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16

《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中的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创设“烤面包”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会利用色条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法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此处简化了例4,仅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解答,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又为后面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埋下伏笔,还为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交流的空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54÷9 =54÷9 =10-4

=6(次)=6(次)=6(次)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多少次? 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简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初步学会画色条图表示数量关系并会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体会解法的多样化。同时在解法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采用“智慧大比拼”的方式进行练习,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炼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2:《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上,我让孩子们又一次体验了怎样画两种不同类型的线段图,一种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一种是非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单位1的概念。我从单位1的产生起,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个物体讲起,再到四年级分数意义的扩展,平均分一堆物体,也就是一个整体,把这些看作单位1,单位1是伴随着分数应运而生的,而分数的存在也是因为单位1的存在而存在的,让学生认清了这一点,也就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找单位1时,应该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让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才能牢牢地记住,为什么找单位1的量要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对于很多问题,我们都是因为没能让孩子们知道他的前因后果,才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如坠五里云中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教师的一种硬性规定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合情合理的选择,而理解了才能去做,就如同我们理解了别人才能与别人更好的沟通一样的道理,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应该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让别人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为什么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时要画一条线段,因为部分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一种让孩子理解,让孩子明白,更让孩子们主动地思维和思考的理念,我们的学习才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实际的需要,而不是一种教师和家长所需要的东西,当我们感受到,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时,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主体是孩子们,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只是一个服务者,激发起孩子们的内心,唤起孩子们的内在的动力,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与主题。

篇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 能进行同级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以购物场景为素材, 先引导学生根据“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和“买2盒水彩笔, 付出50元, 应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分别列出综合算式“5×3+20”和“50-18×2”, 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先算什么, 从而归纳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法”。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学生仅仅是努力记住了别人对经验结果的叙述, 而真正的思维、发现与探索都受到了限制,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情境图, 为什么要提出并解决这样的问题, 更不可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

设计理念

《混合运算》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 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日常教学中, 不少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一学就会。然而,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没意思”, 总是说不清为什么“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法”。因此, 笔者放慢了教学节奏, 在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0+5×3先算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发现运算规则, 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探索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能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 体会“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法”的合理性。

2.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 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混合运算”的。

设计说明:“混合运算”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 上课伊始, 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自己是怎样理解“混合运算”的, 能够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的认知经验, 燃起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

1.探究“20+5×3”先算什么?为什么?

教师板书“20+5×3”, 提问:这道算式是由哪两种运算混合而成的?并说明:像这种运算就叫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你认为这道算式先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很可能会面露难色或说不清。)

教师追问:感觉说不清理由是吧?那这道算式到底应该先算什么, 为什么呢?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吗?

教师相机出示例题图, 并说明:这幅图可能会帮助你们, 大家可以同桌合作研究研究。

学生同桌合作研究后,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可能有学生会联系情境说明:根据图中的信息, 如果求“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钱?”就可以列成算式20+5×3, 5×3表示3本笔记本多少钱, 20+15表示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所以要先算5×3。

可能有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明:假如有一张20元和三张5元的人民币, 求一共有多少元, 算式也是20+5×3, 如果先算20+15再乘3的话, 结果就与实际的钱数不相符了。

可能有学生根据算式的意义说明:“5×3”表示3个5相加, 20+5+5+5=35, 如果先算20+5等于25, 25×3=75, 就与实际结果不相等了。

……

教师追问:现在你知道“20+5×3”先算什么?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设计说明:教学中, 笔者放慢了教学节奏, 在致力于激发儿童学习欲望的前提下, 努力实现书本知识和儿童经验世界的沟通, 努力引导学生自主研究“20+5×3先算什么?为什么?”, 努力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并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这样, 不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学习用递等式表达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怎样把“20+5×3”的计算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写一写。

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 并引导学生思考:虽然这几种表达方式不同, 但都能看出这道混合运算要经过几步计算。

教师相机说明:为了完整地表达出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科学家想出了用递等式计算,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脱式计算。用递等式计算时将“=”写在算式下面一行的前面, “20+5×3”先算什么?那“20+”有没有参加运算?没有就把它照着写下来……

学生用递等式计算“20+5×3”。

3.探究“50-20×2”的计算过程。

教师出示“50-20×2”, 提问:这一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呢。请说出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后用递等式计算。

4.总结计算规则。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应先算乘法。

设计说明:任何适合儿童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儿童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中, 笔者努力实现教学方式与儿童心灵的融合, 努力引导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主动投入到课堂中, 努力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获得新知,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运用规则

1.引导学生分别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

2.提问题:教师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先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 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设计说明:学习和掌握运算规则需要一个过程, 安排适量的巩固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自觉、自主、灵活地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感觉自己学得怎样?

