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品生品社

2024-06-29

信息技术与品生品社(通用11篇)

篇1:信息技术与品生品社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要求

一、备课要求:

(一)集体备课的要求:

1、学期集体备课规划性

(1)结合教材内容学校统一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按照学期进度目标,做好学期规划。避免集体备课随意性。(2)保证集体备课系统性。要系统的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备课后的反馈。整改。

2、确保集体备课的全面性。阶段集体备课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化理念,任务分工明确,参与教师的面向全体,研究内容结合本校实际问题、具有实效性。

(二)教师备课要求:

课标标准:明确《课标》对学段教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能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突出学科特点,具备生活性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意识。

学生情况: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没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及理想信念。

教学环节:备课时要注重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搜集、展示。学生独立搜集、整理学习材料的能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上课的要求:

(一)品德与生活学科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学习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基本要求如下: 导语引入

导语在课堂上的体现揭示本节课所新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迅速地集中注意力,将思维进入新课的教学上来。导语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情景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插图导入、谜语导入等,也可借助教具、游戏、表演等形式导入。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对教学活动进行探究、实践的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起到引导、指导、帮助、鼓励、促进的作用。活动过程

可分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环节。

活动前是活动的准备指导阶段。主要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指导,筹划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获得真切的体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好活动准备。如:方法的交流、物质的准备(教具、媒体等),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活动中是学生在活动进行中的交流、指导,是关注整个活动过程的阶段。教师要创设条件,选用讨论、制作、参观访问、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及游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的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再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每课时可组织三到四种主题活动。

活动后是总结展示阶段。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经验;第二步,每组派几名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要用赏识、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如“谁做的和大家不一样?”、“你的作品真有创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学生认识以达到活动目标。课后小结

教师要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多视野、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从教育教学研究的层面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特色形成规律的东西。拓展延伸

对儿童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引导他们把活动引向深入。将课堂与生活有机整合,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接触,让课堂中形成的道德习惯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根据来自儿童的反馈进行总结、反思、调整环境和指导方式等。教师可与儿童一起分析、讨论活动的成败,制定或修改下一步的活动计划等。

(二)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常规教学环节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根据儿童的兴趣,通过小游戏、猜谜语、看动画、讲故事、提问题、模拟表演等情景设置,引出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习新课,实施教学活动。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活动既倡导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更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诸如讨论、辨析、观察、体验、调查、走访、收集、制作、展示、交流、分享等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3)教学小结,升华主题。

新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利用师生互动的形式,结合教学过程和板书对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中心主题进行总结和升华,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形成和发展新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4)拓展教学内容,为下课做好铺垫。

对本课教学小结后,教师应根据前后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引出下课要学的内容,并结合下课内容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前作业,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知识和心理的铺垫。

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

1.教学过程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链接有序,过程完整。

2.教学模式与活动形式要符合教学需要,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要注重实效性,要有助于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4.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

5.要关注全体学生都能全过程地参与学习,包括思维参与、活动参与和情感参与。

6.要适时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7.要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教学活动的掌控。

8.过程性评价要适时中肯,注重鼓励性和正确的导向性。

9.教学氛围要宽松和谐,师生关系要融洽。

10.教师要仪表端庄,教态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炼,教学板书要工整规范。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业具体要求:

1.品德与社会课原则上不留知识性作业,根据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可在课前课后或双休日、节假日布置一些观察、调查、参观、走访、收集、制作、探究等实践性作业。2.凡是实践性作业,教师都要给予必要的程序和技术指导,并提出礼仪和安全要求。

3.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4.对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而认真地检查、批改,并给予描述性评价。有些优秀的作业、作品还可以进行展示和交流。

篇2:信息技术与品生品社

沂水县荣仁完小

前几天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品生听课活动,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生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篇3:信息技术与品生品社

