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学校门卫制度

2024-05-11

19学校门卫制度(精选7篇)

篇1:19学校门卫制度

李汉曲学校学校门卫值班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订下列《门卫值班制度》。

一、值班人员全天候24小时轮值,确保校门口随时有人值日。

二、积极维护校门口秩序,禁止校门口设摊叫买。放学时,做好接送家长的工作,防止接送车辆堵塞门口,确保师生及车辆进出。

三、做好教职员工出勤统计工作,以及上班时间内进出校园的登记工作。

四、学生在校时间内不得走出校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须凭班主任书面通知,方可放行(原则应有家长来接)

五、禁止学生擅自使用手机电话,确有必要与家长联系的,由班主任联系,特殊或紧急情况,由班主任或教师拔打联系。

六、严格按照《外来人员出入校园登记制度》接待来宾,严禁擅自让外来人员(包括家长)进入校园。

七、放学后检查全校教室、办公室内门窗、电灯、水笼头(含厕所)的情况,实施安全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八、放学后,值班领导做好静校工作。

九、做好报刊、杂志、信件的收发工作以及校门口周边的卫生工作。

十、门卫保卫人员,必须经常进行校园巡逻,明确护卫目标,保障学校财产安全,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发现意外事故,要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或打110报警,并保护好现场。及时抢险救护。

十一、严格按《教职工请假制度》履行请假手续。

十二、上课时间必须关闭校门。

十三、门卫每天汇总并报告情况。

2010年9月

篇2:19学校门卫制度

保安(门卫)制度

1、掌握保安业务知识,熟悉学校管理制度,了解熟悉执勤岗位区域的地形、地貌及消防设施分布。

2、严格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执勤巡逻要求,做好节假日值班和每日执勤问题的交接班台账记录。

3、严格落实校门开闭制度。上课期间,保持校门关闭,学生持班主任开具的证明方可出校;来访人员事先与校内人员取得联系,办好登记手续后方可入校;发现可疑人、事或其他治安信息,及时报相关领导;必要时,启动报警器或向110报警。

4、严格物品出入制度。查验出入人员和车辆携带、装运物品,禁止违禁物品带入校园或流失学校物资。警卫室不得从事无关活动,不得存放贵重物品、现金和危险品。

5、严格消防安全管理。定期检查插头、电线及灭火器材完好有效,发现问题及时报修。遇火警应迅速扑救,保护现场,及时报警。及时制止师生的不安全或伤害行为。

6、严格巡查制度。定时巡逻(查),指导要害部门及时整改隐患。维护执勤岗位区域正常秩序,及时疏导交通。检查和熟练使用技防工具,确保危急时刻发挥技防作用。

篇3:19学校门卫制度

一、主日学校

主日学校 (Sunday School) 是指通常为儿童, 偶尔也为青少年和成人进行道德和宗教教育而创办的学校。英国第一所主日学校是由热心于贫民教育的慈善家, 格洛斯特郡的印刷商兼杂志社主编罗伯特·瑞克斯 (Rober Rakes, 1735—1811) 于1780年创办的, 主要招收贫苦儿童, 尤其是童工。瑞克斯多年致力于教育改革事业, 然而, 他对被拘留儿童的兴趣已逐步转移到如何防止贫苦家庭儿童的犯罪上。据1784年6月《绅士杂志》刊载:“……全街都挤满了这些小无赖 (指贫困家庭儿童) , 礼拜天他们不干活, 自由了, 于是就放肆无忌, 打架斗殴地混过这一天, 玩什么‘推推拉拉’游戏。他们的谩骂、诅咒、恐怖使任何头脑清醒一点的人都认为是到了地狱而非别的地方。”[2]瑞克斯因不忍心看到当地贫苦儿童如此堕落, 所以就用少量的金钱聘请受过教育的妇女来教导他们。由于这些儿童中的大多数必须每天拼命工作, 因此, 他们根本不可能到一般的全日制学校去学习。瑞克斯的解决办法是成立每周只上一天课的主日学校。如此, 下层阶级的儿童在星期日就能够学习阅读圣经, 提高道德修养, 防止犯罪。

