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征路

2024-06-24

漫漫长征路(精选8篇)

篇1:漫漫长征路

漫漫长征路

(物流学院 物流管理162 粟智 Call *** QQ 1547057141)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从此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格局。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凝聚了无数中国共产党的苦难与辉煌,是在面对生死存亡之时党领导人民的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时至今日,红军长征不仅仅是艰辛的跋涉,更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生长。8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长征精神始终鼓舞和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今天,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路标,更是坚信党正确领导人民精神信仰。

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广大民众的一次广泛思想宣传,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真正解放的道路,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团结抗日。正是红军在沿途播下的革命种子,才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谁曾想这一宣传从那时开始就出来都没有停止过。长征是宣传书,它向世界宣告:帝国主义终究会灭亡,工农红军无产阶级终究胜利。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其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当代社会也是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畏惧困难,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然而这些都没能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渴望胜利,追求理想的障碍。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一个个战略决策都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智慧,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而这种精神正是激励我们当代人奋勇前进,为建设美好中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8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8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革命的长征已经走完,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长路还在继续前进。80年前的旧长征是痛苦困难的,80年后新长征的路也会充满挑战,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物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好,这些让一些共产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至于一部分党员高官贪污腐败,无所作为,破坏中国道路建设。我想这些不能成为我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借口,我们不能被它们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社会发展得越快,共产党员就越要严守政治思想,越要为人民服务,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想素质,严守党章党规,真正地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断地用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清醒自己的头脑。争取在新时期的长征路上不掉队,不拖同胞的后腿。

新时期的长征路该怎么走,走向何方,这都是我们新一代人应该共同解决任务。但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英明指导下,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篇2:漫漫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初读这首诗时,并没有被诗中的情感所感动,也并未被长征的艰难所折服,而今,当我看了电影《我的长征》后,却有了新的领悟,这才真正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究竟是何等的艰难。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漫漫长长,时至今日,予于我们而言,重走长征路也绝非易事,由此可想在当初,走过这段路是何等的艰难啊!在那缺食缺衣的条件下,又有多少人能挺过去呢?挺过去的人们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险阻呢?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形,但我坚信,在他们心中,有一种名为“信念”的力量支持着他们,这信念带领他们走了出来,走出了草地,走出了冰山雪地,也终究走过了长征!

跟着党走,跟着胜利走,跟着人民走!这一路上,胆小的瑞伢子(如果是电影中的人物要提前指出,防止读者一头雾水)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亲人的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尽了一份力,最终成长成了一名有着坚定意志的共产党员!

这似乎也在启示着我们:人的一生终究是少不了坎坷,少不了迷茫的。但是,不论何时,我们要让心中有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进。跟着走,跟着信念走,跟着目标走,现在的我们虽无法亲历战场,也不必经历那些枪林弹雨的挑战,但困难依旧存在,考试成绩的不如意、既定目标的偏移、学习中的失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确立心中的信念,跟着走,像瑞伢子一样、像达尔火一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出坎坷、走出迷茫。

当我们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挫败时,想想长征的老前辈们吧!在长征途中,他们不知遭遇了多少次的绝望、,又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们仍是坚定地跟着走,最终走出了茫茫白雪,走出了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艰苦环境。

篇3:漫漫求职路

我已经步入社会工作一年了, 但想起刚毕业时候的自己该如何选择就业之路的那种迷茫的心情还是无比清晰。我是考研失利之后才开始重拾心情准备找工作的。一心准备考研的时候放弃了找心仪工作的机会, 考研结束的时候大型的校园招聘也基本告一段落了, 这个时候就面临着是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还是先找个对口工作先稳定下来的问题。在外省上了四年学的我迫切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漂泊够了想稳定在生我养我的亲切的故乡。恰逢新乡银行招聘, 虽然觉得银行工作压力大, 也有学长进银行的都抱怨工作任务压得喘不过气。可是毕竟刚毕业的我应该理性一点, 做什么工作不是最重要的, 能否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能力, 才是最重要的。“先就业”有啥干啥, 有业先就, 也未必就是大材小用;我觉得在一个岗位上尽心尽力, 用自己的才智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 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笔试面试顺利入职, 开始了封闭式培训的日子, 这个时候的日子是轻松快乐的, 一批刚毕业的小伙伴们青春洋溢地加入了新乡银行的大家庭。这期间, 每天都会进行讲座每天都会学到新的知识, 和小伙伴们也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对银行金融知识的了解也从空白到有了初步的认知。当今社会, 竞争无处不在。入职培训无疑是竞争的又一起跑线, 如果宁可不就业也不肯“低就业”, 那么在守株待兔的时候, 选择了宁可“低就业”也不能不就业的人, 也许已经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更不必说, 放低身段从基层做起, 从小小的银行柜员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下去, 兢兢业业, 这样也才能在以后的择业中拥有足够的实力。

