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说明文阅读考点梳理及满分策略

2024-05-19

高考说明文阅读考点梳理及满分策略(精选3篇)

篇1:高考说明文阅读考点梳理及满分策略

高考说明文阅读考点梳理及满分策略

说明文阅读在考试中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主要有:

1. 把握说明对象;

2. 筛选和概括说明的内容;

3.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 理解说明的中心;

5. 理解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层次;

6. 掌握说明方法。

今天分享的就是说明文阅读的“套路”,这一部分模棱两可的同学可以好好看看哦~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准确、生动(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附: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等。

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篇2:高考说明文阅读考点梳理及满分策略

一、获取地理信息

根据《2016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选修科目) 说明》 ( 后文简称《2016 考试说明》) , 对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纵观3 道高考题, 都是图表结合给出资料。而每道题的前1—2 个问, 都是直接从图表中提取地理信息, 分值在3 分左右。此类题难度不大, 平时加以训练, 分数应该能够全部拿到。

1. 加强读图表训练

锻炼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载体主要分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三大类, “城市化”考点的地图以江苏及其周边省区城市图为主, 一般难度不大, 稍加训练, 基本都能掌握。

2. 对提取的信息加以整合归纳

以2014 年28 题第1 小题为例, 问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从表1 可以读出相关要素有面积、人口、城市、经济。但此题是3 分题, 明显是回答3 点, 需要进行归纳整合, 面积和人口可以整合成人口密度要素。研究发现此类问题一般干扰项较少, 提取信息较容易, 重点是强调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 是综合题中最容易得分的题目。

二、掌握地理知识

一般试题的第2 小题和第3 小题都需要运用平时掌握的地理原理、规律等进行分析。如2014 年的28 题第3小题, 分析苏州和嘉兴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形成原因; 2015 年的29 题第2 小题, 分析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的原因。该类题明显难度升高, 需要学生平时积累, 且由于城市的题目开放性较强, 需要联系人口、经济、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内容, 对学生的区分度较大。在备考过程中, 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准备:

1. 加强江苏区域地理复习, 熟悉背景信息

《2016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及江苏省省辖市的名称和分布”。3 年的高考题都是以江苏省及其周边地区地图为载体, 这就要求平时就要对江苏13个省辖市有一个基本了解, 并且熟悉江苏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如自然角度的分界线划分, 以秦岭—淮河 ( 北纬35 度线) 为界, 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又或者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划分, 通过各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比较, 在复习过程中可进行总结和归纳。

2. 掌握城市化基础知识

《2016 考试说明》中关于城市化的考点分两块: 一部分在地理2“人口与城市”中, 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还有一部分考点在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 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复习过程中应组合起来。如2015 年29 题第2 小题, 问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的原因, 答案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外来务工人员多等, 即将两块内容合在一起考。

三、分析地理原理

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 后面的题目开始提高要求, 考查分析地理原理的能力。这类考题一般分两类:

1. 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

如2015 年29 题第3 小题。从图1 分析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在描述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时, 通常有两种答题模式: (1) 由xx向xx递增或递减; (2) xx高、xx低。这1 分是基础分, 应该拿到。后面接着问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分布, 这就需要学生去仔细分析, 首先要找出高地价城市有哪些。该图最高地价城市有南京、南通、苏州, 分析三城市间的联系可以发现: (1) 沿长江; (2) 沿沪宁、京沪等重要交通干线。最后问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 较多错误答案集中在南京上, 因为图中最高等级城市就是南京, 但这题不是读图题, 而要分析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以上海为依托, 两城市紧邻上海, 虽然图上没画, 但学生需要清楚分析出结论。

2. 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来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该类题一般占3—5 分, 属于区分度较高的题目。要求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多用比较法分析两区域的异同。在“城市化”的复习过程中, 需要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比较模型: 区位、自然、人文三大要素。其中自然可以分成气候、地形、水源、矿产资源等, 人文可以分成市场、交通、科技、人才、劳动力、政策等。以2014 年28 题第3 问为例, 题目问苏州、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 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 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形成原因。首先抓住问题, 两个问, 先问差异, 需要有一定的常识基础, 苏州经济水平高于嘉兴。关键是原因, 进行区域比较, 首先要确定要素。题干已经告诉我们区位、自然要素相似, 人文中农业基础相似。答案明显只能从人文中除了农业的其他要素中找: 交通、工业、科技、政策等。

