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06-07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6篇)

篇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版)

适用于2015级及以后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学科概况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最大程度上消除、控制或延缓疾病,恢复病人健康,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劳动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早期的临床医学仅仅是对疾病现象的观察和尝试性治疗的总结,即天然和本能的经验医学。而后人们将物理学的原理用于体格检查,设计出如听诊器等简单工具,并形成了西医体格检查之望、触、叩、听等方法。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特别是显微镜、X射线用于临床诊断等,使临床医学在疾病认识和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青霉素的发现和磺胺等抗菌药物化学合成为代表的生物学、化学研究的突破以及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无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麻醉药品的研发与使用为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外科学从此得到长足发展。现代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于18世纪。迄今,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日臻完善,学科分类日趋精细,逐渐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譬如内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和疼痛医学等。近年来,重症医学、疼痛医学、再生医学、器官移植学等新兴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发生着显著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逐步取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结合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命、疾病和健康,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带来了临床医学的又一次新的变革,其核心思想是有证可循,有据乃行,在医疗决策中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紧密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防治策略,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随着对人类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趋向整体,对疾病控制策略的建构趋向系统,临床医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走向“4P”(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 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医学模式。这将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很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神经和精神疾病等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开辟新途径。此外,传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被一系列的障碍分割,而转化医学努力在其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进而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科技动力。

二.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并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的专科医生。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至五年,其中临床能力训练不少于两年,最长在校年限为六年,女性研究生因生育可延长到七年。

四.培养环节

包括学位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工作。

(一)学位课程学习

专业型博士生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课程学习主要利用周六、周日进行,上课可采用集中授课、网络教学或业余自学等方式进行,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

1.公共课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英语)按照研究生外语分级教学执行,最终获得 5学分。

2.专业课

(1)临床内科学(54学时,3学分)

(2)临床外科学(54学时,3学分)(3)各二级学科(专业)前沿进展(36学时,2学分),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急诊科、麻醉科、临床病理科、老年病学科和小儿外科18个普通专科。

(4)专业选修课(36学时,2学分):现代影像技术、疾病分子诊断学、外科疾病围手术处理、临床药理学、微创手术学

(5)科研能力选修课(36学时,2学分):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设计、实验动物学、医用统计、科学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管理、医学伦理学

3.方向选修课

各三级学科新进展专题讲座(54学时,记3学分), 包括18个普通专科和16个亚专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风湿免疫科、传染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和烧伤外科)。

(二)临床能力训练

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在国家认定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不少于24月科室轮转培训。

按照卫计委颁布的《专科医师范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参加培训基地的相关普通专科轮转(1年)和亚专科(1年)的临床诊治工作,接受临床高级技能训练,亚专科培训期间担任总住院医师时间8个月,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在临床轮转期间,博士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病例讨论、大会诊、讲座、读书报告、学术会议等),其中病例讨论和读书报告要求在本学科本人至少组织完成各1次,每年不少于20次。

(三)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在临床工作中,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并以临床医疗、实践理论或新技术研究为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收录刊物或作为前2名获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名必须是导师),或作为排名前两名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收录刊物。且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

专业型博士生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2、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论文表明申请人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4、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要求:

1、论文由2位副教授以上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外单位专家。

2、论文评阅无异议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位副教授以上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位,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位。

五.考核

(一)学位课程考核

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由授课单位组织考核。

(二)临床能力考核

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较高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严格按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公共科目考试、日常考核、轮转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核。

1、公共科目考试:对专科医师培养标准中要求的公共科目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由甘肃省统一确定。博士生应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通过公共科目考试。

2、日常考核:由培训指导教师负责。对培训人员日常的临床工作量、收治病种及例数、技能操作、病历书写、医德医风、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录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及《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中。

3、轮转出科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完成规定的三级学科轮转培训后,由轮转科室主任、带教教师、护士长、科室党支部成员等组成3-5人考核小组,对临床轮转进行日常综合测评和出科考核。轮转考核时应通知导师列席。转科考核成绩作为临床技能培训平时成绩的依据。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轮转时间并进行补考。

考核内容应包括:

(1)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临床能力和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