真正步入正式上班的节奏了, 一切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枯燥无味。临柜的日子虽然辛苦, 但是每天都可以和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 和小伙伴们一起并肩作战, 日子也是多彩的。每天骑着自行车走在熟悉的家乡的小路上, 吹着清风, 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在进入工作之后, 我一边工作, 一边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去学习充实自己, 在工作一年期间, 我抽时间考取了银行从业资格证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掌握的知识也更加专业。所以我认为, 不管在哪个职位都可以去提升自己, 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这个时候, 我发现我爱上了我的工作, 并且有信心在这条职业生涯上越走越远。刚就业时对银行职业的种种顾虑也逐渐消失了, 更多的是满腔的热情去投身到我的工作中去。入职大概半年, 中原银行成立, 由原新乡银行、开封银行等13家城市商业银行以新设合并方式而成, 也致力将中原银行打造成为一家特色鲜明、富有活力, 以创新领跑中原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原银行的成立也为员工施展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我也有幸成为了中原银行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也将以更加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

先就业也可以让自己尽早地从家庭中独立出来, 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减轻家庭的负担。当把工资给尚在上学的姐姐当生活费, 当给家里买日用品, 给父母买礼物, 给自己买喜欢的书的时候心里是幸福的, 也是骄傲自豪的, 觉得自己长大了。

在我工作了一年之后, 才开始理解职场, 理解公司企业, 理解如何和同事和领导去相处, 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进而开始适应自己周边的大环境。所以, 我认为, 大学生毕业时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如果在没有能力去挑选自己钟情的职业之前, 先就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自己的工作理想够高, 就不要担心工作起点够低。也许一开始会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但是你也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人际社交能力, 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在将来转行、跳槽、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理想的职业时, 也可以在新岗位上更加成熟专业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了, 如果在职业发展上走了弯路, 但只要现在意识到了, 只要现在开始职业规划就是新的开始。对于现在的你来说, “从哪里来”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往哪里去”。

篇4:漫漫长征路,红军吃什么

1935年新年

红三军团四师在大苗川得到苗族同胞理解和支持,通过平等交易筹足了军粮。但在买粮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该师政治部科长谢扶民在回忆录中说:“买到的都是糯米,有的单位不愿意要,一来因为米好花钱多,二来有人说吃了糯米腿发软,走不动路。但经过了解,原来这里只产糯米,别无他粮。大家只好说‘好吧,就算过一个年节吧!’”这时距1935年新年已不到10天了。

1934年12月23日,红一军团经过65里的行军,由上格东经乌鸦铺抵达偏寨。肖锋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在上格东打了两家土豪,没收肥猪十二头,谷子百余担,把一半谷子和部分物品分给穷人,老公公、老婆婆都高兴得哧哧笑。他们说,要不是红军来,哪能分得这许多谷子和物品!”

12月27日,由李聚奎、黄甦率领的红一军团一师攻占了施秉。肖锋在日记中记载他们打了几家土豪的情形:“这里土产甘蔗糖饼子很多,每个人都吃了个饱,还带了许多做干粮。”肖锋说这是入黔后生活最好的一天。“这一带靠湘贵公路,沿途树林很多,敌机来得少一点,白天走路方便,掉队的也少了”。

郭林祥回忆:红军干部团从黎平出发,跟随中央纵队经锦屏、施秉、黄平,于1934年12月31日到达瓮安县猴场(草塘)。干部团在猴场附近宿营地,举行了迎接1935年元旦的联欢晚会,每个红军战士和干部都发了一块银元的过年费。红军进入贵州后,打破了长征初期左倾统治下的沉闷气氛,各部队的宣传队也活跃起来了,红军驻地贴满了各种宣传标语,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在贵州和云南:宣威火腿

红军到达遵义时,每个战士都发了一两块银元。遵义有一家川菜馆子,花一元钱就可以美餐一顿。不到一两天的工夫,红军就把遵义好吃的东西吃得差不多了。杨得志将军回忆说,上级通知,部队上街买东西要用银元和铜板,不要用纸币(那时各单位大都有在江西发行的中华苏维埃纸币,也有缴获的国民党中央银行印的伪币,由于群众怕“变”,不愿意要这种货币),没有银元的单位,可以拿纸币到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没收委员会”去兑换。

1935年4月27日,由罗炳辉、何长工率领的红九军团打下宣威。宣威是滇东部有名的富庶城市,宣威产的火腿驰名全国。此时随红九军团行军的王首道在回忆录中说:“(红军)没收了一家反动的大土豪,他家的火腿堆满了几房子,我们这些红军是吃不完的,就是顶有名的宣威罐头也没有拿得完。后来大批的分给群众,有许多贫民一个人分得两三只火腿,宣威及附近群众争火腿争得非常热闹,许多人说:云南的火腿这一次总算给我们红军和老百姓吃够了。”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也有如下记载:在云南红军从富足的火腿栈房中,没收了好几千只火腿,就有数十里外的农民来领受这一份不要钱的火腿——这是火腿业历史上一件新奇的事情。他们又照这个办法分配了几十吨的盐。在贵州的时候,从许多地主和政府官吏们那没收了许多鸭子,红军天天吃着鸭子,直到吃厌了。从江西出发时,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银行里,带来了大批的南京政府钞票、银元与银块,在他们路过的穷苦区域里,他们就用这些钱来买所需要的东西。

