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高等教育

2024-06-08

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精选6篇)

篇1:中原地区高等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 服务中原崛起

——教育系统工作座谈会焦作大学材料

(2011年10月13日)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正式颁布。《意见》第三十八指出:“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我市也确立了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的目标。这些都对包括焦作大学在内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为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作用,服务我市及中原经济区建设,学校汇报如下:

一、焦作大学基本办学条件和主要特色优势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各级各类学生20000余人。2008年,学校7大项22项办学指标一次性通过教育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各项条件完全满足专科学校办学需要,师资力量、土地、房屋、仪器设备等重要办学条件具备升本和再发展的实力。学校现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太极武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会计学院等14个学院。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 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新闻采编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舞蹈表演、太极拳等54个专业。经过多年积累和沉淀,学校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清晰的办学思路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历程,学校明确确立了“育人为本,严谨治学,服务地方,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的发展道路;确立了“崇学笃行、敬业乐群”的校训;“勤奋、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施教有道、育人有情”的教风和“乐学、唯实”的学风,探索并形成了焦大特有的教育理念和共同价值观,也集中代表着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

面对“十二五”,我们提出了“366”的发展思路。即“创办本科,打造特色,构建和谐”三项办学总目标,实施“特色专业和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研产业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民生建设工程”、“平安校园建设工程”六项工程;坚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精神;深化改革,构建充满活力的大学新机制;筹措资金,为学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扩大开放,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科学管理,建立和谐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六项措施。明确的办学思路,指明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沿着这一思路,学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坚实的办学基础和良好的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140亩(其中新校区716亩),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专任教师683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19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地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及宿舍、食堂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拥有先进的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799万元。馆藏图书12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7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1265种。

3.稳定的教学中心地位和扎实的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唱响教学主旋律,做到“教学改革、教学常规、教研活动、教风学风建设、教学环境五个常抓不懈”。在教育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评选中成效显著,先后获得七项成果: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试点专业;化工工艺专业被评为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试点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项目资助;市场营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获得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助;《三维动画》、《建筑材料与检测》和《计算机工程制图》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获得了省级教学团队称号;怀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单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天华杯”全国电子设计与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河南赛区一等奖、全国赛区优秀奖等17个奖项;在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上荣获16枚奖牌等。

4.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研产一体化模式 作为一所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科性地方大学,学校坚持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不动摇,坚持开展应用性研究,坚持服务焦作,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办学着力点,确立了“在服务中有所作为,以作为谋地位求支持”的理念,着力打造独具焦大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专业品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适应焦作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开设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等应用型专业,每年培养输送上百名旅游专业人才,为焦作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校内建立了11个职业资格鉴定站,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5%以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部分社会急需专业达到100%。学校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的在普通高校中设立的太极武术学院,太极拳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标志着太极拳专业的教育正式进入了高等教育学历序列。太极拳由社会培训发展为正规学历教育,由分散、单一的技术培训变为系统教育,焦作大学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我校代表队先后在国际及全国性比赛中荣获20余项大奖,仅今年就组织40人的代表队参加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已初步形成太极拳教学、培训、研究和产业开发一体化模式。在教研科研上,坚持“应用化、地方化、产业化”原则,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研究。经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引进西班牙政府教育贷款项目资金308万欧元建设机电、化工实训基地,与亚洲最大的汽车农机零部件生产企业——河南中轴集团等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学生就业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在蒙牛、多氟多等企业,我校学生也成长为管理、技术骨干。“四大怀药”研究被列入焦作市“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其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怀药研发中心被评为省级技术中心,怀菊酒等4种产品公开上市销售,三味地黄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成立了焦作市绞胎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工艺美术馆,进行焦作独有的绞胎瓷、天目瓷研发,已初步形成了教研产一体化模式。

5.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在学校工作中的领 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和完善党委、行政管理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作风扎实的党员干部队伍,确保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我校的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办学方向明确、教学秩序稳定、治安保卫稳定、生活秩序稳定,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实施“以法治校、以德治校、以情治校”的管理方略。通过以法治校,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以德治校和以情治校的结合,寓管于理、寓管于情,形成并构建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积极进取、敬业乐群的共有价值理念。

6.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校每年招收普通专科生4000余人(今年4900余人,创历史新高),其他学生3000余人,各级各类在校生总数20000余人,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级各类人才6万余名,就业率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连续6年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的发展增加了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繁荣了焦作文化教育事业,带动了周边居民就业,拉动了焦作经济增长,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韩国等外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与台湾明新科技大学结成“友好学校”。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及“焦作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这些都 5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树立了焦作大学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地位。

