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24-06-25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通过先复习旧知识,创设帮助面包师傅解决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信息,找到所有信息中隐含的信息,找出问题和隐含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情景图,并利用画图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题意和已知条件找出隐含条件,但是部分学生,不明白数量之间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解答。

另外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两步计算写成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忘记加小括号,忘记带单位,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要多去引导,反复强调。

不足之处:本节课我发现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难题的心理,主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我的表扬性语言较少,学生的书写字体较潦草多,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篇2:《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从过画彩条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篇3:《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案例1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中括号, 会计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 课堂教学时,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后, 出示例题: 航模组:“我们组有男生8人, 女生6人。 ”合唱组:“我们组有84人。 ”美术组:“我们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 ”

师: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答后出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师:要求这个问题, 必须知道什么?

生:航模组的人数。

[边提问边板书:航模组人数:6+8=14 (人)

美术组人数:14×2=28 (人)

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84÷28=3]

师:能不能把这3道算式合成一道算式?

(学生在本子上写算式, 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生1:84÷[ (8+6) ×2) ]

生2:84÷ (8+6×2)

师:看第2个算式,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先算航模组, 这儿先算加法吗?要怎么样才能先算加法?

生:加小括号。

师:要再算美术组人数, 怎么办?

生3:用中括号。

师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并板书算式:84÷[ (8+6) ×2) ]

师:怎么读这道算式? (带领学生读, 然后齐读)

师:又有中括号, 又有小括号, 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生:小括号。

师介绍运算过程并板书。

二、案例2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课前没有让学生预习。 出示完例题情境图后, 引导学生整理图中的信息, 接着引出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师:要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必须先求出什么?

生:要先求出美术组的人数。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开始动笔列式计算, 我在巡视中发现, 有的孩子在嘀咕:这题不好列综合算式!我适时让学生停笔, 然后有目的地先找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回答, 我板书: (8+6) ×2

=14×2

=28 (人)

师:这算出的是什么?

生:美术组的人数。

师:然后怎么做?

生:用合唱组的人数除以美术组的人数:84÷28=3。 (我继续板书这道算式)

师:那这题可不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呢?

生1:84÷ (8+6) ×2

生2:不对! 这题按题意, 应该先算美术组的人数, 也就是要先算 (8+6) ×2。 可是这样列式, 先算8+6=14, 然后应该算84÷14, 这样就不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师:那该怎么列综合算式呢? 怎样才能先算 (8+6) ×2呢?

生3 (激动地) :我知道! 再添一个小括号, 应该这样:84÷[ (8+6) ×2]。

师:你们觉得这样列, 符合题目的意思了吗? 我们一起看看。 8+6算出的是什么?

生:航模组的人数。

师:然后再算什么?

生:再算14×2。

师:这算出来的是什么?

生:美术组的人数。

师:符合题目的意思了吗?

生: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生4:可是……我觉得这样列式是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可是有两个小括号, 看起来不清楚。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变清楚点?

生5:换个符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适时向学生介绍了中括号, 并把黑板上的算式改为:84÷[ (8+6) ×2) ]。

生2:可是, 这样列式, 应该先算什么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5:我知道。应该先算8+6=14, 再算14×2=28, 最后用84÷28。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生5:因为这题要先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才好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最后求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 所以要按这样的顺序算。

三、反思

1.没有预习的课堂, 会有更多的精彩。

同样的教学内容, 出现了不一样的课堂。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学生预习过这部分内容后, 早就知道了可以用中括号解决“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这一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就没那么浓厚了。 虽然教学效果很好, 但总让人觉得整个课堂比较平淡。 何况, 计算教学本身就不是那么有趣的。

可是, 在没有预习的课堂上, 学生意识到了解决今天这个问题, 光用小括号已不能解决了, 认知产生了冲突, 就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中括号就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而产生, 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出现, 学生印象深刻,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个课堂产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 也充满了数学味。

2.没有预习的课堂, 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篇4:《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关键词:应试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57-01

义务教育新教材改变了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同时学生的训练量大大降低,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而实际上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是先“知道”,再“应用”。 我们不能只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达到目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改变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计算课的特点就是“先天性”趣味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把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数学乐园。在教学时,首先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将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同时体会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使计算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如:教材第4页例题3。

成人衣服78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从教材插图中可以看出已知条件:1、一共要213元。2、共买了1件成人衣服和3 件儿童衣服。)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如下算式:1、213-78÷3 2、(213-78)÷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哪一个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通过探究后得出结论:要想酸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必须知道3件衣服的总价,也就是说要先算213-78,就必须加上小括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同时还从买衣服的现实情景中,真切理解到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道理,进而全面了解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其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以解决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新课程中,“应用题”这一名称已逐渐淡出教材,“解决问题”这一新名词、新题型已走向教学的前台,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和知识是目的和手段的矛盾统一。”计算课要走出单纯的计算题巩固练习的误区,必须设计有广度和深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估算、口算、笔算等多方面能力在应用中提高。所以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学生有多种个性的解题策略,并倡导算法多样化。

如:

小芳每天植树8棵,小明每天植树9棵,他们俩5天共植树多少棵?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

1、(8+9)×5 2、8×5+9×5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

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里的每种算法都反映出一种具体思路,学生既感受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又获得多种计算策略,巩固了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应对学生的不同算法加以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思维更加得到发展,不断追求更新颖、更简便、更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创新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一些老教材中的计算题很多都是“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计算时正确率低,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计算题时消极、被动。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计算题产生厌倦心理,而且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应用题,并穿插一些计算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很浓,对新知识就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愉快。

篇5:《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特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两步应用题的能力。3.重点:学会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2

65-8×5 = 25 72÷(18-9)= 8

20+7×5 = 55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90-36)÷9 = 54÷9 = 6(次)90-36=54(个)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共要 90个

已烤的 36个

剩下的每次烤9个,烤几次? 综合列式:(90-36)÷9 = 54÷9 = 6(次)问题: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1.(25+15)÷8 =40÷8 =5(只)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巩固练习2.(60-15)÷5 = 45÷5 = 9(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巩固练习3.6×3÷9 =18÷9 =2(排)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作业

篇6:《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第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答案

400-=答案

213(102-99)=答案

(120-63)45=答案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第3题。

出示第3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4)即时练习。

2、教学书6页上的第4题。

出示第4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与3、4题类型的题让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上一篇:综艺节目策划文案下一篇: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