一般认为, 主日学校的目的是“训练那些下层民众, 使他们养成勤奋和宗教虔诚的习惯”。[3]因此, 宗教和道德教育在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教育学生聆听上帝的教导并理解其中的简单道理构成了学校的主要任务和教育的主要内容。许多主日学校是在教堂和小教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牧师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负责, 一些工厂主也在工厂里开办主日学校。需要注意的是, 在他们的布道中, 主日学校的儿童常常被提醒自己贫困的经济地位, 富人为他们提供的教育, 以及他们对富人的责任和尊重。

瑞克斯虽然不是位好教师, 但却是位好宣传者, 经过他的宣传, 创办主日学校成为慈善人士追求的新风尚。1785年, 伦敦商人威廉姆·福克斯 (William Fox) 在英格兰成立了主日学校协会, 在伦敦及其他城市迅速成为专门帮助穷人的小规模教育体系, 并有组织地在英格兰各地推行这种学校。1795年英国有主日学校1012所, 全国有25万儿童在那里学习, 在校人数是公立学校的1.2倍。到了1801年, 主日学校的入学人数达到20多万人, 1818年增加到45万人, 占全国5—15岁人口的17.6%, 1819年英国主日学校共6270所。[4]1833年, 主日学校的在校人数约有150万人, 至1851年增至250万, 这几乎占了5—14岁儿童的2/3, 在1906年达到高峰, 超过600万, 大约占了5—14岁儿童的80%。[5]

主日学校的兴起, 反映了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一种典型的贫民教育观, 即通过在星期日将贫民子弟汇集起来, 一方面可以减少和防止社会的混乱,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得到教化, 从而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主日学校唤起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意识, 开创了英国普及教育的先河, 并点燃了国教徒与非国教徒在初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 主日学校也是导生制学校的先驱。

二、导生制学校

导生制学校 (Monitorial School) 是由安德鲁·贝尔 (Andrew Bell, 1753—1832) 和约瑟夫·兰开斯特开创 (Joseph Lancaster, 1778—1838) 的, 主要是指教师利用数名年长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当导生, 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贝尔曾经骄傲地说:“今天给我24名学生, 我明天就还你24名教师。”[6]

导生制教学一般在一个大教室进行, 以便教师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进行监督。大教室中的学生被分成不同的班级, 每班人数不超过10人, 且程度相当;每班任命一名导生, 由班中较为聪明的学生担任, 导生之间也有等级之分;导生们每天很早到校, 先接受教师的指导, 然后在一天正式开始后将从教师那里刚学到的内容传授给班里的其他学生, 并对这些学生进行检查和考试。除有专门负责教学的导生外, 还有专门负责其他管理工作的导生, 如负责交纳作业的、检查学生出勤率的、负责升降级的, 等等。

导生制学校主要面向贫困子弟, “3R”几乎构成了学校的全部教学内容, 此外, 女生还要学习缝纫。导生制学校办学的目的和主日学校一脉相承, 主要也是给广大贫困子弟以基本的文化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 使他们成为守法的公民和合格的劳动力。

导生制学校是英国初等教育的重要革新, 与之前从18世纪继承下来的慈善学校相比, 这种学校节省了大量的教育资金和师资投入, 教育成本大为降低, 因而接受教育的范围很广泛, 很容易通过地方的慈善捐助在人口分散地区加以推广。据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统计, 该会在成立之初的1812年仅有导生制学校52所, 在校学生为8620人, 至1830年, 导生制学校数量增至3670所, 在校学生达346000人。[7]导生制学校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使下层子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教育并向上层流动。由于它具有一定培训初等教育教师的特征, 因此有学者也将其看作是英国师范教育的雏形。

三、主妇学校

这一时期, 还有一类学校为儿童提供基本的日常知识, 那就是主妇学校 (Dame School) 。主妇学校是指由已婚妇女在家事较清闲时教导邻居子女, 地点就在自家厨房、客厅或庭院中, 并收取小额费用以贴补家庭开支, 教学内容主要是“3R”。英国诗人克拉比 (Crabbe, 1754—1832) 的作品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主妇学校的教学状况, 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历史画面。

