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的硬伤

2024-05-19

新闻自由的硬伤(精选9篇)

篇1:新闻自由的硬伤

《新闻自由的硬伤》

提要: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界的圣经,是西方新闻界两百多年来尊崇的职业准则。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本身也有其难以化解的硬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改进这些问题。

关键词:新闻自由 传媒业集中化趋势 鲁伯特·默多克

Some Problems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Abstract:

The Theory of News Liberalism is the Bible of Western media field, and it’s also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which Western media field have honored for more than 200 years.But this theory has some drawback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resolve, we can discover them as time goes by.To research these problems can help u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also can be beneficial when we want to improve them.Key Words:

Freedom of the Press

the Tendency of Concentration in Media

Rupert Murdoch

《新闻自由的硬伤》

引言: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The Theory of News Liberalism)是由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等理论发展而来的。经过历史的演变,从最初由弥尔顿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到19世纪中叶约翰·密尔进行深刻论述的言论自由,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成型。一个影响力深远的思想理论总是伴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新闻自由也不例外。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成型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印花税和知识税的取缔,激进报纸的兴起与消亡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经历了这些历史事件后变得完善和成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新闻自由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新闻自由思想与言论自由思想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最主要地体现在了新闻自由思想与言论自由的主体上:新闻自由的主体是传媒所有者,而言论自由的主体却是个人。传媒产业的集中化趋势不可避免地使传媒大亨旗下的报纸和电视台开始成为一种为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工具。新闻媒体吹捧的独立的“第四权”地位几乎被扭曲,报纸和广播电视可以完全服从财团老板的利益需求进行不实报道或不客观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自由只是报业主的自由。

再有,新闻自由如何与滥用新闻自由进行界定,也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尤其是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将这个问题撕开了一个口子,使其变得越来越难以逃避了。西方新闻记者可以为了获取一手独家资料而不惜超越传统的职业底线,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新闻报道权干涉公民的生活。这种新闻自由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影响了公民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这样没有边界的新闻自由,是社会和公民所厌恶和唾弃的。

一、新闻自由的起源发展和成型

要说新闻自由的起源,就不得不提一下出版自由(Press Freedom)和言论自由(Freedom of Speech)。而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产生又有其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根源。

西方的自由主义哲学观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是自主我自我,是各自独立的存在,所谓社会不过是这种自主的个人意志的集团;人格具有绝对价值,所有的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个人应该按照自然法则和良心行事,政府的作用就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法才能支配、制约个人。国家不过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并在自主的个人同意的基础上才存在的;政府的作用是消极的,最好的政府应是统治最少的政府;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Contract)的基础上的,一旦这种契约的条件被破坏,契约的当事者个人就有建立新政府的权利和责任。与上述自由主义的人权观相适应的是自由主义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认为,人的生命、自由及财政是自然权利,即天赋权利(natural rights),因而人人生而平等。”1这种自由主义的哲学观,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也是资产阶级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1.1 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

率先提出出版自由并加以论述的人中,最受西方新闻界推崇、被视为新闻自由奠基人的是英国政论家、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为了抗议英国国会恢复检查制,1644年,弥尔顿在国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出版自由》,抨击检查制的不合理性,指出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问题。他首次提出,唯有保障言论和出版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邪说。他认为,真理产生于思想的自由和公开的争论,扼杀这种自由,无异于扼杀真理本身,因此他极力反对政府对出版物的事前限制。他还认为,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谬误的力量,它通过自我修正过程最后战胜谬误而保存下来。这也就是所谓的“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2 弥尔顿首倡的出版自由观念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理念以及从中引导出的一系列概念后来发展成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而这个理论,正是近代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

1.2 约翰·密尔的言论自由思想

言论自由在英国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Mill)的著作《论自由》(On Liberty)中第一次进行详细阐释。他的这篇著作被誉为“英语世界里最经典的关于新闻自由的辩护词”。他的思想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法的法理依据。《论自由》主要是在对个体自由进行辩护。另外密尔认为,言论自由有助于人们增长知识来获得真理,有助于促进和保障民主政治,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3

