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

2024-04-13

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共6篇)

篇1: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更新,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有效控制。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及所有的建筑施工活动、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

3.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

3.2项目管理部负责对施工活动、材料堆放、危险品存放及使用、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及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监督检查。

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分别负责所属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策划与实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

4.1.1辨识方法:危险源主要通过现场观察、调查表、安全检查表、专家判断法等方法辨识。

4.1.2危险源范围

辨识危险源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种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辨识范围应考虑以下主要方面:

a)建筑施工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冬、雨季施工、临时性的运行、临时性抢修活动、夜间施工和外界提供的设施等)。

b)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内部员工与外部分包商和访问者等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材料堆放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组织内部的设施或由外部提供的设施)。

d)工程施工过程、工作场地特点、工作环境情况等存在的危险源。

e)有毒有害原材料、易燃易爆物品储存与使用可能对员工和相关方造成的危害。

f)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自身素质(技术素质、作业熟练程度、安全素质)与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带来的隐患。

g)安全措施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危害。

4.1.3辨识步骤

4.1.3.1公司各职能部门及项目部根据职责和业务范围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经部门领导或项目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生产监督处。

4.1.3.2安全生产监督处根据各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审核、登记、汇总,建立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并及时下发到职能部门、项目部。

4.1.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建立本单位危险源清单。

4.1.3.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对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2危险源风险评价

4.2.1评价方法

采用直接判断法、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4.2.1.1定量评价是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D=L·E·C),通过对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分析危害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的程度。

D=L·E·C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D——

风险性分值

取值如下:

L值表

E值表

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

频数值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每年几次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周一次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连续暴露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概率值

实际不可能

0.1

极不可能

0.2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可能,但不经常

相当可能

完全可能预料

C值表

D值表

风险性分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风险分类

>320

极具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重大危险因素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因素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概率值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重大、致残

严重、重伤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灾难、2~9人死亡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当总分D>160分时,为重大危险因素;D≤160时,为一般危险因素。

4.2.1.2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当出现以下情况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因素:

a)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2.2评价步骤

4.2.2.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部门、项目部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初始风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

4.2.3.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经主管领导批准,下发至各职能部门、项目部。

4.2.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根据公司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结合实际,建立本单位《重大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计划清单》。

4.3风险控制的策划和实施

4.3.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策划,选择适合的控制策略。

4.3.2对一般危险源,可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程序文件或已形成的管理制度,通过培训教育、日常的运行检查实施控制。

4.3.3对重大危险源,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控制。

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b)制定应急预案

c)制定运行程序

d)制定管理措施

4.3.4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危险源控制的策划结果、《重大危险因素清单》对本单位的危险源实施有效控制。

4.3.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4.4危险因素的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应按上述步骤,重新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

a)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运用;

b)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c)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d)方针、目标发生重大调整;

e)与职业安全健康有关的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5记录

5.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

5.2危险源辨识清单

5.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

5.4重大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计划清单

篇2: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控制程序

Q/MCC.JZ-B-024-201

1编制:

审核:

批准:

版本:A/0

2011年*月*日发布2011年*月*日实施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 的识别和评价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为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建立、制定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及相关方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职 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及管理方案的审批。

3.2环保分厂负责组织各部门/分厂对公司环境因素进行识别、核查、汇总、评价和更新,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3.3各部门/分厂负责其所辖区域及业务范围内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

4.1.1识别范围

a)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泛指生产、办公和生活三方面,包括:采购、运输和储存、生产过程、产品保管和交付、生产用能源电、汽、水的生产供应、机器设备的维修、环保设施的运行,及信息化系统维护、清洁绿化、食堂等后勤服务活动。

b)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有更改时可能带来的新的环境因素,如技改、新项目基建、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

c)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原材料供方、工程分承包方、运输方、多种经营等相关方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公司的生产活动给周围区域造成的影响等。

4.1.2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的方面:

a)时态:

1)过去:过去曾发生,现在已不再发生。

2)现在:现在可能发生。

3)将来:尚未发生,计划中的活动完成后可能发生;法律法规变化后可能发生。

b)状态:

1)正常状态:固定的、例行的计划安排的作业过程与程序,例如:每日、每周的例行作业。

2)异常状态:计划中但不是例行性的作业,如:停机检修、设备及备品检查、停产等,非经常性的活动列入异常状态。

3)紧急状态: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紧急事故,如:火灾、爆炸、突发的污染超标排放等列入紧急状态。

c)环境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固废、能源资源消耗、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臭氧层破坏、辐射及其他因子等。

