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特殊文言句式练习

2024-06-25

高中特殊文言句式练习(精选6篇)

篇1:高中特殊文言句式练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

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2、刘备,天下枭雄。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译:今日被休弃。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

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2、(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

1、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

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3、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4、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5、则与(之)斗卮酒。

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

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

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

1、沛公军(于)霸上

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2、徘徊(于)庭树下。

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你太不聪明了!

B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1、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

介词宾语提前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

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于/以+介宾短语)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2、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篇2:高中特殊文言句式练习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乃”

“则”“即”“因”“皆”“悉”“”必(副词)/“是”“此”(代词)

/“为”/“非”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动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

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

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

○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

3.通过“之(是)”提宾。(“之”“是”)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孤臣唯命是听。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之)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有时“之(而)”省略)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为人五,为窗八。

○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乎)”+名词或代词

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

介宾短语/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介宾短语/以+宾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六、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七、成分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介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处所、地点)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zhì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译文】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看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何”)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2/(2)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5)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6)何为……?(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7/(7)安……乎?(怎么……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尔安敢轻吾射!

2、表示反问

8/(1)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哉?(为什么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

9/(2)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10/(3)何……为?(……为什么呢?/……干什么呢?)/奚……为?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奚……为:为,wéi,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奚以:为什么。

○何辞为?(《鸿门宴》)

11/(4)何……之有?(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12/(5)安……哉(乎)?(哪里/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3/(6)不亦……乎?(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14/(7)……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5/(8)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6/(9)独……哉(耶)?(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17/(10)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捕蛇者说》)

○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殽之战》)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18/(11)宁……耶?(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祭妹文》)

19/(12)宁……乎?(难道/怎么……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老当益壮,宁(宁,岂,难道,哪)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3.表示感叹

20/(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1/(2)直……耳!(只不过……罢了!)

○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22/(3)惟……耳!(只……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谭嗣同》)

23/(4)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4/(5)亦……哉!(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5/(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4.表揣度

26/(1)无乃……乎(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7/(2)得无(微)……乎?(该不是/没有……吧?/能够有所不……吗?)(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能够有所不……吗?)

28/(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师说》)

29/(4)……庶几……欤?(……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

5.表示选择

30/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31/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2/③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

还是它的高远没有穷极的吗?

苍苍:深蓝色。其……,其……:可以理解为“是……,还是……”极:边界尽头。

33/惟……抑亦……(不仅是……而且是……)

而卒惶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END

篇3:高中特殊文言句式练习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它是整个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从句子的角度分析古文, 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古代汉语是有好处的”。[1]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没有把握好, 将会影响他们理解、翻译文言文。因此, 教师有关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有效很关键。但是目前为止,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效率低下,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文言特殊句式教学停留于句子类型教学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 教师讲授的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类型相对成熟, 学生也很清楚有多种文言特殊句式。但不少教师仅停留于指出某个文言文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是何种特殊句式, 而为什么是特殊句式, 如何判定则稍显薄弱。

(二) 只重“教过”, 忽视“教会”

在具体的文言特殊句式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是教完了事, 只是授之以鱼, 而无授之以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方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 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也是高中生应有的学习能力。而从教师的角度讲, 必须在文言特殊句式的教法上下一番苦功, 不能模式老套,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策略还是相当多的。

二、文言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 判定标准归纳法

文言文中, 不同特殊句式都有着不同的判定标准。因此, 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掌握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是关键。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行归纳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 强化练习, 学生对各类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是会达到较高程度的。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授到特殊文言句式时, 可以先用演示文稿展示出各种含有不同类型判定词的特殊句式, 让学生仔细观察、归纳总结不同句式的特征, 进行记录。其次, 进行小组讨论, 各小组组长汇报归纳的结果。再次, 由教师加以总结补充并附以恰当的解释说明, 让学生最终掌握正确的句式判定标准。最后, 教师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收集含有判定标准的特殊句式, 使学生养成收集句式的好习惯。这样, 日积月累会使学生渐渐地爱上文言文, 熟能生巧达到融会贯通。以判断句的教学为例,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七种, 分别如下:

主语+ 谓语+ 也

主语+者+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

主语+谓语

主语+副词+谓语+ (也)

主语+为+宾语

主语+ 是+ 宾语

教师在讲授这七种句式时, 可以分别投影出每种形式的五个例句, 让学生一一加以总结归纳。其次, 小组加以讨论并汇报归纳结果。最后, 教师给以指正、解释并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再如, 被动句的判定标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于”字表被动