密尔的言论自由思想的提出促成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完善,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密尔言论自由思想中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此后新闻自由思想的变化。如果言论自由的必要限度没有掌握好,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一些难以想象的后果。

二、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矛盾

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是著名的传媒大亨。他旗下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堪称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传媒帝国。他控制了整个澳大利亚传媒业,他是英国数家全国性报纸的和天空卫视的老板,他还在美国拥有福克斯新闻网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在这传媒帝国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默多克的独断专行——他会亲自告诉他的主编“你需要写什么内容”,他会在报道刊发以前进行仔细的阅读和修改,而且,正是他旗下的《太阳报》(The Sun)在1997年大选期间的临阵倒戈,转而支持布莱尔为首的工党,使得布莱尔如愿以偿地坐上首相宝座。而默多克这一切的行为,皆是与他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的。

受利驱使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定不是真实的。当然,这其中的受害者不光是读者和受众,还有记者和编辑等新闻从业者。在西方国家,一个记者或编辑因为没有按照老板所说的方式去报道新闻或者撰写评论而被解雇是很常见的现象。默多克只是传媒所有者控制传媒业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已,像他这样的传媒所有者数不胜数。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传媒产业的集中化趋势密不可分。而从根本上说,集中化的出现还是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有关系。正是对自由主义的过分追求,以及其过度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导致传媒业垄断,以及多元化的失败。从这个角度上说,新闻自由实际上只是传媒所有者的自由。4

下面,让我对传媒产业的集中化趋势(the Tendency of Concentration in Media)的后果进行详细阐述。

集中化趋势,打一个比方就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自从报业脱离政党和政府的控制开始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之后,卖报纸和广告就成了报纸的主要收入。那些市场广阔,经营策略好,内容好的报纸就能够赚更多的钱,钱就开始急剧累计,自由主义的理论必然促使激烈的竞争,然后大报社必然要收购吞并小报社,当大报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引起一些大商人、大财团老板的注意力,他们注意的正是报纸的传播作用、制造舆论作用和监督作用,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巨大的商机。于是他们斥资收购这些报社,然后自然而然就会跨出一个媒体伸展至多个传媒如电视、网络。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不断集中的西方传媒资本越来越表现出全面垄断社会信息传播的趋势。这种垄断会使资本急剧累积。1996年以后,国际传媒业的兼并和集中越发频繁。如今,更多的传媒属于大型集团公司或者私人投资财团的资产。当传媒在投资者和大财团那里仅仅是一项资产的时候,股东价值就已经在不经意间凌驾于新闻价值。过去,当新闻专业主义与商业利益冲突时,老板有时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会尊重前者。现在不同了,相当一些传媒属于更大的与传媒完全无关的大财团,他们几乎不关注传媒的发展和运行方式,只关心他们赚不赚得到钱。左右着政治和舆论的正是这些大财团,而不是财团下面某家传媒的记者——不管你试图推翻一个总统,或者支持一场海外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最终是财团老板说了算。5

而且,大财团在很多情况下也与政府有紧密的联系。打个比方,在2003年英美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在英国,好些影响力甚大的全国性大报对战争的正义性和英美联军的胜利进行大肆宣传,却有意忽略了英军在伊战场的伤亡和一些丑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媒体已经成为了政府和大财团的代言人,他们用片面的消息误导民众对战争的看法和观点,以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支持。这都是因为国家政府同各大垄断财团实际上有着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对新闻媒体的控制,无论是公开还是暗中,从未丝毫放松过。高度的垄断使政府与垄断财团之间更容易达成协议,取得利益上的一致。在他们眼中,赢得战争远比事实真相更重要。于是,被左右了的新闻媒体往往无视新闻事实,不遗余力地进行种种歪曲宣传,通过控制舆论来控制战争、政治和人心的走向,以达到掌权阶层想要6的结果。正如赫伯特在 《权力的媒介》 中承认:“世界上没有真正独立的新闻,一切新闻都是掌握新闻权利者的战利品,”他同时认为,“新闻的多样性,是实现新闻真实的惟一途径。”诚然,任何一种关系都有其利益体现,不论是政治关系还是经济关系。这就导致了新闻自由的实施必然与当时的政治的紧密结合,决定了资本政治及新闻自由本身所具有的两重性和双重标准。8