“每个等级有特定的学校,

各个阶层有不同的规矩,

每个人的心有自己的精神食粮。

有一所虽然谈不上什么规矩的和学习的学校,

却仍被人们称之为学校。

那里坐着一位贫弱的耳聋有病的寡妇,

她一面编织, 一面照看着30多个孩子,

他们都是些贫苦忙碌主妇的子女,

付点费用送他们上学为的是使母亲能腾出手来干活。

孩子们都聚集在这位善良妇人的小屋里,

而她则成了这条街坊里的‘母亲’。

由于房间小, 孩子们不能胡乱奔跑,

因为门槛高, 孩子们也走不出去。

她虽然耳聋, 但她看得见顽皮孩子的喊叫,

尽管她腿跛, 可她灵活地挥动着白柳鞭条。

她用纱线带将犯有过失的孩子围栏起来,

哪怕是最捣蛋的孩子她也能管得住。

依靠这些美丽和会报信的小鸟,

使孩子们都怕她, 都听她的话。”[8]

可见, 主妇学校的主要目的是照看儿童, 以便他们的父母有机会外出挣钱养家糊口。除灌输宗教思想外, 她们也适当地传授一点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缝纫等。在那个年代, 甚至有些两岁左右的儿童也被送往主妇学校, 主妇学校俨然成为了一所“幼儿园”。

四、贫民学校

最后一类学校是贫民学校 (Ragged School) 。贫民学校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 它的对象也是那些被排斥在已有教育体制之外的贫困儿童, 它希望为那些衣衫褴褛的贫寒儿童提供最基本的教育机会———这些儿童要么由于衣着破烂, 根本达不到普通学校的要求;要么因为父母过于贫困, “根本付不起哪怕是一周一便士的学费”, [9]因而被拒之于校门以外。

贫民学校的创始者是约翰·庞兹 (John Pounds, 1766—1839) 。他是普斯茅斯地方的补鞋匠, 利用补鞋的收入收容了当地贫民及流浪儿, 让他们在补鞋房中免费学习“3R”及补鞋技术。虽然学校场所嘈杂, 房子像猪栏, 肮脏且有臭气, 孩童衣衫褴褛, 粗暴不训, 打闹及争吵不止, 但庞兹的做法仍然为许多慈善家所效仿。1844年7月, 伦敦19所贫民学校结成了“伦敦贫民学校联盟”。随着联盟的成立, 贫民学校数目日益增加。在1870年全国性教育正要展开之际, 仅是伦敦一地, 就有贫民学校200所, 学生23000人之多。[10]

此外还有一些名字各异的学校, 如“免费学校”、“捐办学校”、“英语学校”、“小学校”等, 但实质上只是冠以不同的名称, 与上述四类学校并无二样。

1820年, 英国布洛厄姆勋爵 (Lord Brougham, 1772—1868) 对当时英格兰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数作了一个粗略估计,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愿捐助学校的大体发展状况。

总之, 这一时期自愿捐助学校的类型多样, 它们在政府作用缺失的状态下, 勇于承担责任, 成为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它们一方面教化了儿童,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减少和防止了社会混乱, 减低了犯罪率。更为可贵的是, 它使人们逐步意识到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86.

[2]M.W.Flinn, T.C.Smout.Essays in Social History,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4:102-103.

[3]F.M.L.Thompson.The Rise of Respectable Society:A Social History of Victorian Britain, 1830-190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140.

[4]李霄翔, 舒小昀.从自由放任走向适度干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海》, 2005, (1) .

[5]F.M.L.Thompson.The Rise of Respectable Society:A Social History of Victorian Britain, 1830-1900:140.

[6]林玉体.西洋教育史.文景出版社, 1985:422.

[7]JamesBowen.AHistoryofWesternEducation, Meth uen&Co.Ltd., 1981:297.

[8][美]克伯雷选编著.任宝祥, 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417-418.