关键词:离心式冷水机组,喘振,运行状态,措施

1 喘振产生的机理

离心压缩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速回转的叶轮对气体做功,将机械能加给气体,使气体压力升高,速度增大,气体获得压力能和速度能。在叶轮后面设置有通流面积逐渐扩大的扩压元件,高压气体从叶轮流出后,再流经扩压器进行降速扩压,使气体流速降低,压力继续升高,即把气体的一部分速度能转变为压力能,完成了压缩过程。扩压器流道内的边界层分离现象:扩压器流道内气流的流动,来自叶轮对气流所做功转变成的动能,边界层内气流流动,主要靠主流中传递来的动能,边界层内气流流动时,要克服壁面的摩擦力,由于沿流道方向速度降低,压力增大,主流的动能也不断减小。当主流传递给边界层的动能不足以使之克服压力差继续前进时,最终边界层的气流停滞下来,进而发生旋涡和倒流,使气流边界层分离。气体在叶轮中的流动也是一种扩压流动,当流量减小或压差增大时也会出现这种边界层分离现象。

当流道内气体流量减少到某一值后,叶道进口气流的方向就和叶片进口角很不一致,冲角α大大增加,在非工作面引起流道中气流边界层严重分离,使流道进出口出现强烈的气流脉动。当流量大大减小时,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均匀性及流道型线的不均匀性,假定在B流道发生气流分离的现象,这样B流道的有效通流面积减小,使原来要流过B流道的气流有一部分要流向相邻的A流道和C流道,这样就改变了A流道,C流道原来气流的方向,它使C流道的冲角有所减小,A流道的冲角更加增大,从而使A流道中的气流分离,反过来使B流道冲角减小而消除了分离现象,于是分离现象由B流道转移到A流道。这样分离区就以和叶轮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旋转脱离。

扩压器同样存在旋转脱离。在压缩机的运转过程中,流量不断减小到Qmin值时,在压缩机流道中出现如上所述严重的旋转脱离,流动严重恶化,使压缩机出口压力突然大大下降,低于冷凝器的压力,气流就倒流向压缩机,一直到冷凝压力低于压缩机出口压力为止,这时倒流停止,压缩机的排量增加,压缩机恢复正常工作。而实际上压缩机的总负荷很小,限制了压缩机的排量,压缩机的排量又慢慢减小,气体又产生倒流,如此反复,在系统中产生了周期性的气流振荡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喘振。

压缩机达到最小排量点而产生严重的气流旋转脱离是内因,而压缩机的性能曲线状况和工况点的位置是条件,内因只有在条件的促成下,才能发生特有的现象——喘振。

离心冷水机组运行在部分负荷时,压缩机导叶开度减小,参与循环的制冷剂流量减少。压缩机排量减小,叶轮达到压头的能力也减小。而冷却水温由于冷却塔未改变而维持不变,则此时就可能发生旋转失速或喘振。

喘振是速度型离心式压缩机的固有特性。因此对于任何一台压缩机,当排量小到某一极限点时就会发生该现象。冷水机组是否在喘振点附近运行,主要取决于机组的运行工况。在什么状态发生喘振只有通过对机器的试验,即不断减少其流量,才可以测出具体的喘振点。

由于压缩机叶轮流道内气体流量的减少,按照压缩机的特性曲线,其运行的工况点引向高压缩比方向。这时气流方向的改变在叶轮入口产生较大的正冲角,使得叶轮叶片上的非工作面产生严重的气流“脱离现象”,气动损失增大,叶轮出口处产生负压区,引起冷凝器上部或蜗壳内原有的正压气流沿压降方向“倒灌”,退回叶轮内,使叶轮流道内的混合流量增大,叶轮恢复正常工作。如此时压缩机工况点仍未脱离喘振点(区),又将出现上述气流的“倒灌”。气流这种周期性的往返脉动,正是压缩机喘振的根本原因。

2 喘振运行状态

喘振是离心式压缩机的运行工况在小流量、高压比区域中所产生的一种不稳定的运行状态。压缩机喘振时,将出现气流周期性振荡现象。喘振带给压缩机严重的破坏,会导致下列严重后果:

1)使压缩机的性能显著恶化,气体参数(压力、排量)产生大幅度脉动。2)噪声加大。3)大大加剧整个机组的振动。喘振使压缩机的转子和定子的元件经受交变的动应力;压力失调引起强烈的振动,使密封和轴承损坏,甚至发生转子和定子元件相碰等;叶轮动应力加大。4)电流发生脉动。5)小制冷量机组的脉动频率比大型机组高,但振幅小。

