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安置

2024-06-19

移民安置(精选6篇)

篇1:移民安置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http:///

从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实施情况浅谈移民安置标准前言

水利工程造福社会、惠及子孙后代。而水利工程的兴建往往以牺牲移民利益和局部利益为代价,因此,各级政府、各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移民解愁,保证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兴建。

建国以来,我省累计兴建了286座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45座。这些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全省20多万水库移民讲大局,识大体,舍小家为大家,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省水库移民大规模搬迁安置多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移民群众无条件的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为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移民安置主要采取简单后靠安置方式,安置区大多分布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据统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碧口水库移民人均耕地从搬迁前0.18hm2降到现在的不足0.07 hm2。2005年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33元,相当于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50%。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我省大部分水库移民的生活状况改善较慢,而且差距还在逐步拉大,已经严重制约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移民的政策法规,对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库区和移民安置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国务院17号文件和471号令的发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库移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移民群众的极大关心,将极大的促进我省水库移民工作、水利水电事业和库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国务院17号文件和471号令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由原来按平均年产值的5~7倍统一提高到了16倍,同时扶持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600元,自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在增加移民资金的同时,解除了移民的后顾之忧,基本可满足移民基本生活需求。对于移民安置标准,移民规范还是规定以原规模、原功能、原标准,适当提高为标准。根据目前我省刚实施完成的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情况分析,“三原”的安置标准虽然有利于节约移民安置资金,但限制了移民将来的发展空间,使接收移民的市、县背上了沉重经济的包袱,不利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九甸峡库区淹没及移民概况

引洮工程是从洮河筑坝引水,通过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改善甘肃省中部地区缺水局面,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贫困地区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作为引洮工程的水源,承担着蓄水、供水和发电的重要任务。枢纽坝址位于洮河干流燕子坪处,水库淹没影响区涉及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定西市岷县的部分乡镇,正常蓄水位2 202m,最大坝高136.50m,总库容9.43亿m3,调节库容5.71亿m3,每年可为引洮供水工程提供调水量5.50亿m3,电站装机容量264MW,年发电量9.97亿kwh。九甸峡库区淹没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定西市岷县3县7乡共23个行政村,规划水平年2008年,设计移民安置人口为13 275人。

因九甸峡库区山大沟深,为高山峡谷区,淹没影响涉及的3个县均属于国扶贫困县,卓尼、临潭还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 h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386元,主要以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为主。通过环境容量分析,3个县均不具备后靠安置的条件。通过对全省各灌区现状人均占有耕地指标、灌区未开发土地资源情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综合分析比选,选择在酒泉市瓜州县双塔灌区白旗堡城周边区域一次性集中进行移民安置。3 安置区社会经济情况

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安置区酒泉市瓜州县现状总灌溉面积2.88 万hm2,农民人均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http:///

耕地面积0.27~0.40 hm2,种植以经济作物为主,粮、经、草种植比例为0.21:8.79:1,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工业增加值6 8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 158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 852元相比,属我省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标准的确定

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工程,安置区的建设内容包括:设移民村镇6个、乡政府1个、村委会6个。建医院1家,小学6所。建设交通道路及街道69.60km,架设供电线路35.87km,广播电视及通讯光缆99km,发展灌溉面积0.25万hm2,配套干、支、斗渠约160km。设计时在考虑原标准、原规模、原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安置区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移民发展需求,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标准均大幅度的进行了提高。土地开发以安置区周边乡镇为参考,标准为人均0.20 hm2耕地,户均0.03 hm2庭院经济用地,房屋建筑由砖木和土木结构提高为砖混结构,增加了自来水入户及广播电视入户,同时为满足经济发展及将来建设需要,在每个村镇都预留了发展用地。存在的问题

同我省其他水库移民安置项目比较,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工程从移民实物补偿及移民安置标准都比较高,基本可以满足移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并且预留了一定发展空间。但实施完成后,通过同瓜州县政府座谈了解,发现安置区的建设标准同县上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为:

5.1 安置区各村镇缺少养老院、幼儿园,小学缺少电教室、图书室及塑胶跑道。

5.2 乡政府需要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进行村民选举的会议室等。

5.3 根据县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内需建设畜禽舍,田间进行日光温室建设。解决的办法