[9][10]施义慧.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贫民免费学校运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篇4:19学校门卫制度

把农村教师周转房集中建在集镇,教师去村小、教学点走教,是樟树市近年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个创新举措,也是宜春市下辖的县(市、区)的普遍做法。樟树市是宜春市的一个县级市,全市205所学校中,村小57所、教学点86个,占学校总数的70 %左右,农村教育占大头。针对近年来新入职教师年轻女性居多,而且外县市籍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的特点,樟树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周转房全部建在中心小学或中学,教师早出晚归走教,有力地遏制了乡村青年教师流失的状况。

记者看到,塘下小学孤零零地坐落在荒山野岭上。年逾半百的塘下小学校长介绍说,校舍虽然漂亮,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整个校园则像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吴城乡中心学校校长廖玉群说,如果让新教师在这里居住,特别是新入职的女孩,别说业余生活单调,她们的人身安全都难于得到保障,即使是男孩子也会望而生畏的。“因此,近年来我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按照上级的要求,周转房全部建在集镇,所有村小、教学点教师全部在集镇上集中居住,实行走教制,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廖玉群介绍,吴城乡对新入职的教师头两年全部分配在中心学校工作,让他们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全面融入当地的教育教学之中,两年之后以支教的形式下到村里或教学点任教,每天骑电动车上班,电动车用公费购置,教师无偿使用。在樟树市有的乡镇用面包车沿途接送走教教师,“我们采取两年一轮换的办法,让年轻教师轮流去其他村小或教学点任教,让年轻人不再有一辈子就待在一个学校的恐惧感。”

记者参观了建在吴城乡中心学校的一栋新竣工的四层楼周转房,每套60平方米左右,两室一厅带厨卫,装修得与城里的商品房没有什么差别,在这偏僻的乡村也算得上高档住宅了。学校食堂为教师做晚饭,节假日同样安排人员为教师做饭。廖玉群校长说,学校尽最大的努力把教师的生活安排好,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年轻教师有一种归属感,从而激发起工作热情。塘下小学自这些年轻教师来到后,音、体、美等原来开不齐的课,现在都开齐了,而且一些老教师也跟着这些年轻教师学会了使用电脑,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吴城乡毗邻的樟树市洲上乡,同样实行村小、教学点教师走教制。樟树市洲上乡初中校长卢桂林介绍说,洲上乡离樟树市区23公里,是省级贫困乡,有7个村小及教学点,有26个年轻的教师走教。教学点教师在集镇居住,既免去了在偏僻乡村居住之苦,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所有的教师都在中心学校参加教研等集体活动,教师培训等全乡一盘棋,让年轻教师有成长的氛围。

铜鼓县是地处赣西北边陲的山区县,地广人稀,学校相对分散且规模较小,村小、教学点教师很难配齐。为破解这一难题,铜鼓县在全县实行大课表授课模式,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将邻近区域内的若干所学校组成一个授课区,各学校紧缺学科编排一个大课表,教师实行走教制,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宜春市教育局总督学余兆辉告诉记者,宜春市是农业大市,农村教育点多面广,各县(市、区)都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摸索出新的“走教制”教学模式。“譬如,为解决村小、教学点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紧缺问题,丰城市采取由中心学校音、体、美教师到村小、教学点走教的办法,这样既让村小、教学点能够开齐课,又不需要增加教师编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村小、教学点的‘老大难’问题。”余兆辉说。

萧华红军小学“红星闪闪”

德育基地正式开放

2015年12月29日,兴国县萧华红军小学(兴国一小)“红星闪闪”德育基地建成后首次对外开放。该基地主要通过展板、书籍、影碟、实物等形式,展示萧华将军故事和精神、开国将军故事和精神、中国故事和精神以及学校践行将军精神的主要做法,基地还设红色故事、红色电影、红色歌曲影视厅。基地通过简单明了的故事,浅显通俗的解说,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将军的靓丽风采,弘扬将军的崇高风范。图为小红星讲解员为参观来宾讲解。

江西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有新亮点

本刊讯(记者  徐光明)2015年12月30日,记者从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教育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日江西出台《江西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将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力度,持续为乡村学校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的师资。

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介绍,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成班率较低的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班师比不低于1:1.5予以保障。对工勤岗位、部分管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不占用教职工编制。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这项政策落地之后,村小、教学点一人一校、一人包班的现象将逐步消减。

