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与死亡

2024-06-21

《地藏经》与死亡(共8篇)

篇1:《地藏经》与死亡

《地藏经》与死亡

死生事大。人,有生就有死。死,是人生必经之途。

大众对于“死”常持避讳、畏惧的心态,甚至闻之色变,结果如何?死到临头,百般怖畏,不安而终。这样真的比较好吗?

面对死亡,印光大师为大众做了很好的.示范。印光大师一心念“死”,认为“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如此“死”非但不可怕,更可作为学道精进的自警,原来“死”是这般的有意义!

《地藏经》对于“死”有着一番深切的教育:

〈如来赞叹品第六〉

1.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是

〈利益存亡品第七〉

2.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3.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4.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5.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6.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7.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8.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9.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简述重点有三:

一、回向先亡,圆满孝道:

“孝”是学佛根本,能够尽孝道,才能成佛道。父母在世时,恭敬孝养以安其心、养其身;父母亡故了,则藉诵经、布施等功德力帮助往生善处。不论存亡,子孙皆能一心孝敬,这就是“孝”的真实精神,也是佛菩萨慈悲开示的要因之一。

二、佛恩似海,至死未已:

佛菩萨谆谆勤劝,众生藐藐不悟。迷迷煳煳过了大半辈子,临终之际才知此生误矣,佛菩萨慈悲,不放弃一线契机,纵使造业深重,只要临终一念-“真诚忏悔,一心归佛”-就能转迷成悟,为往后种下解脱因子。

三、临终一念,往生关键:

临终之际,气衰体弱,神识昏昧,最易招引各方鬼神,亦是业主菩萨讨报的时机。所以许多临终大众会见人所未见、听人所未听:仇人讨债、先人呼唤、无形围绕……,就是修行人也可能乱了方寸,甚至由正入偏,误往他趣。 佛菩萨大慈大悲,劝告大众要好好抓紧这一刻,心定气稳不为所惑,才不会误入歧途,追悔莫及。

《地藏经》告诉我们“死亡”的真相,就是教导我们不要贪生怕死,要明了死亡是旅程的转接,而不是一切的终结,所以要勇敢面对死亡、学习接受死亡,更重要的是明白死亡的真意--好好把握人生。

即如印光大师所言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死”有何惧?实为提醒修行的警策。

又《法句经》云: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自然。

是身何用,恒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为自侵欺。

人身难得,人身有限。不以有限人生,修证无限福慧,实在可惜!

而佛在《四十二章经》的开示更如暮鼓晨钟: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人命呼吸间。好好认识“死”,懂得及早修行才是真智慧!

篇2:《地藏经》与死亡

《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是佛说的遗嘱,是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是学习因果的重要经典。

我学习一段中医后,发现不管中医西医,都面临着一个无奈。就是人心不好时,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了。现在的病,用简单的几味药,一定能治好。尤其是五脏内的病,治病成本其实不高。如果花了很多钱,吃了很多药都没有好,这就是业障病了。

有人抱怨说,我找不到好医生,或者医术不高明,仪器不够先进。其实不是的。人要是造下了恶业,因为业感,他就会找错医生,医生找对了,也会开错药,药开对了,吃了也没有用。这个在中医上说,叫做“司命之所属。”这一块,就属于阎罗王管理的范围了,人间的大夫已经无能为力。

我们要明白,这个色身是具足一切的,是本来没有病的,而且能开发无穷的潜力,展现无限的智慧。那为什么还生病了,甚至盲聋喑哑。这就是业力所为。业障蒙蔽了这个范畴。你去学养生时,也知道应该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吃的用的,都很讲究营养。但真的健康吗?不会的。现在人不缺营养,更多是营养过剩了,更多缺少的是福报。有的小孩,很容易生病,大人觉得是营养不良,其实不是。是他本来福报不足,加上怀孕时杀生,或者父母以前的堕胎等,导致小孩会生病。

很多人迷恋科技,科技再怎么发达,他也抵挡不住人的业力。抵挡不住阎罗王的手。那也有人迷恋养生,怎么吃,怎么睡,去按摩经络,泡脚等。虽然高谈养生,但却不能保证他长寿,也不能保证他开启智慧。外在的养生,不是最主要。主要的是人的福德,还有业力的轻重。

当人业障重时,他就会感召各种奇怪的东西。以前有了天花,后来天花没了,又有了癌症,癌症没了,再有什么呢?就不好说了。这些各种奇怪的病,他们的相是千奇百怪的,但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业障。

你看佛,全天下的佛,长得都一个样。因为福德圆满了,就同一个样。那众生,福德有缺,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健康的人,身体都一个样子,就是他的磁场都一样,是光明的,像佛背后的光一样。人也是有光明,而且有七层。不健康的人,他身体就不一样,如果心脏有病,心脏就有脏磁场。肾脏有病,肾脏就有脏磁场。那就是业障嘛。