在雪山:青稞麦、野菜

红军从云南转入四川时是暑热的夏天,每人都只穿一套单军衣,同时红军中的指挥员和战斗员都是中国南部的农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忽然进入雪山草地,在过夹金山之前,想补充衣服是不可能的。红军最初打算,命令各个连队用些瓶子装一点酒,每人分配一两个辣椒,以备上山时压寒,但当地老百姓总数不到百家,哪里来这许多酒呢?这愿望当然不能达成,结果只有在上山之前,由各连烧些辣椒开水,每人吃一碗然后上山。

1935年6月底,红军离开懋功以后,困难与日俱增。沿途荒无人烟,更无生意买卖,藏民大多数藏匿或逃走。红军食盐断绝,粮秣恐慌相继而来,两餐青菜、荞麦、洋薯,也朝不保夕,许多部队常常每天只吃一顿,有些部队则每晚吃半饱,无可奈何,只好实行节省,将两天粮食分作三天来吃。

中央红军到达卓克基时,一切后续部队均集中卓克基,进行补充粮秣,并就地休息训练四天。四天之后,除将勤务机关、卫生部留驻卓克基,向藏民宣传解释,做增进民族亲睦的工作之外,其余部队又继续向则格前进。沿途藏民渐渐打消敌意,但因国军方面的恐吓和欺骗宣传,所以仍然逃避一空。在这四十里的行程中,雨雪泥泞,路滑难行,而且到了绝粮的地步。这时该地的青稞已经呈现淡黄色,勉强可以割来吃了。为了避免饿死,红军便只好割早期青稞煮食,一面四处派人去寻找藏民回家,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偿。

“为割麦而斗争!”红军当局命令各部筹备粮秣十天,并帮助负有抗击追敌的部队筹划粮食。此时真有“不割麦不得食”之势,除少数担任勤务的部队和伤病员外,上自朱德总司令,下至炊事员、饲养员,都一齐动手,参加割麦运动。每天早晨八时,各连队就集合,向指定的麦地进发,一群一群的红色战士聚集在一起,像麻雀一般,各人都自觉自动地劳动着。高兴起来就唱起歌来,有的唱着少年先锋队队歌,有的唱红军突围胜利歌,或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歌。一时歌声唱遍了田野,不知什么谓痛苦,只有热情和快活。

1935年7月初,中央红军到达上打鼓,并在上、中、下打鼓布置宿营。因此地地势较高,麦子才开始含蕾,每天各个连队轮流派出一些人去寻找野菜,如野芹菜、野苦麦菜、野豌豆叶子等,以对付饥饿。每人每天只吃三两粮食和一些未加工的青稞麦子,肚子饿得确实有点难受。大家互相会面的时候,都露出一点微笑,表示难兄难弟的意思。

1935年7月12日,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向红一方面军各军团下达战略整训的“七天工作计划”。计划总计列出政治动员、粮食保障、部队整理等五条。粮食保障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在这一条中规定:“休息时应节食,每天两餐一稀一干,要省至平均每人一斤以下。”“各连队在四天内除日食外,至少需筹存平均每人五十斤麦子或杂粮,超过四天,按日加筹。”“各连队存粮应一部分做成干粮,牛羊做成肉干,随时准备行动和作战。”

nlc202309091104

毛儿盖是藏族地区最大的一个村落,大概有三四百户人家。杨成武在毛儿盖带着筹粮的队伍上山找到了反动土司藏起的一批羊。红军们赶走了敌人,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牦牛几十头,绵羊五六百只。这一天,虽然没有盐,他们还是饱餐了一顿,分配给了兄弟部队一部分,剩下的牛羊杀掉后都煮熟,一块块切开,再串起来做成了肉干。

杨成武在《忆长征》中写道:红军在毛儿盖筹粮时,还曾用喇嘛寺的用面粉做的泥塑烙过饼充饥。但后来筹粮委员会命令说要保护喇嘛寺,就是反动派砸碎的“泥塑”也不能动。红四团团长带着的筹粮队在一个反动土司的家发现了一道新砌的墙,上面糊的泥巴还是湿的,这道墙特别厚。大家动手拆开一看,几口大铁锅里盛着青稞麦和青稞麦面,还有一坛坛的玉米、黄豆、红辣椒、酥油,不仅有粮食,还有枪支、弹药,这更证明了主人的身份。同志们管它叫“密窖”。以后他们又一连发现好几个“密窖”,按照筹粮委员会的规定,凡是敌人留下的东西,一律没收。

在草地:皮带和马具

楊定华著《雪山草地行军记》写道:草地行军时,每天下午未到宿营地之前,虽然命令每人拾一点小树枝,但这尺柴寸草,只能烧一点开水,哪怕你有米,也没法煮饭。各人背着几斤炒熟了的青稞麦子或青稞粉,每天下午经过雨水淋洗,结果青稞粉结成一块。炒青稞自然更坏,好像橡皮胶,软扭扭。有粉的还好,可以将每人分得的一茶盅开水糊起来吃。没粉而吃青稞的人,牙齿弄疲,也吃不下四两。