6.1 在设计阶段,除需充分考虑迁出、迁入县社会经济现状外,应加强沟通,了解安置区所在地近、远期发展规划,在移民资金能满足的情况下,制订适合的安置标准,为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预留较充分的空间。

6.2 移民资金不可能解决移民发展的所有需求,所以应争取政府的支持,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同移民资金进行整合,用于移民安置工程,使安置区基础设施达到市、县新农村建设标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6.3 移民搬迁完成后,安置区政府应加强移民的宣传培训工作,根据移民及区域特点,制订可靠的移民发展规划,使移民早日赶上当地生活水平,走上致富的道路。结论

水库移民安置,不但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环境建设。安置标准既不能生搬硬套“三原”标准,也不能随意提高。应结合迁出、迁入区的社会发展情况适度调控,从有利于移民搬迁、稳定和发展出发,结合安置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科学制订。只要我们能够结合实际,切实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够做好移民工作,达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篇2:移民安置

杨金平[1](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450008)

[2] 武斌(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100053)

[摘要] 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征地移民规划报告的好坏至关重要,关系到水库能够正常截流、蓄水、发挥应有效益,关系到移民能够顺利搬出,生产水平能否恢复,关系到移民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在充分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提出几点切身体会和认识,对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设征地 移民安置规划

[收稿日期] 2007-6-4.1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300多座,淹没耕地200多万hm,搬迁安置移民1200多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移民安置观念有了很大改变,移民安置经历了从五、六十年代“重工程、轻移民”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移民无小事”的转变,同时由于水库淹没损失集中,涉及面广,难度大,影响深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因此客观上对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库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由于国家工程建设需要,经过动员,移民愿意搬迁,但如果报告编制不完善,安置不妥当,很大程度上移民难以接受,不仅影响移民搬迁进度,水库建设,甚至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集中了编制人员和上级领导部门及相关人员的集体智慧,是移民恢复生产、安居乐业的蓝图,由于各个水库条件差别较大,库区移民居住环境和思想观念千差万别,因此想编制一本好的报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者,愿就报告编制中一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报告编制的阶段和主要内容

根据水库建设目的不同,分水电项目(以发电为主)和水利项目(以防洪为主),水电项目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分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等同原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详图四个阶段,水利项目河流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技施设计五个阶段,其中河流规划阶段和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未做具体规定,可参照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要求进行。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实物指标调查、生产生活安置规划、企业迁建规划、单位迁建规划、专业项目处理、库底清理、投资概算及分年投资计划等,各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及深度见下表。

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涉及面广,本文不可能一一详述。仅就实物指标、生产安置、投

资概算谈一些个人观点。

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主要内容及深度实物指标 3.1问题的提出

移民安置方案基础在调查,核心在安置,成败在措施。实物指标调查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无大的缺、漏项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实物指标的动态性,这是我们在报告编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减,实物指标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从前期工作开始到工程开工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建设征地和移民需要按照设计阶段不同,一次又一次进行调查,到工程开工时,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严格执行政府下发的停建令,限制新建生产开发项目和外来人口的流入,同时为解决群众确实需要的兄弟分家,子女结婚的迫切需要,应考虑一部分新建住宅,考虑一部分工程建设期间实物指标的动态性。

3.2实物指标计列办法

新增人口应在分析工程征地范围内历年人口统计资料实际增长率和国家计划指标8‰的基础上,按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进行计算;由于人口增长,相应必需解决住房问题,由于受库区停建令限制,新建房屋不能任意增长,但结婚生子等属于必须增加的房屋应适当考虑,可以按照每新增2~3人拥有1份库区人均住房计列。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安置区 4.1合理安排的必要性

移民安置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农村移民安置仍以大农业安置为主。生活生产安置是移民的核心问题,是移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础不牢,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便或存在问题,必然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2生产生活安置区的合理布置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现形法规,深入调查研究搬迁区和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科学规划移民安置方案,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区。

居民点的规模要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尽量按原建制迁建,保持移民原有生活习惯照顾原有居住习惯确定,同时居民点的大小要根据地形条件合理布设,对山丘区,耕园地分散,交通不便,易分散布设居民点,这不作为我们生活区的优先选择区;对于耕地集中,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居民点规模可相对大一些,这样便于布置文化福利设施,小孩上学、居民就医较便利,居民点基础设施投资也较节省,是我们首选的生活安置区。

