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

2024-06-09

13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精选5篇)

篇1:13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

13.重点部位和危险源点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重点部位和危险源点管理,有效控制和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的仓库,贵重机械、机密仪器场所,重要动力、设备岗位,生产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岗位;以及易燃、易爆、易中毒危险性较大的源点。

二、职责

1、重点部位、危险源点实行分级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分公司、分厂领导负责本单位重点部位、危险源点定点承包的安全管理工作。

2、各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组织安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针对重点部位、危险源点制定安全检查表和安全管理网络,作为重要安全点严格管理。

3、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重点部位、危险源点管理情况,抓好各级检查责任的落实和信息反馈。

4、生产运行部负责对重点部位、危险源点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三、人员管理

1、重点部位、危险源点操作人员应保证业务熟练、技术过硬。

2、新调入人员必须接受规章制度教育,经技术和安全考试合格后,领取安全作业证书后方可上岗独立操作。

四、现场管理

1、重点部位、危险源点实行单位领导定点承包的安全管理机制,分公司领导对本单位重点部位、危险源点进行定点承包,分厂领导对本分厂内重点部位、危险源点进行定点承包,承包点设置“安全承包责任牌”。承包人对所负责的重点部位、危险源点负有安全监督与指导责任,具体内容为:

(1)指导安全承包点实现安全生产;

(2)监督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3)定期检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4)督促隐患整改;

(5)监督事故“四不放过”原则的落实;

(6)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2、承包人至少每月到承包点进行一次安全活动,其活动形式包括参加基层班组安全活动、安全检查、督促整改事故隐患、安全工作指示等。

3、公司每季度对承包人承包到位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在次月的评比会上进行讲评。考核情况纳入年底承包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中。

4、重点部位、危险源点要建立外来人员审批登记制度。除本岗位操作人员、专职检修人员,安全监察人员,保卫、职能部室和有关领导可进入本岗位以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入内。

5、当班操作人员对进入本岗位的外来人员有权进行询问。对非正常工作人员不准进入本岗位,并记入交接班记录。

6、需要到重点部位和危险源点参观学习的,必须经公司办公室审查同意,接受安全教育后,指定专人陪同。

7、操作人员应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不得擅离职守,并要加强对设备的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

8、重点部位、危险源点应按规定设置安全保护设施,如警铃、栏杆、围墙、钢窗、监控报警等装置。

9、要害岗位和危险源点要根据其性质和防护要求,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器材,如消防器材、防毒面具和专用护具等。

篇2:13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

1 内容与方法

1.1 职业卫生学调查

通过对该厂的生产工艺、设备、原辅材料等的调查与分析,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予以识别。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对毒物和粉尘进行定点采样, 同时进行工作场所气温、气湿、气压、风速等气象条件的测定,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测定》[2]对毒物样品进行检测,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3,4]对粉尘样品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总粉尘浓度进行检测, 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5]对噪声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辅材料及生产工艺

主要原辅材料为普通钢材、不锈钢、电焊用氧气、乙炔、氩气、防锈漆。防锈漆的主要成分是环氧树脂, 稀释剂的主要成分是甲苯、二甲苯。

生产工艺流程简述:外购钢材, 按设计要求进行切割、冲压及冷作加工, 再通过各类焊接机将工件焊接后, 设备基本成型, 用抛丸设备进行除锈, 然后进行油漆喷涂, 加上自制零部件、外购零部件及外购电器完成总装, 经整机运转检验合格后即为成品。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正常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二氧化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电焊烟尘、粉尘、噪声、振动、工频电场、紫外线等。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可能还存在通风换气不良、采光照明不足、生产定额过大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见表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3.1 有毒物质检测结果

车间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时间加权平均 (TWA) 浓度和苯、二甲苯的短时间接触浓度 (STEL) 绝大多数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6], 的要求。各油漆岗位是控制毒物危害的关键岗位。检测结果见表2。

2.3.2 粉尘检测结果

各打磨岗位其他粉尘的TWA浓度和STEL均符合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喷砂车间喷砂岗位其他粉尘的TWA浓度符合标准, STEL不符合标准;各电焊岗位电焊烟尘的TWA浓度均符合标准, 超过半数的STEL不符合标准。喷砂岗位和各电焊岗位是进一步控制粉尘危害的关键岗位, 特别是要防止这些岗位的粉尘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检测结果见表3。

2.3.3 噪声检测结果

现场对32个工人操作岗位和3个操作工人进行了噪声检测, 有8个岗位和1个工人的检测结果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7]的要求。喷砂岗位的噪声严重超标, 打磨工序产生的噪声较大, 喷砂岗位和打磨岗位是控制噪声危害的关键岗位。检测结果见表4。