4.1.3 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八个方面识别环境因素。

a)向大气排放(包括噪声),影响周边或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因素。

b)向水体排放,影响水体污染的因素。

c)向土地排放(包括固体废弃物和有害化学品渗透等),影响土地污染的因素。

d)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e)能源消耗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f)能量释放(包括热能、辐射能、振动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g)过程、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h)存在的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光反射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

4.1.4 识别环境因素时还应考虑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环境相关的要求

4.1.5 环境因素识别的主要方法。

a)运用工艺分析法(物料衡算法),就每一产品从原料的输入到最后的产品的输出,对各环节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环境因素。

b)产品生命周期法。

c)问卷调查法。

d)专家咨询。

e)对照法律法规法。

f)现场观察法。

g)查阅文件和记录法。

h)测量法。

4.1.6各部门和分厂按照环保分厂下发的《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负责对各自业务及所辖区域内环境因素的识别。

4.1.7环保分厂负责依据各部门和分厂识别的《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到现场

核查分析,进行查漏补缺,最终确定公司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填写公司的《环境因素清单》。

4.2环境因素的评价

4.2.1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

a)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

b)所有现行的环境管理活动文件和程序。

c)对来自以往事件的调查和反馈意见的评价。

e)有关的统计资料。

f)检测数据。

4.2.2 运用是非判断法评定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环境影响重大程度的评价可按以下顺序进行评价,确定本公司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

4.2.2.1重要环境因素的直接判定。

a)国家有强制排放标准控制的环境因素。

b)当地政府高度关注或强制监测的环境因素。

c)政府或法律明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或限期替代使用的物质。

d)相关方高度关注或有明确要求的环境因素。

4.2.2.2废弃物管理、能源、资源消耗、危险化学品使用的重要评价。符合以下条件的为重要环境因素。

a)废弃物: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类别进行识别本公司的危险废弃物并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b)纸浆(废纸)、水、电、汽、煤、油作为生产活动中的基本消耗,且有降低潜力时可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c)危险化学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为依据进行辨识,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可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4.2.2.3 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为重要环境因素。

a)环境因素的产生违反了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半年或以上才可以恢复。

c)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失控。

d)对公司造成10万元或以上经济损失的。

4.2.3 环保分厂根据4.2.1和4.2.2条款采用是非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并组

织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讨论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2.4 环保分厂填写《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各部门/分厂。

4.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评价和更新

4.3.1 当发生如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识别、评价和更新:

a)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变更或新的追加要求时。

b)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时。

c)相关方的要求、抱怨。

d)公司管理方针、管理目标和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

4.3.2每年定期由环保分厂组织各部门/分厂对环境因素进行一次审核,参照4.2条款的有关规定对环境因素进行再评价和更新。

4.3.1在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识别和评价后,应更新《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4.4记录的保管

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由环保分厂统一保管,各部门须持有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和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标记出本部门/分厂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

5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记录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

《环境因素清单》

篇3: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

根据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1]的定义, 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 m、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 m的边坡称为高边坡。公路高边坡作为危险源, 鉴于其岩体结构复杂, 加固难度大, 且往往受大气降雨和地下水的联合作用, 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滑塌现象,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 在全过程安全管理思想的指导下, 需要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加强高边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 这是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鉴于对公路建设安全管理的重视, 在2011 年交通部针对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颁布了《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价指南》 ( 试行) [2]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南》 ( 试行) [3]。最近在2014 年颁布了《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 试行) [4], 而这仅仅是针对施工阶段如何对高边坡工程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指南, 针对设计阶段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还未颁布任何指导文献。

本文依托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设计阶段高边坡风险评价的研究, 首先提出了确定高边坡工程的安全风险等级判定的方法, 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价程序, 最后以实际边坡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1 风险等级判定

决定安全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中, 危害程度主要可以从人员伤害、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 在进行公路高边坡工程设计阶段安全风险等级判定时, 应从风险发生概率等级和风险损失等级两方面进行综合判定。

1) 风险发生概率等级划分及其判断标准。

采用1 级~ 5 级来划分工程安全风险发生概率等级, 根据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值Pf作为定量判断标准进行划分, 第五级:Pf≥0. 3, 对应定性判断标准“频繁发生”; 第四级: 0. 03≤Pf<0. 3, 对应定性判断标准“可能发生”; 第三级: 0. 003≤Pf<0. 03, 对应定性判断标准“偶而发生”; 第二级: 0. 000 3≤Pf<0. 003, 对应定性判断标准“很少发生”; 第一级: Pf< 0. 000 3, 对应定性判断标准“极少甚至不可能发生”。特殊情况下, 也可以采用年发生频率值来代替概率值。当进行定量计算来判定风险发生概率等级不现实时, 可以采用定性方法进行判定。