移民生产安置关键合理确定耕作半径,半径过大,则路途用时过长、工效低、运输成本大,半径过小,虽路途短、工效高,但居民点过小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人均较大。目前,我们一般按照从居民点至生产用地用时不超过30分钟控制。对平原地区,道路弯曲系数1.0~1.2,耕作半径按步行2km,骑自行车4km控制,耕作半径一般取3km为宜;对丘陵区,道路弯曲系数1.4~1.8,考虑骑自行车不便,耕作半径按步行控制,取1.5km为宜,对微丘区可取2.0~2.5km;对山区,道路弯曲系数1.5~2.0,耕作半径按步行控制,取1.0~1.5km为宜。关于投资概算 5.1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下,物价变化是正常现象,从我国近几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看,以1990年为100,2006年为166,以年平均4.13%的速度增长。报告编制中物价一般以当年或前一年物价基准,国家批复也依此为准。到工程开工实施时,国家批复投资已定,移民补偿投资不可能再按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因此导致实际补偿投资不足,为推进工作,往往挤占其它费用,致使生产生活区建设滞后,到水库蓄水时,移民只能仓促搬迁,使得生产、生活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程度倒退。严重的可能导致移民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顿,等到问题突出了,采取一次性调概解决,但为时已晚,产生一些遗留问题。

5.2关于投资概算的编制意见

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在报告编制时,不应与工程一样只列基本预备费,而应在分析近几年零售物价上涨幅度基础上增列物价上涨预备费,技术设计部门在编制实施规划报告时具体分析当前物价,足额计列补偿投资。

其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关于技术培训费是这样论述的“为提高农村移民生产技能、文化素质和移民干部管理水平所需要的费用,可按2.14.3条费用的0.5%计列。”,规范第2.14.3为农村移民安置补偿费。从实践来看,农村移民搬迁后,往往涉及就业途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原有生产技能不足以适应新情况的要求,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培训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技术培训要多次进行,我们认为技术培训费按第一部分的0.5%计列偏低,应适当提高。结语

本文就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中遇的、棘手的实物指标如何计列、生产安置半径如何选择,以及投资概算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以期和广大的同行进行交流,并希望引起有关设计人员和上级领导部门对报告编制中一些细节问题的重视。因为,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里‘移民无小事’,往往移民安置的好坏决定了工程的成败。

参考文献

[1]赵人骧等.水库移民工作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3).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篇3:移民安置

(一)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内涵

区域特色农产品主要是指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技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态和品质的农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各行业生产上对差异性原料供应要求的农产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区域性、产量的规模性、品质的优良性三个特征。

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而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资源上。加大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发挥农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是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也是改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赣州市三峡移民发展简况

赣州市是全国脐橙主产区,“赣南脐橙”列全国农产品品牌之首,特别是信丰县,素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称。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条件,成熟的脐橙种植技术、完善的脐橙产业扶持政策和优良的脐橙产业发展环境以及良好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三峡移民选择在此落户。在三峡百万大移民中,有3.6万人是属于自主外迁的移民,自主外迁在江西省的有734人,主要来自湖北省株归县的三峡库区,其中赣州市有689人,主要分布在信丰、龙南、全南、兴国、石城、会昌、赣县、南康、章贡区等9个县(市、区),占全省三峡移民的94%。落户赣州的三峡移民囿于原有的生产技能和资本积累等条件限制,大多从事农业,以租赁山地种植脐橙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三峡移民人均收入基本与当地居民持平。但是,基于其社会资本受损、动迁安置资源消耗、农业收益不高等负面影响的连带效应,落户三峡的移民出现了后续发展乏力的现象。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为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增强移民的市场接入能力,综合考虑移民从事种植业发展前景,要进一步加强移民在果树种植、果品营销、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要在扶持好脐橙种植的同时,引导三峡移民拓宽其他增收渠道,不断引进改良新品种,引进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开发农业基本功能,拓展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使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工作形成了交叉。因此,可以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为抓手,一方面提高移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发展中整合支农资金与移民发展扶持资金、优惠政策等资源,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安置区原住居民也能从中受益,融洽移民与非移民之间的利益互惠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二、安置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

三峡移民所在的9个县(市、区),地理位置优越,地貌以丘陵地形为主,环境复杂多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光、热、水配合良好,农业气候资源有效利用率高;土壤条件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动植物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极为丰富,为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区域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

