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2024-04-15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7篇)

篇1: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高红霞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直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这二个长度单位

2·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难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五、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还记得吗?(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课件

②通过课件教学,让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用直尺上的毫米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2: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 》。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分米和毫米是通过厘米和米的认识过渡过来的,所以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认识1毫米和1分米,通过实物测量过程让学生加深对1毫米和

1分米的记忆。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

3、教学重难点:

认识1毫米和1分米。知道有多长。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说教法:

A、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在观察长度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有分米和毫米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B、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实物精确到毫米,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5、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铅笔、钢笔、带子、钉子。

6、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观察——验证——质疑——解答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和主动性,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7、教学环节:

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导入上我利用直接进入主题的方法,问学生:我们学习过那些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一目了然。记住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开基础。

在探究新知识的环节,先让学生观察1米和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生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子,告诉学生着中间的每一个小格子就是1毫米。告诉生

1厘米=10毫米

接着在黑板上画出10厘米的长度,让生把1米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告诉生

1米=10分米

通过观察、交流、实际操作,很好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认识1分米和1毫米。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华,是有关知识要点的晶”,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篇3:“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 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估测意识, 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 瞧, 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 (课件:孙悟空) , 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 (课件:金箍棒)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 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变短了) 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 (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 ( ) ) “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米) . 你能比画一下1米有多长吗? 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 ( ) ) “厘米”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厘米) . 你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 在有效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探索的欲望.

二、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1. 认识毫米

请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 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 (学生积极参与猜测) 到底有多长呢? 老师给每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 请大家动手量一量, 量完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不到1厘米.

这根金箍棒特别短, 都不到1厘米啦, 要想准确测量它的长度, 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 ,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1毫米有多长呢? (课件:一把放大的直尺) 请看, 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 请大家拿出1分硬币, 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

你能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生演示: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硬币, 用另一只手慢慢将硬币抽出, 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的长度就是1毫米. ) 通过比画1毫米, 你有什么感觉吗? 在日常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同学们拿起直尺仔细观察, 想一想, 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厘米 = 10毫米)

练习:3厘米 = ( ) 毫米60毫米 = ( ) 厘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到这里我们能不能准确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 动手量一量. 全班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老师这里还有一根金箍棒 (课件出示) , 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长度是多少?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3厘米3毫米表示, 也可以用33毫米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的长度, 让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从而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使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通过找一找、量一量、用手势比画等活动, 让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认识分米

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开始变了!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金箍棒从孙悟空的耳朵里出来并逐渐变长) 它又有多长呢?老师给每名同学准备了一根同样长的金箍棒, 看谁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它的长度.

10厘米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 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 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并指一指吗? (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指一指)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你能借助直尺在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借助线段和金箍棒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分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在日常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练习:3分米= ( ) 厘米80厘米= ( ) 分米1米= ( ) 分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迁移的思想, 让学生根据认识毫米的方法来认识分米, 并在脑海中建立“1分米”的模型, 教师尽量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

三、分层练习, 运用新知

1. 到目前为止, 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你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长度.

2. 我们在测量物体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你能为小动物们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吗? (完成课本38页第4题)

3. 这些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呢? 请先估一估, 再量一量, 并填在课本 38 页第 5 题的括号里.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 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认识逐步完整, 形成明确的知识体系, 并能正确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四、课堂总结, 课外延伸

篇4:《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第一,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第二,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第三,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手、善于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米尺、纸条、剪刀、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一小沓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那么1厘米呢?如果我想测量黑板的长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测量一枝铅笔的呢?

反思: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做了很好的学习和心理上的准备。

2.主动探索,理解新知

(1)认识分米

①初步感知1分米的长度

看!我手上有一张纸条,如果要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呢?你们能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学生动手剪。)

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字母dm表示。(板书:分米dm)

②建立分米的表象,体会1分米=10厘米

1分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大家拿出直尺(课件呈现)。

提问:你们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

生1: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

生2:1分米就是10厘米,从0刻度到10厘米这个长度就是1分米。

引导:我们可以说1分米等于?

生:10厘米!