2) 风险损失等级划分及其判断标准。

风险损失等级按照惯例主要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环境影响三方面来确定判定, 具体采用1 ~ 5 逐步严重的五等级, 当多种损失并发时, 采用就高原则。

确定人员伤亡等级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国务院在2007 年颁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5]以及国家标准GB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6]从重伤和死亡人数两个方面来判定。

确定经济损失等级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国务院《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5]来判定。

确定环境影响等级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8]从影响范围、生态功能以及转移安置人员数量来进行判定。

3) 安全风险等级的确定。

依据安全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以及所要求对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公路高边坡工程设计安全风险等级划分采用四级制度:Ⅰ, Ⅱ, Ⅲ, Ⅳ, 分别对应: 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极高风险。同时, 分别以绿、黄、橙、红四种颜色进行标示, 相应的安全风险等级、风险接受程度以及应对措施见表1。

参考国际隧道协会的指导《Guidelines for Tunneling Risk Management》[9], 综合安全风险发生概率等级和损失等级两个方面来确定最终风险等级, 见表2。

2 风险评价程序

结合前节确定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实际应用中按照下面程序, 分五步来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第一步: 参考危险源表来分类确定风险源 ( 见表3) 。实际执行时, 应综合项目前期完成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材料以及本阶段的勘察和设计资料, 并基于对类似的高边坡工程的安全风险发生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 甚至可以对专家进行书面调查或请专家到现场进行调查。

第二步: 总结风险源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带来的各种危险事件, 并汇总成危险事件检查表 ( 见表4) 。

第三步: 对风险源的风险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损失进行判定。

第四步:参考表2最终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第五步: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3 设计阶段风险评价算例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K1632+970 ~ K1633+110 右侧边坡, 一级坡高10m, 坡率1. 0, 平台宽2 m, 锚杆格梁+护脚; 二级坡高10 m, 坡率1.0, 平台宽2 m, 锚索框梁; 三级坡高10 m, 坡率1. 0, 平台宽6 m, 锚杆格梁; 四级坡高10 m, 坡率1. 0, 平台宽2 m, 锚索框梁; 五级坡高10 m, 坡率1. 25, 平台宽2 m, 拱架三维网植草; 六级坡高11 m, 坡率1. 25, 坡长140 m, 拱架三维网植草。人工边坡最大高度约61 m。堑顶通长设截水沟。

2) 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本路段地处低缓丘陵, 地形起伏较大, 坡体地面标高199. 4 m ~ 264. 5 m, 设计标高200. 6 m ~ 206. 4 m, 自然边坡的坡度在20° ~ 45°之间。山体植被呈现一般发育, 主要生长有松树及各种灌木、蕨类植物。

地层岩性: 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地质钻探资料, 判断该边坡主要由第四系坡积粉质粘土、碎石和泥盘系~ 下石炭系砂岩、粉砂岩及其风化层组成。各岩土层分述如下:

①粉质粘土 ( Qel) : 红褐色, 稍湿, 可塑, 粘性差, 砂岩残积成因, 表层富含植物根系。局部分布, 厚度0. 30 m ~ 3. 30 m。

②全风化粉砂岩 ( D-C1s) : 黄白色、黄灰色, 稍湿, 具母岩结构, 岩芯呈坚硬土状, 遇水软化。零星分布, 厚度为21. 50 m。

③强风化砂岩 ( D-C1s) : 红褐色、黄褐色, 岩石风化强烈, 呈半岩半土状, 遇水软化, 可见石英, 长石风化残留物, 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极破碎, 局部可见硅化变质。大部分分布厚度为0. 90 m ~53. 20 m。

④中风化粉砂岩 ( D-C1s) : 青灰色、灰黄色, 粉砂质结构, 层状构造, 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较破碎, 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岩质较软。零星分布, 最大揭示厚度为2. 80 m。

地质构造: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及探坑开挖调查资料, 地层层面产状约为108° ~ 128°∠48° ~ 63°。对于右侧边坡, 岩层层面为外倾不利结构面。

水文地质概况: 区内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地表径流对坡面坡脚的冲刷较大。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且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是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位位于路面设计标高之上。

根据前节的风险评价程序, 此边坡的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汇总见表5。

4 结语

在设计阶段研究分析建设条件、边坡设计、施工方案、后期运营管理等方面可能发生的安全危害诱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风险源的确定方法, 基于此综合考虑风险发生概率级别和风险损失程度确定风险等级的方法, 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等级判定及风险评价程序。通过实例分析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演算, 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施的方便性。成果可成为广东省公路高边坡建设和运营期间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的参考。

摘要:从公路高边坡的建设条件、边坡设计、施工方案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方面着手, 研究了公路高边坡可能发生的安全危害诱因, 据此提出了确定风险源的程序, 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等级判定及风险评价程序, 最后以某高速公路边坡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验证了风险评价程序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路高边坡,风险源,风险等级,风险评价程序

参考文献

[1]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2]交通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价指南 (试行) [Z].2011.