那么,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矛盾这个问题应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楚这种现象的本质。正如英国当代哲学家卡尔·波珀所说的:“在沟通自由与不受限制的市场自由之间出现了一种结构性矛盾:主张个人选择自由的市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更多的为投资者而不是为公民选择做辩护,为大型企业组织审查个人视听的选择权力进行辩护。”9

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些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文·费斯(Owen M.FiSS)在他的著作《言论自由的反讽》提出的。他提出的问题是:新闻自由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强势的人有说话的权利,弱势的人说话的权利形式上是有的,但是别人听不到。怎么办?作者提出,要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这就要由行政权力机构出面来协调,要多少压制一下那些声音强大的人发表意见的声音,给弱小的个人发言的机会,而且要给他们“分发扩音器”,这个“扩音器”是个比喻,使他们的声音能够让大家听到。那么这个方法到底奏不奏效呢?在我看来,如果就西方国家的既定的新闻体制而言,这个方法相当的理想化。谁来监督国家对发表意见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国家的分配就公平吗?国家压制强势群体发表意见就合理吗?既然国家能够压制强势群体,那么它当然也更有能力来进一步压制弱势群体发表意见,如果这种情形发生,谁来监督国家行政权力,等等。说白了就是权力到底如何得到监督,执权者的合法性如何证明——问题又回到了起点——我们如何公平地保证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记者不会由于观点的分歧而被老板解职。在这个问题上,这是西方新闻体制无法解决的固有矛盾的体现,也是我们分析各种发生在西方传媒的解聘记者编辑事件或传媒主干涉新闻编辑事件的视角。同类事件以前发生过,现在正在发生,将来还会发生,不足为奇。11我们要做的是进行理性思考。

三、无边界的新闻自由

2011年7月18日,英国著名小报《世界新闻报》(The News of the World)因为窃听事件停刊。因为这一事件牵扯出的涉案人员遍布英国各个层面,警方,经济学家,政治家,新闻人,等等,影响力之广,是两三年内难以消弭的。

《世界新闻报》窃听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但这一次闹得这么大,是因为他们的窃听行为已经超出了人们可以忍受的道德底线——报纸记者对受害女孩电话的窃听增加了警方查案的难度,间接使被绑架女孩没有及时得到援救被杀害。大家不禁要问了,新闻自由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儿?

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曾经有所谓第四权的概念,认为新闻报道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国家第四权力,换句话说,新闻报道权属于公权力范畴,它虽然与立法权等权利一样,都来自于公民的宪法授权,但是,当新闻报道权脱离了公民权利之后,就成为具有独立权力主体的特殊公权力。掌握新闻报道权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享有类似于警察和法官所享有的公权力,不仅可以进入公民的私人领地,获取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而且可以像法官那样随意地评论人物,对公民的言论进行审判。这种派生于第四权力的新闻逻辑,从来都没有被任何国家的法律所承认。但是,纵观世界新闻发展史,大家不难发现,西方新闻媒体正越来越习惯于超越传统的职业底线,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新闻报道权干涉公民的生活,甚至以自己强大的新闻影响力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12 长期以来的惯例会使大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也就是,西方新闻市场具有自发性和自律性,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推进,媒体也在扩大自己的份额,那么,他们必定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这样他们的新闻才有人看,才有利于提高新闻的品质。但是很明显,有竞争就会有不正当竞争,而《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事件恰恰是不正当竞争的恶果。新闻记者以牺牲公民的基本权利来获得经济利益,彻底颠覆了新闻自由的伦理。

从这个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出其他的一些东西。西方新闻界的自我管束显得十分乏力,PCC,即英国的报刊投诉委员会(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在类似《世界新闻报》这样的报纸面前总是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把新闻界纳入法律的管辖中又会钳制新闻自由,这是新闻自由的基本要义所不能接受的,也不是新闻人想看到的结果。从前年的议员津贴丑闻到今年的窃听丑闻,说明即使在英国这一相对透明清廉的社会,从政界到媒体还是会出现滥用权力的状况。一个新闻自由的环境,是对抗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媒体不能无法无天,却也不能在各种监督下变得束手束脚。13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诞生地英国,传播法体系和以自律为特色的新闻监管体制相当完备,总体而言也是行之有效的。即便经受此次冲击,监管体制也不必做大手术。此次丑闻暴露的主要是法律的执行问题。