《地藏经》才是治病第一经。《地藏经》讲的,就是处理好人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亲属关系。第二层,处理好鬼神道众生的关系,尤其是祖先和冤亲债主。这两层关系先处理好了,根本不用吃药,病就好了。要是这两层关系有缺,身体就会生病,吃药也没有用。而且,最关键的是,你要修行,想修上去,是不可能的。或者想去修其他经典,也会遭到魔障。

比如有人求子,念观音菩萨就能得到孩子,也有人球了几年,就是没有动静。这不是菩萨不慈悲,而是你基础没有打好,菩萨也无能为力。《地藏经》中,最后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出场,来弘扬《地藏经》。因为观音菩萨主要是度人,要度人自己要有本领,下水救人也要自己会有游泳,本领就从《地藏经》里面求。

药师法门也一样。药师法门要转变这个业障身,是最快的。但它也要有基础。药师法门的基础,也是《地藏经》。念一念药师佛,为什么能六根完具,不再受苦。这就是《地藏经》讲的。要从基础打牢固,修药师法门,开启智慧,转变色身就是非常快。否则也会有障碍。

所以不提倡说,某部经代表一切的法门,一切的佛法。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弥勒,药师,弥陀等,这些菩萨,以及他们的经典,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但里面也有个次第。《地藏经》的重要,在于能打牢基础。基础不牢固,你修观音,文殊,普贤,还是药师,弥陀,都无法成就。基础牢固后,你再修其他的,上手就非常快。

拓展阅读:《地藏经》简介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拔过去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地藏经》中,一方面详尽描述地狱恶趣中,种种残酷、悲惨、苦痛,令我们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恶出离;另一方面,又大讲人天种种胜妙之乐,使我们生起奔向光明之心,开始动心起念,要求行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在前世或长久世以来,我们与众生有了不同的牵缠和纠葛关系。有的是互为彼此的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的善缘。有的是彼此争执、抢夺、侵犯、伤害、欺凌等而形成了的恶缘。这就形成了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的关系。彼此的各种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属于情感引起的业缘,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决,物质或生命引起的业缘,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偿付。六道轮回的根本实质,就是众生与众生之间,冤冤相报,相互还债,无有边际,没完没了.

人的修行解脱以消除业障、偿还因果债、忏悔恶业为始,之后方能无碍的修法。冤亲债主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债所引起。若无法超拔冤亲债主,菩提道上必是难上加难,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每天至少读诵三遍以上《地藏经》的功德力,回向因果,超拔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得令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篇3:如何优雅地走向死亡

去年夏天,我父母给当地的殡仪馆打电话。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时日不多:父亲86岁,母亲82岁,他们身体健康,能够独自料理生活。但是他们想在临走前,清理好老房子,尽量少给5个孩子添麻烦。为自己的葬礼做准备也是他们计划中的一部分。

父母都不惧怕死亡。他们都有信仰,相信约翰23世教皇所说的——葬礼上常常引用的话语——“死亡,就像出生,只是生命状态的变化,简单自然得就像在这里睡去,在那边醒来。”所以,当殡仪馆的客服女士在交谈中尽量避免“死”的字眼时,我们都感到有些不适。她罗列了冗长的棺材样式名单:“巴尔默勒”、“修道院”、“秋日橡树”——都是些能让人联想到死后会移居世外桃源的名字。她还向我们保证会在“需要的时刻”提供完美的服务。当我姐姐进一步问她殡仪服务具体包括什么时,她回答说:“总之,我们会将他们的遗体置于最佳温度的环境中。”

我们不禁失笑,但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们为何尽量不提“死”的字眼。事实上,世界上每半秒就有人死去,而如果范围缩小到英国,那么每分钟都会有人死去。但如今,“死亡”似乎成了禁忌的话题。美国外科医生、《终有一死》的作者阿图尔·葛文德认为死亡是始终存在的可能性,“无论你是5岁,还是50岁,每一天都有可能面临死亡。”如今,人们走向死亡的方式与以往不同了。50多年前,大多数人都在家里死去。现在,虽然有70%的人想在家里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但实际上,只有12%的人在家里死去,而绝大多数人临终时都在医院、疗养院或临终关怀医院。很多人——或许是大多数人再也无法理解死亡的真实面貌。“100多年前,每个人都知道人是怎样死去的,”疗养院护士敏·斯达克普勒说,“现在很多人惧怕在家里留下遗体。”

减轻对于死亡的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死亡临近时,淡然面对。“我想在学校里和孩子们聊聊关于死亡的话题,”伦敦一家大型临终关怀医院的护士玛丽·弗拉特利说,“我想在生命的尽头,淡然地面对死亡。”玛丽·弗拉特利曾经陪伴500多个人度过临终时间,她对死亡的恐惧已经日渐减少。