注:短时间接触浓度的标准根据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超限倍数折算[6]。打磨岗位的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2.3%, 喷砂岗位的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4.8%, 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的归为其他 (粉尘) [6]。

3 讨论

3.1 加强防护措施

从检测结果看, 该厂职业病危害严重, 相关岗位及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油漆岗位的苯、甲苯和二甲苯、电焊岗位的电焊烟尘、打磨岗位的噪声、喷砂岗位的其他粉尘和噪声。

3.1.1 控制苯、甲苯、二甲苯的污染

①该厂生产车间较大, 产生毒物的油漆工序与产生粉尘、噪声的电焊工序、打磨工序在一个车间内, 没有相对隔开, 使得职业病危害难以控制。建议在车间内设置独立的油漆间, 并安装通风排毒设施。②改革生产工艺, 杜绝手工喷漆。③选用含苯量低的油漆及稀释剂。

3.1.2 控制噪声的污染

①用吸声材料装饰车间内表面, 控制噪声的传播。②产生振动的设备采取相应的隔振措施, 通过减振降低噪声强度。

3.1.3 控制粉尘的污染

①加强电焊岗位的通风除尘。②喷砂工序采用湿式作业。

3.2 加强个人防护

在不能有效降低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强度) 的情况下, 做好个人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厂方为接触毒物的工人备配防毒口罩, 接触粉尘的工人备配防尘口罩, 接触噪声的工人备配耳塞或耳罩, 并督促其正确使用, 保护工人健康免受职业病危害的影响。

3.3 落实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组织工人进行在岗职业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 采取相应措施。

由于检测费用和检测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 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不够全面,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比如未做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未做噪声频谱的分析, 这些对全面掌握该企业现场职业病危害状况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2]GBZ/T160.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测定.

[3]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4]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5]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6]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篇3:13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

关键词:起重机检验;危险识别;控制

中图分类号:TH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111-01

1 危险因素的识别

1.1 起重机械的固有危险

起重机械的作业对象多是自重较大的物件,因此在对起重机械进行设计、生产制造和安装的过程中,其材料用量非常大,加工工序和技术也比较复杂,这就造成起重机械自身质量和部件安全性存在很大出入。设计脱离机械的使用实际导致机械作业的难度和安全性偏低,在检验和维修时难度大,某些起重机械的生产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置国家法律和行业标准于不顾,使用的生产原材料以次充好、生产技术陈旧落后等。在安装起重机械时安装人员凭主观想象或者经验印象盲目安装,不顾安装图纸或者技术要求,安装程序错乱或者安装不到位,为检验工作埋下安全隐患[1]。

1.2 作业环境引发的危险

起重机械的作业环境十分复杂且多变,绝大多数场地中具有强烈的噪、毒、尘以及辐射等危害,比如,钢铁生产车间浓重的粉尘严重影响人员的呼吸,而持续高温和强辐射对皮肤的刺激更加剧了作业人员心理的烦躁程度;大多数的工业生产车间噪声都难以控制,人员长期持续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下会出现听力下降或者短暂性失聪的生理现象,这些不良影响都会致使起重机械操作人员不能疏于安全防范,进而引发安全事故[2]。

以谋海带加工厂所使用的电动单梁起重机(参数:额定起重量3 t,起升高度6 m)为例,其产生的问题主要以钢丝绳碱性环境下腐蚀为主。

1.2.1 缺陷描述

在对该台设备进行定期检验时,发现电机底部、按钮盘、按钮盘支持钢丝绳等锈蚀严重,腐蚀最严重的部分为经常接触海带的钢丝绳和吊钩组。

1.2.2 原因分析

①海水环境pH值较高,造成钢丝绳和吊钩组等腐蚀严重,破坏了钢绳、电机护盖等材料结构,降低了强度,导致钢绳大量断丝,如图1所示。

②在碱性蒸汽环境中,对电子元器件和电气线路影响也大。

1.2.3 处理意见

①更换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的的吊钩组。对钢丝绳、滑轮组采用涂抹润滑脂隔离碱性蒸汽,延长钢丝绳、吊钩组的使用寿命。

②在电器安装部位加强隔离防护,减少电器元件与碱性蒸汽接触。

③对经常深入碱性池中的吊钩和钢丝绳进行强碱钝化处理。

1.2.4 今后应注意的事项

检验时应注意甄别不同的使用环境对起重机械的影响采取对应措施使起重机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1.3 人为引发的危险