区域农产品种类丰富,脐橙、生猪、油茶、柑橘、茶叶、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烟叶、茶叶、西瓜、食用菌、黄鸡、肉兔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区域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24个;培育农业知名品牌100多个。

(三)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良好

当地政府紧紧围绕发展规划,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做大做强赣州特色农业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连续下发了《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见的通知》、《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赣南脐橙产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同时各市(县、区)扶贫和移民办公室还从移民后期扶持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着力引导赣州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向其最适宜的发展地区进行集中,促进农业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的分工,以进一步深化赣州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四)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纵览三峡移民赣州安置区由移民参与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现实,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由零散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赣州特色农产品逐步由单纯依靠自然、自愿进行零散生产到合理整合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谋求经营效益为目标,把种、养、加链接起来,把产、供、销等环节串联起来营运,逐步提高农产品产业化水平,对于缺乏完全市场信息的农民来说,也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方式。二是由盲目生产到品质化生产,关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对接。提升农产品品质也是赣州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的重心工作之一。赣州特色农产品由只注重产品单一功能开发到注重产品多功能开发,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不仅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原料等初级需求,而且对能够满足人们休闲、体验、亲近自然等方面需求的功能进行了开发和营销。三是由无组织的、零散生产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逐步展开。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需要有组织化的经营载体,以支持龙头企业和生产个体的对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个体和龙头企业的双赢,众多农产品名牌就是依托这些合作经济组织逐渐建成。

三、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政府职能转变不及时,以及市场运作经验缺乏和已有工作方式的惯性作用,也出现了政府定位不准,事与愿违的现象:有的主观判断市场前景,把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做得大而无当;有的一厢情愿,不尊重移民群众的发展意愿,盲目开展基地建设,以致带来损失;尤其是各地扶贫和移民管理机构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关于移民安置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扶助举措等。

(二)移民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落后

从事区域特色农产品移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尤其是绝大多数三峡移民从事的柑橘产业,科技种植的意识不强,对市场分析判断的能力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受利益诱导的科研院所和特色农产品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不多,种植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品种翻新速度迟缓。

(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质和质量难以保证

区域特色农产品种植一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有着较强的生长环境依赖。异地种植势必将影响产品品质和质量,但是它与一般农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经济利益诱致临近地区较大面积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同时又以原产地产品出售,这样以次冲好的结果必然造成以产地为特征的区域特色农产品整体质量下降,失去客户信赖,品牌价值下降直至丧失已经占领的市场。

(四)偏重生产,忽视产后环节及配套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区域把集中连片、扩大种养规模作为工作的重心,而对产后环节及配套发展问题不太重视,结果经常出现因盲目生产而造成增产不增效现象。全面审视赣州三峡移民安置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其瓶颈因素主要在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深加工技术开发不够、龙头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及移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如果囿于一时一地,急于求成,区域特色农产品“上了规模下了市场”,结果只能是耗费较多资源的同时增效不明显。

(五)市场意识淡薄

区域特色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及其实现市场价值能力的高低是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由追求产品的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这就对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品牌产品才能较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品牌成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能力的重要要素。但移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及政府创立和保护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意识淡薄,有的没有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或注册商标,有的有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和商标没人使用,有的乱用品牌商标,对农产品的销售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缺乏畅通的流通设施、熟悉市场的经营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致使营销组织或是缺位,或是力量太弱小,辐射半径狭小,市场运作的能力低,没有形成强大的商业网络,产品无法顺利地进入市场,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注册、广告宣传的意识和操作能力,制约了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稳健发展。

(六)普遍缺乏行业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化程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移民迫切需要按照产业化组织模式联合起来,迫切需要其他组织提供自身能力之外的各种有效服务,以利于减少经营风险,确保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但移民分布相对分散、当地组织的“移民身份”排除性等特征,使得移民在发展中组建、进入和行权等活动受到约束。再者,部分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太健全,政府外部干预和协会自身的制度建构缺陷,协会未形成企业自主办会、民主办会的运行机制,行业组织和专业协会在区域特色农产品发挥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信息疏通、行为主体协调、品牌营销等功能发挥受限。

四、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思路

(一)做好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赣州三峡移民安置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三峡移民安置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并出台扶持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资金、科技投入力度,整合移民管理部门和其他机构、社会组织等资源,积极牵线搭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全面提升移民素质

