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2024-06-27

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精选6篇)

篇1: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泰宁“四县”的重要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泰宁县“十二五”期间的各项计划生育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计生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指导方针,自觉地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控制人口目标结合在一起,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全县积极探索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深化“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完成“一个目标”的工作路子,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31万人,2006-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4.8‰,其中自然增长率为5.3‰,出生率为10.3‰,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46‰,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

——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责任指标。2006-2010年我县每年的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分别为97.13%、96.79%、96.14%、95.22%、94.17%,人口出生率均控制在12‰以内,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人口计划和市下达的责任目标。

——难点问题整治初见成效。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县2006年以来共查处“两非”案件33例。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5年的116.24下降到2010年的106.76。二是社会抚养费征收率逐年提高。建立行政执行与强制执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效运用法律杠杆,依法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每年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平台,每个乡镇都有专人负责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并配有专用电脑,有效运作全国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交流和反馈。在上海等流出人员较多的地方成立了流动人口计生协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深入持久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由点到面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群众婚育观念有较大转变。2006年以来,全县的晚婚率保持在50%左右,有74对夫妇自动放弃二孩生育指标。

——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了以落实法定奖励、推行农村“奖扶”为主,以政策上倾斜、项目上优先、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生活上照顾的“三结合”帮扶为辅,以农村低保、子女入学、建造新房、灾后重建、农函大学习等多领域多环节优先优惠为补充的利益导向体系。二女户、一男户和计生困难户的受益面达100%。

——计生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200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1200万元用于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乡镇计生服务所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全县计生服务站所总面积3900多平方米,平均达390平方米,其中中心所2个,其他7个乡(镇)计生服务所都达省定合格所标准,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服务室。按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装备标准配备了基本设备。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服务机构共有卫技人员34人,中专以上学历34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00%,大专以上学历16人,本科学历1人;中级职称6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7.64%。全县各乡镇实现人口信息微机化管理,各乡镇均配备3台以上电脑,其中6个居委会也配有计划生育专用电脑。县、乡两级建立了以育龄妇女为核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数据库,并初步建立了县级计划生育公众信息网,县、乡两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争先创优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开展分步实施、分解立项、明确责任、分期达标的创建活动,从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计划生育一类先进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省计生协会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

——财政投入体制初步建立。计划生育所需经费全部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投入287万元、2007年318万元、2008年347万元、2009年396万元,2010年423万元,年均递增11.85%,2010年财政人均投入达32.5元。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县虽然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生育发展规划,保持了较低的生育水平,但是也面临了诸多挑战,人口计生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还存在许多制约人口计生工作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传统的婚育观念仍然影响着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在短时期无法彻底扭转,一男抢生、二女复通偷生、暗婚暗育等现象时有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仍有相当的难度。二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更趋活跃,我县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出人口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由于一些地方区域流动人口属地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造成我县流出人口“双查”失管、漏管甚至超生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也是当前造成政策外生育主要人群。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综合性别比和二孩性别比连续多年都超过正常值,“两非”案件存在取证难、查处难等问题,亟待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四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影响弱化。“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的新农合、城乡低保、征地拆迁补偿等普及型惠民政策,在使广大群众受益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使违法生育户得到了比计划生育户更多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基层干部、群众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投资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推进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人口宏观调控体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家庭福利。

坚持依法管理。坚持按照政策、法律和法定程序办事,加强行政执法检查,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依法征收、文明执法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发展政策,解决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注意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人口发展要先行一步,为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财政分配提供基础支撑。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人口工作的创新发展,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创新新形势下人口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通过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的政策、制度、政府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实现全县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社会抚养费征收、流动人口管理等难点得到有效解决,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增强;实现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目标,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提高,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流动人口“一盘棋”格局建成,基本实现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架构基本形成,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依法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有序衔接,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更多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进一步转变,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形成,一男超生和二女多生育现象逐渐减少。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坚持现行生育政策,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实现泰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十二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要继续保持生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改革创新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制和方法,逐步解决“一男超生”、“流动中超生”等突出问题。结合乡(镇)人口分布情况,全面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坚持“三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抓好“双查”、节育措施等常规服务,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积极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确保人口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加强人口计生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行政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探索建立行政审批与计划生育法制工作良性互动机制,成立人口计生巡回法庭,实现计生宣传、服务、便民、维权、征收五位一体。规范行使行政征收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强化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力度,对违法生育对象严格按法定标准和办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对违法生育的党员、干部,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纪律、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十二五”期末,各乡(镇)基本达到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标准。

推进诚信计生管理机制。扎实开展诚信计生活动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活动,引导各村(居)结合本地实际,依法制定制定《计划生育自治章程》、《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和《诚信计生协议书》,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的作用,在各级计生计生协会中积极开展“三联创”活动。“十二五”期末,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诚信计生;各村(居)基本实现计划生育村(居)自治;先进乡(镇)计生协会占30%以上;合格村(居)和一流村(居)计生协会占村(居)总数的80%以上,其中一流村(居)协会达35%以上;“五好协会小组”占总数的60%以上。

第二节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认真做好婚前医学检查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婚检质量,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夫妇(包括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教育、优生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关服务,有效推动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切实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积极推动二、三级预防措施的开展,逐步将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等可防可治的出生缺陷干预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关注并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事业,开展创建“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教育示范单位”活动,加强农村人口早教指导站(室)建设,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努力实现儿童早期发展对象广覆盖。“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得“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积极推进全民终身教育。

提高劳动人口的技能水平。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旅游产业技能培训和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积极拓宽人才吸纳渠道,引进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外来人员,促进人口素质结构的提升。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社会信用诚信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民基础道德素质体质建设,借助于公共教育设施及其他宣传手段,在全民范围内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小学生中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及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注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全面普及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注重防止青少年实施危险性行为,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并矫正各种心理问题。

第三节 构建性别公平制度,推动出生性别比趋向正常

针对“十一五”期间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向正常。

构建性别公平制度。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构建性别公平制度。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农村计划生育纯女户给予奖励,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求学成才、就业安排、项目扶持中对计划生育纯女户予以倾斜。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等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等权益。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救助贫困母亲和促进女童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水平,推动妇女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确保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实现。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工作,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妇女儿童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妇女健康寿命。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和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完善孤残和大病困难儿童的救助制度,确保儿童平等享有社会保障。