2.“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

3.“见……于……”式构成被动句

4.“为”字表被动

5.“为……所……”式表被动

根据以上被动句的判定标准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被动句的判定标准都包括哪些。也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 教师还要特别强调判定标准归纳法并不是万能的, 并不是所有特殊句式都拥有判定标准, 就是同一种特殊句式也存在没有判定词的情况。如:“意念上的被动句”, “所谓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无表被动的介词和介词结构, 但句中及物动词充当的谓语对主语有支配作用, 主语是被动者。因此, 我们又称为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2]例如, “帝感其诚”“江都之急”“城之破也”等, 这些句式教师要多加强调以防学生忘记这种情况。

参照这样的教学方式, 疑问句可以根据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等分类, 教师分别展示例句,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教师进行指正、讲授并布置作业。同样,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也都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讲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步掌握。

(二) 句子成分划分法

句子成分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 但此法对高中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也同样适用。古今汉语相比, 词序大致是相同的, 如主语在前, 谓语在后;动词在前, 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前, 补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后。因此, 学生在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时, 也可以采用句子成分划分法。“但在古代汉语有一些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在一定条件下, 谓语、宾语也可以前置, 定语也可以后置。”[3]这也就是所谓的倒装句。倒装句对高中学生来说, 是重点也是难点, 怎样能使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实践证明, 句子成分划分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倒装句的学习。例如以下一些句式:

信哉!斯言也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以上几种特殊句式, 教师可以先用投影仪把句子放在影屏上, 引导学生依次理解每字、每词, 适当调整语序, 最后译成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第1 句:“这话是可靠的”;第2 句:“时光流逝, 岁月不等我啊”;第3 句:“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 强健的筋骨”;第4 句:“晋朝太元年间,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这样书写成现代汉语的形式, 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各句的特点。因此, 教师要特别善于引导学生把译句与原句作比较, 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在哪里。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 可以发现原句1 是谓语前置句;2 句是宾语前置句;3 句是定语后置句;4 句是状语前置句。

为了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特殊句式, 教师要求学生在每个原句上使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法标出它们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之后, 教师给出答案:1. 信哉, 斯言也;2.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3. 蚓无爪牙之 (利) , 筋骨之 (强) ;4. (晋太元中) , 武陵人捕鱼为业。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将各句重新翻译一遍。这样的方法既简洁明了、操作性强, 学生学起来又不会觉得太枯燥。

(三) 联系比较法

知识之间是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间也是如此。教师在讲授特殊句式时, 要善于唤醒学生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文言句式是非常有帮助的, 若只是孤立地学习文言特殊句式而不考虑古今词类活用、句式差别、语义差别等, 那这种学习方法确实是死板、单一的, 学生不可能有兴致学习文言文。古今词义虽然有很大差别, 但是有些古今词义是有共同因素的。“我们说的词义的差别是指一个词范围内的事情, 也就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意思和古代汉语的意思有联系, 是从古代汉语的意思发展而来的:比如倒下和死;匹敌和敌对;约束和节俭;回音和声响等。即使是词义差别很大的, 前后意思之间也能找出联系的。”[4]因此, 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联系比较法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面对文言特殊句式学生常常是望而生畏, 如何使学生克服这些学习困难呢?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查找现代汉语中的同类句式, 以学生所熟悉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例如, 文言文中有这样的倒装句:“沛公安在哉?”与现代汉语中的“哪呢, 这本书?”非常相似。再如, 文言文中的“甚矣, 汝之不惠”与现代汉语中的“很是漂亮, 这花儿!”两者的句式是有联系点的。古今汉语中这样的联系很多, 引导学生常常寻找古今语言句式的联系, 注重收集、整理、加强练习, 这样对特殊句式的掌握很有帮助。

三、小结

学习文言特殊句式的方法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它们之间不能孤立, 只有发挥整体的作用, 才能收到大于整体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灵活变通、触类旁通, 这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掌握。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普遍语言规律和特殊语言现象,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也不例外”, [5]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掌握并非易事, 需要费尽心思寻找得体的方法才能收到成效。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仍是一个难点, 学生要掌握的不仅是具体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拥有终身适用的方法。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古典文化的精髓, 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较好地传承。所以, 文言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不容忽视, 需要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

摘要:文言文特殊句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程度的好坏。但就目前来讲,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并没有发挥到极致。为提高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的有效性, 判定标准归纳法、句子成分划分法以及联系比较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应该引起重视, 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文言特殊句式,有效策略,归纳法,成分划分法,比较法