二、意见及建议

(一)学校升本问题

焦作市早在十五、十一五时期就提出升本设想,并积极努力。近期,焦作市“十二五”规划和焦作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焦作大学、焦作师专升本。《意见》又明确提出“调整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摆定,下一步就是落实。希望市政府制定具体规划,成立领导机构,以政府名义积极向省教育厅、省政府报告,力争列入河南省升本工作计划,正式启动升本工作。在升本问题上,无论是学校单独升本,还是与兄弟学校联合升本,我们都将按照市政府决策,进一步充实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化解债务风险问题

焦作大学自2004年开始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原规划投资3.2亿元,容纳学生1万人。现已完成投资2.5亿元(其中政府协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75亿元,建行贷款1364万元,信用社贷款400万元,学校自筹和借款1.3亿元),实现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7000余名学生入住。虽然新校区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债务沉重,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建议:(1)2005年市政府协调开行贷款1.075亿元作为政府投资,并承诺由财政还本,学校付息。国家近期又提出了冲抵高校贷款,逐步化解债务风险的政策。在该政策未正式实施之前,希望政府继续履行承诺。(2)可对老校区进行置换或部分开发,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在这方面,市委、市政府应有明确态度并给予政策支持。(3)理顺工资体系问题。2003年起,市政府对焦作 大学试行财政包干制度,每年市财政划拨办学经费1833.06万元,该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既不符合我市及学校实际,又违背相关教育法规。多年来,物价不断上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仅人员工资及教师课时酬金部分每年缺额就达2000万元,生均经费不足,发展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根据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省辖市属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经费投入情况的通报》(教发规【2009】1010号),2008年全省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4100元,其中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4700元,市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3100元,而我市市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仅为2418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兄弟地市中排名也较为靠后。教育厅文件中指出,“凡市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低于3000元的省辖市,在学校升格和新建高等学校时原则上不予考虑”。为了焦作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建议市政府理顺焦作大学财政拨款体系,仍按全市对事业单位管理的统一模式进行,并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逐步增加办学经费。

三、发展设想

——促进太极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围绕太极拳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把我校建立的全国普通高校第一家太极武术学院办成太极拳教育、培训和研究中心,养生、保健和太极文化产品研发中心,打造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太极文化品牌,推动形成“南有少林、北有太极”的良好发展势头,积极服务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

——深化中原经济区旅游产业开发。在已与云台山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基础上,发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外语等旅游类专业优势,深化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深 化产业开发,为以“焦作山水”等为代表的山水风景旅游服务,推动中原经济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质量和品味全面提升。

——推动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以河南省高校怀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为平台,在多个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并获得河南省科技新产品鉴定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力度,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河南和山西、安徽、陕西、河北等中原经济区覆盖、辐射省区为主,面向全国招生。稳定招生规模,拓宽就业渠道,使招生和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焦作大学 2011年10月13日

篇2:中原地区高等教育

课程名称:台湾学习见闻指导教师:学号:

姓名:X X X

内容摘要:台湾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通过对一系列现有高等学校的的改革以及相继建立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使台湾高等教育初具规模。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台湾教育政策的大幅调整与开放,进一步促使了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台湾形成了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分布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台湾高等教育的体制,也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台湾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太学”。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则始于日本统治时期。1946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设立1所帝国大学及3所独立学院,当时高等教育学生近3000人,教师60余人。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台湾高等教育才真正开始获得发展。

一、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日本人建立的一些大学经过改制得到发展,大陆一些知名大学如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与中央大学等也在台相继复校,同时新建了不少高等学校,使台湾的高等教育得以发展。到1988年,台湾有39年大学和独立学院,其中有13所综合大学,6所理工科学院,6所医学院与12所师范学校,1所艺术学院与1所体育学院。90年代以来,由于教育政策的大幅调整与开放,台湾许多专科技术学校改制为大学或学院,使得台湾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二、台湾高等院校概况

目前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及大学与院校研究所。正规高等学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但师范、法律和建筑系为5年,医学系为6-7年。高等院校研究所招收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专科以上学校大部分设有夜间部,学生以在职青年为主,学习年限较日间部多一年。日间与夜间部均采用学分制。到2000年学,台湾有大学53所,独立学院74所,专科学校23所,合计150所,其中,公立院校53所,私立院校97所,3925个科系;在校学生10.9万人,教师4.3万人;研究所达到1410个。