过草地时,红军的粮食日益减少。特别是在先头部队后面的部队,本来草地上的东西就少得可怜,仅有的一点也都被前面的人捡走了。不久,红军便开始煮自己的皮带和马具(如果能够弄到水烧煮)。水是一个问题。草地上的水大多有毒。战士们一个个都因剧烈的腹疼和急性痢疾而躺倒。许多人死了。剩下未曾碾磨的玉米和青稞也快吃完了。人们以毫无营养的野菜充饥。有些野菜也有毒。

黄克诚回忆说,红军进入黑水、芦花等藏民居住地时,由于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支持,部队只好找到什么吃什么。当时设法弄到了一批青稞,但水磨芯子被藏民破坏,无法磨面,就只好发动战士们用手搓脱粒,然后把青稞粒炒干了吃。

部队为饥饿所困,人人饥肠辘辘,十分难耐。看到全师缺粮的情况,胡奇才同张贤约师长商量,拿出几匹马来杀了,分些肉给各单位。胡奇才回忆;“事先我作报告,请同志们团结一致渡过难关,不要再偷别人的一点点粮食了,走出草地我们就有办法了,现在就是把马全杀了,也要让同志们走过草地。”红军战士觉悟高,经过途中思想工作,又杀了一些马分给大家,总算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后来把能杀的马也杀得差不多了,只好把牛皮制品用火烤烤吃,或用水煮煮吃。

郭林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走出草地的前一天,我带的干粮就吃完了,肚子饿急了。好不容易找到前面部队杀牦牛吃后丢下的一块皮,我捡起来,把毛烧掉再烤,半生不熟的,洗一洗就吃,一边咀嚼还一边吱吱地响,靠这块牛皮维持了一天”。

《余秋里回忆录》记载:长征中某日,“我们红二方面军与红三十二军相遇同行。红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不知用什么方法捉到几只田鼠,请我吃了一顿田鼠肉。在我的印象里,那是最好吃的一顿美味佳肴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饥饿死亡,时刻在威胁着每一个人。为了活下去,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吃了。有一次,战士找到一面破鼓,把鼓面割下来用水煮着吃,又硬、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出草地后:“大家要食得好”

率右路军先头部队到达班佑的叶剑英和程世才,在当地打垮了一次敌人三千多骑兵的袭击,缴获了一批战马和牛羊。他们把其中的一部分战利品送给了党中央机关和后续部队。后来,博古见到叶剑英、程世才,曾感激地说:“你们送来一头牛,让我饱餐一顿,这是过草地后,我们得到的最好礼物。”

唐金龙过草地时,数日没吃饭,饿极。出草地后,见有藏民巴扎,唐急购二十只鸡、两个“锅盔”(每个约五斤重),与李文清等四人聚餐,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半夜,四人均腹胀如斛,于地上打滚不止,一人竟胀死。故唐金龙回忆说,长征途中,差一点饿死,又差一点胀死。

红军长征到哈达铺,中革军委下了一个十分特别的命令:为了迅速恢复红军体力,全军上至司令员,下至炊事员、挑夫,每人先发大洋一块,用于改善伙食。其时,五块大洋可买百余斤肥猪一只,两块大洋可买肥羊一只,一块大洋可买鸡五只、鸡蛋百余个、蔬菜五六担。总政治部特别提出“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一时“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传遍了整个部队。各个连队伙食单位,都割鸡杀鸭,屠猪宰羊,每天三顿,每顿三荤两素,战士们吃得满嘴是油,光溜溜的。大家眉飞色舞,喜气洋洋,互相见面时,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同志,哎唷!过新年啊!”

杨定华回忆说,当时一提起这个口号就要引起议论纷纷。有的说:“唔!在家里过新年也吃不到这样好。”我们电台上有一个来自贵州的伕子说:“我十八岁了,除了我姊姊出嫁那年吃过鸡子,到了红军才经常有鸡子吃。”另一个又说:“我们江西也只有革命成功以后,过年才家家有鸡子吃。”这个新奇的口号,是我到红军几年来第一次听到的,这大概是因为红军体力亟待恢复的缘故吧。这也就是红军政治工作的特点和无微不至的地方。

红四方面军

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与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不同。他们与少数民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像第一方面军那样经常转移,因此能够用事实证明,他们的部队与那些到处掳掠的军阀部队不一样。跟其他红军部队一样,劫富济贫,把一部分粮食、鸦片、布匹、钱财分给穷人,留下的部分足够满足自己的需要。长征开始时,他们的军队粮草充足,还能向非常穷困的第一方面军提供大量食物和布匹。

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的著名战将。长征中,曾率部担任红四方面军筹集粮食和侦察道路的双重任务。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头天,沿色曲河两岸筹集了四百多头牛,一千多只羊,还有一部分粮食。那里的羊很大,人骑在上面还跑得很快。有些战士看着筹集到那么多牛羊,高兴得马也不骑了,骑着牛羊返回集合地点。继而,被抓到的几个俘虏供出了反动土司的牛羊转移地点,部队连夜搜索,按“破坏抗日红军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土地财产一律没收”的政策,把反动土司的八千多头牛羊全部收缴。继续北上,在西倾寺、壤塘等地,又筹集了三千多头牛羊和四五万斤粮食。7月13日抵近阿坝,又根据藏民提供的情况,分兵搜索,找到了六百多头牛羊和一万多斤粮食。但未发现土司武装。许世友率这支组建不久的骑兵部队,一路上经过七十二次战斗,虽只剩下了两百多人,但筹集了二三万头牛羊和大批粮食,完成了上级赋予的“筹集粮食,侦察道路”的光荣任务。根据许世友的回忆,四方面军供给情况应优于一方面军。