不同于一般的机械振动,在压缩机出口产生气流的反复倒灌、吐出、来回撞击,使得主电机交替出现满载和空载,电流表指针或压缩机出口压力表指针产生大幅度无规律的强烈抖摆和跳动。压缩机转子在机内沿轴向来回窜动,并伴有金属摩擦和撞击声响。

3 防喘振措施

3.1 热气旁通喘振防护原理

一旦进入喘振工况,应立即采取调节措施,降低出口压力或增加入口流量。从以上喘振产生的机理来看,在离心式冷水机组中,压比和负荷是影响喘振的两大因素。当负荷越来越小,小到某一极限点时,便会发生喘振,或者当压比大到某一极限点时,便会发生喘振。用热气旁通来进行喘振防护,是通过喘振保护线来控制热气旁通的开启或关闭,使机组远离喘振点,达到保护的目的。从冷凝器连接到蒸发器一根连接管,当运行点到达喘振保护点而未达到喘振点时,通过控制系统打开热气旁通电磁阀,从冷凝器的热气排到蒸发器,降低了压比,同时提高了排气量,从而避免了喘振的发生。

3.2改变压缩机转速

压缩机转速改变,压缩机的性能曲线将随着移动,可以增加稳定工况区域,它适用于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拖动的机组,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调节方法,只是调节后的工作点不一定是最高效率点。但对电动机拖动的机组,为了便于变速,就要用直流机组或采用变频方法,这会使设备大大复杂化,同时造价也高。

3.3多级压缩

多级压缩以降低压缩机转速。一般多级机器中任何一级发生喘振,都会影响到整台机器的正常工作。采用多级压缩,在同样的压比工况下,可大大降低压缩机的转速,增大稳定工况区域。

3.4采用转动的扩压器调节

当流量减小时,一般在扩压器中首先产生严重的旋转脱离而导致喘振。在流量变化时,如果能相应改变扩压器流道的进口几何角,以适应改变了的工况,使冲角α不致很大,则可使性能曲线向小流量区大幅度移动,扩大稳定工况范围,使喘振流量大为降低,达到防喘振的目的。该防喘振控制方式,已在开利的产品中得到具体的应用,但低负荷时仍须采用热气旁通。

3.5可移动式扩压腔

上面提到,在离心式冷水机组中喘振发生的原因为压比和负荷。当机组运行的压比一定时(提升力),机组的运行负荷将影响机组是否发生喘振。对于离心机组来说,当运行负荷降低时,压缩机的导叶逐渐关闭,吸气量降低,如果扩压腔的通道面积不变,则气体的流速降低;当气体的流速无法克服扩压腔的阻力损失时,气流会出现停滞,由于气体动能的下降,转化的压力能也降低;当气流体压力小于排气管网的压力时,气流发生倒流,喘振发生。

4结语

热气旁通、改变压缩机转速、多级压缩、转动的扩压器调节以及散流滑块设计均能有效避免“喘振”,对于离心式冷水机组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业正.制冷原理及设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董天禄.离心式/螺杆式制冷机组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4:如何提高品生品社课的课堂实效

关键字:深钻教材,吃透教材 集体备课求助网络 良好氛围课堂评价课堂生成

品生品社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无论是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策略,才能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进而让本课程实施中更有效。

一、关于备课。

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以前讲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这个说法,已经落后了,那就是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