(2)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技能考核。主要考核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以及胜任总住院医师的能力。

4、毕业综合考核: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按照甘肃省的统一要求组织毕业综合考核,包括专业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

临床技能考核由各医院具体组织,按照三级学科成立考核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集中进行临床能力和技能考核。考核委员会组成:考核委员由5-7位本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2名博士生导师,组长应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和主任医师。考核委员会中至少1名将作为考生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考核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医学院备案。

考核委员会主要考察博士学位申请人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否具有相应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否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达到主治医师的临床水平。主要以临床操作技能考核、病例答辩、病例评估等方式,对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技能进行考核。

临床技能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临床工作能力和技能,考核结果作为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依据。

六.学位申请与学位授予

(一)申请学位的基本条件

1、完成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专科医师)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

2、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3、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收录刊物或作为前2名获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名必须是导师),或作为排名前两名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收录刊物;

4、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二)学位授予

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环节,取得相应学分、考试考核合格,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博士生个人申请,导师、医学院、研究生院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七.分流

凡因各种原因不适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培养者,包括在学期间未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选择转读学术型或退学和结业处理。

篇2: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

2013年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合同书(教育博士)

订立合同各方:

培养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甲方;

委托培养单位:以下简称乙方;

学生:以下简称丙方。

为了保证委托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第一条 甲方负责丙方的培养工作。学制为四年。丙方修完博士学位研究生全部课

程,考试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博

士学位。

第二条 甲方在丙方毕业时,负责将丙方的在校档案寄给乙方。

第三条 丙方须向甲方缴纳培养费48,000元。可一次全部缴清;也可分四次缴纳,即在每学年开学前缴纳培养费12,000元。

第四条 丙方在学期间不享受甲方提供的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学习成绩优异者

可享受科研奖励及科研资助。

第五条 乙方负责发放丙方在学期间的工资、医疗费等,为丙方提供相应的福利待

遇。

第六条 乙方保证丙方的学习时间,提供丙方所必须的学习条件。

第七条 丙方必须脱产一年来校上课。

第八条 丙方入学时,不调入人事关系、组织关系、工资关系、医疗关系等。丙方

毕业后,必须回乙方单位工作。

第九条 丙方必须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条 丙方中途退学或被取消学籍者,不退还培养费。

本合同自甲、乙、丙三方中最后一方签字之日起生效,于丙方毕业时自行失效。甲、乙、丙三方应严格履行合同,不能以任何理由违约,否则一切责任由违约方承担。本合同正本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丙方:(签章)东北师范大学(公章)(公章)

代表人(签章):代表人(签章):

电话:电话:

篇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高校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 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 (19世纪前半叶) , 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 发展至今,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 “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培养模式[1,2]。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 “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3]。问世以来, 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 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 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称国防科大) 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时代新材) 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课程学习在高校, 课题研究在企业) 、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现作为教员, 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 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 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 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在于 “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 则 “共赢”枝繁叶茂;不然, 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4]的论述, 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 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 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 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 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 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 发挥校企各自优势, 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 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 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 深度合作,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 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 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 稍有不慎, 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 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 在国际认证机构 (例如船级社) 的监视下, 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 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 共同研发了1.5~4.0MW、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 目前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 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笔者) 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 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 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其中SCI源刊8篇, EI源刊6篇) , 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 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 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 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 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 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 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 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 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 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 往往是单枪匹马,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 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 比如, 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 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 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 如果不是深度合作, 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 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 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 如果没有明确, 学生就不知所然, 如果高校出, 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 来回奔波, 疲于奔命, 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 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 以学生一己之力, 难以协调。因此, 校企联合培养, 深度合作, 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 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 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 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 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 这种双导师制, 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 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顺利完成论文研究[5]。

两导师的分工, 有专家提出, 选题确定后, 由企方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 校方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 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 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 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 及时指导学生。这样, 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 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加强科研实际训练, 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 两导师的分工,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 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 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论文的指导, 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 笔者认为, 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 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 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 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 而且非常必要, 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 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 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 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 特别是博士研究生, 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 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 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合理分工, 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 否则, 就是纸上谈兵, 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 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之所以行之有效,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 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 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 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 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 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 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 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 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 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 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 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 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 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 才能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卢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正青.欧盟国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策略与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12) :58-62.