记者了解到,今后,江西省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要求,不把发表论文作为必备条件。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和参加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时,须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乡村教师将能享受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300元和500元两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200元/月)、乡镇工作补贴(分为三个标准:在乡镇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每人每月200元;满10年不到20年的,每人每月300元;20年及以上的,每人每月400元;在最边远乡镇工作的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等三项津补贴。符合规定条件的最边远乡村教师比县域内同等条件下的城镇教师每月至少可多1200元津(补)贴。

在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上,江西省级财政将根据各地情况给予奖补。各市、县(区)政府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城镇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鼓励地方政府为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建设公租房。

江西率先提出“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单列男性乡村教师招生计划,逐步优化乡村教师性别结构。通过该项计划,每年为乡村学校补充3000名左右优秀师资。

从2016年开始,江西将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支持国贫县、连片贫困县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项目县从24个增加到91个,预计每年为县以下农村学校补充合格教师8500余名。继续面向社会统一招聘全省中小学教师,加大公开选拔乡村教师的力度,持续为乡村学校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的师资。

江西省要求各地采取定期交流轮岗、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组建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2016年将全面推开。同时,对在原籍以外县连续任教满5年的在编在岗公办学校教师,因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等问题,申请调回原籍乡村学校任教的,要求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有编有岗的情况下,要开辟绿色通道予以办理。

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省级每年将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及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建立教师休养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邀请一批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到省内职工疗养点休假疗养。

江西省组织实施“万名乡村音体美教师培训计划”,为每所村小至少培训合格的音体美教师各1名。对全体乡村教师和校(园)长进行5年一轮360学时全员培训。同时,积极改进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采取骨干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校(园)长培训等。

井冈山大学以优势学科精准服务“百县百园”工程

近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有关批示中,充分肯定了井冈山大学科技服务地方发展的好模式,认为值得总结推广。

2013年以来,井冈山大学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坚持以优势学科“精准服务”地方发展,依托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生物学、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汇聚了一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博士团队,组建吉安市现代农林种质繁育工程技术中心,通过构建“高校—科技园—企业”三方联动机制,以科技园为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强化科技成果的精准研发与转化,认真实施“百县百园”工程,走出了一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特色强校之路。

学校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把教师服务地方作为一项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鼓励引导每个教师自觉找准服务领域、每个科研团队找准服务产业或行业、每个学院打造一个以上服务品牌,逐步形成了“一人一域、一群一业、一院一品”的科技服务地方“小气候”。

学校坚持以科技园为成果转化示范平台,以工业园区为主导,以农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地方相关农业科技园和园区企业三方的实质性协同创新体,形成协同创新、联合攻关重大关键技术的内在动力,开展实质性创新研发,先后针对地方名优特产龙牙百合、遂川狗牯脑茶叶、猕猴桃等,开展了脱毒种苗繁育技术协同创新,并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力,显著增强了区域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度,带动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杨慧文赴宜春宣讲《条例》

根据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2015年12月28日上午,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慧文赴宜春市宣讲《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宜春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宜春中心城区中小学校校长以及驻宜春市高校校长、分管副校长、相关处室负责人,省达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校长、分管校长和相关负责人共计230余人参加此次宣讲活动。

《条例》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共设6章60条。在内容设置上,坚持了事故的预防与事故的处理两者并重的原则,既明确规定了各方的预防职责,又合理界定了事故责任的区分,规定了事故处理的途径、程序及赔偿办法等内容。宣讲会上,杨慧文重点对《条例》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宣讲,并提出了贯彻意见。杨慧文对《条例》的解读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民办学校教师学生享受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南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记者   徐光明)记者从南昌市教育局了解到,南昌市将实施一系列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2020年,力争社会资本举办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全市总量的25%以上。

记者了解到,未来5年,南昌市将重点扶持一批办学成效显著、条件相对成熟的民办学校进行集团式发展试点。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各类民办教育,力争到2020年社会资本举办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全市总量的25%以上。

南昌市对民办学校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登记管理,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和非企业法人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南昌市规定,民办学校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在职称评审、资格认定、技能鉴定、评优表彰、国际交流、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培训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民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类公办学校学生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学生的资助纳入公办学校学生资助体系。民办学校建设、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费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民办学校用水、用电、用气与公办学校同价。