有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相关部门的人口计生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和重大事项督查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工作机制。加强“两非”源头监管,认真落实终止妊娠手术审批制度、终止妊娠药品流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孕前B超检查、住院分娩和终止妊娠实名制度有关规定。健全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随访、出生死亡报告、咨询服务等制度,建立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严格落实孕情跟踪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办证后流出、连续两轮以上双查未到位、持证多年未生育等8类重点对象的排查监管力度。加大“两非”案件打击力度,建立公安、卫生、人口计生、药监、妇联、监察等部门配合打击“两非”案件联合办案制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

第四节 强化综合服务意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我县流动人口数量多、规模大,要积极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符合条件的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培育和完善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口和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加强区域协作、信息互通、管理互补,探索成立驻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积极构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完善和应用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提高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城区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健全“以房管人”、“以厂管人”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城区服务管理队伍力量,实现城区和工业园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常态化。

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的要求,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现居住地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范围。积极扩大城区人口计生服务半径和可及性,突出城区、园区、商业区、旅游景区服务管理范围,实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流动人口便民维权行动,保障流动人口的知情权、监督权。全面清理各种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违背的政策措施,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立健全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注重运用重大公共政策破解人口发展难题,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人口发展政策协调制度,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人口计生因素,确保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发展政策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整合现有资源,深化和拓展致富、安居、奖学、保障、亲情、健康五大工程,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贡献奖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家庭补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补助等为主体,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逐步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覆盖面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奖励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就业培训、扶贫救灾工作、住院分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教育、征地补偿与集体收益分配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要体现优先与优惠。严格落实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分配集体福利和划分宅基地时,增加一人份额的法律规定。广泛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规范运作幸福工程、计生小额贴息贷款等帮扶项目,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更多实惠。

构建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民生工程,纳入社会经济总体规划。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城区要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十五分钟”服务圈,农村要依托乡(镇)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室)等现有设施,完善服务、增加功能。加强县社会福利中心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加大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捷援助。探索建立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针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二女家庭的老年父母,在预防保健、权益保障、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方面关怀帮扶。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劳动力就业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的新需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第六节 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建设和谐幸福家庭

家庭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本单位,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需。

健全完善家庭发展政策。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等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帮助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解决生活生产难题。完善生育关怀制度,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三级以上人员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范围。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

创建和谐幸福家庭。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家庭发展的公共服务。加大社会化宣传力度,倡导和推动最大限度地体现家庭经济、生育、教育、抚养、赡养、交流、娱乐等功能。打造健康促进平台,围绕群众需求,协调或协同相关部门开展面向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的服务。逐步完善全人口信息的采集、利用和管理,增加关于家庭福祉和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促进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与利用。努力把人口计生网络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普惠的、综合的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平台,为所有家庭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早期教育、老龄关爱等全程服务。

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作为宣传倡导重要着力点、拓展点,坚持因地制宜,继续广泛深入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新型婚育观念,宣传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奖励优惠制度,推广少生快富科学技术,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大力倡导低消耗、低污染的家庭生活方式。

第七节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围绕群众满意目标,着力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完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建设。紧紧抓住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人口计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网络重点建设的机遇,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内投资,对县乡计划生育去服务站(所)进行改扩建,添置、更新与技术服务功能相适应的器械设备。重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强服务机构手术室、检验室、消毒供应室等科室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评估、信息反馈机制。拓宽技术服务人员引进渠道,改善技术服务队伍结构,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素质。开展创建计划生育示范站(所)活动,“十二五”期末,全县所有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达到省级示范站标准,各乡(镇)计生服务所达到省二级以上服务所的标准。

规范计划生育药具服务管理。探索成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完善社会化免费发放药具服务模式,增加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方式和发放点,加强避孕药具规范化管理和市场监管,保障育龄群众免费获得安全、及时、优质、均等的避孕药具服务,药具可及率达100%,药具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金人工程”的要求,建设全员人口信息资源库,把县级人口计生信息库建设成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平台。探索整合公安、卫生、民政、计生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建设人口综合服务系统,实行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建成公众网站,实现网上办事、提升网上办公能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县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人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均衡发展。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探索建立以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重点问题为导向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对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奖励性引导。建立责任追溯和备案制度,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各乡(镇)每年应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做专题报告。

第二节 加大人财保障力度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中,确保人口计生机构队伍的稳定。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人口计生队伍。在新聘用县、乡、村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时,对持有执业资格证书的优秀人才要优先录(聘)用。按照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人口计生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合理配置医、护、技人员,以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考证为突破口,组织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分批参加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按照“县管,乡聘,村用”配齐配强村计生管理员、计生协会会长和协会小组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情况,适时调整村级计生管理员和协会会长补贴。大中型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管理本系统、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坚持和落实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奖励优惠政策兑现、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待遇落实和正常工作运转等需要。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社会抚养费全额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运用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人口计生事业筹资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节 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搭建平台,真正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县人口和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自觉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力军作用,创新社会管理,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及时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实行责任目标管理。

第四节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任务,突出人口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宣传,为人口发展大局服务。全面提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水平,注重各种宣传阵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富有泰宁特色的人口文化宣传精品。坚持高层倡导、群众宣传、媒体引导和社会宣传相结合,运用各种现代传媒,通过增强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准确性和渗透力来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社会宣传活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质的人口计生宣传公共服务。

第五节 加强行风政风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念,大力提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完善廉政勤政各项制度;逐步建立电子监察系统,重点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审批权、执法权和重大项目资金运行的实时监控。深入推进“阳光计生行动”,全面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村务公开,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流动人口评计生”、“系统内下评上”活动,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实名举报奖励制度和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切实做到“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重大事项巡视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第六节 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真抓实干,分步实施,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规划执行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调整相关规划内容。要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发布与宣传工作,不断增强社会公众计划生育意识。要强化规划的实施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局面。

篇2: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于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衔接了《福建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和《三明市“十二五”人口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明确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运用经济、社会、法律、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手段综合治理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格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3.3万人,其中,2010年全县出生人口4716人,出生率为10.96‰,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5.77‰。“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增加人口1.04万人,平均年增加0.2万人,平均出生率为8.68‰,死亡率为4.93‰,自然增长率为3.75‰。