参考文献

[1]施向东, 冉啓斌.古代汉语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永康.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汇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3]朱星.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

[4]张双棣, 张联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高中特殊文言句式练习

【关键词】文言特殊句式;有效策略;归纳法;成分划分法;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它是整个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从句子的角度分析古文,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古代汉语是有好处的”。[1]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没有把握好,将会影响他们理解、翻译文言文。因此,教师有关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有效很关键。但是目前为止,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效率低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文言特殊句式教学停留于句子类型教学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讲授的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类型相对成熟,学生也很清楚有多种文言特殊句式。但不少教师仅停留于指出某个文言文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是何种特殊句式,而为什么是特殊句式,如何判定则稍显薄弱。

(二)只重“教过”,忽视“教会”

在具体的文言特殊句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教完了事,只是授之以鱼,而无授之以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方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也是高中生应有的学习能力。而从教师的角度讲,必须在文言特殊句式的教法上下一番苦功,不能模式老套,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策略还是相当多的。

二、文言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判定标准归纳法

文言文中,不同特殊句式都有着不同的判定标准。因此,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掌握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是关键。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行归纳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强化练习,学生对各类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是会达到较高程度的。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到特殊文言句式时,可以先用演示文稿展示出各种含有不同类型判定词的特殊句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归纳总结不同句式的特征,进行记录。其次,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组长汇报归纳的结果。再次,由教师加以总结补充并附以恰当的解释说明,让学生最终掌握正确的句式判定标准。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含有判定标准的特殊句式,使学生养成收集句式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会使学生渐渐地爱上文言文,熟能生巧达到融会贯通。以判断句的教学为例,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七种,分别如下:

主语+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

主语+谓语

主语+副词+谓语+(也)

主语+为+宾语

主语+是+宾语

教师在讲授这七种句式时,可以分别投影出每种形式的五个例句,让学生一一加以总结归纳。其次,小组加以讨论并汇报归纳结果。最后,教师给以指正、解释并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再如,被动句的判定标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于”字表被动

2.“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

3.“见……于……”式构成被动句

4.“为”字表被动

5.“为……所……”式表被动

根据以上被动句的判定标准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被动句的判定标准都包括哪些。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特别强调判定标准归纳法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特殊句式都拥有判定标准,就是同一种特殊句式也存在没有判定词的情况。如:“意念上的被动句”,“所谓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无表被动的介词和介词结构,但句中及物动词充当的谓语对主语有支配作用,主语是被动者。因此,我们又称为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2]例如,“帝感其诚”“江都之急”“城之破也”等,这些句式教师要多加强调以防学生忘记这种情况。

参照这样的教学方式,疑问句可以根据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等分类,教师分别展示例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指正、讲授并布置作业。同样,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也都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讲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步掌握。

(二)句子成分划分法

句子成分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但此法对高中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也同样适用。古今汉语相比,词序大致是相同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补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后。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时,也可以采用句子成分划分法。“但在古代汉语有一些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一定条件下,谓语、宾语也可以前置,定语也可以后置。”[3]这也就是所谓的倒装句。倒装句对高中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能使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实践证明,句子成分划分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倒装句的学习。例如以下一些句式:

信哉!斯言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以上几种特殊句式,教师可以先用投影仪把句子放在影屏上,引导学生依次理解每字、每词,适当调整语序,最后译成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第1句:“这话是可靠的”;第2句:“时光流逝,岁月不等我啊”;第3句:“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第4句:“晋朝太元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这样书写成现代汉语的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各句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特别善于引导学生把译句与原句作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在哪里。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可以发现原句1是谓语前置句;2句是宾语前置句;3句是定语后置句;4句是状语前置句。

为了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特殊句式,教师要求学生在每个原句上使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法标出它们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之后,教师给出答案:1.信哉,斯言也;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将各句重新翻译一遍。这样的方法既简洁明了、操作性强,学生学起来又不会觉得太枯燥。

