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4-25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篇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该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对长度有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奠定了基础。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感知长度单位的意义,通过自主地探究和学习来发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在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特别是在学习过毫米时,学生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缜密的知识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自主学习和分析分米,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放手不够,担心学生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引导和提示过多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分米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毫米的学习自主研究分米与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学生研究之前给予一些研究方法的提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框架之中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是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教学过程显得有些混乱,这对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了影响。最后是在课堂组织方面,由于课堂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听课习惯,以及表扬语还应该更有针对性、具体性、丰富性。

篇2:《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孟 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习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习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篇3:“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 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估测意识, 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 瞧, 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 (课件:孙悟空) , 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 (课件:金箍棒)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 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变短了) 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 (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 ( ) ) “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米) . 你能比画一下1米有多长吗? 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 ( ) ) “厘米”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厘米) . 你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 在有效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探索的欲望.

二、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1. 认识毫米

请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 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 (学生积极参与猜测) 到底有多长呢? 老师给每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 请大家动手量一量, 量完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不到1厘米.

这根金箍棒特别短, 都不到1厘米啦, 要想准确测量它的长度, 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 ,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1毫米有多长呢? (课件:一把放大的直尺) 请看, 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 请大家拿出1分硬币, 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

你能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生演示: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硬币, 用另一只手慢慢将硬币抽出, 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的长度就是1毫米. ) 通过比画1毫米, 你有什么感觉吗? 在日常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同学们拿起直尺仔细观察, 想一想, 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厘米 = 10毫米)

练习:3厘米 = ( ) 毫米60毫米 = ( ) 厘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到这里我们能不能准确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 动手量一量. 全班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老师这里还有一根金箍棒 (课件出示) , 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长度是多少?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3厘米3毫米表示, 也可以用33毫米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的长度, 让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从而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使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通过找一找、量一量、用手势比画等活动, 让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认识分米

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开始变了!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从孙悟空的耳朵里出来并逐渐变长) 它又有多长呢?老师给每名同学准备了一根同样长的金箍棒, 看谁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它的长度.

10厘米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 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 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并指一指吗? (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指一指)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你能借助直尺在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借助线段和金箍棒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分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在日常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练习:3分米= ( ) 厘米80厘米= ( ) 分米1米= ( ) 分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迁移的思想, 让学生根据认识毫米的方法来认识分米, 并在脑海中建立“1分米”的模型, 教师尽量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

三、分层练习, 运用新知

1. 到目前为止, 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你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长度.

2. 我们在测量物体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你能为小动物们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吗? (完成课本38页第4题)

3. 这些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呢? 请先估一估, 再量一量, 并填在课本 38 页第 5 题的括号里.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 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认识逐步完整, 形成明确的知识体系, 并能正确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四、课堂总结, 课外延伸

篇4:《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第一,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第二,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第三,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手、善于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米尺、纸条、剪刀、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一小沓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那么1厘米呢?如果我想测量黑板的长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测量一枝铅笔的呢?

反思: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做了很好的学习和心理上的准备。

2.主动探索,理解新知

(1)认识分米

①初步感知1分米的长度

看!我手上有一张纸条,如果要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呢?你们能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学生动手剪。)

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字母dm表示。(板书:分米dm)

②建立分米的表象,体会1分米=10厘米

1分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大家拿出直尺(课件呈现)。

提问:你们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

生1: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

生2:1分米就是10厘米,从0刻度到10厘米这个长度就是1分米。

引导:我们可以说1分米等于?

生:10厘米!

(课件显示,并板书:1分米=10厘米)

③巩固对“1分米=10厘米”的理解

引入情境:妈妈给小琳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小琳刚拿到手,就忙不迭的测量起它的长和宽,让我们一块儿来瞧瞧小琳测量的结果吧!

(课件呈现)谁能话换一种说法?