记者获悉,南昌市财政还将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全市民办学校规模发展、内涵建设和表彰奖励等。同时南昌计划放开民办学校收费,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章贡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近日,赣州市章贡区被教育部列为102个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之一,这是对当地教育部门大力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一种肯定。

据悉,教育部此次共公布了102个实验区,这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要求,经各地申报推荐,最终确定的。其中江西省有南昌市东湖区和西湖区、九江市浔阳区、赣州市章贡区、上饶市德兴市共5个区(市)入选。

教育部要求各实验区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艺术素质测评指标、内容和相关配套政策,增强实验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统筹,提供必要的条件,对实验区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予以支持。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组对实验区工作进行指导,适时组织实验区总结交流,发现典型,扎实推进实验工作。

上饶县举办“经典人生”专题培训

2015年12月23日,上饶县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经典人生”培训会在上饶县城成功举办,全县中小学副校级领导、中层以上干部及骨干教师共600余人参加培训学习。此次培训时间为期5天,邀请了香港孔教学院圣贤教育师资学会副会长、南京诚明书院院长徐洪磊先生等专家学者前来授课。

台湾苗栗县教育交流团到赣州参访考察

2015年12月8日至13日,由台湾苗栗县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苗栗县教育交流参访团”一行24人,到赣州参访考察。

参访团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章贡区滨江二小、赣州中学、赣州市保育院、章贡中学、龙南县龙翔学校、大余县东门小学、大余中学、崇义县章源中学、崇义中学、上犹县二小、上犹二中等学校,听取了学校负责人对学校的介绍,参观了学校的校容校貌和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着重了解特色化教学,观摩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座谈交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提升教学效果等进行了交流探讨。

参访团一行纷纷表示,赣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以后他们将向更多的台胞台商及教育界同行宣传推介赣州,更多地开展两地交流互访活动,不断增进友谊,实现两岸经济、文化、教育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此次参访活动是台湾苗栗县首次组织教育工作者到赣州市进行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增进了对赣州与苗栗教育工作的了解,加强了双方的联系,为赣州市与苗栗县进一步开展教育互动交流奠定了基础。

高安市举办首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

2015年12月12日至14日,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在高安七小举行首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邀请了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及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正厅级巡视员刘孝听,中南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韶山南岸国学院院长邓星益教授等9人为授课教师,来自全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校长(园长)、语文骨干教师、音乐骨干教师近2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讲课专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理念、任务与原则,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方法与艺术作了详细的讲解,为全体学员讲授了《中华经典诵读的技巧与艺术》,并对《大学》《论语》《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进行了朗读教学辅导。讲课专家幽默的语言,古朴纯正的示范朗读,为全体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听觉享受,赢得学员的阵阵掌声。讲课专家还与学员们分享了全国著名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通过两天半的培训学习,学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学到了很多传播、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学员郜鹏飞说:“两天学习收获之大,难以言表!恨不得仰天长啸,再向刘老师学习500年!”

宜春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教研组年度工作会议在宜丰召开

2015年12月17日至18日,宜春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教研组年度工作会议在宜丰县召开。宜春市中职中心教研组组长、副组长,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副组长共计40余人参加会议。宜春市教育局副调研员饶时红出席会议,宜丰县委副书记康健到会讲话。

会上,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交流了2015年教研工作情况及2016年工作打算。研究了各县市区中职教育资源整合规划及全市校企合作流动现场会工作方案;介绍了全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情况并布置了全市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讨论了促进全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商议了全市第十九届技能大赛及参加全省第十三届技能大赛的有关事项。

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获国家级示范中职称号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的通知》,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据悉,此次参与验收的第二批立项学校和第一批暂缓通过的部分项目学校总计385所,共341所项目学校通过验收,江西省共9所。

自2012年6月,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正式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该中心借国家示范校创建的东风,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纵深改革,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牵头或参与建设了数学与学徒制质量监测系统等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规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通过全校师生团结拼搏,完成了三个重点专业、一个特色项目的建设,累计完成323项任务,任务完成率100%,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宁都县:校园劲吹文化风

近日,由宁都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诗画翠微”优秀诗歌作品朗诵会在宁师中学举行,从而拉开了全县系列文化活动的序幕。