“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吃的苦也不比红一方面军少”。1996年3月20日,陈锡联在北京回忆红四方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景,对笔者说:上是青天,下是草地。上午12点钟,可以把衣服脱光,打赤膊;一到傍晚,草地落满雪。偶遇豌豆苗地,前面走的人吃叶,中间走的人吃秆,后面走的人吃根。缺氧啊,身体不好的人,起先看他走得好好的,接着就晃荡起来,再接着就摔倒了,拉也拉不起来。

尤太忠回忆三过草地时,伸出指头告诉笔者:“我那个连队,从四川出发,是106人。走出草地时,还剩下53人!”尤太忠说:“牺牲了一半啊,主要是饿得走不动了。没东西吃,大多是饿死的,走着走着躺下一个,走着走着坐下一个。没有吃的,把干部骑的马,用枪打死了杀了吃。有的把牛皮烧了炖着吃。我就吃过牛皮。把毛箝掉烧掉,用水洗一洗,放盐煮一煮。煮熟后装在口袋里,装几块,走走饿了咬一口,走走饿了咬一口,那时管什么味道不味道啊!”

1935年9月1日凌晨,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在友邻部队的支援下,消灭了前来增援包座守敌的国民党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时任三十军军长的程世才说:“敌主力被歼,后勤部队企图逃跑,我军猛追,缴了七八百条牦牛和马匹,牲口驮的粮食和弹药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与此同时,围攻包座的我军,也向喇嘛寺里的敌人发动了几次猛攻。夜两点钟,守敌除二三百人趁大雾向南坪方向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敌人逃跑前,放火烧寺里的粮食,我军攻占后迅速将火扑灭,有的战士跳到冒着烟的粮食里,抓出烧得焦煳的粮食,大口地吞嚼。程世才说:“他们是忍着饥饿同敌人厮杀,取得胜利的啊!”

本文资料来源于许世友、伍修权、陈锡联、王平、杜平、孔庆德、郭林祥等老红军采访笔记和肖锋著《长征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杨成武著《忆长征》(解放军出版社1982年版)、《杨得志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余秋里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杨定华著《雪山草地行军记》(1936年《救国时报》首发)、[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等。

(作者系文史学者、军旅作家)

篇5:漫漫长征路(张子珺)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新营小学六年级七班张子珺

指导老师:林晓文

我读了《历史的选择》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文章,颇有感慨。

故事发生在1933年的下半年,残暴的国民党统治者蒋介石向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像一头疯狂的狮子一样,向各地的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中国红军临危不惧,奋起反抗。但是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这次反“围剿”失利,为了保存实力,寻找更好的机会,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于是一个个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长征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天上有敌人的飞机轰炸,地上有大批敌人围追堵截,红军们腹背受敌,并且一路上是爬雪山、过草地,缺粮少弹,疾病、伤痛更是随时出现,困难可想而知。但是红军决不轻言放弃,他们不畏艰险,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红军们抛头颅洒热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1936年10月抵达革命根据地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圆满结束了长征。

看完这篇文章,我为之惊叹,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那时候有多少革命战士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为了革命,他们告别父母亲人,背离家园,顽强地与敌人抗争,有的即使负伤了也不下火线,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9年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们该是多么高兴啊!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6:漫漫长征路

心长征路漫漫

从一个日子走向另一个日子,在树叶的凋零声中追寻消失的脚步。弹指间,365个日夜又过去了,春之语志愿者服务社的爱心旗帜在天空高高飘扬着。XX年,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度;XX年,一个硕果累累的年度。XX年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XX年踏歌而来,带着雪花的祝福,带着天地浩然正气,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澎湃不已……

回顾往昔,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憧憬无限!

XX年,是春之语志愿者服务社成立的第二年,也是春之语阔步向前的年度。一年来,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支持下,全体志愿者坚持“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先后组织x余人次志愿者,开展了34次集体公益活动,帮助各类群体x余人。其中发动大病救助、特殊帮扶等活动5次,募捐或协调解决资金4万余元;开展关爱福利院老人活动4次,帮扶老人x余人次;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6次,帮助孩子x余人次;开展无偿捐血活动2次,捐献血浆近一万多毫升;开展关注留守儿童活动3次,帮助孩子x余人次,捐献衣物等x余件;开展暑运志愿者活动3次,帮助旅客x余人;开展保护三江源和植树造林活动,种植“春之语爱心林”30余亩;持续开展“爱心妈妈、暖心爸爸”活动,十名志愿者与10名留守女童结成异姓家庭,持续开展关爱活动;开展助力高考、捐赠书刊、特殊人员帮扶、单身青年徒步运行、农村贫困人口情况调查等各类活动,为扶贫帮困、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了自己的热情和汗水。积极发挥春之语公众微信平台、网站作用,刊发各类x篇,其中活动报道x余篇,转发政策法规及学习教育42余篇,发布各类原创19余篇,真正起到了传递正能量的作用。XX年5月,春之语被团省委、省文明委评为优秀组织奖。

执手相望,有苦有乐;扪心自问,无怨无悔!