计划生育主要指标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2006—2010年,全县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稳定在88%以上,“十一五”期间出生性别比为114.11,比“十五”期间下降16.38个比值。育妇结构继续优化,一孩育妇比例从2005年的34.57%上升到41.27%,上升6.7个百分点;多孩育妇比例从2005年的26.7%下降到18.08%,下降8.62个百分点;二女育妇占总人口比例从2005年的7.13‰上升到8.81‰,上升1.68个千分点。

二、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

2006-201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4.3%、24.3%、25.2%、26.4%、36.8%,“十一五”期间,全县人口城镇化水平累计上升了12.5个百分点。

三、计划生育难点整治取得成效

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计生行政部门与法院系统建立联席会制度,依法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全县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到70%以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更加规范,为流入人口建档2000多人,开展区域协作,签计双向管理协议,推行“一站式”综合服务,探索建立全县流动人口“一盘棋”格局,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免费技术服务,实现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均等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有利于女孩成长和女孩家庭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进一步完善,打击“两非”取得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共查处“两非”案件107例。

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得到推进

始终把宣传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载体,把人口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好、宣传好、普及好,使人口计生政策法规逐步深入人心,为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每年都举办计生政策和生殖健康知识等培训班2期以上,向广大育龄群众发放计生知识宣传品5万多张,制作了大型宣传牌27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栏、宣传标语、黑板报、宣传单、宣传车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进乡村、进农户、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等计生“六进”宣传。在县电视台开辟了《人口之窗》栏目,开通了县人口计生局公众信息网,作为宣传重要平台窗口。先后组织编印《农村有关法律汇编》、《计划生育和妇女权益保障文件选编》等书籍,编排的《清风岭》获得全省第三届计生文艺小戏曲一等奖,摄制了《姐妹双双上大学》、《女婴的控诉》、《斩断黑手》、《买来的苦果》等反映治理性别比和非法抱养的电教片巡回播放宣传,举办计生文艺宣传演出,组织民间山歌队等计生志愿者,将计生法律法规和奖励政策编成易懂易唱的山歌传唱等,在全县形成了强大的立体宣传声势,有效促进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更加完善

积极整合各部门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保障、优惠政策,提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一是创新计生利益导向政策。2009年出台了提前享受奖励扶助和关爱女孩成长就学扶助制度。对农村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的育妇年满45周岁发放每月5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年满60周岁自动转入享受全省统一的奖励扶助制度,2009年344人、2010年486人享受了奖励扶助;对农村二女户和独女户的女孩高中就学阶段予以每生每学期300元的学费补助,2009年216人、2010年上半年238人享受了学费补助。2010年又再次出台新的计生惠民政策:提高二女绝育家庭一次性奖励标准,对农村生育两个女孩并在产后20日内主动落实绝育措施的对象,增加奖励1200元,合计一次性奖励2000元;推行免费婚检和优生检测制度,对新婚对象免费进行婚前医学健康检查,为待孕的育妇免费开展孕前优生检测服务;建立农村独女、二女户家庭特别救助制度,对农村独女户、二女户家庭发生重大疾病、意外伤残、死亡的实行特别救助,视情形予以3000-5000元的补助。二是落实各项奖扶优惠政策。全面实施诚信计生、“致富、安居、奖学、保障、亲情、健康”六项工程,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独女贡献奖励及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到2010年有320人享受奖励扶助、99人享受独女贡献奖励、4人享受伤残家庭特别扶助等制度;依法及时兑现独生子女和农村二女绝育家庭一次性法定奖励;认真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免费参加新农合、造福工程、农村低保等优惠政策措施,做好幸福工程、小额贴息贷款、计生“三结合”帮扶,帮助计划生育户发展生产,为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一是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强化计生队伍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提高计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根据省、市部署要求,组织县、乡人口计生系统开展文明执法专项活动,在系统内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依法维权、优质服务的理念,推进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规范化和工作作风改进;整合优化全县医技服务力量,从乡镇计生服务所中公开选调5名医技人员充实县计生服务站;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10名医学类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乡镇计生服务所。二是加快县站乡所服务提质提速。完善计生服务功能,抓好投资550万元的县计生服务大楼建设,并按一级站的功能要求配置相适应的技术服务、宣传教育和信息传输等设备,2010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加强乡镇计生服务所改造升级和办证服务大厅建设,合理配置、更新与计生服务机构功能要求相适应的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投资26万元为县站乡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指纹仪、服务器等设备44台套,全面推广应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管理软件。通过县站乡所改造升级,增强计生技术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三是扎实开展优质服务。组织县、乡服务站所医技人员坚持每月下乡开展巡回义诊,积极为农村育妇提供妇科病普查普治、生殖保健等服务,五年来累计服务育龄群众12500多人次,深受育龄群众欢迎。

七、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有新的作为

着力打造“生育关怀行动”品牌,2007年以来,共筹集生育关怀资金200多万元,救助关怀对象1761人,投入救助资金200多万元;扎实开展小额贴息帮扶工作,“十一五”期间共发放计生小额贴息贷款2019.55万元,受益计生户2261户;做大做强幸福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幸福工程资金727万元,帮扶计生贫困母亲920人;持续开展义诊活动,“十一五”期间组织医疗专家先后深入15个乡(镇),累计义诊群众1800多人次,赠送药品价值2万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于2006年10月成立了计生协会法律援助站,共为计生户提供法律援助案件33件,惠及群众148人,挽回经济损失156万元,为计生户调解民事纠纷69宗,协调维护计生户合法权益65件,为计生户挽回经济利益152万元。管前东上村二女户林新妹人身伤害赔偿案,收录全国生育关怀行动典型案例100例(全省仅3例)。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4月26日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胡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做好人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战略研究,加强政策统筹,加强工作协调,加强任务落实,不断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摆在“十二五”规划的突出位置,进一步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民生问题,为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困难,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改变,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开放尤溪、幸福尤溪,必然吸引大批人才进入,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增强我县综合竞争力。四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将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口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

但是,“十二五”时期,我县人口计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统筹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艰巨。我县上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按照代际间隔推算,目前已进入新一轮出生高峰期,据推算,全县育龄妇女的峰值人数接近13.3万,在2014年内,全县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仍将维持在4.7万人以上。此外,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计生政策之间的差距、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等因素影响,控制政策外生育难度加大,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十二五”期间,如果不实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难度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县流动人口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2010年我县流动人口由2005年的40165人上升到42906人,占当年常住总人口比重9.91%。人口的大量流动,给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我县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占政策外生育总量的70%左右,严重影响了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口老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2010年末我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11%,“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万人,比期初增加1.5万多人。

