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系统

2024-06-20

政务系统(通用9篇)

篇1:政务系统

一、电子政务的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利用互联网优化重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向社会提供全方位、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横联市级各部门,纵联各县市的政务网络体系,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的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得到推广。

以政务办公网、政府门户网站为标志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推进了“电子政府”建设,网上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办公。

同时,政府部门进行内部协办后,市内的情况核查均可在网上进行,填堵了管理漏洞,体现了社会公正。

各市级结合自身特点,先后建成了一批综合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各机关单位的办公业务信息数据的流转,由自动工作流平台和办公事物管理平台两部分组成。

自动工作流平台主要由工作流定义平台、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及工作流监控平台三部分组成。

工作流定义平台具有图形化定义流程的功能,流程的定义由用户通过简单拖放完成;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是自动工作流平台的核心,主要功能是为过程实例化、执行过程模型、为过程模型和活动提供执行导航以及与外部资源交互并完成各项活动;工作流监控平台的作用是监控所有文件的流转状态和办文情况,可按各种监控条件对文件进行组合式检索,也可对正在流转的文件进行催办和回收。

办公事务管理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主要有公文管理、事务管理、应急管理等等。

公文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各委办局、市领导以及大型企业的文书之间公文的收发文管理;事务管理模块实现的是个人待办事宜提醒、工作日志管理、委托代办设置、文档管理、短消息和全市统一的电子邮件等功能;应急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是针对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的预警、跟踪处理、总结及结果公示功能。

(二)数据库资源平台

数据库资源平台是通过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以及数据交换式两种形式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互共享的。

数据库资源分为基础数据和专业应用数据两类。

前者,如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等,这类数据是全市各部门都需经常使用的,对这类资源采用集中式处理的方式建立中心数据库;后者,如医保信息、社保信息、低保及困难户救助信息等,这类数据通常是各部门自身特有的,对这类资源采用分布式处理的方式由各部门自己建立本地数据库。

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数据库资源平台的枢纽,提供相关应用接口,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管理和维护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一方面在数据交换设计中,通过采用可以定义适配器的中间件产品,实现数据的灵活定义和转换,能够提供数据的转换、过滤、压缩和加密、例外处理等功能;另一方面在传输设计中,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配置消息的传输路径,即消息路由,以实现消息传输的灵活配置。

(三)网上在线服务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含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另一个是业务审批子系统。

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用户登录、接受服务请求以及事务办理状态的查询等。

用户可以亲自或者委托窗口人员进行提交服务请求,系统接收到经过确认的服务请求后,按照预定流程,由工作流引擎确定当前工作环节所使用的服务器的位置,通过可信Web Service平台,将所接收请求自动流转到政府相应受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中。

业务审批子系统是各个部门结合自身需要而定义的业务审批和服务系统,具有个性化,当窗口业务系统将请求传达到相关部门的审批系统之后,其内部的业务系统就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窗口业务系统,即时反馈用户或供用户查询。

业务审批子系统将对每一次服务请求的处理进行记录,相关处理情况和操作痕迹将被全部保存,并对外提供查询。

四、结语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加入WTO,全社会对政府工作电子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国俊主编.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9.

[2]李燕.管理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2009.

[3]罗海滨.电子政务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09,11(7).

[4]杨磊,陈凌云.Java体系结构、工具、框架及整台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0.

篇2:政务系统

本文从电子政务系统的概念入手,针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采用形式化方法(Petri网)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建模,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一种既明确又便于理解和掌握的系统整体架构,帮助设计者查找系统设计中的漏洞或缺陷,验证系统的活性、安全性、公平性和正确性等动态行为性质,使其更加规范、有效、合理。

在电子政务系统建模的基础上,综合成本建模技术对建立的政务系统进行绩效评估。

篇3:电子政务系统功能设计

1 电子政务的发文系统

发文系统主要处理来文转发和本部门的公文发布。发文系统中,可以定制批阅和发文流程,工作人员起草公文后,进入批阅流程,山相关人员或相关部门批阅,最后由领导签发,进入发文流程。并自动记录流程中的相关状态和批阅意见,在签发后自动归档。可以根据流程中的相关状态(如超时)进行公文催办。

发文系统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1)流程管理。管理员可以对流程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每个发文流程都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管理可以确定流程的步骤数、步骤的名称、发行方法、时间限制、处理人员等;

2)发文拟稿。用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公文拟稿,如编辑word文档或HTHL文档,并能确定文档是否送遁领导审核,如果权限允许,可以哲看文档的处理意见;

3)发文审核。将公文送交领导进行核签。公文拟好以后,由领导核签批准,决定是否可以进入流程;

4)发文签发。领导核签批准后,确定公文流程,公文进入流程。

5)发文咨记。公文进入流租的同时,进行发文臀记;

6)发文处理。当用户收到公文后,他可以显示、批阅公文和公文的相关状态,然后决定采取退回或传递到下一批阅者等措施;