死亡咖啡馆

九月,一个沉闷的周一傍晚,伦敦西南部帕特尼,比尔餐厅的一角,12人围坐在一张木桌旁,喝着绿茶或矿泉水,谈论死亡。最初,是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雷塔兹提议这项活动的。10年前,他爱人去世后不久,他就萌生了组织死亡话题讨论的想法,希望人们在自由、无拘束的氛围下讨论这个话题。他给这项活动起名为“死亡咖啡馆”,参与讨论的人们都想在沉静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很快,这项活动传播开来。2010年以来,人们可以在死亡咖啡馆活动网页上输入自己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查看附近的活动。每次活动大约两个小时,参与人数从3人到100人不等,活动场所可能是咖啡馆、疗养院或是墓园。

我冒雨前往帕特尼的那天,心里仍有一丝疑虑。我觉得自己会遇见一些内心孤独、古怪阴郁的人,或许大多数人年龄都比较大。然而,51岁的我却是参加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心理健康、极具智慧的人。有位年轻的妈妈说,她将死亡视作不再在世界上存在,因此就不害怕了。“就像你出生前,不存在于世界上一样,那么为什么要害怕死后,不存在于世界呢?”讨论中既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自我堕落的悲观。我们谈论的话题从如何平复丧亲之痛到教导孩子正视死亡,从临终关怀到来世之说。“我们谈论的并不是‘我即将死去’,”乔恩·安德伍德说,“而是正视走向死亡的过程,让人们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生活得更充实。”他说,很多人只是活着,但没有充实地生活——正如诗人艾略特看到伦敦桥上通勤的人们时所发出的感慨: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我不想在生命结束时,”乔恩说,“再去想‘我做了这些事,但是没做那些事’,我很害怕自己会悔恨。”

平静地离开

“我无法忍受这种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看望父亲回来后,一个朋友对我说。在那个所谓的“家”中,电视的噪音终日不停,病人们坐在轮椅上,为数不多的乐趣就是看着门打开又关上。

“那又能怎样?”

“如果是我,就选择一针安乐死。”

但是,现在几乎所有允许安乐死或他人协助死亡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佛蒙特州、蒙大拿州、卢森堡、德国、瑞士和比利时——都只允许人在完全能够掌控自身意识的情况下,由他人协助死亡。唯一的例外是荷兰,原则上,在病人意识清醒时同意安乐死的前提下,允许医生在病人丧失意识时,为病人注射安乐死。

荷兰2002年通过《终止生命请求和协助自杀法案》,此后每年实施安乐死的人数都在增加——从2003年的1626人到2013年的4829人。2012年,每35位荷兰人中,就有一人申请安乐死。对于阿图尔·葛文德来说,这并不是成就,而是失败——“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让人们没有痛苦地去结束生命,而是让人们体面地走到生命的尽头。”然而,对于生活在伦敦的荷兰商人马克·武莱辛来说,安乐死的做法是“文明的高度”——“它授予了人们死亡的权利。”

马克的母亲瑞杰·巴克·武莱辛是晚期癌症患者,2014年夏天签了他人协助死亡协议,那时她刚被告知只剩2到4个月的生命了。荷兰规定只有熟知病人病情的医生才可以开具为病人安乐死的申请,而且还需要第二位医生审核。最终决定将交由伦理委员会讨论,如果委员会认为有任何一点违背法规——比如认定病人并不是完全自愿结束生命,或者他们的病痛并不至于结束生命——那么申请将被驳回。

2014年6月11日,瑞杰在荷兰东部的聚特芬临终关怀医院庆祝了自己81岁的生日,子孙们围绕在她的身边。她告诉孙子们说,她离去后,就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她没有一丝优柔寡断”。两天后,马克得知母亲当天下午5点将被实施安乐死。于是,午饭后,他带着蜡烛、鲜花和香槟,与姐姐和爸爸来到了医院。他们围绕在母亲的床边,回忆往事,笑着笑着就哭了。正当他们回忆着欢乐时光的时候,听到了敲门声,“就像莫扎特的歌剧一般”。医生进来,解释说瑞杰将接受两针注射,第一针可以让她在10秒内入睡,第二针可以让她的心脏在3分钟内停止跳动。她微笑着离开了人世。马克说:“作为家人,这是我们所能见到最美丽、最人道的目送她离开世界的方式。我觉得过去或以后都不会有如此超乎寻常的感受了,就连我孩子的出生,都不及那一刻令我动容。”

nlc202309082137

绝症病人的归途

上学时,我们曾经玩过“战俘点名(Tenko)”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和一部电视剧相同,游戏内容就是在无聊时,讨论如果进入战俘营,要携带些什么东西。如今,我有时会想:在生命的尽头,谁会陪伴在我身边。玛丽·弗拉特利和敏·斯塔克普勒都是冷静、有能力、富有同情心的人,她们都在我的陪伴名单中。但是最打动我的还是苏格兰教士简·米勒德。