家庭结构特征发生深刻变化。家庭户规模从2000年的3.48人下降到2010年的3.04人。在家庭小型化的同时,还呈现结构多样化、居住离散化、关系松散化的趋势和特点。单人、单亲及空巢等家庭比例大幅度提高,三代及以上大家庭比例逐步下降。传统的家庭功能出现弱化的趋势,家庭婚姻、生育、养老等方面出现诸多新问题,急需政府制定政策,优化家庭功能,发挥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整体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总结和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战略研究,加强政策统筹,加强工作协调,加强任务落实,不断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十二五”时期尤溪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家庭福利。

坚持依法管理。坚持按照政策、法律和法定程序办事,加强行政执法检查,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发展政策,解决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注意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人口发展要先行一步,为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财政分配提供基础支撑。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人口工作的创新发展,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创新新形势下人口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的政策、制度、政府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实现人口稳定均衡增长、素质全面提升、结构动态优化、流动迁徙自由、分布科学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自然增长率不超过7.8‰,期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5万人以内。

——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0%以上。

——努力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保持下降趋势。

——“十二五”期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逐年趋向正常。

——积极推进重点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稳步有序地向镇区集中,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坚持计生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实现尤溪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要保持生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着力创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结合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布局,不断完善人口迁移政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以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调控人口发展,积极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确保人口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开展创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示范乡镇活动。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违法生育对象严格按法定标准和办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对违法生育的党员、干部,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推进基层诚信计生、群众自治工作。扎实开展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示范村(居)活动,指导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维护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开展“诚信计生”创建活动,建立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的作用,在各级计生协会中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到2015年,先进乡镇计生协会占30%以上;合格村(居)和一流村(居)计生协会占村(居)总数的80%以上,其中一流村(居)协会达35%以上;“五好协会小组”占小组总数的60%以上。

第二节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巩固婚前医学检查工作,不断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夫妇(包括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教育、优生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关服务,有效推动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切实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积极推动二、三级预防措施的开展,逐步将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等可防可治的出生缺陷干预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优化教育资源,关注并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动人口早期教育的普及,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积极推进全民终身教育。

提高劳动人口的技能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在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的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积极拓宽人才吸纳渠道,促进人口素质结构的提升。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社会信用征信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体系建设。借助于公共教育设施及其他宣传手段,在全民范围内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发挥学校在大、中、小学生中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及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注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普及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注重防止青少年实施危险性行为,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并矫正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第三节 构建性别公平制度,有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

针对“十一五”期间,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向正常。

构建性别公平制度。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构建性别公平制度。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给予奖励,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求学成才、就业安排、项目扶持中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予以倾斜。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等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等权益。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救助贫困母亲和促进女童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水平,推动妇女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确保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实现。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工作,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妇女儿童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妇女健康寿命。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和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完善孤残和大病困难儿童的救助制度,确保儿童平等享有社会保障。

有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健全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工作机制,把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重大事项督查内容。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完善B超管理、使用的制度,加强B超管理、使用的监管。健全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随访、出生死亡报告、咨询服务等制度,建立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实行出生人口、孕妇B超检查和终止妊娠登记实名制。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两非”行为的检测和跟踪管理。加大治理力度,建立公安、卫生、人口计生、药监、妇联、监察等部门配合打击“两非”案件联合办案制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趋向正常。

第四节 强化综合服务意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我县流动人口数量多、规模大,要积极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符合条件的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培育和完善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口和人力资源在地区间、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加强区域协作、信息互通、管理互补,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加强城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夯实基层基础,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心下移到城市社区,切实加强服务管理队伍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网络化管理,健全服务管理网络,以信息化推进服务管理创新。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的要求,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现居住地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范围。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扩大城市社区服务半径和可及性,实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流动人口便民维权行动,保障流动人口的知情权、监督权。全面清理各种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违背的政策措施,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立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注重运用重大公共政策破解人口发展难题,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人口发展政策协调制度,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价,推动部门间、区域间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发展政策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整合现有资源,深化和拓展诚信计生、“致富、安居、奖学、保障、亲情、健康”六大工程,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贡献奖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特别扶助、助学成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家庭补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补助等为主体,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逐步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覆盖面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奖励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就业培训、扶贫救灾工作、住院分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教育、征地补偿与集体收益分配, 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要体现优先与优惠。广泛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认真实施幸福工程、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帮扶工作,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更多实惠。

构建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民生工程,纳入社会经济总体规划。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城市社区要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十五分钟”服务圈。农村社区要依托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校等现有设施,完善服务、增加功能。加强县社会福利中心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加大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捷援助。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研究建立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针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双女家庭的老年父母,在预防保健、权益保障、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方面开展试点。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劳动力就业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的新需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无子女老人、独生子女父母和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

第六节 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建设和谐幸福家庭

家庭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本单位,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需。

健全完善家庭发展政策。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孤儿监护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完善生育关怀制度,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三级以上人员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范围。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

创建和谐幸福家庭。深入开展“生育文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加快服务网络转型,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家庭发展的公共服务。加强人口发展公共管理,统筹解决和综合治理人口和家庭发展问题。加大社会化宣传力度,倡导和推动最大限度地体现家庭经济、生育、教育、抚养、赡养、交流、娱乐等功能。打造健康促进平台,围绕群众需求,协调或协同相关部门开展面向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的服务。逐步完善全人口信息的采集、利用和管理,增加关于家庭福祉和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促进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与利用。努力把人口计生网络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普惠的、综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所有家庭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早期教育、老龄关爱等全程服务。

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作为宣传倡导重要着力点、拓展点,坚持因地制宜,继续广泛深入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新型婚育观念,宣传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奖励优惠制度,推广少生快富科学技术,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大力倡导低消耗、低污染的家庭生活方式。

第七节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围绕群众满意目标,着力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人口计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紧紧抓住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人口计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网络重点建设的机遇,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改善各级服务站(所)条件,添置、更新与技术服务功能相适应的器械设备。重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强服务机构手术室、检验室、消毒供应室等科室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评估、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改善技术服务队伍结构,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素质。开展创建计划生育示范站(所)活动,“十二五”期末,全县80%以上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县级服务机构成为当地开展计划生育服务的优质资源,乡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所达到20%。