首先是备教材:(1)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因为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到位。比如,我在听五年级的《面对自然灾害》,这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灾害来临前,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灾害过后,如何补救,让损失降低到最小。但是有的老师却用了大概38分钟,绘声绘色地讲了各种自然灾害的现象,而仅仅在下课之前,提到了本节课的要点:面对这么多的自然灾害,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且是以留作业的方式出示给同学们的,这样做完全就是本末倒置,虎头蛇尾了。自然课堂效果就不理想。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对教材不熟悉,不了解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关于备课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拿到课本后,应该大略的浏览一下,知道这册书,大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如果说,通读教材不现实,那么我们至少要理清一个单元几课之间的联系,(单元备课)比如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技术与人类》,第一课讲的是我们中国的科技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第二课由中国扩展到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的发展,为世人做出的贡献;说到科技发明,学生们会感到很神秘,高深莫测,离我们很远,那么第三课,则告诉学生我们要分清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迷信害人的,而且科技发明离我们并不远,只要你感兴趣,你努力,你一样可以有作为的。第三,如果说,单元备课同样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起码要在学习新课之前,把一课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理清楚。如,六年级,第二单元《我们热爱和平》第一课《灾难深重的中国》共三個小标题,鸦片侵蚀中国,圆明园的倾诉,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三个小标题在知识上是有联系的,讲课时不能割裂开来,这三个小标题讲的是一个核心,即: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即鸦片侵蚀中国,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圆明园的倾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则是帝国主义国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并最终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条明线的背后,还有一条暗线,即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如民族英雄林则徐,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等。这样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把握知识,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2)集体备课。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有疑问,那么就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而我们品生品社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综合性,开放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主要是社会科学一类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求教的对象,不但可以向同学科老师求教,不是同一学科的同事仍然可以求教,即使是学生,学生的家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的资源。

(3)可以求助于网络。

经过这样的备课过程,相信已经形成知识链,这样我们才能举一反三,因为这个知识链就是我们的一,但是这个一,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知识库。就像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每一颗都是美丽的,但是最完美的还是把它们穿成一串,这样不管你哪里需要,我们都可以摘下一颗,去放到需要的地方。

然后是备学生。我们做老师经常说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认为备学生除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二、关于上课

(1)首先就是要有良好的氛围。

有了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有了系统的知识,那么上课,就会有的放矢了。老师们各有各的妙招,我只想补充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什么是爱,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我认为师爱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尊重。当我们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和我们的步调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去堵,不要去卡,而是要了解情况,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这样我认为学生会很好的与我们老师合作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尊重呢,我认为就是现在人们换位思考,用古人的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时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2)课堂评价真诚有效

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探索、思考、创意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具有指导、激励、导向等功能,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评价尺度尽可能多样化,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回答的正误首先要有个肯定的回答,评价的语言要丰富一些。

(3)课堂生成善于利用。

课堂生成指课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这种生成是正常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处理。若处理得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篇5:信息技术与品生品社

教研主题

在品生与品社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地点 章缝镇高坊小学 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7日上午 活动过程

1、教研组长安排教研活动注意事项。

2、品生与品社全体教师研讨。

3、活动总结。

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18日上午 第二节 活动地点: 章缝镇中心小学 教研主题: 《让危险走开》 活动内容: 观课、评课、研讨。活动过程

1、教研组长安排教研活动注意事项。

2、全体教师观课并记录。

3、观课后研讨。活动总结

课堂上任迎春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品德课《让危险走开》。总体来说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这节课体现课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多媒体与文本、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更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图片的展示,让孩子们更直观。

活动剪影

课后教师们在研讨

教师精彩集锦:

郭静:《让危险走开》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调查和分析统计,以及情境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知道他们身边都有哪些危险,这些危险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危险。本课的设

计思路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让懂得安全小常识,掌握最基本的安全常识;二是学会自救自护,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任迎春:我所执教的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让危险走开》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节课的重点是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时时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因大意、无知就可能发生危险,从而是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能够自觉改掉不良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了哪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中,自己感觉重点突出的还不够,教师知识交代得还不够细致。反思是为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不让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篇6:品生品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思品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任务与目标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2、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具体措施

1、在认真学习《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篇7:品生品社培训总结

华龙学校 吴月凤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远程研修学习,虽然有点累,但收获不少,感触很深。感谢课程团队专家的专业指导,感谢同仁间的真诚交流和互相帮助。在研修中有幸认识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真幸福。

通过在线研讨,聆听了课程专家的专业讲解,观看了同行教师的课堂实录,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对新形式下实行的课程获得更多新的感悟。我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内容呈现具有综合性,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所以既要注重学习方式上体验、探究、合作精神的培养,又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意识。在教学中倡导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与创造性地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唯有潜心钻研教材,才能有效使用教材。即 “三读”读懂、读深、读透,才能有效利用教材!