80年代中期,英国爱丁堡是艾滋病高发区。主教理查德·霍洛威任命简为艾滋病感染者做牧师。正像简在回忆录《离开亚历山大》中所描述的那样,那里是个“弥漫着死亡与悲伤气息的教区”。她估算,1985年到1994年间,她认识的人中有48人死去。很多人都被家人抛弃,她会陪伴在这些人身边。“我试着将一切置之度外,做一个旁观者,”她说,“在无力回天的时刻,我要保持冷静,以冷静和内心的力量来感染那些饱受病痛的人,因为有时连我自己也无法忍受那种目睹他人绝望挣扎的痛苦。”

不眠夜里,她在纸袋上、菜单上、信封上记下自己的经历,她将这些笔记称为“观察者随笔”,下面就是其中一条:

她惧怕死亡。“我不想死。他会上楼去拿棍子,然后冲我大喊,让我下地狱。我很害怕,我不想被他吼。”

我抱了抱她,此时神学的语言已经显得苍白。她依偎着我。

“陪我说说话。”她抽泣着说。

“从前,有个男人,他有两个儿子……”我给她讲了浪子与慈爱父亲的故事。

“我死的时候,你会在我身边么?请告诉我你会的,那时候你还会给我讲这个故事。”

我说会的。一小时前,她死了。现在我们正在等殡仪馆的人来。

并不是每一个绝症病人的归途都如此平坦,还有人被教会认为是有罪的。“可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具有掌控生命的能力,依然有生命的尊严。”这些话语回荡在阿图尔·葛文德的脑海中:“当人们知道死神将近的时候,他们便不再苦苦追寻什么了。他们不再需要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权力,唯一需要的就是,被允许继续塑造自己余下的生命。”

他们对生命的“塑造”将持续到最后时刻。爱丁堡大学的职工乔·霍克利曾是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医院的护理顾问,因其出色的护理工作而荣获过英帝国勋章。她把死亡视作新生一般的积极和不易。她在爱丁堡的家中,和我叙述了人临终时的表现。首先,人们开始嗜睡,对普通的饭食失去食欲,而爱吃果冻、冰激凌等甜食。逐渐地,他们只吃流食了。通常,在这一阶段,他们意识到了死亡的来临,“他们说一些‘我敲门,但门锁了’或是‘他来找我了,但我需要一张门票’等话语。”当“大限将至”的时候,他们的四肢变得冰凉,血液集中于躯干。接着,他们的呼吸变得费力,脉搏仍然跳动,但呼吸不再规律。临终时,他们的脉搏变得微弱,体内氧气变少。霍克利说:“这时,大概只有4到5小时的生命了——人们常常会留恋人世。”最后消失的感觉是听觉——“从此时到生命结束,你要向他们表达爱意。”

对于敏·斯塔克普勒和玛丽·弗拉特利来说,还有一些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会有另外一种感受。“一些人,”弗拉特利说,“并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他们会经历一段“临终的不安”——因为不愿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没人知道他们那时的感受,是焦虑,还是仅仅是器官逐渐衰竭的痛苦。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无法抵御濒死的悲伤:“事实上,根据我的经验,相当多有信仰的人走向死亡时都很艰难,”斯塔克普勒说,“也许他们正是因为畏惧死亡,才信仰宗教,也许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我想起了我的祖父,一个虔诚的信徒,他最后的时日是在伦敦医院度过的。就在他临终说完最后一些话后,他的脸上突然冒出了汗。“天啊,”当天值班的爱尔兰护士惊叹道,“他在挣扎。”

但是,尽管有些人会经历“临终的不安”,斯塔克普勒还是发现大多数人在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刻,恐惧会有所减少。“毕竟,”她说,“还有很多比死亡更恐怖的事情。”

“比如说呢?”

“有一次我看护一位极度失落的老妇人。我记得她跟我说,‘我不介意死去,我只是不想再痛苦到发疯。’”

父母从老房子搬走一年后,我父亲已经虚弱到无法离开疗养院——虽然有时他还会惦念起那所老房子(后来老房子被推土机铲平,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新建筑)。母亲则仍然忍受着癌症带来的病痛,她每天都会与父亲度过几个小时的时光,然后尽量起身去散步。她最喜欢去她与父亲将会被埋葬的墓园,她常常在那里驻足。最后一次与她散步时,我想,这到底是病痛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还是真正的无所畏惧呢?也许答案就像奥利弗·萨克斯去世前所说的:“现在,我变得虚弱,呼吸逐渐吃力,曾经健壮的肌肉随着癌症融化。我的思绪飘到了安息日,休息的日子,一个星期的第7天,或许也是人生中的第7日,那一天人们明白自己已做完了所有应做的事情,然后带着无可比拟的充实感安息。”

[译自英国《智慧生活》]

篇4:《地藏经》与心地修养

人生修养是永恒的课题,心地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人活一世,成败、荣辱、贵贱、贫富之人,都存在心地的烦恼、忧伤、喜怒等情绪的干扰,远且不说,由于心地不佳,造成人生言行举止的失态,甚至人格的堕落,将是人生精神价值的一大损失,补之难矣!