春之语能够有所成就,靠的是全体志愿者的精诚团结、共同努力,靠的是

“六个离不开”:

一是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力量之源,也是奉献之基。每一个春之语的志愿者,都抱着最纯真的心而来,渴望着能用自己的爱为社会增添一份光热,渴望着自己卑微的灵魂为社会增添一份正能量。“我们只想做点好事”,这是每一个志愿者最质朴的愿望,也是春之语最简单的集结号。面对大病重病人员,志愿者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精神,省吃俭用,甚至于有的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压岁钱。面对血荒,志愿者们义无反顾,捋起袖子含笑而上,甚至于出现刚刚从医院检查完身体就来献血的志愿者,出现因为自己能够献血而开怀大笑的志愿者。“我是一个志愿者,就得为社会做奉献”。这是每个志愿者最坚定的信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力量的支撑,志愿者们平时忙工作,周末忙公益,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有的甚至于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意。他们在大声呼吁着,用自己理想的火柴映亮一片空间;他们在执著地坚持着,展现着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风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具有修养的人!

二是离不开坚强的领导团体。

春之语有一个管理核心,全称是春之语志愿者服务社组织管理委员会,简称组委会。组委会现有28名委员,下设两个副社长,组织、宣传、后勤、监察四个部门。这28名同志,作为社团优秀的志愿者代表,作为社团群体的管理人员,他们肩头的责任更重大。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以自己的行动为其他志愿者带好了头。在暑运活动展开时,正是孩子放假、家长繁忙的时候,正是举家外出旅游、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响应的志愿者寥若晨星。在危难关头,组委会发出了“组委会成员带头上”的号召,28名委员毅然放弃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火车站,带着其他志愿者服务旅客,用自己的行动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展现了核心团体的战斗力。也正是有了这一批大公无私的领头羊,社团才有了持续前进的动力。他们最执著的人!也是最优秀的志愿者!

三是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春之语的力量来自于信念,也来自于规章制度的维护和加固。为了加强社团管理,我们先后制定了春之语志愿者服务章程、群规、社群管理员职责、财务管理制度、组委会管理制度、组织管理规定、星级评定标准、车队管理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十五种。有些是志愿者必知必遵的硬性规定,有些是社团专业管理的需求。而每一项制度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志愿者,约束着志愿者,不断推动志愿者队伍更加纯洁,推动志愿者团队建设更加正规化、科学化。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组委会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大项活动前或每季度召开一次实体会议,不断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做到预有准备、临事不乱。监察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定期对各部门执行制度、完成工作情况进行监察,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有效防止了问题的延伸和扩散。这些规章制度是春之语社团建设的法宝!这是志愿者人心所向的保证!

四是离不开紧密的内部团结。

一个没有号召力的群体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团体是乌合之众。志愿者来自于各个行业,来自于不同年龄阶段,内部也有着很多很多的分歧和隔阂。面对众多的志愿者,我们始终提倡“团结、友爱、和谐、共进”,不断倾心以助,化解内在矛盾与冲突,相扶相携,一致向前。我们落实内部关爱制,视每一个志愿者为兄弟姐妹,生活上相互关心,工作上相互支持,思想上相互帮助。我们落实内部谈心制度,在遇到挫折问题时面对面帮助,背靠背交流,把思想深处的隔阂找出来,把不愉快的因子找出来,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和解决办法。我们组织了很多次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一点遗憾,每次活动志愿者也有不同看法,但我们始终努力着,不断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消除认识偏差,最终将思想统一到社团最根本的宗旨上来。团结是社团建设最基本的追求!也是社团发展的必然需求!

五是离不开坚忍不拔的毅力。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搞一次公益容易,难的是坚持不懈地搞公益。公益之路越走越坎坷,这似乎已经成了各个公益社团面临的共同困境。春之语也一样,也有过坎坷与挫折,特别是当志愿者们不积极响应倡议时,当活动质量因经费、时间等问题大打折扣时,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们的泪在奔腾。但我们坚持住了!我们坚信乌云之后是晴天!经费不足大家筹措,志愿者们纷纷伸手,通过义卖、捐款、捐物等方式,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活动中,有的志愿者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自己加油吃饭,不要社团一份补助;有的志愿者冒着被炒鱿鱼的风险,为社团加班加点;有的志愿者动员自己的家人参加活动,甚至于出现上阵父子兵、奉献亲姐妹的动人场面。一个个感人的镜头,记录着一个个艰难的脚印。毅力,是社团青春活力的助推剂!也是公益活动延续的永动液!