研修过程中,借助网络发表评论,和同行交流看法,畅所欲言。通过这个平台,在一个个话题的探讨下,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比以前更深刻、更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各抒己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阅读相关文章、评论等,以及同学之间互动交流,让我这个一线教师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而且了解了课堂教学操作模式,从而提高了业务素质。

通过视频学习,不仅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增添了乐趣,而且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越发感觉自己学识的薄弱。

篇8:信息技术与品生品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应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或者采用图片、音乐、视频、名人名言、游戏、成语、故事等手段,创设出一种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学习、思考的方法。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乐于掌握知识。在创设情境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获得知识。

例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导入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全家人吃饭的图片(图片上有各种各样的食物)。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啊?”学生纷纷回答。教师说:“那你知道这些食物背后,都有谁在为我们劳动呢?”学生根据图片举出各行各业的人为我们服务。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这样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林海雪原”教学导入时候,由于学生对东北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展示东北风光的视频资料,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谈谈对东北的初步印象,顺势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设置疑问——引导探究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他们一遇到新的问题,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非得弄个究竟。设置疑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巧地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探究学习。设置疑问既能保持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认知,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设置疑问的方法也不一,常用的是直接根据内容提问。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多彩的现代传媒”教学导入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咱们生活中,有哪些现代的信息传播媒体呢?最广泛、最直观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说“那看电视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科学地看电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有关电视的话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谜语等形式来设置疑问。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升国旗”教学导入时,教师说:“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师说:“一个长方形,颜色是红色。里面五颗星,都是黄颜色。”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来,也非常高兴。

三、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虽然是一项传统的导入方法,但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在已学知识和未知知识间建立起良好的衔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师在应用复习导入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认知,促使他们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例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开国大典”教学导入时,教师首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几个数字,想考考大家,看大家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了没有,有信心吗?”(出示几个数字——1840,1856,1921,1927,1945,1949),然后提问:“这是几个表示年份的数字,请你说出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说:“再来做一道减法题——1949减去1840等于多少?在经历了109年的抗争之后,我们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对已经学过知识的复习,学生加深了印象,能更好地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打好基础,也为本节课接下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升华了知识的内涵。

四、目标导入——明确方法

目标导入,是指不用任何媒体,教师说出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这种导入方法往往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例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祖国走向富强”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这节课,我们就来分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我们来学习‘祖国走向富强。”

篇9:品生品社听课反思

今年三月份我校组织了“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使我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本领,同时也懂得了一些课的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方法。

在本次听课中,我听了马清芳老师和周亚平的课,现在我重点谈谈周亚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同学之间》。

周老师执教的是《同学之间》一课,在教学中,周老师的教学思路简单清晰。

一、激趣导入

在此环节,周老师通过播放歌曲《朋友》,来导入了本节课,简洁明了。

二、讲授新课

在新授环节,讲授过程中,周老师很巧妙地课件和课本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之中地掌握了知识。

在本环节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气氛活跃,同时老师的指导也很到位。

三、总结

在本环节中,周老师首先对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经过老师的总结,学生们对本节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掌握

最后,周老师很有心的给每个小组打印了一份《与人相处的24条黄金法则》,这个不起眼的环节恰恰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上好品生品社课,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课前要做好大量精心准备工作,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还要预想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上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死板的按准备的教学程序走下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态生成,3、教学时,一定要先让学生进行尝试,只有尝试了,才知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基础程度如何,而不要越俎代庖或教师先规定下怎么样怎么样,这

样就会束缚住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能力,也就不可塑了,这一点是品生品社教研员每次活动给我们所讲的一点。

4、在教学时,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5、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要相信学生,充分给学生提供自主讨论的环境和氛围。

总之,本次活动非常及时有效的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对品生品社以后的教育教学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篇10:快乐教学品生品社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其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的道理,培养一些做人的基本行为习惯。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做人的思想根基。所以,在教学中,应扣住这一主线,串连如孝亲敬长、友爱同学、文明礼貌等这些做人最起码的基础道德行为规范的“珠子”,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有效地确保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并对学生终身发挥作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乐学其中,做到知行统一,这需要教师深思熟率,如何让学生做到乐、知、行。乐学其中,知行统一呢?