执法效果不佳主要缘于媒体嵌于其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事实上,这一丑闻本可及早揭露。但其中的钱权交易,以及《世界新闻报》的老板默多克与英国各政界人士,包括历任英国首相的微妙关系使得这个问题直到今年才由于一个少女的死亡撕开了一条口子。这种迟钝凸显了利益格局是多么的盘根错节,官僚机构的惰性是何等根深蒂固。国家权力或立法对新闻业的介入对于防止这类丑闻重演是毫无作用的。14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媒体自律是有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无人能否认,窃听丑闻最终败露正是《卫报》(The Guardian)等大报锲而不舍调查的结果。改进监管的方向不是威权主义,而是坚持60多年来国际新闻界的主导思潮,即“自由而负责任”。正如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哈钦斯报告》,即《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所作的经典阐述,它强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并不否认,媒介自律优于来自政府的他律。其次,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监管制度是有缺陷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更有效的监管体制,以支持新闻业的正直与自由,媒体的多元化和独立性,同时鼓励最高的伦理和职业标准。此外,还应规范政治家与媒体、警方与媒体的关系。15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与其说窃听门提出了新闻监管问题,不如说它令不少已有的难题变得更加紧迫。比如,是否需要限制传媒公司的规模,以防市场垄断?传媒跨国公司如何有效监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媒体如何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16很明显,这又回到了本文第二部分讨论的传媒业的集中化趋势问题上了。当默多克坚称为此次丑闻“羞愧但不承担责任”;当这位广受英美知识界诟病的资本大亨宣称“扩大报纸发行量的秘诀就是降低格调”之时,以上问题再也不容回避。此外,这些问题已经跨出了国界线,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在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这些问题同样严重,只是没有导火线来引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一旦炸药被点燃,那么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产生的后果只会比在英国更加严重。

注 释

1.周建明 《功能与利益的冲突——对香港报业现状的分析》 《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05期

2.唐亚明,王凌洁著 《英国传媒体制》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版 第33页 3.刘丽萍 《论密尔言论自由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6月 4.唐亚明,王凌洁著 《英国传媒体制》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版 第35页 5.陈力丹 《西方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固有矛盾》 《新闻大学》 2008年第03期 6.车英,欧阳云玲 《从英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口水战透视英国新闻自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11期

7.阿特休尔· 赫伯特 《权力的媒介》 新华出版社 1980年版 第78页 8.车英等 《论西方新闻媒体与民主政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 年第3期 9.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著 《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251页

10.欧文·费斯著 《言论自由的反讽》 新星出版社 2005年版 第3—4页

11.陈力丹 《西方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固有矛盾》 《新闻大学》 2008年第03期

12.乔新生 《倒掉的不仅是一张<世界新闻报>》 《法制日报》 2011年7月18日

13.《过度监管不是出路》 财新网 2011年7月25日

14.同上 15.同上 16.同上

篇2:新闻自由的硬伤

勤能补拙

你应该在简历中的工作技能部分强调“勤奋苦干”、“可适应的技术来弥补你所欠缺的工作经验”等等。这样就可以给你未来的雇主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你也必须考虑表达接受困难条件的意愿以实现转行和增加工作经验的目的,例如“愿意在周末和晚上加班”或“能够出差或外派”,也许这样就能为你获取工作的机会。

写一份简明扼要的简历

一份简历应该包括了求职者最基本的信息和与该职位的申请有关的一切信息,一般而言,应届生的简历建议包含以下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求职意向、教育背景、工作及实习经历、项目经历(如果有的话)、社会实践(如果有的话)、所获奖励或证书、外语及计算机技能等

建议按照以上内容及顺序来写简历。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特点,相关内容的顺序可以做相应的调整。调整的原则是:重要的、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和职位要求的内容往前排;不太重要的内容往后排。很多同学会在简历中加入“自我评价”,但是这种过于主观、被用烂的自我评价已经成为HR忽略、甚至眼睛过滤的内容了。