朗诵会上,功底深厚的专业作家,偶露峥嵘的诗歌爱好者,老当益壮、坚守诗坛几十年的老诗人,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独吟、合诵、歌伴舞,或热烈奔放,或含蓄婉转,充分展示了在国家振兴赣南苏区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翠微儿女感恩奋进,教育文化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成就。本次文学盛会,以诗歌进校园的形式,传承本土文风文脉,繁荣文艺创作,推行素质教育。

在由县教育局举办的青少年学生才艺大比武活动现场,来自全县各中小学校的500多名优秀选手尽展风采,或铺纸提笔,或拿起剪刀,或一展歌喉,展示出青年学子的才艺,在场观众纷纷点赞。系列文化活动通过诗歌朗诵、文学创作、书画联展、才艺比武、图片展览、戏曲表演、文化讲座等艺术形式,多角度呈现宁都教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也丰富了青少年课余生活,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壹品新课堂”亮相南昌二中

为了深化“读书年”活动,更好促进读书活动的展开,2015年12月2日,由“新华壹品”和南昌二中共同举办的“壹品新课堂”在南昌二中初中部红谷滩校区开讲。此次活动由《教师博览》《教育家》等6家杂志社专栏撰稿人,著有《走在孩子后面》《大街上走猫步的人》和《下辈子还教书》等作品的蔡兴蓉老师主讲,讲座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国学讲座,二是诗歌欣赏展示课,与会者享受了一场文化的盛宴。

蔡兴蓉老师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从事语文教育。此次讲座中,他从中国文明的源头开始,顺着历史的河流,撷取了数朵浪花:儒家的“敬、恕、和、耻”思想,道家“无”的思想核心等。他纵横阔大的视野和思路让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与会的南昌二中老师们用心倾听,不时面带微笑轻轻点头。蔡老师与南昌二中数百名学生面对面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当学生们看到黑板上“夏夜、树影、银河、蛙鸣”的提示时,迸发出诗歌创作的热情。黑板上留下了自信、好学的二中学子的即席创作,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一堂内容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诗歌欣赏展示课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

崇仁师范学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见成效

成立于1987年9月的崇仁师范学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积极研究和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面向农村,面向小学,面向幼儿园推行素质教育,培养能在农村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的高素质人民教师,受到社会的好评。

多年来,崇仁师范学校推行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理念,借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弘扬“爱满天下”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通过近30年的努力,研究成果斐然:中陶会会长方明先生盛赞崇仁师范学校“是江西省开展陶行知研究实践活动的一面旗帜”, 江西省陶研会会长胡青先生称赞“崇仁师范学校一直是江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的标杆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基金会授予学校“实践行知思想、推行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和“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中陶会教师(师范)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崇仁师范学校“教师教育实验学校”和“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10月,学校又被评为“全国优秀陶研学校”。

修水县全力念好教研经

近年来,修水县教育体育局借助县教育科学研究室这个主阵地,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认真开展教学改革探讨,以各种不同形式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取得可喜成绩。

修水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基地校。选择办学质量上乘、教学人员优秀的学校为示范基地,分片区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教学探讨。在开展教研活动中,分科目分层次分片区进行教学教研,加大音体美科目的探讨步伐。几年来,县教研室采取常规性的驻片蹲点教研,以教研室为龙头、以片区各校为成员,每校每年必须承担一至两个科目的教学教改任务,组织本片区相关科目教师进行教学探讨,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形式下各科教学新路子。

修水县在强化教研的同时,还加强多层次多渠道教师培训和各种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县教研室常年组织教学比赛,参赛教师通过锻炼,无论是教学能力和上课技巧都有质的飞跃,有多名教师获得省、市级比赛的特等奖和一、二等奖。

上高县助残志愿者协会爱心暖寒冬

2016年1月10日上午,天气严寒,冷雨霏霏,但是上高县敖阳小学“德仁苑”的10名贫困儿童和其他乡镇的20名贫困儿童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他们得到了上高县助残志愿者协会的爱心捐助。