[3]交通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南 (试行) [Z].2011.

[4]交通部.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Z].2014.

[5]国务院.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Z].2007.

[6]GB 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S].

[7]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Z].1998.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S].

篇4: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

【关键词】化工;危害;识别;防治

我国对化工产业的要求是:认识化学工业及化工生产;认识化工安全;认识化工污染与化工环保;认识化工管路;认识化工阀门;认识化工检测仪表;认识压力容器;认识换热器;认识塔设备等。在内容组织上侧重于化学工业的概况,化工生产的特点,化工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化工安全的重要性及个人防护,防火、防爆、防尘、防毒基本知识;化工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化工污染的综合防治;化工生产所用管路、阀门、仪表、压力容器、换热器、塔设备的作用、类型、结构等。我国的化工技术的现状并不理想,技术很多方面不成熟或者处理方式不够妥帖,因此大量社会舆论在讨论化工行业的优点时更多的是附带着化工产业带来的危险以及污染来讨论的。化工行业适合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化工业带来的危害,以及学会如何识别这些危害的方法。

1.化工工艺设计的类型

不同的化工产业有其不同的设计方式,了解这些方式的具体内容有助于了解如何识别这些化工厂也带来的危害,主要的化工设计方案为以下几种:

1.1模拟化设计

所谓的概念设计是设计人员依照拟建的规模进行设计的,一般情况下,概念设计在中试前进行,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检查生产工艺的条件和生产的线路是否合理,确定数据和小试补充的内容以及必要时中试规模和中试目的。尽管其属于假象设计,但是其是整个设计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2检测可行式设计

中试是在概念设计后进行的,其最主要的内容和任务是检验小试确定的生产工艺路线与生产条件与试剂产品考核的应用功能。对系统是否可以连续运转进行检验,保证可靠性;同时要获取设计工艺所需要的工艺和工程数据;考察放大致应和检验校正放大模型;对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杂质进行考核,确定其对产品的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上述程序全部或者是部分分析,根据其内容和业务具体确定。

1.3要点分析的基础工业化设计

当化工业设计进行到这一环节的时候化工产业马上就要开始化工生产,在此之前必须妥善的分析设计方案找出工程设计的基础,在从此出发找到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只有通过基础化审核之后化工业工厂才能执行此方案。

1.4初步化工设计需要谨慎

进行到初步设计就已经进入到生产环节,这一步需要形成有效的说明书和总概算记录,结合基础设计与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化工企业厂址的选择信息,对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进行总体研究与计算的具体建设方案。项目的初步设计结果必须满足项目的审查要求,同时要满足施工前的准备需求,其中包括材料的采购、项目的招标等行为,卫最终确定厂址提供有力的依据,避免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1.5图纸设计是施工的蓝本

施工图纸是生产的基础,是施工的指导,因此,必须提高图纸设计的水平,其实依据上级对初步设计提出的有效建议,将初步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案经过修改确认的过程,同时要结合建筑与非标准设备制作的要求,采用图表、文字的方式确认招标工艺和生产设备各个组成部分的尺寸以及如何布置的问题,同时要将施工方法结合施工环境具体化、明确化、解决初步设计阶段仍未解决的问题。

2.识别化工危害改革化工设计

所谓的危险因素就是指挥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具体而言,就是在生产工艺中可能会导致事故和损失发生的不安全条件。要想识别与控制这种危险,就要对项目生产工艺的全过程、配套公辅设施的生产过程、使用和产出的物质、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进行解剖和分析,全面了解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出现的方式,种类、位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隐患,提升生产的安全性,加强设备的安全,提高装置安全运行的有效对策,防止不安全的技术问题,避免使用任何的危险物质,工艺,如果生产工艺必须要求,尽力采取有效地安全防护措施,降低其影响。要想有效地控制设计中的危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2.1化工原料的替代性选择