④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你们能在作业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

你是怎样用直尺画出1分米的线段的。

生:(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我是从0刻度开始画了一条10厘米的线段。10厘米就是1分米,这条线段就是1分米的线段。

设疑:画得真好!可是李老师这把直尺的0刻度已经被磨损了,我该怎么画这条1分米的线段呢?(出示磨损的尺子。)

生1:可以从刻度1画到刻度11,10厘米,就是1分米。

生2:可以从刻度8画到刻度18,也是1分米。

生3:只要畫一条10厘米的线段,那就是1分米。

⑤拓展新知

看来小朋友们的眼睛都很敏锐!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发现今天新学的分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谁愿意把自己小组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

(板书:1米=10分米)

反思:教师从测量一根纸条入手,不仅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回忆起已有的测量经验,把握测量的细节,同时,学生也通过动手量、剪10厘米的纸条,对“10厘米就是1分米”有了深刻的感知。接着,教师让学生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以及将小琳的话换一种说法,都在深化学生的这一感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抽象出分米和厘米间的十进关系。

(2)认识毫米

①初步感知1毫米

设疑: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3个长度单位,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所学的知识量一量咱们的数学书的厚。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

生:我们数学书的厚还不到1厘米呢!

所以,我们今天还要学习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那就是毫米,可以用mm来表示。(板书:毫米mm)

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投影展示一把直尺)介绍: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

②建立毫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10毫米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枚1分硬币和一张电话卡,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合作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厚度。(小组合作测量。)

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厚度都很接近1毫米。捏一捏,感受一下1毫米。拿出一张白纸捏一捏,它的厚度有1毫米吗?捏一捏,看究竟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量一量,你捏得是不是准确?你们知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让我们一块来数一数吧!(课件呈现)

引导:我们可以说1厘米等于?

生: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引导:再接着往下数1小格呢?再数1格呢?现在你们能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了吗?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小组自由讨论。)

反思:在教学毫米的环节中,教师通过量不到1厘米厚的数学书,引出长度单位毫米,使学生体会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生活测量的需要,体验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的需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格,沟通厘米和毫米间的十进关系,再通过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以及捏10张纸的厚度,列举1毫米长的物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写出两幅图的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根据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选定合适的单位,然后进行测量。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你们认为这次测量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分小组用米尺进行测量)?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

(4)讨论、小结

测量较大物体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测量很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呢?让我们一块儿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大约有多长。

你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老师这儿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吗?

请小朋友们先比划出这些物体的长,然后再填空。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验证结果。

篇5:认识分米毫米教学反思

根据目标进行达标测试和拓展,设计的练习虽然没有做完,但学生已经是基本掌握。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有趣的师生合作、同伴合作,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运用新媒体动画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化简知识难度;用身上的测量工具形象感知重点知识,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初步运用白板进行教学,不很熟练,还需多用来巩固。但是没有敢尝试展台的切换,唯恐操作失误,有点畏手畏脚。注重了小组合作,但仍然没有多关注后进生。小组展示时间也不够充分,没有暴露出掌握知识的缺漏之处,其实是真实存在着的。

篇6:《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环节若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我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则直接拿起数学书,问:如果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在新知探索结束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实践应用的练习环节。课中几次的导比较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如: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现在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要精也体现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索结束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心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如:用学生尺测量学习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规范学生的操作。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求实效。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

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习,可以说学得比较活。如: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填一填1米=分米。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课上有多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索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篇7: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篇8:《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师:1平方分米有这么大 (实物展示) , 老师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 拼接成一个长方形。 (师出示下图)

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吗?为什么?

