.

[3].[5]-[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9, 110-200.

[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2.

上一篇:初中记叙文 :拨刺下一篇:那山那人那狗文艺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