很多人注重人生修养,修养的方式也很多,而学习和践行《地藏经》不失为心地修养的一条很好渠道。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涅磐前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报母恩,所以地藏经为佛门孝经;也是佛陀遗嘱,嘱咐地藏菩萨在自己圆寂至弥勒佛出世年间代理佛职,教化、度脱六道众生的责任。说《地藏经》对心地修养甚关应从经题说起。

菩萨以德立名。本经地藏为菩萨之德,故名地藏菩萨。地即为大地,地球之地,大地以柔为德,万物依之而藏、而纳、而收,可谓包容万象,藏污纳垢于胸而自净其心;遭践遇残于表而甘负其重。万物依之而生、而载,永不懈怠,平心视万物,风雨慈众生。藏,宝藏也,地球中贮藏着无尽的宝藏和资源,与大地的精神无不相配,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象坤慈而柔顺伸展,母爱之情而能兼容万物。佛门说心包太虚,量周沙尽,这是菩萨的心量,人的心量若能象大地一样,还有什么艰难坎坷不能承受的呢?此谓修容。

次谓修孝。孝者,孝敬也。地藏经通过婆罗门女和光目女累劫以来救度母亲脱离地狱的故事,来讲述地藏菩萨孝敬的故事。告诉人们孝有小孝和大孝,养父母之身,之乐为小孝,养父母之志为大孝,“志”为实现父母的愿望,服务社会,出人头地,即做一个有社会价值之人,“志”者二是父母百年之后,要为父母祭祀,超度亡灵,祈祷求福,为父母来世有个好去处。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度众生就是孝亲的扩大。《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个就是孝亲的扩充,发展。用对待父母的孝敬精神去对待社会成员,如此待人接物,必然迎得社会大众的欢迎,如鱼得水,自然心地宽畅。

再谓修畏。地藏经第三品专门介绍堕无间地狱的业因。第五品专门介绍了各种地狱名号,及受苦之报。地狱的苦处,让人望而生畏。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通过学习地藏经,知道宇宙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真相后,知道恶因的恶果,谁又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犯大逆不道呢?畏而生敬,敬而生礼,礼而生谦,谦而生廉,廉生则大事无碍,心地自然舒畅。

四谓修因。因即因果,地藏经第四品例举了22个因果报应情况,可谓让世人知道,因果不虚。知因果则畏因,不知因果则畏果,畏果则果起,已经难以挽回,对自己人生,家庭、事业已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畏因则防患于未然,知道为与不为的定力,知道做与不做戒条,正所谓是君子谓因常无碍,小人忌果常遭殃。心地的修养从因上修,其防范能力远强于果上修。心有因果则善念多,恶念少,心无因果则善念少恶念多。善念造成正能量增长,直接遏制第八识中恶能量的作怪,人生心安可期。

五谓修谦。地藏菩萨从多生多世的菩提服务中已累积了不可思议的智慧、慈悲、神力、辩才等种种功德,功德和法力都很大,然而他从不自认为有甚么功德、法力。任何对众生的服务或者神通的显示,他都声明完全是仰赖佛陀的教化与慈力加持才得以圆成的。他明白因缘的道理而注重佛陀的恩德,因此全然失去「自居有功」的偏执。在他的谦卑中蕴藏著不为「自我」所覆盖的大智,而流露出远离「我慢」的安详与平易近人。这种功归于主,责归于我的心态,永远感恩的谦卑,能够保持一种不骄不躁,永不自满、谦虚谨慎的风范,人生路上将是鲜花相伴。

六谓修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屡发救渡受苦众生的大愿,本着「後天下之乐而乐」的挚诚,放弃成佛的尊贵,为了救渡苦众而一直自愿担当谦下服侍的菩萨重任。这种行持使了解他的有情都衷心的倍觉亲切,而特别仰慕、爱戴他。在佛教诸大菩萨的事迹中,一提到誓愿的深广,大家都公推以地藏菩萨的生生世世不舍苦众,屡发弘愿,最足充任典范。人生若能象地藏菩萨一样立大志,宏大愿,以服务人民为己任,又怎么能计较自己的得失和上下,而向组织和人民伸手呢。

七谓修冥。地藏菩萨为幽冥王,为了拯救地狱众生,常年幽冥在相当困苦的“地区”,教化众生。这种冥即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是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做到己尊不处优,与众生打成一片,根据众生的取舍得失选择教化方式。且对娑婆世界众生难调难伏,易降升难的特点,不怨其烦的度脱帮助。人有这种舍己为民谋福利,与民同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则心地如泰山。

篇5:诵地藏经与念佛

你让我看看你的修学日记,我浏览了一下。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你对佛法的虔诚及修学的精进。我作为一个出家人都感到很汗颜,自叹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如你。我们在云门寺面谈的时候,你也说到你和你的同修们拜八十八佛,并且每一拜都磕大头,说有的师兄都磕几十万个大头,《地藏经》也诵了几十万卷,你说这样可以消业障。从你的言谈举止中看得出学佛令你身心安乐,随喜你们的功德。但是你没有提到过消业障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引发出现在人普遍对学佛知见都很模糊的问题。我们学佛到底为了什么?难道仅是为了消业障?消业障又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得到点人天福报?