三、台湾高等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首先是大学招考制度有重大变革。1953年开始,台湾实施大学联合招考制度。1989年,台湾成立“大学考试中心”,研究改革联合招考制度,并于1992年提出多元入学方案,1994年试办推荐甄选,1997年试办申请入学,不再公布各系组的最低录取原始分数。2001年,台湾高考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采行“考招分离”的“多元入学方案”,即“甄选入学制”与“考试分发制”双轨并行,前者占招生比例的六成左右,后者占四成左右。主要内容是:一是“考招分离”。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专门负责命题研究、学科能力测验与指定科目考试等,而招生业务则由“联合分发委员会”负责。“甄选入学制”包括推荐甄选、申请入学和各类资优保送等多种升学方式,由各大学校系自行决定招生方式。“考试分发制”分为甲、乙、丙等三种方案,其中甲、乙两种方案为两阶段式考试,第一阶段为学科能力测试,第二阶段为各大学指定科目考试。丙案则只要参加指定科目考试即可,也就是联考。为配合2002学起的多元入学方案,全面停办大学先修制度。这一改革方案,较为复杂,引起社会的极大争议。这一改革后,台湾的高考升学率大幅提升,从此前的约60%上升为2003学的110%。

为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台湾“教育部”于2001年8月公布首部《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多项重大高等教育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在两年内开放大学学年制与学季制并行,缩短现行学士4年、硕生生1至4年、博士生2至7年的修学年限,五年内设立10所以内的重点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10年内完成25岁以上成人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免学历入大学的目标。

四、台湾高等院校的目标定位

为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变化,台湾开始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加强高等教育的基础研究。在台湾当局的政策鼓励下,台湾许多大学逐渐规划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增加研究所硕士与博士生人数。2001年8月,台湾“教育部”选出台湾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阳明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与政治大学等9所大学,提供7.2亿元,用以提高研究所基础教育,推动校际与国际合作,及推动研究生学习国际化。2001年,台湾一般大学研究所硕士与博士班招生名额达到27043人。台湾大学与中央大学研究生比率均已占学生总数的36%,计划未来达到50%;政治大学也减少本科学生人数,增加研究生比例,未来也计划达到1:1。

为了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和竞争力,台湾教育部门提供数十亿元,鼓励高校整合。近年来,台湾不少大学出现跨校研究中心或数所高校成立大学系统,甚至出现中等学校并入大学的趋势。未来计划实行“学系学程双轨制”,高等院校可设立跨院系学程,独立招生,大学可跨校组成大学系统、研究中心,以推动校际整合。

篇3:中原地区高等教育

一、美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 州立大学的建立。

美国独立以后, 为了促进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 联邦政府从1784年到1832年, 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法令, 吸引了大批移民迁往西部。1784年政府制定《西北土地法令》规定:“凡该地的居民达到6万人时就可以制定宪法并申请加入联邦。”《西北土地法令》还规定, 每一个市镇必须将数平方英里的土地给教育事业使用, 作为举办学校的经费。之后联邦政府又划拨了一部分可以开发的土地给州政府, 一批州立大学相继建立, 形成了所谓的“学院热”。

州立大学立足于本州的经济建设需要, 符合当时美国西部经济发展的状况, 为各州培养了大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全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 拨地兴学, 兴建农工商学院。

建国初期, 联邦政府经济能力比较薄弱, 没有能力大量投资兴办教育事业, 但是基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政府采取拨地兴学的政策投资教育。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后原有的具有初步耕作经验的劳动者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西部开发所需的是大量具有专业技术与知识的科技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里尔法》, 该法案规定“各州可向联邦政府领取国有土地, 以创办及补助培养农业和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领取土地按该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计数, 每一议员三万英亩”。各州通过拍卖政府拨地, 兴办了大量农工商学校, 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1890年国会再次通过《莫里尔法》, 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农工学院1.5万美元, 以后逐年增加1000美元, 直到每年补助2.5万美元为止”。土地的赠予保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 并且将西部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转型融为一体, 使得拨地兴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拨地兴办的学院也被称为“赠地学院”, 以大众文化和实用教育为目的, 所以这些学院除了要讲授学校知识外, 按各州法律规定, 还必须讲授农学和农业机械知识。因为学院教育符合西部开发所需人才的培养, 收费低廉, 所以吸引了大批劳动阶级子女, 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发展。这些院校开办后, 大都设立了农业附属机构, 负责在本州各县传授农业和农机技术, 改进农业生产。这项措施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实行强迫教育和免费教育。