六是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

党和政府永远是春之语最强大的依靠,各界社会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永远是春之语坚实的基础。忘不了团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政府办公厅、红十字会等单位给予的政策支持和物资帮助;忘不了西宁碧桂院、北京海融兴业集团、聚生筑梦群、青海飞鸿商贸公司等企业的慷慨解囊;忘不了西宁市国际村小学、古城台小学、省政府机关幼儿园等院校师生捐赠的衣物;忘不了传世雅韵旗袍协会的佳丽们,虎台中学、六一幼儿园、大拇指幼儿园的师生们载歌载舞,为春之语呐喊助威的场景;忘不了中国西部书画院满头白发的老艺术家们,为春之语挥毫泼墨的感人场面;忘不了青海电视台、青海交通音乐广播电台、青海新媒体、西海都市报等媒体对春之语的关注、宣传;忘不了向阳花、爱在身边、心之助、青海绿舟应急救援中心、郭明义爱心团队等社团与春之语携手公益路的励志画面……大恩不言谢,相逢皆是缘!你们是春之语的活水!你们是春之语的生命线!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春之语的目光更加坚定,步伐更加坚实!

击缶而歌,此情难了!抚案长啸,大爱无疆!

XX年,春之语志愿者服务社牢记宗旨,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以更坚定的步伐,以更豪迈的气概,大步向前,致力于以下九个方面:

一是持续关爱留守儿童,以第一期“爱心妈妈、暖心爸爸”活动为牵引,坚持深层次、广范围延伸,动员更多志愿者关爱她们,让她们享受家的温暖,茁壮成长。

二是持续关爱老人,以西宁市社会福利院为基点,通过开展庆生会、日常亲情陪护、健康检查、卫生清洁等多种方式,让老人们开开心心度过晚年。

三是持续关爱自闭症儿童,以慧灵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为基点,通过日常关爱、多种牵手活动,面对面帮助,让孩子们感受人间的真情,打开心的隔阂。

四是持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组织志愿者用青春的热血点燃激情,为需要帮助的病人提供最深层的帮助,让爱的血液在每一个病人的体内流淌。

五是持续开展高考助力活动,坚持在中高考到来之际,为孩子们提供免费接送等,让他们沐浴着阳光走向考场,带着信心执笔问卷,不负寒窗苦读功。

六是持续开展爱护三江源活动,适时参与城市创卫、植树造林、文明引导等活动,引领更多人们热爱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为美丽青海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是持续开展铁路春暑运活动,分别在春、夏季高峰期,开展西宁火车站开展购票、取票引导、帮助老弱群体运送行李等项目,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大美青海更美的心灵。

八是持续开展拓展性训练,通过组织学习教育、公益业务专项培训等方式,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春之语志愿者综合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服务于社会。

九是开展系列非持续性活动,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根据社会需要和春之语内部建设需求,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活动中去,让爱的脚步遍布每一个角落。

最后,与所有春之语的志愿者们共勉:

篇7:路漫漫

盲人终生处于黑暗之中,他不能体会世界的五彩缤纷,不能感受“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美丽,不能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但他们珍惜美好,为自己能听见能行走,能说话而感到愉悦,珍惜美好,收获幸福。

“且将新火试新茶,侍酒趁年华。”苏轼历经坎坷,但他总是积极面对,不断发现美好,即使被贬也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还创造了东坡肉,不可谓不强大。在逆境中不被困境所打倒,你总能在不经意的瞬间见证美好。就像顽强的种子会从他独特的旅行方式走遍世界,最终繁衍成新的部落,美的风景。

换位思考,发现不一样的美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中我们总是抱怨,感叹命运为何如此不公。但在我们怨天尤人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自己的幸运。就像庄子,他宁可与荷塘之间,也不愿身居高位,为名利所累,正因他能发现美好。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如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岁月风雨浸染两鬓,面容渐瘦,境况愈下,但他体味的是文字的乐趣,将他的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在装上了艳丽的色彩。换位思考,让长路漫漫中有美好的相伴。

放大美好,收获幸福。

“酴落尽,独赖有梨花。”这是李清照的感受,在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于一滴水发现一片大海,从一片落叶发现整个秋天。这是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放大的美好,而我们正在遭遇挫折时,需发现美好并放大,这是收获幸福的秘诀。

然而在生活中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一点小事而与同学、家长争吵。只羡慕别人的成功,对自己身边的美不善于发现,怨天尤人。其实,美好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回忆,美好就在我们身边,珍惜美好,换位思考并放大美好,便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受。

篇8:漫漫修改路

近年来, 各种有关公款吃喝、公款旅游、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报道不绝于耳, 看病贵、上学难、老无所养、住无所居的现象时常见诸报刊网站, 人们除了叫苦不迭, 就是希望有关法律能够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那么什么法律管的了这些事呢?它就是我们在本文要讨论的《预算法》。

《预算法》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小到乞丐、流浪者的安置, 大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支出, 无不受《预算法》约束。就这样一部重要的法律, 我们过去常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随着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民生问题的日益严重, 民众对反腐败和政府支出的关注持续升温, 财政预算公开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 修改财政预算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特别是在今年的两会上, 部分代表再次提出加快财政预算法修改进程, 使得财政预算法修订这一话题成为两会焦点。