篇3:课堂浪费,我们教学中的硬伤

现象一:媚俗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两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的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有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两次探索、四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现象三:花哨的形式。

其一,小组合作有形式而少内容。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往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缺少认真细致的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浪费现象。且不说问题设计毫无讨论价值,就是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

对学生而言,这种讨论犹如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学习好、思维快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地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缺乏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二,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新课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个性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目标及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与新教材,搞所谓的学习超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喜欢哪一些就读、学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自主。

其三,探究性学习成唯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种互动统一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这值得肯定。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超越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急功近利者往往就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以为创新,就得全盘否定旧的,将探究性学习当成唯一,完全抛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种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损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殊不知,由于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差异,以老师传授知识,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依然不可少,我们不能采取一种片面的走极端式的思维,认为非此即彼。

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具象、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辩证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的浪费现象,归根结底都源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漠视。教育是什么?教育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服务”行业。教育定位于服务业,要求广大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服务。优质的教育与服务,最核心的体现就是,课堂教学上能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服务。

篇4:母亲的硬伤

穆建新考上了大学,学会了唱歌,在当地的体育馆开了自己的演唱会,成为小有名气的人。当所有的工作都向她关起大门,她创办自己的艺术团,一个完全由残疾人组成的艺术团。国内国外6000多场演出证明了:穆建新可以做得比任何人都成功。

随后来的大丰收,一个健康的小伙子甘愿做她的双腿,背着她去每一个她想去的地方。然后她实现了这生最美丽的梦想,生下一个健康美丽的小女儿。

可她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一次也没有接送过女儿,甚至没有陪女儿逛过街,没有带女儿到过公园。无论女儿怎样哀求,她都不松口。

她还对女儿提出了诸多要求,比如,不许带同学回家,不许对人提起妈妈。

女儿十岁生日时,有同学热情地要为她过生日,盛情难却,女儿擅自作主将同学带回了家。

此时,穆建新正在客厅里精心为女儿准备礼物,见到忽然冲进来的孩子们,她一下子蒙了,像见了猫的老鼠立即缩成一团,嘴里喃喃地说:“不要让同学看到我的样子!”

那一刻,女儿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从来都不肯见她的同学。在同学面前,母亲是自卑的。

她害怕因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遭受轻视和讥笑;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交不到心心相印的朋友!所以,当自己暴露在女儿同学面前时,她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恐惧。

穆建新是名人,坚强而又成功,面对命运的不公从来不肯低头。可是面对女儿时,不够完美的身体成了无法逾越的硬伤。

所有的母亲都有硬伤,无论她们多么坚强独立,面对儿女,总觉得自己有一处或几处不够完美,从而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避开。她们某些不可理喻的举动,也许正是为掩饰那些自以为的“硬伤”,这是母亲们最深沉无私的爱。

篇5:高考创新作文中的硬伤

高考创新作文中的硬伤

作者:林 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0期

一篇高考作文中的创新,优美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精妙的构思,精当的叙述,可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就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软伤和硬伤。

我记得有位老师把作文的创新与两种面食(热干面和汤面)进行比较,我觉得非常精当。同样是以面条为原料,但热干面和汤面二者的差异却是明显的,汤面看起来满满当当一大碗,实则量多而质少,解渴尚可,充饥不行。热干面的妙处就在于一“干”字,由于没有汤水的稀释,热干面的口味较汤面要浓烈得多,且由于没有水的伪装,热干面有时看似量少反而更能充饥。

大凡热干面有两大工序:一道工序是水煮、过冷河、过油;一道工序是用芝麻油、香油、辣椒油拌。第一道工序如有漏洞称为硬伤,第二道工序如有漏洞称之为软伤。硬伤是表面,易看也易治,软伤是内伤,不易看也不易治。所以,今天只想就作文的硬伤来说说。

所谓硬伤,就是指考生只要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问题。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出现的硬伤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卷面字迹混乱