四、解决地理问题

《2016 考试说明》最后要求学生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并加以分析。该类题型属于对学生要求最高的, 一般为最后一问, 以简答题为主。如2013 年28 题第4、5 小题, 2014 年28 题第4 小题等。针对该类题型, 首先要进行区域分析, 找出区域的问题或薄弱点, 同时联系热点和国家政策, 明确城市化发展方向。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就我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适当进行总结, 便于学生在考试时能有清晰思路: ( 1) 我国三大城市群 (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1) 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 加快一体化发展; (2) 加快产业升级, 提高科技水平; (3)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 (4) 完善城市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 摘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 2014—2020 年) 》) 。 ( 2)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方向: 至2030 年, 我省城镇化水平将达80% 左右, 城镇人口约7 200万; 将形成两个特大城市 ( 南京、苏州) , 城市发展摒弃“一味贪大”的思路, 更追求质量和内涵 ( 摘自《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 2015—2030 年) 》) 。 ( 3) 大城市发展方向 ( 以北京市为例) : 依据水资源量、单位GDP耗水和当时的生活水平, 至2020 年, 北京的常住人口最好不要超过2 300万 ( 环境人口容量) ; 缓解非首都功能; 加强环保、交通建设并促进产业升级。

纵观三年高考, 试题逐渐走向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可以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以国家热点或乡土地理为载体,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

摘要:以2013—2015年江苏地理高考卷上三道“城市化”考点的综合题为对象, 从出题人角度分析出题思路, 并据此提出备考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江苏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桂新.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 2013, (6) .

[2]胡星荣, 沈斌.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命题素材来源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 (15) .

篇3:高考说明文阅读考点梳理及满分策略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说明与解说。从而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能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说明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一般10-20分不等。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选文全面走向课外,选文内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如2008年山东潍坊的《冷冻疗法挽救生命》关注的是最前沿的生命科学,河南省的《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紧密联系奥运,南京市的《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则体现了对文化环境的重视。

在试题设置上,近几年说明文的考查中选择题逐渐淡出,填空和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考点一:信息筛选与整合

【考点简述】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筛选海量信息、获得有利资源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在初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尤为重要。在说明文的考查中。找到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给文章加标题、给概括出的内容寻找相应依据、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其实都属于这类能力题。

如2008年南通市卷第7题:“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上海市卷《深层海水的利用》第14题:“从全文看,深层海水具有____,____和____的特点,它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新机遇是(1)____(2)____(3)____。”

【答题策略】

1.擦亮眼睛,从容应对。新课标要求淡化文体知识,不出现名词术语,但考生心中要清楚什么题目考什么,答题要点是什么,才能从容应对。比如拟标题其实就是考查说明对象。

2.明确范围,仔细筛选。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但有的信息则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发掘其隐含信息才能获得。

对于选择题,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往往或偷换概念,或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或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对这些情况考生应警惕。

3.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考点二:结构分析

【考点简述】

结构分析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判断说明的顺序。

如山东省潍坊市卷《冷冻疗法挽救生命》第17题:“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为什么?”

【答题策略】

1.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说明思路。在说明文中说明思路包括说明的结构和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结构从全文看一般为总分式,从段落结构看常见的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分析结构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注意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只要能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并将其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3.在理清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阐释,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可以删除或调换的理由。

考点三:说明方法的运用

【考点简述】

说明方法类题目着重考查考生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的能力。考题往往以说出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选择一个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的形式出现。

如2008年河南省卷《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第14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答题策略】

1.明确常用的八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笼统地说,分类别能够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能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作比较能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打比方可达到形象说明事物的作用;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配图表往往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作诠释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2.答题要规范、具体

在回答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时,要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同样在具体回答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要笼统地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东西的什么样的特征。

3.分清主次,注意辨分析

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有时根据题目要求还要区分主次。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还应注意不要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

考点四:语言品析

【考点简述】

对说明文的考查中,语言品析历来是一大考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但科学小品类作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生动、形象的说明。

如2008年云南省卷《哈欠声声》第17题“第⑥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考查的就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006年无锡市卷《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第13题“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并指出这一词语使用的好处”事实上既考查了特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又引导学生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答题策略】

1.考生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揭示其在说明事物特点时发挥的作用:必要时要区别该词语和其他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最后总结该词语用在这里对说明事物的特点不可代替的作用。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目的主要就是体现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考点五:知识迁移

【考点简述】

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迁移能力已成为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亮点题型。此类题目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在命题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特点,有材料链接题、开放拓展题、口语运用题等形式;在位置上往往放在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使试题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的序列。

如2008年南京市卷《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第17题:“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下面是《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

【答题策略】

上一篇:读后感:为了生存,而奋斗!下一篇:2024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文章写作考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