篇4:“混合运算”教学调控片段与分析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购物情境图)

师:从图中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个书包20元,一本笔记本5元,一盒水彩笔18元,一个钉书机12元。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如果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3×5=15(元),15+20=35(元)。

师:对!还可以怎么列式?

生:3×5+20=35(元)。

师:在这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中,有没有不同的写法呢?

(学生思考良久,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了教师期待的答案)

生:还可以分步写成3×5+20=15+20=35(元)。

(教师顺势板书出算式的递等式)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算式?

生1:我喜欢第一种算式,它是分步的。

师(未置可否):还有谁来说说喜欢哪种算式?

生2:我喜欢第二种算式,因为算起来简单。

师(面无表情):还有同学喜欢哪种算式?

生3:我喜欢第三种算式,因为算起来方便!

师:对呀!这样一步一步计算下去,既清楚又准确。

(这时,教师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且行且思】

1.准确把握认知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其实,在学习“混合运算”前,学生接触过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他们已经学会用分步算式解答。教师完全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尝试在作业本上列出算式,在课堂巡视时相机指名有不同算法的学生板书算式。这样,学生的好思路能凸显出来,错误或不规范算法也能暴露无遗。走近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

2.耐心捕捉真实观点。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各类观点,时时准备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观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在上述案例中,面对教师的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算式”,学生的回答反映出他们的需求和爱好是多样化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真实观点,根据这些观点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精心设计理解断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理解断层,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接受新的思维挑战,从而有效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不问“你比较喜欢哪种算式”,直接告诉学生第三种算式的计算过程叫做“脱式计算”,问:“这种脱式计算有什么特点?与分步计算相比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脱式计算的计算有序、不易出错的优势。

4.适时补充后续问题。波利亚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引进辅助问题。如果你不能先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算式”后,设计后续问题:“在计算综合算式而数据比较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写出得数;但当数据比较大时,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发现:当数据较大时,为了避免出错,可以用脱式计算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

篇5:《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解决问题 1.计算:

(1)-12+11-8+39;(2)+45-9-91+5;

(3)-5-5-3-3;(4)-6-8-2+3.54-4.72+16.46-5.28;

2.用较简便方法计算:-16+25+16-15+4-10.

三、应用、拓展

例1.计算:2/3-1/8-(-1/3)+(-3/8)

练一练:1.P46第1题(1)-(4)题;P46问题解决

例2.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a-(b+c);(2)a-b-c;(3)a-(b+c+d);(4)a-b-c-d;(5)a-(b-d);(6)a-b+d;(7)(a+b)-(c+d);(8)a+b-c-d;(9)(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练一练: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a+b-c;(2)a-b+c;(3)-a+b-c;(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x-y-z+w的值:(1)x=-3,y=-2,z=0,w=5;(2)x=0.3,y=-0.7,z=1.1,w=-2.1;

四、反思小结:你有什么体会?

篇6:《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加减法和乘法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掌握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知道运算顺序;

2、经历探究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并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前置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过的基本加减乘除计算;

后继地位: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金秋时节,正是采摘的好季节,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采摘园,看看采摘园中隐藏着哪些需要我们解决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还剩几只篮子?

1、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列式?

同位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

分步列式:18×3=54(只)

60-54=6(只)

综合算式:(1)60-18×3

(2)60-18×3

=60-54

=42×3

=6(只)

=126(只)

讨论:同一个算式,为什么出现了两种结果?

明确计算顺序: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4、强调脱式计算运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自主解决: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三、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自主练习4,火眼金睛辩对错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因为在二年级学过乘加、乘减得计算,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方面不成问题,关键是学生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判断性错误,出现先算加、减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编解决问题,学生存在不少问题,以后要多设计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乘加、减得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加减法和乘法混合运算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掌握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知道运算顺序;

2、经历探究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并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前置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过的基本加减乘除计算;

后继地位: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加减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来做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说一说加减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编一道题说明先算乘法的合理性。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

学生自主思考,把自己想的题目写下来,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编的合理吗?

3、投影仪下展示编的题目,帮助学生建立此种类型的数学模型。

4、在方框内填上合适的数,并列出综合算式。

45×3

200—()

()

综合算式:。

想一想,再填一填,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填。

三、自主练习

1、先找出计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2、火眼金睛辨对错

3、解决问题(黑板板演,纠正对错)

四、小结收获

教学后记

经过练习,学生的计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那几个后进生进步较大。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第二课时

加减法和除法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知道运算顺序;

2、经历探究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并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前置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过的基本加减乘除计算;

后继地位: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去采摘节分篮子和乘坐车辆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去葡萄园寻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左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妈妈比杨洋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1、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列式?

同位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

分步列式:35÷5=7(箱)

12-7=5(箱)

综合算式:

12-35÷5

=12-7

=5(箱)?