[3]周东斌, 舒蒙.校企联合培养教育管理在高校的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4, (35) :101-104.

[4]邢素丽, 肖加余, 彭超义, 曾竞成.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 :107-111.

篇4: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

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1.为了真正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在肩负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要取消在职博士研究生招生;要大力加强直博生培养过程管理;要改革单独招收博士研究生的现状,实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培养模式,合并当前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对于在学的直博生和硕士与博士统一招收的研究生,要加强对他们转入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环节的管理。适合继续培养并有浓厚学习兴趣的研究生,方可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不适合继续学习的研究生,可允许他们提前毕业,但能够获得硕士学位。

3.要加大导师选择博士研究生的力度,把真正具有科学热情、真正愿意终生从事科学研究、真正具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选拔到博士研究生队伍中来。在目前实行的导师项目资助制培养模式下,大幅度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活待遇,要改革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的比例,建立起支持创新研究的项目经费保障机制。

4.要改进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当前普遍的做法是硬性规定博士生毕业前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创新研究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创新,也要允许失败,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宽容。对于一些重要基础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简单量化指标评价研究成果,要着力加强博士研究生创新环境建设。

(鲁安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篇5: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编号:

用人单位:(以下称甲方)

培养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称乙方)

学生本人:(以下称丙方)

依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招收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委托乙方培养博士研究生。现就委托培养事宜签订合同如下:

一、乙方根据博士研究生录取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同志(丙方)攻读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

二、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8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所交培养费不予退还。丙方被乙方被录取后,人事关系仍属甲方,其工资、医疗及其它福利待遇仍由甲方负责,报到注册时不转工资、粮户关系;在读期间不转档案。丙方不享受公费生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如需安排住宿,须按乙方学生社区管理中心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住宿费。

三、甲方须向乙方交纳委托培养费合计人民币肆万伍仟元, 该培养费用须在录取前一次性交清。

四、丙方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遵守乙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乙方管理,接受乙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由乙方根据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并通知甲方。丙方因病休学,本合同有效期按休学时限顺延。中途丙方退学和受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或其他原因被取消学籍者,由乙方作出决定,并将丙方退回甲方,本协议中止,乙方不退甲方支付的委托培养费。

五、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负责对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凡达到乙方规定的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乙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六、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丙方毕业时乙方不负责分配工作,须按乙方有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并到甲方报到工作。其相关学习档案,由乙方直接寄给甲方存入丙方人事档案,再由甲方发给本人。

八、本合同有效期:自签定之日起至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丙方认真阅读本合同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丙方(签字):单位盖章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招收国家计划博士生培养协议书

编号: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甲方)根据博士生录取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同志(简称乙方)攻读专业2010级国家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公费博士生)。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8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

校将作退学处理。乙方被录取后,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和党团组织关系全部转入甲方,毕业后按国家政策参加就业。

二、乙方在基本学习年限内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

三、甲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乙方进

行培养和管理。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甲方将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凡达到甲方规定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甲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四、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

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乙方在校期间凡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或学籍处理的,甲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取消乙方

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

六、本协议有效期:自双方签定之日起至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

本协议经甲方加盖公章和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七、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方和乙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代表(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硕博连读生培养协议书

编号: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甲方)根据硕博连读生选拔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确定同志(简称乙方)攻读专业2010级硕博连读生。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为5-7年(从硕士入学时起算),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超过学习最高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学生毕业后按国家政策参加就业。

二、硕博连读生(不含委托培养生)在基本学习年限内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前两年按硕士生标准发放,后三年按博士生标准发放。乙方如在硕士阶段为自筹经费生的,前两年待遇和费用按签订的硕士培养协议执行。

三、甲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甲方将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凡达到甲方规定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博士毕业证书,具备甲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四、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乙方在校期间凡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或学籍处理的,甲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取消乙方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

六、已方因自身原因或其它原因终止博士学业学习的,由甲方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并交回已享受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费用。乙方属自筹经费硕士生的,须补交已减免的硕士培养费用。