作为化学工业生产很多的原材料是高危险的,需要很高的操作性或者很高的加工条件,即使如此也容易发生爆炸泄漏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因此化学工艺工业化生产的设计上就要多考虑与原材料相似但是危害更小或者是更稳定的物质进行选择性原料替代,可以综合分析替代物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反应条件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案,更优化化学工业生产的安全性。

2.2多方对比择优选精的方案模式

从化学知识上我们不难发现要得到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多种路线进行反应取得,侧面对比所有可行性方案选择优化的生产模式,对比生产条件技术要求、装置要求、能源要求、产量、安全性、废物率等方面可以顺利的找到最合适化工生产工业化的方案,因此择优选精的方案模式有助于化工行业的发展。

2.3装置优化提高效率

作为化学方应是离不开反应试剂和反应装置仪器的,所以解决了化学反应试剂和反应方案的问题之后就要考虑化学反应的仪器问题了,化工生产不同于实验室化学反应,对装置的要求性更高也更严格,长时间使用的化学工业反应装置必须时常检测,以免发生化学装置泄露的事件,从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或者控制化学反应速率上来说装置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因此优化化学反应装置可以很好地提高化工产业的效率。

2.4连接处不可薄弱对待

作为化学工业生产时常要和高危险物质打交道,爆炸性强或者毒性、腐蚀性都是常有的,因此不论在这些化工原料的运输上还是在反应装置中的贮存上都需要谨慎小心的对待,在连接或者阀门处是装置最薄弱的地方,因此管道和阀门的选择必须要严格,必须选择合格的、优秀的管道和阀门设备,从薄弱处对待严防化工原料在薄弱处泄露。

2.5提高电气施工安全性

电气是当今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对于高危的化学工艺来说,必须结合具体的施工工艺,按照相关规定,结合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出现由于电气线路复杂或者是设计不当而导致的电气爆炸,造成人员与经济的损失。

3.结语

化学工业化生产是我国工业开展的的重点项目,因此要求我们要谨慎严格地对待。化学工业的生产是与化学工业技术的成熟程度息息相关的,因此完善工业化化学生产的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工业化学的生产量,但是化学工业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因此就需要相关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化工生产要求的具体条例严格落实,对于化工厂发生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优化企业发难提高安全意识,也要有效的识别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改善化工生产方案,在生产中做到一经发现生产问题立刻控制,不对社会和群众造成危害。 [科]

【参考文献】

[1]周德红.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篇5: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

一、重大危险源的识别

建筑业属于流动人员从事流动性作业、工序复杂、危险因素较多的行业,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建筑行业特性,结合所承担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建筑结构、类型、规模、高度、施工环境、施工季节等特点,从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综合分析,根据本项目识别的29项重大危险源,归纳为7类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的重大危险源:

1、高处坠落;

2、物体打击;

3、机械伤害;

4、触电;

5、坍塌;

6、中毒;

7、火灾。

二、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1、高处坠落——凡在基准面2米(含2米)以上作业,建筑物四口五临边、攀登、悬空作业及雨天、雪天进行的高处作业,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作业点和工作面。

2、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及水平崩溅物体造成人身安全伤害的。

3、机械伤害——机械运转工作时,因机械意外故障或违规操作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机械损害的。

4、中毒——指化学危险品的气体、物体、粉尘、一氧化碳、电焊废气等,由呼吸、接触、误食及食用变质或含有有害药品的食物造成的中毒,并对人身造成伤害的。

5、坍塌——基坑开挖、脚手架、模板搭设与拆除,楼房屋面超负荷堆放,机械使用不当,造成的坍塌,对人身或机械造成伤害或损害的。

6、触电——工程外侧边缘距外电高压线路未达到安全距离,用电设备未做接零或接地保护,保护设备性能失效,移动或照明使用高压,违规使用和操作电气设备,对人身造成伤害或损害的。

7、火灾——电气设备线路安装不符合规定,绝缘性能达不到要求,未按规定明火作业,易燃易爆物品存放不符合要求,对人体造成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的。

三、危险源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一)对重大危险要采取“两个控制”,即前期控制、施工过程控制。

1、前期控制:工程开工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时,针对工程的各种危险源,制定出防控措施。

2、施工过程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整改。

(二)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

1、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一切人为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员工队伍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

3、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4、严格加强各种危险源和管理工作,结合工程特点,针对确认的危险源实施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四、七个危险源的具体预防措施:

(一)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防护措施

为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止机械对人体的伤害事故,制定本措施。

1、对所有各种机械设备进场后,必须由设备负责人会同安全员和使用机械的人员共同对该机械设备进行进场验收工作,经验收发现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的或有其它故障的应有退回设备保障部门进行维修和安装。