完善药具服务管理办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社会化免费发放药具服务模式,增加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方式和发放点,保障育龄群众免费获得安全、及时、优质、均等的避孕药具服务,药具可及率达100%,药具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金人工程”的要求,建设全员人口信息资源库,把县级人口计生信息库建设成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平台。探索整合公安、卫生、计生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建设人口综合服务系统,实行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建成公众网站,实现网上办事、提升网上办公能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人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均衡发展。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探索建立以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重点问题为导向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奖励性引导。建立责任追溯和备案制度,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各乡镇每年应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做专题报告。

第二节 加大人财保障力度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中,确保人口计生机构队伍的稳定。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人口计生队伍。在新聘用县、乡、村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时,对持有执业资格证书的优秀人才要优先录(聘)用。按照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人口计生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合理配置医、护、技人员,以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考证为突破口,组织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分批参加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按照“县管,乡聘,村用”配齐配强村计生管理员、计生协会会长和协会小组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情况,适时调整村级计生管理员和协会会长补贴。大中型厂矿、企业也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管理本系统、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坚持和落实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奖励优惠政策兑现、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待遇落实和正常工作运转等需要。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社会抚养费全额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运用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人口计生事业筹资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节 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搭建平台,真正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人口和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自觉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力军作用,创新社会管理,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及时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实行责任目标管理。

第四节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任务,突出人口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宣传,为人口发展大局服务。全面提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水平,注重各种宣传阵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更加符合人文环境和群众心理特征,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宣传精品。坚持高层倡导、群众宣传、媒体引导和社会宣传相结合,运用各种现代传媒,通过增强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准确性和渗透力来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社会宣传活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质的人口计生宣传公共服务。

第五节 加强行风政风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念,大力提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完善廉政勤政各项制度;逐步建立电子监察系统,重点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审批权、执法权和重大项目资金运行的实时监控。深入推进“阳光计生行动”,全面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村务公开,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流动人口评计生”、“系统内下评上”活动,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实名举报奖励制度和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切实做到“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重大事项巡视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第六节 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篇3: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1、发展思路

围绕建成亚洲花都、两大基地、四个中心的目标,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 通过园区化突破工程建设, 快速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格局。依靠科技, 整合资源, 大力开发外向型优势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 形成鲜切花、种球种苗、盆花盆景、地方特色花卉的多元化格局。实施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做大做强“云花”名片。在市场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物流运输、花卉贸易、园区建设和组织化、专业化配套服务等方面重点突破。

2、发展目标

1) 种植业规模

到2015年昆明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比2009年增61.3%, 其中鲜切花生产基地13万亩, 鲜切花产量65亿枝, 绿化苗木、盆栽观赏植物、盆景盆花、种球种苗、地方特色花卉等12万亩, 盆栽花卉产量1300万盆。花卉外销90%以上, 出口量占40%以上。

2) 经济总量

产业总产值12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 (种植业) 产值60亿元, 占产业总产值的50%, 第二、三产业 (物流、包装、质材、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 60亿元, 占产业总产值的50%。

3) 企业规模

到2015年培育发展具有较大规模的花卉生产、营销、市场、物流、包装、运输、加工等企业260个, 其中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20个, 年销售收入在0.3~1亿元的中型企业80个, 年销售收入0.3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160个, 组建大集团上市公司1~2个。

4) 市场结构比例

到2015年昆明鲜切花外销仍然要占生产总量的90%以上, 其中销往国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60%, 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占40%。

5) 立足国内市场,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以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郑州、重庆、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一级市场,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二级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市场。

3、优势区域布局

1) 市场、物流、贸易加工中心产业带

滇池流域主城四区及呈贡片区以发展生态林、绿化苗木、观赏植物为主, 围绕滇池建成生态走廊公园, 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 在新机场建设15000平方米的采后加工处理中心, 花卉产业发展以市场、物流、贸易加工为主。形成带动滇中、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产业平台。

2) 东南部鲜切花、苗木等花卉优势生产区

以晋宁、宜良、石林为主。气候温和, 重点发展月季、香石竹、菊花等喜温花卉和地方特色花卉 (茶花) 、兼顾发展温热带盆花盆景、绿化苗木、配叶配材等, 规划面积12万亩, 其中鲜切花6万亩, 地方特色花卉、盆花盆景、绿化苗木6万亩, 重点是提高鲜切花品质和地方特色花卉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增加花色品种。辐射带动红河弥勒、曲靖的陆良、罗平、师宗等区域发展。

3) 东北部鲜切花、种球、种苗花卉优势生产区

以嵩明、寻甸、东川为主。气候偏凉、立体气候明显, 重点发展百合等球根类鲜切花、干花和种球种苗为主, 规划面积9万亩, 其中鲜切花5万亩、干花、种球种苗4万亩。辐射带动曲靖、昭通地区及贵州安顺、兴义地区发展。

4) 西北部加工源花卉优势生产区

以安宁、富民、禄劝为主, 重点发展加工原料花卉、食用花卉、兼顾发展部分鲜切花, 规划面积4万亩, 其中切花2万亩, 食用、加工用原料花卉等2万亩。重点是探索食用、药用花卉深加工技术, 逐步扩大生产种植规模, 形成特色产业。辐射带动滇西地区发展。

4、重点建设项目

1) 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建设

在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的基础上, 整合资源, 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立足东南亚、南亚、面向全球的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以昆明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为总部, 在广州、上海、北京、浙江、辽宁、海南等省会中心城市或大中城市建立鲜切花交易分中心市场。建立并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的运行模式, 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价格、信息联动的交易平台, 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指导能力的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出口基地, 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信息服务价格指导中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花卉博览会展中心。

2) 空港经济区花卉物流、加工中心

在空港经济区建设以花卉出口加工及航空物流两大功能为主的产业园区, 占地1 000亩的规模, 按一次通关要求, 建成15 000平方米的采后处理加工中心及花卉物流中心。完善花卉产品的整理、包装、贮藏, 配套熏蒸、质检、海关、税务、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使昆明花卉产业的物流配送、检疫、报关配套服务领域更加科学、透明、规范、快捷、运输成本更加合理, 确保产品能及时、准确、完整地送到消费终端市场。