建国初期, 美国的西部教育很落后, 贫困的开发者无力担负公共教育费用, 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进入被人歧视的慈善学校。出于对国民教育的重视, 也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的要求, 西部地区各州先后实行强迫就学制度和免费教育制度, 以保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因此, 19世纪20年代, 美国开始在其北部和中西部大办公立学校。至20世纪初, 美国7—13岁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95.5%。

公立学校的推广, 儿童入学率的增加, 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提高了西部地区人口素质, 同时为此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给美国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

(四) 职业技术大学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

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也推动了美国西部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1862年, 《莫里尔法》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 规定联邦政府要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规定, 拨款资助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 并且要求在发展农业教育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工业技术教育。由此,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和大学普遍建立。

美国的职业教育办学灵活, 主要针对各州的工农业需要, 课程包含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内容, 能够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 学习时间灵活多样, 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课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开辟了一条耗资少、收费低、适应性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新途径。

(五) 高等教育大众化。

美国政府及其国民对教育十分重视, 群众兴学和私人办学蔚然成风。西部大多数州也有规定, 凡是私人或企业兴办教育或资助教育, 政府可以减免其税收。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 美国人民参与教育的意识很强烈。各种私人或团体的教育基金举不胜举。如著名的卡耐基教育基金、福特教育基金、洛克菲勒教育基金等。全国自上而下的办学热情和事实, 使得美国人深信, 知识就是财富。美国西部开发成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高等教育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美国西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重视西部地区的开发,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 特别是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 因为没有西部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高等教育方面, 我国不断加大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 使西部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也明显提高, 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强化政府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政府是社会办学的主体, 在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 政府的方针政策直接影响着地区教育的发展。美国西部教育与经济发展迅速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联邦政府对西部教育的大力支持:首先, 《西北土地法令》《莫里尔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和实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 拨地兴学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再次, 联邦政府用于教育的大量拨款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借鉴美国的经验, 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国家财政允许的范围内,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改善西部地区办学经费不足现状。同时要继续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体系, 做到有法可循, 有法可依, 加大教育法令法规的执行力度。

(二) 西部高等教育要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整个美国西部开发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总是同地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从最初的培养简单劳动者到后来输送高科技人才, 教育在不断地调适自己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我国西部开发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西部高等教育必须立足本区域, 以为西部经济服务。应根据西部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 设置相应专业。坚持高等教育地方化, 才能使受教育者“学有所用”, 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 抓好基础教育, 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美国的强迫教育和免费教育, 促进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 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为之后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国也应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着力提高西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改善办学条件, 利用教育倾斜政策, 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投身到西部的教育事业上来。

(四)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职业教育往往针对地方需要设定自己的专业课程, 具有灵活性。对于基础薄弱的西部, 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广科技成果, 使之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 解放思想, 探索新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美国全民重教, 私人、财团投资办学的成功, 告诉我们, 除了政府投资外, 还有其他引入办学资金的渠道。地区学校要积极地发挥自身优势, 吸引外部资源, 争取更多学校发展的机会。例如, 争取私人、企业的捐赠、投资、争取国际援助, 等等。当然这些活动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例如对于捐赠的个人或集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等, 以此激发整个社会的教育投资热情。

参考文献

[1]安尼瓦尔·阿木提.美国西部教育发展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

[2]曹永国.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教育革新及其现代启示.唐都学刊, 2001, (4) .

[3]吴昌珍.美国西部开发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借鉴.教育与教学, 2005.

[4]胡小波.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0, 12.

[5]戚文静, 朱现平.美国增地学院发展的典型性和影响力.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6]戚文静, 朱现平.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性和影响力.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

[7]尹秀芝.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与美国西部开发[J].北方论丛, 2005, (1) .

[8]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腾飞--1862《莫里尔法案》再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4) .

[9]宋春燕.美国政府赠地学院的发展历程[J].教育史研究, 21302, (4) .