2、设备安装调试合格后,应进行检查,并按标准要求对该设备进行验收,经项目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正常使用。

3、使用前要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和教育工作,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交底内容及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4、使用中要经常对该设备进行保养检查,使用后电工切断电源并锁好电闸箱。

5、各种机械设备必须专人专机,凡属特种设备,其操作负责人要按规定每周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隐患及时解决处理,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防止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坍塌事故的防护措施

为防止开挖基坑、基槽时或在楼层屋面堆放过多物料及支撑模板、脚手架等出现坍塌事故,特制定预案措施。

1、为防止坍塌事故事发生,在施工前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基本知识教育,严格按技术交底内容和操作规程施工。

2、基础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勘察,摸清地质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按照土质情况设置安全边坡或者固壁支撑。

3、对于基坑、井坑的边坡和固壁支架应随时检查,特别是在雨天时更要加强检查。发现边坡有裂痕,疏松或支撑有折断,走动等危险征兆,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4、遇有特情况,进行抢工作业时,要加强周边的警戒力量,保证安全施工。

5、对于挖出的泥土,要按照规定放置,不得随意沿围墙或临时建筑堆放。

6、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机械、机具或其它物料在楼层或层面的堆放数量和重量,以避免产生过大的集中载荷,造成楼板或屋面断裂坍塌。

7、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楼层或屋面因施工需要必须放置材料机具的,必须进行结构载荷验算,采取有效支撑,加固措施,并以上级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能放置。

(三)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防护措施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和工程实际,在确定高处坠落危险源后制定本措施。

1、为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在工程施工前对所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注意事项等安全技术交底。

2、施工作业人员进场后,按不同层次(公司、项目部、班组)进行三级教育工作。

3、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不宜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严禁参加高处作业工作。

4、为防止高处坠事故的发生,首层完工后,搭设合理、牢固能起到防护作用的外脚手架,在架体内侧支挂密目式安全网,应注意的是在去挂密目式安全网时,必须按规定高出施工层一步架。并在首层顶支挂第一道安全平网,在四层顶和顶层屋檐下支挂第二道和第三道安全平网,以防止高处作业人员发生坠落事故。

5、对所有预留洞口,如通风道口,垃圾道口和短边过长超过25mm的预留洞口,加木盖进行防护,凡超过1000mm 的洞口应在上方铺设厚度不小于50mm 的木板,并在下方支挂安全网。

6、对所有临边进行防护,如阳台临边可用预留的钢筋按规定绑扎严密,楼梯和进料楼层临边加防护栏杆,上栏杆在1.2 米处,下栏杆在0.6 米处各设一道,栏杆间距不大于2 米,并在0.15 米处加档脚手栏杆。

7、为保证防护措施能真正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项目负责人、安全专职人员及相关作用班组长,对防护设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制作过程和验收外,还应按规定要求每周进行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工作,以确保防护设施的完好性,防止坠落事故的发生。

8、在外檐进行抹灰施工中,作业班组要对安全防护设施脚手架拉结点、安全平网和密目式安全、脚手板等进行使用前检查,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操作。

9、凡作业层以下无安全防护设施作业时,施工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或安全绳(使用前必须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其安全带或安全绳的使用必须遵照高挂低用的原则。凡未使用防护用品用具的不准作业,以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四)、预防触电事故的防护措施

根据国家JGJ46—2005规范规定,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用电管理,保障施工现场用电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制定本措施。

1、安装作业前,必须按规范、标准、规定对安装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及操作规程的交底工作。

2、在建工程外侧与外电高压线路未达到安全距离应增设屏障遮栏、围栏或保护网等防护。

3、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线路必须实行TN—S接零保护系统,同时必须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电箱为标准电闸箱,并采取防雨、防潮措施。

4、电气设备应根据地区或系统要求,做保护接零,求做保护接地,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

5、必须由持有合格证件的专职电工,负责现场临时用的电管理及安拆。

6、对新调入工地的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测试。经检测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7、专职电工对现场电气设备每月进行巡查,项目部每周、公司每月对施工用电系统、漏电保护器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

8、配电箱设在干燥通风的场所,周围不得堆放任何防碍操作、维修的物品,并与被控制的固定设备距离不得超过3 米。安装和使用按“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原则,不能同时控制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设备,否则容易发生误操作事故。

9、配电箱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做出分路标志,门应配锁,现场停止作业1时间以上时,应将开关箱断电上锁。