(三)联系比较法

知识之间是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之间也是如此。教师在讲授特殊句式时,要善于唤醒学生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文言句式是非常有帮助的,若只是孤立地学习文言特殊句式而不考虑古今词类活用、句式差别、语义差别等,那这种学习方法确实是死板、单一的,学生不可能有兴致学习文言文。古今词义虽然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古今词义是有共同因素的。“我们说的词义的差别是指一个词范围内的事情,也就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意思和古代汉语的意思有联系,是从古代汉语的意思发展而来的:比如倒下和死;匹敌和敌对;约束和节俭;回音和声响等。即使是词义差别很大的,前后意思之间也能找出联系的。”[4]因此,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联系比较法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面对文言特殊句式学生常常是望而生畏,如何使学生克服这些学习困难呢?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查找现代汉语中的同类句式,以学生所熟悉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例如,文言文中有这样的倒装句:“沛公安在哉?”与现代汉语中的“哪呢,这本书?”非常相似。再如,文言文中的“甚矣,汝之不惠”与现代汉语中的“很是漂亮,这花儿!”两者的句式是有联系点的。古今汉语中这样的联系很多,引导学生常常寻找古今语言句式的联系,注重收集、整理、加强练习,这样对特殊句式的掌握很有帮助。

三、小结

学习文言特殊句式的方法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之间不能孤立,只有发挥整体的作用,才能收到大于整体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灵活变通、触类旁通,这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掌握。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普遍语言规律和特殊语言现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也不例外”,[5]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掌握并非易事,需要费尽心思寻找得体的方法才能收到成效。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仍是一个难点,学生要掌握的不仅是具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拥有终身适用的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古典文化的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较好地传承。所以,文言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不容忽视,需要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向东,冉啓斌.古代汉语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永康.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汇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1.

[3]朱星.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张双棣,张联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买鸿德,陈东阜.古汉语几种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比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作者简介:刘明月,女,1989年生,河南淇县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篇5: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范文)

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5、借(于)旁近与之。

6、信义著于四海。

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7、屠惧,投以骨。

中的骨头扔给狼。

8、贫者语于富者曰。

自己去南海的想法。

9、蒙辞以军中多务。

理由加以推辞。

10、易之以百金。

11、有时朝发(于)白帝。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可待。

13、胡不见我于王。

楚王?

14、受地于先王。

承了土地。

15、醒能述(之)以文者。

件事的人。

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歌赋。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在长勺迎战齐军。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

屠户很害怕,就把担

穷和尚向富和尚告诉了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

用百金来交换。

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不因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急不

为什么不把我引荐给

从先王那儿接受继

酒醒以后能够写文章记述这 在岳阳楼的上面镌刻上唐代和当今名人的诗词

四、定语后置。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马料。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就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4、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餅。

羊子曾在路上行走,捡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

5、尝贻余核舟一(枚)。

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桃核雕刻的小船。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

7、有地隐然而高。

有一块隐隐约约比较高的地。

8、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有一方洼陷下去的长方形的水池。

9、听其言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听他宏辩的言论,看他秀伟的容貌。

文言文被动句。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年轻的时候,粗暴强悍,争强好胜,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只见它一吐舌头,两只小虫就被它吞吃掉了。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被人雇佣耕地,有什么富贵可言呢?

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用。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都很关爱士卒,士卒也都愿意被他命令。

8、陈涉乃立为王。

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

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陈胜、吴广都被编在这支队伍中。

10、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油从铜钱的方孔中流进去,可是铜钱的边缘一点也没被油沾湿。

1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山峦被晴空下融化的积雪洗净,美好得像擦过一样。

12、池水尽黑。

池水尽被洗笔的余墨染黑。

13、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

小小的诚意不能被人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

(三)文言文判断句。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们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

2、力学不倦,自力者也。

努力学习永不倦怠,才是靠自己的努力进取获得成功的人。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花。

5、此为何若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6、中轩敞着为舱。

中间高起的部分是船舱。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的人。

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继承王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9、我是李府君亲。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部分相关训练

请在本学期所学文言文课文中,找出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文句,以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名: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附参考答案: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初中1—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4)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4)

3、天雨墙坏(雨,下雨,34)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42)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42)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21)

8、愿为市鞍马(市,买,45)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57)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220)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7)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46)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2、乃丹书帛(用朱砂)

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状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16)

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42)

3、跳往助之(跳,跳着)

(二)动词作名词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49)

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三)使动用法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

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9、忿恚尉(使尉愤怒)

10、凄神寒骨()

(四)意动用法

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

3、闻寡人之耳者(闻)

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

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

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11、(五)为动用法

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

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3、既泣之三日(泣)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5、念悲其远也(悲)

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

三、形容词活用

(一)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49)

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6)

3、披坚执锐(坚、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

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

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9、心乐之(以之为乐)

(二)作状语

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36)

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75)

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

(三)作动词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36)

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21)

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42)

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42)

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66)

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

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心乐之(乐,喜欢)

10、凄神寒骨(凄、寒)

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

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

15、毕力平险(毕,用尽)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20、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