篇4: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令人鼓舞的是,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GDP的4%。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有:一是高等教育结构不甚合理。如贵州省现有47所普通高校,尚无独立设置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工科、农科、旅游、商业等本科类院校。作为西部贫困省份,实现农业产业化而无农业院校支撑,加速工业而无工业化院校支持。二是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如贵州省目前没有中央部属院校,加之中央部属高校在贵州省的招生计划比例过低,其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该省的全面发展。

为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使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建议:一方面,加大西部地区高等院校设置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有关院校列入全国院校设置评議计划。另一方面,提高中央部属高校在西部地区招收生源的比例。

篇5:教育局学习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启示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为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教育经验,市教育局组织了市直学校校长和部分机关干部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市教育学习考察,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感受到**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日新月异,**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为我市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和实现教育名市的目标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坚持发展至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思想解放和教育理念超前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条最突出的经验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发展决定策略、策略服从发展”、“怎样发展快就怎样快发展”的思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现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驾着船过河”再到“顺着桥过河”。当人们在争论课改的优劣时,**已经进行了二次课改。当一些学校争夺生源大战硝烟弥漫时,**中学已经将目光瞄向了国外,开辟了国际教育。当一些学校获得较高荣誉,失却了发展方向时,市北中学却在悄悄拟定了新时期学校发展新的规划。所以,解放思想是关键,**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大胆地想,大胆地创新。

启示之二: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眼光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宽。**教育至今已成绩斐然,**人有个特点,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切又从头开始谋划新的思路。考察中我们感觉到,**的每个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体会是:要想成为一所名校,必须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无论是聆听专家、校长的报告,还是深入参观他们的学校,都能感受到他们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和个性化的办学思路,感受到明确的“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和“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对此,我们要在分析自身优劣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实施”的原则,把握好特色建设的整体规划,并一以贯之,坚持不动摇,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我市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三:精细管理,坚持文化立校

**学校管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分层管理、工作细致。我们通过聆听报告和实地考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校的管理都是人性化的,而这种人性化的管理背后都有非常精细的管理做支撑。我们感受到的是处处干净、规整,时时规范、认真,学校没有一处卫生死角,没有一事无人过问,感觉学校就是一部自然和谐、高效运行的机器,究其原因,应得益于他们精细化的管理。这种精细的、人性化的管理提醒着教师把每一个应当做的工作做好,每个岗位都发挥作用,管理扁平化,一步到位,效率就会高。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的学校环境,奠定了校园文化的基础;独到办学理念的确立,构筑起了校园文化的支柱;良好校风的树立,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多彩活动的开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走进**的校园,绿树、鲜花、假山相映衬,花香鸟语共和谐。各具特色的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每一处墙壁都在说话,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文明、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

精细管理、文化立校,同样是我市的经验,也是我市教育的一大特色,但对照**的教育,我们在“精致”方面,在文化的“细微”之处,仍有差距,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精细、精致”,达到“精美、精良”,达到提升“文化立校”的品质和品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启示之四: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

**中学在国内堪称一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它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现在的很多学校也是这样提的,而**中学不仅仅是提出,而且建立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可以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提出了“思、能、行”的细化目标,通过提供高度可选择性课程,使这些教学组合形成达到400多个课程,从而保证了更多的学生能在其中受益。洋泾中学的校训是“责任”,学校的精神是一种“朴实”,但是“朴实”的背后涌动的是激情,是缘于对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平中见奇,朴实的背后是从“高处着眼、远处着想、细处着手、小事干起”的求真务实风格,使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扑下身子,沉得住气,把工作做到底,做到位。

事实上,我们**教育人吃苦耐劳、务实开拓的精神也是出了名的,但抓落实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对认准的事就要抓一件,成一件,掷地有声,落地生根。

启示之五:树立信心,坚持学以致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教育思想有高度,教育理念有深度,教育改革有力度,教育成果有效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受客观条件

篇6:《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材料

一、胡锦涛:加强师德修养 钻研教学业务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2011年9月10日,第1版 二、一堂特别的“农民教育学”课—温家宝总理为河北张家口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侧记

《新华网》,2011年9月9日

三、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做客新闻演播 《东方今报 》,2011年9月13日,第3版

四、河南日报:新十八谈 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 《河南日报》,2011年9月9日,第1版

五、何平:《振兴之本》

《河南日报》,2011年9月9日,第1版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时勉励教师 加强师德修养 钻研教学业务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2011年9月10日 人民日报

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9日上午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取得了教书育人的可喜成绩。