生:长方形面积不是1平方分米了, 因为它不是正方形! (大部分学生持这种观点)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 主要是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不正确造成的。“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将这概念误解成“只有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才是1平方分米”。

师:哦?不是1平方分米, 那它的面积是多大了呢?同桌试着分析或者借助手中的学具来研究。

生:通过测量讨论, 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 因为1平方分米的每条边都能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也就是1平方分米里有100平方厘米, 现在平均分成了两份, 每份都是50平方厘米。拼成长方形后, 有2个50平方厘米。因此还是100平方厘米, 也就是1平方分米。 (自发掌声)

师:太棒了, 借助1平方厘米的测量推算得出了一个与原先不一样的结论。

生:我们也认为是1平方分米, 我们组不用测量就推算出来了, 因为剪开后又拼接, 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还是1平方分米。 (自发掌声)

师 (困惑神情) :为什么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长方形面积不再是1平方分米了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图形形状变化了, 以为面积也变了。后来通过讨论才知道, 面积没有发生变化。

师:太棒了, 通过测量讨论, 我们发现了一个数学上很重要的真理:等积变形。也就是说形状变了, 面积却没有变化。……

【课后反思】

1.此环节设计巧妙。教师常常会让学生知道 (甚至背熟)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 就认为学生理解了概念, 认为1个面积单位的实际空间观念已经建立。实际上, 这对学生概念的正确建立是没有帮助的, 甚至会成为思维桎梏。为了检查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 笔者设计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拼接, 发现了理解上的瓶颈, 问题也得以暴露。

2.教学策略得当。遇到问题, 教师没有苦口婆心地解释、给出答案、纠正误解, 而是充分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探讨, 问题一辩则明。这样的“绣球”抛还给学生, 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和涌现。

3.提炼精确得当。在学生明晰了变形后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后, 教师并不就此止步, 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不是1平方分米。从而体会数学中变与不变的精妙, 理解等积变形的实际事例, 为今后探究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篇9: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教师:何艳

本节课认识1分米,通过让学生测量一个文具盒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明确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要求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有多长,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米与厘米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为学生建立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打下基础。再让学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在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相关的长度表象。

认识1毫米,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在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发现,这本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此时测量结果可以怎样表示呢?有学生发现直尺上的刻度0与刻度1之间还有很多小格,当时我及时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且追问:这本书的厚度大约是几小格呢?学生通过数后发现数学书的厚度有6小格,也就是6毫米。让学生感知1毫米,先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学生举例说明1毫米,如身份证的厚度、1枚硬币的厚度和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这样学生能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用毫米单位测量的物体大部分是比较短的或比较薄的。

篇10:《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够熟悉,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

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篇1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篇12:《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节内容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这课时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1、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一开始,从六一儿童节表演小朋友扎辫用的红丝带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铅笔长 10厘米,课本长 27 厘米 等等。

篇13:分米和毫米的 认识教学设计

洛南县西街小学 张梦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

1、课件、直尺、课件;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景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在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师:在动画片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是孙悟空和他的金箍棒。师:这金箍棒怎样呢? 生:你看它能伸缩,师:对!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得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师:在刚才我谈到的这些长度单位中,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搬硬套生: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 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一个成人的身高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学生研讨并回答。师(深入引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是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我们怎么来知道它的长度呢?所以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师: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文具盒长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师:(示10厘米的彩条)像这样10厘米长的线段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长度—1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在“10厘米”后板书:10厘米=1分米)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分米)

学生齐读:10厘米=1分米

2、认一认

(1)师: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请学生上讲台比划指出)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各小组学生仔细观察并辨认、讨论、发言等,教师给以评价与激励。)

(2)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初步培养估测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老师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2)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上黑板展示汇报。

(3)师:(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画起呢?这样应该画到哪里了呢?(11)为什么?如果从2开始画呢?从3呢?

[评析;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培养思维灵活性。]

师: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各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全班交流。(橡皮边长、课本边长、粉笔长„„)

5、数一数

师:(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

师: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师: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2、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3、总结: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② 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问:还有别的物体吗?