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

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

24、香远益清(远播)

25、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四、数量词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千里路)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盟,结盟。

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

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13.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树,种。衣,穿。

15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16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衣,穿。

1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效法。

五.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东”作状语,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劝学》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复夜去。(夜,充当状语,当晚)《鸿门宴》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充当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7.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状语。天天。)《归去来兮词》

8.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9.下临无地(“下”,作状语,向下)《滕王阁序》 10..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11.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六.形容词作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2.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4.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6.齐彭殇为妄作(“齐”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7.亲贤臣,远小人。《陈情表》亲,亲近。

8.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用作动词:走到头)七.形容词作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暖,轻快暖和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疑难问题。

5.志不在小(“小”用作名词:小的方向)《鸿门宴》 6.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

7.而大遗(“小”“大”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8.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兵甲。锐,锐利的兵器。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老,长辈。

篇6:高中特殊文言句式练习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彼且恶乎待哉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今臣亡国贱俘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

D.莫之夭阏者

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报任安书》

A.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B.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C.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D.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

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高余冠之岌岌兮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之二虫又何知

(4)句读之不知

(5)莫之能御也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7)蚓无爪牙之利

(8)然则一羽之不举

(9)百姓之不见保

(10)构怨于诸侯

奚以知其然也

何厌之有

A.(1)(6)(7)/(2)(3)(4)(5)(8)/(9)(10)/(11)(12)

B.(1)(7)/(2)(3)(4)(5)(8)(11)(12)/(6)/(9)/(10)

C.(1)(12)/(2)(5)/(3)(11)/(4)(7)(8)/(6)/(9)/(10)

D.(1)(7)/(2)(3)(5)(11)/(4)(6)(8)(12)/(9)/(10)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奚以知其然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

多于九土之城郭

去以六月息者也

倚叠如山

B.其自视也

而莫之夭阏者

杨意不逢

歌台暖响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彼且奚适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宾主尽东南之美

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则告诉不许

宇文新州之懿范

剽掠其人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然今卒困于此

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D.汉军至,无以渡

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C.汝是大家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⑤沛公安在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大王来何操

⑧欲呼张良与俱去

⑨珍宝尽有之

⑩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A.①⑧/②⑩/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③/②④/⑤⑦⑩/⑧/⑥⑨

C.①③/②⑩/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②④/③⑧/⑤⑩/⑥⑦⑨

1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沛公安在1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瘀者

B.屈原既放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6.下面各组句子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相如闻,不肯与会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B.君何以知燕王

小人哉程婴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乃先请,为儿所卖

而君幸于赵王

D.淳于髡说之以隐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7.下列各句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为乡党所笑

(被动句)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C.不复与言

(省略句)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状语后置)

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是以见放。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怀帝阍而不见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乃尔是过与?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1.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给贡职如郡县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不然,籍何以至此

因击沛公于坐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⑥⑧/②④⑨/③⑦/⑤⑩

B.①⑧/②④⑨/③⑦/⑤⑥⑩

C.①⑥⑧/②④/③⑦/⑤⑨⑩

D.①⑤⑩/②③④/⑥⑧/⑦⑨

2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阏者

B.屈原既放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组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何以伐为

引以为流觞曲水

仰观宇宙之大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彼且奚适也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南冥者,天池也

季氏富于周公

圣人不凝滞于物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C.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

24.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而刘夙婴疾病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25.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童子何知?

彼且奚适也

莫之夭阏者

彼且恶乎待哉

农人告余以春及

此小大之辩也

访风景于崇阿

既自以心为形役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①②④⑨/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②④⑨/⑤⑦/③/⑥⑧

26.下列句子句式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蚓无爪牙之利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复驾言兮焉求

既自以心为形役

将军起兵江东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豫州今欲何至

夫晋,何厌之有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敢以烦执事

A

①⑨/②⑤⑩/③⑦⑧/④⑥

B.①⑨/②⑤/③⑦⑧/④⑥/⑩

C.①⑨/②/③⑦⑧/④⑥/⑤⑩

D.①⑨⑧/②⑤/③⑦/④⑥/⑩

27.下列各项中的两句话,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田横,齐之壮士耳

刘备天下枭雄

C.农人告余以春及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荆州之民附操者

蚓无爪牙之利

2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之二虫又何知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而彼且奚适也

D.莫之夭阏者

3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其不辱也?