一、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到去进行学习,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可见,激发学生的品生品社学习兴趣,有助于激活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因素,使品生品社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乐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如教学《我和我的小伙伴》(一下),在导入新课时,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在与伙伴的玩耍中体验伙伴间的友情和快乐,在游戏中揭示课文内容所蕴含的道理,这样的游戏导入,既调动起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又在快乐中增强了合群意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可见,教师应充分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导行准确、实用、巧妙,必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是快乐学习的关键。

小学品生品社课包括了日常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如此丰富的知识,必须突破课堂局限,采取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1、直观教学法。利用图表进行课堂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图表之中。我在教《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调查记录表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调查、填写表格,知道了价格变化的原因,知道了包装袋上的有什么学问。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画,也是直观教学的好形式。在教《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利用课本上的图画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并利用图画编故事、讲故事,从而很清晰的明白大家的事情大家做,受益的是大家的道理。

2、趣味教学法。通过短剧、哑剧、小品、快板、表演唱等文艺形式,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突出和深化主题。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要由语言表述改为表演等,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如在教《与安全标志和设施交朋友》一文时,就让学生头戴图标扮演交通标志,进行小品表演。学生们通过观看直观、有趣的表演认识了交通标志及作用。我在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了解110、120、119各是主管什么工作的,上课时,同学们分别扮演服务号码,向大家介绍各自主管的是什么工作,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扮演角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社会实践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则需要通过课外的调查来进行补充和考证,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我在教《我的邻里乡亲》一文时,学生通过学习,要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并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何使学生能真正作到呢?这就需要通过接触社会、参与实践这一途径,因此我组织学生对自己邻居进行访问调查,让他们简单了解熟悉的邻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比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强上百倍。有些知识也要亲身体验才能明白,如《走进残疾人》一课中,只有自己扮演残疾人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才能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快乐学习的途径。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针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弊端,注重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注意在学习空间、学习方法、学习地位上适应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在课堂的学习空间中,让学生有更多互动交流

如《行动起来敬孝心》一文的教学中,开始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借助一首诗感染学生,问:你想说什么?你的奶奶还为呢做了什么?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用自由组合小组进行交流。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并能从中体会到老人为我们付出很多很多,明白老人也需要我们的关爱,要让他们高兴,最后制定“孝心计划”。这些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作到知行统一。

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在课堂座位的分布上可将传统的“秧田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U”形式等。如《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文中,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在学习中共同讨论:本小组将共同完成什么事情,应如何去做,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道德的认知水平。

2、从课堂的学习地位上,让学生有自由驾驭教材的权利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为学生学习教材铺路搭桥,解疑排难。如我看过的《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的案例,开课揭题让学生质疑:同学们,你们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弄清与课题相关的哪些问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整起来。有的说“我想弄明白为什么要尊重学校工作人员?”有的说:“我想知道怎样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学生以教材主人的身份,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很快进入到学习中。课中教师借助教材的典型人物与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引导学生育情明理。课尾导行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难或不明白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讨论解决的呢?”一名学生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要尊重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可我的妈妈总是说陈老师在经济社会给学生补课却不收钱可真傻,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让妈妈也尊重老师。”这是一个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二难问题,教师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启发学生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角色。再如我教学《我想要与我能要》一课,起初由“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所有想要的都能要?”着一问题出发。由学生想开去,想出更多的问题,(例如:应考虑价格,应考虑家庭情况,应考虑是否急需等。)并能自由组合、讨论、生成答案。使他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消费。

总之,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可活跃学生身心,表现学生内心世界,保持学生积极乐学的情绪,又可活跃思维,深化道德认识。

篇11:品生品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日益富强的祖国》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的第二课。本课通过“餐 桌 上 的 变 化”“从 无 到 有”“中 国 的 第 一”这三方面了解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并生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的情感。教学目标:

1、从“餐桌上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将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归纳,并制成表格。

3、了解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差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准备:

1、调查表

2、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1、播放视频,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和进步。

2、刚才我们观看的就是2009年国庆60周年的阅兵仪式。相信许多人对当时壮观而恢弘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谁来说说你的观后感。

活动二:从“吃”谈起

一)看视频,初步感知“吃”的变化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今天,我们就围绕《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个话题来交流。