7)发文归档。公文的流程结束后,自动传递到文档管理员,进行意见汇总和归档公文。

2 电子政务的收文系统

收文系统主要对外宋公文进行登记和处理。通过磁盘调入、标准电子公文接收、扫描和直接输入进行收文登记,并将登记后的公文请领导批阅,处理结束后将文件进行归档。管理人员可以对收文全过程进行监督、催办、重定位,也可以将流程和领导批示打印出来。例如,收到外单位来文后,由机要员对来文进行登记,山拟办人定义处理流程,选择批示领导和阅办单位,经领导批示后转阅办单位,并记录流程中的相关状态和批阅办意见,在最后山档案员整理归档,并可以根据流程中的相关状态进行公文催办。

收文系统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1)流程管理。管理员可以对流程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每个收文流程都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管理员可以确定流程的步骤数,以及步骤的名称、发行方法、时间限制、处理人员等;

2)收文登记。通过不同的方式,按档案要求登记公文,并由某一用户进行拟办,确定对公文的阅读、修改权限;

3)收文通知。有些公文收到后需要向发文单位返回一收文凭据,系统可以自动或人工生成井返回凭据;

4)收文批示。收到公文后,送到负责领导,领导批示后,交给相关单位处理;

5)收文处理。当用户收到公文后,他可以显示、批阅公文和公文的相关状态,然后决定采取退回或传递刹下一批阅者等措施;

6)收文归档。收文处理结束后,文档自动传递到文档管理员处,进行意见汇总和归档公文。

3 电子政务的会议管理

会议管理系统实现会议的计划、准备、记录、查询等功能。在会议前进行会议准备,合理地安排会议的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所需设备、会议主题,以电子邮件或打印会议通知单通知与会人员,会议结束后,对会议的出席情况、会议讨论结果、会议决议等内容作记录并整理会议记要。同时对会议室、会议用具等进行登记和管理。

会议臂理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1)会议计划。会议计划的内容包括会议议题、会议名称、召开部门、日期,会期、地点、参加范围、费用预算等;

2)会议安排。会议决定后,检索空闲会议室和会议设备,查询个人空闲时间,最终确定会议召开闩期、地点;

3)会议通知。会议安抹好后,以电子邮件或打印会议通知的形式发放会议通知;

4)会议记录、记要。由会议秘书记录会议内容,并形成会议记要,经领导批示后进入发文流程;

5)会议查询,可以查询会议计划、会议安排、会议记要、务会议室的安排情况及与会人员的会议日程等内容;

6)会议设备管理。每个会议设备的使用情况都在系统中登记。预约会议时先根据会议时间在会议室安排计划表上寻找合适的会议室和相关会议设备。管理人员还可以对会议安排进行调整。

4 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为内部使用者提供资料管理,包括单位通讯录,电子公告板,热点讨论等服务,资料内容山相关部门各自维护,将整理好的资料发布到公共服务子系统中供查询、使用。

公共服务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1)电子公告板。一个灵活易用的网卜公仟板,可以用浏览器或Notes C1ient来访问,用户可以通过它发布各.类公共信息和通知;

2)单位通迅录。包括系统中各部门和办公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办公电话、电子邮件,公共密钥等等;

3)公共资料。所有需要共享的、涉及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的资料详细情况由有关部门收集更新后,集中在一起为所有系统用户公共使用;

4)热点讨论。为一组授权用户都关心的问题和信息(如热点话题、文件学习、具体问题等)提供动态交流、研讨、共事和积累功能。并且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类型进行预定,当有符合条件的文章发表时,便会自动通知订阅者。

5 电子政务的个人办公

用户通过此模块完成个人日常办公,如批阅各部门上报的各种公文,评阅同事交流的各种文件内容,文件的草拟,回复或发送电子邮件,进行个人日程安排或查询别人的日程安排,并能根据日程表进行提醒,创建各种文档等等。

个人办公的功能框图如图示:

1)个人文档,可以进行各种文档的编辑拟稿,各种自己收到、编辑的文档底稿的查询、归档;

2)待办事宜。通过强大的网络工作流方式,系统按照用户定义的模式,白动传递、提醒用户有待阅公文、会议文件、事物接洽等工作,实现真正轻松有序的工作环境;

3)电子邮件。可以制作、发送、接收,阅读、回复、广播、查询、打印和保存,并可以和Internet互发邮件;

4)名片夹。可以增加、查询、删除、更改名片夹内容,并可根据名片发送电子邮件;

5)日程安排。在日历上进行各种日程的增加、查询、删除、更改。并给以提醒;

6)智能代理。在某种事件触发下,智能代理被自动调用,完成某种功能,如Internet电子邮件的过滤、自动分类处理、自动回复,各种定时功能的自动调用等等,

6 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水平和意识,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和科学决策能力,公众服务就是联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纽带。公众服务子系统主要提供了将政府拥有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各项法律法规、各种办事流程发布出来,供市民参考,对于某些重要的决策,进行网上民意测验和民意调查,通过网络进行信访和举报,举行政府领导与市民的网上实时会议,直接进行热点话题现场会议,通过电子论坛,市民可以发表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

公众服务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1)资料发布。建立FTP、WWW服务器,将与市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市政规划、办事流程、各种历史统计数据等发布到网上,政府部门有各种内容丰富翔实的历史数据,把它们发布到网上,即可以丰富网上信息,又可以提高它们的利用率;