学佛之人首先就是要建立起正知正见。建立正确知见的依据是圣言量和祖师的注疏。这个时代的众生大都障深慧浅,很难把握住经典的义理,那么祖师注疏最有权威了,可以等同佛经看。祖师都是过来人,是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来度化我们的。特别是《印光法师文钞》,因为印祖所应化的时代离我们不远,他的思想非常对应现在众生的根机。

净土宗历代祖师都告诫我们佛第子:要真为生死,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快速圆成佛果,广度众生。净土法门是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仰佛悲愿,感应道交,带业往生的特别法门。

深信

善导大师开示为:一、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切愿

即是至诚肯切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三界如火宅、如牢狱,我们不能有一丝的贪恋。极乐世界清净壮严、妙好光明,是我们本有的故乡,应生起游子思归之心。

持佛名号

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因为此法是仰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古人形容: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居士学佛必须依止正信僧,僧即僧伽的意思,即僧团,不是依止某个僧人,那会形成个人崇拜主义。佛、法、僧三宝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佛法的住世和传承必须靠僧宝。由于现在的僧人鱼龙混杂,很多居士只皈依佛、皈依法,称为二宝弟子,这样学佛很危险的`。其实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多知见正确、持戒清净、精进修行的僧团。

净业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礼拜及作种种功德为“助行”。《地藏经》中也有多处开显念佛之殊胜的地方。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提到地藏王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时,因失母悲切,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至诚瞻礼,感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示。因婆罗门女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经一日一夜故,得以飞身到大铁围山地狱之内,知母生天,又亲眼目睹地狱众生之苦,引发他的同体大悲心,从而立宏誓愿,要广度罪苦众生。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中提到地藏王菩萨因地为光目女时,有一罗汉劝光目女若要救母,须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以念佛故,得以梦中见佛。

第八品有一段“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称佛名号品第九》中列举了从无边身如来、宝性如来以及满月佛、月面佛等十九尊佛名,乃至不可说佛,众生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第十三品后一部分提到,众生在临堕恶趣,快要入地狱门时,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地藏王菩萨都以神力方便救拔。

从以上这些地方都向我们透显了念佛的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我们念阿弥陀佛就具足念一切诸佛的功德。这个在《阿弥陀经》里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我们证明。

无始以来我们所作的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你看靠我们的修持怎么能消得尽?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力带业往生的法门。我们只有发惭愧心、忏悔心,老实念佛,便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不负佛的宏慈大悲之心。

当然诵《地藏经》、礼拜八十八佛可以消除很多业障,但是《观经》云: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说念佛才是消业障最好的方法。

我们不论是念佛、诵经、拜忏等等所作功德都要回向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回自向他。佛教中常比喻一个人点亮了一盏灯,再用这盏灯去点亮别的灯,这样灯灯相续,点亮了无数的灯而最初这盏灯的光明丝毫无损。这就是自利利他、回小向大,把我们的心量完全打开。在我们有生之年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一切所作功德,回向四生九有同归净土法门,八难三途共入弥陀愿海。

拓展阅读:高僧都推崇地藏经

地藏法门是很深的法门,民国高僧弘一大师,就是修持地藏法门的。弘公讲到,自己在没有出家前,家里都供奉地藏菩萨,出家后,随到一处,更是“香烛供养,信心甚诚。”弘公是近代律宗的高僧,他作任何事情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尤其是最为难懂和难持的南山律,但他的对自己的要求都没有放逸。

弘公对地藏菩萨感情甚深,他母亲早年去世,一直无法报母亲恩。每到母亲祭日,他一定念地藏经来回向给母亲。以前静权老法师在天童寺讲地藏经,讲到婆罗门女救慈亲时,他在底下听,听着就嚎嚎大哭起来。他是很真性情的人。弘公对戒律和净土弘扬,都很下功夫。但他也普劝天下修净土的道侣,要多念地藏经,可以让人衣食丰足。在娑婆世界,有种种苦难和不圆满,包括衣食住行,灾难时,这时就要念地藏经。