10、照明专用回路设置漏电保护器,灯具金属外壳做接零保护,室内线路及灯具安装高度低于2.5 米的应有使用安全电压。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照明电源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电气设备架设或埋设必须符合要求,并保证绝缘良好。任何场合均不能拖地。

11、线路过道应按规定进行架设或地埋,破皮老化线路不准使用。

12、使用移动电气工具和砼振捣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防护用品。

13、凡从事与用电有关的施工作业时,必须实行电工跟班作业。

(五)防护物体打击事故的防护措施

为了保证员工的身体不爱伤害及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各级主管部门的法规、规范和标准要求制定本措施。

1、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

2、凡现场人员必须正确佩戴符合标准要求的安全帽。

3、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凡有可能造成落物或对人员形成打击威胁的部位,必须进行日巡查,保证其安全可靠。

4、对于吊装作业(含塔吊作业)除设指挥人员外,对有危险区域应增设警戒人员,以确保人身安全。

5、施工现场严禁抛掷作业(其中包括架体拆除,模板支撑拆除及垃圾废米清理)。

6、对卷扬机上米平台、上料花蓝的安全门经常进行检查维修,确保其灵敏可靠,防止因失灵造成被吊物坠落伤人。

7、按规范要求在上料架、进料架、通道口搭设合格的安全防护通道,以保证员工的安全。

8、起重作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同时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和技能,熟悉操作规程。司索人员应有严格注意被吊物的整体状态,运行区域路线及其危险性。如有可能对作业人员形成威胁,必须通报指挥人员暂停滞作业。

9、作业前项目负责人必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作业人员明确安全生产状态及要点,避免事故发生。

10、作业前安全管理人员及操作手必须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空载运行,在确定无故障情况时方能进行作业。

(六)施工现场防火措施

1、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救灾技能。

2、施工现场必须按上级要求建立义务消防队,成员应进行消防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做到有备无患。

3、建立明火作业报告制度,凡需明之作业的部位和项目需提前向项目部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进行明火作业,危险性较大的明火作业应有派专人监护。

4、配备足量的消防器材、用具和水源,并保证其常备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燃。

5、严格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禁止将燃油、油漆、乙炔等物品混存于一般材料库房,应有单独保管。

6、对易燃物品仓库选址要远离员工宿舍及火源存在区域,同时要增加防护设施。

7、临时用房、仓库必须留出足量的消防通道,以备应急之用。

8、对于临时线路要加强管理和检查,防止因产生电火花造成火灾。

9、冬季取暖炉应规范管理,符合防火中毒要求。

10、定期对着火源、水源、消防器材等要害部位和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七)预防中毒事故的防护措施

为了防止现场中毒事故的发生,更好的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特制定本措施。

1、凡从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并保证通风良好。

2、宿舍内严禁存放有毒有害及化学物品。

3、进行电焊工作时,除要用防护罩外,还应戴口罩,穿戴好防护手套、脚盖、帆布工作服。采用低尘少害的焊条或采用自动焊代替手工焊。

4、现场室内严禁使用明火照明、取暖,以防止煤气中毒事故。

5、食堂要在卫生许可证,炊事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和体检合格证上岗。其生、熟食物必须分别加工制作存放。凡变质、糜烂的食品,严禁食用,每天要做好防蚊、蝇传染源的控制工作。

6、食堂内严禁非炊事人员进入,炊事人员不能留长指甲,并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对食堂做到每日清扫。五、七种危险事故的应急措施

(一)触电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发生触电事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采取切断电源,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事故情况。

2、在指挥部未到来之前现场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应采取对伤员的急救或据情况送往医院救治。

3、如伤员情况危急及时拨打120 求救以便争取时间。

4、物资供应人员应及时将施救所需的医疗器械、辅助器材及时供应到现场,保证抢救顺利进行。

5、要对有可能继续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进行清除,以免再次发生事故或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

6、对事故现场采取绘图或拍照等必要手段,留存重要痕迹、物证等以便为查处提供可靠依据。

7、配合上报主管部门和指挥部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做好为稳定社会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二)机械伤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发生机械伤害,要及时停止机械运转,并根据伤害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及时逐级上报到预案指挥部,伤势严重的应及时打120 救援。

3、出血性外伤应及时采取止血措施,避免伤员因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危险。

4、骨折性外伤,在挪动伤员时要冷静小心,采取正确的方法救护避免伤势扩大。

5、脊椎骨折伤员要使受伤者静卧,严禁采用抱、拉、抬腿等方法处理,以防脊椎受伤,导致伤员瘫痪。

6、对事故现场要注意保护,并以便调查组调查。

7、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调查组处理,并做好伤员及家属的善后工作。

(三)坍塌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1、坍塌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人员应立即赶往出事地点,积极采取对伤员的救护,同时就逐级上报到应急预案指挥部。