事实上, 关于财政预算法修订的动议由来已久, 关于财政预算法的修订工作一直未曾间断。从2006年财政预算法修订被列入2006年立法计划的一类项目算起, 已整整过了7年。但是, 7年后的今天, 我们仍然执行的是1994年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预算法》!我们很想知道, 关于财政预算法修订的呼声为什么如此之高, 为什么修订的历程又如此漫长而艰难。

财政预算法被称之为经济领域的“亚宪法”, 对国家公共财政管理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预算法》是1994年3月22日于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 自1995年1月1日起实行至今。这部法律是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创制的,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对促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体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 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新的问题逐渐产生, 一些新的矛盾日益凸显, 这要求对《预算法》适时进行修订, 税制改革也要求相应的《预算法》修订, 财政收入的提高和财政结构、职能的变化更要求相应的《预算法》修订, 可以说修订《预算法》不仅是大部分国民的共识, 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修改16年, 还是意见稿

1997年全国人大提出修改《预算法》的动议, 但参与修订的学者李炜光透露, 此稿修改力度最大, 最终搁置。

2004年全国人大《预算法》修改工作小组成立, 3月22日, 工作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当年, 《预算法》的修改已经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

2006年6月, 全国人大预算工委法制室主任俞光远对媒体表示, 新修订的《预算法》力争8月提交一审。“预算法属于本届人大任内审议且必须完成的59件法律案之一。”但“06版”的修订稿在征求意见中因分歧太大, 未能在人大常委会上进行审议。

2007年颁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要求政府公开预算和决算报告信息。全国人大预算工委起草了一份修改草案, 力度非常大, 但修订工作随后被搁置。

2009年财政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等部委重新成立起草小组, 放弃2007年版本, 另起炉灶起草修改草案。2009年, 曾担任过财政部副部长的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出任全国人大预工委主任。在十一届人大任期开始不久, 全国人大预工委联合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成立了预算法修订小组, 由全国人大主导, 财政部和全国人大同时起草修改稿, 各有各的班子、学者, 修改以后, 汇集到一起, 进行讨论征求意见。

2010年全国人大预工委和财政部各自起草, 并初步共同形成了一份双方均认可的“修正案” (草案) 初稿。2010年初, 第二份修订稿出炉, 被很多人称为“10版”。这份修订稿从当年3月至5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部门、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进行意见征求。

为了尽快通过, 这一次《预算法》修订搁置了全面修订的设想, 而是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通过加快修订频次, 对一些亟待解决, 且政策措施基本成熟, 并已经付诸实施的问题进行了明确。多位学者表示, 总体感觉“10版”修订力度上没有“06版”强, 有一些条款可以看出是平衡后的结果。“10版”修订稿被寄予厚望, 最初设计在2010年8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 再经过10月、12月两次常委会的审议, 于当年完成三读, 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但此后又因为一些部门之间的分歧, 修订稿被推迟到2011年4月份上会初审。但直到当年6月, 初审的消息也迟迟没有传出。原来, 此前一直由全国人大和财政部共同参与的预算法修订工作, 已经被全国人大预工委移交给国务院法制办, 接下来的各项工作由国务院法制办来完成并推进, 最终由法制办向全国人大提交审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11年11月才宣告结束, 国务院常委会原则通过草案, 并于12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次年6月提交二审。

2011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将征求意见稿送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并修改, 形成了“修正案” (草案) , 经国务院第18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 11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11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通过各种渠道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2012年6月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审议。

2012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终于在人大官网向社会公开二审稿草案, 并公开征集意见。当年7月6日至8月5日, 《预算法修正案 (草案二次审议稿) 》经历了一个月的征求意见期, 据悉, 收到了近33万条意见, 超过个税修正案创下的23万多条意见的纪录。中国人大网公布的《预算法修正草案与现行预算法的对照表》, 对该草案全文进行统计, 可见现行《预算法》共79条, 草案则改为95条, 其中新增28条、修改36条、未修改31条。虽然最终收获的意见很多, 但《预算法》修正案征集开始时却遭冷遇。征集时间过半时, 网民提交的意见有3.9万多条, 远逊于《劳动合同法》达20万条的意见数, 而且其中实质性意见不多。有学者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给《预算法》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也有学者在网上公开给草案“挑刺”。随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7月20日发表的《预算法修订怎能“静悄悄”?》一文在微博上快速传播, 人们对预算法草案的关注度开始升温。在公共舆论的推动下, 《预算法》逐步成为新闻关键词, 京沪各地也陆续召开研讨会, 意见征求数也上演了“冷热逆转”。但修正草案充分引起关注的时间不过半月, 看似从最初的万马齐喑到随后的众声喧哗, 民众对《预算法》的了解仍很有限。有普通市民对媒体表示, 预算法太专业, 不像个人所得税法修订“起征点”那样与大家的钱包直接相关, 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出来指引, 普通人确实不知道草案有些什么问题, 也提不出什么意见。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上了全国人大相关网页, 发现提意见的人只能在全国人大的网上填写自己的意见, 但不能看到其他人对相同条款有什么意见。他说, 这样一来, 参与者中大多数人看法如何, 就无从知晓。

2012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预算法修正案 (草案) 》的审议不在常委会第30次会议议程之内。

上一篇:优秀服务团队推荐理由下一篇:小品剧本写作技巧