B.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C.而刘夙婴疾病。

D.若望仆不相师

31.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如此将何归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輮以为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而今安在哉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总藩任之重(统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开始)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C.缘染溪(沿着)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回头看)

D.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交会)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眼睛)

3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妪,先大母婢也。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3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35.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之二虫又何知

3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泉涓涓而始流

弃甲曳兵而走

B.问征夫以前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悟以往之不谏

夫晋,何厌之有

38.下列各项中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极娱游于暇日

《齐谐》者,志怪者也。

之二虫又何知

乐夫天命复奚疑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幸承恩于伟饯

今臣亡国贱俘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A.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D.①⑧/②⑤/③⑥/④⑦

39.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40.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C.居庙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特殊句式练习题答案

1.B只有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2.C(A项的“行李”、B项的“东道主”、D项的“夫人”都是古今异义词,其中,“行李”是“使者”之意;“东道主”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夫人”是两个词,“夫”作代词,那个,“夫人”即“那个人”。)

3.C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选项C也是。例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选项C

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4.C(ABD都是宾语前置句,只有选项C没有任何特殊形式。)

5.D(A项是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于军”翻译时应放至动词“辞”字前。BC两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之”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为“有”的宾语;C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D项“告诉”本身含有被动之意。)

6.B

7.C

8.D(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9.A

A状后;B.宾前/宾前/宾前/省略于;C.判断/宾前/判断/;

D.被动/被动/定后/省略于。

10.C

A夭阏之,B以奚,D之何,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为判断句。

11.D

A、B、C三项是被动句,D项省略句:汉军至(乌江)。

12.B

B.是陈述句.其余三项均是判断句。所以选B。

13.B

为定语后置句;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为省略句;为被动句。所以选B。

14.D(A为被动句;B为定语后置句;C为判断句;D为宾语前置句。所以选D。)

15.A(A宾语前置句,与例句相同;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16.C(C均为被动句。

A.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B.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兼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所以选C。)

17.D

D无特殊句式。

18.C

C状语后置句,“急于星火”应为“于星火急”A是被动句,被流放。B被义理激奋,D被人称赞。

19.C

C是省略句,应为“响穷(于)彭蠡之滨”。其他皆为被动句。A纤歌被凝,白云被遏。B而不被见。D被天下笑。

20.D

D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例句应为“无乃是过尔与”,D句应为“未有之也”。AB为状语后置句,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应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B“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C句为一般陈述句。

21.A

是陈述句,但不少头脑供血可能难以辨识,于是避难就易,先看这个判断句:考察同它排在一组的是不是都是判断句,结果发现是倒装的疑问句而不是判断句,于是排除D。是被动句,而不是被动句,因此排除B和C。

22.A

例句“彼且奚适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为“莫夭阏之者”,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23.C

判断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

24.D

A项,“告诉不许”报告申诉不被允许,B项“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一共遭受了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C项“夙婴疾病”一直被疾病缠绕,都是被动句,与例句同。

25.C

分别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

26.C

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27.C

C前者为介宾后置;后者为被动句。A均为宾语前置;B均为判断句;D均为定语后置句。所以选C。

28.C

此题中,A、B、D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只有C句属于介词结构后置。

29.A

例句的“急于星火”是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星火急”,比星火(燃烧的速度)还急迫之意。A句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凭着六月的气息离开),是正确答案;B句和C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奚疑”即“疑奚”。“奚适”即“适奚”);D句虽也是宾语前置句,但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

30.C

A项,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句;B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C项,而刘夙婴疾病,是被动句;D项,若望仆不相师,为宾语前置句。

31.D

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前句“善假于物也”,判断句;后句为宾语前置句。B项前句为宾语前置句,后句为介宾结构后置句。C项前句为省略句“以之为”,后句为被动句。

32.A

B项“始”应解释为“曾经”;C项“顾”应解释为“不过”;D项“目”,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使眼色”。

33.C

A

B

D为判断句。C为状语后置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应为“州司临门,于星火急”。

34.B

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无乃是过尔与”,应为“未有之也”。A为判断句

C为被动句

D为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35.B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应为“百亩之宅,以桑树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无特殊。

36.A

BCD均为宾语前置。

B.“复驾言兮焉求”应为“复驾言兮求焉”;C.“而莫之夭阏者”应为“而莫夭阏之者”,夭阏为阻塞的意思;D

“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三句均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37.A

A两句均为连词,表修饰;B句为介词,用,句为介词,因为;句为介词,比,句为介词,与;D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8.B

为状语后置/为判断句/为宾语前置句/为被动句。

39.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

40.C

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END

上一篇:河南省建设集团下一篇:浪淘沙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