3) 花卉产业园区建设

——斗南花卉产业园区。结合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建设, 将市场建设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和利用“斗南花卉”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效应, 突出轴心功能地位, 建设国际化中国昆明花卉总部经济, 在现有占地74亩的基础上, 通过改扩建, 形成拥有国际花卉交易、物流运输、科技研发、人才培训中心和国际花卉会展及花卉旅游功能区, 建成永不落幕的国际花卉博览中心。中心市场与园区并存发展, 吸引国际级知名花卉相关企业入驻, 使园区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花卉产业的资源配置功能, 成为支撑未来花卉产业发展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服务平台。

——石林花卉产业园区。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区, 以石林锦苑花卉产业园区为主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 开展自有品种研发和外来品种展示, 突出创业功能。

——嵩明花卉产业园区。依托省花卉产业园区, 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 重点发展高档花卉, 如蝴蝶兰、大花蕙兰、洋桔梗等。

——宜良花卉苗木产业园区。以发展绿化苗木和地方特色花卉如茶花、兰花、杜鹃等为重点, 加快花卉苗木市场建设, 采取前店后仓的发展模式, 力争建成西南地区花卉苗木大世界。

——食用药用等加工源花卉优势产区。在寻甸、东川、禄劝等县区, 根据区域条件, 规划发展食用药用等加工源花卉生产园区。

4) 优势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代表的清洁农业已成为滇池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滇池流域范围内的花卉种植业将逐步退出生产, 并向宜良、石林、安宁、嵩明、禄劝、寻甸、富民、东川等地转移。生产基地转移在确保现有规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要保持一定量的增长, 到2015年花卉园艺面积种植达25万亩, 基地转移建设的重点以月季、香石竹、百合、非洲菊等鲜切花和种用花卉生产基地为主。全市建成13万亩高效优质设施配套齐全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基地建设具体布局是:晋宁3万亩, 宜良2万亩, 石林1万亩, 嵩明3万亩、寻甸2万亩、东川0.5万亩, 安宁0.5万亩、富民0.3万亩、禄劝0.7万亩。

5) 科技研发能力建设

——国家花卉改良中心昆明分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花卉品种选育条件, 建成包括资源保存、杂交、选种、品比等温、网室及配套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种苗组织培养室、构建条件完善的花卉品种选育平台, 保证花卉品种自主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花卉新品种选育。在现有月季、香石竹、菊花、非洲菊、马蹄莲等品种引进和选育的基础上, 针对新优品种及国际市场流行的其它新、奇、特新品种, 进行引进、选育与创新工程, 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取到2015年, 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的利用率, 占生产中使用品种总量的15%以上。

——种球、种苗快繁与示范。种球繁育上, 关键是要为种植户提供合格种球。加速种球组培和鳞片扦插上的脱毒技术, 实现创新与突破。种苗重点进行工厂化快繁工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开发与示范。通过种球、种苗快繁与示范项目的实施, 争取到2015年优质种苗、种球自给率达到生产用量的70%~80%。

——花卉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通过花卉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 以良种良法为切入点, 以土壤环保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突破口, 推广生物、物理综合防治技术, 保护生产生态环境, 控制和合理使用农业化学品, 加强土壤连作障碍的综合治理, 开展鲜切花基质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促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使优质鲜切花比例由现在的36.4%提高50%以上。

6)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篇4: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高校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战略咨询研究能力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要深入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人才评价聘用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要加快建设高校创新体系,特别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育体系、服务行业产业与区域发展体系、科技管理体系的建设。同时,高校要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和建设,实施重点科技项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试点。

规划提出,将多渠道、多形式增加高校科技投入,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科技投入总经费的比重,加大对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鼓励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对自由探索、专利申请、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进行引导和支持。

篇5: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加快建设和谐新宝鸡的关键阶段。根据《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市政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迈出重要步伐,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呈现全面健康发展的态势。

(一)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预计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375.2万人,出生率为11.9‰,自增率为

5.6‰。2006至2010年,全市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0.34‰,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63‰,分别比“十一五”人口规划低1.66和1.37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人口规划目标。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势头初步遏制。“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综合治理,实行住院分娩、出生实名登记和孕产期全程服务制度,加大对“两非”打击力度,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势头初步遏制,基本达到正常范围。

(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断加强。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稳步推进,与全国27个省64个县区签定了双向管理协议,初步建立起“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双向考核”的服务管理机制。截止2010年底,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录入13.2万流动人口个案信息。33个社区获省级人口计划生育先进社区,92个社区获市级人口计划生育先进社区。

(四)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末,全市12个县区晋级省级及以上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其中5个县区受到国家命名表彰,有58个行政村获省级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76个行政村获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五)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初步建立。中省计划生育“五项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实施,“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奖励扶助金2523万元,使38万人受益。落实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补助金制度。各级政府在落实普惠政策过程中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多。在扶贫开发、林权改革、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对计生家庭实行优先优惠,实施“计生家庭创业工程”。

(六)人口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宝鸡市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存储全员人口个案信息达376.3万人。2008年市本级达到省级信息化项目市建设标准。至2010年,有7个县(区)达到省级信息化项目县区建设标准。

(七)优质服务上了新水平。在坚持“三查”服务的基础上,启动农村“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截止2010年底,全市己投入2000万元,使99万人农村育龄妇女接受免费健康检查,查出患有各类妇科疾病53.2万人,治疗49万人,其中计生系统免费治疗40万人。确定3个县为优生促进试点县,开设遗传与优生咨询室,开展优生检测,婚前教育与检查、孕产期保健。

(八)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共投入628万元完成28个国债建设项目,投入1224.2万元完成21个2008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投入321万元建设11个2009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投入2216万元开工建设19个灾后重建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确保了人口增长低于全省水平。2009年,全市人均GDP达到21525.5元,城镇化水平上升到42%,森林覆盖率为53.78%,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主要特征和困难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统筹解决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问题,统筹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相互交织,政府宏观调控人口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首先,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由于人口发展惯性作用,“十二五”时期,将跨越我市第四次生育高峰,全市初婚人数逐年上升,生育人群高于“十一五”时期;随着新修订的《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落实和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期,出生人口将出现政策性回升;稳定低生育水平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群众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差距仍然存在;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这些因素客观上加大了对人口总量控制的难度。