2)网上信访和举报。将各种信访和举报电子邮件进入到信访和举报的流程中去,实现其登记、处理自动化,并能将处理结果发布到网上或通知举报者;

3)网上实时会议。通过Netmeeting、IPhone等软件的支持,举行网上实时会议,及时地解决需要直接磋商的问题;

4)网上民意测验和调查。充分利用网上调查快捷方便的特点,进行相关问题的大众讨论与参与;

5)电子论坛。电子论坛是一个公民行使参政议政权利和义务的电子场所,每个公民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之内,都可以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7 电子政务的信息采编

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可利用的信息源收集办公需要的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后编辑成各种主题的信息刊物。刊物可以通过网络电子发行,同时也可打印成册,可以方便地查询、检索信息刊物的内容。

信息采编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1)信息收集。收集各类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摇理、登记;

2)刊物编辑。从已收集的信息中选取出合适的内容编辑成信息刊物;

3)刊物发布。刊物编辑成册后,提交领导审批,最后将刊物发布。发布的刊物既可以通过网络查看,也可以打印成文,然后发行;

4)信息查询。可以通过编辑查询公式查询軎类信息.

8 电子政务的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维护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这个子系统只有系统管理员可以运行,进行人员管理,系统安全扫描,日志处理,以及系统常用公文格式设置等等。

1)部门设置。设置部门名称、管理人员等信息,并设置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和档案管理数据库的操作权限;

2)人员注册。为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注册,包括姓名、部门、公文及数据库访问权限;

3)人员升迁。由于人员工作的变动,其所在的部门、权限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将此人的全部个人信息顺利转换和设置,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4)自动编号。根据自定义的格式设定公文的流水号;

5)安全设置。政府部门的网站受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而必须加强安全设臂,如设冒防火墙、日志分析等;

6)公文格式。根据公文的类别、内容设定一些常用格式.系统管理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9 电子政务的帮助系统

帮助用户快速了解使用电子政务系统的各项功能,减少管理员的工作量。

帮助系统的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1)语境帮助。在各种操作中,用户能够通过简单操作得到上下文操作提示;

2)系统帮助。将系统的帮助文档整理成一个完整的帮助文件,方便用户从整体功能上理解和使用系统;

3)培训教程。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入门教程,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使用本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万里红电子政务平台总体开发组.国际上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子政务平台.计算机系统应用,2001,10.

[2]薛晓东,黄瑞丽.信息化中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探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刘惠军.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探讨.信息化建设,2001,9.

篇4:政务系统

公共行政的第一次现代化使公共行政实现了工业化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基本范式转向韦伯式的官僚化;第二次现代化,正使公共行政实现信息化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基本范式是转向新公共管理(或如毛寿龙所言“治道变革”)。

抓住电子政务的这个政务定盘星非常重要。日本桥本政权改革失败与中国行政改革的胀缩循环,对电子政务提出一个重要的启示:变革缺乏明确统一的基础支撑,必会走向来回反复之路。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混合型现代化运动,即工业化与信息化二次现代化的杂交。这决定了电子政务的行政基础,很可能将是韦伯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一个杂交变种。任何背离这一规律的理念,都难以成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稳定范式。

第一次现代化的行政逻辑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过程。第一次现代化是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文化从封建文化向科学文化转变的过程。我们通常用工业化来做总概括。第一次现代化中,许多国家的行政现代化远远滞后于经济现代化。例如,希腊和中国在工业化中,由于行政建设受到政治动荡波及,官僚制都不成熟,还在补法治的课。对此类国家来说,第一次现代化意义上的行政现代化均还没有完成。由此可见,不能认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行政就一定是工业化的。那么,什么样的行政状态算是完成工业化,或者说“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呢?过滤掉行政学的细枝末节后,我们主要看两个主干:一是政治与行政二分,二是官僚制。

由威尔逊、古德诺总结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是工业化行政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的逻辑起点。政治与行政二分,在经济中相当于市场与企业二分,是斯密揭示的专业化分工这一工业化特征的典型体现。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之前,政治只是权利交换(或者说是交换与增值不分的状态)。工业化开始后,行政作为中间环节独立于政治与企业作为中间环节之独立于市场,是同一历史趋势的不同领域表现。市场主要依靠等价交换,企业却主要靠资本增值。通过企业对于市场的价值迂回,社会从农业直接经济发展为工业迂回经济。同理,行政是政治的迂回。通过行政独立,政治发展为迂回政治。这意味着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是公共行政学天然公理,而是工业化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公共行政学的特殊定理。从经验观察,前现代公共行政的特点,常常表现出政治与行政不分,行政完全依附于政治的特点。

政府行政与企业管理,在价值迂回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在于以节省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谋求专用性资本(政治资本即权力、经济资本即投资)的增值及利得。行政的独立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但这种独立性一旦走向极端,又会失于政治性和公共精神的衰退,形成一种异化于社会的官僚主义力量,带来典型的“工业病”。注意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这一工业化性质,对于我们后面理解第二次行政现代化(新公共行政)扬弃这种二分的理由,是十分重要的。