许多人会小看地藏经,觉得是基础,是小学生学的。这实在是最大的误会。地藏经看的容易懂,不一定能做的到。比如婆罗门女,他救度母亲,“变卖家宅,广求香华”,少有人有这个愿力。所以不要觉得地藏经是小学生学习。近代大师如梦参老和尚,活了一百岁了,还有莲宗祖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印光大师都特别推崇地藏经。

弘公特别推崇地藏菩萨。他把金乔觉成道的故事,画成十张图,每张图都配上文字,现在还存在九华山。弘公拜地藏菩萨也特别感应,也亲身经历过念地藏菩萨,免除盗贼的故事。

弘公当时住在一个庙里,庙里只有两个出家人,加一个居士。有一天,在进门的窗户边,多了一块石头。这时有个居士就来提醒,说可能有盗贼要来。弘公就把房间的东西都锁好,也跟方丈说了,但方丈不以为然。到了晚上,弘公睡着了,听到楼上有声音,以为是方丈上楼检查房间。第二天起来,却看到满屋的狼藉,原来是盗贼真的来了。他撬开了好多个门,把重要的东西全部拿走了。甚至打开了方丈的房间,用刀来威胁方丈把库藏的钱拿来,两百多元大洋被拿走了,还有一些能用的东西。但那天晚上呢,盗贼也想来打开弘公睡觉的房间,用刀弄门,一直打开了,历经一个小时,后来来破窗,窗户也打不开,折腾了半天,天快亮了,就放弃了。整个寺院中,两个出家人,一个在家居士,都被盗贼搞得团团转,唯独弘公一直在熟睡,对外界东西一点不知。这也是地藏菩萨加持他,免除盗贼厄。

篇6:《地藏经》与大乘圆教

而在第四品《阎浮众生业感品》中,光目女也是由于罗汉教她念佛,使她在梦中见到佛来告诉她母亲的去处。如: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可见,婆罗门女和光目女都是通过修念佛法门而得知母亲的下落。还有第九品《称佛名号品》中,地藏菩萨教我们念佛。如: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拓展阅读:持诵《地藏经》注意事项

1、持诵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诵,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之。(注一)

2、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时皆可持诵,但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适当,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力将会减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执心修法,非正法;诵经重点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之。(注二)

4、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柱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注三)

篇7:《地藏经》与死亡

孕妇读诵地藏经感应神奇,胎儿竟能与母亲心灵交流 孩子与父母是由极深的因缘而感召来的亲情。在怀孕期间,母亲与孩子是真正的骨肉相连血脉相依。以下这位母亲:薛婷是一位省级民族乐团的演奏员,她在怀孕期间因受到腹中宝宝的教育,开始正信佛法,持戒修行。且听这位母亲讲述她们母子之间神奇的心灵感应:

结婚之后,为了生养一个健康、聪慧的孩子,我在饮食营养、心理调整、体能锻炼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我在诵读受持《地藏经》时,其中“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性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这段经文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更是为我一心要养育一个冰清玉洁,兰心蕙质的孩子,给予了宝贵具体的指导。

我从怀孕初期,就开始为胎儿读诵《地藏经》。由于孕期反应,身体不适,只能在十斋日期间为其虔诚地读诵。一想到如露珠般的小生命在母腹中,第一时间就能聆听到佛陀这部不朽的经典,为孩子进行着人世间最伟大神奇的胎教,我的心中就洋溢着不可名状的幸福与骄傲——祈盼着大慈大悲的佛菩萨,送我一个如愿的好孩子。

怀孕四个月后,在善知识的开示下,在家人的全力支持和照顾下,我彻底素食。素食不但没有让我营养不良、疲惫不堪,反而使我面色红润,身心愉悦,精力充沛。这时的我每天为胎儿诵一部《地藏经》,精勤匪懈,我对佛在经中所说的话坚信不疑。朗朗的诵经声,伴随着胎儿一天天地成长,我的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欣慰与踏实,内心盼望着我与孩子相见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斗转星移,时光匆匆流过,转眼炎热的夏天来临了。但是我依然毫不倦怠,努力用功。做到清心寡欲,耳不闻恶声,目不视恶行,勤正不懈,持养心地,每天为胎儿诵经,力争去做一个合格的好母亲。有一天,我读完《地藏经》时,嗓子干疼得冒火,我毫不犹豫地来到冰箱前,想取一盒冰淇淋慰劳一下辛苦的自己。就在我打开冰箱门的时候,突然我的脑海迸出一句话:“妈妈,你不要吃冰淇淋,我会很冷的!”。这突如其来的感受让我不知所措,觉得很奇怪,心想,这是不是错觉,还是自己的心理暗示?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我注意。心想,一会儿再吃吧。休息片刻,当再次打开冰箱时,那不可思议的感受又出现了:“妈妈,你不要吃冰淇淋,我会很冷的!”。这句话又一次强烈地迸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次真的引起

了我的注意,我意识到是腹中胎儿用心在和我说话,告诉我——“他”的苦乐感受。这奇妙的感应,让我深知胎儿与我已是心心相通、心心相知了,《地藏经》将我和孩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彼此互知心声,互知感受,结下这一生一世的母子至亲的善缘!