七、本协议有效期:自双方签定之日起至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本协议经甲方加盖公章和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八、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方和乙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代表(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招收自筹经费博士研究生协议书

(台湾考生)

编号: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甲方)根据博士生录取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先生(女士)(简称乙方)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级自筹经费博士学位研究生。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所交培养费不予退还。乙方不享受公费生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如需安排住宿,须按甲方学生社区管理中心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住宿费。

二、乙方须向甲方交纳培养费合计人民币肆万伍仟元,该培养费用一般须在新生报到时一次性交清。

三、甲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甲方将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凡达到甲方规定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甲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四、乙方毕业时甲方不负责安排工作,乙方须按甲方有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

五、本协议有效期:自双方签定之日起至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本协议经甲方加盖公章和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六、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方和乙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代表(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乙方(签字):

单位盖章

篇6: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学院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 080500 学科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从事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与化学及高分子材料方面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留学生在政治立场上对我国友好,拥护我国的外交政策;在我校学习期间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我校制订的各项校规校纪。

培养留学生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了解中国,诚实守信,学有所成,成为促进中外友好合作与交流的人才。

培养留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培养留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留学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培养留学博士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汉语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要求具有使用非母语和汉语的语言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留学生培养年限实行弹性在学时间,允许分段完成学业。留学博士生的学制为4年,最短修业年限为3年,累计最长在学年限为6年(含休学,服兵役休学者除外)。

三、培养方式

(一)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博士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组成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工作。指导小 2 组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

四、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包括:材料加工、材料学及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二级学科。

(一)材料加工 1.先进材料及加工理论

本研究方向针对近年兴起的镁合金、钛合金与纳米等先进材料,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与制备技术,得到阻燃镁或变形镁合金与非晶态材料,纳米复合材料与生物医学材料,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材料加工过程的优化,同时开展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材料加工实践。

2.高性能合金材料及成形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其液态成形与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科学和工程技术课题,开展合金材料的组织设计与成分优化、合金凝固过程仿真及组织预测、纳米与微晶粒细化、材料表面改性、摩擦磨损性能与机理、损伤过程强化机制等技术基础研究,为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化提供加工方法与制备技术的理论指导。

(二)材料学

1.材料界面与功能复合材料

本研究方向包括:①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合金化技术、原位反应复合技术、原位反应热力学动力学研究。原位铜基、钛基、镁基、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另外还从事航空航天用高温材料、飞机发动机表面材料、汽车活塞、PDC钻头焊接材料。②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研究的主要领域为:钛合金/生物活性涂层生物材料、镁基降解材料血管支架、钛合金种植牙、血管支架、新型药物载体材料、材料表面生物相容和生物活性改性的研究。③纳米磁性复合材料及界面微结构主要包括:纳米磁性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与表征、界面微结构测试与性能分析、各类纳米磁性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特性、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研究、固液界面与纳米增强颗粒推移机制和多元多相组织演变与相变的研究。

2.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本方向主要是研究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表面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研究用反应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制备难熔陶瓷材料(难熔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陶瓷等)、纳米晶陶瓷涂层材料;研究不同反应物在等离子焰流内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及难熔材料在等离子喷涂条件下形成纳米晶的凝固理论;研究难熔纳米晶陶瓷涂层、纳米晶复合涂层的各种性能。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很新的边缘学科,研究用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制备难熔材料纳米涂层的机理,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如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材料科学、陶瓷学、传质学、传热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而且其本身也溶入诸多学科的新技术。难熔纳米涂层材料在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因如此,难熔涂层材料引起国内外材料科学界的极大地关注,学术研究异常活跃,新的工艺技术相继问世。3.表面工程及先进钢铁材料