行政官僚制的工业化实质

当斯密指出专业化分工的工业化性质时,他只是在市场的意义上指出了工业化特征,直到科斯揭示了交易费用规律后,企业何以分层这一工业化的另一大特征,才被人们理性地加以认识。在识别分层结构这一工业化特征上,行政学比经济学幸运,因为出了一个天才的韦伯,提出了系统的官僚制理论,从而使政府组织理论,提前于企业组织理论发现了科层制这一工业化规律。

这里就要谈到一个不同于行政学界的普遍看法。行政学界往往以韦伯式的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来划分公共行政的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其中,把公共选择理论指导下的行政改革,归于新公共管理的广义范畴。行政学界这种划分过于注重了学科技术性的方面,而忽略了问题的现代化大背景。大背景是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分野。

我认为应当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选择理论划入官僚制理论的大范畴之内。理由是公共选择理论没有突破科层制这个大的历史范式。公共选择理论主张的扁平化不是建立在流程再造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职能划分基础上的。公共选择理论所主张的“小政府”只不过是“小企业”化的政府,仍然是一种科层制下面的制度设计,只是组织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举例来说,对于奥斯特罗姆夫妇把他们归于公共选择、新公共行政还是新公共管理,学界各种说法都有。公共选择与新公共管理具有本质区别,奥斯特罗姆属于公共选择,而不属于新公共管理;奥斯特罗姆在“民主行政”意义上的新公共行政,与弗雷德里克森强调“公共性”意义上的新公共行政,也具有本质区别。奥斯特罗姆作为新公共行政,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按照工业化这样一个大范畴进行区分,实际有两种意义和阶段上的官僚制:一种是韦伯式的官僚制,一种是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映射到电子政务的政务观上,如果信息技术与韦伯式的官僚制结合,意味着电子政务的目标模式是不触及现有政务职能划分的单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政府上网工程;如果信息技术与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结合,意味着电子政务的目标模式,是在职能转变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绩效模式上看,两种官僚制的共同点在于效率导向。这也是被公共行政学界普遍认为的这种模式的传统性所在。韦伯式的官僚制是大政府模式,支持这种模式的电子政务,如同其政务本体一样,侧重在将政府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只考虑效率不考虑成本,搞的完全不是有效益的信息化。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是小政府模式,这种模式及其信息化实践往往在受到财政压力情况下,把成本控制当作了首要任务,追求将效率建立在成本控制之上。

之所以要区分奥斯特罗姆式的策略与新公共管理策略,是因为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要注意,第一,公共选择理论对应政府职能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应政府流程再造,如一站式服务,二者在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意义完全不同;第二,“公共选择牌”的新公共行政所主张的民主行政与政治体制改革完全无关(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奥斯特罗姆所谓“民主行政”,说的不是政治,而是行政本身。是指以“经济”手段代“行政”手段这样一种“民主”。所以,它与“电子民主”不是一回事。现在许多人都混淆了民主行政与电子民主的区别,这容易造成定位不清。第三,奥斯特罗姆理论作为公共选择与新公共行政的一个交集,在扬弃政治与行政二分问题上,具有新公共行政的一贯风格,但其动机与弗雷德里克森有本质区别。其新公共行政立场是服从服务于公共选择动机的,是传统的、向后看的,因此其大范畴还是隶属于工业化传统。

篇5: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电子政务的纵向模型可以帮助识别政府的主要职能。

纵向模型描述的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内涵,反映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各种职能。

从纵向来看,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行业层、综合层。

①基础层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本要素的管理。

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企业和对土地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包括对本国公民、外国常住居民和外国暂住居民(如旅游者)的管理。

对企业的管理包括对境内一切中外企业、以及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的管理。

对土地的管理包括对一切土地资源,即包括对湖泊、河流、山脉、森林等一切资源在内的管理。

具有基础重要性的管理还包括对房屋(建筑)的管理,车辆、船舶的管理,直到每一种原材料、每一个产品的管理。

事实上,国家或各级政府的许多职能都有赖于对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②行业层包括实现不同的政府基本职能的许多部门,如金融、税务、财政管理、发展计划、外经外贸、国民教育、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直到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等。

显然,没有对人、对企业、对土地资源等基本要素的有效管理,不可能形成对国家金融、税务、财政等各部门的有效管理。

③综合层是电子政务纵向模型的第三个层次。

实际上是各级政府的战略层和决策层。

位于这个层次上的政府部门除了有首脑机关之外,还包括各种国情、国策的研究与分析部门,如政策研究、发展研究、统计分析、国情分析等,以及政府的机关管理部门。

综合层基本上利用基础层和行业层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做出关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和各种决策。

从功能上看,三个层次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依次升高,对所使用数据信息的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需信息系统逐渐由事务处理系统向决策支持和智能型系统过渡。

2.2电子政务的横向模型

横向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之间和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在业务活动中的共性。

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库房及器材管理等,是许多政府部门所共同具有的业务活动。

这些业务活动可以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业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政府业务活动的信息化。