作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与发展主体的移民必须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变化,争取赢得发展先机,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提升移民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结合赣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府应努力加快构建低成本的农民培养机制,联合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素质提升活动,服务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产品质量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方面,应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要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确保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结合区域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农产品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优化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龙头企业与移民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升组织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力量,要做大做强,并培养能带动千家万户增产增收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要建立起龙头企业与移民户之间顺畅的利益协调机制,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科技力量、基地建设、标准化加工生产等方面的领头羊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纳入社会化生产轨道,形成移民离不开“龙头”,“龙头”离不开移民的格局,产生一种开拓市场的合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区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销关系,构建龙头企业与移民利益有效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赣州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水平。

(五)积极实施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品牌也越来越重视,一个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品牌可以为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实施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的关键是树立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移民个体的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原产地品牌优势,政府及移民管理部门应关注区域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强化商标意识,指导移民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策划包装与宣传,利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推进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同时,要有效打击仿冒,稳定市场秩序和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佐,陈建成.云南水电开发库区移民产业发展与扶持就业机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篇4:陕西宁强移民安置工程缘何搁浅

而原本等待在2011年底移民的、7788个居住在宁强县地质灾害区的村民也被迫将期盼的眼光伸得更远。

移民工程落户宁强

从2010年年底开始,陕西省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计划。政府希望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完成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28县240万山区村民从地质灾害区移往安全地带的迁徙。这一计划自诞生之日即备受瞩目。陕西省政府明确指出,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当地县政府为第一责任人。

宁强县地处汉中市南部山区,南接四川,西临甘肃,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是陕西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之一,也是重点移民搬迁县之一。

依据《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宁强县2011年——2020年共需搬迁18073户69825人,主要安置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四大类搬迁户。2011年,汉中市下达宁强县搬迁任务是1805户7788人。其中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安置小区,是宁强县移民搬迁项目中最大的移民安置点,也是汉中市最大的集中安置点,是一项重大示范工程。该工程总规划占地180亩,设计住宅面积19.38万平方米,可安置群众1843户8361人。按照“统筹城乡、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设施配套、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总体要求,移民安置全部在县城,推行上楼安置。其中,集中供养五保户180户180人。

据当地媒体报道,汉源镇二道河移民安置点,已由该县县政府统一征地220亩,完成征地任务,实施了三通一平,总投资2050万元。据介绍,该小区共设计多层住宅房屋42栋楼房、高层房屋7栋,设计总建筑面积21.44万平方米,可入住2307户。有60平方米—120平方米五种住宅户型供移民选择。搬迁移民村民对此翘首企盼。

2011年7月14日,宁强县二道河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举行了隆重的开发仪式。陕西省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董事长曲大伟,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指挥部副总指挥、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平、陕西省汉中市副市长张雁毅、宁强县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了开工仪式,其规模之大可见政府对这一移民安置点的高度重视。

在开工仪式上,汉中市张雁毅副市长要求宁强县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领导,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建房质量,把集中安置点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精品小区。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指挥部副总指挥、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平表示将积极支持宁强县移民搬迁工作,希望宁强县加大移民搬迁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建房管理,按期高质量完成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相关领导表示在2011年年底前建好二道河移民安置点,确保移民的顺利搬迁。

听到这一个利好消息,等待移民到二道河安置点的山区村民感到兴奋,他们似乎感受到了即将“安居乐业”的幸福感。

停滞不前的民心工程

然而,在随后的时间里,宁强县二道河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工程并没有像规划的那样如期顺利进行,“民心工程”被迫搁浅。

“本来这是件好事,将山上的村民移到我们村,我们也支持。但是我们村人均土地很少,如此大的征地,居然没有召开过全体村民大会,没有政府公告,没有和村民签订任何补偿协议,只是每亩给村民补偿6.2万元,失去土地的村民以后将靠啥生活?”村民廖长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采访中,记者从二道河村几位村民口中得知,从2011年4月开始,宁强县在二道河村四个村民小组征地,总面积350亩,都是平坝和水田,但实际上,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用地仅为180亩。因此,有的村民并没积极配合征地活动,并出于自己的考虑,要求县里给失地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或者给每家留两三分地,这样每月都能有几百元钱的收入来维系基本生活,或者种点粮食、蔬菜,不用花钱买。但是,这些要求并没有得到县里答复。