上午9时许,胡锦涛前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考察。一到学校,总书记先参观了校史陈列,了解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教学成果,希望他们认真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八十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室里,学生科技社团正在开展活动。胡锦涛走进教室,观看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模型。适应抢险救灾需要的无尾式无人机,能够清理水上垃圾的多功能船,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太阳能校园草坪灯„„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还亲自用微型锯床锯了一小块做船模的塑料板。高三学生赵冬杰向胡爷爷演示自己设计的仿生学机械手,只见机械手灵巧地做出捏、抓、握等动作。总书记饶有兴致地戴上特制手套,通过活动手指体验这个机械手远程同步操作的效果,夸奖这个小发明做得好。看到这些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提高了实践本领,总书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他勉励同学们勤动脑、勤动手,使自己的素质更加全面,为将来成为国家建设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八十中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年接收20名西藏学生入校学习。总书记牵挂着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专门到一个宿舍看望。在宿舍门口,1名藏族学生向胡爷爷献上洁白的哈达。胡锦涛同这个宿舍的西藏学生坐在一起,关切地询问:在北京生活习惯吗?学习能不能跟得上?同学之间相处得好吗?„„西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告诉胡爷爷,老师们像父母一样关爱大家,汉藏同学在一起非常和睦,在这里学习进步很大、生活也很快乐。说着,她们还拿出到北京同学家里作客时拍的照片,请胡爷爷看。总书记听着学生们的讲述、看着她们的照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西藏学生说,中央安排西藏中学生到内地上学,是关心西藏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希望你们珍惜难得机遇,勤奋刻苦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将来为建设西藏、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总书记还特别叮咛她们,给家里的爸爸、妈妈带个好。望着和蔼可亲的胡爷爷,西藏学生倍感温暖。

八十中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生在读。国际部语言一班教室里,十几名外籍学生围坐在一个四合院模型前,听老师讲授汉语课文《我真想住住四合院》。胡锦涛坐下来,观摩起这堂汉语课。领读课文、提问练习、纠正发音,老师教得绘声绘色,外籍学生学得十分认真。教学告一段落时,胡锦涛问外籍学生课文里的珍妮为什么想住四合院,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交谈中,听说一些外籍学生还没去过四合院,胡锦涛建议他们去实地看看,这样既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可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胡锦涛希望外籍学生不断提高汉语水平,结识更多中国朋友,进一步加深各国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教学楼一层大厅,胡锦涛亲切接见了学校教师代表。总书记动情地说:“长期以来,各位老师献身教育事业,勤勉工作,默默奉献,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感谢大家,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胡锦涛指出,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听了总书记的谆谆叮嘱,教师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和重托。

当胡锦涛就要离开学校时,热情的师生们拥到路边,争相问候总书记,胡锦涛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沉浸在欢乐和兴奋之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等一同考察。

一堂特别的“农民教育学”课

—温家宝总理为河北张家口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侧记 2011年9月9日 新华网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 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入秋的坝上地区,天高云淡,空气清凉。张北县第三中学校园里的格桑花开得格外灿烂。学校食堂二楼大厅临时搭起的讲台上坐着温家宝总理,台下满满地坐着张北县等张家口市10个县区的1000多名教师,座位不够,不少人就站着听。听众中三分之二来自农村学校。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

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讲问题切中要害,谈措施实实在在。教师们屏气凝神,倾心静听,听到动心处就响起一阵阵掌声。

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

这段只有几分钟的讲话,13次被教师们热烈的掌声打断。大力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倡导教育家办学„„温家宝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尤为关心,他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把中小学校长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

说者动情,听者会心。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再次响起,不少教师的眼里噙着泪花。

河北省隆化县湾沟门中心小学的教师卜延荣始终扎根农村山区义务教育的第一线,从教近40年。为了孩子,多次拒绝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1990年他右侧肢体偏瘫以后,用左手重新拿起粉笔,靠半侧的肢体坚守岗位20载。温家宝讲起卜延荣的感人事迹,引起全场教师的共鸣。

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这些措施都传递出党和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尊重、承认和关怀。

“要无私奉献,要满怀爱心,要提高素质,要教书育人„„”最后,温家宝向广大教师表达了自己殷切的希望。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

掌声代表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蕴含着办好农村教育的力量和希望。

张北县小二台乡中心小学教师范文花,有着27年的从教经历。她曾在小二台乡小西梁村小学度过24年的“一人一校”教师生涯:全村一个班分5个年级、所有的课程都由她一个人来教。听了报告,范文花说:“温总理对农村教育理解如此深刻,对农村教师如此关心,我们满心感谢。他给我们这些基层的农村教师鞠躬,提出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好措施。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为孩子们扎根农村,我愿意。”