爱心捐助活动在上高县街心花园万象广场隆重举行。助残协会的志愿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把30个壹基金温暖包发放到30名贫困儿童的手中。每个温暖包内装着新棉袄、雪地靴、手套、围巾、耳套、画笔、笔记本、文具盒、书包等12项物品,价值达365元。上高县很多爱心企业也参与了捐赠活动,给贫困孩子捐赠了牛奶、果冻、橙子、面包、儿童书籍等爱心物品。

捐赠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带孩子们前往上高五谷村酒厂,为孩子们准备好了爱心午餐,并组织孩子们在该酒厂参加丛林酒博园游园活动,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很多孩子在爱心卡上写下自己的感恩和祝福,并表示自己要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来回报社会,奉献爱心。

上高县助残协会成立以来,志愿者们用淳朴的爱心温暖着身边的许多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称赞。

樟树市举办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创新高峰论坛

为期两天的樟树市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创新高峰论坛,近日在樟树市大会堂圆满落幕。

樟树市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更新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打造师德高尚、专业水平精湛的智慧型班主任队伍,特组织开展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创新高峰论坛。全市千名教师聆听了肖川博士等五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并围绕新时期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与方法、班主任工作等话题展开研讨。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专家来宜春交流讲学

篇5:学校门卫培训制度

为贯彻《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高保安门卫人员素质,规范学校保安门卫管理,保证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的教育秩序,保护学校财产,特制定保安门卫人员培训计划。

一、上岗培训:

讲解门卫人员岗位职责。

工作时间佩带好“上岗证”,穿着好“制服”。工作时间不看书、报,不做其他无关事情,做好规定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外来人员进校要“一看、二问、三检查”,还要填写“会客单”。不许闲杂人员进校,严禁社会恶少进入校园。严格检查校外车辆,要求出示有关证件,检查货物。早、中、晚在学生进出校门高峰时需开大门,门卫人员必须站在门岗外检查。

二、常规管理培训:

1.学校门卫实行昼夜24小时值班制度,夜间一小时巡逻一次,随身带好防暴器材。

2.门卫人员熟记火警、急救及当地派出所的电话号码,熟记校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电话号码。3.熟悉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记录好迟到学生,早退离校学生凭班主任证明。

4.及时、准确做好报刊、杂志信件登记、投递工作。5.认真做好工作记录。

三、防盗防暴培训:

1.对外来人员,车辆要认真检查,发现可疑现象要采取相关措施。

2.巡逻时特别要关好学校安全工作方面的重点部位,各楼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3.晚上巡逻时要随身带好防暴器材,发现可疑人员要仔细观察、盘问。

四、消防培训:

篇6:学校门卫巡逻制度

一、实行学校值班巡逻制度,凡值班者,必须对全校教育、治安保卫工作全面负责,学校门卫巡逻制度。

二、值班巡逻根据季节特点进行,加强对教学区,生活区的值班巡逻,对各要害部位加强防盗、防火巡逻,管理制度《学校门卫巡逻制度》。

三、遇有节假日,由学校出面安排值班人员,负责值班巡逻,并对全校治安保卫工作负全面责任。平时由门卫人员巡逻。

四、值班巡逻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五、在值班巡逻期间,能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成绩显著的、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值班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在值班巡逻期间擅自外出、玩忽职守,发生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造成国家财产、集体财产、人身安全损害者,学校将给予处罚。

篇7:学校门卫值班制度

一、学校门卫值勤实行二十四小时轮值制。

二、忠于职守,按时交接岗,不得擅自离岗。随时准备完成领导下达的紧急任务。

三、严格执行学校外来人员安全制度。

四、值班时着装规范整洁,注重仪表仪容,保持威严姿势。

五、文明执勤、礼貌待人,交谈使用普通话。

六、外来人员因公来校联系工作,要办好登记手续,重要人事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如特殊情况应经校长室及当事人同意后方许进校。离校时必须在登记册上注销。

七、当值人员因事因病不能执勤,需向保卫处提出请假申请,获批准后,还得向代班人员作好移交工作方可离校。

八、中途外出人员需向当值人员告知行踪,并及时返校,不得无故在外逗留。

九、值班时不准无关人员进入岗位,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因工作失职造成学校损失,当事人要负相应责任

上一篇:高考文综地理练习题三下一篇:沂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