从功能上看,横向模型描述的是行使政务各种职能所必需的业务活动。

它是电子政务的外延,通过各种业务活动的进行,政务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合电子政务系统的纵向模型及横向模型,可以抽象总结出电子政务系统的参考模型。

3 小结

篇6:政府政务协同办公系统

政府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是实现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实现科学决策的信息系统。其总体目标是: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成一个满足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业务需要的办公信息系统,使政府各机关之间、机关内部各科室之间的公文和信息的交流畅通无阻,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政府机关之间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公文交流,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为领导决策和无纸化办公提供服务,实现机关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

1、个人办公

个人办公主要用于个人事务的处理,包括电子日历、电子邮件、活动安排、待办文件、待办事宜、个人资料、个人通讯录等应用。其中工作日历、电子邮件、活动安排为Notes内置的功能,属于电子政务的基本应用;名片夹和待办文件则是用户个人事务安排。

电子邮件:用于收发Notes电子邮件,很重要一点就是处理自己邮件库中的待办文件。

工作日历:计算机内置的电子台历可使您轻松地安排的各项事务活动。

待办文件:集中处理来自各工作流应用模块中的批办件,如公文处理中的收、发文件等。

待办事宜: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事件计划表来提醒用户将准备办理哪些事情。

个人资料:录入个人信息,具有编辑、存储、管理功能。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系统提供了收文登记、办理、查询和归档,发文起草、办理、登记和归档等功能,并具有透明的文件运转流的特征,文件办理者可以及时、清楚地了解文件当前运转状态,真正实现了流程跟踪、监控“智能化”的功能。

收文处理:对网上各单位发送来的办文按类别、单位、密级等进行分类登记,如果是“办文”,则需由文秘部门送交分管领导进行文件批示处理,“阅件”则需呈领导阅。发文处理:可以起草公文和办理公文(如核稿、审稿、会签、签发等)。提供手工办文与电子办公的结合,还提供各种办理意见代填和流程切换的功能。

督办管理:对领导交办或上级交办的任务和有办理期限的文件(通常来自收文系统中收文)进行登记、督办,提供文件办理进程的跟踪,提醒经办人注意时间的安排。

信访管理:为局举报投诉中心或办公室提供对信访件进行登记办理和处理。

3、档案管理

文件查询:文件查询库自动接受来公文管理系统中各类收文和发文文件文档,并提供给大家提供一个公文查询的场所和文件归档功能

档案业务管理:档案管理系统保存了所有已归档的文件供查询(如查询案卷定义、文件组卷、拆卷、移卷、封卷和案卷借阅)和备案,是保存和管理档案的场所。“档案管理”不仅可以与公文处理系统结合使用,处理已归档的收文、发文、签报等文件,也可以独立使用,用于登录非公文处理系统处理的其他文件。其中包含的档案借阅,提供提供对系统内人员借阅档案的管理。

4、行政事务

提供诸如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等具体业务处理功能,包括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接待管理、会议管理、人事管理等。

业务审批:审批人在这里进行统一的审批,不必再到各个数据库里进行审批。当然,审批人也可以选择到他的邮件里审批。

车辆管理:由行政处对各部门使用车辆进行网上管理,包括车辆安排、车辆动态显示、派车单、车辆档案、车辆驾驶员、油耗、车辆维修保养等相关内容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由行政处对全局固定资产进行申请购

买、登记、报废等管理。

后勤管理:由行政处对本局的清洁卫生资料、水电使用情况等管理。

接待管理:由办公室、行政处对本局来访人员的接待进行安排管理。

呈批管理:对请假、资料搜集、会议室使用和计算机耗费品领用进行管理。

会议管理:主要以一个月一次的局务会议为主,进行会议的组织、会议室安排、人员通知与确认、议题准备与讨论、会议纪要等管理。

工作计划:配合会议管理,提供工作计划的登记、审批和归档查询。

人事档案管理:对人事档案进行登记、编辑、删除及进行调动、任免操作。

5、综合信息

提供质监信息、公告栏等一些信息查询数据库

质监信息:质监信息数据库是个多功能的模块,它集合了内部办公信息,以 简报形式存在,形成正式刊物。它还可以完成信息的统计和归档,便于浏览和管理。

部门信息:用于登记一些部门内的信息,用于在网上发布。

公告栏:用于发布各种会议公告、通知、消息等,发布

后的信息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查阅。

网上讨论:网上用户就某一讨论主题、讨论热点发表意见和见解,进行思想交流。

6、综合资料

综合资料包括处室资料、通讯录等一些资料数据库。政策法规:用于登记一些与本单位相关的国家重要法律条文及本系统有关规定。

科室资料:提供一些重要领导讲话、互联网资料及一些报纸、杂志、图书资料。

通讯录:既公用通讯录,提供直属机构、分支机构、三级机构及一些其他重要单位的通讯信息,如地址、邮编、电话等。

7、系统管理

篇7:政务系统公务接待礼仪培训

政务系统公务接待礼仪培训

今天,县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组织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政务系统公务接待礼仪培训。