油篓沟乡中心小学参加工作刚满三年的英语教师袁彩说,温总理在讲卜延荣老师的故事时动了感情,我们也在底下抹眼泪。拿卜延荣和自己比,拿总理的希望和自己比,我没有理由不更加努力地工作。张北镇中心小学27岁的语文老师韩丽娟说:“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温总理的这句话,会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报告结束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温家宝总理是给张北的老师们讲的,也是给全国教师上了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这堂课就是农民的教育学。农民的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学,中国社会的教育学。

当温家宝离开张北三中时,师生们夹道欢送,依依不舍„„ 8月27日,温家宝到沽源县白土窑乡寄宿制学校与学前班的孩子们一起做手工和游戏,在七年级1班听了一段语文课,并且在操场上同老师和同学们谈心。8月28日上午,报告会前,温家宝到张北三中学生宿舍察看了学生住宿情况。在八年级147班,温家宝看到同学们正在学习虎门销烟这段历史,向他们讲起林则徐从虎门销烟到发配新疆伊犁、带领当地人民兴修水利的故事,并在黑板上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还到教研活动室,看望正在备课的语文教师们。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做客新闻演播 2011年9月13日 东方今报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

【编者按】9月10日22时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了《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了这期节目。

兴豫必先兴教。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持续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本期节目中,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做客新闻演播室,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

○强国必先强教 兴豫必先兴教

主持人:教育承载着国家伟大复兴的美好期盼,也承载着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说教育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王厅长,我们经常讲“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基石”,我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王艳玲:教育是基础,这是因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一亿人口的大省,如果教育办上去了,我们一亿人口就会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就会成为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正像卢展工书记去年8月10日在教育系统调研时指出的那样,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形象,是后劲,是未来。我们常说,强国必先强教,兴豫也必先兴教。

主持人:所以,我们看教育,就是兴豫必先兴教。王艳玲:对,强国必先强教,兴豫必先兴教。○河南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

主持人:王厅长,河南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些成就和我们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老百姓的需求,还有没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王艳玲:应该说,河南的教育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的需要,和我们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特别是多样化教育的需要、优质教育的需要,确确实实还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叫做新的不适应。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样的需要上,我们还有些不适应。比方说我们在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特别是在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跟我们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不适应。

第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和我们供给之间还存在矛盾。比方说我们的学前教育,群众确实还存在着入托难、入园难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一些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好大学少、名大学少。

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还显得不够。另外,学生上名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比其他的省份要少,我们的学生要付出比其他省份的孩子多得多的努力才能与他们并肩跨入名校大门。

○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 主持人:王厅长谈了目前河南教育发展当中存在的不足,谈教授怎么看?

谈松华:河南目前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它既有全国的共性,也有河南一些特殊的情况。所谓共性,我认为主要反映的就是两个供求关系的矛盾。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新的需求和教育目前的供给能力、供给结构这方面的不适应。二是教育发展新的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现在教育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要多样化办学,要满足各种各样专业人才的需求,那么教育资源要有更多的增加,但是目前的资源确实还有很多短缺,这一点河南可能反映得更加突出一点。比如说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河南的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大概是北京的1/5,和全国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刚才王厅长分析的这种问题,确实是河南教育下一步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在调整这两个供求关系上要做更大的努力。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 主持人:针对教育,老百姓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心声,而他们谈到的不足,也是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河南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是啥?或者说我们怎么解决这些不足?

王艳玲:刚才谈教授也讲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是靠发展去解决,那么我们的教育怎么发展?构建一个国民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我们有各级各类的教育,我们零到六岁叫学前教育,还有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有高等教育,有专科、本科层次以及各类研究生教育。我们还有职业教育,还有继续教育,另外还有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存在“两难” 3年要建6600所幼儿园

主持人:河南的学前教育目前是个什么情况?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王艳玲:学前教育,现在主要是入托难、入园难这个问题。学前教育一般指的是零到六岁孩子的教育,目前,河南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将近800万,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我们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也就是用3年的时间多渠道、多途径地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这其中有4000所是公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任务是促均衡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主持人: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呢? 王艳玲: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均衡。主持人:均衡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王艳玲:均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要大力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特别是向一些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目前还不好的地区倾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正在实施,将要加大力度实施的,比方说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这些都是在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大办学条件的改造建设。当然了,除了办学条件以外,学校质量的好坏,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师资。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特岗计划”,让更多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流向薄弱的地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

○职业教育主要抓提升 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主持人:职业教育呢?