2、根据工程环境情况及地点不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扼制事故的发展和蔓延。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小范围内。

3、在抢救伤员的同时,应及时拨打120 急救求救,以便争取时间,减小伤亡。

4、物资供应人员应及时将救援所需的物质和器械供应到现场,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5、对事故现场采取保护或拍照等必要手续,留存重要痕迹物证等,以为事故查处提供完整可靠的依据。

6、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处理,并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四)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发生坠落事故,现场应急预案小组人员应及时赶往出事地点,积极采取对伤员的救护,同时应逐级上报到应急预案指挥部。

2、如属两人以上事故应视其伤害程度首先对重伤员采取抢救,以免错过挽救时机。

3、根据伤员所伤部位采取正确救护手段,骨折伤员尽量避免挪动和拉线。颅骨造成伤害人员特别注意脑震荡,脊椎受伤人员要静卧,防止造成脊椎损伤导致瘫痪。

4、严格注意因内伤出血后造成死亡事故。

5、现场应急小组的物资供应人员应及时把施救药品器械供应到位。以便使救护工作顺利进行。

6、对事故现场要注意保护,并留有痕迹,为调查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7、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调查组开展调查处理,并做好伤员及家属有善后工作。

(五)物体打击事故应急求援措施

1、发生物体打击事故,要迅速启动项目求援小组,及时停止阻断事故源的工作和作业,防止事故的扩大,并根据伤害的性质和程度,利用现场的一切条件,实施相应的救护措施。

2、及时速报上级预案指挥部,伤势严重的应及时拨打120 求救。

3、出血性外伤应及时采取应急止血措施,避免伤员因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危险。

4、骨折性伤员,在挪动伤员时冷静小心,采取正确的方法救护避免伤势扩大。

5、脊椎骨折伤员要保证伤员平稳卧姿式,严禁采用抱、拉、抬、背、搭腿等方法处理,以防脊髓受伤导致伤情加重,以致造成瘫痪。

6、对事故现场要注意保护,以便调查组调查。

7、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调查组,开展调查处理,并做好伤员及家属的善后工作。

(六)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发现火情要立即查清火源点及起火原因,扼制火势发展和蔓延。

2、及时拨打119 报警,同时将事故情况上报,预案指挥部以便及时处理。

3、现场应急预案小组所有能参战员工利用已备灭火器、消防器材、器具实施救助。

4、切断火源及火路,对现场的物资库、易燃易爆物品及时隔离和转移,避免事态扩大和蔓延。

5、对现场人员进行清点,如火场亦被火势围困人员要首先施有计划的救助。

6、在消防人员到来后,服从并协助消防指挥人员采取救助。

7、对烧伤及因缺氧造成气窒人员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并据情及时送往医院或拨打120 求救。

8、对火灾现场可能做证据的物品要注意留存,以便为查处提供有利依据。

9、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指挥部开展,调查处理,并做好为稳定社会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七)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发生中毒事故要按中毒原因分别采取不同救护措施,如因食物中毒在第一时间内电话报告给应急指挥部,市卫生防疫站及医院及时对中毒人员采取救治。

2、及时判断中毒源和中毒途径,并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继续浸受人体及对其他人群造成伤害。

3、如因呼吸道造成中毒,应将中毒人员搬到通风良好和有新鲜空气的地方,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4、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及预案指挥部调查毒物名称、毒性及危害程度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救治。

5、保护事故现场和证物给事故调查提供可靠依据。

篇6:正确识别患者制度与程序

医务人员必须以就诊患者的一卡通号或腕带作为患者唯一识别标识。病房号及床号不得单独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

一、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一卡通号作为标识。

二、急诊抢救患者使用患者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患者,由接诊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在“腕带”上填写无名氏-就诊卡号(住院号))与一卡通号作为识别标志,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

三、全院所有住院患者、新生儿、急诊危重症、留观患者使用腕带。

四、住院患者以姓名和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志。医务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手术、转科、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者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六、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监控和督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患者的识别标志。发现不符合要求行为要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患者识别错误。

七、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程序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腕带信息、病情、置管情况、用药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腕带信息、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交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腕带信息、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交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ICU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与病区、ICU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交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腕带信息、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交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上一篇:桥梁工程教师技能考试说课稿下一篇:吵闹的教室三年级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