人为因素是起重机械检验中影响层面最广的,检验及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观念意识存在很大差异,工作态度缺乏责任心和严谨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与设备更新换代不同步以及受环境影响出现抵触、烦躁等消极工作情绪,或者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都会引发安全风险和事故。检验人员在对起重机械实施检验作业时,对安全防护措施不够重视,未佩戴安全帽、防尘或者防毒口罩、未更换绝缘鞋或者防砸鞋以及去静电服等。

以谋使用单位的电动单梁起重机(设备型号:LD5-16.5A3;额定起重量:5 t;起升高度6 m)为例,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上限位失效,冲顶损坏卷筒,如图2所示。

1.3.1 原因分析

现场操作人员不规范,起重机械吊运过程中摇摆幅度较大,导致导绳器损坏缺失。

起重机械起升上限位失效后,未能及时巡查发现问题并整改,同时上升高度较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吊钩滑轮组上升冲顶,冲击电动葫芦底部,卷筒变形。

1.3.2 处理意见

立即停止使用,修复起升上限位,更换卷筒。

1.3.3 今后应注意的事项

卷筒变形后直接影响起重机械的承载能力,若不能及时发现并更换,卷筒有可能在承受冲击载荷的瞬间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只有安全管理得当,才能及时发现隐患并整改,保护设备良好运行。

2 危险防控

2.1 针对起重机械本身进行危险防控

首先是在对起重设备的设计环节中,就要全方位考虑设备实际使用时如何对人员进行有效的防护,在不影响设备性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扶手、栏杆、安全绳以及休息台等保障设施,优化起重机械的设计。其次是在起重机械生产和制造过程中要对生产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采取严格的把控措施,保障起重机械每个零件的生产质量都能达标合格。再次是在对零部件进行组装以及设备调试时,必须严格遵照安装技术规范中对安装工序、安装标准等的要求进行,切忌凭主观印象或者毫无依据地盲目作业,充分保障起重设备性能优良。

2.2 对环境性危险的防控

室内环境相对而言具有更好的可控性,生产单位要针对噪、毒、尘以及辐射等因素制定有效的降低和缓解措施,通过降噪、减毒、除尘以及减小辐射等措施提高起重机械作业的环境质量,为保障人员健康和工作情绪的稳定提供基础条件。外部露天环境下,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要对起重设备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将起重机械安置在坚固的平稳地面,强化设备基础的预埋和固定,对设备作业影响范围内的物品和其他器具加以清理,为起重作业提供必要的场地保障[3]。

2.3 人为危险因素的防控

首先是对作业人员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起重机械的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筑牢思想意识的安全防线,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和抗干扰能力;提升对起重机械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和不良现象并给以及时妥善的处理。作业人员要具备相当的防触电、防坠落等安全知识,并在实际作业之前将安全防护措施准备到位。安全绳、安全帽、绝缘鞋以及防尘面罩等器具要定期进行检修和更换。

参考文献:

[1] 高强.起重机危险性分析与事故预防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1.

[2] 余琳.试析起重机检验中对危险因素的识别与控制[J].电子制作,2014,

(12).

篇4:13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项目生产基地位于某市郊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化工产业专区, 主要产品为超高纯电子化学品, 年产量约为3万t, 所用生产设备以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生产装置为主。调查时间为2 0 1 5年4-5月, 调查阶段为试生产。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3]法律、法规, 以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6,7]标准为评价的法律及规范依据, 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及其配套试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评价的基础依据。

1.3 评价范围及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该项目的总体规划的合理性, 生产设备、生产材料、辅助生产设施、工作间设计、应急设施、辅助用室等是否合格, 并评估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这些有害因素对工作人员健康是否存在威胁以及危害程度, 评价该项目针对性的防护措施、防护用具、以及相应的防护管理机制及实施概况。

1.4 评价方法及程序

根据与该项目类似的工程项目评估经验, 采用类比法进行调查分析, 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作为评价程序。

2 结果

2.1 项目建筑布局

主要建设设施, 另外还设有配套辅助生产装置、生产废物处理装置、排污系统, 园区内配有生活区。工厂配有合格的休息室、餐厅、浴室、更衣室、卫生间、劳务用品储藏室等。经评估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 B Z 1-2 0 1 0) 的要求。

2.2 项目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路线大致为:精馏→调配→过滤分装→成品, 后期处理废气、废液。

2.3 项目应急设备

按照大型生产基地消防要求的标准, 工厂配有完善的消防系统及应急设备, 包括应急箱、消防用具、防毒用具、完善的安全通道、有毒有害气体报警器、吸收和净化装置、大功率排风扇、屏蔽网等, 并设有专门的生产安全控制部门来负责生产安全。