本研究方向包括:① 表面工程:主要致力于金属表面改性,表面覆盖和涂层的工艺技术及原理,液体金属腐蚀的界面行为等表面科学技术研究 ②先进钢铁材料:通过对钢铁材料中相变基础理论的研究,针对目前我国钢铁冶金企业紧缺以及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强度高韧性钢材,结合材料的设计与计算充分发挥合金元素及微量元素在材料中的交互作用,实现结构材料的高性能化 ③功能材料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量日益增多的一类特殊材料,它主要包括:高温宽滞后形状记忆合金的研制、二次高能电池或燃料电池用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制备、表征、材料微结构与其功能特性的关系与规律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相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在聚合物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的可控合成方法,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形态结构控制及其性能关系,以及功能高分子结构控制制备的研究与相关应用。聚合物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的控制主要通过设计与合成具有特定要求的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来催化烯烃的均聚和共聚,探索聚合物链结构、立构规整性、分子量及其分布的结构可控聚合的方法,以及特定聚集态聚烯烃的制备,提高应用性能并满足不 4 断增长的性能多样性的需要。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是在现有高分子材料基础上通过控制多相聚合物材料的形态结构、流变性能以期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加工性能。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的乳胶粒粒径可控、组成或形态结构梯度分布的核壳结构材料,获得功能性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此外,在层状硅酸盐无机材料、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在聚合物中多尺度分散的制备和应用获得的纳米复合材料,在提高基体材料强度、耐热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对分子结构控制和特殊构筑方法制备的具有超低介电常数、优良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三)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在分子、原子、电子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行为规律,通过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实现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探索材料的主要性能及其与成分结构的关系,研究和发展新型的先进材料和相关器件。

1.半导体缺陷工程与光电子材料

半导体材料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石,在当代信息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半导体材料是发展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目前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的各个领域。主要围绕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等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该方向主要研究半导体材料设计、晶体生长理论、生长工艺及应用,研究半导体材料中杂质缺陷的行为,研究杂质与缺陷的相互作用及控制利用。研究太阳能电池材料,半导体复合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低维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半导体的表面改性,优化材料性能,阐明机制。研究半导体材料质量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材料质量来改善器件性能,研发新型光电材料及相关新器件。

2.低维材料与磁、光功能材料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多种磁性及光的相关功能材料展开,研究的领域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稀土-过渡族磁性金属间化合物、铁磁性形状记忆合金、钙钛矿及相关结构氧化物以及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多种实验手段来制备具有不同微结构的智能材料,研究各种智能材料,特别是磁弹性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应 5 用功能;研究磁弹性材料的成分、微结构和磁弹性之间的关系,确定磁场控制磁弹性行为的物理机制;探索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含轻稀土的磁致伸缩材料;研究Heusler合金中的磁控形状记忆效应,深入研究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特征,并最终解释磁场对马氏体和超弹性行为的影响机制,探索新型磁控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应用功能;研究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探索高性能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和磁热效应;探索具有室温大磁熵变的新材料,研究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体系在外场下产生大磁熵变的物理机制;研究金属磁性纳米结构材料的尺度和磁学性能的关系,探索影响低维金属纳米材料磁学性能因素及微观机制,探索磁性纳米结构材料在垂直磁记录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种实验手段研究不同结构低维材料的制备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所涉及的低维材料包括原子团簇、纳米粒子、纳米管、纳米丝、纳米薄膜、纳米介孔材料、纳米固体、纳米组装体系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所涉及研究材料包括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以及复合氧化物。

3.能源与环境材料

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是主要研究在能源的储存、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学与制造工艺技术,主要研究近年来能源技术所涉及的新型材料合成、制造、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新型燃料电池技术以及相关的电解质、正负极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质陶瓷材料以及相关的导电机制研究;安全型动力用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及封装材料等。

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主要研究材料在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应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它包括以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不污染环境、循环利用率高为特点的无机非金属类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协调性材料、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等的制备、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事抗菌材料、环境净化材料、自清洁功能材料、有益健康功能材料等生态环境材料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工业节能与环保技术是通过对材料物性的分析,为先进工业节能与环保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方面的指导。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应用天然矿物材料各种特殊物理性能,以及稀土元素独特的电子结构特性,通过化学组分设计与性能优化技术,制备具 6 有工业节能与环保功能矿物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铜锌基合金的原电池特性,进行氧化还原电位综合调控功能合金材料及制品的研究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1、学分要求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