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是政府部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直接窗口。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提高为民办事的服务水平,才能达到令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标准。县政管办组织开展这次公务接待礼仪培训,目的在于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服务意识,培养积极阳光的工作心态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掌握政务服务工作中的礼仪规范和细节,树立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谈吐规范的职业形象;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养成交往有尺度、行为有规范、待人有礼貌的职业习惯。使我们窗口工作人员达到“意识上重视”、“行为上改观”的培训效果,从而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办事效率。政务系统窗口工作人员都表示,通过这次培训,掌握了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接待礼仪,学习到规范处理公关交际的方法技巧,对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对自身修养也有一定的提高,达到了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的学习效果。

篇8: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系统研究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 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 为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

进入“十一五”以来, 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导向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政府内部, 强调业务和数据的整合;在服务体系方面, 强调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服务型政府创建的需要, 要求政府在职能管理和服务中, 对各类事项与问题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应对。因此, 对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综合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内电子政务建设开始步入以信息整合建设的新阶段, 为营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尤为重要。其中, 政务信息传输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是电子政务安全需求中的最重要环节, 因此构建基于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设施) /PMI (privile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权限管理基础设施) 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系统来为各种政务应用和业务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求。

设计思路是通过采用PKI/PMI技术实现全新的认证授权基础设施, 以构建主动的、可控的安全防卫和检测体系, 并使得这种新的信息安全方案的构建和运行成本在更广的范围内加以分摊;另外, 还可使信息安全基础服务的提供与使用环节相对分离。

1 PKI/PMI技术简介

1.1 公钥基础设施PKI

PKI提供了证书发放, 存取, 使用的系统框架。是目前最为主要的Internet安全架构。它使用非对称密钥技术和数字证书机制, 具有灵活的伸缩和可扩展性。

PKI的组成包括:CA (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 、RA (registration authorities) 、证书存储、公钥材料、证书及CRL (证书吊销列表) 等。PKI是大型网络系统中实现基于角色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基础。PKI的建立, 将为各种业务系统和服务系统提供支撑服务, 达到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各种应用系统可以在设计时就嵌入PKI系统模块, 应用程序在使用中就可以在每一次会话中对客户 (用户或进程) 进行身份认证。基于CA系统, 可以方便实现各种基于PKI体系的安全应用, 能方便完成认证、不可否认性等安全功能。

PKI的基础技术包括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完整性机制、数字信封、双重数字签名等。

一个PKI系统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证书签发系统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 (CA)

证书注册系统registration authorities (RA)

证书持有者certificate holders

证书应用系统relying parties

证书存储及发布系统repositories

1.2 授权管理基础设施PMI

PMI的目标是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授权管理服务, 提供用户身份到应用授权的映射功能, 提供和实际应用处理模式相对应的、和具体应用系统研发和管理无关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 简化具体应用系统的研发和维护。PMI是由属性证书、属性权威、属性证书库等部件构成的综合系统, 用来实现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等功能。PMI使用属性证书表示和容纳权限信息, 通过管理证书的生命周期实现对权限生命周期的管理。属性证书的申请, 签发, 注销。验证流程对应着权限的申请, 发放, 撤销, 使用和验证的过程。而且, 使用属性证书进行权限管理方式使得权限的管理不必依赖某个具体的应用, 而且利于权限的安全分布式应用。

PMI以资源管理为核心, 对资源的访问控制权统一交由授权机构统一处理, 即由资源的所有者来进行访问控制。同PKI相比, 两者主要差别在于PKI证实用户是谁, 而PMI证实这个用户有什么权限, 能干什么。PMI需要PKI为其提供身份认证。PMI和PKI在结构上是非常相似的。信任的基础都是有关权威机构, 由他们决定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和属性特权机构。在PKI中, 由有关部门建立并管理根CA, 下设各级CA、RA和其他机构;在PMI中, 由有关部门建立授权源SOA (source of authority) , 下设分布式的AA (attribute authorities) 和其他机构。

一个PMI系统由几部分构成:

属性证书签发系统attribute authorities (AA)

属性证书注册系统ARA (attribute registrationauthorities)

持有者holders

证书应用系统relying parties

属性证书存储及发布系统AC repositories

2 政务信息安全系统设计方案

2.1 体系构建

本方案的设计思路是将PKI和PMI技术与政务系统的各种应用紧密结合, 以构建政务信息系统的认证和授权体系。PKI技术用来证明用户是谁, 而PMI则证明这个用户有什么权限, 能干什么。PKI为PMI提供身份认证服务, PMI则提供将PKI集成到应用计算环境的模型, 通过将授权管理系统和身份认证系统结合, 补充了PKI的弱点。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字证书的签发和管理 (CA) , 二是数字证书的使用 (AAs) 。实现功能如表1所示。

因此, CA是应用安全服务的信任基础, AAs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服务, 是应用安全服务的具体实现, 应用是目标。

2.2 应用安全服务模式

应用安全中心AAs的服务模式有两种:纵向安全服务模式和横向安全服务模式。

纵向安全服务模式的特点是, 安全系统介于应用系统与操作系统之间, 即纵向切入, 以API (应用程序接口) 的形式提供安全功能, 应用系统使用API调用安全系统提供的安全模块, 来实现其安全目标。因此, 应用系统为引用安全特性, 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二次编程开发。