2、(板书“吃”)同学们,谈到“吃”这个字,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不管什么年代,吃,永远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现在每天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能吃好饭,吃出各种花样来,这在过去想也想不到。下面我们来听听吕奶奶是怎样谈“吃”这个话题的。

2、播放新闻采访视频《餐桌上的变化——从吃啥没啥到吃啥有啥》

3、对照自己的生活,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生活越来越好了;吃的越来越丰富和营养了;过去吃啥没啥,我们要珍惜现在等)

师小结:正如吕奶奶说的——我们在饮食上历经了从吃啥没啥到有啥吃啥,直到现在的吃啥有啥。(板书)

二)通过听老故事、看老照片,今昔对比,感受“吃啥没啥”

1、正如奶奶所说,过去真是吃啥没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饿”。那是一个严重缺乏物质的年代。什么东西都需要“票”,布票、粮票、油票„„有一段时间闹饥荒,没东西可以吃,树皮树根也吃过,有些人没熬过去便活活饿死了。(师讲故事)

2、通过各种“票”,感受“吃”的变化。1)知道这些票是干什么用的吗?

2)结合拥挤购物人群的老照片谈感受。(物资缺乏,没票就买不到东西,有票的也不一定能买到。)

3、结合课本64页,你们知道250克的肉有多少吗?你们看,这是250克的猪肉,也就是半斤。根据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谁来说说大概几顿吃完,怎么吃?(炒菜可以用两盘,红烧一顿就没了)

吃完这一顿之后,你打算怎么过?让你回到过去,你怎么安排?

小结:要知道,这在我们父辈或祖辈的那个年代,这可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个月凭粮票所得的供应啊!平时舍不得吃,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人,才做一点带肉的菜。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连想也也不敢想啊!真是——吃啥没啥。

4、再看这张肉票,(0.02市斤)是多少?(10克,也就是2钱)我们现在常吃的这么大一个肉丸子大概要用掉1两肉,在过去,要用5张这样的肉票才可以做成一个肉丸子啊!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看着这张票你还会说:太少了,不要吗?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谈感受)

三)学习并了解有关“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资料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并没有出现粮食匮乏的问题。现在我们用占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了占全世界约21%人口的吃饭问题。你认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师引导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

说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位农业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袁隆平。请大家打开书67页,自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这一信息材料。

小结:有了袁隆平,有了杂交水稻种子,粮食总产量也在不断提升。袁隆平也因此被世界誉为“水稻之父”。

过渡:日子越过越好了,人们终于告别了“吃啥没啥”的日子,越来越丰富的物资,越来越先进的植物种植基地、动物生产和养殖基地,越来越快捷的物流输送,也让我们生活逐渐走向“有啥吃啥”,直到现在的“吃啥有啥”,你们看。

四)参观农贸市场、超市和粮店,感受“吃啥有啥”

1、播放图片,配以文字。帮助学生感知现在的物资丰富与其背后反映出的农业科技、各类科学养殖基地、物流配送等发展。

2、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3、以上资料表明,建国以来,我们的生活确确实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就有农民伯伯开玩笑说:“我们能吃饱,主要靠两平”,一个是袁隆平,那另一个是(邓小平),1978年,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为我们描绘了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出示图片)

活动三:从“穿、住、行”方面深入生活,学习资料,整理信息,完成表格。

1、出示温馨提示(先自读各自材料,然后组内讨论,再由记录员负责记录并完成感悟。)

2、分发资料及调查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分组从各方面汇报,师生相互补充。

4、师及时小结,并展示相关图片。(板书:穿、住、行)

活动四:拓展。你还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富强?(展示我国在航天科技、计算机领域、武器制造、承办国际大型活动等方面图片)

结课:同学们,当你看到我们由原来的吃不饱、用不上,到现在的吃得好、用的好时,你最想说些什么?(生答)是呀,我们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现在正以稳健的步伐,飞速前进着,相信以后,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了缅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踏着坚实的脚步,树立百倍的信心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迈进更美好的明天„„

播放音乐,结束全课。

附:板书设计

日益富强的祖国

吃啥没啥 有啥吃啥 吃啥有啥

穿 住 行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第二课: 日益富强的祖国

西青区东兰坨中心小学

上一篇:军人对照检查材料六查六看下一篇:法律法规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