我曾经以挚诚心、恭敬心读诵过《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经中说:“普光如来告颠倒言。汝子在胎,人形具足。在生熟二藏,犹如地狱,两石压身。母若热食,如热地狱。母餐冷食,如冷地狱。终日苦痛。”这段经文,在我和孩子的心灵感应下得到了见证与诠释,这让我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忘怀!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啊!这与《千金方》等中医典籍里孕期禁吃冰的禁忌不谋而合。之后,为了胎儿,无论天气再怎样热,我也没有吃过任何的冷食。宝宝出生两周后,按照***惯我给他喂食了黄连,引起了宝宝腹泻不止。望着瘦弱无力的孩子,我心急如焚,寝食不安。我的脸贴在他苍白的面颊上真是忧心忡忡,心乱如麻。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迸现出这样一句话:“妈妈,你不要吃鸡蛋了!吃鸡蛋对我很不好的!”我猛地醒悟过来,是宝宝在提醒我。(为了催奶,月嫂天天都会给我做酒酿鸡蛋吃。)这次我就开始尝试着和宝宝对话,就在心里问:宝宝,妈妈要做些什么,你才能舒服一些呢?宝宝马上回答我:快给我念七部《地藏经》回向给我的怨亲债主。我毫不怠慢,很快就将七部《地藏经》念完。然后我对宝宝说:妈妈已经为你念完七部了,还要妈妈做什么吗?宝宝回答我:从现在起每日为我念一部《地藏经》。我又问:念到何时为止呢?宝宝回答我:念到我会念经时为止。我问:那你几岁会念经啊?他回答我:七岁。我恍然大悟。从此日日诵经不止。诵经第二天,宝宝的腹泻停止。

写这段文字时,宝宝已经快两个月了,身体健康、安乐易养!

同时,为了完成对孩子的承诺,我每天为他诵一部《地藏经》,7年将是共2555部经。我和丈夫深信,宝宝是以这样的因缘来度化我们精进修行。我深知,这是我们一家要共同完成的事业。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我们的道业也在一天天精进,我们的善行、善德也在一天天增长,这对于我们整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快乐与幸福啊!

篇8:地藏经研究

略释曰:诸佛菩萨,各有本起清净因地愿行,阿弥四十八愿,药师大愿二十。佛佛有愿,故西极乐而东琉璃,则药师决非阿弥;愿愿同佛,故药师亦接引西,则琉璃原通极乐,此诚不可以俗谛分。当知一工依正四大虚空,山海日月,无非如来藏性一实境界,此更不可以冥谛合。当知日藏、月藏、须弥藏、虚空藏、天藏,随以一法观证实性,圆融一切法,为诸大菩萨。如是则地藏菩萨,自有其本愿,自有其因行。皈依地藏者若不审地藏本愿之所在,将何以发心;若不审地藏因行之所被,将何以起修。是故忉利天宫胜会,宣扬大悲,世尊殷重赞叹,而后以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付嘱于地藏菩萨本愿之上,使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修持于地藏菩萨因行之中也。夫圆满真实曰地,如如不动曰藏。地则能载能生,藏则可出可纳。能载故不空,能生故不灭;可出故生死,可纳故涅槃。不空则善业必获胜报,恶业决感苦果。剥皮拔舌有因,并非假造;火床铁屋皆实,不是设词。不灭则无间虽经亿劫,业尽终得受生,他方虽可寄生,此界所后复来。

生死则善善生天,天报尽犹有堕;恶恶入狱,狱业尽仍得生;六道轮回,波波劫劫。涅槃则众生解脱,本德自具,一期离苦,拟于有余。无尽劫往,可引悲愿于无余;无量劫来,乃不取佛于无住。此地藏菩萨者以六道众生生死轮回业报回果为所观境,证得地狱界之三德秘藏,能救十方三世大地狱苦者也。他如虚空藏观察虚空,日藏月藏观察日月,随所观境,各自成道。故《大集经》云:虚空藏来,则大千世界忽皆不见;月藏欲来,则大众头上皆现半月;其言地藏菩萨之来也,则众会手中各各现如意珠,雨宝放光,见十方土,又见身各地界增强,坚重难举。知此则知,若以虚空之观地藏之愿,以虚空之心修地藏之行,决不可未契般若之真空,而遽斥地藏为着相;则亦知,决不可将求示相之成实,而先嫌地藏为小乘。此一菩萨,大慈大悲,为六道众生超脱之基础,岂可不至心皈命,愿其愿而行其行哉!岂可不至心皈命,愿其愿而行其行哉?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

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

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上一篇:别离的相思情优美散文下一篇:抽奖活动领导致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