其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格局等诸多矛盾相互交织,面临新的挑战。形成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性因素还未根本改变,要使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降低,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的困难和阻力仍不可低估。2010年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出生缺陷发生率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妇女生殖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儿童早期教育、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人口道德素质、心理卫生、社会诚信亟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人口比重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主体,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迫切;城镇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增加,人户分离严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再次,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成为着力点、人口工作亟待变革。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多样化、居住离散化和关系松散化,家庭的教育、情感交流、保护与照顾、养老等传统功能弱化,独生子女家庭面临较大安全风险,迫切要求政府关注家庭的发展能力,把家庭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着力点,建立以家庭福利为切入点的社会政策体系。目前,人口管理服务体制不健全,权责不明、职责交错、缺位较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存在机制体制瓶颈,部门协作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惠民政策没有充分体现计划生育家庭的特惠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手段不足,降低出生性别比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不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基数低,免费服务经费标准低,基层服务阵地建设不适应工作要求,投入不够,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在“十二五”期间均需正视和解决。

三、“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十二五”时期中央对做好人口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社会为目标,深化人口战略研究,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实现我市人口均衡发展。推进人口发展思路和方式的转变、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利益引导、服务关怀、宣传倡导、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促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

坚持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向服务与管理并重转变,工作体制向调控人口发展的“大人口”体制转变,工作机制向资源整合、政策协调、科技支撑和公共服务转变,工作方法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人文关怀和综合施治转变。

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均衡发展。坚持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坏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390万人以内,年平均自增率控制在6.5‰ 以下。

提高生殖健康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降低,出生人口素质有较大提高。群众基本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深化“母亲健康工程”,建立“查、治、防”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全面开展婚前检查和孕前筛查。应对人口老龄化政

策体系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获得较好的养老保障。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协调,流动人口享有市民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比例达85%,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形成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建立和完善多层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风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十二五”主要任务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十二五”期间,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城区及建制镇要严格按照省《条例》规定,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对政策规定照顾生育二孩的对象要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只给一次生育机会的规定,实行全程随访服务和定点分娩,确保二孩生育有关政策规定的落实。抓好“三查”服务,加强孕情监测,做好出生实名登记,重点对象“三查”率达到98%以上。切实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查处违法生育问题,按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二)深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完善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机制

围绕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这一主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突出统筹协调、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宣传倡导、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体制机制的建立,强化县级党委政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职能,将人口管理服务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不断完善人口发展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以国家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为契机,认真推广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全面开展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到2015年末,力争全市各县(区)基本建立起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85%以上的村(居)基层群众组织达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标准。

(三)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新型人口文化

以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活动,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务实高效、群众参与、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到2015年末,新型人口文化建设活动普遍开展,70%以上的县达到人口文化县的规范化要求。

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严禁非医学需要中止妊娠。集中开展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和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非医学需要的中期以上引产审批制度,推行定点分娩、出生实名登记、二胎全程随访服务,完善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监测系统。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系列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实施 “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帮助计生家庭发展致富。

(四)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和“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分类排队、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思路,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新建市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和改扩建13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新建改扩建维修改造115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在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下,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市计生服务站(室)标准化。加强技术装备配置,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持续发展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大力增强为广大群众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的能力。

全面推进农村“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 县级全面建立婚前检查和孕前筛查室,开展婚前检查、孕前筛查、孕期保健等规范化服务,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和优生科学知识,农村育龄妇女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检查和治疗,计划怀孕的夫妇普遍享有科学规范的孕前优生指导服务,努力降低出生人口

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努力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和“窝巢”老人的社会抚养和养老机制的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服务全局工作

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推进战略,提高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管理和应用水平,以提高源头信息质量为核心,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以制度规范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网络资源,形成数据传递安全、运行成本合理的网络体系。以建设高质量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为核心,健全信息采集共享、动态监测和科学预测三大机制,建立业务上报、公文交换、信息流通、信息协同四大支撑平台,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应用,形成运转高效、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信息化体系。

推进省级信息化项目县区和市级信息化先进乡镇、街创建达标工作。所有县区均达到省级“人口信息化先进县级”标准;三分之一的乡镇达到市级“人口计生信息化先进乡镇”标准。抓好市县人口网站规范化建设。加快数字化计生服务站建设,坚持信息引导服务。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开发利用程度。依托省级人口数据库,在县乡两级建立人口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多部门一厅式办公,建立人口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和人口统计协调制度。

(六)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实现“一盘棋”格局

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及有关政策规定,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一盘棋”格局。进一步完善以房管人、企业管理、开发区管理、住宅小区管理、双向管理、警计联防等管理模式,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社区合作机制,建立“两证双合同一承诺”的新型管理机制,实现流入人口服务均等化。在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单位、集贸市场等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计生协会达到90%以上。重视和加强城中村、城边村及新经济组织的人口计生工作,不断改进城镇社区计生工作考核办法,努力促进城乡计生工作均衡发展。

(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真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深入宣传贯彻“一法两条例”,普及人口计生法律知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广泛开展“阳光计生”活动,办好12356计生服务热线,拓宽民主渠道,研究解决重点信访案件。加强计生监督和信访规范化管理,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信息发布制、违法违纪有奖实名举报制等,提高工作透明度及信访案件办结率。加强对违法生育情况的调查研究,研究制订对影响较大的违法生育案件的通报和曝光方法,努力形成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制约名人富人违法生育的氛围。深入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计生服务站活动。到2015年末,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科普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

(八)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

科学合理解决基层人口计生机构设置、编制和人员配备等问题,基本形成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综合执法、宣传咨询、信息技术等职业化工作队伍,逐步完善职业准入机制、培养机制、选拔任用机制、人员退出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

实施“强基工程”,加强基层服务管理网络建设,选聘优秀人才充实基层队伍,落实村专干的工资待遇。全面推动县乡级技术服务人员进修实习工作,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2015年末,全市人口计生公务员学历均达到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不低于60%;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70%、30%以上,取得相应人业或执业资格的达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实施的领导

各级要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票否决”,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分解到县级,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引导基层把重点放在落实规划、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上。

(二)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

成立各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落实领导责任,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明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定期协

作。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制度要统筹考虑,确保出台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将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市、区两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设备和服务车配备、服务信息化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内容、构建科技支撑平台为突破,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服务体系。2015年末,实现优质服务基本覆盖,年均创建50个省级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0%的城镇社区达到省级计划生育先进社区标准,村级(社区)以上信息网络初步健全,流动人口“一盘棋”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一证(卡)通”优质服务和管理。