每年的高考作文分析报告中都指出了这个硬伤。有些考生的作文涂抹十分产重,墨迹斑斑;有的开头写坏了,用一个大大的“×”将其枪毙:有的用调整符号——箭头或弧线上下勾画:有的通篇字体十分潦草,“龙飞凤舞”,难以辨认……这些都给阅卷老师不好的印象,自然大大影响作文的得分。因此,高考作文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避免开篇失误,弃掉重来。应该做到卷面干净整洁,不涂抹,不留墨团,写错需更正时,可在错字上轻轻划一斜线,不要用墨水严重涂抹;尽量不要用过细的笔,这样不利用扫描;书写尽量用楷书,且字体不宜过大或过小,必须把每一个字放在方格的正中间,同时,标点符号要占格,让阅卷老师容易辨认。

二.字数过多过少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规定不少于800字(所给字格在1000字左右),如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中规定,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却给人造成内容不够充实而被判成低档文章,所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此外,总的格数有限,有的同学却一发而不可收,洋洋洒洒上千言,这样就造成前松后紧的“腹部”臃肿之痛,这个后果将会影响整个“身心”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试卷所给的空间,最好是800字多一点。

三.题目跑题偏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这一点是作文中的大忌,一篇文章分数的高低,是否跑题是个关键。有些同学下笔千言却是离题万里,有些同学有时也能做到不跑题却点题较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审好题,抓好题目要求及写作的基本要领。虽然说不同的题目要求有不同的点题方式,但大体都是一样的,都应该在作文的不同位置,特别是开头、中间、结尾处点题,做到篇不离题,题不离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入题过于缓慢也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开篇缓慢,久久不能点到材料或者话题的中心,结尾拖沓冗长,无病呻吟,这些毛病都必须改正。

四.结构混乱不清

有些考生的作文,阅卷老师读完之后,不能一下子弄明白文章的内容,原因在于他的文章结构混乱,写作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想到哪写到哪。这种情况在议论文分析问题这一部分表现尤为突出,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分析论述问题时存在失误,论述的层次感不强或交叉论述,如自然角度与人类社会角度交叉,个人与国家角度交叉,正面与反面论述交叉等。同时,不少考生不注意文章的过渡,缺少必要的过渡语段,也使得文章上下衔接不够自然,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事与理之间缺乏必要的照应。就800字文章而言,自然段应在6段左右为宜,广大考生可以多读读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可以学学大师是如何来谋篇布局的。

五.缺乏必要修饰

这一点是说文章缺乏文采,再形象一点,类似人的“贫血症”,让人看来苍白无力,毫无生机活力可言。解决“贫血症”的办法是:

1.平时多记词汇,如高考试卷的笫

一、第二题就是一个词汇仓库,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习题,并且要活学活用。

2.在文中尽量发挥运用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尤其是四字语更能使文章添采,可以多读读课本中的有关“赋”的文章。

3.必须加入适当的修辞格:比喻、排比、对比、对偶、拟人、夸张等,高考八种修辞手法都可以在作文中为“吾”所用。

4.力求做到整散结合。请同学们充分利用好高考试卷中的那些“仿句”练习,可灵活运用到你的文章中去,定会使之锦上添花。

篇6:我们教学的硬伤教学行为反思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那种不计效益和投入成本、不考虑教学实效性的所有课堂教学行为都是一种对学生与教育不负责任与浪费。当前,这种浪费就是我们教学最大的硬伤。反思课堂教学的种种浪费行为,是对我们广大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的追问与回归,反思课堂浪费,减少课堂浪费,杜绝课堂浪费,也是我们广大教师负责任地直面课程改革、真正进行教育创新的开始。

【关键词】

课堂教学;浪费;反思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新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浪费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象一:媚俗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还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两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

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两次探索、四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而且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篇7:新闻自由的硬伤

所谓“硬伤”,就是直接挂掉的情况,总结一下,望大家注意:

1、上车不系安全带。

2、起步、并入主道不注意观察(左看)。

3、并线不注意观察的。

4、闯红灯的。

5、掉头压人行道、隔离带的。

6、靠边停车碰马路的。

7、画龙。

8、低头看挡

9、停车后下车不前不向来车方向回头看,直接拉开车门下车。

C1、C2本都是80分(及以上)才算合格

其他扣分情况是:

1、不打灯一次10分

2、熄火一次10分

3、靠边停车距离超过30cm,一次20分

4、给下位考生留门的,扣20分。

这个靠边停车距离过大和蹭马路要权衡了,如果蹭了必挂,如果距离远的话20分就不能错别的地方了。

科目三秘籍

一、上车

先绕车身查一圈,再拉车门递证件,三调座椅系好带,等候考官下口令。(注意车门关紧没有,非常重要)

二、出发

得令先要看三镜,打灯挂挡松手刹,再把双闪关闭了,看镜出车加二档。

(一定要有回头看的明显动作,一档起步后,迅速加到二档,二档进入主路,)

三、进主路

进路之前要准备,打灯左看再并线,并线之后记关灯,平稳换位上五档。

(回头看动作要明显,2条车道都要看,进入主路公交车道不要急于并线,可以先加速到3挡以后,看后面没有车时候并线,以后迅速加到5挡,注意限速60km/hr)

四、直行与掉头

路遇红灯先减速,停车别忘摘空挡,掉头最好一挡过,过弯还要右边看。

(高速减速时候,先松油门,轻踩刹车,速度降下后换挡;若低于25km/h,应先踩离合,踩刹车,过路口还是要减速张望的,掉头的时候,一定要看右边,有车通过时候要让)

五、靠边停车

靠边停车打右灯,看完右镜靠边行,停车摘挡拉手刹,开启双闪勿要关。

六、下车

篇8:爱情的硬伤

可是渐渐的,他跟不上她的节拍了。他总是很容易地看出电视里的硬伤,比如《兵团岁月》这部电视剧。她因为从小生活在新疆兵团农场,所以看着“兵团”两字就亲切,他也陪着她看,为剧中人物的悲欢与她一起唏嘘感慨。但突然有一天,他像发现了新大陆,大叫起来:“这部电视剧绝对有硬伤!怎么可能一直过冬天呢,春天夏天秋天哪去了?主人公总是戴着帽子和围巾,太不真实了!”她承认他很认真仔细,但心里却泛起了说不出的别扭。

还有一次,忘了是哪部电视剧。女人临时要加班,打电话给男人说要晚点回家,两小时后女人下班,在离家不远处看到了男人的身影。男人说,路上有一道沟,白天新挖的,他怕女人不知道,一脚踏空摔进去。男人领着女人绕了一大圈回到了家。女人想着男人在寒风中站了这么久,感动地哭了。电视机前的她也感动得泪眼模糊,他却说:“这么明显的硬伤你都看不出吗?又不是没手机,男人为什么不打电话给他老婆提醒一下,至于在寒风中站那么久吗?”她的眼泪一下收住。那么美好的爱情,被他一说破,顿时变得很假很假。她心里又别扭起来。

一旦生了怨气,才发现,原来在他眼里,生活处处有硬伤。她洗碗,碗掉下地,碎了。的确是不小心,她也在心里埋怨自己,可她不想听他一遍遍的提醒,觉得他真是琐碎。还有一次,她犯了糊涂,冬天拿去干洗的衣服,到了春天都忘了拿,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后来一拍脑袋才想起还在干洗店,赶紧去找,还好衣服还在。她觉得真好玩,自己居然这么糊涂。可他却不停地数落:“差一点就过了保管期,别觉得自己幸运。再不改你的糊涂,下次还要损失咱家的钱。”

篇9:新闻自由的硬伤

突然发现联通的营销推广创新了,因为联通和旗下的华盛竟跟“像果国际”学会做电视直销了,真是可喜可贺。

电视直销在欧美等国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营销方式,其具体表现手段主要有四点:激昂的主持人和画外音、消费人群使用产品前后现身对比、专家论述闻所未闻的高科技原理和大量的数据、超长时间的滚动播出,通过不间断的轰炸传播来吸引公众和刺激观众购买欲。