7月27日,宁强县开始进入二道河村三组征收土地。

“当时很可怕,施工方30多人开着铲车冲向村民,将汪晓珍等四名妇女铲起,推了几十米远……在场的二道河村民都被震惊了。”张有全和几个村民回忆说。

这起不和谐的事件引发了二道河村民的怒火,移民工程就此停滞不前。

重点工程成了积水池

2011年12月14日,当网络导报记者在宁强县城拦下出租车,告诉司机想去二道河安置点时,司机告诉记者:“那个地方啥都没有建,只有两个大水坑。”

但在记者的要求下,司机还是带记者去了二道河。

记者在现场发现,二道河安置点开工时挖的地基坑里积水满池,四周杂草丛生,工地上没有一个人。

“直到现在,山上经常有人结伴下来看这个移民搬迁安置点”,二道河村民老王说,“他们都希望能早日搬过来安居乐业,我们也都理解,谁愿意一直住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但今年他们是无法搬到二道河移民点了”

2011年12月15日,在宁强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周成华副主任向记者介绍说,二道河搬迁安置点是汉中市政府原定2011年必须完成的安置任务,县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征地补偿款也给了村民,但是二道河村民认为补偿低,还要求解决低保等问题。由于受到村民阻拦,移民工程被迫停了下来。

对于二道河村民反映的先建后批等问题,周成华表示,土地手续正在报批,边用边报边建,2011年移民安置任务难已完成,二道河移民安置点可能2012年再推进。

据了解,在二道河移民安置受阻后,宁强县又在该县的阳平关开始移民安置点的基础建设。

篇5:移民安置补偿标准案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2006)丰法行初字第52号

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住所地丰都县名山镇南环路。负责人苟明海,男,厂长。委托代理人陈惠香,女,重庆经博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丰都县移民局,住所地丰都县三合镇平都大道西段58号。法定代表人敖茂林,男,局长。委托代理人李静伟,男,丰都县移民局企迁科科长,住(略)。委托代理人付剑波,男,重庆智圆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不服被告丰都县移民局移民安置补偿标准一案,于2006年6月6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以原告的起诉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受案范围为由,于同年6月13日作出(2006)丰行初字第31号行政裁定,对其起诉不予受理。原告不服,提出上诉。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与被告签订的《三峡工程丰都县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是政府移民安置补偿主管部门与安置户签订的行政合同。该合同签订后,安置户对移民安置补偿标准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属于人民法院管辖的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原审裁定适用法律错误。同年11月6日作出渝三中行终字第34号行政裁定:<一>撤销丰都县人民法院(2006)丰行初字第31号行政裁定;<二>指令丰都县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本院于同年12月12日受理后,于同年12月20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及举证通知书,并于2007年1月3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负责人苟明海及其委托代理人陈惠香,被告委托代理人李静伟、付剑波到庭参加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因本案涉及法律适用问题,本院于2007年3月9日裁定中止诉讼。现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本院依法恢复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于2006年3月13日与原告签订《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被告于2006年12月26日向本院提供了证据、依据:

1、《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

2、《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3、《三峡水库受淹工矿企业淹没处理规划及补偿投资核算细则》;

4、渝府发(2000)88号文件; 5、2005年9月2日县移民局关于旧城南环路8家企业补偿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6、《补偿处理意见》签收依据;

7、县移民局2005年9月19日通知;

8、丰都府发(1998)150号文件;

9、丰府办发(1998)65号文件;

10、丰都移文(2006)7号文件;

11、丰都府(2006)17号批复。证据1、2证明被告主体不适格,被告安置行为合法;证据3证明原告不能被认定为合法的受淹工矿企业;证据4、5、6、7、8、9、10、11证明被告安置行为合法。

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诉称,一、原告企业属于三峡移民淹没实物补偿范围。原告位于丰都县名山镇南环路,其生产用房系1992年前建成,办理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建生产用房时经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批准,办理了用地手续。由于当时管理不规范,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1992年长江委进行调查登记实物测量时,原告无主管部门牵头,未登记列入移民安置范围。2002年原告生产用房被强制拆除,没有获得安置补偿。原告多次请求有关部门核定其属于三峡移民淹没实物补偿范围。