(四)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篇6: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人口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切相关,关系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做好“十二五”人口计生工作,促进全县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十一五”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讨论通过了“十二五”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思路:

一、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乡镇、各相关部门通过对人口计生工作思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不断夯实基础,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服务功能,改进管理方法,强化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全县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实现基础逐年坚实,质量稳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的良好局面。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已经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领导机制健全完善,计划生育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在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认真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三线”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市上下达我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量化,逐级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了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县继续进行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形成了决策科学、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特色鲜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局面。达到了低生育水平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广大群众普遍满意的目标。

(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县委、县政府为县人口委配备了正科级流动人口办公室主任,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制定了《金塔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县政府成立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领导小组,县纪委、监察局、人口计生委制定了《金塔县计划生育有奖举报办法》,县人口计生委、公安局、监察局、卫生局、民政局、工商局、药监局联合印发了《关于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和严厉打击“两非”的通告》,为治理出生人口

性别比升高问题打好基础。

(五)顺利通过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评估验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软硬件设施逐年加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们以满足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为目标,注重抓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重点向育龄群众开展了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妇女病普查普治、产后术后随访以及生殖保健为主的优质服务,2006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六)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了“奖励、优惠、帮扶、救助、保障”五项制度

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惠农政策中进一步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通知〉的意见》,优先将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列入低保范畴,对享受低保的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在保障标准差额补助的基础上上浮10%;建立了有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参加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了管理体制,强化了各级责任。将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新农合、危房改造、幸福工程、升学加分、免费计划生育手术、妇女病普查、出生缺陷干预等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做为“民生工程”来抓,发挥利益导向的作用,努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受尊敬、经济上得实惠、养老上有保障。

(七)P&WIS系统和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全面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格化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启用,县、乡人口计生电子政务专网、可视化办公会议平台全部开通,全县基本形成了决策、宣传、管理、服务、考核一体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应用管理体系。

(八)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完成了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甘肃省人口委和香港乐施会共同组织实施的“在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家庭建设中引入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了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第六周期生殖健康项目;争取国债项目资金104万元,新建了金塔、中东、鼎新、东坝、羊井子湾等5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新配置了电脑、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幸福工程”项目上,共投入幸福工程项目资金40万元,在西坝乡5个村的10个组建立项目户107户。目前,经过资金回收的效益评估,首轮受到救助的四个项目点75户贫困母亲目前已有70%交回小额信贷资金。

(九)协会工作稳步推进

县委为协会配备了专职副会长,并协调解决工作人员。村(居)有健全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自治公约、村民代表议事审议和民主参与监督制度,落实率95%以上;计划生育重点事项民主评议率达100%;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达到90%以上。

二、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现行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愿望之间的矛盾靠综合改革还不能有效解决,特别对一些再婚家庭来说,他们的生育愿望在现行的生育政策下是不能得到满足的。

(二)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建立缺乏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利益导向机制的落实与现行财力之间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各级财政财源短缺,收入水平低,对于进一步建立完备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有一定的难度。

(三)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差距。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起步较晚,且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技术队伍中、高级技术人员比较缺乏,服务水平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保健、优生优育服务需求。

三、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宣传教育、利益导向、优质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在人口计生信息化、队伍职业化和群众自治上实现突破。以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为前提,以深化综合改革、健全工作新机制为动力,以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为基础,以推进人口与发展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为保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切实转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

1、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5.21万人以内。

2、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

3、规划建设县计划生育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和航天、西坝、古城、大庄子、三合等5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4、进一步健全“以房管人、免费服务、区域协作、两地互通、信息支持”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实现“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目标。

5、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实现群众自治的村达到100%。

6、全面落实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奖励政策兑现率100%。

7、群众对人口计生政策知晓率92%以上,满意率95%以上。

8、依法行政工作全面规范,杜绝因计划生育恶性案件发生。

(三)主要任务

1、稳定低生育水平

坚持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措施。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在县、乡机构改革中,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明确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财政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建立和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切实加强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2、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逐步建立具有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特色的出生缺陷干预模式。普及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孕前医学检查,预防和控制先天性感染、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对出生人口健康的影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需求。

3、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广泛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深入开展宣传倡导,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建立B超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等制度。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和B超使用准入制度。对终止妊娠药品和促排卵药品实行严格的处方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的犯罪活动和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管理服务,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加强部门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综合协调,推进跨区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协作。加强流动人口统计和信息化建设。

5、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落实法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政策,不断创新利益导向制度。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和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时,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双女户家庭给予适当优惠。巩固和扩大“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的成果。

6、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的指导方针,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宣传、群众宣传、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引导、帮助和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传播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等科学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7、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切实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完成县计生服务中心的国债项目建设,逐年完成三合、大庄子、古城、西坝、航天等5个乡镇服务所国债项目建设,有计划地配备和更新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并配备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技术服务所必须的手术和检查筛选设备。形成以县服务站为龙头、乡(镇)中心服务站为骨干、普通乡(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人口计生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

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强面向群众的宣传、咨询和指导,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和出生缺陷孕前风险评估,鼓励婚前、孕前医学检查。制定出生缺陷干预实施指南和服务规范,做好优生检查、孕期服务。建立和完善病残儿医学鉴定报告制度。继续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积极开展妇科病普查防治工作,逐步建立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加强生殖道感染干预。面向育龄群众开展旨在增强生殖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的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全民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普及教育、咨询服务和安全套推广活动。

8、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

按照县政府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力争用两个“五年”时间,初步形成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信息管理和群众自治“五位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县、乡基层人口计生干部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以节育技术和生殖健康专业知识为重点,着力提高技术服务人员服务技能,大力支持并鼓励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考试,达到县计生服务站至少要有1名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乡镇服务所有2名以上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继续深入开展“双推优”活动,为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

标责任制,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进一步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本着符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改进现有的考核方法和步骤,真正起到激励和促进工作的作用。

2、实施综合治理。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加强科技宣传,积极倡导优生优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婚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出生缺陷干预,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争取政府支持,认真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救助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帮困,劳务输出,项目倾斜,帮助农村“两户”家庭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基层协会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上一篇:关于工作记叙文范文500字左右下一篇:学风建设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