纵向安全服务模式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各应用系统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均是在程序级与安全系统结合, 即应用程序通过API调用安全模块。

纵向安全服务模式是一种分散的实现方式, 容易导致重复和低水平的开发。它是一种被动的结合方式, 安全系统提供的安全功能模块需要依靠应用系统去修改程序进行调用, 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纵向安全服务模式在实现可控性及系统的可维护性问题上, 均存在较大的缺陷。

横向安全服务模式的特点是, 安全系统介于应用用户端和应用服务器之间, 即横向切入, 如图2所示。它是以安全过滤器的形式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服务, 无API程序级接口, 也就无需应用系统为此进行再次编程开发, 只需对安全过滤器按照应用的安全策略进行安装和配置即可。与纵向安全服务模式不同, 各应用系统不在程序级与安全系统结合, 不需修改应用系统程序, 便能提供安全。

横向安全服务模式是一种集中的实现方式, 可避免重复和低水平的开发。它是一种主动的结合方式, 只需配置安全系统, 不需修改应用系统程序, 便能提供安全服务。因此, 结合实现方式和安全保证等各方面分析, 横向安全服务模式均明显优于纵向安全服务模式。

2.3 政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案

根据CA+AAs的应用安全体系架构, 采用横向的安全服务模式, 构建政务信息安全方案, 如图3所示。

CA服务器用来对用户发放数字证书, 证书的应用是通过认证服务器和授权服务器来完成的。认证服务器对来访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判断来访者是谁;授权服务器对通过的用户进行访问控制, 判断来访用户能干什么。通过采用横向的安全服务模式, 可实现对用户的统一授权和集中访问控制, 既可减轻开发任务, 又减少了用户端的操作。

政务信息安全认证授权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4所示。

省市县乡各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由省级部门统一颁发智能key, 通过智能key才可登陆部署在省级的业务服务器, 从而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 互联互通。登录时认证服务器会验证用户智能key中的数字证书, 确定来访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同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加密签名, 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通过认证之后, 授权服务器还需对用户的请求进行访问控制, 同时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记录, 保证了对用户的访问做到有据可查。根据图4所示, 可看出用户通过认证和授权访问后面的Web服务器的过程。

2.3.1 申请证书

申请证书流程如下:

1) 用户到RA中心申请证书;

2) RA审批通过后, 将证书请求通过政务网络提交的省CA中心;

3) CA中心发放证书, 通过SSL (secure sockets layer) 传输到RA中心;

4) RA中心将证书颁发给用户。

2.3.2 角色定义与授权

省级电子政务根据角色来划分权限, 由管理员通过认证授权服务器进行角色定义。角色是一组访问权限的集合, 一个用户可以是很多角色的成员, 一个角色也可以有很多个权限, 同样一个权限也可重复配置于多个角色。权限配置工作是组织角色权限的工作必要步骤之一, 只有角色具有相应的权限后用户委派才会具有实际的意义。

用户申请到证书以后, 仅仅说明该用户能够登录系统, 但用户能够访问哪些信息还需要根据证书中的内容对用户进行角色的划分。对申请到证书的用户, 管理员会根据其身份或职能进行角色的划分。通过角色划分可以把用户能够访问哪个文件, 以及对文件的读、写、删除等权限进行一个分配。

2.3.3 身份认证

省级电子政务通过数字证书完成身份认证, 基于SSL协议进行, 身份认证过程是以PKI协议为基础, 遵循国际标准。此种认证方式是公认最安全的一种认证方式。身份认证的具体流程如下:

1) 认证服务器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证书;

2) 用根证书来验证客户端证书的签名, 检查该证书是不是省级的CA中心签发的证书;

3) 对证书的有效期进行验证, 即验证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证书的起始日期和中止日期之间;

4) 检查证书是否在证书吊销列表 (CRL) 中, 即检查证书是否已经作废或挂失。

2.3.4 访问控制

如上面的验证都没有问题, 就说明此用户是一个合法用户, 可以访问系统。但对于该用户访问系统内部的哪些目录和文件, 还需要进行访问控制。

电子政务系统的访问控制分为粗粒度访问控制和细粒度访问控制。粗粒度访问控制是指针对目录文件级的访问控制, 而细粒度访问控制是指对方法或属性层进行控制。

认证授权服务器通过查询访问控制列表 (ACL) 来进行粗粒度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首先从证书中取出用户名, 然后到访问控制列表中去查询该用户要访问的资源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 返回无权访问的页面;如果存在, 则将用户名放到请求列表中传到Web服务器上, 最后由Web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角色返回给用户相应的内容。

3 结束语

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 电子政务对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综合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因此对于信息应用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对基于PKI/PMI技术的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 该方案采用横向安全服务为应用模式, 集CA和AAs技术于一体, 有效地解决了政府跨部门跨级别进行数据共享的安全问题。该方案提供了统一的身份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保密性、完整性、抗抵赖等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 为政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完成服务型政府转变提供了安全保障。