2、必修环节要求

(1)学术报告训练。从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要求博士生每学期在一级或二级学科范围内主讲一次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内容为文献综述、读书报告、调研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不含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等。学术报告训练由学院统一管理,学科具体组织。每次学术报告要求至少有三名教授参加,对报告内容、质量写出评语,按“通过”或“不通过”给出成绩。不通过者须在半个月内重新做学术报告。(2)学术活动。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应不少于十次,经导师、学科确认后,按“通过”或“不通过”给出成绩。

3、课程设置(另附)

六、培养计划与要求

(一)课程学习计划

1.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入学后一周内制订课程学习计划,经学科和学院审批后执行。课程学习计划中所列课程应符合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2.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应注重对博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博士生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要求非学位课中必须选修一门其他学科的学位课或非学位课。3.课程学习计划制订后须严格执行,如确需变动,应在相关课程开课前提出申请,经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审批后执行。

(二)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1.博士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毕业论文工作两周内,应制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经学科和学院审批后执行。

2.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要求说明研究方向和课题来源,制定出文献研究、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具体进度安排。

3.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要详细记录调整情况,如需变更,需经导师、学科和学院审批。

七、中期考核工作

(一)考核内容

1.课程学习:考核博士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

2.科研能力:考核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学术报告、科研实践、论文发表等方面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3.身心健康:考核博士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表现等。

(二)考核时间 入学后的第三学期。

(三)考核程序

1.学院组成中期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博士生的中期考核工作。

2.博士生就中期考核内容做全面的自我总结。导师就博士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工作表现写出评语。

3.学院负责考核博士生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情况,审核博士生课程学习计划完成情况。

4.学院考核小组针对各项考核内容进行评议,按合格或不合格给出综合考核结果。

5.考核结果合格的博士生可继续毕业论文工作。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博士生学院考核小组应给予考核警告的书面通知及指导意见,并在规定期限内对其重新考核,仍不合格者,按照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四)考核结果

1.已按课程学习计划完成第一学年的全部课程考试,并通过第一次学术报告训练,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博士生,综合考核成绩为“合格”。

2.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综合考核成绩为“不合格”。(1)未按课程学习计划要求完成第一学年的全部课程考试。

(2)已按课程学习计划要求完成第一学年的全部课程考试但有一门以上(含一 8 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

(3)未完成第一次学术报告训练。

(4)明显缺乏科研和实践能力,或因身心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5)未经批准而不参加中期考核。

八、毕业(学位)论文工作

毕业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论文撰写、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博士生从通过开题报告到进行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半。

(一)文献研究

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进行,并在一定范围内研讨或发表。文献综述报告可作为学术报告训练之一。文献综述报告书面材料须交所在学院审查并存档。具体要求如下:

1.文献阅读应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及交叉领域范围内进行。部分文献应该精读,并在文献综述报告和毕业论文中加注引用。

2.文献综述报告内容应能全面反映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从中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3.文献综述报告要求文字简练,内容充实,一般不少于8000字。

(二)开题报告

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应强调同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博士生完成论文选题后应进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开题报告,使博士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目标和要达到的预期研究成果,引导博士生顺利进行论文写作。

博士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不少于6000字,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技术及预期创新点及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研究计划进度及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之间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如期完成的,必须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注明预期进行开题报告的时间。

博士生撰写完成开题报告后,经导师同意、学科审核批准,确定开题报告会的日期和开题报告评审小组成员名单。开题报告评审小组成员应不少于三人,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两名博导),并以相关学科导师为主。开题报告会须以答辩的方式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应对博士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议和科学论证,并做出是否通过开题报告的决议。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个月内申请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博士生完成开题报告后,一般不得改变研究课题。若由于特殊情况必须更改课题,应由博士生和导师提出书面申请,经学科、学院和研究生院审批后,方可另做开题报告。

(三)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指导小组或课题组汇报研究工作进展,并于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之间进行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中期报告应以答辩方式公开进行。中期报告考评小组成员组成要求同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考评小组应对博士生论文工作进行认真审查,并详细记录考评意见。对未按论文工作计划完成阶段工作的博士生应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聚焦脱贫攻坚调查问卷下一篇:预防青少年溺水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