明确计算顺序: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4、自主解决: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三、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自主练习4,火眼金睛辩对错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两步混合运算对学生细致思考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那种不够沉着冷静的孩子,除法在后面的题目容易出错。要教给孩子在打草纸上找出正确的方法,学会回头看这样才能保证准确率。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第二课时

加减法和除法混合运算

练习课

教学目标

4、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知道运算顺序;

5、经历探究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6、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并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

前置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过的基本加减乘除计算;

后继地位: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先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先算除法的合理性。

二、典型练习

小文家共摘了42个石榴,小亮家平均每人摘了17个石榴。(每家都是3人)

1、学生独立思考

2、两生黑板板演。

3、展示做题过程。

(1)两家共摘了多少个石榴?

先求出小亮家摘了多少个石榴?再求出两家共摘了多少个石榴?

(2)小文家比小亮家平均每人少摘多少个石榴?

此题容易理解错误,关键词是平均每人,先求出小文家平均每人摘了多少个石榴,再求出小文家比小亮家平均每人少摘多少个石榴?

此处谢朗同学及时融错,表现非常精彩。先求出一家少摘几个,再求平均每人少摘几个。

三、脱式计算(学生自主完成)

23×4-48

62÷2×3

26×2×7

36-12×3

45-30÷5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又有什么收获?

五、完成作业。园地

教学后记

在数学课上学生表现得越来越敢于参与,积极踊跃地展示,效果较好。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三课时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知道运算顺序;

2、经历探究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并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理解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病能解决相关问题。

前置基础:两部计算解决问题和混合运算知识

后继地位:解决更复杂的混合运算问题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我们继续去采摘园,看看又能发现和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3筐苹果一共多少个?

爸爸摘的苹果能装几盒?

晓飞摘的苹果能装几盒?

二、探究新知:

(1)

3筐苹果一共多少个?

1、要解决3筐苹果多少个,先要知道什么?同位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2、尝试独立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1)

60-38=22(个)

22×3=66(个)

(2)

60-38×3

=22×3

=66(个)

讨论:这样解答对吗?为什么不对?

(3)(60-38)×3

=22×3

=66(个)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明确:加小括号是为了先算一筐苹果有多少个,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38×3,这样是不对的。在加减法和乘法混合的算式里,加减法需要先算时就要加小括号。

想一想,算式里有小括号,应先算什么?

(2)爸爸摘的苹果能装几盒?

1、学生同位说思路

2、独立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43+21)÷8

=64÷8

=8(盒)

三、应用拓展:

84÷(8+4)

56÷(5+3)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后记

加小括号对学生来说容易漏掉,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记住方法,现在先算的算式下面画上横线,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再加上括号。一定要养成回头看的习惯。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三课时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知道运算顺序;

2、经历探究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并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理解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病能解决相关问题。

前置基础:两部计算解决问题和混合运算知识

后继地位:解决更复杂的混合运算问题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昨天我们学了当遇到需要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需要加上小括号。

今天我们继续做练习。

二、典型例题

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

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

黑板上板演。

及时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个别学生讲解做题的思路。

怎样列成综合算式。

特别强调小括号的作用。

三、自主练习

1、脱式计算

240-180+20

180÷2×3

52+12×7

240-(180+20)

180÷(2×3)

(52+12)×72、女生46人,男生28人,每船限乘6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8(盒)

三、应用拓展:

84÷(8+4)

56÷(5+3)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后记

在根据情景解决问题时,大家共同解决时,学生能想到用小括号,但是当自己做题时,学生漏写小括号的现象严重,要多进行强调。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检查的方法,先检查顺序。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整理单元知识过程中,使学生在获得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整理本单元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单元知识的系统整理

教学用具

学生课前整理本单元知识,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整理本单元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前置基础:学习的混合运算知识

后继地位:系统整理单元内容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是“混合运算”,回顾一下都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能说说他们的运算顺序码?

二、学生交流展示:

1、课前都已经自己整理了单元内容,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作品。

2、谁愿意到讲台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学生边指边介绍,教师简单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

三、师生共同整理:

师生共同整理形成网络图(课件出示)

四、闯关练习:

第一关:说说先算什么

100÷2

×5

328+360

÷3

127-222÷3

678÷(54-48)

90-3×13

(127-122)×5

第二关:争当计算小能手

167-7×8

203+72÷8

(24-16)×18

第三关:解决问题

1、张叔叔到文具店买了2支钢笔,每支钢笔18元,他付给营业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钱?

2、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39人,女生45人,如果每6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独立完成后订正。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学完本单元,对于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例如乘除在一道算式中,有部分孩子理解成先算乘法,对本类型的题要主义强调。段秀妤出错较多,要个别辅导。

上一篇:中学美术期末考试方案下一篇:北大之激情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