摘要:对基于PK (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设施) /PM (Iprivile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权限管理基础设施) 技术的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 通过采用CA (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 +AA (s应用安全中心) 技术, 实现全新的认证授权基础设施, 以构建主动的、可控的安全防卫和检测体系。该方案用于解决政府跨部门跨级别进行数据共享的安全问题。

篇9: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质量评价软件

本项目通过对外部质量的研究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构建出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质量评价模型,并引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作为质量评价模型各个指标的度量标准。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结合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分数。

关键词:电子政务;六西格玛;质量评价模型;外部质量

中圖分类号:TP393.08

本课题依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软件工程产品质量标准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外部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和处理,外部质量是基于外部视角的软件产品特性的总体,即当软件执行时,典型地是在模拟环境中用模拟数据测试时,使用外部度量所测量和评价的质量。通过对外部质量的研究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就可以构建出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基于质量评价模型的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测试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并引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作为质量评价模型各个指标的度量标准,量化各个指标。参考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结合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权重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出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分数和等级。

1 需求分析

1.1 系统业务功能

本系统分为系统事件流程,客户事件流程和管理员事件流程三个功能集合。系统事件流程分为系统登陆、用户个人信息修改、系统退出、客户注册四个功能。客户事件流程分为系统信息提交、评价信息提交、系统成绩计算、评价成绩查询四个功能。管理员事件流程分为客户管理、评价系统管理、评价项目管理三个功能。

1.2 主体模型分析

1.2.1 外部质量指标。本质量评价模型主要通过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外部质量的考察而设立指标。外部质量指标是从用户使用角度去总结软件产品特性,并加以分类和细化,制定相关的考核等级和标准。

1.2.2 权重分析法。不同外部质量指标对于评价体系的意义是不同的,指标的权重可以在决策中相对重要程度综合度量在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

1.2.3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西格玛在统计学中用来表示标准偏差,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六西格玛流程能力(短期)可解释为每百万个机会中有3.4个出错的机会,即合格率是99.99966%。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设计

2.1.1 模型指标设计。(1)功能性。包括准确性,适用性,互操作性,安全保密性,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电子政务系统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功能的能力;(2)可靠性。包括容错性,成熟性,易恢复性,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电子政务系统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3)易用性。包括易操作性,易理解性,易学性,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电子政务系统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4)维护性。包括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指电子政务系统可被修改的能力。修改可能包括纠正、改进或软件对环境、需求和功能规格说明变化的适应;(5)可移植性。包括适应性,共存性,易替换性,指电子政务系统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外一种环境的能力。

2.1.2 成绩计算方法。第一步,对每个指标的度量值采用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度量理论进行评分,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 当Xi=1时,Pi=10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完全合格;

√当0.9999966≤Xi<1时,Pi=9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六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9999767≤Xi<0.9999966时,Pi=8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五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999379≤Xi<0.9999767时,Pi=7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四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9933193≤Xi<0.999379时,Pi=6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三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Xi<0.9933193时,Pi=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不到最低标准,不合格。

其中,X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的度量值,P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经过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度量理论处理后的值。

第二步,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计算出经质量评价模型度量后的系统总得分,

公式为I=∑PiWi(1≤i≤n)

其中,P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经过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度量理论处理后的值,W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的权重,I为该系统的总得分。

第三步,算出该系统的总权重和,公式为II=∑Wi(1≤i≤n)

其中,W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的权重,II为该评价模型的总权重和。

第四步,用系统总得分除以总权重和,就可以得出该系统的百分制得分。公式为S=I/II

其中,I为该系统的总得分,II为该评价模型的总权重和,S为该系统的百分制得分。

4 总结和展望

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软件的实现重点是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本系统的质量评价模型主要通过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外部质量的考察而设立指标,从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五个方面进行考察。每个方面都设置一系列度量指标,从不同角度考察电子政务系统在该方面的综合表现。度量指标由于评价软件的特性不同,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参考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指标的权重,设计出真正考察电子政务系统质量的评价模型。

度量指标是评价的工具,是反映评价对象属性的指示标志;指标体系,则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要求,构建的一组相关指标,据以搜集评估对象的有关信息资料,两者缺一不可。基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软件特性,我们可以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测试数据作为度量的对象。对应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模型中的各个指标,收集相关的测试数据作为质量评价软件的输入数据,通过度量标准定量得出该评价指标的优劣。本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作为指标的度量标准,提高了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

本软件的初步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续优化阶段已经在准备当中。提高软件的访问性能,优化质量评价模型,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问题将在下阶段的开发过程中解决。通过对本软件特性和功能的认识,我们相信本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软件一定会为我国电子政务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GB/T 16260.1-2006/ISO/IEC9126-1.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Quality model[S],2006.

[2]GB/T 16260.2-2006/ISO/IEC9126-2.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External metrics[S],2006.

[3]GB/T 16260.3-2006/ISO/IEC9126-3.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Interior metrics[S],2006.

[4]GB/T 16260.4-2006/ISO/IEC9126-4.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Quality metrics[S],2006.

[5]GB/T 21064-2007.System general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lectronic government[S],2006.

[6]杨安.电子政务规则与案例解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梦雷(1985.12-),男,天津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系统架构设计。

上一篇:小学英语读书交流会下一篇:阳光下400字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