2.4 项目潜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经实地考察后, 将项目生产流程与检查表对照分析, 发现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 主要分布, 见表1。

2.5 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类比企业生产场所硫酸、盐酸、磷酸、过氧化氢、氨等检测均符合G B Z 1-2 0 1 0的要求, 噪声测试结果均达标, 所有监测点合格率均为1 0 0.0 0%, 部分化学物质因无检测方法未取样抽查, 见表2。

2.6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2.6.1 有毒化学物质防护措施

(1) 对每个生产车间进行详细的检查, 有机与无机纯化单元、无机混配等区域划定化学物质泄露的高危区域, 在各个高危区域内安装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系统, 以便一旦有有毒气体泄露, 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2) 有机与无机纯化单元、无机混配等区域、无机混配、分装等区域的各类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性检查, 确保各类设备都在正常状态下运转, 确保装置密闭、管道完好; (3) 在有机与无机纯化单元、无机混配等区域、无机混配、分装等环节实现生产的自动化, 尽量使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操作, 以减少人体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几率; (4) 做好生产工人的安全防护, 对高危工作区工作人员采取防护服或防护面罩等隔离措施; (5) 做好意外事故的预防处理, 在工人可能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的地方, 安装紧急喷淋装置及洗眼器; (6) 加强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教育, 工作人员上岗前均接受专业系统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2.6.2 防噪措施

(1)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均选用性能好、噪音小、消声功能好、振动小的生产设备, 必要时在机器底座垫软垫; (2) 有机与无机纯化单元、无机混配等噪音大的生产车间设置在单独位置, 并设置隔音墙, 避免与其他工作区域靠近; (3) 工作人员戴防噪耳罩, 并定期检测噪音指数, 及时维修损耗大产生噪音的机器; (4) 将所有空调、排风换气设备安装减震底座及消音设备。

2.6.3 防辐射措施

在有机与无机纯化单元、无机混配等区域、无机混配、分装等有辐射危险的区域设立辐射阻隔玻璃, 对于必须要工人进入的时候, 必须要人人均着防辐射隔离服。其他存在辐射危险的岗位, 尽量使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操作, 避免辐射。在设备采购的时候。尽量采用防辐射的生产机械, 定期检查维修。

2.6.4 高温防护措施

在高温工作间安装制冷设备, 对高温作业的工作人员发放防暑药物、提供饮用水或冰冻饮料, 并安排换班休息, 尽量减少高温时间段作业, 对产热设备实施隔热措施或者行冷处理。

2.6.5应急救援措施

设立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 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劳动卫生以及应急救援工作, 配备应急药箱;凡接触酸雾等刺激性气体的生产场所设置喷淋装置等应急事故处理用品, 同时设置安全浴室、洗眼器、呼吸面具等应急设备, 每年进行应急救援演练。

2.6.6 个人职业防护用品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正规产品, 有效期内使用。

2.6.7 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以合理的制度管人管安全生产, 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该电子化学品项目存在多种潜在职业病危害因素, 包括有害化学物质、噪声、辐射、高温、工频电磁场等因素。其中主要以二氧化碳氯化物、硝酸、氨、盐酸、硫酸、氢氟酸、氟化氮、砷化镓等有毒化学物质为主要危害因素。根据国际癌症组织 (RAC) 以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07) 的标准, 上述化学物质均不具有致癌性。

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在于加强生产车间的防护措施, 减少人工操作, 尽量采用机器生产, 并定时检测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具体措施包括在产生有毒化学物质的车间, 设置更加完善的排气设备。如, 可在原料的进气口、阀门处、排气口安装吸收装备, 并保持这些环节通风或安装排气扇;可在有毒气体的管道接口处安装有毒气体报警装置。建议将化学原料储存仓库设置在单独区域, 并加强管理措施, 减少工作人员与化学品的接触。同时要加强生产设备的检查维修, 防止漏气现象。在可能存在危害的区域设置警示标牌。

同时, 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包括应急处置在内的有质量的职业防护培训。强化安全操作意识, 注重实操性。针对应急处置可组织实地演习, 定期抽查工作人员掌握情况。同时对工作人员定期体检, 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摘要:目的 了解别某电子化学品项目的潜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对策, 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以及有关部门的审批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根据相关项目经验, 采用类比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某电子化学品项目的潜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 该电子化学品项目存在多种潜在职业病危害因素, 包括有害化学物质、噪声、辐射、高温、工频电磁场等因素, 其中主要以二氧化碳、氯化物、硝酸、氨、盐酸、硫酸、氢氟酸、氟化氮、砷化镓等有毒化学物质为主要危害因素。类比企业生产场所硫酸、盐酸、磷酸、过氧化氢、氨等检测均符合GBZ1-2010的要求, 噪声测试结果均达标, 所有监测点合格率均为100.00%。增加对有毒有害物质、噪音、辐射、高温的设备及措施。结论 该电子化学品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有毒化学物质, 在建设该项目的同时必须找到关键的控制点加强防治。

关键词:电子化学品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行政审批

参考文献

[1]陈建武, 任颖, 王学峰, 等.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0 (7) :112-116.