在中国,电视直销曾经成功的打造出“背背佳”、“好记星”“商务通”等产品优异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其推广效果毋庸置疑,但是随着诸多产品的介入,电视直销广告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怀疑。中国消费者协会曾作过一项抽查,30个主要电视频道的中电视直销广告占虚假违法广告总数的61%。而联通在此时却反其道而行的推出了电视直销广告,不知这是联通之所以成为通讯巨头的非同凡响之处,还是联通的品牌足以抵消推广手段的负面因素,或者有些人根本不了解一些浅显的营销推广常识?。

联通此举,犹如一个略有姿色的女子,在长期的包装和推广中已经被部分人认可和接受,而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女儿追求女儿,女子的父母却拿着喇叭在市集上不停的聒噪:“我的女儿漂亮、能干,会生小孩”,现在拨打电话来报名,真是让人跌掉眼镜、惊掉大牙。

以不断的反复强调和优惠的交话费送手机举措来扩大关注度,吸引眼球,促使更多的人购买CDMA手机,如果联通的出发点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则广告会有一定的效果,关注度和销售额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然而结果却未必真的销售火爆,从者如流。

营销的本质是卖出产品,可以认为只要能卖出产品就是好的营销,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需要讲求技巧,俗语说“话有三说,看你如何去说”,所以面对看到广告就换台的观众,在内容上需要发掘潜在购买群体的真正关注点,并且运用视觉艺术给予包装,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关注而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例如卖菜,只是跟着买家的屁股哀求着“买我点菜吧”,那样很可能被送入精神医院,

如果说广告内容虽然粗糙,但是只要成功的吸引眼球,销售量就会上升,那这绝对是谬论!因为以关注度带动销售量的做法只是一厢情愿的,因为还缺少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美誉度。不被认可,就无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解开腰包。所以在营销推广中,关注度、美誉度、销售量三者之间不存在单一的联系,必须衡量关注度、美誉度、销售量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只有当关注度与美誉度同时上升时,销量才有可能会增长,也就是说在广告推出后,多数人知道这则广告、多数人认可广告传达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效的带动销售量的提升。

此外,营销推广的手段讲求创新,从理论上讲只有不断给消费者以新的刺激和购买理由,才会让消费者保持持久的关注,树立自己的品牌关注度。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出奇制胜,迅速的抢占市场份额,但是作为大型企业,其已经通过长期的宣传推广树立起一定的品牌形象,而棋行险招的创新,却很可能立刻摧毁苦心打造的形象,当年的可口可乐更改配方而产生的“新可乐**”,至今仍是不能忘却的教训。

顺便说一下的是,其他联通CDMA广告的内容也大有可疑之处,仅拿联通CDMA宣传的可以防止被 而GSM网络会被 的内容来说,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的电话谁有兴趣 ,就算有人想 ,又去哪里买这种007詹姆斯.邦才能搞到的设备呢?再者GSM可能会存在被 的危险,那么联通就应该取消其旗下的GSM业务,可是为什么不但保留,还研制兼容CDMA和GSM的双模手机,回想广告,感觉是明知有危险还继续把消费者向虎口里推,如果不是存心不良,就一定是想日后自打嘴巴。日前西安的移动公司推出了针对 内容的广告,广告中父亲对儿子提出他手机可能会被 说道:作人要诚实!俨然是教训的口气。

现代的广告已经不仅仅是起到销售告之的单纯作用,那些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告诉消费者我能提供什么的广告必将被消费者屏弃,所以不能从只是从表象去分析问题,而要去综合分析,分析消费者需要什么信息,消费者对即将播出的广告的看法如何,广告卖点是否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如何封堵对手的广告卖点,广告播出后竞争对手会如何反应等等因素都要慎重考虑,以达到既有效封堵竞争对手,又有效宣扬自己和有效吸引观众促进销售的目的。

联通CDMA也许该反思自己的营销推广,用前瞻性眼光看待营销推广的每一个环节,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追求精益求精,无论是产品或者形象,都可以在让观众好评的同时,愉悦的接受所传达的信息,牢固自己的绿色高端品牌路线,否则看到联通广告后,中国移动将笑的最甜!

上一篇:“学雷锋、树新风”手抄报比赛方案下一篇:感悟2013年思南中学高考英语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