二、被告按企业标准对原告的安置补偿行政行为因适用法定补偿标准不完整系违法行政行为。被告于2006年3月13日对原告作出安置补偿,按砖混结构349元/㎡标准进行补偿,且只对生产用房一项进行了补偿,并与原告签订了《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签订合同时,被告未如实告知原告工矿企业补偿标准和居民房屋补偿标准的差异,原告在不知补偿标准的情况下与被告签订了补偿协议。原告在领取补偿款后才知法定的企业补偿标准不仅有生产用房屋的补偿,还有生活设施等其他项目的补偿。请求人民法院确认被告对其按企业标准不完整的补偿行为违法。原告就其主张提供了如下证据:

1、《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

2、《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3、《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

4、《丰都县新城预制构件厂安置补偿协议》;

5、企业帐簿、营业执照、工商登记卡片

6、(2005)江行初字第2号江北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7、(2005)渝一中行终字第118号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8、丰都县国家税务局证明;

9、重庆市丰都县国家税务局三合税务所证明;

10、丰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证明(2份);

11、丰都县建设委员会、丰都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联合下发《丰都县旧县城(构)筑物限期拆除通知书》;

12、资产评估报告。

被告丰都县移民局辩称,县移民局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应退出本案诉讼。《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规定: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移民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移民综合管理工作。渝府发(2000)88号《重庆市三峡库区淹没工矿企业迁建管理办法》规定: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工矿企业迁建工作。市、区县(自治县、市)移民部门负责工矿企业迁建工作的综合协调。被告只是工矿企业迁建事项的综合管理或综合协调部门,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主体,不是本案的适格的被告。被告对原告的安置行为在程序及实体上均系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主张按工矿企业迁建安置,但一直不能提供有效、完整的证据证明应当按工矿企业迁建安置。根据《三峡水库受淹工矿企业淹没处理规划及补偿投资核算细则》规定,必须具备企业有关资产的产权证、使用证、企业1990-1993年5月财务报表资料、固定资产帐簿(总帐、明细帐)、固定资产卡片等资料,才能据以依法确定企业补偿的具体标准及额度。原告在被告通知限定期间内没有提供。在原告未能提供有效、完整的证据情况下,被告按“丰府办发(1998)150号”文件及“丰都府办发(1998)65号”文件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安置补偿,且通过与原告签订《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予以确认。请求人民法院判决维持被告对原告的安置补偿行为并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证据作如下确认:除被告举示的证据7缺乏真实性,不予确认外,对原告举示的证据及被告举示的其余证据,具有真实性、关联性,收集程序合法,本院予以确认。

经审理查明,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的生产用房系1992年以前建成,位于丰都县名山镇南环路。原告办理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建生产用房时经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批准,办理了临时用地手续,但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1992年长江委对三峡移民进行调查登记实物测量时,因无主管部门牵头,未登记列入移民安置范围。2002年该企业被强制拆除,没有获得补偿和安置。被告于2003年4月3日以丰移发(2003)16号文件请示重庆市移民局,位于丰都县城南环路沿线的丰都县水电预制厂等8家企业在1992年以前建成了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并领取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等。1992年长江委库调时因无主管部门牵头申报,故而漏登。经县移民局有关人员现场勘丈,共计漏登房屋3333.742平方米。特请市移民局纳入第六批个案予以复核处理。重庆市移民局于2003年10月10日以渝移发(2003)66号文件批复:该8家单位不属三峡移民补偿范围,其房屋及设备、设施不能纳入个案处理。8家企业不服,遂以企业负责人名义为原告于2004年11月16日向江北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中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要求撤销重庆市移民局作出的批复,核定原告属于三峡淹没实物补偿范围。诉讼中,重庆市移民局于2005年1月13日以渝移发(2005)7号文件撤销渝移发(2003)66号批复,要求丰都县移民局认真审查申请单位提供的证据,根据法律法规及移民政策予以处理。但原告以其移民补偿未得到实际解决为由,不予撤诉。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重庆市移民局所作出的批复,属于履行职责作出的内部行政行为。但这一内部行政行为已送达给原告,且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即由内部行政行为转化为外部行政行为。原告生产场所的房屋系1992年前建成,该部分房屋是否属于合法建筑,应当适用当时有效的法律法规,而市移民局根据的是1992年4月3日实施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1998年9月1日施行的《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适用1992年后生效的法律依据,属于适用法律错误。鉴于市移民局在诉讼中撤销了《批复》,而原告不撤诉,故应当依法确认《批复》违法。原告和第三人关于核定原告属于三峡淹没实物补偿范围的诉讼请求,不属于本案的审理范围。据此,该院于2005年2月1日作出(2005)江行初字第2号行政判决:确认重庆市移民局作出的渝移发(2003)66号《关于丰都县南环路以南8家单位补偿问题的批复》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重庆市移民局不服,上诉至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该院于2005年4月6日作出(2005)渝一中行终字第118号行政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丰都县移民局于2006年1月10日以丰移文(2006)7号文件关于对旧县城南环路11家企业(其中包括原告)淹没房屋给予移民补偿向丰都县人民政府请示,包括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实物量、补偿金额、资金来源。县政府于2006年1月23日以丰都府(2006)17号批复,原则同意移民局的请示意见。该批复未送达与原告。2006年3月13日,被告与原告签订《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合同主要约定:经核定,原告在旧县城南环路以南河道沿岸被淹没的各项实物指标的调查范围、分类、数量均准确无误。淹没房屋及附属建筑静态(1993年5月末物价水平)补偿金额212957元。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被告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指数计算价差金额。补偿销号结算的价差适用上一年的物价指数进行核算,共计动态补偿金额276865元。按照统一规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原告方淹没实物在长江河道行洪范围内,系临时用地,被告方采取货币安置形式安置原告方,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销号,原告在得到补偿款后,不得再申请划拨土地建房。之后,原告按约定补偿金额领取了补偿款。