(课件显示,并板书:1分米=10厘米)

③巩固对“1分米=10厘米”的理解

引入情境:妈妈给小琳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小琳刚拿到手,就忙不迭的测量起它的长和宽,让我们一块儿来瞧瞧小琳测量的结果吧!

(课件呈现)谁能话换一种说法?

④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你们能在作业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

你是怎样用直尺画出1分米的线段的。

生:(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我是从0刻度开始画了一条10厘米的线段。10厘米就是1分米,这条线段就是1分米的线段。

设疑:画得真好!可是李老师这把直尺的0刻度已经被磨损了,我该怎么画这条1分米的线段呢?(出示磨损的尺子。)

生1:可以从刻度1画到刻度11,10厘米,就是1分米。

生2:可以从刻度8画到刻度18,也是1分米。

生3:只要畫一条10厘米的线段,那就是1分米。

⑤拓展新知

看来小朋友们的眼睛都很敏锐!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发现今天新学的分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谁愿意把自己小组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

(板书:1米=10分米)

反思:教师从测量一根纸条入手,不仅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回忆起已有的测量经验,把握测量的细节,同时,学生也通过动手量、剪10厘米的纸条,对“10厘米就是1分米”有了深刻的感知。接着,教师让学生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以及将小琳的话换一种说法,都在深化学生的这一感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抽象出分米和厘米间的十进关系。

(2)认识毫米

①初步感知1毫米

设疑: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3个长度单位,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所学的知识量一量咱们的数学书的厚。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

生:我们数学书的厚还不到1厘米呢!

所以,我们今天还要学习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那就是毫米,可以用mm来表示。(板书:毫米mm)

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投影展示一把直尺)介绍: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

②建立毫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10毫米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枚1分硬币和一张电话卡,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合作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厚度。(小组合作测量。)

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厚度都很接近1毫米。捏一捏,感受一下1毫米。拿出一张白纸捏一捏,它的厚度有1毫米吗?捏一捏,看究竟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量一量,你捏得是不是准确?你们知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让我们一块来数一数吧!(课件呈现)

引导:我们可以说1厘米等于?

生: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引导:再接着往下数1小格呢?再数1格呢?现在你们能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了吗?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小组自由讨论。)

反思:在教学毫米的环节中,教师通过量不到1厘米厚的数学书,引出长度单位毫米,使学生体会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生活测量的需要,体验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的需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格,沟通厘米和毫米间的十进关系,再通过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以及捏10张纸的厚度,列举1毫米长的物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写出两幅图的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根据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选定合适的单位,然后进行测量。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你们认为这次测量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分小组用米尺进行测量)?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

(4)讨论、小结

测量较大物体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测量很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呢?让我们一块儿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大约有多长。

你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老师这儿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吗?

请小朋友们先比划出这些物体的长,然后再填空。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验证结果。

篇5:毫米 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实际操作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知识

完成第5页练习一

篇6: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篇7: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教师:何 艳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2——53页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下面我通过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2013新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2——53页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四、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先测量文具盒的长度和宽度,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1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数学书中的10张纸,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五、说学法

1、这节课里要向学生展示学习思路:建立1分米的观念——理解米、分米、厘米的进率、建立1毫米的观念——理解毫米和厘米的进率——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单位的进率——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实际测量。

2、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学具在找、数、量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学习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通过复习引入新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实践操作,认识新知: 在认识分米的环节中,重要的是使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有深刻的体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表象。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依据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比划比划它的长度,可以使学生初步获得对1分米的感知。在通过画1分米的线段,找出生活中1分米长的物体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1分米的认识,形成相应的长度理念。最后,引导学生在米尺上数出1米有几分米,认识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在认识毫米的环节中,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达,这就使学生产生认识更小长度单位的需要。在说明1毫米之后,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毫米的长度。观察1分硬币、身份证等物体的厚度,测量10张纸的厚度,用手比划1毫米。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具体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举例说说那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体会毫米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反馈完善,知识巩固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学会用学生尺测量物体并用毫米作单位,提高测量能力。

(四)、全课总结,强化重点。进一步巩固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上一篇:《橡皮头铅笔》教学反思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