王艳玲:在职业教育上,现在主要抓提升。一方面,我们要面向市场,适应需求。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千方百计地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支撑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各类应用或者基础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一个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要上水平不断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 主持人:高等教育呢?

王艳玲: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上水平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我们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定位。我们要围绕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将要启动的高等教育中西部振兴计划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大好机遇,使我们省有更多的大学、更多的学科,落入到国家建设计划这样一个平台上。

○在发展当中要注重质量和公平

主持人:就像您所讲的,教育是一个体系,它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些都谈到了,那么其他的一些教育类型呢?

王艳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为我们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另外还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我们要有保障,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确保我们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今后,我们在发展当中还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一个是公平问题。要让人民评我们的质量,要建立一个社会和人民评价教育质量的这样一个机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公平,教育发展了,我们还要特别在发展中体现公平,只有体现了公平,人民才会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成果满意。

主持人:怎么体现公平?

王艳玲:在公平问题上,我认为,目前要用制度来保证公平,用机制来促进公平。

○要在“转变”和“改革”上下工夫

【主持人】 谈教授,刚才王厅长介绍了河南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你觉得这个重点是否抓住了? 【谈松华】我认为这个发展规划是非常全面的,是覆盖全社会的,也可以说是体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

另外,从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来看,人才的覆盖面也很广,因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都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同时能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千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和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想各级各类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个主题目标。不仅对河南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将会发生长远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的发展呢?

【王艳玲】我认为,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靠领导方式的转变来促进。

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在两个词上下工夫,一个是转变,一个是改革。靠转变来促进发展,靠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

○“转变”就要转出服务、为民、育人的活力

【王艳玲】先谈一下转变,转变就是指我们的观念要转,我们的思路要变。这个转变,我想应该在这几方面转出活力。

第一,要转出服务活力来,就是说主动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当中去。要适应我们如何来保障农业、粮食,如何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和环境,如何来服务好我们新型城镇化的这样一个发展需要。我们教育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上,都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只有在这种服务当中,我们才能提升办学质量,在服务当中来实现教育的发展。

第二,要转出为民的活力。这个问题上,教育发展要去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这种需要。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持人】人民群众满意,转出服务的活力,转出为民的活力。那么第三个?

【王艳玲】第三就是转出育人的活力。转出育人活力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人,所以要转出育人的活力。

这样,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的改革等措施,最后转出干事的活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要干,我们教育发展也要立足于干,立足于做。在干中求实,在做中求效,我们要以正确的政绩来造福于民,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

○“改革”要在办学、管理、人事分配和培养模式上做文章 【主持人】两个关键词,这是“转变”,那么,如何理解“改革”? 【王艳玲】我们要靠改革去破解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体制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的改革,在这个问题上,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我们的办学体制、办学主体多元化。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志办学的我们都欢迎,只要投资办学的我们就支持。同时我们要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大力气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

其次,我认为要加快我们的管理体制改革。这需要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注重服务。过去我们还是重管理,轻服务,这种倾向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重服务。该管的我们一定要管好,但是该放的我们一定要放下去。另外,应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办学的主体。

同时,我想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特别重视教师,重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智力,就是重视后代,就是重视未来。所以,我们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关心、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

再次,要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这种新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或者说办学的积极性。

最后,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包括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样使我们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改革需要有胆略,有胆识,有智慧

【主持人】王厅长刚才谈了下一步如何实现河南教育发展的重点,谈教授听了以后,有什么看法?

【谈松华】“转变”,我觉得它有内在的要求和外在的要求。客观要求教育需要转变,这个转变就在于因为经济社会本身在转变,经济社会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领导方式都要有所转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另外从教育内部来讲,它也需要转变。因为三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是跨越式发展,但它的主要任务是数量的扩张,是普及教育的实施。

那么现在要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教育必须要转变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

“改革”呢,我想这是一个根本动力,可以说教育发展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根本靠改革。新一轮的改革不仅需要有胆略,需要有胆识,而且需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凝聚各种不同群体对于教育的需求,然后,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那么我们的改革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认为刚才王厅长谈的很多改革思路,正是体现了新一阶段改革的这种客观要求。

上一篇:学本式教研组总结下一篇:心理健康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