[2]李红梅, 林明婧, 张文文, 等.职业病患者生活质量与伤残级别关系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5, 33 (10) :735-738.2015, 33 (6) :422-4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R].北京:2006.

[4]GBZ/T 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

[5]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6]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篇5:13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

关键词:地铁施工,危险源,安全管理

一、地铁施工的危险源的识别

随着地铁施工规模的扩大, 施工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我国总共发生二十多起地铁施工安全事故, 造成房屋变形坍塌等负面影响。究其原因, 主要为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科学识别危险源。

(1) 所谓的危险源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 集中在某个施工部位的某种具有释放危险能量并造成严重事故的物体。地铁施工的危险源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坍塌、中毒窒息等, 这些危险源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管控, 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譬如在开挖地铁隧道的过程中, 没有做好防触电措施, 破坏了地下电缆, 就会出现严重的触电事故。

(2) 危险源的识别, 具有四方面的意义。一是为了减少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迫使安全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分析、评估和确定危险源, 促使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分析、评估和消除危险源, 能够让安全管理人员熟悉地铁施工的流程,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三是危险源的识别, 可以为施工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引导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和标准化的开展;四是评估和管理危险源, 能够有效避免施工伤亡事故发生, 对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关于危险源的识别要求, 常见的有对照经验法、类别法、系统评判法三种。对照经验法是在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基础上, 借助管理的经验和基本的判断能力, 对危险源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进行评鉴。类别法是根据类似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问题, 通过类推、分析、评价等方式, 对危险的因素进行有效辨识。系统评判技术是结合系统安全工程评价的方法, 尤其是复杂和没有经验的安全管理内容, 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二、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为了有效进行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 我们需要在对危险源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笔者根据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经验, 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管理措施。

1. 施工现场安全教育

地铁施工的危险源遍布施工的各个角落, 因此要加强参加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笔者认为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工作, 一方面是学习与地铁施工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知识, 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并提高施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宣传教育, 以反思的方式, 总结出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并将总结的内容融入到日常施工当中, 自觉改善施工的不安全行为, 并自觉查处施工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以及自觉佩戴好施工的防护用品, 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 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

在地铁施工过程中, 必须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度, 形成逐级保证的安全施工保障体系, 以便落实好安全施工的管理职责。为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地铁施工的基本特点和安全施工管理制度, 在识别危险源的基础上, 制定危险源具体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 并做好方案的技术交底工作, 确保每道工序都有具体的管理人员负责。另外是在施工现场划分责任区域, 由具体人员负责该区域的风险源控制工作, 以实现责任到人的目的。笔者认为地铁安全施工重在管理, 鉴于地铁施工面广、周期长和复杂多变, 必须实行现场班组的安全管理, 控制安全施工的状况, 这样才能让安全施工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发挥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期效果。

3.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实例研究

用电、消防、临边临口是地铁施工重点的危险源之一, 为了有效管理施工的用电、消防等工作, 笔者通过施工现场的实际管理, 对相关的经验进行了总结。首先, 用电的安全管理。地铁施工在土建、安装、装修等过程当中, 都需要临时用电, 而如果用电管理不规范, 很容易造成触电和火灾等事故, 由于地铁施工进场一般使用220~380 V的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 因此要采用三级配电和两级保护, 控制好施工现场用电的指导和维护工作。其次, 消防安全管理。地铁施工的面积比较小, 但经常需要交叉进行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装修装饰等工作, 在施工现场保存着很多易燃物品, 一旦引起火灾事故,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控制好施工现场焊接和切割等动火管理, 并明确禁止违规使用明火, 同时配备好足够的消防器材和定时清点易燃物品。最后, 临边临口的安全防护工作。地铁施工的站台和设备等区域构造非常复杂, 而且很多时候施工人员必须进行交叉作业, 很容易造成作业的事故冲突, 尤其是在电梯口、预留洞口等区域, 要设置足够的防护栏和安全网, 在正在施工区域的出入口, 搭设防火棚, 以及在脚手架的周围设置高于1 m的防护栏杆, 并固定好安全带, 以防施工人员高处坠落。

三、结语

上一篇:八大心态的心得感悟下一篇:英语日记小学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