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教师演示)

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师: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各小组学生说一说。)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教师适当解释)

三、总结

1、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师: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超过1米的长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四、巩固练习(略)

教学小记: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板书设计 分米,毫米的认识

篇14:《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淮安市涟水县红窑实验学校小学部 罗青龙 223442 【课 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 【教材简解】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课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活动,通过设计丰富的感性体验活动,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再通过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并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针对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掌握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目标预设】

1、使学生通过用直尺测量实物的长度,认识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体会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4、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

学生:文具盒、直尺、纸片等 教师:教学课件、米尺、硬币等。【设计理念】

本课由神话人物孙悟空的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探索新知的动力,从而进入主动学习的状况,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等新课标教学理念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育,增加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主动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将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孩子熟识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引出旧知,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的经验,激活学生的知识贮备,从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到进行现实丈量,学生均以主动探讨、合作交换、脱手操作来完成。教学分米的了解通过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等几个步骤,老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学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高兴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甩手让学生用眼察看、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索,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最喜欢动画片里的哪个人物? 生:孙悟空、福娃、多来A梦„„

老师最喜欢的是他(演示课件孙悟空金箍棒变长变短动画),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利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一厘米,也可以伸长到一米,乃至几百米、几公里,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适才他们的发言里,你能找出一些咱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咱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 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一米约莫有多长吗?一厘米呢?咱们丈量教室门的高度用甚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甚么单位呢?

师:(课件演示)如果金箍棒缩得比一厘米还短,或是比一厘米长但比一米短,咱们怎样来知道它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分米(板书)

二、实践探索,认识新知: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师: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约莫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文具盒长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师:(示10厘米的彩条)像如许10厘米长的线段咱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示意长度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一分米(在“10厘米”后板书:是1分米)那末,20厘米就是若干?(2分米)

学生齐读:10厘米是1分米

2、认一认

(1)师: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那边到那边呢?(请学生上什物投影指出)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若干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2)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咱们如今比画的就是1柞的长度,1柞约莫是一分米。比画给同桌看。

② 1人比画一分米,另外一人用尺量,看看估量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量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处所剪断,一块儿量一量,看谁估量得最精确。

3、画一画

(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准备怎么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2)交换:你是怎么样画的?请学生上实物投影展现汇报。

(3)师:(边说边画)1分米咱们可以从刻度零画到10的处所,可不可以从1入手下手画起呢?如可以应当画到那边了呢?(11)为何?要是从2入手下手画呢?从3呢?

师:只要画满10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否是1分米。

4、找一找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分米。

全班交换。(插座边长、软盘边长、粉笔长„„)

5、数一数

师:(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有若干厘米?你是怎么样数的?效果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6、实践操作:“想一想做做”第四题

(出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先让学生目测一下几分米,再丈量。

(二)认识毫米

1、师:咱们之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如今教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约莫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教师还想知道得更精确,该怎么办呢?今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2、小组学习

(1)师:在学习毫米时,教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出示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一厘米有若干毫米。

③ 在咱们四周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约莫是一毫米,请你量一量。

(2)学生四人小组学习。

(3)汇报:你知道了甚么?

总结:① 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② 1厘米中数出若干毫米?你是怎样晓得的?以是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出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约是1毫米。

问:还有其它物体吗?

3、师:如今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约莫有多长。(老师演示)

同桌相互比画,用1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出示课件)你晓得哪些器材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学生说一说。

师:譬如丈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老师适量解释)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做做”第二题

同桌互相说长度,并说说是怎么样想的。指名回答。

2、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一分钱厚大约1()、铅笔盒长大约2()

3、测量你的铅笔。同桌商量选定什么长度单位合适,再一齐动手测量,然后互相检查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4、辨一辨

小明非常喜欢数学课,他经常写一些数学日记,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课件出示)

3月23日

星期五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2毫米长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让学生改一改数学日记中用错的单位。可以让学生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5、量自己的拇指宽大约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1、问:咱们今日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师:加上以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咱们已经了解了四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今日咱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师:那么如今再来想象一下:如果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甚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超越1米的长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3、阅读“你知道吗”,进行交流

五、课外活动

测量一下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板书设计】

分米和厘米的认识

篇15:《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三、 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四、 全课总结

上一篇:寻常美800字作文下一篇:大 二 学 年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