另查明:重庆市丰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证明,原告属于工矿企业。丰都县国家税务局和丰都县国家税务所三合税务所证明,南环路私营工矿企业,是定期定额征收小型企业,因帐务不健全,税款征收方式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没有要求该私营企业建立健全各类明细帐和固定资产卡片,也没有要求向税务机关报送各种财务报表,只按定额征收税款。丰都县移民局与丰都县新城预制构件厂签订的安置补偿协议载明:县移民局一次性补偿新城预制厂46.7582万元,房屋面积148㎡。原告得知这一事实后,认为均属于企业,均无房屋产权证,其补偿标准高于原告的补偿标准。原告对此不服,遂诉至本院。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根据《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第三条二款之规定,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移民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移民综合管理工作。故被告对其辖区内移民工作具有管理职权。原告建生产用房时经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批准,办理了临时用地手续,但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1992年长江委对三峡移民进行调查登记实物测量时,未将其登记列入移民安置范围。之后,被告仍将其纳入补偿安置对象,补偿数额和安置方式通过双方订立的补偿安置合同予以确认。安置补偿数额基于双方订立的合同,并非被告单方依职权作出的强制性具体行政行为,即不是依据被告单方作出的安置补偿决定。被告与原告订立合同的行为属于非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该合同是被告与原告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协议。合同内容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签订合同时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且已实际履行完毕。订立合同的方式和内容并无违法,该合同有效。原告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

(四)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要求确认被告按居民标准对原告的安置补偿行为违法的诉讼请求。本案案件受理费50元,其他诉讼费250元,共计人民币300元,由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上诉,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递交上诉状副本,上诉于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杜海林

审 判 员 张学荣

审 判 员 秦小勇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篇6:移民安置局党总结

一年来,我局党总支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工委的领导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做到了思想上有新解放,发展上有新思路,改革中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举措,使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了移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今年我局党总支被市直工委授予 “五好党组织”荣誉称号。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今年来,局党总支利用组织生活、党课、报告讲座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党章》、市委政府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活动,并组织党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大家通过学习讨论,党员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感召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理论素质、思想素质和觉悟普遍得到了提高,使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受到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政治思想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强化组织建设,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 坚持以创建“五好党组织”为载体,在组织建设上主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党内的各项制度,完善和落实了党建工作责任制,班子领导分工负责,团

2老少残疾的群众实行帮扶,帮助培训就业,开展生活自救和发展经济,使他们解困增收。三是组织实施文明单位和卫生单位创建活动。按照创建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创建活动,在设立“党员示范岗”、“红旗竞赛榜”的基础上,又实行了挂牌上岗制度,对社会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制等进行了重申,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四是搭建党员奉献平台,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和献爱心活动,培育党员干部的奉献意识。

总之,我们今年在党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弥补不足,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科学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上一篇:健康洗手第一课教案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同步练习2 人教新课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